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方言与普通话
河南地方方言的调查报告

河南地⽅⽅⾔的调查报告关于河南地⽅⽅⾔的调查报告姓名:班级:学号:指导教师:2012年5⽉18⽇星期五中国⼀共分7⼤⽅⾔区分别是北⽅⽅⾔区(以北京话为代表)、吴⽅⾔区(吴语,具体包括江苏、浙江和上海)、粤⽅⾔区(⼴东、⾹港地区和澳门地区通⽤)、闽⽅⾔区(福建和台湾省)、湘鄂⽅⾔区(湖南话和湖北话)、客家⽅⾔区、赣⽅⾔区(江西话)构成了以地域为区分的独⽴⽅⾔体系。
河南⽅⾔,属北⽅⽅⾔,即官话⽅⾔,是中国最⼤的⽅⾔。
河南⽅⾔实际上就是古代的官话,也就是古代的普通话。
主要是指流⾏于河南及河南周边地区。
由于河南⼈⼝众多,历来的战争、运动、经济活动和其他原因,⼈⼝的流动性使得全国其他地区也有以河南话为主的群体。
河南话和普通话的主要区别是⾳调的差别,⼤部分地区的⼝⾳⼗分接近普通话,只有声调的不同,但这种差别不影响同能听懂普通话的⼈的交流,能听懂普通话的⼈都能听懂。
下⾯介绍⼏种河南⽅⾔与普通话的差别:形同义异的单⾳节词语1.中(zhōng)普通话⾥“中”的意义主要是中⼼、内部、适于、不偏不倚或⽤在动词后⾯表⽰持续状态等义。
河南⽅⾔⾥,“中”的声调读作上声或阳平,是“成、⾏或好”的意思。
2.喷“喷”在普通话中的意思是“液体、⽓体、粉末等受压⼒⽽射出。
”在河南⽅⾔⾥,“喷”读作阳平,既有“聊天”之意,⼜有“胡说、说⼤话”的意思。
3.板“板”在普通话⾥是名词,指“⽚状的较硬的物体。
”河南⽅⾔⾥的“板”读作阴平,除了具有普通话⾥的这个意义外,它还可以作动词,意思是“扔掉”。
形同义异的双⾳节词语1.成⾊在普通话⾥“成⾊”是指“⾦币、银币或器物中所含纯⾦、纯银的量或泛指质量。
”在河南⽅⾔⾥“成”读作⼊声调,“⾊”读作sē(为阳平),意思是“能⼒、本事”。
2. 回来普通话中“回来”是“从别处到原来的地⽅来或⽤在动词后,表⽰到原来的地⽅来。
”在河南话⾥除了有普通话的这⼀义项外,还有“以后或过段时间”之意。
3.⼒量河南⽅⾔⾥“⼒量”的“⼒”读作⼊声,它除有普通话“⼒⽓、能⼒”之意外,还有“好、⼲净利落”之意,并且可以重叠为“⼒⼒量量”,意思仍为“好、⼲净利落”。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测试题)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

第三节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有一种美,没有华丽的外观,但一旦失去,你才会倍觉它的珍贵;有一种情感看似落伍,但一旦缺失,你却发现心灵的荒芜;有一种文化看似粗鄙,但一旦丢失,你会发现自己成了精神的无根遗民!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种方言背后,都有其风土人情、社会心理的长久积淀。
但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人员流动加速,由方言带来的尴尬比比皆是,由此导致一种深沉的身份焦虑。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美字体赏美文漫谈河南话河南话,即河南方言,主要通行于河南省。
由于方言区和行政区划界线大都不是重合的,所以河南话在河南之外也有它的身影,而河南省内也并非都讲河南话。
众所周知,古代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所以,有人认为“河南话就是古代的普通话”。
电影《手机》里面有句经典的台词:“搁在宋朝,我们河南人得教你说话。
”其实这只是调侃的玩笑话,不可信以为真。
准确的说法是古代的河南话才有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古代普通话,因为,古代的河南话(中原话)迄今已历经上千年沧海桑田般的演变。
数千年来发生在中原大家庭的无数次大动荡,使得很多子女无奈地离开家乡,向东南西北各个方向迁徙,在更广阔的土地上开枝散叶;同样,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数次大举南下也使中原大家庭内换了一拨又一拨的儿孙。
