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口镇生态县建设规划(DOC 29页)

腊口镇生态县建设规划(DOC 29页)
腊口镇生态县建设规划(DOC 29页)

腊口镇生态县建设规划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目的和意义

党的十七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生态省建设为载体,全面推进绿色浙江建设的重大举措”,要求各地、市、县开展生态建设,以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为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生态省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落实丽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丽水生态市建设的战略目标要求,实现全县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青田县委、县政府提出创建生态县,推动青田县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战略目标。从资源、环境现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已成必然。

腊口镇总人口为2.4万人,其中滩坑库区移民803户2743人。2007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59亿元,增长18.9%,农民人均纯收入4665元,增长8.9%。但该镇仍属于欠发达乡镇之一,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单一,城市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偏低。面对新的发展要求,鉴于腊口区域特色、产业基础特色,腊口镇委、镇政府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出了努力建设生态镇、实现全镇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

为更好的开展生态镇建设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和青田县委、县政府的要求,

腊口镇现场调查与监测的基础上,根据腊口镇的自然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结构特点,遵照浙江省生态办《关于生态市、生态县(市、区)、生态镇(乡)建设与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等要求,编制了腊口镇生态建设规划。

第二节指导思想

立足于腊口镇的区域特点、资源优势、生态环境、经济技术基础以及青田县创建生态县的战略部署,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运用生态学原理,充分发挥区域生态、资源、产业和机制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创建和谐优美的生态家园,培育生态文化体系,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努力将腊口镇建设成为活力、生态、和谐的现代化生态城镇。

第三节规划编制原则

一、可持续性原则。

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科学合理地确定生产方式和对资源的利用强度,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努力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增强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能。

二、协调性原则。

服从区域建设规划和上一级生态规划相协调,腊口镇生态建设规划在青田城镇建设体系规划上强化了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内容,也是在可操作层面上对青田生态县建设规划的细化和补充,因此必须和这个大基础相协调。

三、统一性原则。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其中生态建设应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并与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相结合,积极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达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四、特色性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根据腊口镇的实际情况,以本地的环境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水平为基础,科学合理的组织生态建设,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经济特色,合理确定小城镇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

五、同步性原则。

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做到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和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六、结合性原则。

坚持以生态学观点作为指导思想,保持城镇特色,满足城镇功能需求。将城镇传统风貌与城镇现代化建设相结合,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古迹保护相结合,科学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

七、超前性原则。

坚持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规划既要立足当前实际,使规划目标具有可达性,规划措施具有可操作性,又要充分考虑发展的需要,使规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八、参与性原则。

政府宏观指导与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原则。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管理和扶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生态建设。

第四节规划范围和期限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全镇103.3平方公里,包括21个行政村,2居委会。

二、规划期限

本规划的基准年为2006年;规划期分为近期和中远期两个阶段,并与全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和规划的时限相衔接。近期阶段:2007年-2009年;中远期阶段:2010年-2012年。

第五节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水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1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发[2000]11号);

11、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12、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条例》;

13、《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浙江省生态县建设与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意见》;

14、《丽水生态市建设规划》、《青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15、青田县《“创建”发展战略实施纲要》;

16、《青田生态县建设规划》。

第二章建设基础

第一节地理环境

一、地理位置

腊口镇位于青田县西北部,地处丽温干线,瓯江水道、330国道贯穿镇境7公里,在建的金丽温高速公路在石帆设有互通,金丽温复线贯穿镇境,全镇总面积103.2平方公里,总人口1.98万人,下辖21个行政村,拥有全县唯一一块22平方公里的河谷小平原,可用于城镇建设用地12.5平方公里,距丽水市区仅9公里,是丽水市周边地区离市区最近的一个镇,有距中心城市近、靠温州方向等有利于工业经济发展的优点。

二、气候因素

三、地质地貌及土壤

四、水文

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

一、历史沿革

二、行政区划和人口

三、经济发展概况

四、科教文卫水平

全镇科教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成果进一步得到巩固,顺利通过“两基”验收,全镇共有所小学,中学,其中小学在校生人,初中在校生人,共有中小学教师人;此外,全镇在五年中先后举办各类在职职工培训班期、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班期,青壮年非文盲率为%。同时,卫生、体育、广电、民政、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发展,现有腊口卫生院一

