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眩晕名词解释

中医眩晕名词解释

一、引言

眩晕是指感觉到自己或周围的物体旋转、晃动、摇晃或不稳定的一种症状。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和解释与现代医学有所不同,本文将详细解释中医眩晕的相关名词,包括其定义、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和治疗方法等。

二、名词解释

1. 眩晕

眩晕是指一种感觉,患者感到头晕、眼花、站立不稳或房屋旋转等。在中医理论中,眩晕多归属于“头痛”范畴,常常与脾胃虚寒、阳气不足、肝阳上亢等有关。

2. 内耳性眩晕

内耳性眩晕是指由内耳病变引起的眩晕,是最常见的眩晕类型之一。中医认为,内耳性眩晕主要与脑脉络的失衡、脾胃失调、肝阳上亢等因素有关。

3. 外伤性眩晕

外伤性眩晕是指头部外伤后出现的眩晕症状。中医认为,外伤性眩晕多与气血瘀滞、痰湿阻络等因素有关。

4. 老年性眩晕

老年性眩晕是指老年人出现的眩晕症状。中医认为,老年性眩晕主要与肾精亏损、阳气衰退、肝肾不足等因素有关。

三、病因与病机

1. 脾胃虚寒

脾胃虚寒是一种常见的病因,主要表现为消化功能减弱、胃气下陷等。中医认为,脾胃虚寒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头部供血不足,从而引发眩晕症状。

2. 内耳病变

内耳病变是导致内耳性眩晕的主要病因,常见的病变包括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中医认为,内耳病变导致了气血流通的障碍,进而引发眩晕症状。

3. 头部外伤

头部外伤是外伤性眩晕的主要原因之一,如脑震荡、颅骨骨折等。中医认为,头部外伤会导致气血瘀滞,阻碍脑血供应,从而引发眩晕症状。

4. 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是一种内源性因素,常见于肝火旺盛、阳气过盛的病人。中医认为,肝阳上亢会扰动脑脉络的平衡,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引起眩晕症状。

四、临床表现

眩晕的临床表现多样,不同的眩晕类型有不同的特点。根据中医的分类方法,眩晕可以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两大类。

1. 真性眩晕

真性眩晕是指由内耳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眩晕,患者常感到自己或周围的物体旋转、摇晃等。常见的病因包括内耳炎、前庭神经元炎等。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可以调理脾胃、益气养血、疏肝理气,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2. 假性眩晕

假性眩晕是指由其他因素引起的眩晕,如精神因素、颈椎病等。患者常感到头晕、眼花等症状,但无明显旋转感。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可以舒肝利气、活络止痛,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五、辨证

中医辨证是根据病人的症状、脉象、舌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从而确定病人的病机和治疗方案。

1. 虚实辨证

根据病人的症状,可以将眩晕分为虚证和实证两类。虚证包括脾胃虚寒、肝肾阴虚等,体现为头晕、眼花、精神疲乏等症状。实证包括肝阳上亢、痰湿阻络等,体现为头晕发热、目眩耳鸣等症状。

2. 气血辨证

根据病人的脉象和舌象,可以将眩晕分为气虚血虚、气滞血瘀等证型。气虚血虚类型的眩晕表现为眩晕头晕、乏力等症状,脉象弱细、舌苔薄白。气滞血瘀类型的眩晕表现为眩晕偏头痛、胸闷等症状,脉象涩紧、舌质紫暗。

六、治疗方法

中医眩晕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草药调理等,下面将详细介绍各种治疗方法。

1. 针灸治疗

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对眩晕有良好的疗效。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百会、风池、太阳穴等,通过调节脑脉络的平衡,改善气血运行,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2. 草药调理

中草药具有调理气血、益脾胃、疏肝理气等作用,对眩晕有一定的疗效。常用的中草药包括白朮、黄芪、柴胡等,具体使用方法和剂量需根据病人的病情而定。

3. 饮食调理

中医强调饮食养生,良好的饮食习惯对眩晕的康复有帮助。建议病人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适量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七、总结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方法有其独特的理论和经验。本文对中医眩晕的相关名词进行了详细解释,包括眩晕的定义、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和治疗方法等。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对中医眩晕有更深入的了解。

