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微课脚本

《题西林壁》微课脚本
《题西林壁》微课脚本

《题西林壁》微课脚本设计

进修二附小苏彩霞

【制作背景】

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但他们大多还是觉得古诗文学习起来有些艰涩难懂,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本首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学懂、学深,让古诗课堂充满趣味,还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这一问题制作此微课视频,希望能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壁、缘”两个汉字。

2.能借助注释、图片理解诗意,明白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即俗语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学难点)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过程

欢迎来到我的微课堂!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题西林壁》这首诗。

(一)创情境,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中的事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奥秘。老师今天带同学们去看看那庐山风景,可也要细心观察才会有发现。(多媒体展示庐山风光)

面对如仙境一般的庐山风光你是否想到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呢?是啊,这里山高水常,这里古树参天,这里是鸟语花香,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指导“壁”字的正确书写)

小结:《题西林壁》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中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二)知作者,解诗题(课件介绍苏轼和庐山)

过渡:这是一首古诗,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步骤呢?出示课件:步骤一

同学们在学习古诗词,要关注课文的注释和图片,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自学,初步理解课文。

(三)读诗文,音韵美

过渡句:学习古诗第二步是什么?其一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老师在背景音乐的播放中范读,课件中出示学生听得要求即要把难读的字做个标记。范读后,老师提问,学生指出,老师教学生难读字的正确读音。

(预设学生会提出:岭ling 峰feng 缘yuan 庐lu )全班同学默读,抽读,师进行指导朗读时应具有的层次感、节奏感。{出示课件,对诗的朗读指导}抽读,全班齐读,同桌对比读,达到了正确、流利的教学目的。

过渡:同学们都能够正确流利的读出古诗了,但这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有感情的朗读。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尝试着说说读得怎样?自己也能读得这么美吗?指三、四名学生进行读诗,师进行指导读诗应具有的层次感、节奏感,如:注意每行之中字间适当的拉长与停顿,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读好韵脚“ng”。

(三)抓字眼,明大意(教学的重点)

组织自学,理解诗意

(1)在学生述说画面的基础上,去寻找诗人苏轼眼中的庐山是怎样的。(从而导出诗的前两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想想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儿看到的是岭一会儿看到的又是峰呢?分组合作学习,并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原来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导致了所看到的不同,同学们认为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出示课件展示庐山的不同风采)

(3)全班交流作者笔下的庐山之所以有着不同样子是因为正如他所说——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缘字提醒学生把字写正确,并理解其含义),在对诗文有所感悟的情况下,再次与朗读有机结合,师适时点拔启发、出示课件——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从中去明白其中的奥秘。

通过解决难读字,理解文章大意后,欣赏庐山横侧远近高低的图片,(出示课件)读出庐山的神秘,奇特,多变,引导学生闭上眼睛身临其境的感受庐山的美,在背景音乐的播放中,学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演读全诗。

4.入诗境,悟道理

(1)启发谈话:庐山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会看不清真面目,就像刚才同学们所说对一个事物只有多方面去观察全面去认识才行。诗人首先向大家描述的是:生回答出(庐山有着不同的面目)然后诗人再向同学说明了:原来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阐明道理。)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2)拓展延伸:在生活中你是否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呢?说说好吗?

多媒体展示《盲人摸象》,让学生想想事中的人物错在哪?

5.诵读巩固,总结全文

同学们,你们还想再读读这首诗吗?好的,一起来。在结尾之处,我设计了让学生再次以饱满的情感和着乐曲去诵读这一过程。

总结: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得全面观察。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设计意图】:古诗的语言很精练,以这样的练习形式,并配以相关画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在此过程中让学们明白了庐山确实是每一处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在此过程中,理解诗的前两句意思)

(四)多诵读,悟诗情。

过渡句:那同学们知道庐山的真面目了吗(生摇头)诗人也不知道,于是,诗人写下了。。(学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已经从横侧远近高低的角度观赏了庐山,为什么还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通过盲人摸象的图片展示,加深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再让学生举个生活中的事例,加深理解。