座,另有卫生室个。全镇有21个行政村和两个居委会开通有线电视,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并且在等个村有健身场所。

六、绿化现状

腊口镇现有绿地公顷,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平方米/人,基本能满足城镇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的要求。镇郊的绿地主要是林地,其中山丘的森林覆盖率较高,水土保持良好。

第三节资源条件

一、旅游服务资源

腊口镇历史悠久,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休闲游乐于一体的特色旅游资源,有望借生态镇的建设,逐渐开发成为生态旅游景点。

二、土地资源

全镇土地面积139665亩,耕地面积5575亩,其中,水田4458.3亩,旱地1117亩,果园用地22186亩,林业用地面积118242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16154亩,用林面积33797亩,计蓄积53435立方米,生态公益林面积59691亩,经济林油茶面积39649亩,森林复盖率85%。

三、森林资源

四、水资源

五、气候资源

第四节生态环境现状

一、水环境质量

腊口镇于2005年10月20 日分别在西部供水工程取水口、瓯江、镇中心、虞宅村四个点设点取样,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功能区的Ⅱ类标准;可见,腊口镇总体水环境质量良好。

二、大气环境质量

腊口镇于2005年10月20日在腊口镇政府、腊口村、武埠村设置三个监测点,监测结果表明,腊口镇空气环境质量良好,NO2、SO2、TSP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一级标准要求。

三、声环境质量

根据2005年10月20日腊口镇分别在镇政府、腊口村、武埠村设点的监测结果表明,腊口镇声环境质量现状良好,均能达到《城市区域噪声标准》(GB3096-1993)中的一类标准,能够满足相应的功能区划要求。

四、环境污染源

由于腊口镇农民主要以从事农业为主,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单一,工业发展处于推进阶段,正式落地投产企业不多,镇内企业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因此,全镇主要污染源为生活污染源。

第五节城镇发展规划简介

一、城镇性质

根据《青田城镇体系规划》,腊口镇的城镇性质为本部组团发展的中心镇。根据《青田县腊口镇总体规划》,腊口镇的城镇性质为:腊口镇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充分利用交通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筹划建设一批物流中心。通过培育专业运输大户,建设相应的公共交通设施,强化腊口交通枢纽的地位。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主动接轨丽水,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工业,加快人口集聚,把腊口建成以工业为主的西部组团滨江集镇和浙西南的重要的物流集散中心。

二、城镇发展规划

按照“发展、集聚、壮大、提升”的发展思路,促进工业经济的大发展,推动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

1、加快西部工业园区建设,使其成为青田工业的新的增长点。以青田县西部经济发展中心为发展定位,以建设高技术园区为长远目标,将工业园区建设成综合性现代化城市新区、先进的加工业园区。与城镇发展目标相结合,以先进技术为导向,以常规技术为主体,不断升级完善,扩大高新技术比例,提升产业层次。做大做强园区一、二、三期开发建设,确保园区开发建设的连续性。加快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市内外建立广泛的信息和招商网络,主动上门招商,吸引更多更好的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企业进区投资兴业。整个西部工业园区为“一中心、一个副中心、四个组团”分布

格局,石帆镇区是工业区的主中心,集中布置行政办公、商业金融、娱乐、文化、教育、医疗等大型公共设施,腊口镇区是工业区的副中心,配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为工业区的南片用地服务,武溪、外洋、石浦主要为工业用地组团,上寮组团为园区远景工业发展用地组团。到2010年,西部工业园区将基本形成规模,园区内年总产值要达到5亿元。西部工业园区建成后可扩大城镇面积2平方公里,预计可安置就业人员20000人。

2、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重点扶持已有一定基础的五金、鞋革、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和特色行业,积极培育壮大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外向度较广的新引进企业,努力构建西部工业产业新格局。同时积极吸引丽水、青田县城的企业,以产业与空间布局为导向,二产为主并优先发展,三产为辅,同时积极引导公共设施、居住等市场开发。采取正确的营销策略,多形式广告宣传,创名牌、树品牌,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名特优新产品,增强广告意识、名牌意识、商标意识。鼓励企业增加技改投入,增强企业创新。

3、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制度创新。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政府职能,强化企业服务,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

三、基础设施规划

第六节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优势和机遇

腊口镇属气候,全年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植被丰厚,生态环境良好,对形成新的人工生态系统有着天然的优势,为生态镇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同时,腊口镇总体上生态环境质量良好,旅游资源丰富,为生态镇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二、制约因素分析

