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 男生贾里新传主题曲教案

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 男生贾里新传主题曲教案
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 男生贾里新传主题曲教案

《男生贾里新传》主题曲教学内容:

男生贾里新传主题曲

教学目标:

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旋律

了解电影,讲述贾里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教学用具:

课件,录音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电影《男生贾里》片段,导入本课课题

2、欣赏歌曲

播放歌曲,学生欣赏,感受歌曲旋律

3、提问

听到歌曲,你想到了哪些画面?

学生讨论

自由发言

4、你喜欢贾里吗?为什么?

5、总结

人音版小学一年级音乐下册教案(简案)

第一课《春天》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歌(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通过演唱《小雨沙沙》,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大自然。 教学过程: 一、聆听《杜鹃圆舞曲》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杜鹃圆舞曲》 1.完整聆听全曲。 2.复听乐曲,随着乐曲用手指画图形谱。展示给大家看。 三、表演《布谷》 1.完整地感受歌曲的旋律,可提示学生跟着音乐拍手、拍腿感受歌曲的节拍。 2.听歌曲的录音,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中记住歌曲的旋律。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四. 聆听《小燕子》,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1.完整聆听歌曲《小燕子》。 2.随着复听歌曲的录音,分组表演。 三、表演《小雨沙沙》 1.完整地聆听范唱歌曲,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感受。 2.再听范唱,尽快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4.分小组编创动作,边唱边表演。 四、复习歌曲《布谷》: 1听录音感受歌曲情绪。 2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第二课《放牧》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牧童到哪里去了》、《牧童》,唱《牧童》、《放牛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二、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认识三角铁,探索三角铁的敲击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势。 三、准确有感情地演唱《牧童》,并试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感受为歌曲伴奏的愉快。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间奏处加入锣、鼓、镲的伴奏。 教学设计 一、聆听《牧童哪里去了》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1.听歌曲前,同学们猜一猜《牧童到哪里去了》。 2.教师完整地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初听。 二、表演《牧童》 1.启发学生看插图,听录音范唱,初步感受歌曲。 2.听着范唱录音,用手指着图形谱(羊)轻轻地跟唱。 3.能跟着老师的手势、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 三、聆听《牧童》 1.完整地聆听歌曲《牧童》的录音。 2.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复听歌曲。 3.随着歌曲录音轻轻敲击双响筒。 四、表演《放牛歌》 1.提示学生注意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即:看着课本中图形谱对于歌曲高低长短的提示,感受歌曲旋律的进行,感受歌曲旋律的轻松、愉快。 2.跟着歌曲录音,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最新2018年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教案(完整版)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音乐备课教案 《新疆舞曲第二号》 教学目标: 1、感受这首钢琴曲的新疆民族风格。 2、会敲击(X X X X|XXXX X X |)节奏为乐曲伴奏。 教学过程: 一、提问:你了解的有关新疆的特色有哪些?(新疆的歌舞、四棱帽、手鼓、冬不拉;新疆的天山、天池、戈壁、胡杨;那里手抓饭、烤全羊、羊肉串、葡萄、哈密瓜等。) 二、作曲家简介。有一位非常钟爱新疆民族音乐的作曲家——丁善德,根据流传的新疆民歌创作了钢琴曲《新疆舞曲第二号》。 三、初听乐曲,你从中听出哪些新疆风格的音乐元素?(典型的新疆地区的节奏与音调、模拟手鼓的敲击声。) 四、再次完整欣赏,注意倾听其中的主导节奏型。 1、欣赏引子部分:(1)教师用钢琴弹奏引子部分。(2)这段音乐模仿了新疆的哪件民族乐器?(手鼓)(3)观看一段简短的手鼓演奏视频。 五、欣赏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为两个乐段):(1)欣赏第一乐段。①这是一段新疆民歌主题,一起学一学、唱一唱。②跟着录音再唱上面的曲调。 六、欣赏第二乐段。①和第一乐段相比有什么联系?(平行乐句的变化重复,“学生只要说出重复即可”;中间加入了琶音的音型,“学生可以运用他们自己的表达方式来回答”)。参与体验:这段音乐重复了民歌主题的旋律,在长音处加入了琶音的音型做填充,(教师在钢琴上示范一小段琶音的音型),其后再听录音,学生边听边快速动手指,模拟琶音的演奏。②接下来,第二乐段音乐在发展时,运用了很多对比的手法,你听到了其中的哪些方面的对比?(力度的对比、明亮与暗淡的色彩对比。学生说的不全面时,教师给以补充)。参与体验:当听到强力度时,请紧握双手用力打节拍,当听到弱力度时,请伸出食指轻轻打节拍;当听到明亮的色彩时,摊开双臂,当听到暗淡的色彩时,请将双臂收回腰间。在这一部分音乐的结尾处,听到手鼓声一起敲击。 七、欣赏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也分为两个乐段)