眩晕

眩晕(椎动脉供血不足)诊疗方案 一、概述: 眩即眼前发花或发黑,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总称眩晕。是以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旋转动摇不定,或自觉头身动摇为主要临床特征,同时或兼见耳鸣、耳聋、恶心、呕吐、怠懈、肢体震颤等症状。多见于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内耳性眩晕、颈椎病及高血压病、低血糖,贫血,脑动脉硬化等。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侧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至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 (栗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晕阙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揍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侧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1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II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III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IV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1级;重度:III II级;重度:V IV级。(二)征候诊断

中医眩晕名词解释

中医眩晕名词解释 一、引言 眩晕是指感觉到自己或周围的物体旋转、晃动、摇晃或不稳定的一种症状。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和解释与现代医学有所不同,本文将详细解释中医眩晕的相关名词,包括其定义、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和治疗方法等。 二、名词解释 1. 眩晕 眩晕是指一种感觉,患者感到头晕、眼花、站立不稳或房屋旋转等。在中医理论中,眩晕多归属于“头痛”范畴,常常与脾胃虚寒、阳气不足、肝阳上亢等有关。 2. 内耳性眩晕 内耳性眩晕是指由内耳病变引起的眩晕,是最常见的眩晕类型之一。中医认为,内耳性眩晕主要与脑脉络的失衡、脾胃失调、肝阳上亢等因素有关。 3. 外伤性眩晕 外伤性眩晕是指头部外伤后出现的眩晕症状。中医认为,外伤性眩晕多与气血瘀滞、痰湿阻络等因素有关。 4. 老年性眩晕 老年性眩晕是指老年人出现的眩晕症状。中医认为,老年性眩晕主要与肾精亏损、阳气衰退、肝肾不足等因素有关。

三、病因与病机 1. 脾胃虚寒 脾胃虚寒是一种常见的病因,主要表现为消化功能减弱、胃气下陷等。中医认为,脾胃虚寒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头部供血不足,从而引发眩晕症状。 2. 内耳病变 内耳病变是导致内耳性眩晕的主要病因,常见的病变包括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中医认为,内耳病变导致了气血流通的障碍,进而引发眩晕症状。 3. 头部外伤 头部外伤是外伤性眩晕的主要原因之一,如脑震荡、颅骨骨折等。中医认为,头部外伤会导致气血瘀滞,阻碍脑血供应,从而引发眩晕症状。 4. 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是一种内源性因素,常见于肝火旺盛、阳气过盛的病人。中医认为,肝阳上亢会扰动脑脉络的平衡,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引起眩晕症状。 四、临床表现 眩晕的临床表现多样,不同的眩晕类型有不同的特点。根据中医的分类方法,眩晕可以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两大类。 1. 真性眩晕 真性眩晕是指由内耳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眩晕,患者常感到自己或周围的物体旋转、摇晃等。常见的病因包括内耳炎、前庭神经元炎等。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可以调理脾胃、益气养血、疏肝理气,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癌症:是在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外邪侵入,痰湿气淤毒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 不寐: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鼻衄:凡不因外伤或女性不因逆经所致血以鼻腔溢出者。 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便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的病证。 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闭证:属实,骤起,邪气内闭清窍所致。临床以神智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等为特点。 喘症: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症。 齿衄:血自牙龈齿缝间溢出,并可排除外伤所致者。 痴呆:多由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而引起的在无意识障碍状态下,以影响生活和社交能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脑功能减退性疾病。 癫狂:癫与狂,都是属于神智失常的疾病,皆因谈迷神窍、气机逆乱而致。(癫)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狂)或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癫病:因情志所伤,或先天遗传,致使痰气郁结,痰迷心窍,阴阳失调,精神失常所引起的精神病。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证。肺痈:是指由于热毒血於,壅滞于肺,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症。 肺痨: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临床主要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为其特征。 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痰淤阻结,气道不畅。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以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反胃:饮食入胃,宿谷不化,经过良久,由胃反出的病证。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多由脏腑气机不利,经脉失养而成。 感冒:凡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鼓胀:因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积腹内,临床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腹壁脉络暴露为特征,或有胁下或腹部痞块,四肢枯瘦等表现的病证。 关格:是指肾气衰惫,致使气化失常,关门不利,浊毒内蕴,损伤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临床出现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证。 汗症:是指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 黄疸:是指因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血败不华于色,引发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厥证:是由阴阳失调,气极逆乱所引起,以突然昏倒、不醒人事四肢厥冷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积聚:是指因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于腹,引发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 痉证:是指经脉失养或热盛风动所引起的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急黄:湿热挟毒,热毒炽盛,迫使胆汁外溢而迅速发黄如金,壮热烦渴,神昏烦躁,设置红绛等。