(一)、城市化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腊口镇现有城镇建设布局分散,产业依托不强,城市管理水平不高,城市功能分区不明显,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不合理,土地等资源浪费严重,并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制约了全镇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生态镇建设的瓶颈。近年来腊口镇政府虽然非常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明显的改善了农业基地、道路交通、教育、城镇建设等基础设施,但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生活废水直排现象严重,生活垃圾收集系统不完善,无害化处理基本上为零。

(二)、经济发展落后、产业瓶颈突出、村级内在带动能力薄弱。腊口镇通过近几年不断的发展,经济综合实力有所提升,但经济发展仍属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目前全镇仍有将近人的贫困人口。镇区经济发展的资金、交通、技术、人才等瓶颈制约突出,经济发展缺乏新的增长亮点,农业效益总体水平不高,结构和产业升级面临很大困难,农渔产品市场营销滞后,农产品深加工层次较低,优越的山海资源难以发挥应有效应。

(三)、生产积极性不高、技术推广不足。由于农业初期投入较大,投资期长,经济效益见效慢,且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因此人们对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此外,科技人员比例偏低,缺乏对人们生产中问题的切实指导,缺乏高技术投入的生态农业工程,示范作用较弱。有一定知识的青年人多数外出经商或打工,留

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为知识水平较低的中老人和妇女,因而接受新技术的困难较大。再加上腊口镇地处山区,除集镇范围内的4个村外,其余多数村都在山海渔区,由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人才外出等原因,导致群众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创业思想和发展思路。

(四)、生态环境意识不足。虽然经过多年农村环境整治活动,各阶层环境意识均有所提高,但“重经济,轻环保”的观念仍根深蒂固,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仍较为薄弱,尤其是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不完善,乱堆乱放,向溪流倾倒、焚烧等现象仍然存在。

第三章规划目标

第一节总体规划目标

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创建浙江省生态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为前提,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合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群策群力、加快进程”的原则,立足于腊口镇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和经济特色,通过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分、产业结构优化,加快生态大农业的建设与结合,创建和谐居住环境,培育优良生态文化,在发展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把腊口镇建设成为具有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生态家园、繁荣的生态文化、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独具特色生态城镇,全力打造一个“蓝天碧海、绿色谐美、文明富裕”的“生态腊口”。力争在2009年前达到生态示范镇的各项指标,力

争在2012年前达到省市级生态镇建设标准。

第二节阶段目标

一、近期目标(2007年-2009年)

全面启动生态镇建设工作,从生态经济、人居、环境、文化四大方面对腊口镇进行全面建设,完成相关政策和管理支撑体系的构建,使生态镇建设理念落到实处。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逐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保证腊口镇的生态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初步建成一批生态示范工程,生态镇建设指标部分达到考核要求。

二、中远期目标(2010年-2012年)

至2012年,生态示范镇建设规划全面完成,生态镇特色形成。全面完成生态镇建设的各项任务和目标,全镇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结构比较合理,功能基本健全,并呈持续、稳定、协调、健全发展势态。经济结构、产业格局、生产力布局和人口分布较为科学,经济运行状态良好,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设施比较健全,实现符合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系统。达到省市生态镇建设标准。

第四章总体布局

根据腊口镇自然地理条件和景观生态格局,按照青田县生态功能区划要求,结合腊口镇生态环境要素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进行生态建设总体布

局,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合理布局工农业产业结构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全县的生态功能区划,腊口位于青田县山地生态治理区,面积平方公里,全镇全人口人,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全占镇土地面积的%,林地面积亩,占%,境内资源丰富,已建成电站4座,装机容量达670千瓦,腊口是青田县下山脱贫重点乡镇,经过发展,现已初具规模,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环境优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2007年,有9个自然村,71户,225人下山脱贫。

主要不足:主导产业不明晰,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程度低,资源人均占有量相对不足。森林资源曾经破坏较大,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山地抛荒等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水电资源的开发缺乏协调性、整体性,特别是对农业产业、镇村居民生活用水影响较大,影响土地资源质量。