离开家的中原人有些经过千里迢迢的跋涉,最后在岭南和闽南找到了合适的落脚点,定居了下来。
这些中原儿女虽然离开了故乡,但是不敢忘怀乡音,加上当地山阻水隔,地理上较为封闭的缘故,便慢慢形成了古朴的粤语、闽南话及客家话。
所以,时至今日,在这些号称“古汉语的活化石”的汉语方言里仍可依稀寻见中原古音的影踪。
现代语言学家们通过研究证实,隋唐以前河南话的痕迹更多地保留在闽南话中,与唐代河南话较近似的是粤语,相对接近宋代河南话的则是客家话。
注意,以上的比较只是“大致和相对”,离“等于”还相去甚远。
且以一例来证明,唐朝河南诗人杜甫的五言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商丘方言与普通话辨析

说着 ( s h u 5 d e i ) 。 关 于这个特点 。 我们商丘人也有一个顺 口溜来 描述 : “ 今 天吃啥饭 ?面条子 ( d e i ) 。吃啥菜?豆芽子 ( d e i ) 。谁做
如果用普通话 或其他地方 的语 言来说 , 可能是长篇 大论 , 中原文化 、 商宋 文化等共 同文化意识 , 各地方言逐渐 发育 为具有 事情 ,
极强互通性 的商 丘方 言 。商丘方 言属于北方语 系 , 除个 别 口语 但是用河南话说 , 四个字 就可以说清楚 。这件事说的是半夜里 , 外, 与普通话相 当。而普通话是 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 z i —z ) 、 十( s h f - 一s I ) 、 是( s h j —s 1 ) 、 四( s 1 一s h 1 ) 。
六、 调 值 不 同
把普通话语 音的声调 和商 丘方言 的声调拿 来对 比, 我们会
发现 , 在 调类上 , 商丘 方言 的调类和 普通话语 音 的调类是 一致
儿 子说 是 自己, 父 亲又问深更半夜 的 , 你不 睡觉 , 在干什么 ?儿
子 回答 自己在 撒 尿 。就 是 这样 一 件事 用 河 南话 说 就 变成 了 “ 谁?” “ 我 !” “ 咋?” “ 尿 !” 四个字 , 说得 清清楚楚 。河南地处 中
地方特色。所以 , 做好商丘方言与普通话的辨析工作 , 对学好普 原 , 自古 以来就是农业地 区 , 我 们商丘又位 于河南的东部 . 是 中 华农业文 明的发祥地之一 。我们的先人 祖祖 辈辈在这块土地上 辛 勤耕作 , 当时生产力 水平低下 , 科学技术 水平不高 , 生产方式 主要 以人力 为主。当时 的人们 使用粗笨 的劳动工具 , 在广袤 的
普通话遇见河南话

《普通话遇见河南话》(非诚勿扰)女嘉宾出场音乐响起),后音《各位朋友欢迎普通话代表队粉墨登场》甲出场甲: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我是普通话代表队,我叫飞飞,我在这里给您拜个早年,祝大家新年快乐!!后音《女士们先生们,下面有请河南话代表队闪亮登场》,(非常勿扰男嘉宾出场音乐起,出去四个人员背对观众,一个人拿把折扇,一个接一个打开,一起转身戴墨镜面对观众,乙出现在四人后面,四人让出一条路给乙,紧跟乙后面,音乐停)乙:咦,我哩个娘哎,咋嫩些人啊?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大家都知道我是河南人,那我用标准的河南话给大家问声好,nice to meet you,谢谢!!听听这掌声,还是河南话让人得劲哪,其实有时候我就纳了闷了,你说说河南人最多,在外务工的大多数也是河南人,在外上学的也是河南的帅哥美女,为啥不把河南话作为通行全国的方言呢?还搞啥普通话证?这不是气末人是干啥?有本事你让一个北京的来考河南话证?弄不死他!今天来和普通话代表队交流交流,还得说普通话,嗨,别嘴!!!甲:你好,我是普通话代表队的飞飞,请多关照!!乙:奥,奥……合着你就是来学河南话的仆人啊甲:你怎么骂人啊?乙:我没有骂你啊,我来问你,你是不是人?甲:是乙:你是不是会说普通话?是不是来和我交流河南话的?甲:是的呀乙:那不就结了吗,会说普通话的人,简称仆人,这是河南话亲密的方言简称,大家伙说是不是??甲:奥,原来如此,对,对,我是仆人。