最新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最新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6课牧童之歌 一、教学目标 、聆听乐曲《小放牛》,认识唢呐度记住唢呐的音色。能听辨出音乐中塑造的村姑与牧童对答的形象,对唢呐表现的人物形象有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聆听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感受歌曲风趣、幽默的风格特点,并能在衬词“来咿噢都” 处按指定节奏拍手。 、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剪羊毛》,感受歌曲中旋律的重复与变化。用歌声表达人们对劳动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能按歌曲《小小羊儿要回家》之间的换气要求演唱,用柔和的歌声表现歌曲的意境。认识全音符,并在歌曲《小小羊儿要回家》中唱准全音符的时值。 、能用指定的音为节奏短句编配旋律。 二、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学唱歌曲《剪羊毛》,聆听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第二课时:聆听乐曲《小放牛》,认识唢呐,做编创旋律的练习; 第三课时:学唱歌曲《小小羊儿要回家》,学习全音符,复习歌曲《剪羊毛》。 第一课时 一、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 三、学唱歌曲《剪羊毛》 1、聆听歌曲范唱导入。熟悉旋律,了解歌词大意。 2、再次聆听歌曲,熟悉歌曲旋律。 3、出示歌谱,边听边看歌谱,问: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通过刚才跟着音乐律动你能发现歌曲有几个乐句?哪几个乐句是一样的? 4、指导学生跟着琴模唱第一段旋律。 5、模唱第二段旋律,让学生说说歌曲中带色块的旋律和其他几句的旋律有什么不同? 6、学唱歌词时,问: 【1】歌词中的“白云”“雪堆”“丝绵”“皮袄”指的是什么? 【2】剪羊毛也是比较累的劳动,但众有没有感觉很累。为什么?从你对歌曲的理解中,你认为用什么样的速度和情绪来演唱,更能表达牧羊人愉快劳动的心情? 7、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8、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和节奏为歌曲第二段伴奏。 9、总结。

人音版小学三年级下册音乐精品教案

第 1 课爱祖国 《我们走进十月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聆听《我们走进十月的》爱国主义题材音乐作品的感染下,进一步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 教具准备: 钢琴、录音机、教学光盘。 聆听《我们走进十月的》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做好歌片(小黑板上抄歌曲、电子琴、录音机、光盘、电视机等,把单旋律歌片向学生展示)。 1.设问:为什么人们把十月称为金秋?(气候、季节、节日……) 。 2.欣赏《我们走进十月的》回答问题:歌曲的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主题思想?演唱的形式? 3.出示歌词,再次欣赏:边看谱边欣赏。研究的问题:歌曲由几部分组成?为什么? 4.分段深入欣赏: (1)边看教材的图形谱[1],边听第一部分音乐,谈谈你对这部分音乐的感受 (2)“风”“雨”的含义? (2)边看教材的图形谱[2],边听第二部分,谈谈与第一部分的对比。 (3)听第三部分并按曲调由自己画图形谱。谈谈这一部分的形象并与第一、二部分比较。 5.细致地聆听全歌曲。研究的问题: (1)歌曲给你什么感受与启示? (2)对“我们走进明天的洪流”这句词你怎样理解? 6.各人根据三段音乐,设计三种动作,边聆听音乐边表演,以表示对歌曲的理解。 二、教学小结

