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孤寡老人的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一

有关孤寡老人的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一
有关孤寡老人的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一

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报

关于孤寡老人的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院

班级:轨道交通与信号控制13-3班

姓名:朱鹏

调查时间:2015年7月15号——2015年7月28号

调查地点: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马街镇刘家村

调查方式:访谈采访法

指导老师:万长军

评语:

()优秀:论点正确,分析精辟,结构严谨,内容充实,语言优美

()良好:论点正确,分析合理,结构严谨,内容充实,语言流畅

()中等:论点正确,结构合理,内容充实,语言通顺

()及格:论点基本正确,内容安排基本合理,语言通顺

()不及格:论点错误,内容粗制滥造,语无伦次,或者大量抄袭,不按照要求答题

一、内容摘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至理名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关心和救助社会弱势群体,使他们能够体会到社会的亲情和温暖,既是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呼吁更多人帮助和关注这一弱势群体,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达,偌大一个城市,车水马龙,忙忙碌碌,殊不知,关爱越来越少,尤其是对那些孤寡老人。为此,本着让孤寡老人安享晚年的态度,步入调查工作,希望通过此次的调查能为孤寡老人带来更多的关爱。

二、关键词:孤寡老人、养老院、农村发展关心、救助、和谐社会

三、正文:

(一)背景解析:老有所养,老有所终。关心和救助农村孤寡老人这一社会

弱势群体,妥善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使他们能够体会到社会的亲情与温暖,既是各级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指责,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现状分析:为了准确了解目前我们周围孤寡老人的生活情况,我采访了一些当地孤寡老人和一家养老院。对孤寡老人以及养老院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采访。通过本次访问,我们主要了解到一下一些信息:

(三)具体采访对象:

1、彭福生:刘家村村委会2组,74岁,农民。彭爷爷是本地从小生活在这的。除了对于院里食堂大锅饭的饭菜不太满意之外,他对于敬老院里的生活还是挺满意的,毕竟住在院里受到了国家的帮助。他认为自己住在外面没有子女比在院里苦多了。现在住在院里,弟弟时来探望,生活也挺不错的。只是院里住的大多人都是神志不清或无法沟通,彭爷爷有时难免寂寞。看看电视,觉得无聊,想打打牌,又凑不到一桌,出去院里去茶室坐坐,又懒怠。这样想来,有时确实孤单。因此,那天对于我的到访,彭爷爷显然十分开心,话也特别多,毕竟,能找到聊天的对象也是很难得的。沈伯伯是需要关怀的。

2、朱德昌,朱家堡村委会3组,73岁,退休工人。朱伯伯是2009年进院里的,今年是进院里的第六年。他家里没有什么亲戚,但有一些侄子。他进院里是因为家里的两间平房拆迁,赔款不多,赔款之后又懒怠造新房。这位朱伯伯他文化程度比其他人高,也喜欢说话,生活态度很积极。我去时,他在自己房间吃饭,烟酒都有,可见他的生活过的不错。他每月除了有30元之外,村里还发给他70元养老费。他对院里的照顾一直很满意,认为敬老院对他够好的了。交谈期间,他一直提到他侄子的儿子,对他都很好。可见,朱伯伯物质上不错。至于精神上,他总说找不到聊天的人,院里的人大都不和他聊得来,只有附近一个

书店里的老伯伯和他兴趣相投。虽说他表面上看起来话多,很开心的样子,但我们猜想,平时的日子里,他还是孤独的。朱伯伯依然需要关怀。和朱伯伯的谈话中,我们发觉他还是非常乐观的。他没有对生活的抱怨,拥有的,只是一颗乐观积极的心态。告别他之后,我们下楼去食堂转转。

3、刘存,刘家村村委会2组,83岁,在这,我采访了一位名叫刘存的老爷爷,他是我家的邻居。他今年83岁了,脸上也已经刻满了岁月的年轮。在我印象中,他的子女就很少回来看他,只有过年才会回来看望他。和他的谈话中,我了解到,他的子女都在外地上班,只是因为工作忙又隔得远才很少回来。当我们问起在这是否孤独时,老人摇了摇头。但从他的那份眼神中,我分明感受到了一丝凉意......我们把买来的水果给了他,然后道别,留下的,或许只是一份悲凉。