师生共同总结出步骤。

(1)知作者,解诗题

(2)读诗文,音韵美

(3)抓字眼,明大意

4.入诗境,悟道理(多诵读,悟诗情。)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练习:《古诗两首》之《题西林壁》练习测试题

课堂练习

一、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

侧着看,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远处望,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近处看,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高处俯视,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低处仰望,庐山……

二、背一背:

题西林壁

苏轼横看_____侧______,

___________各不同。

不识_______真面目,

_____身在________。

三、理解课文: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启示人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就会不同,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的道理。

课后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缘()隐()

绿()稳()

侧()峰()

测()锋()

3.解释字义:

题西林壁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缘身在此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拓展: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请你用画笔为这首古诗配上一副画吧!

左右结构字的教学设计

左右结构字的教学设计 北街小学马瑞萍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清本课生字的间架结构、字形规律; 2.指导学生认识左右结构的字中“左窄右宽”一类字的特点、平捺斜捺的特点与规律; 3.指导学生规范、端正地书写本课生字。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规范地书写“左窄右宽”的左右结构的字:“惯”、“渡”;“末”、“基”“遍”三字的捺画指导,教师教给方法,学生自主写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并能领悟其特点与规律。 教学准备 本课部分生字卡片、优秀作业展示板、、配乐、名人书法作品、优秀中小学生作品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勤奋》这篇课文在结尾告诉我们: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小学生正就是读书学习的黄金时期,那就让我们从读好书写好字开始“勤奋”吧。 2.写字的姿势:头正、身直、肩平、臂开、足安。 握笔的要求:执笔歌 距离笔尖三厘米, 拇指食指相对夹。 中指首节垫笔杆,

无名小指自然弯。 写字的要求:大小匀称、字体端正、卷面整洁。 二、出示生字,整理归类。 今天我们要写的生字有哪些呢?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观察:遍、枕、稍、末、校、惯、渡、基、础 2、我们平时学习生字时都用到哪些方法? 学生回答后投影示:瞧字形、析结构、记位置、寻规律。 3、师:好,那么我们首先来瞧字形,按结构将这些生字分分类。学生观察生字结构特点后归类投影示: 左右结构:枕、稍、校、惯、渡、础 上下结构:基 半包围结构:遍 独体字:末 三、指导书写。 1、这一课左右结构的生字最多,这些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左窄右宽)。 2、下面我们主要来写写、写好这些左窄右宽的字。 1、指导书写“惯”。 学生仔细观察:这个字除了注意“左窄右宽”,还要注意什么? (左右紧凑、间距匀称、横画较长,右上跟“母”的写法不同;“贝”字末笔就是长点等) (1)师示范书写,并强调重点。 (2)学生描红临写。(音乐起。) (3)投影示。(有问题的选1个,好的选3个) (4)师生评议,表扬,有问题学生投影指正,学生再次临写、再评。 2、指导书写“渡”。师边范书边指导。

题西林壁 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 四年(2)班:张春英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师:今天,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课件播放庐山图片) 师:这里山高水深,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师: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板书课题 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师:这首古诗,有些同学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课件出示) 知诗人,解题意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指导朗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理解注释: ①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北麓。 ②.横看——从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 面西面看。 ③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④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 ⑤缘——因为。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3、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4、小组内交流诗句意思,小组汇报诗意。(小组要说明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5、重点赏析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说课稿

《题西林壁》说课 一、说教材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因为这一课包含有两首古诗,需要两课时进行教学,所以,我在这儿,用十五分钟的时间,只能简单谈谈《题西林壁》这一首古诗的说课。 大家都知道《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这里的幽,是幽谷的幽)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这里,我需要说明的是,在语文课程标准里边儿明确指出,关于识字写字的教学,有十分清楚的要求:即,在某一阶段,有些汉字只要求会认,不要求会写,而且对识字写字的要求是下要保底,也就是要保证一个最基本的底线,上不封顶。) 2.体会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重点难点: 本诗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的难点是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时所拍摄的视频或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苏轼的资料,预习课文。 三、说教法、学法