-眩晕(脑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脑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的诊断标准。 ①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②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③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④测血压,查血色素,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震电图 及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等有助明确诊断。行头颅CT检查。 ⑤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 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l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I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II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III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I级;中度:Il、III级;重度:Ⅳ、V级。 (二)证候诊断 1、风阳上扰: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易怒,失眠多梦,或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滑。 2、痰浊中阻: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 3、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淡白,神倦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弱。 4、肝肾阴虚: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二、诊疗方案 1、风阳上扰: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

连云港市中医院脑病科 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2009版) 定义:眩晕是指头晕目眩、如坐舟车、不能站立并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疾病,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六淫和内伤。 一诊断 参照五版中医内科教材,诊断依据:1 患者自觉头晕目眩,甚或天旋地转如坐舟中。2 检查可见患者站立不稳,不能平衡或见眼球震颤。3 常伴有耳鸣、恶心、呕吐及听力下降等。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诊断依据: 1 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 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的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视物变形、复视等)、肢体麻木无力、猝倒、昏厥等。 3 有轻微脑干损害的体征,如角膜和(或)咽反射减退、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 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 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所致的眩晕。二中医治疗 证候分型、治法方药 (1)肝阳上亢: 症状:眩晕伴面红目赤,口苦易怒,重者肢麻震颤,眩晕欲仆,头痛,语言不利,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克、钩蘑10克、石决明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黄芩10克、山栀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克。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2克、陈皮6克以降逆止呕,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

眩晕的中医名词解释

眩晕的中医名词解释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许多人在生活中都会经历。在中医学中,眩晕被称为“眩晕症”或“头晕症”。眩晕指的是头部感觉不稳,伴随恶心、呕吐或失眠等不适症状。眩晕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内耳问题、颈椎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中医学将眩晕分为两个主要类别: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真性眩晕是由于病理性原因引起的眩晕,如内耳炎、晕厥等。而假性眩晕则是由于非病理性原因引起的眩晕,如情绪波动、失眠等。 中医学认为,眩晕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眩晕可以分为多个亚型,如头晕、目眩、耳鸣、视物模糊等。每种亚型都有其特定的病机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的“四诊”中,可以通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来确定眩晕的病因。望诊主要观察面色是否苍白,目光是否呆滞等。闻诊则主要依靠医生的嗅觉来判断患者是否有口臭或气味异常等。问诊则是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发作频率、疼痛程度等。最后,切诊是医生通过按压患者的穴位来观察反应。 中医学中,眩晕的病因可以归类为不同的证型。常见的证型有肝阳上亢、肾精亏损、湿热内蕴等。肝阳上亢证型的症状主要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脾气急躁、面红目赤等。肾精亏损证型的症状则包括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健忘等。湿热内蕴证型则表现为头晕眩晕、口苦口干、大便黏滞等。 根据不同类型的证型,中医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对于肝阳上亢证型,可以使用平肝息风的方剂,如柴胡疏肝散等。肾精亏损证型可以应用补肾养阳的方剂,如左归丸等。对于湿热内蕴证型,可以采用清热利湿的方剂,如龙胆泻肝汤等。 在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中,除了内服中药外,还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的疗法。推拿则是通过按摩肌肉和经络来调节脏腑功能。拔罐则是通过在特定穴位上使用负压来促进血液循环。