教学反思: 在聆听合唱曲《我们走进十月的》时,很多同学能在第一遍聆听时,随音乐表演,,孩子们就会自然的手拉手,这首歌曲比如“拉着我的手,拉着你的手,祖国和我们一走”的旋律明朗,节奏第一段欢快,第二段抒情,具有当代流行歌曲的气息,符合当代少年儿童活力、向上的气息,在二次聆听时,我让学生边听音乐,边为曲掉 3 画图形谱,2 班的孩子虽然之前纪律一般,但竟然百分之八十的孩子都能认真听如何画,最后都能把图形谱画的很好,而且个个有创意,有的画上脚丫,有的画丰收的苹果,有的画太阳等,孩子的优点真的需要我们慢慢发现。 《红旗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红旗颂》,感受音乐庄严深情的爱国情感。 2.了解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速度、节奏)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提高分辨乐曲速度、节奏和情绪的能力。 3.通过多种形式参与音乐,丰富情感体验,培养音乐素养。教学重点:充分感受、体验主题音乐的情绪情感。教学难点:听辨主题的重复和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生讨论:红旗代表了什么?(中国国旗中的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代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星呈黄色,表示中华民族为黄色人种。五颗五角星互相联缀、疏密相间,象征中国人民大团结。每颗小星各有一个尖角正对大星中)心点,表示全体四个阶级对党的向心之意,受党的全面的领导。 2. 导入课题《红旗颂》。所以,才诞生了《红旗颂》这一首庄严乐曲。 (设计意图:使学生懂得了“红旗”的象征意义,为理解音乐作知识上的准备,又奠定了一节课的情绪基调) 二、分段聆听《红旗颂》 1.释义:“颂”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提炼:歌颂、赞颂) 2. 聆听引子部分。 (1)聆听引子部分,设问:乐曲的引子部分给我们怎样的感觉?你在引子中听到了哪首歌曲的曲调?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 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音乐音乐审美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不同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基础薄弱,这个阶段我会注重作好以前和今后知识的衔接工作。我会采取多种方式策略,帮助学生自己熟练的应用所学过的知识。并要注意避免学生厌烦枯燥的乐理知识的学习,采取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边玩边学。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任务: (一)发声训练部分: 1、在气息的控制下,逐步扩展高音。 2、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表现歌曲的情感。 3、唱保持音时,声音要饱满。 4、学习二声部合唱,注意音量的均衡,音色的协调。 (二)、视唱、知识、练耳部分: 1、读谱知识: (1)、认识变音记号:升记号、还原记号,知道其作用。 (2)、学习一个升号的调,熟悉G自然大调各音在高音谱表及键盘上的位置(不讲调式、音阶的概念) (3)、理解3/8、6/8拍号的含义。懂得六拍子的强弱规律,学习其指挥图式。 (4)、学习三连音,切分音;认识速度标记;认识保持音记号。 2、视唱部分: (1)、视唱在G调号上的自然大小调音阶和中国传统五声调式音阶。

(2)、练唱有增四、减五度旋律音程的练习曲。 (3)、分二声部练唱大小六度和声音程(不讲名称)。 (4)、在教师帮助下:视唱在C调号和G调号上的单声部歌曲;视唱有临时升记号的单声部歌曲;视唱4~8小节二声部歌曲。 (5)、划拍视唱二、三、四拍歌曲。 3、练耳部分: (1)、使用C调号听记二拍子的2~4小节单旋律。 (2)、听记2~4小节节奏。 (3)、听记和声音程中的两个音。 (三)、欣赏部分: 结合音乐作品的欣赏,了解一些旋律的初步知识(如旋律进行的方式、特点和一般的表现意义),以进一步加强情感体验的能力,加深对音乐形象的感受,进入比较深入的欣赏。 四、教学分析: 四年级时期的学习非常重要。在这个阶段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学期,学生将巩固并自己应用曾经学过的知识,而且,学期学习的知识又为今后两年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学期教材在乐理方面又加深了难度,如一个升号的调,升记号和还原记号等,为今后的五线谱学习做好了伏笔。 五、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案(人音版)