二年级上册《学写左右结构的字》优秀说课稿

二年级上册《学写左右结构的字》优秀说课稿 二年级上册《学写左右结构的字》优秀说课稿 各位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安徽美术出版社《写字》第三册第九课《学写左右结构的字》。 说教材 本课是二年级关于左右结构中左窄右宽这一类型的写字课。通过将6个独体字组合成3个左右结构的合体字,使学生掌握左窄右宽字的写法及其书写特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这样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左窄右宽字的写法,注意笔画让位的特点。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认真写字的良好习惯,巩固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的书写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观察三个左窄右宽的字,领悟笔画让位的书写要领。 难点:通过让学生学写左窄右宽的字,掌握“六诀”写字法。 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加上写字课本身很枯燥,课堂效率低,针对这一学情,采用游戏、儿歌、放松操、偏旁

部首动态演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另外二年级学生在学习上,对字形观察无方法、汉字规律掌握不牢固,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将枯燥的写字教学形象化、直观化、规范化。 说特色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力求在教学中体现以下特色: 1、借助多媒体教学,突破传统写字指导教学耗时、低效的弊端,能以点带面,给学生规范全面的写字方法指导。 2、教学中“六诀”写字法贯穿于始终,从课内延伸至课外。 3、利用多媒体形象感人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提高分析能力、书写能力。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先采用谈话激趣法导入:“同学们,今天有位新老师要给大家上课,你们知道我是哪儿学校的吗?”“稻香村小学”。直接引出独体字“村”字,通过演示,认读6个独体字(出示6个独体字)。这里多媒体课件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带动了他们的思维,为后面笔画让位原则的学习作呼应。然后我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创设了“找朋友”的游戏环节,并请一名学生上台点击鼠标,(多媒体显示“欢、村、灯”机械地并在一起)演示中,学生很明显地发现本来的独体字成了左右结构的字后,左右相互碰撞,太宽不美观,“怎么才写得漂亮呢?” 第二环节: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左右结构的字教学设计

《左右结构的字》教学设计 明珠小学:张慧竹 本节课是五年级的一节关于左右结构的字的书法课。本课旨在继续强化写字姿势和用笔方法的训练、认知楷书左右结构字的书写特点、掌握“温故知新”的写法、观察左右结构的字之间相互避让,紧凑和谐的结体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 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欣赏书法作品:“温故知新”,并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通过欣赏、了解词义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然后切入主题,让学生观察这四个字在间架结构上的相同之处,学生得出是左右结构。老师提出这四个左右结构的字的左右比例是不是一样,学生回答不一样。 接下来老师开始出示多媒体并讲解“温”字,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左边窄右边宽,上下齐平的结论。在书写“温”字时,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几个地方:A、右上短竖起笔、第一横的起笔与左边第一个点齐平。B、右下短竖起笔、第四横的起笔与第二个点齐平。C、最后一横起笔与第三个点齐腰。D、右上部“曰”写在“皿部的中间”。E、注意横细竖粗的书写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要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观察方法。再请学生把“温”字摹写一边,并播放轻音乐。 多媒体出示并讲解“故”字,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左右平分,左大右小,右齐中。书写“故”字时,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指出要注意的地方:A、反文旁的横与古字旁第一横齐平。B、反文旁的撇在右口下收笔,而右边口的横折的一竖要往左倾斜,才能让右边的撇顺利撇出去,体现了左右避让,事物间和谐相处,互敬互爱的精神,同时渗透了两纲教育。再请学生把“故”字摹写一边,播放轻音乐。 多媒体出示“知”字和“新”字,学生讨论,得出“知”字:左右平分,左大右小,右齐中。“新”字:左右平分,左上右下,近齐平。在这一环节,由师生讨论转为学生同桌讨论,完成填空,教学方法采用由扶到放,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师示范并讲解两个字的书写要点:“知”字口左边的竖的起笔和第一横的起笔与“矢”字旁第二横齐平。“新”字右边部分斤字旁的短平撇起笔与亲字旁的第一横齐平,收笔与第二横齐平。右边第一横与左边第三横齐平。学生一起把“知”“新”两个字各摹写一边,播放轻音乐。 学生通过摹写,已经初步了解了“温故知新”这四个字的写法后,然后让学生对这四个字进行临写,在临写时要注意笔画的起笔收笔与“米”字线的位置。再把“温故知新”临写在宣纸上,贴在黑板上,师生共同点评。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我注意学生练习的坡度,由摹写到临写再到创作,使学生由了解到尝试到熟练,层层递近。 最后教师再出示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各种左右结构的字,以示总结,告诉学生我们要学习的其实有很多,需要我们温故知新,不断的努力学习,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微课脚本设计范例

