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虫病研究九十年
弓形虫

弓形虫弓形虫的传播途径有哪些,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实验室检测结果如何判定?弓形虫(Toxoplasma)是一种寄生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猫、狗、兔、猪等哺乳动物和鸟类均普遍易感,人通过食入未煮熟的肉、蛋、奶类及被污染的水果、蔬菜或者输入了感染有弓形虫的血浆而传染,也可通过接触猫的粪便或被污染的土壤而传染。
大部分人感染弓形虫后没有症状,但对于免疫受损患者,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全身性播散感染。
孕妇感染可导致胎儿畸形,且病死率高。
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有:1.IgG抗体IgG抗体通常在感染后1~2周出现,1~2月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通常终身存在。
检测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IgG抗体滴度4倍及以上升高或单份血清≧1∶1024可提示近期感染。
IgG抗体阳性(但滴度<1∶1024),且IgM抗体阴性提示弓形虫既往感染或窗口期。
IgG抗体亲合力测定试验:弓形虫IgG抗体亲合力高可排除发生在3~5月内的感染,低亲合力提示近期感染。
2.IgM抗体IgM抗体比IgG抗体出现早,下降快。
正常人IgM抗体为阴性。
IgM抗体阳性多提示近期感染,但也有特殊的情况,慢性感染或急性感染后数年IgM仍然存在。
由于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等因素的干扰,IgM检测常出现假阳性,故阳性或临床可疑的结果要同时做RF乳胶吸附试验后进行确证,同时结合IgG、IgA、IgE结果进行判定。
由于我国孕妇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很低,故检测IgG对排除IgM 假阳性很有帮助。
比如IgG结果为阴性而IgM结果为阳性,此时可能为感染窗口期,但间隔2~4周后IgG 结果仍为阴性而IgM结果为阳性,那么可以考虑IgM检测出现了假阳性。
3.IgA抗体IgA抗体可以持续数月或一年以上。
在一些先天性弓形虫病的新生儿中IgM抗体阴性,通过IgA抗体IgG抗体可以确诊。
4.IgE抗体与IgG抗体同时出现,感染后2~3月达峰值,随后迅速下降。
感染与传染病学 弓形虫病

【概述】 ⼸形⾍病(toxoplasmosis)⼜称⼸形体病,是由刚地⼸形⾍(Toxophasma gondii)所引起的⼈畜共患病。
在⼈体多为隐性感染;发病者临床表现复杂,其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易造成误诊,主要侵犯眼、脑、⼼、肝、淋巴结等。
孕妇受染后,病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直接影响胎⼉发育,致畸严重,其危险性较未感染孕妇⼤10倍、影响优⽣,成为⼈类先天性感染中最严重的疾病之⼀,已引起⼴泛重视。
本病与艾滋病(AIDS)的关系亦密切。
【诊断】 本病临床表现复杂,诊断较难。
遇某些临床表现,如脉络膜视膜炎、及积⽔、⼩头畸形、脑钙化等应考虑本病可能。
确⾐有赖于实验室检查。
先天性⼸形⾍病应与TORCH综合征(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单纯疱疹和⼸形⾍病)中的其他疾病相鉴别。
此外尚需与梅毒、李斯特⽒菌或其他细菌性和感染性脑病。
胎⼉成红细胞增多症、败⾎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结结核等鉴别。
主要依靠病原学和免疫学检查。
【治疗措施】 ㈠病原治疗 多数⽤于治疗本病的药物对滋养体有较强的活性,⽽对包囊除阿齐霉素(azithromycin)和atovaquone可能有⼀定作⽤外,余均⽆效。
1.⼄胺嘧啶和磺胺嘧啶(SD) 联合对⼸形⾍有协同作⽤,前者成⼈剂量为第⼀⽇100mg2次分服、继以⽇1mg/kg(50mg为限);幼⼉⽇2mg/kg,新⽣⼉可每隔3~4d服药⼀次。
