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务工人员带动村民致富的先进事迹
工地外出务工典型事迹材料

工地外出务工典型事迹材料
《工地外出务工典型事迹材料》
近年来,我国发展迅速,建设工地遍布各地,吸引了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
他们在工地上辛勤劳作,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一些关于工地外出务工的典型事迹材料。
1. 毛华,在广东省某建筑工地上打工,他来自农村,年轻时因家庭贫困无法继续上学,决定外出打工赚钱。
他勤奋努力,很快就成为了工地上的技术骨干,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赞誉。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勤劳和奋斗的精神。
2. 李明,一名外出务工人员,在建设工地上做起了水泥工。
他年轻有为,为了支持家庭和孩子的教育,他毅然决定外出打工。
虽然工地上的工作条件艰苦,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努力工作,不断学习技术,最终成为了工地上的技术能手。
3. 王丽,一位女性外出务工人员,在工地上做起了清洁工。
她来自偏远的山村,因家庭困难无法继续读书,为了改变命运,她选择外出务工。
尽管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但她始终保持着坚强的意志,用自己的劳动光荣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些典型的工地外出务工事迹充分体现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勤劳、奋斗以及对家庭的责任感。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劳动的价值,展现了时代新农民的风采,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希望社会能够更加关注外出务工人员的困难和问题,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邓迎香先进事迹材料_0

邓迎香先进事迹材料邓迎香凭着一句话,一股倔劲儿,和乡亲们用13年打通、拓宽了隧道,在祖国的西南部真正演出了一部“愚公移山”。
yuwenmi小编整理了邓迎香先进事迹材料,欢迎欣赏与借鉴。
邓迎香先进事迹材料【篇一】邓迎香,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沫阳镇麻怀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
她是一个边远山区普普通通农村妇女,更是一名闪烁着党性光辉的共产党员。
她为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不等不靠、敢闯敢干、艰苦奋斗,带领村民发扬“愚公精神”,锲而不舍、战天斗地,在悬崖峭壁上硬生生凿出一条“麻怀出路”。
她的先进事迹感动了乡亲、感动了社会,先后被评为全国扶贫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受到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面对贫困:她毅然抡起“凿破”大山的铁锤麻怀村地处罗甸县大山深处,山高坡陡、水资源缺乏,属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石漠化喀斯特山区。
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寨被阻隔在大山之中,孩子上学要翻山越岭,生产生活物资拉不进去,农产品运不出来,成了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被认为是“不宜生存的边角”。
1999年,麻怀村因山高路险,电线杆子和变压器运不进来,电网建设搁浅,每当夜幕降临,村里便沉侵在“漆黑”的原始状态。
村里开会决定顺着村南面的溶洞凿一条出山隧洞。
作为普通村民的邓迎香积极响应,抡起铁锤和乡亲们开始了漫长的凿洞之旅。
在低矮狭窄的溶洞里,大家点着蜡烛,用最原始的方法一锤一镐砍山凿石,由于进度缓慢,难免有村民灰心抱怨,想停下来不干了,邓迎香虽然自己双手磨出了血泡,但她总是鼓励乡亲们“宁可慢慢做也不要停,只要我们不放弃,总有凿通的时候”。
##年农历正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隧洞基本打通,电线杆顺利抬进村,麻怀村终于通了电,当村里历史上第一次亮起电灯,邓迎香顿时热泪盈眶。
虽然隧道打通了,但只能勉强过人,车辆无法通行,对村里发展帮助不大。
邓迎香善于组织带领群众,在凿通隧道中表现突出,在干部群众中树立良好“口碑”。
##年6月,经过村党支部的培养,邓迎香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更加坚定了她将“狭窄隧道”凿成“小康大道”的信心。
农村致富能手事迹材料

农村致富能手事迹材料
《农村致富能手事迹材料》
在中国的农村,有许多致富能手,他们凭借着勤劳和智慧,从贫困的生活中脱颖而出,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
下面就介绍几位农村致富能手的事迹材料。
1. 李大成
李大成是一位来自贫困家庭的农民。
在大学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到城市寻找工作,而是回到家乡,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农业技术,带领村民种植特色农产品。
他引进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不断创新种植模式,并成功打开了当地的市场。
如今,他的农场经营状况良好,成为当地致富的典范。
2. 王忠义
王忠义原本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因家境贫困,他从小就对致富充满渴望。
在外出务工期间,他学会了种植技术和管理知识,回到家乡后,他着手发展了蔬菜种植和养殖业。
