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假日旅馆建筑设计

乡村假日旅馆建筑设计
乡村假日旅馆建筑设计

乡村假日旅馆建筑设计

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

————

歌德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咨询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进展和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持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情愿把将更多的时刻和精力投入到各种旅行打算和活动中去,旅行已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和现代人的生活时尚。旅行业对都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也日益显现,已成为中国经济进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而旅行建筑作为旅行业进展中不可缺的一环,不仅是旅行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是旅行目的地整体形象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旅行建筑的建设关于我国旅行业的进展以及弘扬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一方面,乡村假日旅社不再是单纯提供食宿功能的骚站,而是要让游客产生一种场所感和归属感,为游客制造一种全方位的丰富体验(如图1.1)。能否表达地域特色决定着乡村假

1.1 黑森林度假公寓

日旅社对游客有多少吸引力,也是旅社经营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因此,在乡村假日旅社的设计中与本土地域性的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地域性的缺失差不多成为当前制约我国乡村假日旅社进展的重要因素。

1.1.2研究意义

①经济意义

旅社不仅是一个建筑,而且也是一种企业。它除了要求有其建筑艺术属性的一面,还应有其生产性的一面,两方面都不能忽视,应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建筑学领域,我们常常过多的强调其学术性、艺术性,而忽

略了旅社还本身是一种商业模式,是一种商品,不仅仅是他一种建筑艺术,也不是是超脱于社会世俗经济而存在的。在评判一座旅社时,不仅要看其建筑的艺术和功能,而且还要看其经济性的一面,即是否合理的投资、具有良好的经营以及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我国尚处于进展经济的时期,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进展我国经济积存资金,就不能不注意经济效益。

旅社建筑首要是满足景区游客的住宿要求和实现经济效益。乡村假日旅社经济利益与地域性之间既存在着矛盾,又能够相辅相成。能够将地域性与乡村假日旅社有机结合,将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②文化意义

文化在广义上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制造的物质财宝和精神财宝

的总和,狭义是指社会

的意识形状以及与之

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

机构。每一种社会形状

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是人类进程中精神

1.2 莫加卡旅社

和物质的产物的结晶,具有历史和地域的特点。由于地域特点、历史状况等专门性,形成了文化特点,这些特点是动态的、进展的。在建筑领域来讲,作为地域文化结晶和凝聚的地域性建筑或空间,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状上的体现。它所营造的空间及场所,不仅满足了社会的物质要求,更体现了人们的意识观念、伦理道德、审美乐趣、生活行为方式和社会心理等精神需求,反映了隐含在其中的深层次的地域文化内涵,造就了建筑的地域特色(如图1. 2莫加卡旅社)。

旅社建筑的文化价值要紧反映在建筑与生活方式、与人类心灵的关系、与文化整体的关系三个方面。它们分不决定着旅社建筑体现文化的必定性、可能性和深刻性。从本质上讲,现代旅社作为旅行业进展的直截了当产物,兼有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结晶的双重社会价值,因此,旅社的物质价值和文化价值互相不可分隔,没有物质价值就无所谓文化价值。如果旅社建筑

作品在使用功能、经济效益、技术处理方面都不能达到要求,就成为了一件摆设,失去了艺术评判的前提条件。

③环境意义

任何建筑必定要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与环境保持着某种联系,环境的好坏关于建筑的阻碍甚大。反之,随着人类生产力日益发达,建筑作为一项重大的营造活动,其建筑、使用、爱护及消亡过程都对生态环境起着庞大的反作用力。因此,我国自古就

1.3 三亚希尔顿度假酒店

有“天人合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朴素思想,力求使建筑能够与环境取得有机的联系。能否处理好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意义重大,尊重旅社建筑所在地区的地域性确实是对有效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如图1.3),也是一种主动的可连续进展的理念。

④社会意义

旅社建筑还具有庞大的艺术表现力,建筑艺术与人类心灵直截了当相通的抽象性,更使它关于人类文化内涵的表现具有充分的可能性。第一,旅社一经建成,就通过它的外形、体量向人们传递着一定时代和地区文化的信息。其次,旅社,专门是大型旅社和旅社综合体,具有远超于其它一些建筑类型的组织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使人们从关于那个组织本身的领会中就能够达到一种组织简单的建筑不具备的心理效应。旅行建筑作为整合多种旅行资促进经济进展的重要载体,其地域性的文化符号特点日益突出;从文化资源再与利用的角度来看,旅行建筑的地域性表达,既是其提升旅行吸引力与竞争力要紧手段,也是对当代地域建筑文化进行更新、扬弃与融合的重要途径。

1.2要紧研究内容

1.2.1研究目的

尽管我国一直以来都注重于对“地域性建筑”和“乡土建筑”的研究,在过去几十年当中,也有许多体现地域特色的旅社建筑连续涌现,但目前国内关于乡村乡村假日旅社建筑的地域性专项研究相对较少,绝大多数有关乡村假日旅社建筑设计的论述,多侧重于研究乡村假日旅社的功能性研究或局限于介绍建筑设计作品及设计过程,针对当代乡村假日旅社地域性的研究并不多见。本论文研究的要紧目的在于以实例分析为基础,提供对乡村假日旅社的地域性特点全面客观的认识,对乡村乡村假日旅社的地域化表达手法和设计策略进行归纳和总结,为今后我国乡村假日旅社的设计实践中表达地域性特点提供有关策略和有价值的参考并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础。此外,这方面的研究也有助于扩展地域性建筑理论的领域,因而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1.2.2研究对象及范畴

①乡村假日旅社定义

本文将乡村假日旅社定义为:按照所在地点的特色提供客房、餐厅、娱乐设施等设备和服务,供人们度假休闲的旅社等休闲性旅行建筑。乡村假日旅社与其它建筑类型相比,有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生态资源以及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随着经济的进展,时代的变迁,当前的乡村假日旅社已不仅仅特指风景名胜区以接待游客为目的的观光型旅社,还包括近年来兴起的度假型旅社以及其他一些广义上的乡村假日旅社。

②地域性

地域性的概念最早来自人文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学科特点,它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石和动身点。就目前来讲,地域性运用在建筑创作领域内要紧是以人文地理学中人地和谐论为指导思想和差不多原则的。它反映到地域性建筑和空间创作上,确实是人地共生的理念。简单来讲,自然性、文化性与适应性差不多上地域性。

③研究范畴

本文的研究范畴,时刻上要紧以1990年代末到2009年的10年为主,对70

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些乡村假日旅社也有涉及。地理范畴上本文要紧选择了北京、杭州、苏州、三亚、深圳、四川及云南等省市。

1.3研究方法

1.3.1文献资料与实例综合研究

本文在整个研究过程以理论研究指导实证研究,以实证研究推动理论研究的原则。在理论方面,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乡村假日旅社研究文献查询,结合地域性建筑的研究成果,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乡村假日旅社地域性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在实证方面,从地域性的角度动身对国内外乡村假日旅社的设计实例进行了比较、分析和总结,并结合我国实际,归纳出具体设计实践中表达地域性的差不多策略。

1.3.2比较研究

在分析咨询题的基础上,选择有目的的比较对象:乡村假日旅社与一般旅行的比较、不同类型乡村假日旅社的比较、地域性设计策略的比较。比较的研究方法时时处处体现在本论文中。通过相互之间的比较,使咨询题与不足更加明了,进展方向更加清晰,同时也为更新进展咨询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

1.3.3多角度的研究

乡村假日旅社的地域性研究牵扯到自然环境、文化传统、技术经济、开发策略等各个方面,因此本文始终从多方面的角度来探讨设计咨询题。在研究过程中也采纳了多种研究方法,如分类比较法和逻辑上的演绎和推理,力求以一种系统的思维方法透彻的探讨了所要研究的咨询题。

第二章全球化背景乡村假日旅社进展特点

实践中失败要紧是由于不明白缘故发生,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人的两种企望——对知识和力量的企望——真正相和在一起了。

————歌德

2.1旅社建筑进展趋势

2.1.1旅社建筑类型丰富

①按用途和使用目的可为分:

1)商务型:它要紧以接待从事商务活动的客人为主,是为商务活动服务的。

2)度假型:它以接待休假的客人为主,多兴建在海边、温泉、风景区邻近。

3)长住型:为租居者提供较长时刻的食宿服务。

4)会议型:它是以接待会议旅客为主的,除食宿娱乐外还为会议代表提供接送站、会议资料打印、录像摄像、旅行等服务。要求有较为完善的会议服务设施(大小会议室、同声传译设备、投影仪等)和功能齐全的娱乐设施。

5)观光型:要紧为观光旅行者服务,多建筑在旅行点。

6)汽车旅社:多建在公路干线邻近,供自己驾驶汽车的旅客住宿之用,要紧设施为客房和餐厅。

②按消费档次和客源对象可分为:

经济型旅社:

2)酒店式公寓:

3)青年旅社:

4)家庭旅社:

2.1.2旅社建筑设计多元化倾向

①古典主义

如北京励骏酒店(图2.1。2008年,建筑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外观带有浓郁的南欧装饰风格,结构上充满了新古典主义意向,酒店中的8

个餐厅和酒吧设计迥异,精巧典雅的法国庭院式园林与米黄色的外墙浑然一体。在欧洲各地刻意搜罗的十六至十九世纪宝贵的家具及内饰充斥于酒店的每个角落,极具丰富纹理的各式内饰织品编织出令人目眩神驰的色彩。

现代

主义

现代主义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主张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制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要求的新建

筑,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筑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洁的体型;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其相近的形式特点,如平屋顶,不对称的布局,

光洁的白墙面,简单的檐部处

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简约没有装饰等等,从20世纪20年代一直到60年代在世界各地造成了广泛的阻碍,专门是而八十年代以后的中国。

③后现代主义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显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如图2.2)。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点:采纳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

④地域主义

它一方面连续地点的文化精髓,另一方面又张扬自我的个性。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地域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它的表达方式往往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又极富个性。不仅如此,地域主义表达

的内涵也各不相同,有的是以较含蓄的手法来表达地点内在的精神和场所感,有的则是以更为直观的方式来表达地点风貌和民俗民情。香山饭店是我国旅

社建筑在地域主义风格上较早、而且阻碍最深远的尝试(如图2.3)。

2.3北京香山饭店

2.3 北京香山饭店

2.2 迪尼斯乐园天鹅旅社和海豚旅社

2.1.3个性化和特色化

个性化和特色化,意味着从旅社建筑风格、大堂等内部公共空间、植物景观、客房室内设计、家具摆设到餐饮、综合服务等一系列环境氛围,能否给客人带来异质化及美的感受,能否表达旅社所在地区的地域特色。在建筑设计层面,建筑造型、风格、内外空间、景观等要素正是表达乡村假日旅社地域特色的重要途径。

北京

板桥

2.4 北京板桥四号民居客栈

四号客栈确实是一家典型的中式家居风格的小型旅社,由老北京四合院改造而成(如图2.4)。

2.2乡村假日旅社建筑的地域性因素

在满足差不多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各种客观和主观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了地域性建筑丰富多彩的空间形式。任何地域性建筑其创作的基础来源于对当地环境与文化的尊重,其本身的特点是时刻、空间、艺术、文化在当地空间形状上的反映。

2.2.1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条件对建筑形状的形成有专门大的制约和阻碍。我国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区域气候多变,在漫长的历史中,各地的人们通过反复实践,以丰富的建筑技术和营造体会来营造出各具特色的地域性建筑。人们第一面对的是当地的自然环境,它们是阻碍地域性建筑产生、进展的重要因素。

①气候

气候因素对乡村假日旅社建筑设计理念和建筑形状的多样化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意义。关于冰冷地区,建筑多为南北向,建筑入口躲开冬季主导风向。而炎热地区则尽量幸免西晒,疏导

2.5 三亚红树林度假酒店局部

气流形成“穿堂风”。炎热地区建筑布局与冰冷地区建筑相比更为灵活自由。专门是在我国海南一带,由于属热带雨林湿热气候,建筑形式一样都较为开敞以利用通风,并与水面结设计来调剂空气湿度(如图2.5)。

②地势 自然环境中的地势特点,是阻碍建筑发生进展的一项基础性因素。关于单体建筑而言,场地的地势对形式有着直截了当的决定作

用。一个地区明确突出的地势特点会潜移默化的阻碍人们的空间认知(如

图2.6)。

③景观

景观的地域性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或社会文化意义的空间范畴内,景观

表现出来的共同特性。现

代景

观设计的思想核心强调对自然的明白得和尊重,地域性是景观设计的差不多属性之一(如图2.7),对现代景观设计中地域特色的创作手法的研究就显得专门重要和迫切。景观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地域和时代,因此,景观设计也就必定离不开地域的环境启发,摆脱不了时代的需求和域外先进文化的渗入。

2.2.2历史文化因素

不同的文化观念决定了不同的居住形式和空间形状,各地特有的人文环境,

2.6九寨沟天堂国际会议度假中心

2.7 三亚红树林度假酒店

孕育了不同的文化特性和技术个性,阻碍着当地建筑的形式,演变和进展。地域性建筑涵盖了当地的社会组织结构、哲学美学、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

①历史传统

在地域文化因素中,社会的组织结构是一种综合性的基础因素,它反映出地区社会的整体结构和特点,是阻碍地区建筑形状的一种差不多力量,专门关于

2.8 青城山鹤翔山庄

民居聚落的整体形状,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②宗教信仰

在前科学时代的漫长历史中,各地的建筑和聚落,从风土景观、选址定位到房屋构件的构造和表现,在各个层面上都受到来自宗教、信仰和神话的强烈阻碍,它们确定了建筑的精神价值,如青城山鹤翔山庄(如图2.8)。

③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依附人民的生活、适应、信仰与情感而产生的文化。

2.2.3技术经济因素

建筑是物质的,而技术是产生物质的手段,是建筑中所有物质构成和精神构成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推动建筑进展的全然动力之一。因此地域主义强调尊重自然环境、尊重地区文化的特色,制造一个有归属感的场所。因而地域主义认为技术是物质生产的手段,而不是提倡技术本身。地域技术是人们在长期与自然磨合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技术手段。它往往具有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获得最佳的使用成效的特点。这是一种高效低廉的技术方式,能够适应多种建筑形式,同时也是地点建筑各具特色的缘故所在。

第三章当代中国乡村假日旅社建筑创作的地域性表达

建筑与基地应当有着某种体会上的联系,一种形而上的联系,一种诗意的连结!

——Steven Holl

3.1现代中国乡村假日旅社建筑的地域性创作之路

中国传统建筑历史悠久,阻碍深远。但自西方建筑传入中国后,同新材料、

新技术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传统和创新的咨询题,一直是中国建筑师面临的课题。

在20-30年代,对传统的继承就以“中国固有之形式”显现。在新时期,则在更深的层次进行探究。有的建筑师认为应全部扬弃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以突出时代感;有的建筑师则以不同方式表达了继承和和发扬中国优秀建筑传统的意愿,并付诸实践,制造显现代化和民族化、地点化相结合的建筑。

3.1.1风格上的探究

1970年代以后,新本土(地域)风格

第一在较早实施对外旅行、商务开放的

都市中显现。

桂林榕湖饭店构思着重于不阻碍榕

湖原有自然景观,结合地势采纳之字型

型客房层平面并尽量从湖边后退,再自

由展开一、二层公共部分、高低错落成

3.1 上海龙柏饭店

群体状。造型强烈水平感,风格清新自然,虽为国际式风格的平屋顶,仍给人以中国传统重檐屋顶的遐想。

上海龙柏饭店(如图3.1)由原有沙逊花园不墅群改建成,是上海市的第一座新建涉外乡村假日旅社,造型设计抓住英国式的庄园与上海近郊江南农庄的乡土气息,为了与原有建筑取得和谐,在建筑的檐部采纳了多层次

的红色屋面,主楼则贴用浅赭黄色的面砖,以红瓦斜墙与英式不墅形成呼应,新颖不致。整体而言,不仅在1980年代的中国令人耳目一新的,就确实是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其造型、风格也仍旧不落后于时代。相隔一年之后,在我国最先对外开放的东南沿海地区,开始了我国对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最早的尝试——广州白天鹅宾馆(1983年,建筑师:佘峻南、莫伯治等)确实是其主楼摒弃了建国初期的“大屋顶”造型,两端收分,外墙以白色饰面,喻意天鹅重羽,以简洁的体量和立面划分方式带来耳目一新的清新风格。

3.1.2功能和空间上的探究

自近代西方建筑思想传入中国后,将传统继承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就一直是中国建筑师在创作中的探究主题。在1920-30年代,对传统的继承曾以“中国固有之形式”显现;建国后,我国先后显现了三次地域建筑创作的高峰期,乡村假日旅社建筑都功不可没(如图3.2台山园

3.2 台山园林酒店

林酒店)。其中尤以19 70年代以来我国旅行建筑在地域性上的创作探究成果最为丰富。如1970年代后期建成的桂林芦笛岩旅行接待建筑群(建筑师:尚廓等),吸取广西民居两坡顶、阁楼架空及栏杆出挑等特点,以现代的材料与技术,创作出了适应当地气候、与自然环境融合、俭朴、清新的新地域风格。

3.2基于环境特点的整体形状创作

具有地域性的建筑,从来不可能与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脱离,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正是一栋建筑的逻辑基础。自然环境的限制在地域建筑的形成和进展过程中往往起到首要性的决定作用,然而,具有相似自然环境特点的不同地区的地域建筑却表现多姿多彩的形式。因此,构成一个地域性建筑的要素是复杂而多样的,一栋建筑的产生往往是在环