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案集(人音版) 第一课《好朋友》 一、教学内容: 1、聆听《玩具兵进行曲》 2、聆听《口哨与小狗》 3、表演《你的名字叫什么》 4、表演《拉勾勾》 二、教学总目标: 1.学习以音乐的方式与教师和同学交往,喜欢并乐于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2.能够和大家一起整齐地演唱并背唱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拉勾勾》。 3.初步认识课本中的几种音乐学习标志,尝试以动作和语言表达活泼欢快的情绪。 三、教材分析: 1.管弦乐《玩具兵进行曲》 很多作曲家都写过以玩具兵为题材的儿童歌曲,例如皮埃尔的《玩具兵进行曲》,伊格鲁的《玩具兵阅兵式》,柴科夫斯基的舞剧《胡桃夹子》中的《玩具兵小进行曲》,波埃鲁涅的《玩具兵》等。但是,德国作曲家莱昂?耶塞尔写的这首《玩具兵进行曲》是其中流行最广的一首。 莱昂?耶塞尔生于1871年。《玩具兵进行曲》据说是作曲家回忆起小时候做的一个甜蜜的梦,用梦境里的故事写成。内容是这样的: 晚上,小主人睡觉了,玩具兵们一个个从玩具箱里偷偷爬了出来。他们先排列成整齐的队伍游行,后来又打闹嬉耍。正当天刚蒙亮的时候,小主人醒了,玩具兵们惊慌的逃回玩具箱子里。小主人起床,打开箱子一看,玩具们东倒西歪地躺在里面。呵!原来刚才是一场美丽的梦。 这支乐曲用复三部曲式写成。C大调,2/4拍。前面有个短小的引子,描写玩具兵正以小喇叭和大、小军鼓为前导开始游行。里面加有木琴和木鱼声,那叮叮笃笃的音响更增加了儿童的乐趣。第一部分情调明朗活泼,第二部分主题雄壮而有气势,反复时,加进了短笛、木琴、小钟琴,显得活泼风趣。然后是第一部分的再现,接尾声。在尾声里,作曲家用半音阶快速下行滑音,将玩具兵发现小主人醒了那惊慌失措而迅速地逃回箱子里的动作描绘得十分生动、逼真,乐曲最后用一个长音结束。 2.管弦乐《口哨与小狗》 《口哨与小狗》,又译《吹口哨的少年和小狗》。它是美国作曲家普莱亚(1870-1943)于1905年创作的一首通俗管弦乐小曲。它描绘了小主人吹着口哨,和心爱的小狗在林荫道上散步的情景。曲调轻松、活泼、形象逼真、可爱。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C大调,2/4拍 3、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 《你的名字叫什么》是一首天真的富有童趣的创作歌曲,2/4拍,宫调式,一段体结构。歌曲的节奏规整,多为一音一字,词曲结合紧密,以亲切的询问名字的方式,自报姓名,互相认识,作为友谊的开始。这首歌作为起始课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自然的条件,消除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陌生感,使学生对音乐课和音乐老师多一份亲切感。 歌曲在课本上采用儿童一问一答的对话方式,配上活泼的插图,使学生看起来亲切,缩短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之间的心理距离。 4.歌曲《拉勾勾》 《拉勾勾》是一首优美的儿童歌曲。3/4拍,宫调式,一段体结构。拉勾勾是小朋友的一种游戏,游戏时两个人用自己的小拇指勾在一起,口唱歌谣,表示友谊。作者正是抓住了儿童这一游戏特点,创作了这首歌曲。歌曲的节奏平稳、舒展,三拍子的运用增加了亲切感,

4下-人音版四年级下册全册音乐教案教学设计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课跳起来 《新疆舞曲第二号》 【教学内容】《新疆舞曲第二号》 【教学目标】 1、感受这首钢琴曲的新疆民族风格。 2、会敲击(X X X X|XXXX X X |)节奏为乐曲伴奏。 【教学过程】 一、提问:你了解的有关新疆的特色有哪些?(新疆的歌舞、四棱帽、手鼓、冬不拉;新疆的天山、天池、戈壁、胡杨;那里手抓饭、烤全羊、羊肉串、葡萄、哈密瓜等。) 二、作曲家简介。有一位非常钟爱新疆民族音乐的作曲家——丁善德,根据流传的新疆民歌创作了钢琴曲《新疆舞曲第二号》。 三、初听乐曲,你从中听出哪些新疆风格的音乐元素?(典型的新疆地区的节奏与音调、模拟手鼓的敲击声。) 四、再次完整欣赏,注意倾听其中的主导节奏型。 1、欣赏引子部分:(1)教师用钢琴弹奏引子部分。(2)这段音乐模仿了新疆的哪件民族乐器?(手鼓)(3)观看一段简短的手鼓演奏视频。 五、欣赏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为两个乐段):(1)欣赏第一乐段。①这是一段新疆民歌主题,一起学一学、唱一唱。②跟着录音再唱上面的曲调。 六、欣赏第二乐段。①和第一乐段相比有什么联系?(平行乐句的变化重复,“学生只要说出重复即可”;中间加入了琶音的音型,“学生可以运用他们自己的表达方式来回答”)。参与体验:这段音乐重复了民歌主题的旋律,在长音处加入了琶音的音型做填充,(教师在钢琴上示范一小段琶音的音型),其后再听录音,学生边听边快速动手指,模拟琶音的演奏。②接下来,第二乐段音乐在发展时,运用了很多对比的手法,你听到了其中的哪些方面的对比?(力度的对比、明亮与暗淡的色彩对比。学生说的不全面时,教师给以补充)。参与体验:当听到强力度时,请紧握双手用力打节拍,当听到弱力度时,请伸出食指轻轻打节拍;当听到明亮的色彩时,摊开双臂,当听到暗淡的色彩时,请将双臂收回腰间。在这一部分音乐的结尾处,听到手鼓声一起敲击。 七、欣赏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也分为两个乐段)(1)欣赏第一乐段。①节拍、速度、情绪和第一部分相比有什么变化?能联想到什么?(由 2/4 拍变为 6/8 拍,速度稍慢,情绪变得绵延抒情、舒缓柔和,像是一个小伙子唱出高亢、悠扬的歌声。)②再听这段音乐,并随音乐轻微摇晃身体,体会 6/8 拍摇曳的感觉。(2)欣赏第二乐段。①此段音乐和第一乐段相比在速度、节拍方面又有什么变化?描绘了什么场面?(速度恢复了开始时的速度,节拍由 6/8 拍又转回了 2/4 拍,描绘了新疆人民欢庆节日的欢乐歌舞场面。)②再听此段音乐,可以用下面的节奏为其伴奏(注意速度与重音符号的变化)。也可在老师的带领下,跟随录音跳几个新疆舞蹈动作,表现欢乐的歌舞场面。 4、欣赏第三部分(1)这部分音乐重复了第几部分的音乐?这部分音乐再次出现,让你有何感受?(学生即兴说,畅所欲言、发表见解与感受)(2)结尾是什么样的效果?(情绪更加热烈,在欢乐的手鼓声中结束全曲)。