同时合⽤亚叶酸10~20mg/d,以减少毒性反应。
SD 成⼈剂量为4~6g/d,婴⼉100~150mg/kg,4次分服。
疗程:免疫功能正常的急性感染患者为⼀⽉,免疫功能减损者宜适当延长,伴AIDS病的患者应给予维持量长期服⽤。
SMZ-TMP可取代SD.⼄胺嘧啶尚可和克林霉素合⽤,后者的剂量为成⼈0.6g,每6h⼀次,⼝服或静注。
2.螺旋霉素成⼈2~3g/d,⼉童50~100mg/kg、4次分服。
适⽤于孕妇患者,因⼄胺嘧啶有致畸可能,故孕妇在妊娠4⽉以内忌⽤⽽可⽤本品。
弓形虫病对妇女儿童的危害有哪些,如何防治

弓形虫病对妇女儿童的危害有哪些,如何防治弓形虫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是由于弓形虫感染所引起,对于妇女儿童的健康有着很大的危害性。
目前,弓形虫病已经成为了影响公共卫生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保证妇女儿童的安全,控制弓形虫病的发病率,避免其带来的不良影响,应当对这种疾病加强认识,了解到疾病对于妇女儿童会造成哪些危害,知道为什么会患上弓形虫病,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治,以保障妇女儿童的健康和安全。
什么是弓形虫病弓形虫病指的是弓形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主要是由刚地弓形虫引起。
这种寄生虫会在人或动物的核细胞当中广泛寄生,在人体中一般以隐性感染为。
患者发病后会出现复杂的临床症状,同时症状体征的特异性不足,比较容易漏误诊。
弓形虫病不但会对淋巴结、肝、心、脑、眼等组织器官造成侵犯,同时也是造成孕期宫内感染,引起胚胎畸形的一种主要的病原体。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弓形虫病和艾滋病之间,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
弓形虫病是由刚地弓形虫所引起,具有全球流行性的特点,一些先天性缺陷婴幼儿、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患者、肿瘤患者等特殊人群,感染的机率往往要更高。
该病通常分为先天性及后天性两种,主要形式都是隐性感染,潜在病灶活化、新近急性感染等会引起一些相关的临床症状。
其中,先天性弓形虫病具有复杂的临床表现,如智力迟钝、精神运动迟缓、癫痫、失明、斜视、网络脉络膜炎等。
后天获得性弓形虫病,则轻重不一,免疫功能正常和免疫缺损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症状表现。
这种疾病以先天性居多,后天发病多事由于先天潜在病灶活化引起。
由于该病对妇女儿童危害较大,因此需要深入了解。
为什么容易发生弓形虫病弓形虫病的发生,有很多明显的因素,主要包括了生物学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
弓形虫的生物学特点比较特殊,对于消毒剂有很强的抵抗力,在37℃下,可在5%淀粉酶、5%脂酶中,滋养体能存活3小时,包囊能存活5小时。
在10%胃蛋白酶溶液中,能存活5小时。
猪弓形虫

猪弓形虫摘要: 弓形虫病是一种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病,不但在公共卫生上有很重要的意义,对养猪生产也曾造成过巨大经济损失。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猪弓形虫病的流行情况、致病作用、诊断方法以及防制等方面都进行了研究,本文就该病的研究进行简要概述。
关键词: 猪;弓形虫病;流行情况;致病作用;诊断;防制弓形虫病是由龚地弓形虫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疾病,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
人的先天性弓形虫病在胎儿或婴幼儿可出现发育畸形、智力障碍、脑炎、脑膜炎甚至死亡等的临床症状。
在免疫抑制及免疫缺陷人群,如器官移植、恶性肿瘤及爱滋病患者中,弓形虫病是常见的致死病因之一。
弓形虫病对家畜的危害也很严重,许多畜禽如猪、牛、猫、犬、羊、马、骆驼、家兔、鸡、鸭等都可以感染弓形虫且出现病症。
