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探析

合集下载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一、引言湖南省作为中国南方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这些村落秉承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展现了湖南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精神。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的推动,许多传统村落面临着现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冲击,导致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此,研究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保护和传承湖南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1. 区域分布特征:湖南省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湖南的农村地区,大部分聚集在山区和丘陵地带。

这与湖南省的自然环境有关,巍峨的山脉和清澈的河流为村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2. 特色建筑布局:湖南省传统村落的建筑布局多以“一巷、两所、三坊、四边、五落”的形式。

一巷指的是村民的居住巷道,两所指的是村民的文教机构和宗教场所,三坊指的是商业、手工业和办公的地方,四边则是指围绕而建的城墙和护城河,五落则是指五类地理环境下的村落。

这种建筑布局既追求了社会的和谐,也保护了村落的安全。

3. 人文景观特征:湖南省传统村落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闻名。

这些景观包括巧妙的房屋屋顶设计、精美的门楼和人物雕塑等。

这些景观展示了湖南村落的传统文化和居民的智慧。

三、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1. 地理环境:湖南省地理环境复杂,山脉、河流和湖泊等自然地理条件对村落的空间分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比如,山脉的保护作用使得村落更容易被聚集在山区,河流和湖泊则为村落提供了水源和农田。

2. 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也是影响湖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很多年轻人选择去大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机会,导致许多村落人口减少,整体空间分布也发生变化。

3. 城乡发展差距:城乡发展差距也是影响湖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因素之一。

由于城市的发展速度快于农村,许多湖南传统村落被城市所辖,造成村落的逐渐消失。

四、总结与展望通过对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因素和城乡发展差距对湖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作者:刘大均等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04期摘要传统村落是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旅游价值,在反映传统文化遗产方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本研究运用空间分析法,对全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①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密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核心—边缘结构较为突出,存在滇西北、黔东南、中原以及皖南—浙西等4个明显的集聚区,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②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省际差异较为明显,云南、贵州2个地区的国家传统村落数量占全国传统村落数量的38%,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辽宁等10个地区的国家传统村落数量仅占全国传统村落数量的3%。

此外,全国传统村落呈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东、中、西三大地带差异明显,西南地区的传统村落分布最为集中,长江中游地区次之。

③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分布并非表现出完全的随机性,而是传统村落分布规模相似地区在空间上趋于集聚,两极分化现象明显。

④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热点区—次热点区—次冷点区—冷点区由南向北的梯度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其中,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冷点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

关键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空间自相关;中国中图分类号 K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4)04-0157-06传统村落作为历史的见证和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具有较强的历史、文化、美学、旅游等价值。

传统村落是指具有一定发展历史、延存至今、且保留较为完整的乡村聚落形式,同时也是地域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在反映传统文化遗产方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对传统村落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国外对传统村落的相关研究较早,且主要从传统村落文化[2]、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3]、传统村落景观[4,5]等方面开展研究。

徽州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其营建经验研究

徽州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其营建经验研究

徽州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其营建经验研究徽州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其营建经验研究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村落文化,其中徽州传统村落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闻名于世。

徽州村落的空间格局是通过几百年的发展和演变而形成的,不仅展现了徽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迁。

本文将对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其营建经验。

一、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街巷、民居、坊门和宗祠。

街巷是徽州村落的主体,通常分为南北两条主街,中间是东西向的横街,形成了“人”字形的布局,构成了整个村落的骨架。

街巷两旁是民居,房屋的朝向严格按照风水和家族的地位进行规划,形成了新月形的排列。

坊门是村落的入口,通常以牌坊或山门的形式存在,起到了限制车辆进入的作用,也标志着村落的边界。

宗祠是徽州人的信仰中心,它们在村落的核心位置,以庙宇的形式存在,承载着对祖先的崇拜和纪念。

二、徽州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特点1. 基于地形的布局徽州村落的空间布局通常与周围的地形相配合。

山地地形常常用以保护村落,形成了安全感和独特的景观效果。

水资源的利用也是徽州村落的特点之一,许多村落建在水旁,充分利用了水资源,并形成了独特的水乡风景。

2. 基于家族的规划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往往是由一个个大家族来规划和建设的。