乙:飞飞先生,我想问你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普通话?甲:普通话啊,普通话就是“以北京语言为标准,以北方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乙:奥,原来如此啊,可是我老是感觉自己说普通话和听见别人说普通话的时候,别扭!甲:那是必须的呀,别扭别扭,你不别怎么扭啊?你还是说得不够多,而且你接触的也大都不说普通话,说起来肯定呀,别……..扭!乙:可是我感觉普通话没有亲情味,满是指令,命令,指责,凶巴巴的,一点也不好甲:为什么呢?乙:有一次我们系配合学院去参加驻马店一个重要节目演出,领导我们的学校某学生组织部门,在他们那我是看不出普通话有一点点亲情味,老是站在那里以为自己是中央首长,还说着话,对,就是普通话。
浅析河南巩义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

例分 析 。
一
汉 语 经历 了漫 长 的演 变 过程 ,至 今 已 有 了现 代 汉 民族 的共 同 语 , 仍 然 存在 着 相 当分 歧 的方 言 , 体 现 为方 言 与普 通 话 之 但 也
1 义 方 言 中的一 些 单 音 节词 , 通 话 与之 对 应 的是 双 音 . 巩 普
巩 义 市原称 为巩 县 , 现为 一个 县级 市 , 郑 州市 。 义市 隶属 巩 东距郑 州 市 8 公 里 , 2 西距 洛 阳 7 公 里 , 与 荥 阳为 邻 , 6 东 西和 偃
师 、 津接壤 , 与登 封 、 密以嵩 山为 界 , 盂 南 新 北和 孟 州 、 温县 隔 黄
河 相望 。 由于巩 义特 殊 的地理 位置 , 义方 言 在长 期 的历 史发 巩
节词, 例如 : 在巩义方言里的“ 在普通话里对应“ 袄” 上衣”“ ,婆”
对应“ 婆”“ ” 应“ 麦”“ ” 外 ,麦 对 小 ,噘 对应 “ 骂人 ” “ ” 应 “ ,通 对 非
常” 。 等 以上 可 以 看 出 , 义方 言 与普 通话 在 词形 上有 差异 的 不 巩
展 过程 中也 形 成 了与普 通 话 比较 明 显 的差 异 ,下 面 是两 位 8 0
多 岁的老 人用 巩 义方 言的 一段 对话 : 甲 : 大婶 子 . 他 你走路 怎么 个歪 个歪?
仅仅 是 名词 、 动词 , 词也 存在 差 异 。 副 2 义 方 言 中 的一些 双 音 节词 , 通话 与 之对 应 的 是单 音 . 巩 普 节词 。 这类 词 相对 而 言 比普 通话 是双 音 节河 南方 言是 单 音节 词
河南方言

河南方言中的过渡语一、问题的提出过渡语,就是指方言区的人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所说的一种因逐渐接近标准普通话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言语系统,它主要是指口语.河南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因而不少人认为河南话跟普通话差不多,这种认识上的错误,导致河南人说普通话存在着不少问题.此外,有人经常用普通话语音来读方言词语,这严重阻碍了人们普通话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与其他方言区的人交往时,甚至会引起误解。
目前,这个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认识上的失误。
这种失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普通话的认识失误,一提起普通话,很多人认为就是指北京语音,所以,在河南,普通话也叫北京音,其实,普通话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二是对河南话的认识失误,有人说,河南话就是北京南门儿的话,也就是说,二者的差别很小,主要是语音不同,词汇语法差别不大,所以,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语音上,提到词汇!语法就一笔带过"这样,语音水平是提高了,但说出来的仍是过渡语,里面带有或多或少的方言词语与语法,造成了普通话学习中的/高原现象(心理学的术语,指学习实践或技能实践到了一定阶段后,学习者仿佛不再有进步,似乎停滞在某一水平上,僵化不前。
这种现象也存在于过渡语中。
(二)语文教学中重文轻语的影响。
我国的语文教学一直是重视读、写,忽视听、说,总是把读和写作为硬任务多讲多练,听和说则被列入第二课堂。
