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触式电能传输

合集下载

海洋环境下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的优化设计

海洋环境下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的优化设计

0 引 言
动, 因此 , 以有效适应恶 劣的工作 环境 , 常适合 海洋环 可 非
境 下 的应 用 。
进入 2 1世 纪 后 , 底 观 测 技 术 正 在 迅 速 发 展 起 来 , 海 各
个 国家之间对于海洋 资源的争夺 也 日趋激 烈 , 过光 电复 通
合 缆 进 行 电能 传 输 的 海 底 观 测 网正 成 为 研究 的 热 点 。 美 国 的 “ E T N ” 划 , 洲 的“ S N T 计 划 , N PU E 计 欧 EO E” 日本 的 “ R — A E N ” 划 就 是 典 型 的代 表 。 A计
间通过逆变后 的高频交 流电连 接起 来。主 电路 系统主要完 成逆变 的功能 , 而封装子电路系统作为逆 变后 的输 出 , 主要
可 以得到
{ j = .



完成耦合 、 整流 、 滤波 等功能 , 最后将 电能 传输给负 载使用 。
逆变模块是 由 4个 功率 开关 管组成 单相 全桥式 逆变 电路 , 整流滤 波模块是 由二极管组成的电容滤波 的单 相全桥式不 可控整 流电路 。
为 了保证系统在海洋环 境下 的 l常使用 , I F 还需 要将 仞
级 电路 与 次 级 电路 分 别 用 耐 高 压 耐 腐 蚀 的 密 封 容 器进 行 完 整 封 装 。这 样 就 保 证 了初 级 电 路 与 次 级 电路 没 有 直 接 的物
收 稿 日期 :0 1o -9 2 1 _3 2 ¥基金项 目: 国家“ 6 ” 8 3 计划资助项 目( 0 7 0 1 0 ) 教育部博士 点新教 师基 金资助 项 目( 0 9 1 12 02) 浙江 省 自然 科学 基金 资 2 0 AA 9 2 1 ; 2 0 0 0 10 2 ; 助 项 目 ( 5 9 1 7 Y 00 1 )

非接触充电原理

非接触充电原理

非接触充电原理非接触充电是一种无需物理接触即可完成充电的技术,它以电磁感应原理为基础,通过电磁场的作用将能量传输到被充电设备中,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

这种充电方式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电动汽车和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充电方面。

非接触充电的原理是基于电磁感应的工作原理。

在传输端,通过电源将电能转换为高频交流电,并通过线圈产生一个交变电磁场。

在接收端,也就是被充电设备上,同样有一个线圈。

当传输端的交变电磁场与接收端的线圈相互作用时,会在接收端的线圈中感应出电流。

而这个电流进一步通过电路转换和调整,最终充入被充电设备的电池中。

非接触充电的优点在于其便捷性和安全性。

首先,无需物理接触,充电过程更加方便快捷。

用户只需要将电子设备放置在充电器的范围内即可实现充电,无需插拔充电线,省去了繁琐的操作。

其次,非接触充电不会产生电弧和电击等安全隐患,避免了因接触不良或者连接不稳定而引发的安全问题。

非接触充电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

在电动汽车领域,非接触充电可以为电动汽车提供便捷的充电解决方案。

用户只需将电动汽车停放在指定的充电区域,即可实现对电动汽车的充电,无需人工干预。

这种充电方式不仅提高了充电效率,还能减少人为操作失误带来的安全隐患。

在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充电领域,非接触充电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用户只需将手机放置在配备有非接触充电功能的充电器上,即可实现对手机的充电。

这种充电方式可以避免充电口因长时间插拔而导致的损坏,同时也减少了充电线的使用,提高了充电的便捷性。

除了电动汽车和智能手机,在家庭和办公场所的电子设备充电方面,非接触充电也逐渐得到了应用。

通过将充电线圈嵌入桌面或墙壁,用户只需将电子设备放置在指定位置,即可实现对设备的充电。

这种充电方式不仅美观,而且方便快捷,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尽管非接触充电技术在便捷性和安全性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非接触充电设备的价格相对较高,这增加了产品的成本。