每个大家族的地位和财富决定了他们在村落中的地位和住宅的位置。

这种规划方式既体现了家族秩序和约束,又凸显了家族的荣耀和地位。

3. 艺术与功能的结合徽州传统村落的建筑艺术与功能紧密结合,无论是居民住宅还是宗祠,都注重形式和功能的统一。

居民住宅通常采用木结构的建筑,既美观又耐用。

宗祠则以雄伟壮观而富有装饰性的建筑为特点,不仅供奉神明,还是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

三、徽州传统村落的营建经验1. 人本设计徽州传统村落的布局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人的生活习惯。

在设计中考虑到通风、采光和景观,在符合功能需求的同时,提供了舒适和美丽的居住环境。

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

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

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传统村落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的重要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科学价值。

中原地区作为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着众多的传统村落,其空间形态也独具特色。

本文旨在探讨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相关问题,以期为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百年以上历史,具有丰富的文化、建筑、景观等文化遗产,且基本保留着原有自然风貌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乡村聚落。

传统村落具有历史传承性、文化积淀性、自然生态性和空间连续性等特征。

研究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有助于深入了解其历史文化内涵、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

中原地区位于中国中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传统村落的形成和发展受历史、地理、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历史上,中原地区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也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地理上,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传统村落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文化上,中原地区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的交汇之地,各种文化相互交融,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形成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建筑风格:中原地区的传统村落以汉族建筑为主,兼有少数其他民族建筑风格。

建筑多采用四合院、窑洞、吊脚楼等形式,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空间构成:传统村落多以自然环境为依托,注重空间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村落在平面布局上多呈现出自然生长的状态,形成了独特的肌理和格局。

同时,村落中的街巷、水系、植被等元素也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景观形态:中原地区的传统村落以其独特的景观形态著称,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

在自然景观方面,传统村落多位于山水之间,形成“山水田园”的优美画卷。

在人文景观方面,传统村落中保留了大量的历史遗迹、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中原地区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二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一、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传统村落作为中国农村的重要存在形态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族精神。

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探索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历史、地理、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

二、空间分布特征1. 区域分布特征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多样性和区域差异性。

北方地区的传统村落多集中于平原和河谷地带,布局紧凑,背靠山峦或者水域。

南方地区的传统村落则多位于丘陵和山地之间,因地势起伏较大,村落布局相对分散。

此外,西南山区和西北干旱带的传统村落,其分布受限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更加独特。

2. 建筑形态特征传统村落的建筑形态也是其空间分布的重要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村落的建筑形态多样,常见的有“四合院”,“院落”和“坊巷”等。

四合院是中国农村常见的建筑形式之一,以四合为基本单元,四面周廊,中心庭院。

院落是建筑群体的集合体,多个四合院组合而成,形成一片完整的空间系统。

坊巷则是村落内的街巷网络,起到连接不同院落和功能区域的作用。

三、形成原因分析1. 历史原因中国传统村落的形成和空间分布的形成有很大的历史背景。

从古代封建社会到现代,中国农村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村落组织形态。

中国传统村落的形成与国家政权的统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历史上,农村社会处在封建农地制度的框架下,村落的形成和空间布局与地主、地主家族有关。

2. 地理原因中国庞大的土地面积和多样的地理环境也为传统村落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不同地区的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差异很大,正是因为地理因素的影响。

北方地区一般为平原,地形相对平坦,传统村落更多是集中于平地。

南方地区地势起伏,山多水域也多,传统村落更多分布于山间和水旁。

3. 文化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对村落的形成和空间分布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统一的思想,传统村落的布局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内蒙古河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析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内蒙古河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析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内蒙古河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析内蒙古河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区域之一,也是具有丰富传统文化的地区之一。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着许多传统村落,这些村落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地方,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痕迹。

通过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我们可以对内蒙古河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这些村落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一、内蒙古河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内蒙古河套地区的传统村落大多呈现出一种典型的蒙古族居住空间结构,其主要特点是“圈”字形布局。

这种布局方式是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习惯的影响而形成的,整个村落呈现出一种环形居住结构,中间是公共活动空间,外围则是居民居住区域。

这样的布局既保证了各家各户的独立性和私密性,又方便了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与此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也十分独特。

在内蒙古河套地区的传统村落中,可以见到许多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建筑,如蒙古包、帐篷等。

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当地人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还传承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在这些建筑中,人们可以感受到蒙古族的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这些建筑不仅是居民生活的场所,更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承者。