微课脚本设计范例 录制时间:2013年5月24 日微课时间:5分钟 本微课名称美妙的数学模型——一道提高探究能力的三视图好习题 知识点来源学科:数学年级:高一教材:按照课程标准设计,适合各版本教材章节:必修2第一章第3节(三视图) 基础知识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由三视图还原实物图教学类型探究答疑型 设计思路 在学完组合体的三视图后,教材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将这两节内容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使学生认图,识图的空间想象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如何利用三视图和实物图解决问题,同学们还是感到困难,因此我们制作了本微课. 教学过程 内容画面时间 一、片头(20秒以内)内容:您好,本节微课是“美 妙的数学模型---一道提高探 究能力的三视图好习题” 第 1 张PPT20秒以内 二、正文讲解(4分20秒左 右)1.分析:在学完三视图后,我 们已具备一定的认图与识图 的能力,但是对于仅给出一些 几何体的信息探讨其三视图 和实物图的问题,还感到困 难,下面我们进行具体分析. 第 2 张PPT 30 秒以内 2.点拨: (1).由题中的信息,三个面, 我们可以理解成从三个角度 看的投影. (2).通过这三个投影的信息 大致绘出几何体的图形. 第 3 张PPT 2分10 秒以内

3.展示:利用flash动画展示 几何体第 4 张PPT 1分以内 4.分析:(1)由三视图还原实 物图时要注意观察,想象图形 与几何体之间的联系,一般来 说,采用以下思路:①先选择 两个图形想象出一个大概的 几何体②将这个几何体进行 改造以满足第三个图形的要 求. (2)由简单几何体画三视图时 要注意三个图形的位置以及 实线和虚线的用法. 第 5 张PPT 1分以内 三、结尾(20秒以内)点评:这道题曾经在教材中出 现过,是一道好题,既能将对 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又可以提 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及探究 的能力. 第 6 张PPT20秒以内 教学反思(自我评价)学生学到三视图这一节时,学习内容已经有深度与难度了,对于那些不喜欢三视图的学生,我觉得关键要解除他们畏难的情绪,本节课设计了美妙的几何模型,精彩的动画展示,让学生在直观的环境下轻松的学习,效果非常好.

古诗题西林壁说课稿

古诗题西林壁说课稿 古诗题西林壁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向大家说课的题目是《观潮》。下面我将从八个方面来讲述。 一、说教材。 古诗《题西林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是诗人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他的哲理用原文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题西林壁》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有两首古诗,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二学段目标、教材给出的对阅读教学内容的要求、综合学生的实际、单元编排和教材分析,确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1、能借助注释,图片理解诗意。 2、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学难点 本课教学难点是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即俗语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苏轼的资料,预习课文。 四、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但他们大多还是觉得古诗文学习起来有些艰涩难懂,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本首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学懂、学深,让古诗课堂充满趣味,还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这都是本堂课面临的挑战。 五、说教法。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核心目标即培养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丰富积累,培养语感以及本教材对阅读教学内容的要求。所以我将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即按范读,默读,诵读,演读,美读的方法,以读代讲。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时,我