非接触式供电系统

非接触式供电系统

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 实验任务及要求 (1)1.1 实验任务 (1)1.2 实验要求 (1)1.3 实验结果说明 (1)2 非接触供电系统背景 (2)3 无线传输原理 (3)3.1微波无线能量传输 (3)3.2电磁感应式无线传输 (3)3.3 电磁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 (4)4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5)4.1能量传输系统的构成 (5)4.2耦合谐振系统 (5)4.3 能量传输过程及其遵循的准则与方程 (5)5 非接触供电系统方案设计 (6)5.1 高频振荡电路设计 (7)5.1.1 设计方案 (7)5.1.2 晶振电路的工作原理 (9)5.2 功率放大器设计 (9)5.2.1 功率放大器原理 (10)5.2.2 功率放大器分类 (10)5.2.3 设计方案 (11)5.2.4功率放大器电路图 (12)5.3 AC/DC电路方案 (12)5.4 耦合线圈 (13)5.4.1 线圈电感 (14)5.4.2 线圈互感 (14)5.4.3 传输系统的最佳频率范围 (15)5.5电路总图及单元电路 (15)6方案实现与测试 (17)6.1 直流电源 (17)6.2 高频晶振振荡电路 (17)6.3 高频功率放大器 (18)6.4桥式整流电路 (19)6.5实现非接触式供电 (19)6.6 实验结果及说明 (20)六总结与体会 (22)参考文献 (22)摘要非接触供电是一种能以电气非接触方式,将功率从功率输送机提供到功率接收机的供电系统,其中功率输送组件连接到功率输送机以及功率接收组件连接到功率接收机。

功率输送组件具有用于输送功率的多个输送侧线圈以及用于接通/断开输送侧线圈的操作的多个输送侧开关。

功率接收组件具有用于接收功率的多个接收侧线圈、用于接通/断开接收侧线圈的操作的多个接收侧开关,另外,具有用于执行控制以便操作在实现最高功率输送效率的组合中的输送侧线圈的任何一个和接收侧线圈的任何一个的判定电路。

非接触电能传输实现方案综述

非接触电能传输实现方案综述

展 开对 于远 距 离 无 线 传 输 电能 的 研 究 。但 是 ,经 过 近 百 年 的 Y a s k a wa电气 公 司 于 2 0世 纪 八 十 年 代 联合 提 出来 的 , 到 了九 发 展 ,无 线 电能 传 输 的应 用 还 主 要 停 留于 军 事 领 域 。但 与 此 十 年 代 初 期 ,新 西兰 奥 克 兰 大 学 电子 电 气 工程 系 电力 电子 学 相比, 信 号 的 无线 传 输 技 术 在 几 十 年 内得 到 突 飞 猛 进 的发 展 。 研究中心 以P r o . B O y s 为 中 心 的课 题 小 组 开 始 对 其 展 开研 究 , பைடு நூலகம் 现 在 无 线通 讯 网络 几 乎 已覆 盖 世 界 的每 个 角 落 ,进 入 人 类 的 并 将 其 正 式 定名 为感 应 耦 合 电能 传 输 技 术 ( I n d u c t i v e l y C o u p - 每 个 家庭 。在 解 决 信 号 的 无 线 传输 问题 后 , 近年来, 无 线 电能 l e d P o w e r T r a n s  ̄r , 简称 I C P T ) , 即变 压 器 松 耦 合 非 接 触供 电。 传 输 问题 又重 新 得 到 世 界 科 技 工 作 者 的广 泛 关 注 。 在这之后, P r o . B o y s 及 他 所 领 导 的 课 题 小 组对 感 应 耦 合 电能 传 输 技 术 进 行 了 一系 列 的深 入 研 究 ,系 统 地探 索 了谐 振 技 术
Wi r e l e s s P o we r C o n s o r t i u m, 简 称 美国P o w e r C a s t 公 司利 用 这 一原 理 开 发 了 一款 充 电器 , 可 为 各 组 织 一 一 无 线 充 电 联 盟 ( 种 电子 产 品充 电或供 电 , 诸如手机、 MP 3随身 听 、 温 度 传感 器 、 WP C) 在 北 京 宣布 将 Qi 无 线 充 电 国 际标 准 率 先 引入 中 国。 信 助 听器 ,甚 至 汽 车 零 部件 和 医疗 仪 器 。整 个 系 统 主 要 包 含 了 息 产业 部通 信 电磁 兼 容 质 量 监 督 检 验 中 心也 加 入 该 组 织 。可 两个部件 , 称为 P o we r C a s t e r 的 发 射 器模 块 和 称 为 P o w e r H a r — 见无线充电具有很好 的市场前景,相信很快就会进入 日常生 v e s t e r 的接 收 器 模 块 , 前 者 可 插 入 在插 座 上 , 后 者 则 嵌 入 在 电 活 。本 文为 适 应 非 接 触 电池 的 发 展 奠 定 了基 础 。 子产 品 上 。该 充 电器 的微 型 高 效接 收 电路 ,可 以捕 捉 到 从墙 壁 弹 回 的无 线 电波 能 量 ,在 随 负载 作 出调 整 的 同时 保 持 稳 定 参 考 文 献 的 直流 电压 实 现 将 无 线 电波 转 化成 直流 电 ,在 约 5米 范 围 内 为 不 同 电子 装 置 的 电池 充 电。

