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摘要]探索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课堂教学信息技术

让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加速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对于未来的高度信息化时代所需人才的培养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有鉴于此,进行小学课堂老师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的研究是有紧迫性和必要性的。

1 信息技术应用的概念

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是指根据课堂教与学的需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的特性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信息技术应用方法、程序或方案。

1.1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1.1.1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是信息化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划分一个具有逻辑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理论成分的话,教学活动与社会的关系、与时代的关系以及由此派生的教学目标系统可视为宏观层面;中观层面指教学活动的系统分析、教学的组织以及教学模式;而教学运作的策略、技术和评价属于微观层面,其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主要涉及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运作的方式、方法和措施等操作性要素。

1.1.2有效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是以追求信息技术运用过程的最优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的制定、选择和运用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它是教师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系列系统的行为。它追求的是经济上最节省、时间上最合理与效果的最佳

1.1.3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不仅重视教师“如何利用技术”促进教学,而且重视学生“如何利用技术”促进学习。它关注培养学生21世纪的基本能力——信息的获取、分析与应用、创造性思考、问题解决、沟通合作的能力。

1.2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的特点

1.2.1目标指向性

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的制定、选择和运用总是指向特定的目标,解决现实的教学问题,掌握特定的教学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等;同时,运用教学策略的活动,无论是活动的内容及其细节,活动的方式,还是活动的程序及其每个环节,都是指向特定的目标,为达到目标而存在的。

1.2.2可操作性

针对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具有与之相应的操作方法、技术和实施程序,可供师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并要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的具体教与学的行为,不具有可操作性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是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

1.2.3灵活性信息技术应用策略与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对应关系。它具有灵活变通的特点,同一策略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策略也可以解决相同的问题;同时这种灵活性还表现在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的运用要因问题情境、目标、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变化。

2 加强小学信息技术的应用

2.1转变观念,更新认识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导致了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更新,促进了教学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教师如果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就不可能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就可能成为应用信息技术的“主要障碍”。因此,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促进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前提条

件。

首先要积极有效地向政府及教育行政领导宣传有关文件和中央领导的讲话,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加快培养和提高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宣传和学习,使政府和教育行政领导既能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到在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能充分认识到开展好信息技术教育也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地方生产力、现代技术及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从而树立起强烈的信息意识,为培养和提高地方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供思想和经济上的保障。

其次要努力转变教师观念,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教育,使教师了解信息化、网络化社会的特征,使他们认识到信息爆炸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以及未来社会对社会成员应具备的信息素养要求;另一方面,教师自身要以积极的态度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教育技术重要性的认识。

2.2完善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制度

首先应制定师范系统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标准。作为专业要求,能够有效地运用各种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应当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信息技术标准,就是要明确未来教师职业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具体要求。在制定标准方面,应该既有前瞻性,又具有实践性。其次要注重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综合课程在小学中占有了一定的比重,原有的单一学科教师培养的情况要转变,要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小学课程需要的综合型师资。

现有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收效并不明显。其原因主要在于培训模式已经陈旧,而且不适合广大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

因此,当前迫切需要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信息技术培训方案。笔者认为培训模式应以校本培训为主,并力求多样化。这是指立足于本校资源,以本校为培训基地,由本校发起和规划的,基于学校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需要的培训活动。这种培训的好处是:培训者和受训者大都是同校的教师,在培训中常常可以身兼两职,能充分调动大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便于进行合作交流;充分利用本校资源,挖掘本校潜力。同时,这样的培训还有利于教师解决问题和开发课程等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形成全校教师终身培训、共搞科研的氛围。

2.3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2.3.1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电子备课、演示教学内容。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备课、教研、上网查询资料、编写电子教案,利用目前流行的教学软件,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演示文稿或教学课件。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的形式呈现教学信息,有利于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2.3.2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资源环境,这样的外部环境,要适应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因素,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启发,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这种整合的形式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

2.3.3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测试和教学评估。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学测试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有能力的教师也可以自己设计练习题、编制试题库和测试软件,通过校园网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试和教学评估。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整合方式,但要制作比较“智能化”、交互功能很强的软件难度比较高,一般学校的信息技术人员很难实现。因此,这类软件在平时的公开课和评比课中很难见到

小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优化课堂结构,打造高效课堂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只有很好地将它们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实现课堂的高效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