学生读的大多是标准的普通话,写文章时也能够把方言词语、语法转变成普通话,现在,由于电视的普及,交通的发达,听普通话已经没什么问题了,但说就不行了。
很明显的方言词人们一般会回避,但有些方言词没有对应的普通话词语或者不知道对应的词语,人们只好用一些不太贴切的词凑合着往下说,这时候的口头表达肯定不准确、不通顺也有一些人内部语言依然是方言,在转化成外部语言普通话时,由于来不及多想,平常又缺乏训练,往往就用方言的词汇、语法,只是转换成普通话的语音而已。
河南平顶山方言

河南平顶山方言河南平顶山方言河南平顶山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华北次方言中原官话,是河南省的代表性方言之一。
平顶山市区大部分居民所说的方言与郑州、开封等中原官话相近,许多发音和词汇已与普通话基本一致。
这种方言的存在不仅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为理解河南地区的文化和历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平顶山方言的特点语音特点平顶山方言在声调方面与普通话存在一定差异。
研究表明,平顶山方言和普通话的调值调类间有特定的对应规律。
这种差异使得平顶山方言在发音上独具特色,为当地的文化交流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
具体来说,平顶山方言的声调系统与普通话的四声系统有所不同,尤其是在阴平和阳平的区分上更为明显。
阴平调在平顶山方言中往往表现为较高的音调,而阳平则趋于中低音调,这种声调的变化使得方言在听觉上具有独特的节奏感。
词汇特点平顶山方言拥有丰富的本地词汇,这些词汇在日常交流中频繁使用,体现了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色。
例如:得劲:表示舒服、爽的意思。
这个词在平顶山方言中非常常用,常用来形容某种状态或感受非常好。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会用“得劲”来形容天气的舒适,或者某种食物的美味,这种表达方式不仅生动形象,也反映了当地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
●光嘟:指不穿衣服、光屁股。
这个词在方言中带有一定的幽默色彩,常用于调侃或玩笑中。
例如,在家庭聚会中,长辈可能会用“光嘟”来形容小孩子的顽皮行为,这种幽默的表达方式增添了交流的趣味性。
●墨迹:形容动作缓慢。
这个词在方言中常用来形容某人做事拖沓、不干脆。
在工作场合中,领导可能会用“墨迹”来提醒员工提高效率,这种直接的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沟通的效率。
●古墩:意为蹲着。
这个词在方言中形象地描述了蹲着的姿势。
在农村地区,人们可能会用“古墩”来形容农民在田间劳作的姿态,这种词汇的使用不仅生动形象,也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
语法特点平顶山方言在词法和句法方面与现代汉语普通话有所不同。
其中,程度副词“恁”在口语表达中经常使用,具有特殊的语法、语用和量级程度特征。
河南永城方言和普通话声韵调的比较

河南永城方言和普通话声韵调的比较作者:蒋桂芹宋信强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03期永城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和普通话相比在声韵调方面都有所不同,尤其在声调方面,差别较大,但有较强的对应关系。
永城市下辖条河、龙岗、苗桥、蒋口等乡镇,东北、中西部和西南部乡镇之间的声韵有差别,本文就本人所在乡镇——中西部的蒋口镇及周围乡镇语音的声韵调与普通话加以比较,并且不考虑老派与新派的区别。
一、声母方面的异同永城话共有23个声母,(不包括零声母),与普通话比较见下表1从上表可以看出,永城话的声母比普通话的声母多了[]和[],前者是舌面前鼻音,并且由于受韵母的影响,[]的实际读音经常是腭化音;后者是舌尖中鼻音,如“儿、而、耳”等字的声母。
(一)永城话的声母[]和[]与普通话声母的对应关系:1.普通话声母读为[n]的字在永城话中一部分仍读[n],如脑、挠、那、拿、农、弄等字;一部分念为[],如年、粘、女、鸟等字。