4、高金逸,养老院工作人员,32岁。我跟他聊了很多,从他那里得知,其实干他们这工作挺不容易的,因为有很多老人都是神智不清或者有老年痴呆,他们向面对一群孩子一样,而且又有心里压力,社会上很多人都会怀疑这些养老院工作人员会虐待老人。其实他们都很小心,工资又不高还很累,我挺同情他们的。和他交流能看出来他是个不爱讲话的人,估计是每天听那些孤寡老人唠叨都快崩溃了。他说很多老人其实都特别想念自己的子女,可是有些子女一年或者两年才回来看望一次,回来给点钱或者带点吃的匆匆就走了,老人生病了都是他们带着去治疗,有少数子女还是经常去看看望的。聊着又有一位老爷爷尿裤子了,他就跑过去忙了。

(三)存在的问题: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为整个社会带来了勃勃生机的同时,也给各个城市及农村带来了不少问题,这点在农村老年人的保障问题

上尤其突出,而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更是对老年人群的生活提出了重大挑战。

1、青壮年的流出与家庭养老模式的改变

在农村老年人的心目中,身体健康、儿女孝顺是幸福生活的最主要基础。但是,由于农村社会的发展,流动的人口掏空了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农村的传统养老模式在无奈中被倒置,老人们不但要守屋带孩,还要管理庄稼,因此,相当一部分老人便抱着自食其力是最大福气的观念。事实上,农村老龄人的社会保障结构非常单一脆弱。农村的老人们大多自己没有很大的积蓄,老人们的要求都不太高,只求儿女孝顺,衣食有所着落。农村养老的一般形式是由子女们分担父母的物质生活来源,但是,大量青壮年流出农村之后,这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也开始难以为继。

2、老人权威的降低与家庭养老模式的困境

在我国农村,家庭养老范式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传统伦理观念的支持,二是传统农业社会中老人在家庭中一般具有决定权威。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的转型,传统农业经济的地位受到冲击,老年人作为支配大家庭财物的传统权力丧失,老人在家庭中的权威也随之降低。其次,农村青年人流入城市后更容易受到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冲击,在我国农村公共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完善的情况下,一些年轻人已经开始有意识要放弃对家庭老人需要承担的赡养责任。这些现象显示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身陷困境。

3、农村老人医疗服务的供给不足

农村合作医疗项目自从2007年启动以来,现今的参合率已经超过90%,村庄老人小病则在村卫生室看,大病则在镇卫生院或县、州医院住院治疗,医药

费可以按规定比例报销。但是,这些钱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村老人来说,仍是杯水车薪。再加之镇卫生院收费名目繁多,去那儿看病报销后比村卫生室还贵。可以说,农村老人的医疗保障水平仍然普遍较低。

由于高年龄和青年时高劳动强度等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老人都患有慢性疾病。一般情况下他们只是在病情发作非常严重的时候才到村卫生室打小针或吊点滴做缓解治疗。病情潜伏期与慢性发作期基本都不做治疗,甚至有时候因病疼痛不能进食,也只是强忍着,因为这些小的医疗费一般要从自己的生活费中承担。有了大病,则需要子女负担。但是,由于经济条件等各种原因的影响,有了大病而不能接受治疗的事例也比比皆是。

因此,基于我国现行农村医疗水平仍然普遍较低的状况,导致许多老年人的医疗还得不到基本保障,所以需要我国继续逐步完善起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4、乡村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另外,农村的老人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方式。他一般不会下棋和打太极拳,当然也不能像一些城里老年人那样打门球、逛公园。他们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一起闲聊,或是在人数充足的情况下铺开麻将桌,围着搓麻将。而原本养老院,或是村里的一些公共娱乐设施也都年久失修,大多已生锈,无法供老人们展开活动。

通过调查,我们还了解到,大多数老年人在子女外出打工的情况下,自己内心的孤独感得不到排解。因此,老人们一般希望在娱乐活动中满足他们与人交流的精神需求,但是主要的问题是农村老年人苦于没有人组织和缺乏基本的活动场地。

(四)对策及建议:虽然我国农村社会历来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养老模式,但是随着农村社会的转型,家庭规模日渐缩小,老龄人在家庭中的权威逐渐下降,

