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等腰三角形-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等腰三角形》教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计算作用.2、能力目标:

从设置问题⇒模型演示⇒自己动手探究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发现法,体验几何发现的乐趣,在实际操作动手中感受几何应用美.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推理应用.

教学过程

(一)直观演示,大胆猜想

1、观察含有等腰三角形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等腰三角形,激发学生的兴趣.

2、由学生自己动手折纸游戏,演示等腰三角形变换,大胆猜测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二)证明猜想,形成定理.

例、△ABC中,AB=AC,求证:∠B=∠C

B

1、思考:

如何证明你的猜想?〔讲述一种证明方法:作顶角的平分线〕

〔解答〕证明:做顶角的平分线AD,AD平分∠A,AD⊥BC.

D C B

在△ABD 和△ACD 中⎪⎩

⎪⎨⎧===CD BD AD AD AC AB

所以△ABD ≌△ACD (SSS ),所以∠B=∠C ,∠BAD =∠CAD ,∠ADB =∠ADC =90°. 思考:有其它的方法吗?试试看,用不同的方法证明这个结论.

2、想一想:

在上图中,线段AD 还具有怎样的性质?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应让学生回顾前面的证明过程,思考线段AD 具有的性质和特征,从而得到结论,这一结合通常简述为“三线合一”.

推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小结: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填空

(1)如果AB =AC ,AD 是角的平分线那么-----------------------------------.

(2)如果AB =AC ,AD ⊥BC 那么-------------------------------------.

(3)如果AB =AC ,BD =CD 那么------------------------------------.

总结,积累知识点,从理性上认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形成知识体系.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探索等腰三角形中的线段长度关系;能够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等腰三角形中的线段长度关系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探索等腰三角形中的线段长度关系;能够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探索等腰三角形中的线段长度关系的探索和应用.

教学过程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究

1.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从等腰三角形中能找到哪些相等的线段.

2.播放课件,结合刚才的问题讲解例1的命题,并为后面将此性质拓展埋下伏笔.

3.分别演示:

在△ABC 中,∠ABD =k 1∠ABC ,∠ACE =k

1∠ACB ,k =31,41时,BD 是否与CE 相等.引导学生探究、猜测当k 为其他整数时,BD 与CE 的关系. 4.引导学生探究,对于上述例题,当AD =

k 1AC ,AE =k 1AB ,k =21,31时,通过对例题的引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经历探究—猜测—证明的学习过程.

5.引导学生进一步推广,把上面3、4中的k 取一般的自然数后,原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要求学生说明理由或给出证明.

6.对学生探究的结果予以汇总、点评,鼓励学生在自己做题目的时候也要多思多想,并要求学生对猜测的结果给出证明.

7.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等角对等边”这个命题的反面思考问题,即思考它的逆命题是否成立.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证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8.归纳学生提出的各种证法,清楚的分析证明的思路,培养学生演绎证明的初步的推理能力.

9.启发学生思考: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相等,这个结论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能否证明.这实际上是“等边对等角”的逆否命题,通过这样的表述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0.总结这一证明方法,叙述并阐释反证法的含义,让学生了解.

第3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推论;

2、掌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运用;

3、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熟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教学难点: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新课背景知识复习

1、请同学们说出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

估计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里重点复习怎样分清题设和结论.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并检验它的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上述结论,教师稍加整理后给出规范叙述:

二、新课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

由学生说出已知、求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的方法.

已知:如图,△ABC中,∠B=∠C.求证;AB=AC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联想证有关线段相等的知识知道,先需构成以AB、AC为对应边的全等三角形.因为已知∠B=∠C,没有对应相等边,所以需添辅助线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因此辅助线应从A点引起.再让学生回想等腰三角形中常添的辅助线,学生可找出作∠BAC的平分线AD或作BC边上的高AD等证三角形全等的不同方法,从而推出AB=AC.

注意:

(1)要弄清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要与性质定理混淆.

(2)不能说“一个三角形两底角相等,那么两腰边相等”,因为还未判定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