变化的规律:古代泥组声母,在现代开口呼和合口呼前保持[n]的读音,在齐齿呼和撮口呼前就变为[]。
道理是[n]的发音部位本是舌尖中,[i][y]是舌面前元音,和[i][y]相拼被[i][y]同化,往前靠,变成了[]。
2. 普通话中的韵母为单韵母缘牧],如“而二儿耳饵贰”都读为[ ]。
(二)除了声母[]和[]外,虽然其它的声母永城话和普通话都相同,但有些相同的字的声母永城话和普通话不同,如:1.2.在永城话中,平舌音和翘舌音是分的,基本和普通话一致,但有个别字例外,如“蚕”字,在永城方言中,作为一种生物的名称时声母为[ts羃,作为一种植物的果实名称时读[tЯ]。
类似的只存在个别情况的还有一个属于声调方面的差别,就是“肚”字,如果是说动物身体的一部分,读为[tu213],若指人的身体的一部分,则读为[tu33]。
总的来看,永城话和普通话的语音在声母方面差别不是很大。
二、韵母方面的异同永城话共有37个韵母,不包括儿化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方言与普通话
摘要:众所周知,由于社会历史状况和自然地理环境诸多因素的制约,在不同地域里,汉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从而形成了互有差异的方言。
汉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汉语发展到现在,已有了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但仍然存在着相当分歧的方言。
这种分歧既表现为不同方言之间的分歧,也体现为方言与普通话之间在语音、语汇及语法三方面的差异
河南方言任然属于北方的地方话。
用词和普通话的区别不像南方的那么明显,
语速也不快。
主要是音调的区别,河南话一般没有二、三声的音调,多以一声和四
声发音。
音调感没有普通话平仄变化那么明显,声调很平实,没有过多变化。
以前总有老乡谈到,觉得河南话在方言里还是比较好听懂的,其实我觉得这个也是相对而言。
对于北方人可能没什么大问题,尤其是山东安徽人,这两年在上海见安徽打工的多了,觉得哪跟河南话又大区别嘛。
当然我说的是皖北,其实离豫东南很近的,甚至比信阳人的口音还要接近中北部的河南话;当然对于南方人来说,可能就有困难了,因为里面还是有不少的方言词汇的,有些词汇是北方通用的,有些就只是河南方言中特有的了,虽然这些词汇也常用普通话中对应的词汇表达出来并且不那么蹩脚,可能毕竟还是没有地道的中原词汇用得典型。
说到一个意思用普通话词汇和方言特有词汇都能表达的问题,想起了以前自己定义的两个词汇:豫式普通话与普通式河南话。
这俩词汇一样可以推广到其他方言中去。
所谓豫式普通话比较好理解,就是说得不是很标准的带有河南口音的普通话;普通式河南话可能有些人不理解这个意思——经常有些河南同胞在与外省人交流聚会的时候,被邀请亮亮自己的家乡话,这时候出口的往往就是普通式河南话——是个中国人基本就能听懂,不是说河南话说得不标准,而是像前面提到的,把一些方言特有的词汇用通用词汇替代,口音,当然还是正宗的中原腔。
其实,所谓普通式河南话在我没有出门求学以前就领略过,中学时的一些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因为文章里嘛,一般不大可能有什么方言词汇出现的(怕是书面表达不出来),也算字正腔圆的河南话,相比之下日常生活中的腔调就比较溜滑圆润了。
既然有豫式普通话和普通式河南话,让我想起了他们到底区别在哪里。
普通式河南话如上所述,河南口音的普通话则是另一种样子。
分析来,大概有
两点构成了河南式普通话:河南话与普通话中对应语汇的音绝大多数都是相同的,区别在调上,阴阳上去,这点和淮河以南各省方言不太一样,像我一个姓夏的上海同学,大家都喊他午*;再一个就是有些方言特有的词汇,找不到普通话中对应的或者说起来比较顺口的词儿。
后一点就不深究它了,河南话与普通话的音调一直困扰着我,区别在哪里?大概由于是河南人的原因,以前有时即使用河南话有意识地咂摸一个字音的时候,也不能确定这个音对应着普通话中的哪个音。
还有,是所有(或绝大部分)河南话中的某个声调都固定与普通话中的某个声调对应,还是没有这么强的规律性。