他们的自我保障能力也相对弱化。这些种种变化对农村的家庭养老模式都构成了直接而强烈的冲击。因此,完善传统的家庭养模式,建构新的完善的老年人保障体系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之后的迫切要求。

1、农村发展是解决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的根本路径

发展农村社会是解决农村老年社会保障问题的根本措施。邓小平曾反复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既然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那么发展引出的问题往往需要在继续的发展中得到解决。可以这么讲,我国农村老龄人的社会保障问题本质还是发展问题。我国的老年保障问题将会遇到比发达国家更大的困难和挑战,正因如此,发展农村经济将是我国妥善处理农村老龄人社会保障问题的根本路径。基于我国的现状,解决农村老年社会保障问题的关键就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村和农民的收入,加大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的财力,从基础上更好地完善农村社会转型后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

2、通过社区服务巩固并发展传统家庭养老范式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骤然进人老龄化社会,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社会保障系统方才建立,不可能一下子就接纳和解决几亿老人的生活服务、护理及至赡养问题。为此,家庭养老助老的职能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得到改变。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还需要将社会养老措施与家庭养老相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既要保证社会养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不断得到提高,又要从我国农村的实际出发,巩固并发展传统家庭养老的有益方面,以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而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因此我们要继续弘扬爱老敬老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给老年人营造一个安定和谐的晚年。与此同时,还必须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调动社区群众

组织的积极性,例如老年协会可以对老年保障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3、强化国家在农村社会老年人保障体系中的职能

正如文中反复提到的那样,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老龄人的社会保障主要是以家庭的模式来完成。但是,在农村老龄化严重的当下,养老的负担相对大多城市居民而言已经过于沉重。如果农村还是单纯地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还在不断透支敬老养老优良传统资源,条件等各种原因的影响,有了大病而不能接受治疗的事例也比比皆是。因此,基于我国现行农村医疗水平仍然普遍较低的状况,导致许多老年人的医疗还得不到基本保障,所以需要我国继续逐步完善起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4、探索多范式的乡村社会老年人社会保障途径

另外,还需要拓宽乡村老龄人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来源,发挥社会主义市场配置的作用,国家和政府也可以用公共服务、税收等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来鼓励和引导社会上一些企业加大对农村社会福利事业的投人。这可以包括敬老院、社会福利院、托老所,以及老年病医院等。现实中我国这些保障老龄人生活福利的设施确实太少。据我们调查了解,我们镇唯一的一家福利院还是敬老院与社会福利院的“联合体”。因此,在我国现行政府财政还不是很充裕的情况下,规划养老问题也不失为一种救急之策。但是,与住房、教育、医疗等诸多民生领域一样,如果把养老当成一项产业来规划,政府的责任该如何定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定位失衡,最终的结果既影响了市场效率,又损害了社会公平,因此需要慎重考虑。

参考文献:

《论老年社会保障与孝文化》

结束语:

实地调查实地调查采访中,很多农村孤寡老人不愿意采访。其中原因之一是我的实地调查采访不能给他们实际带来什么。确实!写这份报告完,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能给他们带去什么!

或许真诚的呼吁以及实际的行动便是答案吧。

关注孤寡老人的调查问卷

附件一:关注孤寡老人的调查问卷

欢迎参加本次答题(本问卷全部为单选)

1、你生活的周围有孤寡老人么(单选题*必答)

○有

○没有

2、你有想过去关注他们么(单选题*必答)

○有

○没有

3、你认为他们最大的难处是什么(单选题*必答)

○心灵孤独

○日常生活没有人照顾

○经济困难

○日常安全得不到保障

4、你认为他们最需要什么(单选题*必答)

○精神安抚

○物质帮助

5、你是否对现在的社会保障体系担忧(单选题*必答)

○是

○否

6、你对老人的疾病了解多少(单选题*必答)

○完全不了解

○了解甚少

○一般了解

○很了解

7、你认为他们该如何居住(单选题*必答)

○老人院

○和亲戚一起住

○单居

○其他

8、你认为现在孤寡老人增多的原因(单选题*必答)

○计划政策

○思想观念的改变

○外出务工人员增多

附件二:

问卷数据统计结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