境条件的限制下,人们进行综合选择后整体建构的一个过程,专门难将其中的要点分解出来单独研究。

3.2.1化整为零,消解体量 ①以点式布局来分解体量

点式布局的优点在于,客房楼一样为两至三层,高度不高,不阻挡景观视线,同

时由

于点式客房一样体量较小,对山形地貌的破坏不大,而且由于小巧灵活,能够在环境要求较高的地区自由布局,对坡度较大的山地地势也有较大的适应性(如图3.3)。

②通过消解大型旅社建筑体量来提升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度

进入1990年代末,乡村假日旅社建筑有关的设计手法更趋向成熟

和细腻化(如图3.4)。

3.2.2顺应地势,自由布局

将环境的地势特点作为建筑创作构思的起点,是我国当代旅行建筑最早探究运用地域性的创作模式之一,以1982年建成、由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为要紧标志(如图3.5),其将西方现代建筑法则与中国传统园林营造手法相融合的

设计理念,对当时及以后的建筑创作都产

生了极大阻碍。

3.2.3与自然景观互动

3.3 贵阳花溪迎宾馆

3.4 苏州吴宫喜来登大酒店总平面图

3.5北京香山饭店

风景区中的旅社的布局不仅随基地条件、旅社规模、性质的不同而有所

变化,风景区乡村假日旅社布局应争取

良好景观、提升环境质量,不仅能客人

制造出舒服的环境,使客人获得愉悦的

精神享受,同时,也利于旅社经营,提

升客房的出租率和餐厅利用率。如富春

山居度假村(图3.6)。旅社总体布局应

采取“嘉则收之,俗则屏之"的设计原则,3.6富春山居度假村

客房楼和要紧公共空间应争取良好的

景观朝向,尽量幸免杂乱不堪的场面。

3.3借鉴传统建筑的内外空间建构策略

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来看,专门的地势、气候等自然条件具有不可复制性,

因此,基于这些自然条件形成的地点建筑体系具有极强的地域识不性和文化特点。当前乡土型乡村假日旅社的布局方式多以“村落”的形式显现,其公共部分仍为集中式,然而客房部分则按照地势、景观和当地的传统来布置。如此的方式既保证了现代乡村假日旅社的服务功能,又兼顾了地点传统的建筑布局。因此,在旅行建筑的创作过程中借鉴传统建筑内外空间在适应地势、气候等方面的建构策略,是我国当代建筑地域性表达的又一种方式。

3.3.1建筑外部空间形状创作

与传统建筑相呼应的建筑空间形状创作是地域性乡村假日旅社表达当地文化的一个要紧手段。中国传统建筑以“间”为差不多单元构成单栋建筑,再以单栋建筑构成以院落为中心的群组关系,进而在院落的基础上扩展至组群,组群之间又进展出巷、里弄等传统街道。在中国当代乡村假日旅社建筑的创作中,许多建筑师在借鉴我国传统建筑空间的基础上,塑造出极富地域特色的的作品,其中,有许多建筑设计手法值得我们深思和进一步深化:

①适

应当地

气候特

点的传统手法的借鉴

②以景观为核心的传统空间的塑造,如黄山轩辕国际酒店(图3.7)

③传统民俗活动场所的制造,如北京国子监SPA酒店(图3.8)

3.

3.2具

有地

域特

色的

公共空间设计

公共空间是乡村假日旅社的的核心,是旅社建筑各功能区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部分,不仅要提供差不多的服务,依旧整个旅社的功能枢纽和集散中心,是客人休息、交往、休闲放松、观赏美景的重要公共场所。公共空间设计是旅社室内设计的重点,担负着表达旅社建筑风格、营造气氛的重任,既要满足使用功能,又凝聚着各种艺术、文化感染力,同时乡村假日旅社的公共空间还需体现旅社的地域特点和文化属性,为客人营造出充满自然气息和文化底蕴的室内环境。

①设计结合气候与景观

②传统空间和构造方式的连续

③传统元素与现代空间的统一

3.3.3基于多样性原则的客房设计

客房是旅社的主体,也是客人使用效率最高,停留时刻最长的地点,也是最具有私密性质的场所。客房的设计应该能够给人带来安静、平和以及放松的感受。

①功能空间更具多样性

②文化性与异质性日益突出

第四章乡村假日旅社建筑方案设计

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

——歌德

4.1乡村假日旅社与自然共生的表达

4.1.1与基地环境融合和谐的建筑布局

乡村假日旅社作为游客观赏大自然的场所,自身也必须成为在大自然之中制造出的优美新景观,应尽可能地融合

4.1 杭州白鹭湾君澜度假酒店

与大的范畴的自然环境中。因此,乡村旅社在总平面布局上一样都采纳分散式的布局方式,即是将旅社的各个功能部分:客房部分、公共部分、后勤服务部分恩据地势分散布置,各自成独立组团,组团形式多样,既可相对集中,也能够围绕庭院曲折延展。各组团之间以连廊、庭院等过渡性空间相连。形成疏密有致、形状丰富的整体形状。建筑以多层或低层为主,一样占地面积较大。这种方式的优点有:各栋客房楼能够按照不同的等级设计,便于级不配套,分区单独使用,具有专门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建筑体量较小,能够掩映在山林之中,有利于保持旅行地的自然乐趣;对地势的适应性强,能够充分利用基地的原有地势地貌特色。如杭州白鹭湾君澜度假酒店(图4.1)。

在本设计中采纳分散式布局方式,平面采纳“H”型平面,围合成两个较大的庭院,客房部分自由布局,各个客房单元围合成一个个小庭院,并注意室内外环境的渗透,设有多个转换空间,把景色引入室内,形成室内外景色的融合渗透。

4.1.2使场所的自然性显现的建筑构成

不同地区的风土具有不同的自然特色和自然特性,乡村旅社确实是要把明白得到的基地的风土特性的固有优点反映到建筑中去,制造出新的关联性,得出新景观和新环境,如三亚南山休闲宾馆(图4.2)。

在此次设计中,采纳中国古典建筑的布局形式,建筑风格融合多种中国元素,聚精而会神。建筑布局顺应地势,“懒

4.2三亚南山休闲宾馆

散的躺在基地环境中”,与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与基地共生,多年以后,建筑会成为场地时刻和历史信息的传递者。

4.1.3观景与成景

建筑在乡村地区的旅社,景观因此是毋庸置疑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景观

关于乡村旅社来讲包括“观景”与“成景”两个方面:成景,即是旅社成为基地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当地的自然景色相和谐,互相辉映、相得益彰。观

景,即是人处于旅社中能够观赏到外部的自然景观。如重庆南山

植物园游客接待中心(图4.3)。

在此次设计中,专门注重观景与成景,合理布置建筑,注重建筑的体量,努力使建筑成为景观的一部分,和谐共生。并注意视角的表达,制造富有层次的空间。

4.1.4操纵建筑的体量感

建筑体量是建筑内

部空

间的外在表现,是建筑物表现于外的大小、尺寸,是长、宽、高三个方向

维度的综合体现。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考察建筑,体量是阻碍这一关系的首要因素。如东莞御景湾酒店(如4.4)

在本设计中,从建筑规模、建筑功能、建筑高度、建筑布局、建筑轮廓、建筑尺度、建筑色彩、基地环境、人的心理因素等多个角

度分析

4.3重庆南山植物园游客接待

4.4东莞御景湾酒店

4.5 俯视图

建筑的体量感,合理操纵建筑的体量。建筑在漂亮的大自然之中的乡村旅社,建筑的功能是已然明确、无法改变的。因此,在操纵体量感时,第一在建筑规划时期就按照环境容量确定建筑规模和建筑高度,建筑主体三层,局部两层,高度不超过周边树木,让环境包容建筑而不是建筑操纵环境。其次是在建筑布局上,采纳非集中式的布局手法,通过不同功能空间的分离、分散和分段,取得与环境相和谐(图4.3)。

4.1.5和谐建筑材料的质感 本建筑设计风格是中国风建筑,通过形式和材料表达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因此建筑材料的选择十分重要,设计中多选用中国传统建筑材料,水洗青砖墙体,白墙灰瓦,灰色瓦片坡屋面等,都表现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通过合理的选择建筑材料,是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同时迎合了旅客关于回

来自然的需求。通过精心设计,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融入自然环境中,

具有时代感(如图4.4)。

4.2.乡村假日旅社建筑设计构思 4.2.1建筑场地信息 拟建地段位于俭汤河南岸,地势平坦,周边是树木茂盛,总占地面积25800㎡,其中可建设用地面积15900㎡,水域面积9900㎡。基地北侧为一条宽30m 的河,可用地地势平坦,近似方形。分析地势,河流在北侧,而且是要紧景观,要加以运用。旅社位于乡