其中以猪的感染率较高,20世纪70~80年代,弓形虫病曾在我国养猪场中大规模暴发流行,死亡率可高达60%以上,曾给养猪生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本文主要就国内猪弓形虫病的流行情况、致病作用以及诊断和防制等方面的研究作一简要概述。
1 流行情况1955年,于恩庶等在福建首先从家兔、猫和猪体中分离出弓形虫[1]。
1977年,上海市农科院证实“猪无名高热”是由弓形虫引起的。
猪弓形虫病的暴发,引起人医、兽医对本病的研究热潮。
我国各地的有关单位对猪弓形虫感染情况作过流行病学调查,例如,张德才等(1990)以间接血凝试验调查辽宁省12市34县猪弓形虫感染情况,阳性率为38.7%[2]。
傅斌等(1993)应用滤纸干血滴间接血凝试验调查山东省9个地区15个县市的弓形虫感染情况,其中猪的阳性率为30.34%[3]。
由轩等(1998)应用间接血凝试验对采自哈尔滨市4个生猪定点屠宰厂、齐齐哈尔某生猪定点屠宰厂和佳木斯种猪场的358份猪血清进行了弓形虫病抗体检测,结果检出阳性猪30份,阳性率为8.37%[4]。
邝泳娟(2002)应用间接血凝试验对采自深圳市部分大型猪场727份猪血清进行了弓形虫抗体检测,平均阳性率为39.3%,阳性率最低为10.0%,最高为100%,只有一个猪场为阴性[5]。
弓形虫的感染与预防

弓形虫的感染与预防弓形虫病是由刚第弓形虫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弓形虫病可使孕畜流产死胎,急性弓形虫病可造成家畜的死亡。
弓形虫感染孕妇后可引起流产,胎儿畸形或产出弱智儿。
弓形虫感染成人后,可侵害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脏、淋巴内皮系统等多种器官或系统,并造成损伤,严重时会造成死亡。
1. 传染来源该病传染源主要是患病动物和带虫动物的血液、肉、内脏、唾液、痰、粪、尿、乳汁、腹腔液、眼分泌物、淋巴结等,猫是本病最重要的传染源。
其次,被其感染的土壤、牧草、饲料、饮水等也是重要的传染来源。
据调查,食用未熟的或生食肉类以及被污染的饮水、食物均是弓形虫病感染的重要来源。
2. 流行特征弓形虫病既可胎内传染,又可从外界感染。
普遍的感染途径是动物或人食入了被污染的饮水、食物等,但也有可能通过输血感染。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弓形虫病的流行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其表现为:与动物其他病原混合感染,危害加重;海洋和水生动物感染,水体被污染;经水和肉品传播,引起人类群体感染;隐性感染对人群危害严重。
3. 对动物的致病性发病动物主要表现精神委顿,食欲降低,饮欲增加,体温升高呈稽留热,眼鼻有分泌物,咳嗽、流眼泪。
继而呼吸困难,喘息。
后期发生贫血,尿呈深黄色,甚至出现血尿、腹泻。
妊娠母畜发生早产或流产,产死胎、弱胎。
4. 对人的致病性人感染弓形虫后通常呈隐性感染状态,可引起免疫力低下,继发感染,严重时造成死亡。
弓形虫通常可引起人染色体畸变,造成先天畸形或先天缺陷,引起神经系统病变如脑膜炎、脑瘫、癫痫等;引起智力发育障碍;导致生育障碍,出现流产、死胎等以及导致人的进行性消瘦。
孕妇感染可导致胎儿畸形、不孕不育、流产、早产及胎儿先天性发育异常,智力障碍等。
5. 预防要求保持其生活环境清洁干燥,定期消毒;定期监测血清抗体(即进行弓形虫检测),发现呈阳性的及时隔离、治疗。
对于人而言要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去除不良习惯,不吃半生不熟的食品,不喝生乳等。
弓形虫控制了人类的大脑?

弓形虫控制了人类的大脑?研究发现,感染弓形虫者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比没有感染的人高6倍以上你今天心情很糟糕,骂了你的另一半,又跟同事吵了一架,开车的时候还跟别人抢道。
你想到很多原因,现在科学家告诉你一个全新的解释:你的大脑可能感染了一种叫做弓形虫的寄生虫,他们改变了你的性格。
弓形虫很恶心,侵入你的身体之后不但大吃大喝,还绑架你的大脑——越来越多研究证据显示,弓形虫让人更容易得精神病,也更容易出车祸!科学家已经发现了数千种能够控制宿主行为的寄生生物,例如一种“冬虫夏草”真菌侵入昆虫体内,让受害者爬到草尖等高处后死亡,有利于真菌产生的孢子广泛散播。