《左右结构的字》教学设计

写字课《左右结构的字》教学设计 喇叭小学:毕世梅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要领。 2、了解带有这个旁的字的一般书写规律。 3、写好“秸、程、科、种、精、到、刻、棵”等字,要求写得正确、端正、结构比例恰当。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掌握书写要领,运用书写要领书写。 教学方法 引导观察,示范讲解,反复练习,体验成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请看画(文字的演变),你来猜一个字。 2.恭喜你,猜对了。这个字就是禾。中国的汉字方方正正,都像禾一样,经历了五千年的变化,不但神奇而且有趣,他们像一个个活泼的精灵,变化无穷。 二、怎样写好字。 首先,我们的坐姿和执笔姿势非常重要。讲解三个一。 例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禾有关的字,(出示课题)。 禾字,要笔直舒展才漂亮,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一下禾字吧。 三、指导书写 1.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禾字旁的字,你知道哪些带禾字旁的字呢? 2.要想写好禾字旁的字,我们必须先写好禾字旁。那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3、指导书写“禾”和“禾字旁” 4.学生练习写,师巡视知道,并强调坐姿。 四、指导观察、书写。评价。 (一)出示:“秒、程、科、秋” 1、师:怎样才能把禾字旁的字写好看呢? 2、小组讨论: a.禾字旁的字到底有何特点? b.左右两部分是怎样和谐搭配的? 3、交流总结: 禾字旁形体窄长,左窄右宽左右基本齐平,右半部有些笔画穿插在禾字旁右下方,使结构紧凑,得相互谦让,相互穿插。

4、师送秘诀:生读 体形窄,左边站, 横向短,捺笔收。 右边宽,要舒展, 笔画穿插不分家, 左右谦让才美观。 (二)指导写“秒” 1、出示PPT:秒师:写好了禾字旁,写禾字旁的字容易多了。我们先来看“秒”怎么才能把这个“秒”字写好看呢?(生说) 2、大家想想:把他们放在一起要注意什么? 3、学生自由说。 4、师边讲边写,生书空。 5、生练习书写“秒” 6、指名学生上台板演。指名生评价。 (三)自己练习写“程、科、秋” (四)课堂拓展 书写左窄右宽的字:精棵 书写左宽右窄的字:到刻 (五)复习秘诀: 体形窄,左边站, 横向短,捺笔收。 右边宽,要舒展, 笔画穿插不分家, 左右谦让才美观。 四、听故事 我为你们的进步而高兴,奖励大家休息一下,共同来欣赏一个故事。 (一)教师讲解书法家刻苦练字的故事。 (二)学生谈感受。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刻苦练习,一定会写一手漂亮字。 通过听故事放松,同时受到持之以恒才能成功的情感熏陶。 五、欣赏书法作品。 六、生自己选字练习。小组内互评。 七、总结 老师看到同学们练字的进步,很高兴。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练字,我们一定能写一手正确、规范、美观的字。让我们继续努力。 2018-9-26

题西林壁_公开课实录

《题西林壁》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缘,理解“识” “缘”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说出诗句的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默写; 3、在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领会诗中 包涵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大意三、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领会诗中包涵的人生哲理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弓I入新课:(3分钟)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庐山,这座风景优美的名山。 相信大家对庐山并不陌生,还记得我们三年级的时候学过的有关庐山的诗文吗?(生答:《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记得李白是怎么描绘庐山 的秀丽的美景,让人惊叹的飞瀑的吗?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日照 香炉生紫烟? 老师也找到一些关于庐山的图片,我们来欣赏一下,请同学们用心看,用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子来表达一下你心中的感受。 高山流水配乐放映庐山图片。指名说 作者苏轼也把他眼中的庐山写了下来,写到了哪里?大家请看。 (放相关课件)——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 (二)学习课文(约32分钟)

1.解题 我们不管读文章还是读诗,都要先从题目开始。请大家结合注释, 来读一读题目。有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题”字就是书写,题写的意思。西林就是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全题就是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意思。《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2、知诗人,解诗题 大家知道《题西林壁》作者是谁吗?下面我们简单来了解一下苏轼(播放作者简介课件)。 知识要点: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人称苏东坡。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歌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道理。 3 .初读诗歌,读通读顺(5分钟) (1)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2)听读古诗,划出停顿; 师:同学们都读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有停顿才更能读出诗的韵律,读出诗的诗味。请大家听老师朗读一下这首古诗,并在每句话的停顿处用“ /”做上标记。(30秒钟标记完) 师:都标记完了吗?那你们对照一下,你们的停顿划得是不是跟老师一样?(出示课件)