村,

远离闹市,取名能看的见河流的乡村假日旅社。

4.6 富有中国风的材料的运用

4.7总平面图

山地旅馆建筑设计任务书

山地旅馆建筑设计任务书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设计为处于山地的小型旅馆。本次作业除进一步了解旅馆建筑的设计特点外,重点掌握山地建筑设计手法,包括建筑如何与地形适应,室外场地如何与原有地形结合,原有绿化、水体如何加以利用和保护,如何减少土石方与工程造价,如何形成山地建筑造型特色等。本次设计要求学生制作地形与建筑的工作模型,培养并提高学生对空间环境的思维能力。 课程设计的目的: 1.通过小型旅馆建筑设计,理解与掌握具有综合功能要求的中小型公共建筑的设计方法与步骤; 2.综合解决人、建筑、环境的关系,重点熟悉并解决建筑的竖向关系以及坡地建筑的设计特点; 3.训练和培养学生建筑构思和空间组合的能力; 4.综合考虑建筑与竖向地形相结合的布局方式。 二、任务与要求 (一)设计任务 拟在某山地景区的山谷地带建一规模在100-120床位的山地旅馆,总用地面积约为1.23hm2,总建筑面积约为4800m2(正负5%),不包括环境景观中心的亭、廊、榭等园林建筑。 (二)设计要求 1.充分考虑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融人工于自然,体现朴实、灵巧、活泼、丰富的建筑风格。建筑不允许破坏山溪景观的完整性,应尽量保留高大乔木。忌设计为城市旅馆模式。建筑层数不宜高,以四层以内为宜。 2.建筑控制线退红线要求:沿路退6m,其余各边退3m。建筑容积率不得大于0.5,建筑密度不得大于22%,绿地率不得小于40%。 3.建筑要求:平面功能合理,流线清晰;空间构成流畅、自然;

立面注意特色、造型新颖,具有地方特色;处理好建筑与山地环境的关系。 4.建筑组成及要求 (1)客房部分(包括客房、服务、交通面积),总建筑面积2100-2200m2,共100-120床。 A.客房:双床标准间使用面积14-16m2,单床间使用面积9-10m2;单床客房约占15-20%,双床客房约占75-80%,双套间客房约占5%。 B.服务部分:总建筑83-110m2 服务台、值班室30-40m2;更衣室15-20m2;被服库15-20m2;储藏间15-20m2;卫生间(包括清洁间,供工作人员用)5m2。 服务部分按服务单元设置,一般每层一个服务单元,管理客房以30-50间为宜。 (2)公用部分:总建筑面积540-670m2 门厅100-120m2;休息、会客40-60m2;总服务台20m2;小型超市30-40m2;银行、邮电20-30m2;商务中心25-30m2;茶座、酒吧80-100m2;多功能厅120-150m2;寄存30m2;美容美发15-20m2;医务室15-20m2;公共卫生间15-20m2;其他60m2。 (3)餐饮部分:总建筑面积1000-1100m2。 中餐厅150m2;西餐厅50m2;包间60-100m2(大小包间若干);咖啡厅和舞厅150m2;酒吧间80m2;职工餐厅100m2;中餐厨房100m2;西餐厨房30-50m2;咖啡厨房15m2;职工厨房50-60m2;储藏冷库20m2;库房50-60m2;职工休息20-30m2;管理室15-20m2;更衣室20-30m2。 (4)行政部分:总建筑面积250-350m2。 经理室30-40m2;财务室15m2;管理办公室60m2;小型会议室45m2;库房30-40m2;职工休息娱乐室40m2;职工更衣室30m2;卫生间20-30m2;开水间15m2;职工医务室15-18m2;电话总机房

山地旅馆建筑设计(设计2)0103

设计题目:山地度假旅馆建筑设计 课程编号:301105 课程名称:建筑设计2 学时:80+K 适用专业:建筑学2012级 ?教学目的与要求: 该课程设计以具有综合性空间的中小型公共建筑为题,要求掌握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规律和方法。处理好功能要求、艺术形象和地形条件这三者的关系,并在设计中适当融入地域文化元素。使学生在初步掌握公共建筑设计一般程序和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加深对中小型公共建筑设计的认识,并逐步理解和掌握功能、环境与艺术处理相结合的基本方法,以及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合运用,为后继课程奠定良好的设计理念、建筑创作价值观和建筑空间组合的基础。 ?建筑性质及主要设计内容: 本课程设计的定位是:在适宜的自然环境之中,以服务休闲度假人群为目的,提供增进身心健康的休闲活动和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空间,追求舒适和差异性表达的体验式中型风景旅游旅馆建筑。 本次课程设计选址位于风景名胜区,与城市有明显的划界。要求设计拥有独立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提供综合性的休闲活动设施,也提供身心拓展的空间。应将相应的娱乐活动如露营野餐、簧火晚会等,结合人文景观以及室内外活动场所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水景、花草、树木、阳光、雨露等人工或自然的景观元素成为度假旅馆的重要魅力所在,景观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成为必然的要求。文化和体验作为休闲旅馆价值的内涵特征和外在表现,决定了休闲旅馆的最终价值,也是考量本次建筑设计成果的重要方面。 本度假旅馆建筑是集休息、观光、会议、商贸、运动、娱乐等多种活动的综合体,总体布局包括居住、商务、服务、活动场地、绿化环境、交通停车等多功能分区,要求综合有机地组织各功能要素、同时将文化、景观融入总体的建筑设计之中。 ?功能构成: 1、规模150床位,总建筑面积约9000㎡(±5%),用地面积约1.5公顷。 2、建设地点:见地形图 3、建设标准 ⑴、装修为中等标准,有集中上下水、电、通讯、热水、消防及分体空调。 ⑵、按八度抗震设防,结构为框架结构。 4、建筑功能构成及要求 充分考虑依周边交通、环境以及建筑风貌,合理安排功能分区,适度考虑地域文化及文脉传承,建筑造型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1)、客房部分:(包括客房、服务、交通面积)建筑面积3500㎡左右,包括:

山地旅馆建筑与室外景观设计关系的研究大学论文

上偽係无車或核术壇睨SHANGHAI JIGUANG POLYTECHNIC COLLEGE 毕 业成果形式题目实 系别践专业班级 姓名成学号果指导教师实习报告□毕业报告 山地旅馆建筑与室外景观设计关系的研究 建筑系 建筑设计2班 14060214

山地旅馆建筑与室外景观设计关系的研究 摘要 作为山地建筑,要尽可能的保持地形原貌,保证不破坏当地有没得自然环境〃让建筑融入环境之中〃依山势而建〃尽少的填、挖土方!要减少填、挖土量。相对于一般的建筑环境〃山地旅馆所处的地质、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和气候等方面均有较大的特殊性〃其对生态系统的变化做出反应的可能性要比平地环境大得多。所以对建筑技术的依赖性要比平地建筑更加明显。比如在山地建筑的交通组织方面。为了适应山地地形的起伏变化〃我们要尽量使山地地表成为山地旅馆的背景或组成部分〃山地绿化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山地旅馆的景观效果。也就是说建筑布局在总体上应适应地形地貌特征、依山就势。建筑也只有结合地形〃才能犹如在地上生长一样千姿百态、优美动人 关键词:山地建筑地形地貌环境

abstract As a mountain build ing, to keep the terra in as possible, en sure not to destroy the local n atural en vir onmen t, let the buildi ng into the en vir onment, accord ing to the Mountain, to do the least fill, dig earth! To reduce filling and DIG. Compared with the gen eral con structi on en vir onment, the geology, topography, la ndforms, soil, vegetati on and climate of mountain hotels have great particularit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the cha nge of ecosystem is much larger tha n the flat en vir onment. So the depe ndence on architectural tech no logy is more obvious tha n flat build in gs. For example, i n the traffic orga ni zati on of mountain buildi ng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fluctuati on of moun tai n terra in, we should make the mou ntain surface as the backgro und or comp onent of mountain hotel, the quality of mountain gree ning en vir onment directly affects the Ian dscape effect of mountain hotels. In other words, the layout of the building should adapt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an dform and the jiushi. " architecture, also only comb ined with the topography, can be as diverse as on the ground, beautiful and moving Key words: topography environment of mountain building

2019年旅馆建筑设计规范

旅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2-9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旅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2-90 主编单位:建设部建筑设计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 国家旅游局 施行日期:1990年12月1日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旅馆建筑设计规范》的通知(90)建标字310号 根据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84)城科字第153号文及(84)城设字第162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建筑设计院主编的《旅馆建筑设计规范》,经建设部、商业部、国家旅游局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号JGJ62-90,自1990年12月1日起施行。在施行过程中如有问题和意见,请函告建设部建筑设计院。当设计旅游涉外饭店时,应有明确的星级目标,其功能要求尚应符合有关规定。 建设部 商业部 国家旅游局 1990年6月20日

目录 第一章总则第四章防火与疏散 第二章基地和总平面第五章建筑设备 第三章建筑设计第一节给水排水 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暖通空调 第二节客房部分第三节电气 第三节公共部分附录一本规范用词说明 第四节辅助部分附加说明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使旅馆建筑设计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等基本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至少设有20间出租客房的城镇旅馆建筑设计。有特殊需求的旅馆建筑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1.0.3条根据旅馆的使用功能,按建筑质量标准和设备,设施条件,将旅馆建筑由高至低划分为一、二、三、四、五、六级6个建筑等级。 第1.0.4条旅馆建筑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以及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当设计旅游涉外饭店时,应有明确的星级目标,其功能要求尚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基地和总平面 第2.0.1条基地。 一、基地的选择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要求,并应选在交通方便、环境良好的地区。