模块化开放式电路综合实验(4)——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

模块化开放式电路综合实验(4)——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
I SN 1 0 2 S 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956
. . . . . . . . — . —
第 2 8卷
第 7期
2 1 年 7月 O1
CN¨ 一 2 3 / 0 4 T
管№ 理鲫 a

Mo ua p nitg aiecrute p r n s4 : d lro e ne rt i i x ei t( ) v c me
Co t cls lcrc le eg r n miso y tm n a te see tia n r y ta s s in s se
s ude t ’ pr c ia bi t nd e pl i g s ii ih f v a e e f c . t ns a tc la l y a x orn p rtw t a or bl fe t i K e r : i e a i x rm e t m o y wo ds nt gr tve e pe i n ; dulr;op n; s l nn a i n;c t c l s ne gy t a m iso y t m a e e fi ov to on a te se r r ns s i n s s e
pe i e t ls tm s wih pe rm n a ys e , t o n, s upp e e t y nd om pa i lt l m n ar a c tbiiy. Thi p pe s m m arz s t d eop e s a r u ie is ev l m nt bc a kgr und,e pe i e a l tor c fgu ato o x rm nt lp a f m on i r in,a he a r n m e xpe i e a o e s T hem od ar nd t r a ge ntofe rm nt lc nt nt. ul

非接触电能传输(CPT)系统频率分裂现象分析

非接触电能传输(CPT)系统频率分裂现象分析
常 生 活 的各 个 角落 , 某 些场 合 下 给人 们 带来 了极 在
电能传 输领 域 , 频率 分裂 (rq ec piig现象 是 FeunyS lt ) tn
近 些 年 才提 出的相 对 较新 的概念 , 国外 有 不少 文 献 提到 过频 率 分裂 现象[8 而 国 内学者 对 频率 分 裂现 3] -。
第 3期
21 0 2年 5月




No3 .
M a .01 v2 2
J u a fPo e u l o r lo w r S pp y n
非接触 电能传输(P ) C T系统频率分裂现象分析
代 小磊 , 王 强 , 牛 孟祥 成
( 海 海事 大 学 科 学研 究 院 , 海 2 10 ) 上 上 0 3 6
关键 词 : P 串联 补 偿 ; 率分 裂 C T; 频
中图 分 类 号 : M1 1 ; M 4 T 3. T 7 4 文 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5 2 0 ( 0 2 0 — 0 7 0 2 9 — 8 5 2 1 )3 0 6 — 6

引 言
传 统 的 电 能传 输 系统 大 都 离 不 开 各 种 各 样 的 电缆 或 导线 。 这 些错 综 复 杂 的导线 分 布 在人 们 日 而
章指 明了给定 系统 出现频 率分 裂现 象 的条件 以及 给 定 系统取 得最 大负 载 电压 和最 大负 载功率 的条件 。
1 电路模 型
为 了简 便 起 见 ,忽 略 电力 整 流器 和交 流 逆 变
器 ,在 一 系列有 补 偿 的初 级 和 次级 拓 扑情况 下 , 一
收 稿 日期 :0 2 0 — 9 2 1— 4 0