单细胞生物弓形虫感染老鼠之后,会选择性地攻击其大脑的杏仁核,令它们不再怕猫,甚至还被猫的尿骚味吸引,结果这些鼠辈容易被猫吃掉,而猫可是弓形虫最喜欢寄生的宿主,猫排出的粪便又可以感染更多的老鼠。
自从有人类以来,弓形虫就一直与人相伴。
研究发现,弓形虫也能影响人脑,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它们不会让人变得更爱猫,但会让感染者更容易患上精神分裂症和神经质,变得爱冒险。
捷克查尔斯大学的研究发现,感染弓形虫的人更容易担心,出现负罪感,怀疑自己,缺乏安全感,反应较为迟钝,而且注意力和反应力受损,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比没有感染的人高6倍以上。
研究人员解释称,这些改变是因为弓形虫令大脑发生轻微的炎症。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及神经科学教授盖理·温克博士称,弓形虫能够令大脑大量分泌神经递质多巴胺,男人感染后会变得性格外向,攻击性上升,变得多疑固执,容易妒忌;女人感染之后变得热心肠,为人随和,有责任心,不容易猜疑妒忌,但是更容易自杀,也比较滥交。
这些问题可以用阻断多巴胺的药物治疗。
人类感染弓形虫的主要方式是接触猫的排泄物,以及吃生肉或者未洗净的蔬果,赤脚在肥沃的土地上行走也可能中招。
弓形虫在人群中的感染率为20%~60%,个别地区高达95%。
一旦感染弓形虫,它们将伴随你终生,但你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更不会发疯,只是增加了潜在的疾病风险。
弓形虫简介

弓形虫简介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弓形虫的形态o 4.1速殖子(假包囊)o 4.2包囊•5弓形虫的生活史•6弓形虫感染的流行病学o 6.1传染源o 6.2传播途径o 6.3易感人群o 6.4流行因素•7弓形虫感染的临床表现o7.1弓形虫感染o7.2弓形虫脑病o7.3弓形虫眼病o7.4弓形虫肝病o7.5弓形虫心肌心包炎o7.6弓形虫肺炎o7.7其他•8弓形虫的实验室检查o8.1弓形虫IgG抗体检测▪8.1.1方法▪8.1.2试剂组成▪8.1.3操作步骤▪8.1.4结果判定o8.2弓形虫IgM抗体检测▪8.2.1方法▪8.2.2试剂组成▪8.2.3操作步骤▪8.2.4结果判定o8.3弓形虫IgG抗体和IgM抗体的临床意义与处理方法o8.4弓形虫CAg检测▪8.4.1方法▪8.4.2试剂组成▪8.4.3操作步骤▪8.4.4结果判定o8.5弓形虫核酸检测▪8.5.1方法▪8.5.2试剂组成▪8.5.3操作步骤▪8.5.4结果判定o8.6病原学检查▪8.6.1直接镜检▪8.6.2动物接种•9参考资料1拼音gōng xíng chóng2英文参考toxopla *** a[WS/T 486—2015 弓形虫病的诊断]3概述弓形虫(toxopla *** a)是一种寄生于人和动物体内的原虫,可寄生于人体几乎所有有核细胞内,因滋养体似弓形或半月形而被命名为弓形虫,可引起人体弓形虫感染或弓形虫病。
[1]弓形虫最早发现于刚地梳趾鼠(Ctenodactylus gondii)体内单核细胞中,是一种能寄生于人体几乎所有有核细胞内的原虫,猫科动物为其唯一终末宿主,其他哺乳动物、鸟类和人类都可为其中间宿主。
其发育全过程有滋养体(包括速殖子和缓殖子)、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等5种生活史阶段,临床上有诊断价值的为速殖子(假包囊)和包囊。
[1]4弓形虫的形态4.1速殖子(假包囊)速殖子(tachyzoite)呈香蕉形或半月形,前端较尖,后端较钝。
弓形虫病介绍课件

弓形虫病可导致神经 系统疾病,如脑炎、 脑膜炎等,严重时可 危及生命。
弓形虫病可导致眼部 疾病,如视网膜炎、 脉络膜炎等,影响视 力。
弓形虫病可导致心脏 疾病,如心肌炎、心 包炎等,严重时可危 及生命。
弓形虫病对个人健康的影响
01
感染弓形虫可能 导致流产、死胎、 早产等不良妊娠
结局
02
弓形虫病可能导 致神经系统疾病, 如脑炎、脑膜炎
03
蔬菜水果洗净:蔬菜水果要彻底洗净,避免弓形虫污染。
04
避免接触土壤:避免直接接触土壤,特别是孕妇和免疫系统较弱的人。
弓形虫病的治疗方法
01
02
03
04
抗寄生虫药物:如 磺胺类药物、乙胺
嘧啶等
免疫调节药物:如 干扰素、白细胞介
素等
辅助治疗:如营 养支持、对症治
疗等