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水面资源,积极探索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制定水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加速淡水养殖业(田鲤鱼、田螺)发展,努力提高水产品品质,形成较为典型的淡水经济。在保障稳定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适时调整农田种植结构,引导农民合理发展烟叶、水果等特色经济作物,形成合理高效地农业种植结构。抓好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建设,扩大名优新品水干果、烟叶的种植规模。在养殖业上大力发展以山羊为主的节粮型和食草型畜禽养殖业推广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养殖规模化、专业化。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强森林植被保护与建设,加强小流域综合整治,治水治山相结合,工程自然措施相结合,积极实施农村环保沼气工程,提高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积极防治地质灾害隐患,促进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加强小集镇建设布局,加大下山脱贫、生态移民

引导、建设力度,推进人口梯度转移。

第五章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根据腊口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生态建设格局,按照已确定的总体目标,一般原则和发展方向,明确生态镇建设的主要领域,落实生态镇建设的重点任务,重点建设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等领域,推动生态镇建设的全面发展。

第一节生态经济体系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以腊口镇当地特有的生态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最终把腊口镇建设成为一个“经济高效、产业结构合理、制度健康公平、自然与人造资本融通”的生态经济系统。

二、生态大农业

(一)、思路和目标

围绕优化农业结构(包括农业、养殖业和种植业),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农业增效、增加农民收入、恢复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在农村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和利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集约型、生态型、现代型、立体型大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及其生态模式的推广和应用。

计划到2009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万元,农民人均纯收达元,合理使用化肥,农村垃圾处理集中处理率达80%以上。

(二)、主要措施和任务

1、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建立生态农业基地。腊口镇的效益农业已有一定的基础,近几年不断扩大发展柑桔、迷你小蕃薯、大棚蔬菜等经济作物。为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基础上,今后还需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加强生态农业基地的建设,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同时做好基础设施系统的配套完善工作,充分体现基地的示范作用。此外,大力发展优质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变“绿色壁垒”为绿色动力,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逐渐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销一条龙紧密型的农业经营模式。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业的科技竞争力,创建若干个农产品商标,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以林业建设为基础,发展生态林业经济。重点扶持科技含量高、优质高效、示范性强的林业特色品种基地,包括速生用材林基地,以毛竹为主的笋材用林基地;同时实施低产林改造,加速品种改良,搞好防虫防病等工作,以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加强林产品质量建设,拓展林产品销售渠道。

3、推行立体化农业生产模式,加强农村污染综合防治。腊口镇发展生态农业的条件比较成熟。根据镇域具体情况,在继续推广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外,针对林业较发达、畜牧业较多的实际,提出以下几种生态农业建设模式。

(1)、山地围栏生态养鸡模式在山区选择阳光较充足、林草生长旺盛、地势较平缓的半阳坡进行围栏,建立临时鸡舍与补料、饮水设施,鸡群实行补料与

放养相结合。在养殖场的下坡向,应密植灌木与草被,即作为养殖污水的滞留和吸收缓冲带,又能与养殖食草家畜相结合,牧草吸收鸡的排泄物作为饲料。

(2)、生态猪场模式将猪粪倒入高耐肥的水葫芦塘,净化为二级肥水;引入细绿萍,净化为三级肥水;引入鱼、蟹,净化为四级水;直接灌溉稻田,经稻田和鱼利用后变成清水,再次回到猪舍循环利用。在保持猪舍清洁、水生植物生长茂盛、池塘内鱼大蟹肥、稻谷丰收的同时,物质与能量高效利用转化,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提高了生态综合效益。

(3)、稻田养鱼模式腊口镇区水系较为发达,可考虑推行稻田养虾、稻田养鱼、围塘养鱼等生态渔业模式。在河网平原地带,利用稻田的淹水特征和水层中经常滋生的一些浮游生物进行养鱼,从而获得稻鱼的双丰收。

(4)、沼气生态农业技术采用厌氧发酵工艺对畜禽粪便进行处理,既解决畜禽粪便污染问题,又提供了作为清洁能源的沼气,而且副产品沼渣可以生产优质饲料、沼液可以用作农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添加剂。

4、建立农产品全程质量监控体系,打造绿色农产品产业链。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确保基础资源条件完全符合绿色食品产地质量要求,适合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建立农产品以及蔬菜瓜果等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建立多项综合配套技术程序,实现产品优质无污染;建立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打造绿色品牌;同时,全力打造腊口镇生态农产品配送中心,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打造“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高效绿色农产品产业链,把本镇的优质生态农产品推向全国。