感应耦合式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设计

感应耦合式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设计

备之间 的非接触 电能传输 。通过对 初级变换器拓扑选择及主要元器件参数的分析,提出非接触 电能传输
系统的设计 ,并对 系统 的效率和补偿等关键问题进行 了仿真及实验研 究,提高了系统 的传输效率 。 关键词:可分离变压器 ;非接触 电能传输 ;原副边补偿 中图分类号:T M 7 2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 0 0 7 — 3 1 7 5 ( 2 0 1 3 ) 0 4 — 0 0 2 4 — 0 4
图1非接 触感应 电能传输 系统图
1 非 接 触 式 感应 电能 传输 原 理
非 接触 式感应 电能 系统利用 疏松感 应耦 合系统 和 电力 电子 技术相 结合 的方法 ,实现 了 电能的无物
理 连 接传 输 。它 将 传 统 的 变压 器 紧 密 型 耦 合磁 路
原边 电路与副边 电路 之间有 一段 空隙 ,通 过磁 场 耦合 相 联系 。原边 电路把 电能转 换 为磁场 发 射 ,
经 过这段气 隙后 副边 电路通过 接收装 置 ,匝链 磁力
电能 传 输 变 压 器
非 接 触 感 应 电 能传 输 技 术 打 破 了在 化 工 、 钻 井 、工矿 、水 下探测 等特殊行 业 的某些场 所下 的 电 工 设备馈 电的限制 ,开拓 了如在 电动汽 车 、高速 磁
悬 浮列车 馈 电以及在 生物 医学 、家 用 电器 等方 面 的
应用 1 J o
i c s a n d c o n t r o l l i n g me t h o ds we r e a d o p t e d t o r e a l i z e c o n t a c t l e s s p o we r t r a n s mi s s i o n be t we e n po we r l i n e s a n d e l e c t r i c a l e q u i p me n t s .A

非接触式充电技术在电子与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非接触式充电技术在电子与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非接触式充电技术在电子与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便利性的追求,非接触式充电技术在电子与电气工程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项技术不仅可以为电动车、智能手机等设备提供便捷的充电方式,还可以改善电力传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本文将探讨非接触式充电技术在电子与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1. 非接触式充电技术的原理非接触式充电技术是一种通过电磁感应或电磁辐射的方式,将电能从发射器传输到接收器的充电方式。

其原理是通过发射器产生的电磁场,将电能传输到接收器上,从而实现无线充电。

这种技术可以消除传统有线充电方式中的插拔操作,提供更加便捷和安全的充电方式。

2. 电动车充电技术的应用非接触式充电技术在电动车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传统的电动车充电方式需要通过连接电缆进行充电,不仅操作繁琐,还存在安全隐患。

而非接触式充电技术可以通过电磁感应的方式,将电能从地面传输到车辆上,实现充电过程的无线化。

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电动车充电的便捷性,还可以减少充电过程中的能量损耗,提高充电效率。

3. 智能手机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无线充电技术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非接触式充电技术可以为智能手机提供便捷的无线充电方式,使用户无需通过连接电缆进行充电,只需将手机放置在充电器上即可实现充电。

这种技术不仅方便了用户的使用,还可以减少电缆的使用量,减少电子垃圾的产生,对环境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4. 非接触式充电技术的优势非接触式充电技术相比传统有线充电方式具有多个优势。

首先,它可以提供更加便捷和安全的充电方式,减少了插拔操作带来的磨损和安全隐患。

其次,非接触式充电技术可以提高充电的效率和能量传输的稳定性,减少能量损耗。

此外,这种技术还可以减少电缆的使用量,对环境保护具有积极影响。

5. 非接触式充电技术的挑战尽管非接触式充电技术在电子与电气工程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技术的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和生产成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综述摘要:电能的当今最主要的能源之一,近年来兴起的非接触电能传输供电技术解决了传统接触式供电的一些弊端。

本文介绍了非接触电能传输的技术背景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比了三种非接触电能传输方法。

