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考试必须掌握的考试点分以上

马克思原理考试必须掌握的考试点分以上
马克思原理考试必须掌握的考试点分以上

1、马克思主义( 广义、狭义) 。

答: 广义: 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

基本方法, 也包括列宁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狭义: 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哲学基本问题( 是什么、内容、理论意义) 。

答: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 1)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 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 物质与精神谁是本原、谁是派生, 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的问题。

( 2)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即人们的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 世界能否被人们所认识的问题。

意义: ( 1) 它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 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

( 2) 它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 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个根本原则。3、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1. 列宁的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经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恩格斯的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两个物质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核心。

列宁物质定义有四层含义

其一, 物质概念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形式上是主观的, 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实在性, 是抽象的物质概念, 这样就使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与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区别开来;

其二,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经过感觉感知的, 这就与客观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客观唯心主义也说有一种客观实在, 但这种客观存在但不能被人的感觉所感知, 如神, 是不能为人的感觉所感知

其三, 这种客观实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这就与主观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主观唯心主义也有一种客观实在, 可是她们认为感觉是第一性的, 主观产生了客观实在其四, 这种客观实在能被意识所反映。这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能够被人们所认识。如果有一种存在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那么她就不是真正的客观实在

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具体表现在: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科学地解释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事物

普遍联系的实质就是事物之间由多方面的对立统一构成的矛盾体系; 事物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扬弃旧事物的过程, 它体现着事物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的关系。③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实质,因此,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④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而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这一科学方法论最根本的内容, 即矛盾分析的方法。

5、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人类的劳动生产活动的概括,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实的反应属于意识的范畴.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3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

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

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把人引向歧途。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怎样正确认识中国改革开放

的形势。

①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相互排斥、相互依赖。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②改革开放的路线是正确的,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主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由于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因此相信我们党经过自身建设,一定回战胜困难,使党逐步走向成熟。

可是,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也存在着不好的方面。虽然是支流,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可是如果忽视,也会影响党的整个机体,因此必须把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好,不能任坏影响蔓延。

③我们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认清形势,坚信党的主流是好的,同时,对改革开放的坏影响也不能忽视。

7、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辩证否定的观点。

我不会!

8 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总之,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毛泽东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

9、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关系,

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正确,又是相正确,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绝

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

(I) 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

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2) 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3) 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承认认识发展的无

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I)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2) 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

待于深化;

(3) 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

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

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

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一切科学理论。

1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的现实意义。

实践之因此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要判明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只在主观范围内是根本无法解决的;客观世界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现实加以对照,因而也无法判明某种认识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唯一能够充当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沟通起来的”桥梁”或”纽带”,这就是社会实践;

2只有实践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由实践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实践不但与认识一样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因此说,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真正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破除束缚改革的旧的思想观念和条条框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才能深入实际,不断探索和创造各种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把改革推向前进;才能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使改革不断完善。

1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第一,实践标准的确定性,首先是指在任何情况下实践都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另外没有其它标准;其次是指无限发展的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认识的真理性。这也是绝正确。

第二,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首先是指实践总是具体的、历史的,它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而只能证实或驳倒其中的部分认识;其次是指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第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辩证统一的,这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1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涵义、辩证关系、现实意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这个矛盾统一体中的对立双方。它们之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的反作用,它会起着束缚或解放生产力的作用,起着阻碍或发展生产力的作用。不过,即使在这种状况下,生产关系依然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因为生产关系之因此要变革,归根到底还是由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的。不论在何种情况下,生产关系反作用的发挥,都是以适应一定的生产力状况为前提的,都是建立在生产力决定作用的基础之上的。

1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涵义、辩证关系、现实意义)。

经济基础的含义:经济基础是指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一般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含义:。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其服务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思想观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复杂体系。如果说经济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那么,上层建筑则是反映并服务

于这种物质关系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适合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不适合的阻碍经济基础的发

展。

14、人民群众的含义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认为人类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

财富,归根结底,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标志。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们,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阐明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是千百万

人民群众的事业,从而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领导群众夺取胜利。《共产党宣言》这部马克思主义的不朽著作就曾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

阶级政党,总是不懈地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它为无产阶级的阶级目标服务,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它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丝毫没有自己的一己私利。

15、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对于执政党建设的意义。

①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它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

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之上的。其内容是: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②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

和组织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另一方面,它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③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辩证的统一,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区别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