他懂得市场的需求,精心选择品种,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如今,他的农场成为当地的知名产地,带动了周边农民一起致富。
3. 张秀英
张秀英是一名寡妇,生活十分困难。
为了养家糊口,她毅然决定做起了养羊生意。
她学习了养羊的技术和管理知识,积极和当地的养殖合作社合作,共同发展养羊产业。
经过几年的努力,她的养羊生意越做越大,不仅带动了周边农户致富,还成为当
地的羊肉产品的主要供应商。
他们的事迹让我们看到了在农村致富的希望。
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农民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走出一条致富之路。
他们的经验和成功,对于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希望更多的农村人能够以他们为榜样,不断努力,实现自己的致富梦想。
学习时代楷模毛相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本参考

学习时代楷模毛相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本参考学习时代楷模毛相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本参考【一】一段简介,书写了一段一名共产党人不凡的人生,展现了一名老党员坚持为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
是为民的奋斗,让毛相林瘦小的身躯顶天立地起来,是为民的奋斗,让毛相林内心的精神光辉伟大起来,是为民的奋斗,让毛相林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心中学习的榜样。
要学习他,树牢为民情怀。
1997年,毛相林带领村民,以最原始的方式,在空中荡,壁上爬,用钢钎撬,用雷管炸,用两脚蹬,历时7年,用血肉之躯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长8公里的“天路”。
要学习他,为民勇敢奋斗。
有了这条路,下庄与竹贤场镇的距离由过去的一天缩短为1小时车程。
随着与外界交流的逐渐频繁,下庄人发现,邻近的村庄早已依托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把下庄村远远甩在了身后。
出山公路修通后,他又带领村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历经13年时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并于2016年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要学习他,甘于讲求奉献。
多年的奋斗,在毛相林的带领下,形成了以奋斗为核心的下庄精神,他说,他退休后还要把下庄精神传承下去,让来到下庄的人们懂得珍惜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建设和谐富足的美丽乡村。
有了老支书带头示范,村民们积极性高涨。
令人欣喜的是,今年初,县里也决定投入资金,帮助下庄村民实施民宿改造计划。
目前,下庄村已改造19栋34户民宿,二期72栋88户民宿改造也已纳入规划,很快将启动建设。
学习时代楷模毛相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本参考【二】“学习了毛相林同志的事迹,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深深地被打动。
”重庆市南川区庙坝村第一书记宋建峰说,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从毛相林身上学到很多。
在关键时刻,一定咬紧牙关,冲锋在前,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重庆市巴南区圣灯山村扶贫干部谢志耕说,下庄人脱贫摘帽,毛相林这个带头人起了重要作用。
他要以毛相林为榜样,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重庆市綦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科科长谢邦金说:“毛相林是当代党员的优秀代表,我们要认真学习他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的精神,引导退役军人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

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记五显村党员李增余李增余,一个五显村家喻户晓的名字,该同志今年37岁,2009年入党,是一名普通无职党员,但是他时时处处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饱满的热情,朴实的作风,优异的成绩,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好评。
一、敢闯敢干,带头致富的典范李增余自幼家境十分贫寒,兄弟多,父母体弱多病,在他小时候,一家人常常为吃饭发愁,因此他只读到初二就辍学了,为了生计,小小年纪的他就外出打工。
无论在工厂,还是建筑工地,他不怕脏不怕累,手脚勤快,深得师傅们的喜爱,也学到了一定的技术。
生活上的艰辛,工作上的劳累,磨炼着人的意志,也使李增余逐渐成熟起来,经济发达地区开放的思想观念和经济发展速度让他深深体会到“发展才是硬道理”。
怀着成功的梦想和对市场的敏锐观察,2001年7月,他回到家乡组建了一支建筑施工班,为把这支队伍带好,他吃住在工地,刻苦钻研技术,注意工程质量,讲信誉守信用,渐渐地施工队队伍扩大了,业务也多了起来。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打拼,而今他的施工班已有80多人,固定资金达50多万元,带动当地农民100余人就业,成为该村艰苦创业、带头致富的典范。
二、无私奉献,热心公益事业的模范李增余不仅自己致富,带动村民致富,还热心村里公益事业。
2010年9月21日山洪暴发,该村东风水库发生溃坝,水库下100多亩良田被冲毁。
灾后恢复生产迫在眉睫,但是由于地处山冲,道路不通,施工材料和机械无法进入现场,当地群众十分焦急。