然后着重介绍目前研究较为深入的感应耦合电能传输(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IPT)在手机和电动汽车充电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际应用。

最后,文章总结了非接触电能传输的研究意义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非接触电能传输,感应耦合,非接触供电A Perspective of Wireless Power TransferAbstract:lectrical power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ower forms nowadays. Recently, wireless power supply technique solved many disadvantages arousing in conventional form of power transfer.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technique background and the achievement of the research in and aboard, and compares three kinds of method to enabl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And then, the paper emphasizes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IPT) in the wireless charging of mobile phone and electrical vehicle. Finally, the paper draws a conclusion of the vista of wireless power transfer.Keywords: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inductively coupled, contactless power supply1 引言电能是传统石化燃料的主要替代能源,并且在实际应用中电能也是最好的取代和应用的清洁能源之一。

但是电池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有两个个问题无法解决:一是充电时间长;二是续航时间短。

各行业寄希望于电池行业能够早日实现技术突破,解决掉这两个技术难题。

然而,电池技术在短时间之内是很难有质的飞跃,所以各用电企业需要寻找一种现实的解决方案,其中非接触充电和供电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为了使移动电子终端及电动汽车用户摆脱使用充电器充电、更换电池以及接插家电设备电源线等麻烦。

利用无线方式将电能传输到所用产品的技术即将进入实际应用阶段。

其中,非接触式充电,是一种只要将电子产品放在充电台上就能充电的技术。

实现非接触充电的技术主要有三种形式:1、感应耦合型;2、无线电接收型;3、共振型。

目前,感应耦合技术已经在部分领域中得到应用,包括电动剃须刀、电动牙刷、净水器和无线电话等。

由于这种技术在增大功率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已经应用到手机等出货量非常大的电子终端中。

近几年,随着人们对清洁能源和电动汽车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内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纷纷开始着手研究电动汽车方便、快捷、高效充电的方法,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另外,共振型非接触电能传输能够实现远距离、大功率的电能传输,可以应用于电子终端、电动机车、水下、地下等用电设备的充电和供电,但是目前还停留在研究阶段。

传统供电技术是用电设备通过电缆、插头等直接从电源获取电能的供电模式,这种技术也是目前整个电能领域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

随着电力半导体器件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及控制技术的进步,已经实现了“高效率用电和高品质用电”的目标,传统供电技术也已经基本完善。

然而在一些特殊场合,这种供电方式同样暴露了很多问题,如在矿场、油田等易燃易爆区,由于电火花的产生及裸露导体的存在会使其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另外,水下、移动备、便携设备、生物医疗等,传统供电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这些领域的用电要求。

另一方面,电力电子技术所涉及的两个方面:电能传输和信号传递,两者往往相辅相成,共存于同一系统之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两者的发展趋于同步,如今,信号的传递已经可以通过空气等一些特殊媒介传递相当长的距离,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而电能的传输仍然通过导线直接相连进行传输,其发展已远远滞后于信号传递的发展[1]。

虽然电磁感应原理早在1840 年提出,但对其认识仅局限在常规变压器和感应电机之中,以空气为媒介进行长距离的电能传输很少有人进行尝试。

两方面的因素迫切要求开发一种新的电能传输技术,使其能安全、可靠、方便的应用于各种特殊场合,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实现的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的出现使之成为可能。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技术(Inductively Coupled Power Transfer 简称ICPT)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一项新的能量传输技术,目前,已有许多国外科研院所和公司从事非接触能量传输系统的研究,并已开发出相关技术。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技术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一项新的能量传输技术,即用电设备以非接触方式从固定电网取电的技术,所以又可称为非接触感应供电。

这一技术能够有效地克服有线供电方式存在的设备移动灵活性差、环境不美观、容易产生接触火花等问题,特别适用于易燃易爆环境和水下设备的安全供电,可广泛应用于工矿企业吊装设备和运输设备、高层建筑升降式电梯、城市电气化交通、室内电子设备、生物医疗等领域中电气或电子设备的灵活供电。

2 非接触电能传输的技术背景和研究现状2.1 技术背景近几年,使用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供电的装置已经逐渐实用化,非接触供电设备逐渐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