小型旅馆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四)任务书 题目名称:旅馆建筑设计 题目编号:J2007-3-3S 指导教师:王薇、王祖远(0801班);朱兵司、毕芳(0802班)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有综合功能要求建筑类型的设计方法、步骤; 2、掌握旅馆设计的基本原理,妥善解决各部分的功能关系,满足其使用要求。 3、充分结合地形,关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在平面布局和建筑形体设计时,充分考虑环境 对建筑的影响。 4、建筑按《旅馆建筑设计规范》所规定的三级标准进行设计,各部分设计满足规范要求。 5、做好室内外环境设计,安排好建筑与场地、道路交通方面的关系,布置一定数量的停车 位及绿化面积。 6、训练设计创作的表达能力,运用水彩、水粉、钢笔画、模型等技法表现建筑设计成果。 二、设计任务要求 1、建筑组成及要求: 该旅馆设置床位100个,总建筑面积约为3860m2,允许有±5%的增减幅度。 1)客房部分:1800m2(包括客房、服务、交通面积) 单床客房:10间 双床客房:45间 注:可在各层客房设置服务员工作间及卫生间,每个服务单元面积约为20m2,也可集中设置。 2)公共部分:360m2 门厅:100m2门卫值班室:20m2 行李间:20m2多功能厅:180m2 商务中心:20m2卫生间:20m2 3)餐饮部分:450m2 中餐厅:100m2中餐厨房:100 m2 西餐厅:100m2 西餐厨房:80 m2; 库房:50 m2;卫生间20m2 4)康乐部分:200m2 健身房80m2棋牌室60 m2 台球室60m2 5)行政管理用房:200m2 办公室5间:100m2小会议室:50 m2 职工医务室:30m2卫生间:20m2 6)工程维修、后勤用房:150m2 办公室6间:120 m2 变配电室30m2 2、用地概况(详见地形图) 开发商在某风景区地段购置面积为25506.6 m2用地作为旅游开发之用。用地内原有村民五户,经安置、补偿已经搬迁,用地内留有破烂民宅若干,挂果樱桃园一个。为增加竞争力,

山地旅馆建筑设计指导任务书

设计二山地旅馆建筑设计指导任务书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设计为处于山地的小型旅馆.本次作业除进一步了解旅馆建筑的设计特点外,重点掌握山地建筑设计手法,包括建筑如何与地形适应,室外场地如何与原有地形结合,原有绿化、水体如何加以利用和保护,如何减少土石方与工程造价,如何形成山地建筑造型特色 等。本次设计要求学生制作地形与建筑的工作模型,培养并提高学生对空间环境的思维能力.课程设计的目的是: 1.通过小型旅馆建筑设计,理解与掌握具有综合功能要求的中小型公共建筑的设计方法与步骤; 2.综合解决人、建筑、环境的关系,重点热悉井解决建筑的竖向关系以及坡地建筑的设计特点; 3.训练和培养学生建筑构思和空间组合的能力; 4.综合考虑建筑与竖向地形相结合的布局方式. 二、课程设计任务与要求 (一)设计任务书 1.设计任务 拟在某山地景区的山谷地带建一规模在100~120床位的山地旅馆,总用地面积约为1.23h㎡,总建筑面积约为4800㎡(正负10%),不包括环境景观中心的亭、廊、榭等园林建筑。 2.设计要求 充分考虑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融人工于自然,体现朴实、灵巧、活泼、丰富的建筑风格。建筑不允许破坏山溪景观的完整性,应尽量保留高大乔木。忌设计为城市旅馆模式。建筑层数不宜高,以4层以内为宜. 建筑控制线退红线要求:沿路退6m,其余各边退3m。 建筑容积率不得大于0.5,建筑密度不得大于22%,绿地率不得小于40%。 建筑要求: ·平面功能合理,流线清晰; .空间构成流畅、自然; .立面注意特色、造型新颖,具有地方特色; ·处理好建筑与山地环境的关系。 3.建筑组成及要求 (1)客房部分:(包括客房、服务、交通面积),总建筑面积 2100~2200㎡,共100~120床。 人客房部分:双床标准间使用面积14~16㎡,单床间使用面积9~10㎡。 .单床客房15%一20% .双床客房80% .双套间客房5% 每套客房应有单独卫生间,应配置有: 卫生设备:1.7m以上浴盆、带梳妆台脸盆、坐式马桶,面积3~3.5㎡。(也可淋浴房,0.9mX0.9m ) 家具设备:每人一床、床头柜、茶几、沙发、电视等;双套间另增三人沙发。 且服务部分:建筑面积83~110㎡。 ·服务台、值班室30~40㎡ ·更衣室15~20㎡ ·被服库15~20㎡ ·储藏间15~20㎡ ·卫生间包括清洁间,供工作人员用4~5㎡

高层酒店建筑设计

高层酒店建筑设计 一、高层酒店设计的地域性特色 作为现代人,我们常常会遇到自己所熟悉的地方和环境不复存在的情景,这是一种文明丧失了其具有独特的识别性与集体的社会结构的现象。然而,现在一些建筑与设计师却采用低级的拼凑方法,妄图体现别的地域的特色,这是不现实的。普敦在对建筑的地域性做出分析时指出,有意识有良知的建筑应该强调场址对建筑的决定作用,反对那种刻意对别的地域建筑进行模仿的行为,要强调它的建筑因素,而不能只是单纯的外形服务。此外由于自然环境的优秀和民族气息的浓厚。高层酒店设计还应最大化的将当地居民的文化继承下来,但是对空间的放大还要经过精致调整,使使用者在居住过程中能够对当地的本土文化产生认同感。 例如,在空间组织上,东南亚有很多将传统的以自然为本的思想应用到高层酒店的设计中去。许多酒店的建筑以庭园来组织建筑,各个功能房间以百合花池,莲花池隔开,铺着木地板的连廊如桥一般将它们接起来。设计营造的景观是很奇妙的,在内穿行起来感觉很不错。还有,在巴厘岛,有很多酒店使用了巴厘亭,这种简陋的设施却并没有影响高层酒店的设计特色,相反却吸引了大批高层游客来此度假住宿。而今天,在酒店设计中,他们还将巴厘亭发展曾为按摩院,酒吧,书房等,适应高层人士的需求。

二、高层酒店设计中的功能布局原则浅析 高层酒店的设计中,功能布局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确定酒店的主题,并依据主题进行设计。同时还必须从满足宾客需要出发,方便客人的活动。从这角度讲,酒店的功能布局就要尽可能地分别考虑散客和团队客人不同的需求。例如在酒店的入口设计上,好的布局应该除酒店的主入口外,还设有团队会议客人独立出入口和行李出入口,还要包括VIP会员专用入口。还有,西餐厅布局时就可以进行团队客人和散客的分区,散客区以2人座和4人座为主;团队区以6人座、8人座为主。这种分区即使散客在就餐时不会受到团队客人的影响,又使团队客人就餐时集中在一起,方便其进行沟通和相互照应。从另一方面讲,对非住店客人的主要活动区域,最好布局在既方便从酒店内部出入又能够单独设置出口的位置,即有两个出入口,分别方便住店客人和非住店客人的活动,使非住店客人的活动路线与住店客人的活动路线分开,相互之间没有大的影响。 其次,对于高层酒店,有效提高员工效率对于高层酒店的运营有重要意义。从这个角度讲,设计师也应该设计提高员工效率的布局。这就要求员工和客人各行其道,互不交叉。例如,广州白天鹅宾馆将团体客人入店放在一层,散客放在二层,不论从哪一层进入酒店大堂,都非常顺畅。当客人进入大堂,马上映入眼帘的是前台,当客人在前台办完入住手续之后,顺路进入电梯厅,乘电梯到达所住楼层。而员工,从员工入口进入酒店,第一步打卡,第二步更衣,第三步从员工通道乘员工电梯进入各自的工作岗位,员工与客人各自行走,不会发

