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答案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在中共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的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论十大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4.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

5.九二共识:九二共识是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在1992年香港会谈中就“一个中国”问题及其内涵进行讨论所形成之认识见解,同意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核心是坚持一个中国,精髓是求同存异。

6.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光辉,饱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7.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8.国家安全观: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是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

9.现代化经济体系:十九大提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基础,大健康产业为核心,通过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升级经济可持续高速发展的智慧经济理论体系与智慧经济形态。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紧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布局的内在要求,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基本途径,也是适应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经济增长动力和全面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理论成果要解决的主要理论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回答了“如何夺取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和走向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2.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隶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①经济上: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来源于没收官僚资本。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来源于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来源于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来源于民族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来源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

②政治上: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本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

③文化上:马克思主义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标志: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3.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意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意义: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这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推

进改革,指导改革沿着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要抓住机遇,发展离不开科学

4.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意义?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和经验有?如何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意义: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

确立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作出适应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

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

①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40年来,当代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

②民生大幅度改善

一、劳动就业从统包统配向市场导向转型

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迈向全面小康水平

三、城乡居民消费实现从生存型到发展型的跃升

四、教育事业实现发展中国家办大教育的奇迹

五、医疗卫生事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

六、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实现城乡统筹的根本转变

③工业发展速度加快

④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创新

经验:

①社会主义与落后生产力基础:社会主义虽然是在生产力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的,但完全可以发挥出巨大优越性。

②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完全可以释放出更大的能量与活力。

③发展中国家的角色: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如何处理:

一、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关键,稳定是前提,改善人民生活是结合点

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改革与法治的关系

三、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首创的关系

四、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五、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六、处理好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关系

5.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是?

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2035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6.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有?(p175)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是?

成就:

①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②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③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④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⑤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⑦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

⑧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

⑨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

⑩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

变革:

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被忽视、淡化、削弱的情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观念不正确、发展方式粗放的情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观念不正确、发展方式粗放的情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阻碍发展活力和社会活力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严重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社会思想舆论环境的混乱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军队中一度存在的不良政治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我国在国际力量对比中面临的不利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内涵:第一,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第二,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第三,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第四,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第五,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意义:第一,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第二,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第三,从人类文明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7.如何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国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主要举措有哪些?

理解:名词解释9

主要举措p213:

①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②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③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④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⑤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与创新的关系是?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

坚持创新发展,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

面向未来,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要广泛整合全球的创新资源,走集成创新的道路,这是我们现阶段实现创新驱动的有效途径。

9.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有何影响?新时代中国发展经济面临的新挑战和机遇有哪些?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10.如何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11.如何理解“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全面管治和高度自治的方针?

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核心是“一个中国”。

①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②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③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高度自治权是指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④和平统一: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12.如何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的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有?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第一,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第二,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环保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第三,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第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第一,推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第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第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第四,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1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如何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新时代外交的关系?如何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一,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第二,不断完善外交布局,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第三,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第四,推动国际社会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一个科学完整、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思想体系,其核心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第一,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第二,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第三,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第四,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第五,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与新时代外交的关系——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①要坚决维护国家安全核心利益。中国始终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作为外交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稳妥应对涉我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坚决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

②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要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

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

③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④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依法处理涉外经济、社会事务,增强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14.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方针。“全面”是基础;“严”是关键; “治”是要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