5、健全完善农业服务体系。规划期末,建设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形成镇-村-农户为主的多级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平台,从而加强农业生产的市场引导,

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同时加强资金引进和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农技站的作用,抓好科技下乡活动,推进科技兴农,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突出本镇农业生产优势和特色。

三、生态工业

(一)、思路和目标

腊口镇是一个以生态工业为发展导向的城镇。腊口镇的生态工业发展重点应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工业区块合理布局;二是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大力发展高技术、少污染的生态工业企业;三是本地传统优势产业(如,来料加工业)的工艺改革和二次开发。在严格控制污染,保护好环境的条件下,逐步实现“提高产品层次和科技含量,提升企业素质和环保意识,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工业发展目标。

(二)、主要措施和任务

1、合理工业区块布局、完善生态工业发展机制。为保护当地优质的生态环境,要求2012年前西部工业园区等所有企业全部投产,新建、改扩建项目应统一安排,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明确划分各类功能区。腊口镇只发展轻污染企业,污染重的企业必须严格限制发展。同时,按照服务统一、优势集中的原则,推进工业区块的整合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并积极以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按原料-生产-废物利用思路合理配置企业,构建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污染物发生量,并加大投入,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单位积极自主开展清洁生产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构建。

2、发展传统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在镇域范围内,从整体上在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培育一批有实力有技术的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

的深加工、精加工,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升产品品位。同时,鼓励企业开发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对一些工业企业产生的废物,如污泥等,若质量许可,也可作为农业肥料使用。

3、发展商贸,提升第三产业。逐渐形成以石帆为中心,以腊口和浮弋为纽带的的商贸区,努力发展商贸业、餐饮业、房地产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社会化服务业等多种产业,扩大第三产业在全镇经济总量中的份额。

四、生态旅游

(一)、思路和目标

以开展生态旅游模式为主导,以“绿色”的资源、环境、文化、产业为基础,在旅游开发中围绕以下三个重点进行生态旅游建设:第一,充分利用腊口镇现有的旅游资源,拓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形式,开辟旅游经济增长点;第二,依靠当地资源优势,寻找一条以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发展之路;第三,优化城市旅游环境,围绕生态效益,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及管理建设。

(二)、主要措施和任务

1、拓展旅游新资源,开辟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充分利用腊口镇特色交通资源优势,营造旅游城镇的休闲氛围,全力打造农家乐、休闲观光区块,满足现代游客自主性强、兴趣多样化、选择个性化的要求,在合适位置打造一个“游在腊口、吃在腊口、住在腊口、乐在腊口”的海生态旅游区。

此外,在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前,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开发时必须遵循“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禁止改变地貌、自然环境的开发活动,防止景区、景点人工化、城市化倾向,保护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防止水体污染。在开发过程中,必须注意与景观环境的协调及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尤

其要重视腊口河流、上游饮用水保护区和镇区内水库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2、以旅游产品开发为主,开拓旅游综合效益。在旅游业的六大构成要素中,“食”为第一,其不仅仅用来补充游客在旅途中身体所需的能量,现代意义的“食”常被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广泛受到人们重视。腊口镇有迷你小蕃薯、田鱼等绿色产品,可充分挖掘腊口镇饮食文化,结合绿色食品为主的食品产业开发,发展腊口镇旅游食品和土特产品购物旅游。此外,推出反映山水景观和民间风俗的工艺品、纺织品、根雕品、纪念品等,努力繁荣旅游产业市场,提高旅游综合效益。

3、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及管理建设、提高游客素质。规划期内,加强对旅游服务硬件建设的投入,包括交通设施建设(包括对外公路、环镇公路及城镇内部道路等)和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档次,以优质的服务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健全旅游管理机构,加强对各风景点的管理。同时培训生态旅游管理和服务人员,提高管理者与服务者的素质,保证服务质量,使之与风景品位相适应。建立宣传网络,开展旅游宣传,传播旅游信息,提高景区知名度,促进旅游业发展。同时,生态旅游是高层次的旅游,是一种在领略自然风光,观赏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普及生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的新型旅游,要求旅游者有较强的环境意识;因此,腊口镇旅游开发管理者及区内从业人员在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生态意识的同时,还应帮助旅游者增长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节城乡人居环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