山地旅馆设计任务书

山地休闲旅馆设计任务书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设计为旅馆设计。本设计要求了解旅馆建筑的设计特点,掌握建筑如何与地形适应,室外场地如何与原有地形结合,原有绿化、水体如何加以利用和保护,如何形成旅馆建筑造型特色等。本次设计要求学生制作地形与建筑的工作模型,培养并提高学生对空间环境的思维能力。课程设计的目的是: 1、通过旅馆建筑设计,理解与掌握具有综合功能要求的中小型公共建筑的设计方法与步 骤; 2、综合解决人、建筑、环境的关系; 3、训练和培养学生建筑构思的空间组合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任务与要求 (一)设计任务书 1、设计任务书 拟在福建武夷山上建一规模在70~80床位的旅馆,总用地面积约为12000m2,总建筑面积约为4500 m2(正负5%),不包括环境景观中心的亭、廊、榭等园林建筑。 2、设计要求 建筑层数不宜高,以4层以内为宜。 建筑控制线退红线要求:沿路退6m,其余各边退3 m。 建筑容积率不得大于,建筑密度不得大于22%,绿地率不得小于40%。 室外布置8-10辆停车位。 建筑要求: 。平面功能合理,流线清晰; 。空间构成流畅、自然; 。立面注意特色、造型新颖,具有地方特色; 3、建筑组成及要求 (1)客房部分:(包括客房、服务、交通面积),总建筑面积2000~2500 m2,共70~80床。 A、客房部分:双床标准间面积30m2,双床套间面积50 m2 。双床客房 80% 。双套间客房 20% 每套客房应有单独卫生间,应配置有: 卫生设备:1.7m以上浴盆、带梳妆台脸盆、坐式马桶,面积3~3.5 m2。(也可淋浴房,0.9 m2) 家具设备:每人一床、床头柜、茶几、沙发、电视等;双套间另增三人沙发。 B、服务部分:建筑面积60~80 m2。 。服务台、值班室 15~20 m2 。更衣室 15~20 m2 。被服库 15 m2 。储藏间 15 m2 。卫生间包括清洁间,供工作人员用 4~5 m2 服务部分按服务单元设置,一般每层一服务单元,管理客房以30~50间为宜。

旅馆建筑设计规范(参考Word)

JGJ62-90 旅馆建筑设计规范(3.18) 主编单位:建设部建筑设计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 国家旅游局 施行日期:1990年12月1日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旅馆建筑设计规范》的通知(90)建标字310号根据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84)城科字第153号文及(84)城设字第162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建筑设计院主编的《旅馆建筑设计规范》,经建设部、商业部、国家旅游局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号 JGJ62-90,自1990年12月1日起施行。在施行过程中如有问题和意见,请函告建设部建筑设计院。 当设计旅游涉外饭店时,应有明确的星级目标,其功能要求尚应符合有关规定。 建设部 商业部 国家旅游局 1990年6月20日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使旅馆建筑设计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等基本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至少设有20间出租客房的城镇旅馆建筑设计。有特殊需求的旅馆建筑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1.0.3条根据旅馆的使用功能,按建筑质量标准和设备,设施条件,将旅馆建筑由高至低划分为一、二、三、四、五、六级6个建筑等级 第1.0.4条旅馆建筑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以及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当设计旅游涉外饭店时,应有明确的星级目标,其功能要求尚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基地和总平面 第2.0.1条基地。 一、基地的选择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要求,并应选在交通方便、环境良好的地区。 二、在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地区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附近,基地的选择及建筑布局,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管理条例和保护规划的要求。 三、在城镇的基地应至少一面临接城镇道路,其长度应满足基地内组织各功能区的出入口、客货运输、防火疏散及环境卫生等要求。 第2.0.2条总平面。 一、总平面布置应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具体环境,妥善处理与市政设施的关系。 二、主要出入口必须明显,并能引导旅客直接到达门厅。主要出入口应根据使用要求设置单车道或多车道,入口车道上方宜设雨棚。 三、不论采用何种建筑形式,均应合理划分旅馆建筑的功能分区,组织各种出入口,使人流、货流、车流互不交叉。 四、在综合性建筑中,旅馆部分应有单独分区,并有独立的出入口;对外营业的商店、餐厅等不应影响旅馆本身的使用功能。 五、总平面布置应处理好主体建筑与辅助建筑的关系。对各种设备所产生的噪声和废气应采取措施,避免干扰客房区和邻近建筑。 六、总平面布置应合理安排各种管道,做好管道综合,并便于维护和检修。

高层旅馆建筑设计调研报告

高层旅馆建筑设计 调研报告 XXXX大学 20XX-20XX学年第学期 调研报告

姓名: 学院: 班级: 学号: 调研内容:高层旅馆建筑设计基地调研和实例考察 CHAPTER1 防火规范 在进行具体的建筑设计之前,我对该设计对象的相关方面进行了考察,并进行总结及归纳。 在我国,高层建筑的定义是: 高层建筑,建筑高度大于27米的住宅和建筑高度大于24m的非单层厂房、仓库和其他民用建筑。 高层民用建筑在防火等级上又区分为一类和二类。 根据本设计作业的面积和体量要求,它属于一类高层建筑(建筑高度为屋面面层到室外设计地面高差),并且是带有地下室的一类高层建筑。所以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图示13J811改》中对于耐火等级的规定,该设计作业中的对象高层为一级耐火等级。而裙房的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 根据表5.2.2的内容对防火间距得出以下结论: 1.高层及高层之间的防火间距至少13M。 2.高层及裙房之间至少9M。 3.裙房及裙房之间至少6M。 4.相邻建筑通过连廊、天桥或底部的建筑物相连接时,其间距不

应小于规定距离。 5.两座建筑相邻,较高一面外墙为防火墙,或高出相邻较低一座 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的屋面15M及以下范围内外墙为防火 墙时,其防火间距不限。 6.相邻两座高度相同的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中相邻任一侧外墙 为防火墙,屋顶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时,其防火间距不限。 7.相邻两座建筑中较低一座建筑的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相邻较 低一面外墙为防火墙且屋顶无天窗,屋顶的耐火极限不低于 1.00h时,其防火间距不应小于3.5M,对于高层建筑,不应 小于4.0M。 8.相邻两座建筑中较低一座建筑的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相邻较 高一面高出较低一座建筑的屋面15M及以下范围内的开口部位设置甲级防火门、窗,或设置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规定的防火分隔水幕或本规范第6.5.3条规定的防火卷帘时,其防火间距不应小于3.5M; 对于高层建筑,不应小于4M。 9.相邻建筑通过连廊、天桥或底部的建筑物等连接时,其间距不 应小于本表的规定。 10.耐火等级低于四级的既有建筑,其耐火等级可按四级确定。 图示1:

阳光旅馆建筑设计计算书

第一章建筑设计 一、建筑概况 1、设计题目:阳光旅馆 2、建筑面积:6500㎡ 3、建筑总高度:19.650m(室外地坪算起) 4、建筑层数:五层 5、结构类型:框架结构 二、工程概况: 该旅馆为五层钢筋框架结构体系,建筑面积约6500m2,建筑物平面为V字形。走廊宽度2.4m,标准层高3.6m,室内外高差0.45m,其它轴网尺寸等详见平面简图。 三、设计资料 1、气象条件 本地区基本风压 0.40KN/㎡,基本雪压0.35KN/㎡ 2、抗震烈度:7度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01g 3、工程地质条件 建筑地点冰冻深度0.7M; 建筑场地类别:Ⅱ类场地土; 建筑地层一览表(标准值) 注:1)地下稳定水位居地坪-6M以下; 2)表中给定土层深度由自然地坪算起。

4、屋面做法: 防水层:二毡三油或三毡四油 结合层:冷底子油热马蹄脂二道 保温层:水泥石保温层(200mm厚) 找平层:20mm厚1:3水泥砂浆 结构层:100mm厚钢筋砼屋面板 板底抹灰:粉底15mm厚 5、楼面做法:水磨石地面: 120㎜现浇砼板 粉底(或吊顶)15mm厚 6、材料 梁、柱、板统一采用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纵筋采用HPB335,箍筋采用HPB235,板筋采用HPB235级钢筋 四、建筑要求 建筑等级:耐火等级为Ⅱ级 抗震等级为Ⅲ级 设计使用年限50年 五、采光、通风、防火设计 1、采光、通风设计 在设计中选择合适的门窗位置,从而形成“穿堂风”,取得良好的效果以便于通风。 2、防火设计 本工程耐火等级为二级,建筑的内部装修、陈设均应做到难燃化,以减少火灾的发生及降低蔓延速度,公共安全出口设有三个,可以方便人员疏散。因该为旅馆的总高度超过21m属多层建筑,因而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1版GB50045-95)规定,楼梯间应采用封闭式,防止烟火侵袭。在疏散门处应设有明显的标志。各层均应设有手动、自动报警器及高压灭火水枪。 六、建筑细部设计 1、建筑热工设计应做到因地制宜,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要求,发挥投资的经济效益。 2、建筑体型设计应有利于减少空调与采暖的冷热负荷,做好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以利节能。 3、采暖地区的保温隔热标准应符合现行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 4、室内应尽量利用天然采光。 5、客房之间的送风和排风管道采取消声处理措施。