在内蒙古河套地区的传统村落中,人们的生活空间并不仅仅局限于居住区域,还包括了一系列与农牧业生产相关的场所。

在这些传统村落中,可以看到许多农田、牧场等农业生产场地,这些场地不仅是人们生计的来源,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些场地中,人们传承着古老的农牧业生产方式和技艺,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农牧业文化。

在传统村落中,还可以看到许多与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相关的场所,如祭祀场所、节日活动场地等。

这些场所是人们弘扬传统民俗和传统宗教的重要场所,人们在这些地方举行各种各样的宗教仪式和民俗活动,弘扬着传统文化,传承着民族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和建筑风格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在一些传统村落中,可以看到现代化建筑和设施的影子,认为性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鲁中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布局形态探析以济南地区为例

鲁中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布局形态探析以济南地区为例

Lu zhong di quchuan tong cun luo kong jian bu ju xing tai tan xi 鲁中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布局形态探析以济南地区为例■李成徐硕陈雅晴在济南市地域范围内,被列为省级传统村落的有28个,其中6个录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相对于城市化快速发展导致的城市文化缺失,传统村落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习俗,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经济发展带来的城镇建设对传统村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已成为目前的一次重要研究课题。

一、鲁中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现状全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云南、贵州、福建、安徽、浙江、广东、山东、山西等省地,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传统村落数量较少。

传统村落的分布受地域民俗文化和气候环境的影响。

因地理环境的不同,各地区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使村落呈现不同的形态特征。

同时,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性,使各村落之间拥有不同的传统文化特色和建筑特色,体现了各地方的风貌色彩。

如西南的云南、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组成的村落,是较为密集的,文化表现方式也多种多样。

反观西北的游牧民族,因为人□稀少和住所的不确定性,导致形成的传统村落数量较少,分布零星。

传统村落大多集聚在经济社会落后的山区以及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

这种地区的交通相对闭塞,对外交流相对较少,相对于新型的城镇农村,更为贫穷和落后。

山东省的传统村落的数量,相对于南方地区数量还是较少的。

一般来讲,山东的村落大致可分为鲁中山区、鲁西平原、鲁南山区、鲁西北平原地区、胶东丘陵地区和胶东平原地区六个不同地域。

济南位于鲁中地区,该地区保留下的古村落大多数是明清时期建造的。

章丘和长清两个区传统村落的数量占比重最大。

齐长城脚下是传统村落聚集依赖的重要发源场所,比如长清双乳村、方峪村;章丘多为聚集型村落,朱家峪村、三德范村、博平村等。

二、济南地区传统村落类型仁根据姓氏不同划分对于北方传统宗族观念较强的地区,许多传统村落的人员姓氏都较为单一,根据姓氏的划分,主要分为主姓村、单姓村、杂姓村三种。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探析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探析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探析摘要中国传统村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地理、生态、技术等方面的价值。

空间分布格局是传统村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基于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的探讨,从地域性、生态性、功能性、社会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从现代文化的角度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关键词: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地域性;生态性;功能性;社会性一、引言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是反映传统村落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特征的重要表现形式。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之间的联系,其内部结构、布局和空间组织也体现了中国传统乡村的生态、文化和社会性格。

本文将从地域性、生态性、功能性、社会性等方面对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探讨,并结合现代文化对传统村落进行评价和展望。

二、地域性的影响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到地域性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不同的地域环境对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在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也形成了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局面。

在地理环境方面,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地形和水文情况密切相关。

山区和平原地区的传统村落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

山区的村落多以丘陵地带和山谷为主要的空间组织区域,大多遵循山势的起伏和水流的汇集,形成类似于阶梯状、串珠状或圈舍状的村落空间模式。

而平原地区则主要以水系和道路为主导,形成类似于网状、线状、方状等的村落空间模式。

这种空间分布格局为村落内部的交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寻求安居、共同建设和民主自治方面的思路和实践。

三、生态性的表现生态环境是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村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其空间分布格局往往与生态环境条件有关。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具有两个特征:第一是村落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第二是各个村落之间生态联系密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探析
作者:林艺云
来源:《科技风》2018年第11期
摘要:中国传统村落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每个传统村落都是一个地方特色文化的缩影,因此,对于传统村落的研究和分析,对于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空间分布格局是传统村落的重要构成形式,深入研究空间分布格局,对于掌握传统村落的主要特点和文化形式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较为详细的阐述了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