预防性治疗:如孕 妇感染弓形虫病, 需进行抗寄生虫治 疗以预防胎儿感染
03
社会心理影响: 弓形虫病可能 导致恐惧和歧 视,影响社会 和谐
04
教育影响:弓 形虫病可能导 致学校停课, 影响学生受教 育机会
弓形虫病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弓形虫病是一种人畜 共患病,可导致严重 的公共卫生问题。
弓形虫病可导致孕妇 流产、早产、死胎等 不良妊娠结局,对母 婴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弓形虫病可导致免疫 功能低下,增加感染 其他疾病的风险。
弓形虫病的案例 分析
弓形虫病案例介绍
案例一:某 孕妇感染弓 形虫病,导 致胎儿畸形
案例二:某 宠物主人感 染弓形虫病, 导致宠物死
亡
案例三:某 农场工人感 染弓形虫病, 导致牲畜死
亡
案例四:某 实验室工作 人员感染弓 形虫病,导 致实验失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弓形虫病研究九十年 2009-12-05 06:47:03 来源:lw.china-b.com 文章编号:1005-253402-0075-04
弓形虫的发现至今已九十年,经过各国学者的研究,非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经过美国一些学者的深入研究,弓形虫病作为医学上的一个疾病,逐步被人们所熟悉和接受。五十年代中期我国开始研究此病,五十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 九十年前在地球的两半球几乎同时发现了弓形虫,1908年法国学者突尼斯巴斯特研究所所长Nioe及其同事Maneaux在北非研究野生动物利什曼时,在刚地梳趾鼠的肝、脾单核细胞中发现了一种形态类似利什曼的寄生物,经过仔细研究,1909年命名为刚地弓形体,几乎同时,1909年意大利罗马大学细菌学副教授Spendore独立地在美洲巴西的一种死于寄生虫病的兔体内也发现了弓形体,称之为兔弓形体,1910年Prowazek在日本鼹鼠,同年Meo在突尼斯的狗,1911年Carini在巴西的鸽,1913年Sangiogi在意大利鼷鼠,1914年Coes在英国松鼠,1930年Ruoshuheng在苏联黄鼠,1932年Couteen在澳大利亚的一种Phasoomys及法国的鸡貂,1937年Sabin在美国豚鼠,1939年Hepding在德国的鸡等动物体内相继发现弓形虫,这样每个在一种动物体内发现弓形虫时即给以一个新命名,故从1908~1939年的30多年中至少有16位在鼠、鸡、兔、猫、狗、鸡貂等18种脊椎动物体内发现弓形虫,虽然这些发现未作过进一步的比较研究,但后来不断发现了动物弓形虫病,如兔弓形虫病,狗弓形虫病,1939年Hepding在德国从患脉络膜视网膜炎的母鸡体内分离出弓形虫并首先告了鸡弓形虫病,1942年Oafson等在美国首次告了猫弓形虫病及绵羊弓形虫病,1953年Sanger等在美告了牛弓形虫病,这些研究及发现,为动物弓形虫病的研究打开了大门。现已知弓形虫存在于全球五大洲的至少200多种动物体内,过了半世纪,1969年英国青年学者Huthison在猫粪中发现卵囊,至此人类对弓形虫的生活史才算是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熟悉。现已知弓形虫是一种具有双宿主生活史周期、双相发育的球虫,它在猫科动物体内可完成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过程,而在人和其他动物体内只能完成无性生殖过程。猫科动物是其终宿主,其他动物和人是其中间宿主。弓形虫在生物界中的地位属于原生动物门,孢子虫纲,球虫亚纲,真球虫目,弓形虫属,刚地种。刚地弓形虫是人兽的一种重要共患病原体,国内早期文献的汉译名有:弓浆体、弓浆虫、毒浆体、毒浆虫、毒浆弓形原虫、弓形体、弓形原虫等。考“Toxo”来源于希腊字“Tosov”,即弓形之意而非毒,Pasma即形体之意而非浆,故译为弓形体比较合适,但滋养体只是此原虫全部生活史中的一个部分,并不能代表此虫的全貌或全部生活周期相,故称之为弓形球虫或弓形虫更为合适,对此国内学者们的熟悉已趋一致,基本取得共识。