眩的名词解释

眩的名词解释 眩(xuàn),作为一个名词,有着多重含义和引申。它可以指代眩晕的感觉, 也可以指代眩目的光芒,还可以表示人的迷惑和困惑。无论从生理、光学还是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眩这个词都蕴含着深刻的含义。 眩晕,一种常见的症状,被定义为头晕、头昏和头重的感觉,伴随着平衡失调 和视觉模糊。人们可能会感到自己身体周围的世界在旋转或晃动,这种感觉常常伴随着恶心、呕吐和耳鸣等症状。眩晕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内耳问题、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血压异常和药物副作用等。无论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眩晕,它都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和不便,严重的甚至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除了眩晕,眩也可以表示光线强烈到眼睛难以忍受的程度,眩目的光芒往往会 造成视觉不适甚至痛苦。例如,在炎炎夏日的阳光下,经常会有人感到眩目,不得不带上太阳镜保护视力。同时,在某些职业中,如建筑施工、焊接工、医疗设备操作员等,人们经常会接触到强光,这样长期暴露在眩目的光线下会对眼睛造成损伤。因此,保护眼睛免受眩目的光芒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眩还有一种更抽象的含义,即指迷惑和困惑。当人们面临复杂的问题或 者陷入困境时,常常会感到眩。例如,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面临职业选择时往往感到眩,因为他们可能会被各种各样的选择纠缠、迷惑,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又例如,在爱情中,我们有时会陷入眩的境地,感到困惑和迷茫,不知道爱情的真正意义和方向在哪里。因此,眩不仅仅是生理和光学现象的解释,还可以表达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迷惑和困惑。 眩这个词的解释是多维度的,它既涉及到生理感觉的描述,又涉及到心理和情 感的表达。眩晕、眩目和迷惑这三个层面上的解释,使得这个词具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和理解空间。它不仅仅是一个词语的定义,更是一个深入人心的感受和体验。生活中我们不时会面临眩的现象,无论是身体的不适还是情感上的迷茫,我们需要学会正确理解和处理眩带来的问题。

眩晕名词解释

眩晕名词解释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指的是人感觉到周围环境旋转或自身运动,同时伴随头晕、恶心、呕吐、站立不稳等不适感觉。眩晕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内耳疾病、脑部病变、血压异常、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 眩晕可以分为真性眩晕和相对性眩晕两种类型。 真性眩晕是指内耳疾病导致的眩晕,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元炎、梅尼埃病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最常见的一种眩晕疾病,特点是发作性眩晕,且短暂、剧烈,一般是头位或位置改变后引起的,如起床、躺下、转头等。前庭神经元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内耳炎症,通常是双耳发病,表现为剧烈的眩晕、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梅尼埃病是内耳的一种疾病,表现为间歇性发作的眩晕、耳鸣、听力下降等,可伴随恶心、呕吐。 相对性眩晕是指由于视觉、平衡感觉、肌肉力量等功能异常引起的眩晕。例如运动引起的眩晕,发生在运动性晕动病患者运动时,特别是快速转头或者大力运动时,会引起眩晕。焦虑、抑郁、长时间盯着电子产品等也会引起眩晕。 眩晕的治疗取决于其原因,其中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眩晕症状,例如晕动病患者可以使用抗组胺药、抗胆碱药等。非药物治疗包括物理疗法、康复训练等,例如前庭康复训练可帮助患者适应眩晕症状,提高平衡能力。

眩晕对患者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因此重视眩晕症状的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一些预防措施包括避免剧烈运动、适度休息、保持良好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等。此外,注意饮食均衡、减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也有助于预防眩晕发作。 总之,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需要注意其原因,及时进行治疗和预防,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眩晕中医试题及答案

眩晕中医试题及答案 眩晕是指人在静止或运动过程中感到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摇晃、 晃动、不稳定或失去平衡感的一种症状。它是一种常见的患者就诊原因,也是中医常见的病症之一。下面是一些关于眩晕的中医试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试题一:什么是中医视角下的眩晕? 答案:中医视角下的眩晕是指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 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或神经功能失调,进而引起的头晕、眩晕症状。 试题二:中医常见对策是什么? 答案:中医常见的对策包括针灸、中药治疗和中医推拿按摩等。其中,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人体气血运行,中药治疗则采用草药 调理,中医推拿按摩则通过手法调整经络,以达到治疗眩晕的效果。 试题三:中医认为导致眩晕的常见原因是什么? 答案:中医认为导致眩晕的常见原因有:肝肾阴虚、气血不足、脾 胃不和、痰湿内蕴等内因,以及外感风寒、气候变化、运动过度等外因。 试题四:中医怎样对待眩晕的病因? 答案:中医对待眩晕的病因主要包括调理脏腑功能、益气养血、理 气和胃、祛痰通络等。具体治疗方法需要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来进行。 试题五:中医的预防眩晕方法有哪些?