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说课稿

编号:76854125658544289374459234 学校:麻阳市青水河镇刚强学校* 教师:国敏* 班级:云云伍班* 《题西林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一、说教材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题西林壁》。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做了解释。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本着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壁、缘”两个汉字 技能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白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本诗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其教学的难点:为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二、说教法、学法 我采用了阅读感悟法,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实践。先引导学生融入诗境,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内容的感悟所得,并采用合作探究的

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学习诗文,把握诗意。 三、设计理念 1.《基础教育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国推进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发挥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语文课程标准》中3—4学年段目标对古诗的要求是:诵读优秀古诗文,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本节课中利用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去体现教学时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积极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诗歌世界,让学生在读——想——说的过程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古诗的热爱,从而继承并发扬中国的灿烂文化。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同学们,生活中的事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奥秘。老师今天带同学们去看看那庐山风景,可也要细心观察才会有发现。(多媒体展示庐山风光) 面对如仙境一般的庐山风光你是否想到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呢?请说说。在学生的回答上师加以感慨,是啊,真美!这里山高水常,这里古树参天,这里是鸟语花香,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指导“壁”字的正确书写)。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知的画面入手,唤起学生对景的遐想,激发学生对诗文的阅读期待,从而使他们逐渐进入诗的意境,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2.交流资料,读中感悟 A.让学生展示在课前去查阅关于本课的资料,此时让他们踊跃发言,进行交流,从而了解作者及本课的部分知识。 B.精心读书可是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课件出示录音范读,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

(封面)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2、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指名说) 3、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

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二、自主探究 1、看课题(结合注释理解题目意思)(板书:解诗题) 2、你们了解苏轼吗?(指名说)(板书:知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请同学们大声读,等会老师要请一些同学来读。(指名分行读)强调岭ling、峰feng、壁、缘,还有同学想读吗?那就全班一起读吧! 三、合作交流 1、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说)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解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又快又好! 2、哪个小组可以说说诗的意思? 3、(解释第一句)知道岭和峰的区别吗?(学生画岭和峰图) 4、弄懂了吗?那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一句的意思。 5、那从远处和近处看又有什么不同吗?谁能说说这句的意思? 6、学完前两句,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不一样呢?) 7、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知道原因了?快来说说! 8、“之所以......是因为......”句式练习说话,再倒过来说“因为......所以......”。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说课稿

部编版教材 《题西林壁》说课稿 一、说教材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题西林壁》。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本着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认知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壁、缘”两个汉字 技能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白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本诗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其教学的难点:为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二、说教法、学法

我采用了阅读感悟法,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实践。先引导学生融入诗境,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内容的感悟所得,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学习诗文,把握诗意。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同学们,生活中的事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奥秘。老师今天带同学们去看看那庐山风景,可也要细心观察才会有发现。(多媒体展示庐山风光) 面对如仙境一般的庐山风光你是否想到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呢?请说说。在学生的回答上师加以感慨,是啊,真美!这里山高水常,这里古树参天,这里是鸟语花香,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指导“壁”字的正确书写)。 (二)交流资料,读中感悟 1.让学生展示在课前去查阅关于本课的资料,此时让他们踊跃发言,进行交流,从而了解作者及本课的部分知识。 2.精心读书可是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课件出示录音范读,让学生尝试着说说读得怎样?自己也能读得这么美吗?指三、四名学生进行读诗,师进行指导读诗应具有的层次感、节奏感,如:

四年级书法教案左右结构的字

四年级上册书法课教学设计 课题:第五课左右结构(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左右结构的字中“左窄右宽”和“左宽右窄”这两类字的书写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示范、指导,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灿、腊、浑、均”和“剩、勃、影、断”等左右结构的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古代书法家故事的熏陶,培养学生对书法的热爱,认识到学好书法必须要持之以恒。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规范地书写“左窄右宽”和“左宽右窄”的左右结构的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并能领悟其结构特点和规律,力求把字写得正确、端正、美观。 教学准备:练字纸、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虞世南的照片和他写的字,老师讲《虞世南画腹学书》的故事。 2、师提问:听了这个故事,大家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议答 3、教师小结导入新课 要练就一手好字并没有捷径,只有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才能成为大书法家。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汉字的书写——写左右结构的字。(板书课题:左右结构的字)学生齐读课题。

二、出示例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灿、腊、浑、均”和“勃、剩、影、断”两行字,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组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议答发现:它们都是左右结构,第一组字型特点是左窄右宽,第一组字型特点是左宽右窄。 2、复习学习写字的步骤 师提问:学习写字分为哪几步? 生站起自由回答:一读帖、二临写、三对照。 3、指导书写“灿” ①观察“灿”(大屏幕出示:灿) 师提问:书写“灿”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议答,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认识汉字的书写规律——避让和穿插。 “火”字作偏旁时最后一笔发生了变化,目的是给其他的笔画让位置,这叫“避让”。右边“力”的撇写到了左边提的下面,这叫穿插。这样字型才能更加紧凑、美观。就像我们做人一样,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懂得互相谦让,这样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②师边示范边讲解,学生书空。 ③课件演示“灿”的书写过程。 ④学生对照大屏幕调整双姿,临写“灿” 教师巡视,纠正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⑤师生对照评议、再临写。 4、指导书写“勃” ①分小组读帖(大屏幕出示“勃”) 师提问:分小组观察“勃”这个字,并说说它的结构特点以及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②小组观察分析、交流汇报,教师适当补充。 ③师示范书写,并强调重点,学生书空。

微课制作脚本案例

微课制作脚本案例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案例: 表一: 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作者: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王奕标

微课的录制脚本设计

小学语文微课文脚本——排比微课解读 时间:2016-05-25 07:35:51来源:作者:信息管理员 小学语文微课文脚本——排比微课解读 肥城市老城街道办事处杨庄社区学校马静静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常见和修辞手法——排比。在这节课中,我们将解读排比的概念,了解排比的分类,认识排比的作用,并且知道使用排比需要注意的原则和问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排比排比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接二连三地说明同范围、同性质的相关事物、意象,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的修辞手法。例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样结构相似的句子,从三个方面强调青春易逝的同一意象,表达岁月流逝的感怀,这样的句子就是排比句。 排比的句子包含三项或三项以上的相关的内容,他们的关系是并列或递进的,一般情况下,各部分又常用共同或相近的提示语。例如: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三个并列的句子用三个起来了描述了春天景物的变化过程,使读者感受到春天的脚步的到来。 了解了排比的特点和概念,我们再来看看排比的分类。排比可分为成分排比,单句排比,复句排比。成分排比,即以接二连三的结构,表达相同的意象的短语组成排比。 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这个单句中,主语是延安的歌声,宾语是三个比喻组成的一组排比,把歌声比作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和大旱的甘霖,三个短语都在表现给人带来希望的意象,在这个句子中就是宾语构成的成分排比。再如韩愈的《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用传道、授业、解惑三个短语表达教师的为师之道。 单句排比是以接二连三的结构,表达相同意象的单句。例如:雪峰插天,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雪峰插天,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都是完整的单句,用来铺排出人间仙境的意象,属于单句排比。再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几个单句从几个方面不同人的不同表现,阐明了大丈夫应有的品格。 复句排比,即以接二连三的结构,表达相同意象的复句。例如: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在群山万壑中,有竹篱茅舍,才显得诗意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显得纯朴可爱。用三个复句描述夏夜的星光,群山的诗意,原野的纯朴等意象,属于复句排比。古诗中也有许多复句排比句,如《木兰诗》中的: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也是一组并列的复句,描绘了木兰归来时亲人迎接烈而喜悦的场景。 最后,我们来看排比的作用。在文章中适当地使用排比,可以使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说理周密,论证有方。 我的微课脚本设计 文/海燕 作品题目:仿写《咏鹅》 作品摘要:让学生通过快乐吟诗,轻松品诗,开心展示,快乐改诗等几个环节引领学生明白仿写诗歌并不难,做到观察事物按一定顺序,并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就能创作出自己的诗歌,最后总结仿写规律。