李增余了解到情况后,主动召集村民组会议,商议对策,会上大家对恢复生产必须要先修路存在较大分歧,因为修路要涉及到占用部分农户耕地,见此情况,李增余站起来说:“大家不要争了,季节不等人,这条路我来修吧,道路占用的土地从我家耕地调换,损失的林木和青苗我承担。
”就这样,他从自家承包地拿出1.6亩耕地调换了道路占地,先后投入2万多元将一条通往水库的600多米道路修通了。
当时反对他的叔父翘起了大拇指说:增余好样的!这条道路的开通不但解决了通往被毁水库的交通问题,更是让路两边的山场上的毛竹、板栗、树木有路下山了。
邓迎香先进事迹材料

邓迎香先进事迹材料黔南州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委会主任邓迎香带领群众凿通隧道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下面是语文迷网的关于邓迎香的先进事迹材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邓迎香,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沫阳镇麻怀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
她是一个边远山区普普通通农村妇女,更是一名闪烁着党性光辉的共产党员。
她为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不等不靠、敢闯敢干、艰苦奋斗,带领村民发扬“愚公精神”,锲而不舍、战天斗地,在悬崖峭壁上硬生生凿出一条“麻怀出路”。
她的先进事迹感动了乡亲、感动了社会,先后被评为全国扶贫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受到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面对贫困:她毅然抡起“凿破”大山的铁锤麻怀村地处罗甸县大山深处,山高坡陡、水资源缺乏,属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石漠化喀斯特山区。
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寨被阻隔在大山之中,孩子上学要翻山越岭,生产生活物资拉不进去,农产品运不出来,成了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被认为是“不宜生存的边角”。
1999年,麻怀村因山高路险,电线杆子和变压器运不进来,电网建设搁浅,每当夜幕降临,村里便沉侵在“漆黑”的原始状态。
村里开会决定顺着村南面的溶洞凿一条出山隧洞。
作为普通村民的邓迎香积极响应,抡起铁锤和乡亲们开始了漫长的凿洞之旅。
在低矮狭窄的溶洞里,大家点着蜡烛,用最原始的方法一锤一镐砍山凿石,由于进度缓慢,难免有村民灰心抱怨,想停下来不干了,邓迎香虽然自己双手磨出了血泡,但她总是鼓励乡亲们“宁可慢慢做也不要停,只要我们不放弃,总有凿通的时候”。
xx年农历正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隧洞基本打通,电线杆顺利抬进村,麻怀村终于通了电,当村里历史上第一次亮起电灯,邓迎香顿时热泪盈眶。
虽然隧道打通了,但只能勉强过人,车辆无法通行,对村里发展帮助不大。
邓迎香善于组织带领群众,在凿通隧道中表现突出,在干部群众中树立良好“口碑”。
xx年6月,经过村党支部的培养,邓迎香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更加坚定了她将“狭窄隧道”凿成“小康大道”的信心。
致富带头人主要事迹(精选14篇)

致富带头人主要事迹致富带头人主要事迹“大力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是乡村振兴实施农村人才战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致富带头人主要事迹(精选1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致富带头人主要事迹11971年出生的刘小燕原籍广东肇庆,1993年她为爱远嫁到了古井镇文楼新坑村,成为了当地的外来媳妇。
结婚之初,夫家家境清贫、生活艰苦,刘小燕和丈夫只能靠外出打工挣的微薄薪水来养家。
1996年刘小燕和丈夫用多年来外出打工的积蓄承包了8亩甘蔗田,正式开始了与甘蔗同甘共苦的日子。
一开始因为缺乏种植经验,对甘蔗的生长习性不了解,第一年他们连投下的成本都亏了。
面对这巨大的挫折,刘小燕和丈夫没有放弃。
没有资金,他们厚着脸皮向肥料店赊肥,等甘蔗收成卖出之后再还钱;没有经验,他们就积极往别人的甘蔗田上跑,看别人怎么种,虚心请教,如果碰到其他种植难题,他们就自己去书店买相关的书籍回来学习。
凭着越挫越勇的奋斗精神,在交了连续亏损四年的学费之后,他们的甘蔗田从当初的8亩扩大到23亩,2003年再次扩大到45亩,一直到现在的50多亩,他们还充分利用甘蔗田周边的小块土地来种植新会柑,多样化的种植取得了一定成效,年产值超过几十万元。
另外,刘小燕还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做起了甘蔗北运的工作,为附近的种蔗农户提供了广阔的销路和市场,没有车就自己去联系车队,没有熟人帮忙就自己北上联系想代理甘蔗批发的客户,经过几年的市场勘察和开发,他们一年收购的甘蔗超过了400万斤,每年为他们带来了40多万的收入。
2009年他们用种甘蔗挣到的30几万建了90几平方的二层小洋楼。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刘小燕成为了当地远近闻名的甘蔗种植大户。
现在,她的甘蔗田有53亩,亩产甘蔗1.5万斤,年产值达50多万元,而她的南蔗北运收购队辐射了古井镇十几户蔗农,为他们甘蔗的销路问题找到了很好的解决途径。
村干部助人为乐事迹范文

村干部助人为乐事迹范文在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里,有一位深受群众爱戴的村干部,他叫李明。
李明担任村干部已有十年之久,他始终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为村里的发展和村民的福祉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一、热心帮助困难家庭在李明所在的村子里,有一些家庭因各种原因陷入困境。
李明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的人。
