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家庭教育案例5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教育案例(一)—家校合作,学习共赢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两个部分。二者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交互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对于我来说是有过切身体会的,还记得儿子小的时候性格活泼开朗,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本来我也没觉得这个性格有什么不好,但是当他慢慢长大以后,只要别人不关注他,他就会想方设法去引起别人注意,并且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从而引发很多矛盾。从那时候开始,我才发觉事情的严重性,开始找他谈话,跟他讲道理,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因为他的这种行为只有在与同龄人相处的时候才会表现出来,所以平时在家无法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引导,以至于一直拖着,成为了我的一桩心事。

记得有一次假期,我们家跟另外两组家庭组织了一次野餐活动,在儿子跟其他几个孩子一起玩耍的时候,他的这种行为又表现了出来。总是强势的要求别人要听他的,只要别人有别的想法,他就捣乱,最后竟然没有人愿意跟他玩,把他给孤立了。当时我也在一旁,觉得这是一个引导他的好机会,所以就抓住机会立马教导他,跟他讲道理,希望他能听进去,能通过这次事情有所改进,但是后来才发现仍然收效甚微。为此,我也一直烦恼着,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引导他,让他融入团队,正在我一筹莫展之际,接到了他当时班主任的电话,老师说明了打电话的缘由,原来是他在学校与同学闹矛盾了,他的我行我素的性格使得同学们都疏远了他,我一听这正是我发愁的事情,于是向老师讨教引导他的方法,老师觉得他心高气傲,必须挫挫他的锐气,要让他感受一下被所有人孤立的滋味,只有当所有人不再围着他转,不再关注他的时候,他才能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会自我检讨,从而慢慢改正。我们商量好之后就按照这个方法去做了,在校的时候同学们都孤立他,由老师去引导他。回家以后由我做他的思想工作,给他讲相关方面的故事,跟他谈心,给他竖立正确的团队意识,教导他与人交往的正确方式。终于,通过我们家校的共同努力,他慢慢地改正了过来,以前疏远他的同学都向他靠拢了过来,甚至交了几个知心朋友。看到他这一系列的变化,我甚感欣慰,他能从此次的挫折中走出来,离不开老师的关怀和教育,这件事情是他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他的改变使他收获了珍贵的友情,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能够受益一生。

所以,我认为如果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配合好,必定是对孩子教育的一大促进。

家庭教育案例(二)--远离手机控

“漫漫,作业做完了吗?做完了早点洗了睡觉。”老婆急切地催着孩子。“还没呢,等一会。”女儿回答的言语中带着几分不耐烦。“爸,借我手机用一下。”女儿向我伸出手。“干什么?”我问道。“用手机查找点东西。”我把手机拿给了女儿。过了一会儿,我想拿回手机,悄悄地走到女儿的跟前,发现女儿右手食指在手机上不停地点击着。我明白了,原来是女儿写作文遇到了难题了,眼看是写不下去了,没词了,借助手机找范文呢。“漫漫,怎么,肚子里没墨水啦?”我微笑着说道。“老师让写篇作文,不知该怎么往下写”女儿皱着眉头回答。

第二天晚上放学后,女儿跟往常一样做着作业,我随手将手机往沙发上一放,就进厨房开始忙碌着烧饭,一会儿发现手机不见了。“漫漫,看到我手机了吗?”我故意问道,实际上我心理明白,准是被女儿拿去了。见没人回答,我就悄悄地走到房间内,看到女儿正津津有味地刷抖音呢。我没有大声呵斥,而是细声细语地说:“当心中毒哟”。“我才不会呢。”女儿笑着说,嘴巴快咧到耳朵边了,眼睛仍未离开手机屏幕。我真是无语了,前两天看到网上讲,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变成“手机控”了,离开手机活不了了,现在自已的孩子快变成这样了,心里想着,真不是个滋味。不行,我得想办法帮她戒掉这个毛病,计划通过一段时间的调节,将其对手机的依赖逐渐降低。但是怎么调节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是完全弃用呢,还是适当管控?孩子现在正处在青春期,逆反心理比较严重,强制要求可能会适得其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吧,她比你还要大道理,怎么办?我心里嘀咕着,走路也想,饭后也想,睡前也想,终于想明白了:找替代方案,分散其精力,引导其做其他事情。行,就这想干了,我暗下决心,准备第二天开始付诸行动。

第二天晚上,女儿很快就做完了作业,主动跑到我身边转来转去,我心想,又想问我拿手机了。“作业做完啦?”我问道。“是呀,今天作业不多”,女儿随口答道。“借的书看完了吗?”我问道。“早就看完了”,女儿爽快地回答道。“好的,看得挺快。”我一边表扬她,一边随手从上衣口袋内掏出一份江报纸来。“这里有一整版的各小学和中学学生的优秀作文,你现在反正也没什么做,就看看,全当消遣。”女儿一开始还不太情愿,做了一翻思想工作后,女儿拿起报纸慢慢

看了起来。看来是兴趣上来了,女儿一会儿眉头紧锁,一会儿眉开眼笑,仿佛已经走进了文章故事中人物内心。“爸,我看完了。”女儿说道。“不会吧,看这么快。”我用怀疑的目光看着女儿。“你给我复述一下其中一篇。”我指着B4版的一篇文章《生命因善与爱而开花--读〈我们身边的好人〉有感》说道。女儿不快不慢地复述了起来:这篇文章讲述了江阴大地上出现的一个个好人,他们中有造福一方百姓的吴仁宝、李良宝,有助人为乐的沈洁、顾阿英,有见义勇为的田小猛、陈根清,“那么《我们身边的好人》这本书传递了一种什么样的正能量呢?”我想再考考女儿。“这本书给我们传递着一种无声的力量,它唤醒了我们内心的良知:让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好人,我们每个好人,有善、有爱,生命就会开花!”我微笑着点点头,原来让她读报,不但能戒掉“手机控”,还能提高女儿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真是两全其美呀!这真是一堂生动的思想品德课呀。尝到了读报的甜头,女儿每次都主动向我要报纸。但是我也会卖卖小关子,提个小条件,看报纸可以,看了之后得写一篇读后感。在女儿爽快地答应之后,每周,我都会把每周一的《江阴日报》用心地揣在口袋里带回家,放在女儿的写字台上。日复一日,女儿的阅读量增加了,写作水平也有了相应的提高,没有了曾经的眉头紧锁,更多的是眉开眼笑和得心应手。

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顺利完成我的目标任务,单靠让其看报纸还不够,我就琢磨着给女儿借书。古人讲“书非借不能读也”。于是我到华士图书馆办了一张读书卡,每月帮女儿借书,一开始以少年儿童作家杨红缨、曹文轩的文章为主,今年上了初中了,我让其多关注史铁生、王蒙写的书,多看些名著,特别是史铁生的书,对写作时的文章的起承转合有很大的启发和益处。在帮孩子借书的同时,我也会顺带借上两本,回到家,陪着孩子看书,与孩子一起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也是忙了一天后的一种身心的放松和心情的愉悦。孩子每每想看手机的时候,看到一旁看书的我,也对手机不再奢望,作为父母,我深知身教重于言教,做好积极引导的重要性,如果父母在看着手机,嘴里嚷着让孩子读书读书看报,我想一般的孩子是看不下去的。一般情况之下,书籍的吸引力要比手机、电视和游戏的吸引力要小的多。

“爸,什么时候去漂流书箱借书呀?”女儿放学回来,脚刚踏进家门,还没来得及放下书包就急切地跟我说。“怎么了?”我故作惊讶地问道。“听说,漂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