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doc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doc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doc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内分泌疾病,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好,过高的血糖有毒性作用,慢慢地损害诸多器官,滋生出多种慢性并发症,严重者最终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失明及下肢坏疽等。一般人所称的病情控制良好,实际是一种认识误区,是把症状消失当成控制良好,而真正的控制是将血糖长期维持在完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当然这种控制有一定的难度,更意味着患者和医生须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患者是疾病的治疗主体,在一定条件下,对病情进行自我管理不但是必需的,而且是可能的。现在,在相应机构和医生的指导下,患者有关糖尿病的知识日渐增多,加上大量便携式、小型化、家庭化医疗检测仪器和用品的大力开发,如血糖快速测定仪、细针一次性注射器以及专用胰岛素注射笔等,使糖尿病人的病情监测和自我管理较易实行。

一、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必要性

(一)糖尿病是一个慢性的全身性疾病,一旦得上以后很难被根治,所以它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不可能医生始终守在您身边,绝大多数时间需要患者自己管理自己;

(二)血糖水平变化快,个体差异大,不自我管理,控制有一定难度;

(三)受多种因素影响,仅依靠在医院的检测,是不能反映平时血糖变化情况;

(四)只有参与自我管理,才能进一步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水平;

(五)只有鼓励和帮助糖尿病患者自己管理自己,才能有效提高医治水平。

二、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一)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总体水平提高是糖尿病良好控制的基础

(二)能否自我管理的结果完全不同;只有参与自我管理,才能提高生活质量

(三)严格控制血糖将是减缓糖尿病合并症的最有效措施

(四)有效的自我管理,有利于减小经济支出

三、糖尿病自我管理的目标

(一)提高糖尿病患者总体控制水平

(二)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保护能力,减少上当受骗和不必要的浪费

(三)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及相关疾病的危害

(四)节约能源和经费

四、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涉及范围

为达到良好控制血糖的目的,当今糖尿病的治疗模式是以糖尿病教育为首的综合治疗,包括:糖尿病教育、自我监测、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及药物治疗五部分,自我管理涉及以上治疗的各部分。

那么自我管理与综合治疗一一对应的记:

糖尿病教育——正心态,用心记,基础知识全掌握;

自我监测——学会测,定期测,关键指标我了解;

饮食治疗——学会吃,适量吃,合理膳食随病情;

运动治疗——动起来,适量动,减肥降糖都达到;

药物治疗——遵医嘱,不随意,长期治疗效果好。

五、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具体内容

(一)糖尿病教育——正心态,用心记,基础知识全掌握“正心态”就是要要正确对待糖尿病,采取既来之、则安之,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做法来对待糖尿病,既不要特别紧张、焦虑,又不要满不在乎,不当回事,否则的话都会为此付出代价。另外不要轻信“糖尿病可根治”的错误宣传,心态要端正。心态不端正,后面肯定做不好也不会做。这是糖尿病自我管理的第一步。

在这里,我也分析了糖尿病患者的几种容易出现问题的心理状态:①对疾病误认所产生的压力。认为糖尿病是一种绝症,会遗传给子女,有的人甚至还误认为可以传染给自己的家人,从而放弃对疾病的治疗,甚至丧失生活的信心。②疾病治疗所产生的压力。尽管在被确诊后非常热衷于对该疾病的研究,但由于医学知识和个人理解能力的差异,一下子不能领会,影响完成有效的治疗和疾病的监测。③生活压力。得了糖尿病由于种种原因容易造成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不融洽(饮食控制、少生气→冷漠),同时治疗过程中,尤其外出时怕人笑话,不如期注射胰岛素、不做血糖监测,不控制饮食等。④初发患者在在得知需要改变其生活习惯,包括饮食、运动等问题时会产生情绪波动。

⑤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出现慢性并发症、终日能感受到疾病痛苦的人更容易引起情绪多变。面对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各位患者都要努力做到:①保持乐观心理状态。在座的大多是中老年同志,以您的生活经验,您会深深的体会到,只有乐观的心态才会克服诸多困难,正如,我们都知道的“世界不会因为你笑而笑,但是对于个人高兴是一天,悲伤是一天,何必要让悲伤陪伴自己呢”,所以要热爱生活,培养兴趣,乐以忘忧。②正确对待疾病,如刚才所述,对待疾病既来之则安之,无病防备,有病防并发症,有了并发症防治残疾,提高生活质量。正视现实,多学糖尿病知识,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和紧张。③依靠家人、朋友,互帮互爱。不要将自己封闭起来,总想着自己很倒霉之类的事情。要与患友们多聊聊经验、互相发泄发泄。这样有助于减缓心理压力又有利于治疗。你可以通过自己经历帮助别人预防,在治疗过程中做不到的请家人、朋友帮忙、监督。如果老是有心理问题,并且为自己、家人带来诸多矛盾,那么最好去看心理医生,这样对于克服心理障碍会事半功倍。

糖尿病教育是综合治疗的基础,那么作为患者就应该掌握糖尿病的基本知识。老师、专家讲了、社会媒体宣传了,那么患者们就要从中尽可能的涉猎到基本的知识,明白应该做什么、如何去做才能做的好。患者自己必须真正认识到糖尿病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它有多大的危害,它应该怎么防,怎么治,这样才能做一个自己知道而且自己能够了解、自己可以做事的糖尿病患者,而不是一种盲目的、被动的糖尿病患者。这里一定强调,要听专家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讲座;不要偏听偏信电视、广播。另外由于糖尿病患者水平参差不齐,对一个文化水平比较高的,理解能力比较强的,甚至跟医学沾边的人,您可以通过一些糖尿病教育的书籍、材料、电视、广播、社区活动自我学习,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如果对那些糖尿病知识水平稍微欠缺一些,甚至阅读都有一定困难的人,您只能通过专家讲解、社区活动、电视、广播使自己增加糖尿病基础知识。