滋养体常存在于感染组织细胞以外,在组织切片上发现典型的弓形体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弓形体是严格的细胞内寄生虫,在普通培养基上不繁殖,只在鸡胚组织细胞及实验动物的体内可以繁殖,小白鼠是最常用繁殖弓形虫的实验动物模型,每毫升腹腔渗出液中可含3~4亿个滋养体,在猪肾细胞培养液中每毫升约有一千万个滋养体,几乎都游离在细胞外,很适合作抗原,弓形虫在人肌体除红细胞不寄生外,可在所有器官的细胞内寄生,使宿主细胞破裂,尤其当肌体免疫功能下降或受损时或在幼嫩胚胎组织内,滋养体无性繁殖造成组织器官的严重损害或泛发性感染,弓形虫对脑的损害可由肉眼可见的针头大病灶或到脑组织完全破坏,人感染弓形虫出现虫血症可由输血途径传染给他人,假如肌体免疫功能正常则肌体逐渐形成包囊,包囊内的虫体叫缓殖体,缓慢繁殖可到千或几千,包囊破裂后虫体逸出进入新细胞形成新包囊,包囊在中间宿主或终宿主体内均可出现,包囊常在慢性感染的脑、肌肉等组织形成,有一层由虫体分泌而形成的弹性坚韧的薄膜,并呈嗜银性,这种球状包囊可长期存活于宿主体内,甚至终生。包囊有较强的反抗力,这也是弓形虫病不易彻底的因素之一。当弓形虫侵入猫或猫科动物小肠上皮细胞后,虫体进行裂体增殖,产生裂殖子,呈扇状排列的裂殖体,经数代增殖后,裂殖子就变成了配子母细胞,产生大小配子体开始有性繁殖,大小配子体结合而成合子,合子发育成卵囊,卵囊随猫粪排出体外,1克猫粪中可有数百万到数千万个卵囊污染环境,卵囊具有更强的反抗力,在常温及一定湿度条件下,在外界可保持感染力一年多时间,刚排出的卵囊没有传染性,只有经孢子化后,成熟的卵囊才有传染性,尤其它污染了水源、食物而被人等中间宿主摄入侵入肠道,子孢子逸出通过血流或淋巴系统扩散至全身而侵犯组织器官,使人患获得性弓形虫病,弓形虫病除经血行途径使人感染外,它基本上属经口感染的肠道传染病。1922年捷克眼科医师Janku告了1例弓形虫病,这是人类弓形虫病例的首次告,这是1名11个月右侧盲目、左侧眼畸形及脑积水病儿,死后发现双侧眼底黄斑部有变形病变,并在视网膜切片上发现弓形虫包囊,文章发表在捷克医师杂志,Janku氏提出的先天性脑积水与弓形虫有病原学联系的观点后被许多研究者证实是正确的,所以早期人类弓形虫病也叫了Janku氏病。1959年Jira在捷克寄生虫学杂志上发表了纪念他的文章,附25张插图,并被译成德文。研究弓形虫病的重要发展阶段是以美国Sabin及Wof等为代表的1937~1955年的工作,1937年Sabin及Oitsky由豚鼠分离出弓形虫株,此株可使小白鼠、家兔、鸡、猴等动物致病,对其繁殖、细胞损害等作了一系列观察。1941年Sabin又自1名5岁患急性脑炎病死后的男孩脑组织分离出RH株弓形虫,RH是此男孩的姓名,此株直到现在仍使用于许多国家的实验室,成为国际上一个闻名的标准株。1937年Wof及Cowen曾发现1例患脑炎、脑积水及脉络膜视网膜炎的弓形虫新生儿,1939年Wof等自1名出生后31天死亡的脑积水患儿脑组织分离出弓形虫,他们用此虫株与RH株进行比较研究,在生物学及免疫学性质等方面十分相似,后来Wof、Cowen及Sabin等进行了大量工作,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即不论由人或动物分离的弓形虫均属于一
个种,即刚地弓形虫。Wof等提出的弓形虫是人类出生前感染致病的病原体的见解后,被许多先天弓形虫病例的发现而证实是正确的,此后获得性弓形虫病亦有不少告。1948年Sabin及Fedman建立了本病独特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染色试验,开始时曾对此法是否与其他寄生虫有交叉免疫反应有怀疑,后来经过进一步研究,得出染色试验具有特异性的结论。1953年发现乙胺嘧啶与磺胺治疗弓形虫病有协同作用。1956年Garin及Eyes发现螺旋霉素实验治疗本病有效。经调查弓形虫感染及弓形虫病分布在世界各地,并不受气候或地理的限制,例如在我国海拔最高的西藏及海拔最低的台湾均有本病的流行。人群感染率各地不同,从0.09%到94.0%,推算全球平均感染率在25%左右,即世界人口1/4感染弓形虫。弓形虫病被诊断出来的不多,疾病的发现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诊断水平,例如英国1971年即登记弓形虫病1071例、美国专家估计每年约出生3000名弓形虫病患儿,实际此病存在已久,是一个古老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假如没有各国科学家的诸多研究,积累了所获得的一些知识,人类也不会达到现在这样的熟悉水平,科学是人类的聪明结晶,熟悉一个新生物种的目的,和其他科学一样,是为人类利益和健康服务的,在1953~1970年间至少开过12次关于医学方面的国际会议研讨弓形虫病的问题。 