后来觉得规律性还是比较强的,总结一下:河南话中的阴平,就是第一声,总是发音成普通话中的上声,即第三声;河南话中的上声,正好对调,总发音成普通话中的阴平,当然这个不时那么绝对,但大部分字调是如此的;而河南话中去声,则基本和普通话中的去声相同;比较起普通话比较有特色的大概是河南话中的阳平,第二声,找来找去,我没找到在普通话中对应的声调,现在我认为普通话中没有对应河南话中的阳平的音。
那为什么还叫它阳平呢,大概声调都是一种感觉,感觉就是一种调往上走得趋势。
像河南话中的阴平,都说跟普通话的上声对应了,但是我在沉浸在河南话的语境的时候确实感觉这个音是在走直线,反过来也这样。
而河南话的阳平与普通话的阳平,都想在走上坡路,普通话是45度角走了100米,而河南话中的阳平则是30度角走了50米,也就是说比较短促些。
大概如此了吧,哪个老乡如果在说河南话的时候,有意识的把阴平说成河南调的上声,上声说成河南调的阴平,不要带阳平的字,估计就更像是普通话了。
还想起一些语汇,被外省人误用着——当然是在模拟方言的时候。
比方说俺字,常有影视剧里用到"俺们",或者在指代单数自己而非我们、并且作为主格代词的时候,用"俺"字——俺是一个民工(娃哈哈,不要把这个事实告诉别人,否则俺找不到工作咧(这个俺字有点像下面看电影对话的例子,嗬嗬))。
首先"俺们"是个错误的用法,俺就可以指代复数的第一人称,从来没听河南人说过俺们。
然后,"俺"字既可以指代复数也可以指代单数,指代复数的时候可以做主格、宾格、所有格等不限;但是,"俺"字作为单数的时候,一般只作为所有格使用:俺家,俺学校,俺爸,俺妈,而不会作为主格宾格。
偶尔一个人在主格状况下实际指代自己的时候,
也有用俺的,比方说:——你去看电影吗。
——俺不去。
但是给人的一种很意气的感觉,好像是他还有个同盟者似的,当然说深了,外省人可能就意会不了我的意思了,娃哈哈。
而更通用的表达,例如上例,则就是"我不去"。
河南方言很多,城里城外就不一样,可以以开封市区的话为代表,进行模仿。
河南话与普通话很接近,区别仅在四声上,而且有规律可循,三天就能学会,比英语好学多了。
四声差别:
普通话河南话
平声平声如:天,砖,先,
上声去声如:笛,油,轮,
入声平声如:捣,鸟,(近似)
去声入声如:县,慢,
河南方言包括河南省九十八个市县、河北省南部二个市县、山东省西南部三十一个市县、山西省西南部汾河谷地二十八个市县、安徽省淮河以北二十二个县市和淮河以南的凤阳县—蚌埠市—霍邱县—金寨县、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连云港市东海县赣榆县、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
河南话分布在河南省淮河干流北部的广大地区。
淮北河南方言比较普及,不管是豫北的安阳、新乡、还是豫西的洛阳,豫西南的南阳,豫东的周口,商丘开封等,皆用河南方言。
河南方言属于中原官话,是中国北方方言的一种,主要是指流行于河南及河南周边地区,由于河南人口众多,历来的战争、运动、经济活动和其他原因,人口的流动性使得全国其他地区也有以河南话为主的群体。
河南话与中国其他北方方言有着很大的共同点,所以基本上,全国各地的人都可以听懂河南方言。
河南话和普通话的主要区别是音调的差别,但这种差别不影响同能听懂普通话的人的交流。
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戏之一,因其曲调优美、通俗易懂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流传地域越来越广.地方戏毕竟是在地方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曲的演唱和念白应当附合地方韵味的要求和本土民众的审美习惯.豫剧使用的河南方言属北方方言,是普通话的方言基础之一,除了四声阴阳的差异,河南话与普通话的大部分音节相同,普通话则是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但因河南音的韵母多于北京音,河南话有些常用字
的音节与普通话却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些独具特色的音节一定意义上就是河南韵味的代表,因此豫剧的唱和念不能全部使用普通话的音节.为了保持地方戏特有的韵味,正确掌握和使用这些特色音节也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