答案:中医的预防眩晕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饮食,适度参加有氧运动,避免过度疲劳,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寒冷刺激, 注意休息等。 试题六:中医针灸治疗眩晕的常用穴位有哪些? 答案:中医针灸治疗眩晕的常用穴位有:百会穴、风池穴、太阳穴、四神聪穴、足三里穴等。 试题七:中医推拿按摩治疗眩晕的手法有哪些? 答案:中医推拿按摩治疗眩晕的手法有:搓、捏、推、拉、拍、挤、按、擦等。 试题八:中医常用的治疗眩晕的中药有哪些? 答案:中医常用的治疗眩晕的中药有:柴胡、白芍、茯苓、香附、 半夏、天麻、川芎、三棱、酸枣仁等。 试题九:中医如何辨证施治眩晕? 答案:中医辨证施治眩晕需综合分析病人的舌脉状况、病史、体质,采用针灸配合中药、推拿按摩的综合治疗,个体化施治。 以上是关于眩晕中医试题及答案的内容。希望对大家了解和治疗眩 晕有所帮助。任何症状的出现都需要及时咨询专业医生,以便得到准 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只有综合调理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中医药学名词第一版中定义以头晕目眩为主要表现疾病

中医药学名词第一版中定义以头晕目眩为主要表现疾病中医药学名词第一版中定义以头晕目眩为主要表现疾病 1. 背景介绍 中医药学名词第一版是中医药学的专业名词集合,其中包含了大量关 于疾病、症状、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定义。头晕目眩作为一种常见症状,在中医药学中有着重要的定义和诊疗方法。 2. 头晕目眩的定义 据中医药学名词第一版的定义,头晕目眩是一种以头晕和眩晕为主要 表现的疾病。头晕是指患者感到头部轻飘飘、不踏实的感觉,常伴随 头昏、耳鸣等症状;目眩是指患者感到周围物体旋转或自身旋转的错觉,常伴随眼前发黑、虚脱等症状。 3. 中医药学对头晕目眩的认识 在中医药学中,头晕目眩被认为是由于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痰 浊内生等多种因素导致的。中医药学主张通过调整气血、调和脏腑、 祛痰开窍等方法来治疗头晕目眩。 4. 中医药学治疗头晕目眩的方法 根据中医药学名词第一版的定义,对于头晕目眩的治疗,中医药学提

出了多种方法,包括针灸、草药治疗、按摩、气功等。针灸在调整气血、平衡脏腑功能方面有着独特的效果;草药治疗则通过调理体内的 痰浊、扶正祛邪来治疗头晕目眩。 5. 我对头晕目眩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在我看来,头晕目眩作为一种症状,往往与人体内部的平衡失调有关,而中医药学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来治疗这一症状。我认为中医药 学对头晕目眩的理解和治疗方法,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 总结: 中医药学名词第一版中对头晕目眩的定义和治疗方法都有着深入的探 讨和详细的说明。通过针灸、草药治疗等方法,中医药学为治疗头晕 目眩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对于这一症状,我们可以从中医药学的角度 去寻求帮助和治疗。希望本文能对读者有所帮助,让大家对头晕目眩 有更深入的理解。头晕目眩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 重的不适和影响日常生活。在中医药学中,对头晕目眩的认识和治疗 方法有着深厚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我认为,通过深入学习和借鉴中 医药学的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治疗头晕目眩。 头晕目眩是一种复杂的症状,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导致。按照中医药学 的观点,头晕目眩可能是由于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痰浊内生等 因素导致的。这些因素在中医药学中被视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因 此治疗头晕目眩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通过调整气血、平衡脏腑功

中医眩晕名词解释

中医眩晕名词解释 中医眩晕名词解释 眩晕,也称头晕,是指一种感觉,患者感到自己或周围的物体在旋转 或摇晃。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常见于老年人和 亚健康人群。下面是对中医眩晕相关名词的详细解释。 一、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是指体内气和血量不足的情况。在中医理论中,气和血是人 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如果气血不足,则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头昏眼花、耳鸣等症状。 二、肝郁 肝郁是指肝脏功能失调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筋脉,掌管情绪活动。如果情绪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则会导致肝郁症状 出现,如头昏、目眩等。 三、风寒湿邪 风寒湿邪是指外界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在中医理 论中,风寒湿邪是引起眩晕的重要原因。当外界风寒湿邪侵入人体时,会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引起头昏眼花、耳鸣等症状。 四、肾虚 肾虚是指肾脏功能失调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在中医理论中,肾主藏 精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之一。如果肾虚,则会导致脑部 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头昏眼花、耳鸣等症状。