关键词: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传统村落是民族文化主要的传承载体,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表现出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许多传统村落正在逐渐消失,这对于传统文化保护将构成严重的损失,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已经势在必行。

在保护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村落的了解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弄清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才能更好的制定和实施保护措施。

1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从中国传统村落的分布情况来看,各省市及自治区都有村落分布,但是数量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呈现出分布极不均衡的局面。

其中贵州省传统村落的数量最多,占到全国的百分之十以上[1]。

在其他各省市中,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除此之外,云贵高原以及晋冀平原一带也有较多数量的村落分布。

而在东北地区分布较少,比如黑龙江,内蒙古等地,村落分布的密度极低,这主要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关。

除此之外,我国不同地区之间也呈现出分布不均的现象,就区域分布情况来看,西南地区和华东地区是中国传统村落的主要分布区,这两个地区的传統村落数量占全部的一半以上,以西南地区的数量最多,而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分布数量较少,在分布密度方面,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平均分布水平最低,远远低于平均水平。

2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
从以上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非常不平衡,主要呈现出南多北少的局面,并且以长江以南地区为主要分布区,传统村落在大多数地区都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出现这种分布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2.1 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影响
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环境是影响中国传统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中国具有西高东低的地理特性,其中地势最高之处为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那里空气稀薄并且地形复杂,在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村落发展过程中,这些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不具有优势,因此在传统村落分布上并不占据优势[2]。

相比之下,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中东部地区自然环境优越,适合农作物生长,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已经成为最适宜居住的环境,并且逐渐成为稳定的传统村落聚集带,而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相对来说也不是很好,平原和低山地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加之气候条件寒冷,因此传统村落的分布也相对较少。

2.2 人口分布格局的影响
在传统村落分布的影响因素中,人口分布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受地理位置分布条件的影响,不同地理位置的生存环境都是不相同的,因此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而西部高原则人口较少[3]。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个著名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一个人口地理分界线说,在该分界线以东,就是气候温润的人类适宜居住区,百分之三十多的面积却集中了全国将近百分之九十的人口,而分界线以西则为干燥的畜牧养殖区。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水平不断发展,人口的集中度也越来越高,所以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分布明显多于中西部地区,主要呈现出东多西少的人口分布格局。

2.3 经济发展水平对于传统村落分布的影响
在五大中国传统村落聚集区中,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分布格局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分布结构中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相对于经济落后的地区来讲,传统村落数量明显增多,人口数量同样如此[4]。

从文章上一部分的分析中可知,中国传统村落的分布非常不均衡,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局面,而华北和东北地区以平原分布为主,并且传统村落都是几千人规模的大村,黄淮江淮一带都是百人规模的小村落,但是不同的是,黄淮江淮平原传统村落的人口密度较高,一般都是东北地区传统村落人口密度的两倍以上。

另外,在长江平原和成都平原地区,传统村落的密度相对较高,因为从历史情况来看,这些地区的土地比较肥沃,并且地势平坦,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因此自古以来就是生产粮食的主要区域,有天下粮仓的美誉,农业科学技术也在此逐渐成熟和完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人口集中度也很高。

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国传统村落在这些地区的发展才能生生不息,即使经过战火的洗礼,传统村落原有的状态也依然保持的十分完好,历史文化和人文气息仍然代代相传[5]。

除此之外,由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较好,这对于传统村落的发展和延续也非常重要,对于传统村落的维护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众多的商业集团和人群愿意在村落保持和维护上进行投入,所以村落维持良好,许多传统村落还能在原有基础上发扬光大,成为今天人们看到的样子。

3 结语
综上所述,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中国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方面呈现出非常不均衡的现象,东部和南部地区数量较多,西部和北部地区数量较少,区位的明显优势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进而影响人口分布,这是造成这种分布格局的主要原因。

深入分析和了解这种分布形式,对于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康璟瑶,章锦河,胡欢,等.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6,35(7):839850.
[2]余亮,孟晓丽.基于地理格网分级法提取的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J].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1):13881396.
[3]刘大均,胡静,陈君子,等.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4):157162.
[4]熊梅.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5):153158.
[5]严赛.中国传统村落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14(9):25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