他积极为这些家庭争取政策扶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难题。
同时,他还发动村民捐款捐物,为困难家庭送去温暖和关爱。
二、关心留守儿童成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村里的很多年轻人都外出务工,留下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李明非常关心这些孩子的成长,他组织志愿者定期为孩子们辅导功课,举办各种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他还积极联系社会各界力量,为留守儿童筹集善款和物资,确保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推动村庄文化建设李明深知文化建设对村庄发展的重要性。
他积极筹集资金,修建了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为村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他还邀请专业人士到村里指导村民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
在李明的推动下,村庄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四、抗击自然灾害,保卫家园几年前,村里遭遇了一场严重的洪涝灾害。
面对灾情,李明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组织村民抗洪救灾。
他日夜奋战在抗洪一线,不顾个人安危,全力保障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李明的带领下,村民团结一心,最终成功抗击了洪涝灾害,保卫了家园。
五、发展产业,助力脱贫致富为了带领村民走上致富之路,李明积极引进优质农业项目,推动村里的产业发展。
他请来农业专家,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在李明的带领下,村里的农业产业逐渐壮大,村民的收入逐年增长,很多人成功脱贫致富。
李明的事迹传遍了整个村子,也感动了无数人。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村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展现了新时代村干部的风采。
在他的带领下,村子变得越来越美好,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外出务工人员带动村民致富的先进事迹
篇一:农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赵安荣
赵安荣,女,1966年4月出生,共产党员,柞水县丰北河镇丰河村农民。
务农之余,1984年高中毕业后曾任该村小学民办教师等,20XX年9月,担任丰河村文书。
曾获全县优秀共产党员、全县“三八”红旗手、全县“五好家庭”等荣誉。
一名朴实的农村妇女,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
输的创业精神。
通过她不懈的努力,她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当地实际,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带头发展白皮松苗圃种植,并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带领周围群众致富,她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在当地是一名远近闻名的优秀新型农民。
一、白皮松苗圃种植,示范带头大家乐
在党的致富政策的鼓舞下,赵安荣带头在自家承包地
的地上进行了白皮松苗圃种植,为了很好的掌握这一新型种植技术,她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白皮松苗圃种植技术培训,并专门购买有关白皮松苗圃种植方面的书籍进行自学。
经过不懈的努力,她的白皮松苗圃种植终于取得了成功,亩产增值达20%以上。
看到这种情况,周围的乡亲们有点眼热了。
在她的鼓励和带动下,几户村民也以同样的方法种
植了白皮
松。
虽然方法相同,但是其她村民由于种植的经验不足,栽植之后在管理上任然存在不足。
赵安荣一方面不断摸索,一方面多方查阅、购买白皮松种植方面的资料和书籍,并对其他几户村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帮助,经过这几年时间的精心管理,他们的白皮松苗圃种植得到了成效。
通过几年的管理实践,他掌握了白皮松苗圃种植技术,成为了一名白皮松苗圃种植能手。
与她同时栽植的几户群众收入也一直相当可观,曾强了他们的信心。
由此便调动了周围群众进行白皮松苗圃种植积极性,全社进行了50亩的种植示范点,全村白皮松
苗圃种植面积一下子达到100亩以上。
二、创新思路,买车搞运输
白皮松苗圃种植取得了成功,经济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时,砸人认识到,光靠种地是很难真正发家致富的,
要做好致富的“领头雁”,就必须另谋出路。
经过详细的调查,她发现,当地的运输业,都是由外地的商人在搞,一条商机在她的脑海中闪现,于是她决定在当地搞运输。
当她把这个决定告诉家人时,家人被他的这种大胆的想法吓了一大跳,村里这么多人,都是老老实实种地,不也过的好好的,拿全家人辛辛苦苦从地里刨出来的几万元钱去跑没有一点
把握的运输,万一赔了怎么办?实无必要抓注一掷再冒风险。
无奈何赵安荣吃了秤砣铁了心,开弓难有回头箭,始终没有“商量”的余地。
好在这次抉择没有辜负她的一番苦心,给了他丰厚的回报,不仅获得了高额利润,更为重要的是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经验。
三、共同富裕,不忘帮富“穷亲戚”
在搞好白皮松苗圃种植,发展好运输业的同时,她没有忘记村上的贫困户,时时关心这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
赵安荣不知为别人花了多少钱:有的贫困乡亲盖房子缺钱,她“赞助”2000元;村里哪个有病无钱医治,她就主动送去医药费……,赵安荣夫妇义务赡养的6名孤寡老人,都得以颐养天年。