五、脑供血不足 脑供血不足是指脑部血液循环不畅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在中医理论中,脑供血不足是导致眩晕的常见原因之一。当脑部供血不足时,会 出现头晕、目眩等症状。 六、心神失常 心神失常是指心理状态异常所引起的一系列身体反应。在中医理论中,心神失常是导致眩晕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情绪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 态时,会导致心神失常,从而引起头昏眼花等症状。 七、血瘀 血瘀是指体内血液循环不畅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在中医理论中,血 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如果血液循环不畅,则会导 致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头昏眼花等症状。 中医眩晕名词解释包括气血不足、肝郁、风寒湿邪、肾虚、脑供血不足、心神失常和血瘀等相关名词。对于患有眩晕的人群,应根据具体 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中医内科名词解释

名解 肝胆病证 1、胁痛: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 状。 2、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症,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3、积聚: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症。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 是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 4、鼓胀: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症,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 为特征。 5、头痛:因外感六淫、内伤杂病而引起的,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症。 6、眩晕:眩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 统称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可伴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 7、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 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 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常伴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清等症状,无半身不遂、神志障碍等表现。 8、瘿病: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古称瘿气、瘿瘤、瘿囊、 影袋。 肾系病证 9、水肿: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 征的一类病证。 10、淋证: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证的病症。 11、癃闭: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小便不畅、 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为闭。 12、阳痿:指成年男子性交时,由于阴茎痿软不举,或举而不坚,或坚而不久,无法进行正 常性生活的病症,阴茎发育不良引起的性交不能除外。 13、遗精:指不因性生活而精液遗泄的病症。其中因梦而遗精的称“梦遗”,无梦而遗精甚 至清醒时精液流出的为“滑精”。常伴有头昏、精神萎靡,腰腿酸软,失眠等症。 气血津液病症 14、郁证: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 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虚火喉痹:因感冒,长期吸烟饮酒及嗜好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有异物感,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 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与情绪波动有关的症状。 15、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 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 16、痰饮: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有痰饮、悬饮、溢饮、 支饮四种。 17、消渴: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18、内伤发热: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1.感冒是指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表卫失和,肺卫功能失调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2.咳嗽是指由外感或内伤等多种因素导致肺失清肃,肺气上逆,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3.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多由宿痰伏肺,遇诱因引发,以致痰阻气逆,痰气相击。 4.喘证是指由于外感六淫,内伤诸因,致肺气升降出纳失常,以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5.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导致肺气长期壅滞,肺叶持久胀满,不能蔹降的一种病症。 6.肺痈是指由于风寒毒邪壅肺,热壅血淤,血败肉腐,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 7.心悸是指由于气血阴阳亏虚,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导致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8.胸痹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9.不寐是由于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易醒,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10.眩晕是因清窍失养而引起以头晕目眩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11.中风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语为主症的病症。 12.厥证是指由于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失常所致的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感冒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 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成,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严重者可致喘脱;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血败肉腐,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表现; 肺痨是指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表现见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钳,心悸浮肿等症; 痰饮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失眠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类病证; 血证是指凡由多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

中医内科学常见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常见名词解释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

