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基础重点总结.do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

籍是《黄帝内经》,最早

的药学典籍为《神农本

草经》

2、东汉末年张仲景书《伤

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

论治的先河

3、清代叶天士著《温病论

治》创立了卫气营血4、症:是指症状与特征,

是指疾病的具体表现,

包括自我感觉与客观表

证: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辨:就是把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候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同病异治:是对同一疾病出现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型,因而可以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也是对一切事物和现象内部对立双方的概括

5、阴阳学说:

阴阳的对立制约:指阴阳双方互为反面,而且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属性相对,相互制约,相互排斥)

阴阳的互根互用:指阴阳双方互为基础,其中一方的存在是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而且双方有着相互依存相互滋生的关系阴阳的消长平衡:指阴阳的

运动形式,或者说量的变

化,体现在事物或现象发生

了数量的变化(此消彼长、

此长彼消、皆消皆长)

阴阳的相互转化:指事物阴

阳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渐

变、突变)

6、阴阳的病理变化:

阴阳偏胜(邪盛):○1阳盛

则热○2阴盛则寒—实症(实

热实寒)

阴阳偏衰(正衰):○1阴虚

则热○2阳虚则寒—虚证(虚

热/虚寒)

阴阳互损

阴阳转化

7、阴阳疾病的治疗:

阴阳偏盛——“实则泻之”

“损其有余”;阳盛则热—

—“热者寒之”;阴盛则寒

——“寒者热之”

阴阳偏衰——“虚者补之”

“补其不足”;阴虚则热—

—“阳病治阴”“水土之生,

以治阳气”

阳虚则热——“阴病治阳”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阳互损——“阳中求阴”

“阴中求阳”

8、五行:五行是指木火土

金水五种物质,具有相

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

系,且处于不断运动、

变化之中

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之

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滋

生、助长、促进的关系。

相克:指木火土金水之

间存在着有序的相互克

制,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乘:指五行相克太过

的异常现象,即一行对

其“所胜者”过度的克

制和制约

相侮:指“反克“或”

反侮“,即某行反被其

“所胜者”克制和制约

9、

肾。共同生理功能是化

生和贮藏精气,以及产

生和调节人体的神志

活动。

11、肝(木):

功能——主疏泄:调畅气

机、调畅情志、消化方面(维

持脾胃气机的升降,促进胆

汁的分泌和排泄)

——主藏血:贮藏血液、

调节血量、防止出血的功能

生理联系:其华在爪,开窍

于目,肝主筋

12、心(火)

功能——主血脉:心主血

(心脏的搏动,保证了血液

的正常运行)

——主神志:心藏神(即

心主管精神活动的能力)

生理联系:其华在面,开窍

于舌

13、脾(土)

功能——主运化:脾有司消

化饮食和运输水谷精微的

功能

——主统血:脾有统摄

血液行于脉中而不溢出脉外的功能

——主升清:含升清升举之意。升清,即脾运化所吸收的精微是向上传输到心肺的,故称脾气的运动,特点是“主升”。生举,脾气充足,能固摄某些内脏,使其保持恒定的位置,防止内脏下垂。

生理联系:其华在唇,主四肢,开窍于口

14、肺(金)

功能——主气,司呼吸

——主宣发肃降

——主通调水道

生理联系:主皮毛,开窍于鼻

15、肾(水)

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繁殖

——主水:主要是肾参与调解体内水液平衡,一为升清降浊,生成并排泄尿液,二为促进脾肺等脏对水液代谢的调节。

——主纳气:摄纳肺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责浅的作用

生理联系:主骨髓通于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

16、六腑:胆、胃、大

肠、小肠、膀胱、三焦

的总称

17、奇恒之腑:脑、髓、

骨、脉、胆、女子胞18、经络:人体内经脉

和络脉的总称

19、气:是活力很强不

断运动的物质,是人体

脏腑经络等组织的生

理功能

元气:1、生成:主要来源于先天父母之精气,又赖于

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

2、分布:藏于肾,

通过三焦流布全身

3、功能特点:推动

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固

摄人体各种液体,温煦人体

脏腑组织

宗气:1、生成:由肺吸入

的大自然清气和由脾胃运

化饮食物所得的水谷精气

在胸中结合而成

2、分布:聚集于胸

中,贯注于心脉

3、功能特点:维持

肺的呼吸,推动血液的运

行,同时对心脉、肺及呼吸

道均有营养作用

营气:1、生成:由脾胃运

化的水谷精气中精华部分

所化生

2、分布:偱行于脉

内,运行周身,环周不休,

但偏于内脏

3、功能特点:营养

全身和化生血液

卫气:1、生成:由脾胃运

化的水谷精气中剽悍部分

所化生

2、分布:行于脉外,

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皮肤,

布散全身,但偏于肌表

3、功能特点:护卫

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

脏腑肌肉皮毛等,调节腠理

的开合,汗液的排泄,以为

体温的相对恒定

20、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

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气化作用,营养

作用

21、血的运行与五脏:心主

血脉,心气推动血液运行;

肺气使血液布散全身;脾主

统血,脾气有固摄作用;肝

主藏血,主疏泄功能的调节

22、气血关系:

气为血之母:气生血,气行

血,气慑血

血为气之帅:血生气,血载

23、体质:指人体生命过程

当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

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

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

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

特征

24、体质分类:正常体质:

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阴

25、六淫:是风、寒、暑、

湿、燥、火六种外感致病邪

气的总称。六淫侵犯人体所

引起的疾病,统称为外感

病。

26、六淫的致病特点:

1、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

密切相关

2、可单独致病,又可相兼

致病

3、六淫在发病过程中,可

相互影响,而且其病机病症

的性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

以相互转化

4、六淫为病的受邪途径多

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

或同时受邪,故有“外感六

淫”之称

27:致病特点:

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

变;风行主动;风为百病之

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主痛;寒主收引

湿: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

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

黏滞;湿性趋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