目前实现非接触电能传输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三种:1、电磁感应型(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type);2、无线电接收型(radio reception type);3、共振型(resonance type)。

电磁感应型即感应耦合型(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 IPT)。

90 年代初,奥克兰大学以BOY 教授为首的课题组对ICPT(Inductively Coupled Power Transfer)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该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包括有关发明专利11 项[1]。

2001 年,国内开始着手研究,技术成果及产品较少,但进步很快。

IPT 型功率可达数千瓦,但是两个线圈的距离不能超过1cm。

目前已经有一些产品推向市场,包括电动牙刷、电动剃须刀、无绳电话和净水器等小功率,对安全性和抗干扰性能要求不高的家电产品。

无线电接收型功率低,效率低。

已经研制出微型高效接收电路,可以捕捉无线电波能量,在变负载情况下也保持稳定的直流电压。

利用磁场共振原理解决无线电力传输的距离问题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于2007年提出的。

MIT 研究小组试制了无线电力传输装置“磁场耦合共振器(magnetically coupled resonators)”,利用一对具备LC 电路特性的线圈组成一对天线,直径有数十厘米。

当其中一根天线通过几MHz 的交流电时,周围产生振动磁场,通过共振向位于数段波长之内的另一根天线传输能量。

传输距离为2m 时效率约为40%,距离为1m 时效率约为90%。

MIT 研究小组采用磁场共振方式传递能量解决了能量散射问题,并把这一技术概念命名为“Witricity”。

共振型功率可达数千瓦,距离可达数米,但是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

与传统供电方式相比,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技术有很大的优点[2]:(1)由于用电设备和供电设备之间无电气连接,避免了的导线插头之间的插拔,可以消除电火花的产生,电气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2)供电系统和能量拾取机构的完全可分离,使二者可以处于相对静止或运动状态,不受连接线的限制,拓展了用电设备的使用空间;(3)可以同时给多个负载供电;(4)由于供电系统和负载之间没有机械磨损和摩擦,可以大大减少系统的损耗,使设备易维护易管理;(5)一些特殊场所的供电如起搏装置、水下供电等,传统供电方式难以实现。

但是,由于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仍然不成熟,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在某些领域中有所应用。

传输效率低也是限制其应用的一个方面,为了提高效率的某些设计,又使得其体积和成本增加。

存在的电磁干扰问题也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另外,影响其功率传输的一个关键因素—开关频率,随着开关频率的提高,所产生的辐射是否会对生物体造成伤害仍等待研究。

2.2 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研究和应用最多的是感应耦合型非接触电能传输。

新西兰在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上领先于其他国家,美国、日本紧随其后。

新西兰(主要是奥克兰大学)在非接触供电理论领域提出了多种有价值的原创电路拓扑,美国则将技术与应用并重,日本在该领域的实用方面有较大优势。

中国申请专利主要是实用新型,原创发明较少,德国和荷兰将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用用与交通和电器领域。

国内投入精力持续研究的单位较少,一般都是实用新型成果,电路拓扑传输效率等深层次的研究偏少,缺乏稳定、高效的样机。

目前,电能变换与补偿,松散耦合变压器结构设计是目前的两个主要研究领域。

尚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高频、大功率条件下能量损耗突出;2、负载及电路参数变化与电路频率匹配问题;3、电路智能控制及能量和信号的结合问题;4、松散耦合变压器理论分析以及使用系统设计等。

2.3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了谐振变换技术、软开关切换技术,借助现代控制理论和方法,实现了电能从静止电源设备向移动设备的非接触传递。

目前,该技术已受到了广泛关注,国外的许多科研机构已开始此项技术的研究,据此研制的设备也已在多个领域投入使用,对该技术进行研究和产品化的功率级别也已经从几个千瓦发展到几百个千瓦。

国内也已有个别科研机构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的概念在上世纪80 年代提出[3],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机构是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功率电子学研究中心,该中心从20 世纪90年代开始主要从事滑动式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4-9]。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该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上已获得重大突破。

主要研究集中在给移动设备,特别是在恶劣环境下的供电问题,如电动汽车、起重机、运货车,以及水下、井下等设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