感冒(伤风)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虚、实) 虚体感冒:体质虚弱、年老或病后未复,抵抗太薄弱,卫外不固,容易感受风邪而发生感冒。 时行感冒:感冒的一种,与有发病迅速,呈流行性,首发症状为,恶寒发热,体温高,全身症状明显而肺系症状不突出等特点。 感受时行病毒,病变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相似的感冒 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失于宣降,上逆作声,咳吐痰液,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一般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分外感、内伤)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失宣降所致的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分发作、缓解期)(呷嗽,哮吼) 天哮:因禀赋而患哮病 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严重者可致喘脱。(分虚实) 上盛下虚:指喘证中痰浊壅盛于上,肾气亏虚于下的肺实肾虚症候。表现为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血败肉腐,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表现。(四期) 肺痨是指由于正气虚弱(内因),感染痨虫(外因),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尸注:强调传染性) 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从而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临床表现见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脘腹胀满,心悸浮肿或唇甲紫绀等症。其病情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本虚标实) 肺痿:因咳喘日久不愈,肺脏虚损,津气大伤,肺叶痿弱不用而致的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的疾病,为肺的慢性虚损性疾患。 痰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水液不归正化,停积于某些部位的病证。狭义的痰饮指痰饮停聚于胃肠,表现为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素盛今瘦等。 悬饮:是广义痰饮的一种。指饮流胸胁,表现为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息不得平卧等。或有肺痨病史。 溢饮:是广义痰饮的一种。指饮溢肢体,表现为肢体沉重疼痛,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喘咳。 支饮:是广义痰饮的一种。指饮邪支撑胸肺,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眩晕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 第三节眩晕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重要临床体现旳一类病证。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步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本病可反复发作,阻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旳发生、发展具有很好疗效。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内经》对其波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亲密。《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局限性,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局限性,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

为主。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旳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旳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宋代后来,深入丰富了对眩晕旳认识。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旳一种症状,而非重要证候。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旳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如四君子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阴中之阳虚者,宜补其精,如……左归饮、右归饮、四物汤之类是也。然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因此凡治上虚者,犹当以兼补气血为最,如大补元煎、十全大补汤诸补阴补阳等剂,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LT

痹。 血证:凡是因外因为人体的阴阳平衡失调,造成血液不循经脉运行,上溢于口鼻、眼、耳诸窍,下泻于前后二阴或渗出肌肤之外的病症,统称血证。 痫病:因气机逆乱,元神失控而致精神恍惚,甚则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后如常人的一类病症。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泄出如水样为主证的病证,多指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 胁痛:是指因脉络痹阻或脉络失养,引发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眩晕:因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证的一类病证。 消渴:是由于阴亏燥热,五脏虚弱所导致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特征的病证。 虚劳:是由于两脏或多脏劳损,气血阴阳中两种或多种因素虚损为主要病机,以慢性虚弱性症候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噎膈:是由于食管干涩或食管狭窄而造成的以吞咽食物,哽咽不顺,甚至食物不得下咽入胃,食入即吐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噎:即噎塞,指食物下咽时噎塞不顺;膈:为格拒,指食管阻塞饮食格拒不能下咽入胃,食入即吐。 郁病:凡由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而致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欲哭,或咽中有异物感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瘿气:又称气瘿,是指由于素体阴虚,肝郁化火,气滞痰结所致,以汗多心悸,易肌消瘦,手指震颤,急躁易怒,眼球外突及颈前肿大为特征的病证。 腰痛:凡由于腰部受损,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或肾虚腰腑失养所引起的以腰部一侧或两侧或正中发生疼痛为只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遗精:是指因肾虚精关不固,或君相火旺,湿热下注等,扰动精室,导致不因性生活而精液自行遗泄的病证。 远血:先便后血,其位在胃,小肠,上消化道,血与粪便相混血色如黑漆色或暗紫色。 怔仲:由内因引起,自觉心中惕惕,动摇定而无休止,稍劳即发为特征,病来虽渐但病情较重,以虚证为多或虚实夹痛。 真心痛:心痛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脉微等危重症。 真头痛:一般指头痛突然发生,疼痛剧烈,其性质常为持续痛且有阵发加剧,甚至呕吐如喷,发生肢厥,抽搐者。 中风: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或不经昏仆,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中风闭证:邪闭于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为特征的病证。 震颤:凡因脑髓失充,筋脉、肢体失控而发生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治萎独取阳明:含义有二,一则补益后天即益胃养阴,健脾益气;二则清阳明之热邪。 喘证之实喘与虚喘:实喘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虚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 咳血与吐血:两者出血均由口而出。但咳血来自于肺,咳血之血色鲜红,常伴有泡沫痰涎,较大量咳血之后,可见痰中带血数天。吐血来自于胃或食道,血色多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吐血之后大便多呈黑色。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外感咳嗽,多是新病常突然发病,病程短,初起多兼有寒热,头痛,鼻塞等肺卫症状,属于邪实.内伤咳嗽,多是宿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已,常兼他脏病症,多属邪实. 哮病与喘证:哮与喘都表现为呼吸困难,但哮指声响言,呼吸困难而兼喉中哮鸣,是一种反复发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