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与思考题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与思考题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与思考题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和思考题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晚清文学革命运动、《新青年》杂志、新文化与文学革命的关系、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钱玄同与半农的“双簧戏”、对黑幕小说与鸳鸯蝴蝶派的批判、林蔡之争、《学衡》派、《甲寅》派、易卜生主义、“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浅草—沉钟社、新月社、湖畔诗社、进化论、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2.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3.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4.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理论?

5.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的总体特色是什么?

第二章鲁迅(一)

鲁迅生平概略、鲁迅主要著述的书名与大致容。

1.怎么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2.试分析《呐喊》、《彷徨》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

3.对《阿Q正传》有哪些不同的解析?试举三种说法,指出其解析的角度和根据,并加以评析。

4.略评《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5.就《野草》中某一篇散文诗,写一篇鉴赏短文。

第三章小说(一)

小说界革命、林译小说、问题小说、叶圣的《隔膜》与《火灾》、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定义、自叙传、庐隐的感伤小说、许地山的题材小说、废名的《竹林的故事》。

1.概述“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流脉与开放性状况,并和古典小说比较,简要说明初期现代小说在叙事结构与文体方面的创新。

2.以冰心的《超人》为例,分析“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及其作为一种写作风潮的时代特征。

3.试评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涵与艺术个性。

4.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是如何界定“乡土文学”的?试结合王鲁彦、台静农或其他作家的创作,来评析20年代乡土文学小说的流派特征。

第五章郭沫若

《女神》的产生和影响、泛神论、自由体诗、《瓶》、《三个叛逆的女性》、抗战时期郭沫若的六个历史剧、失事求似的历史原则。

1.试论郭沫若《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2.简评泛神论对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的影响,并说明郭沫若如何代表“五四”时代的精神特征。

3.就郭沫若的《天狗》(或《凤凰涅槃》)写一篇赏析短文。

4.简论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艺术特色。

第六章新诗(一)

诗界革命、胡适《论新诗》、《尝试集》、初期白话诗、自由诗、北大歌谣研究会、湖畔诗人、小诗体、前期新月派、纯诗、早期象征诗派。

1.以初期白话诗、郭沫若等人的自由诗、前期新月派以及早期象征诗派为主要的“点”,大致勾勒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新诗的流变线索,并简评不同阶段新诗潮流彼此间的承传关系。2.简评胡适“作诗如作文”的主及其文学史意义。

3.简评新月派新诗格律化的主与创作实践。

4.评析金发的《弃妇》,并由此论述早期象征主义诗派的艺术追求,及其在欣赏艺术发展中的价值。

第七章散文(一)

《新青年》随感录、美文、言志派散文、废名气、冰心体、《缘缘堂随笔》、英国Essay的影响、《饿乡纪程》与《赤都心史》、语丝文体、现代评论流、《西滢闲话》。

1.鲁迅在30年代曾这样说过:“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试借用鲁迅的评价,并结合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分析,说明“五四”散文格外发达的状况及其原因。

2.试评周作人的散文观,及其小品文创作的主要特色。

3.从散文语言运用和文体创作方面比较评析冰心与朱自清的创作风格异同。

第八章戏剧(一)

春柳社、文明戏、天知派新剧、旧剧评议、国剧运动、民众戏剧社、戏剧协社、爱美剧、小剧场运动、第四堵墙、胡适《终身大事》、洪深《阎王》、南国社。

1.简评田汉早期戏剧的基本主题与艺术特色。

2.简评丁西林对现代话剧艺术的贡献。

第九章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二)

“革命文学”的倡导、普罗文学、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后期创造社、太阳社、左联、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左联的代表性刊物、文艺大众化运动、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拉普、文艺自由论及第三种文学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口号的传入、西渭的《咀华集》。1.简述30年代初鲁迅与新月派的论战。

2.简评“京派”(可以朱光潜、从文等为中心)的文学观。

3.应如何评价“左联”的历史贡献?