高层旅馆建筑设计 调研报告

高层旅馆建筑设计调研报告 XXXX大学 姓名: 专业班级: 指导老师: 研究对象: 20XX-20XX学年第学期

调研报告 姓名: 学院: 班级: 学号: 调研内容:高层旅馆建筑设计基地调研和实例考察 C HAPTER1 防火规范 在进行具体的建筑设计之前,我对该设计对象的相关方面进行了考察,并进行总结与归纳。 在我国,高层建筑的定义是: 高层建筑,建筑高度大于27米的住宅和建筑高度大于24m的非单层厂房、仓库和其他民用建筑。 高层民用建筑在防火等级上又区分为一类和二类。 根据本设计作业的面积和体量要求,它属于一类高层建筑(建筑高度为屋面面层到室外设计地面高差),并且是带有地下室的一类高层建筑。所以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图示13J811改》中对于耐火等级的规定,该设计作业中的对象高层为一级耐火等级。而裙房的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 根据表5.2.2的内容对防火间距得出以下结论: 1.高层与高层之间的防火间距至少13M。 2.高层与裙房之间至少9M。 3.裙房与裙房之间至少6M。 4.相邻建筑通过连廊、天桥或底部的建筑物相连接时,其间距不应小于规定距离。 5.两座建筑相邻,较高一面外墙为防火墙,或高出相邻较低一座一、二级耐火等级 建筑的屋面15M及以下范围内外墙为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不限。 6.相邻两座高度相同的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中相邻任一侧外墙为防火墙,屋顶的 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时,其防火间距不限。 7.相邻两座建筑中较低一座建筑的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相邻较低一面外墙为防火 墙且屋顶无天窗,屋顶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时,其防火间距不应小于3.5M,对于高层建筑,不应小于4.0M。 8.相邻两座建筑中较低一座建筑的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相邻较高一面高出较低一 座建筑的屋面15M及以下范围内的开口部位设置甲级防火门、窗,或设置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规定的防火分隔水幕或本规范第6.5.3条规定的防火卷帘时,其防火间距不应小于3.5M;对于高层建筑,不应小于4M。 9.相邻建筑通过连廊、天桥或底部的建筑物等连接时,其间距不应小于本表的规 定。 10.耐火等级低于四级的既有建筑,其耐火等级可按四级确定。

山地旅馆设计说明

山地旅馆设计说明 地形描述:本次的旅馆设计为一山地建筑,在地形中,地形随着山势的起伏 而变化。有清澈的小溪、湍急的河流、成团而茂密古树、穿山而过的公路,由这些组成了优美的地理环境。 设计依据:根据《山地旅馆设计说明书》和《建筑设计资料集》 设计思路:作为山地建筑,要尽可能的保持地形原貌,保证不破坏当地优美的 自然环境,让建筑融入环境之中,依山势而建,尽少的填、挖土方!要减少填、挖土量,那么就会有框架结构之下形成许多的灰色空间,在处理这些灰色空间的时候,根据建筑功能所需,将这些灰色空间充分地利用起来,将这些灰色空间做成停车场、仓库等,形成许多有趣的空间!设计的目的是创造美好的生活空间,这个空间最终是供人居住的,在设计之中,实用和美观是同等重要的,而且往往是先考虑实用,再考虑造型。设计并不仅仅起到美化的作用,最终的目的是合理地利用空间。美化是设计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我们是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考虑环境、空间等方面问题,完整地分配、布局。在这之后才进入美化的阶段。美化的理念也要根据客户的不同个案来进行调整。例如酒店是各色人等共处的场所,在设计上就要采取中庸之道,使进入这里的每个人都不会产生不舒适的感觉,要尽量利用每一个空间,使之能合理化地分割,然后按不同功能,配衬上合适的设备和装置,并加以美化、修饰,营造出与之调和的氛围。当然,美化的程度有深有浅,更有不同的风格,做得好不好就看设计师的功力了。设计没有固定的方程式,空间的处理手法是变化多端的。同一空间里存在不同的元素,互相影响,互相配合。即先要考虑实用,再研究造型。

总平面设计:这次的旅馆建筑位于穿山公路南侧,横跨小溪之上。让建筑临水 而依,仿佛是漂浮在水上一般,“随水而动”!建筑周围有茂密的古树和清澈的小溪,让建筑处处生活在幽静之中,游客在这里忘却那忙碌而孤单的城市生活,感受田园风光带来的悠闲,享受大自然带来的舒畅!沿穿山公路即可到达建筑的主入口,由主入口进入“迎宾大道”,大道的右侧是停车场,停车场周围都有茂密的草丛,左侧是茂密的古树和各种美丽的花卉,让游客亲切的感受田园生活的自由。游客在停车场下车之后,由小道可到达中餐厅或者门厅部分,小道将中餐厅和门厅便捷的联系了起来。次入口位于穿山公路的拐弯处以北二十米左右,从这里可进入后勤广场,让人的视觉豁然开朗,从后勤广场进入后勤的各个功能空间! 平面功能设计:建筑的总体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娱乐就餐部分,另一住 宿部分。住宿部分又分为单人间、标准间、套房三种房间。其中娱乐就餐部分位于小溪之上,为两层建筑;住宿部分沿山势而建,主体为三层建筑。 一层平面布置:进入门厅,穿过门厅,由右边走廊进入中餐厅,直走可进入购 物中心。左侧走廊可进入多功能厅,再往里走即可进入住宿部分。娱乐就餐部分横跨于小溪之上,小溪将娱乐与就餐又分为两部分,小溪北面为就餐部分(中餐),南面为娱乐部分(舞厅、茶室、网吧、咖啡厅),行政办公与购物中心(银行、邮政、超市、美容美发室、医务室)分别位于小溪西侧于东侧,这样就围合成了一个邻架于小溪的庭院,在小溪上建起小桥,就将小溪分割的庭院连成了整体。在庭院中,游客可以在这里一边赏景一边就餐,一举两得。在就餐的同时,听着潺潺的流水声,仿佛在听大自然美妙的音乐,让游客倾听着大自然独特的声音,忘记那喧闹的城市声音,聆听这山间的小曲。 二层平面布置:就餐娱乐部分的二层为西餐和职工餐厅,在这里可以俯瞰庭院,

旅馆建筑设计要求规范

旅馆建筑设计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使旅馆建筑设计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等基本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至少设有20间出租客房的城镇旅馆建筑设计。有特殊需求的旅馆建筑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1.0.3条根据旅馆的使用功能,按建筑质量标准和设备,设施条件,将旅馆建筑由高至低划分为一、二、三、四、五、六级6个建筑等级。 第1.0.4条旅馆建筑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以及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当设计旅游涉外饭店时,应有明确的星级目标,其功能要求尚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基地和总平面 第2.0.1条基地。 一、基地的选择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要求,并应选在交通方便、环境良好的地区。 二、在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地区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附近,基地的选择及建筑布局,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管理条例和保护规划的要求。 三、在城镇的基地应至少一面临接城镇道路,其长度应满足基地内组织各功能区的出入口、客货运输、防火疏散及环境卫生等要求。 第2.0.2条总平面。 一、总平面布置应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具体环境,妥善处理与市政设施的关系。 二、主要出入口必须明显,并能引导旅客直接到达门厅。主要出入口应根据使用要求设置单车道或多车道,入口车道上方宜设雨棚。 三、不论采用何种建筑形式,均应合理划分旅馆建筑的功能分区,组织各种出入口,使人流、货流、车流互不交叉。 四、在综合性建筑中,旅馆部分应有单独分区,并有独立的出入口;对外营业的商店、餐厅等不应影响旅馆本身的使用功能。 五、总平面布置应处理好主体建筑与辅助建筑的关系。对各种设备所产生的噪声和废气应采取措施,避免干扰客房区和邻近建筑。 六、总平面布置应合理安排各种管道,做好管道综合,并便于维护和检修。 七、应根据所需停放车辆的车型及辆数在基地内或建筑物内设置停车空间,或按城市规划部门规定设置公用停车场地。 八、基地内应根据所处地点布置一定的绿化,做好绿化设计。 第三章建筑设计 第一节一般规定

山地建筑设计资料集

山地旅馆建筑设计 功能分析 ▲客房及其服务部分: 要求:安静、朝向好、交通比较便利、景观好 ▲餐厅、宴会厅: 要求:靠近门厅、有较好的景观、考虑可以对外单独经营。 ▲厨房及其相关服务部门: 要求:邻近宴会厅、餐厅,有单独的出入口,有专供装卸货物的内院。 ▲娱乐: 要求:有单独的出入口、考虑可以对外单独经营。 ▲会议: 要求:有单独的出入口、邻近餐厅和宴会空间,考虑可以对外单独经营。▲办公及设备等辅助空间: 要求:和对外服务空间有所区分,但又要有便利的联系,便于酒店的管理。