浙江杭州2019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9课古诗三首 教学资源包,包括 相关资料 说课稿 课堂实录 教案1 教案2 类文

《暮江吟》课堂实录 师: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读句很多,大家能背几首吗? 生:背《望天门山》背《山行》背《绝句》 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 (师板书,一边音乐《春江花月夜》起) 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 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 生:他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 师:谁来介绍介绍。 生:他的诗容易读懂,因为他写诗的时候,总是要把写好的诗读给老百姓听。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生:他有个师傅叫顾况。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书的。 师:你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1083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

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课件出示图片,并范读) 师:听了这首诗,你感到什么?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辉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师:你怎么那么会表达呀!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 (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 (两位同学跑到评委席读给评委听,说自己的理解) 师:谁来读? (指名读诗)(齐读) 师:究竟是何种景物,吸引我们的大诗人白居易。找要好的伙伴,借助注释,理解品味,在讨论中来领悟一番诗中最美的地方在哪里? (生自由学习讨论) 师:请各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一道夕阳照在水中,一半变成红色,一半变成绿色,草地上的露珠晶莹美丽,月亮就像一张弓一样。 生:我补充,一道残阳并不是一道,照在河水中有很多的。 师:瞧,这两位同学多能干啊!还有什么问题吗?

一年级下左右结构的字教学设计

左右结构(三)教学设计 北京市中小学生地方教材《书法》一年级下册 通州区永顺小学 崔占伟

【教材、教法分析】 本课是小学一年级下学期写字课,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对学生的强化写字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对于低段学生,通过写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等。学生通过长期的写字训练,可以受到美的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坚毅意志、审美观念和一丝不苟、爱好整洁等良好习惯。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做人的信心,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及科学文化等多种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多全方面发展。 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写字课更关注学生正确书写的姿势的养成过程,关注学生学习汉字过程的整合。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掌握左右结构字的间架结构,不仅使学生能够把左右结构的字写匀称,而且使学生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对汉字有了很浓厚的兴趣,愿意学习汉字,书写汉字。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认识了汉字的基本笔画,掌握了几种汉字的结构特点,能够在写字时保持正确的坐姿,但是由于年龄小,不能够坚持,需要老师提醒。学生有了一定的分析汉字结构的能力,如:上下、左右、重点笔画的特点。但是落实到写上还是有部分学生盲目的写,不注意结构特点,不注重美观,需要老师的点拨。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懂得写字和做人一样,要注意礼让。 2、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让学生在写字过程中,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3、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看清左右结构的字较短部分的书写位置,书写时能注意高低错位,把笔画写得平稳。 【教学难点】 注意笔画的避让与穿插,把笔画写得平稳,注意结构上的穿插。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20XX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有一段精彩的活字印刷表演,那时

(四年级语文教案)《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 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____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2、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指名说) 3、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二、自主探究 1、看课题(结合注释理解题目意思)(板书:解诗题) 2、你们了解苏轼吗?(指名说)(板书:知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请同学们大声读,等会老师要请一些同学来读。(指名分行读) 强调岭ling 峰feng 壁、缘,还有同学想读吗?那就全班一起读吧! 3、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请同学结合注释或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打上“?”。

《题西林壁》优秀说课稿

《题西林壁》优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一、说教材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题西林壁》。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做了解释。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本着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壁、缘”两个汉字 技能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白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本诗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其教学的难点:为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二、说教法、学法 我采用了阅读感悟法,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实践。先引导学生融入诗境,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内容的感悟所得,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学习诗文,把握诗意。 三、设计理念 1.《基础教育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国推进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发挥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