4.联系创作,概述30年代左翼、京派与海派三大文学派别(潮流)之间对峙与互相渗透的状况。

第十章茅盾

社会剖析小说、《蚀》三部曲、两类形象系列、农村三部曲、作家论。

1.为什么说茅盾的“生活剖析小说”在30年代开创了新的文学式?

2.茅盾曾自评其《子夜》说,“吴荪莆的悲剧中是带有某些悲壮性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评说?结合对作品的分析,阐明你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

3.试从题材、人物塑造、结构和心理描写等方面,评论《子夜》的艺术特色。

第十一章老舍

老舍的早期小说、《离婚》、《四世同堂》、京味小说。

1.试分析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人物形象构成,并阐说其创作的文化批判视野。2.试评《骆驼祥子》中祥子悲剧的多重含义。

3.分析老舍作品“京味”形成的主要因素。

第十二章巴金

《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家》为代表的“青春型”创作、“平民史诗”。

1.简评巴金小说《家》中的觉新与觉慧两位人物形象。

2.简析《寒夜》中的曾树生的性格涵。

3.结合具体作品,比较分析巴金前期与后期创作风格的异同。

第十三章从文

从文表现“湘西市街”与讽刺“都市病”代表性作品、《湘行散记》等有代表性的散文。1.试评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

2.结合具体作品,比较评析从文写湘西与写都市这两副笔墨的文化涵及其得失。

第十四章小说(二)

华汉《地泉》三部曲及重版序、革命的浪漫蒂克、“革命+恋爱”小说、“左联”青年作家小说、东北作家群、大河小说、京派、海派、新感觉派。

1.简评《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的矛盾性与时代色彩。

2.比较分析沙汀与天翼的讽刺艺术。

3.评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涵与文体特色。

4.为什么说30年代风行的“新感觉派”是现代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流派?

5.比较评析从文、卢焚与废名各自笔下的乡土田园世界。

6.略评劼人《死水微澜》中的蔡大嫂的形象。

第十六章新诗(二)

中国诗歌会、诗的“歌谣化”、鲁迅《白莽作<孩儿塔>序》、后期新月派、《现代》杂志、十四行诗(一译“商籁体”)、《寒园集》诗人、林庚的格律诗试验。

1.简评30年代两大派别的诗歌竟存局面。

2.比较评析前后期新月派的诗歌理论与创作倾向。

3.结合具体的诗歌评析,论述戴望舒二三十年代诗歌观念与诗艺风的衍变。

4.简析卞之琳的《距离的组织》。

第十七章鲁迅(二)

鲁迅十六部杂文集的书名与大致容。

1.鲁迅杂文(连同鲁迅)历来多遭受否定以致辱骂,从当年的“刀笔吏”(“现代评论派的君子”语)、“睚眦必报”(“创作上的才子”语)、“不满于现状的批评家”(“新月派的绅士”语)到如今的“鲁迅好骂人”之类,从未停息。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结合对鲁迅杂文批判性、异质性的评析,说明你的看法。

2.试评析鲁迅杂文“贬锢弊常取类型”的特征。

3.试评鲁迅杂文《故事新编》中“古今杂糅”的艺术手法及其审美效果。

第十八章散文(二)

《论语》与《人间世》、《宇宙风》三期刊、30年代小品热、《太白》与《没芒种》杂志、30年代“鲁迅风”杂文及其主要作家、《汉园集》、开明书店、夏衍《包身工》、邹韬奋的《萍踪寄语》。

1.试评林语堂的散文观。

2.评何其芳的《画梦录》的艺术特色,并说明其在散文史上的地位。

3.写一篇鉴赏郁达夫《故都的秋》(或《钓台的春昼》)的短文。

第十九章禺

禺的创作历程、禺剧作的文学史(戏剧史)地位。

1.在《雷雨》序中,禺声明他创作此剧时,“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与社会”;然而他同时又说,“《雷雨》对于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你如何理解这两种创作心态(或指向)及其在剧中的体现。

2.《雷雨》的主人公是谁?说说你的理由。

3.比较评析繁漪与白露两个人物各自的性格涵。

4.比较《雷雨》、《日出》与《人》的戏剧结构艺术。

5.评曾文清与愫芳两位人物,并阐述《人》的主题意蕴。

第二十章戏剧(二)