设计要点………. ㈠总平面布置 主要部分的流线设计注意事项 1)门厅、大厅周围 ?大厅是客人流线的中心。为让客人能够顺利地沿着流线去目的地,从大厅开始,通往其他设施的连接方法,必须用能够容易识别的空间构成。 ?门厅或大厅的一部分地面有高差时,要同时考虑到为残疾人轮椅、客人搬运行李(有时用货运小推车)等置坡道。 ?通往门厅(前台)、客房的电梯、楼梯等流线,是特别重要的。 ?虽然大厅往往会成为处理流线的大厅,但不能受到流线的影响,必须是起到休息、谈话等本来目的作用的空间。为了增加收益效率,有时也会设置带有小食品服务的休息室。 2)宴会厅 ?在中小规模、不能设置宴会厅专用门厅时,所设置的流线,要能够在主要大厅迅速地把宴会客人引导到宴会前厅。 ?尤其要避免的是,住宿客人在前台办理手续时,其背后有宴会客人集体通过的情况。 ?从结构、防灾避难、服务等方面出发,应尽量把宴会厅的位置设置在低楼层。 ?注意用“中庭”作通往宴会厅的方向性标识,用宽大的缓坡楼梯和扶梯,以便适应客人多时的集中使用。 ?服务流线包括餐厅里的冷菜流动售货车在内的饮食服务流线,展示会或文娱活动时的展品、道具类的流线。只要不是大规模的运动,这两种流线就没有必要分离开,但要注意通道宽度和电梯尺度要适应双方的需要。 (3)客房层 ?从客用电梯、楼梯到客房的走廊距离不能过长。 ?客用电梯和楼梯的位置与前台层的前台位置之间距离要适当。 ?服务用电梯和楼梯也一样,低层部分的管理部门,特别是对客房用品、备品、垃圾等的搬运出入口,更要连接适当。 ?确保两个方向的安全疏散通道。 (4)管理 ?员工的流线是指通用出入口、更衣室、休息室、食堂、各工作岗位,但这期间的流线要与客人用的流线分开。 ?通往服务电梯、楼梯的通道距离要短而且容易行走。 ?搬运物品(食品、客房用品、垃圾,需要补充、维修、更换的办公用品等)的流线要在出入口处集中,能够在一个地方进行检查验收。 ?根据需要,可在流线上设置临时存放处或货物开箱、放置包装材料的地方。 ?进出通道的车辆有采购车、客房用品车、垃圾车、运油车,根据布局设计情况要为这些车辆的回转调头、停车等待等提供必要的空间。

旅馆建筑设计调研报告

旅馆建筑设计调研报告 旅馆是综合性的公共建筑物。旅馆向顾客提供一定时间的住宿,也可提供饮食、娱乐、健身、会议;购物等服务。旅馆还可承担城市的部分社会功能。 一、旅馆建筑的发展概况 旅馆建筑、住宿设施的历史是人类文明与流动的历史,其发展过程漫长而复杂,在不同国家、地区之间亦存在差异。旅馆建筑随社会生产力、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并受当时、当地的文化、艺术、建筑思潮的深刻影响。许多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也往往先用于旅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旅馆是时代的橱窗西方旅馆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客栈时期、大饭店时期、商务旅馆时期、现代旅馆时期。各个阶段的发展有交错与渗透,并非截然隔断。

1、客栈时期: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随着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商业、手工业繁荣的城市,庙宇已是城市活动的中心。当时宗教活动盛行,圣地庙宇举行节庆时,吸引各地人们汇集于此,在宏伟的庙宇群周围有巨大的竞技场、祭品堂,还有供人们宿食的客栈以及供国外使节住宿的迎宾馆,此即西方旅馆历史的史前期。 2、大饭店时期:十八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获得广泛发展,大资产阶级迅速掌握政权,城市逐渐成为工商业中心。至十九世纪,欧美各国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生产力提高 促进城市和交通事业发展,国内交往迅速增 加,各种旅馆应运而生。 1854年,英国伦敦建成了著名的“西方 皇家大饭店” 。1882年,在海德公园内建成 了“海德公园旅馆” ,这座爱德华时代的传 统宫殿式大饭店如今仍是五星级旅馆。1906 年建成的伦敦“皮卡迪利旅馆” 有290间客 房,至今仍受欢迎。 大饭店的建筑平面常采用对称形式,旅馆功能简单分区,首层、二层往往是公共活动用房,客房布置在上部或两翼,体型与立面则采用宫殿、府邸的形式,材质与细部,室内空间高大,装饰图案纤巧,家具豪华,陈设高雅。现在经过改建后,多数仍是世界各地区著名的高 级旅馆。 十九世纪末,在休养地、山地开 始建造休疗养、体育旅馆,1874年在 蒙布朗高地建起了法国第一个阿尔卑 斯山俱乐部。而法国第一个滑雪旅馆 建于1878年。其中,建在山地的“佩 尔纳松旅馆” 的造型使人联想到贵 族的城堡式府邸。 3、商务旅馆时期: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国家交通发展、城市膨胀,资本主义经济向全球扩展,大大地密切了世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始形

山地旅馆建筑设计指导任务书三-2

山地旅馆建筑设计指导任务书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设计为处于山地的小型旅馆。本次作业除进一步了解旅馆建筑的设计特点外,重点掌握山地建筑设计手法,包括建筑如何与地形适应,室外场地如何与原有地形结合,原有绿化、水体如何加以利用和保护,如何减少土石方与工程造价,如何形成山地建筑造型特色等。本次设计要求学生制作地形与建筑的工作模型,培养并提高学生对空间环境的思维能力。课程设计的目的是: 1、通过小型旅馆建筑设计,理解与掌握具有综合功能要求的中小型公共建筑的设计方法与步骤; 2、综合解决人、建筑、环境的关系,重点熟悉并解决建筑的竖向关系以及坡地建筑的设计特点; 3、训练和培养学生建筑构思和空间组合的能力; 4、综合考虑建筑与竖向地形相结合的布局方式。 二、课程设计任务与要求 (一)设计任务书 1、设计任务 拟在某山地景区的山谷地带建一规模在100-120床位的山地旅馆,总用地面积约为 1.23hm2,总建筑面积约为4800m2(正负5%),不包括环境景观中心的亭、廊、榭等园林建筑。 2、设计要求 充分考虑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融人工于自然,体现朴实、灵巧、活泼、丰富的建筑风格。建筑不允许破坏山溪景观的完整性,应尽量保留高大乔木。忌设计为城市旅馆模式。建筑层数不宜高,以4层以内为宜。 建筑控制线退红线要求:沿路退6m,其余各边退3m。 建筑容积率不得大于0.5,建筑密度不得大于22%,绿地率不得小于40%。 建筑要求: ·平面功能合理,流线清晰; ·空间构成流畅、自然; ·立面注意特色、造型新颖、具有地方特色; ·处理好建筑与山地环境的关系; 3、建筑组成及要求 (1)客房部分:(包括客房、服务、交通面积),总建筑面积2100-2200m2,共100-120

旅馆建筑设计调研报告

《旅馆建筑设计调研报告》 ——“旅途”中的城市 姓名:朱诗雨 学号:14202060109 指导教师:鲍如昕

调研时间:2016.9.2—9.4 调研地点:地块一,地块二,合肥稻香楼宾馆,威斯汀酒店,天鹅湖大酒店 调研目的:(1)通过对合肥三个不同类型及年代的旅馆的实地调研,了解旅馆的发展,类型,现状及评定标准; (2)切身体会旅馆室内外及周边环境,感受旅馆氛围; (3)初步了解城市旅馆的服务流水线,功能分区,交通组织,流线布置,空间组合与构成,客房布置等; (4)分析不同酒店的优缺点; (5)了解两个地块的周边环境; 一,旅馆简介: 旅馆是指为旅客提供住宿、饮食服务以至娱乐活动的公共建筑。旅馆类型可分为旅游旅馆、假日旅馆、会议旅馆、汽车旅馆和招待所等。旅馆是为旅客服务的,要使旅客感到舒适、方便、安全。旅客从进入大门,办手续,通过走道、电梯到居住的房间,以及休息、用餐等的交通路线,都必须简明流畅。设计中需要认真考虑、仔细推敲方便旅客的一切细节。旅馆与城市息息相关,既是一座城市时代的见证,亦是其发展的见证。旅馆的历史悠久,其发展历程如下: 最早的旅馆——驿站:根据历史记载,早在商朝有"驿站",当时是供官方传递文书和往来宾客居住的外所。青年旅馆:国际知名品牌,已有近百年历史。有人称它为:"穷人的希尔顿饭

店"。汽车旅馆:多建在公路干线附近,供自己驾驶汽车的旅客住宿之用。这类旅馆多在公路交通发达的国家使用。招待所:一般非盈利性质,通常不对外开放,多为某一机构作接待用。国家征税较一般旅馆少,收费低廉,标准一般。 二,实地调研及案例分析: A风景型宾馆——稻香楼宾馆实例.桃金娘花园酒店 稻香楼宾馆——老合肥的古朴韵味 (1)概况简介:稻香楼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旧址为原合肥名门龚氏家族所建的稻香楼,改建后的宾馆定位为安徽省的国会宾馆。 (2)区位分析:位于金寨路与南一环路交叉口北约500米处,交通便利,东临 环城西山景区,北接黑池坝景区,三面 环水,风景宜人。主要交通干道的车流 与人流较大,路面略窄;园区内部路面 宽敞,可通双向车流,道路两侧风景优 美。 (3)入口分析:入口处的基面进行了抬升处 理,将建筑空间与周围环境通过缓坡道和阶梯 界定,但视觉连续性尚存。凸式入口的设计形 成一个过渡空间,同时提供遮挡表示欢迎。 入口停车场的设计分为室内和室外两 种,室内的地下停车场位于建筑主体下方,有 效利用空间。主要为久留性的客人提供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