(二)自我监测——学会测,定期测,关键指标我了解糖尿病治得好不好,最重要的是要定期监测。例如:血糖,糖尿病患者的目的是既不让血糖过高也不让血糖过低,而食物、活动、各种压力(如生活事件)及药物均可影响血糖变化,要想知道不同时刻的血糖,只有勤测血糖,从而为药物、饮食、运动的调节提供依据。如果患者按要求测量血糖,按要求记录,每次看医生时都带上这些记录,医生就可以根据血糖记录给一些建议。通过监测可以发现患者病情没有控制好的原因,比方说是吃饭的问题?吃饭量的问题还是吃饭时间的问题?是运动的问题?运动量的问题还是运动时间的问题?或者是用药的问题?是用药的量的问题还是用药时间的问题?还是其他的一些等等的问题,都能在这个系统监测的情况下能反映出来,如果没有系统监测,医生为患者看病是盲目的,患者去看

病也是

盲目的,医生给患者处理,提供一些意见也是盲目的,所以这个监测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把监测好比指南针。

总之,定期查血糖、血压、血脂、血液的粘稠度、体重,就能够给糖尿病的治疗打一个非常好的基础,避免并发症,不因为并发症造成残疾或者过早死亡。

1、自我监测项目、频率、控制目标及监测记录

患者要学会自我监测方法,作监测记录;了解一般情况下如何定期到医院就诊、检查,特殊情况下及时就诊寻求帮助;了解糖尿病相关疾病的检查和治疗知识,努力达到良好的各项综合控制标准。下面表1便是一般情况下需要定期到医院就诊、检查的项目、检查频率、控制目标;其中、体重指数、血糖、血压也可以在家测量,其余都需要去医院测量,监测记录参照表2。如果出现头痛、头晕、肢体无力、麻木、感染、发热、大汗及自觉虚弱等异常症状,或者血糖>15mmol/L、生病期间、出现呕吐或腹部疼痛时、面色潮红、呼吸急促时、经常出现低血糖等情况时,必须及时到医院就诊,除必要的体格检查外,还需进行头颅CT扫描或核磁共振(MRI)检查,以尽快确诊和及时治疗。

“参照糖尿病社区综合防治方案17页、18页”,控制目标参照“2003年美国糖尿病学会临床指南”注:1.血糖、血压的测量包括患者自测数

2.表中随访内容和频率,适用于没有明显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对于出现并发症或其它异常的糖尿病患者,应由临床医师视其具体病情决定检测内容和检测频度。

“参照糖尿病社区综合防治方案70页”

此外,还需要注意如果家里有条件测血糖最好,如果没有条件在家测就尽可能去社区、医院就诊。如果自备血糖仪,最好买国家认准的正规血糖仪,不要图一时便宜,贻误病情。也不要轻信以推销药或仪器为目的的街头义诊。尿糖受肾糖域或尿量的影响,相对不准确,只能作为肾糖域正常人群的监测方法。

2、自我监测血糖为糖尿病人的饮食搭配、运动量调节及治疗方案调整提供科学依据,能及时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但很多人由于血糖仪操作不当,失去了监测的意义。下面讲述

自我监测血糖的一般步骤:

①用肥皂水洗手并擦干,或用酒精消毒并晾干;

②用采血针采血;

③将一滴血滴在试纸的测试薄膜上;

④按说明书要求等候约一分钟左右时间;

⑤如果用血糖仪,可在显示屏上直接读出

3、使用血糖仪的注意事项:

①要定期到购买的商店或厂家指定处校正血糖仪是否准确,与医院抽血检查结果相对比也

可知道家中血糖仪的准确性。

②要注意试纸的有效期和保存方法。任何血糖仪的试纸上都含有酶的成分,试纸受潮变质

或过了有效期,试纸上的酶就会失效,影响血糖测试的准确性,因此要注意包装上标出的有效期,按正确方法保存。取出试纸后,需立即盖紧试纸瓶盖,以避免试纸受潮或变质。

③采血方法要正确

手指消毒后,一定要等酒精挥发干燥后再采血。采血部位在手指侧边为宜,这一部位采血疼痛较轻,且血量足。采血针的深度要适宜,不能用力挤压出血,以免造成测量误差。应注意采集足够的血液,血量以尽量覆盖全部测试孔为宜。

④固定监测时段

除表1要求的以外,通常,患者每天检测血糖时间定在早晨空腹、早、中、晚三餐后2小时和晚上睡觉前。必要时为能更准确地了解血糖波动情况,在三餐后2小时和凌晨2时到4时之间也应各测血糖一次。

⑤监测频率因人而异

使用口服降糖药的患者,在开始调整剂量的前两周,每周连续3天监测空腹、餐后2小时和睡前血糖;血糖稳定后,每周1天监测空腹、睡前和餐后2小时血糖。

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应在胰岛素作用高峰时间检测血糖。如使用中效胰岛素者,应每天测两次血糖,可以交替一天测早餐前和晚餐前血糖,一天测午餐前和睡前血糖。使用短效胰岛素

者,应每天测3—4次血糖,选择餐前或餐后2小时测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