南国社、艺术剧社、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红色戏剧、《放下你的鞭子》、白薇《打出幽灵塔》、洪深《农村三部曲》、熊佛西的“农村戏剧实验”、夏衍的《赛金花》、健吾的《这不过是春

天》、袁牧之的《一个女人和一条狗》。

1.简述30年代话剧运动的概况。

2.试评夏衍《屋檐下》的思想艺术特色。

3.简评田汉从20年代到30年代创作的“转向”。

第二十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孤岛文学、沦陷区文学、“民族形式”论争、对王实味的批判、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主观战斗精神说、战国策派。

1.简评解放区文学这一文学史现象。

2.为什么说《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重要成果?如何评价“文艺的工农兵方向”?

3.试评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说。

第二十二章树理

树理方向、评书体现代小说、山药蛋派。

1.与二三十年代描写乡土题材的众多新文学作家相比,树理在表现农民方面有哪些新的突破?试结合树理小说的人物塑造与基本主题来加以说明。

2.如何理解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3.分析树理小说语言与形式的创新,并重定说明哪些方面对传统小说作了扬弃与改造。

第二十三章小说(三)

“前线主义”小说、《华威先生》及其所引发的讨论、沙汀的“三记”、七月派小说、新洋场销书(新鸳蝶体)、南玲北梅、后浪漫主义小说、白洋淀派、山药蛋派、新章回体。

1.概述40年代暴露讽刺小说的创作状况。

2.评路翎的小说(可以《饥饿底郭素娥》)或其他作品为析例)的思想艺术特色与得失,并说明其与胡风文学理论的关联。

3.评爱玲小说在女性解剖和都市发现方面的现代性特征,并分析其既通俗又先锋的艺术创新。

4.试结合作品的分析,阐解钱钟书《围城》的多层意蕴。

5.评犁小说对“单纯情调”的审美追求。

6.比较评析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暴风骤雨》这两部土改题材小说思想艺术的成绩与不足。

第二十五章艾青

艾青提倡的诗歌“散文美”的基本主、艾青的《诗论》。

1.试评论艾青诗歌独特的意象与主题。

2.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评析艾青有关诗的“散文美”的主及其对自由体诗的形式创新。

3.以新诗发展大的流向做考察的背景,说明艾青的诗在中国新诗变迁中完成的是历史的“综合”任务。

第二十六章新诗(三)

抗战朗诵诗运动、“时代鼓手”诗人田间、七月诗派、政治抒情诗、马凡陀山歌、西南联大诗人群、40年代的诸家“诗论”、中国新诗派(九叶派)、新诗戏剧化、解放区“诗的歌谣化”、《王桂与香香》、《漳河水》

1.诗评家唐提曾将七月诗派与中国新诗派并列为40年代“诗的新生代”的两个浪峰,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具体说明赞同或不赞同的理由。

2.以《诗八首》(或其他诗作)为例,评析穆旦诗歌“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这种现代主义的表达方式,以及所谓的“非诗意”词句写诗的特点。

3.概述中国现代文学进程中不同阶段“新诗歌谣化”的尝试,并重点评析40年代解放区歌谣体叙事诗的总体特征和艺术得失。

第二十七章散文(三)

《野草》杂文作者群、“孤岛”杂文创作风气。

1.简述40年代散文各式文体创作的概况。

2.试评梁实秋《雅舍小品》的艺术特色。

3.试评爱玲散文创作的艺术个性

第二十八章戏剧(三)

新秧歌剧、新歌剧、广场戏剧、西南戏剧展览会、抗战时期历史剧作创作潮、40年代讽刺戏剧创作潮、世态喜剧、有关《芳草天涯》的讨论。

1.概述新文学第三个十年戏剧文学创作的热点与主要趋向。

2.简评抗战时期历史剧创作的热潮。

3.为什么说《白毛女》是中国新歌剧艺术的丰碑。

(注:第四、十五、二十四、二十九章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