她资助的4名贫困学生,其中2人已大学毕业;村里的贫困人,也渐渐脱离了生活的窘境。
咱是党员,就该切实为乡亲们做点事。
赵安荣搞运输赢得了丰厚的利润,虽然让村里人看的
眼热,但谁也没有勇气去试一试。
为此,古道热肠的李
**亲自登门劝说,向他们传授经验,并把自己的货运信息提供给他们。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劝说下,丰河村村民石学军、祁小林和他一起搞起来运输。
每当提起赵安荣这个人时,村民都会数起大拇指,夸口称赞。
她在农民中树起一面致富带头旗,创先锋争优秀,是当地村民学习的好榜样。
聪明的人从不等待机会,而是主动地寻找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只有踩在机会的肩膀上,才会取得更高的成就。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抢抓机遇,不放弃、不气馁,勤奋刻苦,踏实知足,用双手和智慧创造人生价值。
篇二:乡镇农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乡镇农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李宁,男,33岁,中共预备党员,**市**镇**村农民。
他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在创新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从20XX年开始,带头建造沼气池,发展养殖业,开办酿酒坊,发展无公害蔬菜。
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带领周围群众致富,他政治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在当地是一名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的优秀新型农民,他先后获得“**市科技致富带头人”、“**镇农民致富带头人”等光荣称号。
**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成长在交通、信息闭塞的大山里。
高中毕业后,回到了家乡,他满怀信心想利用
自己学到的文化知识来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
经过自己的努力事实证明,自己的理想在大山里是难得实现的,他不甘心同其他村民一样过着那种面朝黑土背朝天,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与家人商量后举家移居到**村。
**村在镇政府所在地,这里交通便利、信息畅通,**为了早日还上搬家时所欠下的外债,使家庭生活能宽裕一些,又借资8000余元买了一台农用三轮车,跟着其他人一起跑运输,几年下来不仅还上了外债,生活条件也有了改善。
按理说,家里没有了饥荒,生活也说得过去,妻子有事做,自己有车开,应该安安稳稳地过平静日子了,可他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地寻求机遇,把握时机,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的富民政策深入到祖国的广大农村,给亿万农民带来了致富机遇。
20XX年春,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大力倡导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建造沼气池。
当时,“沼气池”这个词汇对农民来说是第一次听到,非常陌生,大多数有条件的农民对此事都不感兴趣,无论政府怎么动员和举办培训班,结果群众还是不认可,提出了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难点,唯有**他的想法与众不同,他认为,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扶持下,作为一个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青年农民就应该大胆地探索,勇敢地创新,他认为建沼气池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既利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林业,又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也可以说利己利民又利国。
于
是,在多数人的观望下,他敢为人先,是**镇第一个申报建设沼气池的人,从此踏上了有现实和深远意义的创业之路,开始实现他的人生价值。
**上有父母,下有上学的孩子,生活上虽说不算困难,但并不富裕。
在建沼气池的整个过程中,他和家人历尽了千辛万苦,意想不到的来自方方面面的许多困难和挑战都摆在他的面前,资金短缺、生活费用问题都重重压在他的头上。
他没有被这么多的困难所压倒,他认为开*没有回头箭,创
业成功的先例都经历过坎坷不平的路。
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应该勇敢地去面对眼前的困难,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
他从此坚定了信心,白天外出打工挣钱,雨天和晚上同家人建池,一干就是半夜,累了就地歇上三五分,腰疼吃上止痛片。
上百立方的池土他硬是一锹一镐地清除到池外。
从20XX年7月开始到20XX年5月经过近一年的时间,他投资2万元的
沼气池在市农业局、镇委、镇政府的帮助下终于建成,经技术测试合格后投入使用。
**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当我们问他的创业经历时,他告诉我们说他流过血流过汗就是没有流过泪。
创新才有发展,**所建的20立方米生态沼气池是*
*市农户中最大的沼气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市农业局组织全市乡镇街道的领导在这里召开了**市沼气建设
现场会,在当地的农民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很多农民络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