建国前我国未见有弓形虫及弓形虫病的告,1955年于恩庶在福建平谭等地作恙虫病调查时,首次自兔及猫体分离出弓形虫,后又从猪、豚鼠、罗赛鼠体内分离出弓形虫,1957~1960年钟惠澜、曹维霁等在西安郊区的犬和北京郊区的猪淋巴结及内脏涂片看到了弓形体样物,1960年我国派留学生赴莫斯科苏联医科院格氏流行病学及微生物学研究所进修包括弓形虫病在内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64年江西谢天华首次告弓形虫病例,男性,1岁半,余干人,双目失明,左眼底有渗出性病灶,前囱未闭,不能站立,智力发育不全,诊断为弓形体性视网膜脉络膜炎。1977年吴硕显首次从上海“无名高热”猪体内分离出弓形虫,因而在兽医界引起了震动。1979年徐秉锟告1例弓浆虫病,并自其体内分离出弓形虫。1978~1979年崔君兆首次在国内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广西人畜弓形体病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在我国18省、市、自治区200多个县开展了以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为主的《中国人畜弓形体病调查研究》项目,采用统一的IHA检测12万份人畜血清,分离出37株弓形虫,应用模糊聚类、催化模型、灰色系统理论、Logisti、逐步回归等10余种模型及理论对调查所获的大量数据进行了数理流行病学分析研究,对全国弓形体感染人数及病人数进行了评估,建立和改进了11种实验诊断方法或技术,发现和诊治11名病人,尤其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病人,在国内外均属首次告,并首次提出了《弓形体病诊断参考标准》及《弓形体感染地区分类标准》,协作组共培训数百人次,发表论文119篇,培养了一批人才,出版著作、资料汇编6部、150多万字,本项目是一项医学和兽医学的合作研究,内容包括病原学,实验诊断、流行病学及临床诊治等,其研究范围之广,参加单位及人员之多,时间之长,所获数据之多,不但在我国是空前的首次弓形体病研究,在英、美、俄、日等其他许多国家也未见有如此规模的大型协作弓形体病的研究导,所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完成的这项大规模弓形体病协作研究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假如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路线及邓小平理论的指引,各级领导与协作单位的支持及协作组全体人员的努力是不可能完成计划的。从1964~1986年我国在文献上告的弓形虫病例只有31例,到1990年导的病例数70余例。协作组于1983年、1985年及1989年分别在南宁、漳州及辽阳召开过三次扩大学术交流会,到会人数约在百人左右,1990年中华医学杂志编辑部在北京召开了弓形虫病座谈会,1998年北京热带病研究所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三届弓形虫病学术研讨会,1998年协作组与杭州市优生优育学会联合在杭州召开了《中国人畜弓形体病调查研究》成果应用研讨会,以纪念项目获奖十周年。在出版物方面我国于1980年首先由广西卫生防疫站内部出版了《弓形体病》,经过二年在这本书的基础上正式出版了《弓形体病》,这是我国第一本正式弓形虫病出版物,后来陆续有《人类弓形体病》,《弓形虫病学》,《弓形体病实验诊断技术》等书刊,出版物对普及知识起到了很大作用。弓形虫病病例过去告很少,因而被认为是罕见病,实际上则并不罕见,只不过未被识别出来,这与熟悉不足,知识宣传不普及,诊断方法未推广等因素有关,随着研究的不断开展,发现的病例也日益增加。bue;TEXT-DECORATION:underine/mediine/JSCX/200703/27152.asp/mediine/JSCX/200703/27152.asp?id=2/mediine/JSCX/200703/27152.asp?id=3/mediine/JSCX/200703/27152.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