人音版小学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全册)

人音版一年级下册音乐全册教案 第一课《春天》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歌(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通过演唱《小雨沙沙》,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大自然。 三、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并和《杜鹃圆舞曲》相比较,说出旋律相似的地方。 四、能编创动作表现歌(乐)曲,准确地唱歌。 教学建议: 1、本课可安排两课时完成。 2、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春天”万事万物的描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在“春天” 主题的理解上聆听乐曲和歌曲。 3、教师可调动现代化教学手段,选用春天的录像,激发学生的兴趣。 4、教师应采用各种方法,使学生有表现地唱好歌。 四、教材分析: 1.手风琴独奏曲《杜鹃圆舞曲》 《杜鹃圆舞曲》是根据挪威作曲家约纳森创作的一首同名钢琴曲移植的手风琴曲。 约纳森(1886~1956),挪威作曲家。曾在德国学习音乐,他写过一些音乐作品,但以这首《杜 鹃圆舞曲》流传最广,也使得约纳森名传于世。这首钢琴曲也常以管弦乐或其他器乐形式演奏。据说在1918~1930年间约纳森曾在斯德哥尔摩“金杜鹃电影院”专为无声影片的放映作钢琴 配音,本曲即为当时影片即兴配音而作。 《杜鹃圆舞曲》在曲调和节奏上,具有挪威民间舞曲的风格。全曲采用三拍子圆舞曲体裁,C 大调,中板。由三个小圆舞曲组成。在简短的弱拍开始的、节奏自由的4小节引子过后,出现下行三度模仿杜鹃鸣叫的音调,第一段以杜鹃鸣叫的下行三度所构成的动机为核心,运用重复、模进、变奏等手法发展而成。它以轻快、活泼的节奏和清新、流畅的旋律,描绘了一幅生机盎 然的景象,婉转的鸟鸣和轻松的三拍子节奏,形成了温和、迷人的气氛。 第二段以“la”的长颤音开始。主旋律应用了许多颤音,间杂着杜鹃的鸣叫声,好似杜鹃鸟灵 活地在林中飞来飞去,一会儿在这个枝头跳跃,一会儿又在那个枝头高唱,杜鹃鸟的鸣叫声为林中增添了浓浓春意。 第三段,旋律流畅而连贯,极富歌唱性,由于曲中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半音,使得旋律更加新颖。这一段音乐与前两段轻快、活泼的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加之手风琴特有的音色,使得音乐有一种迷人的色彩。在竖笛模仿杜鹃鸟鸣叫以后,第三段抒情的旋律又反复了一次,最后第一段音乐再现,并结束在杜鹃鸟的鸣叫声上,与乐曲的开始形成呼应。《杜鹃圆舞曲》由于曲调优美,音乐形象生动鲜明,深受人们的喜爱。 2.歌曲《小燕子》 《小燕子》是故事影片《护士日记》中的插曲,自影片播出后,这支歌便飞入了千家万户,成 为孩子们喜爱的歌曲,多年传唱不衰。 歌曲为五声宫调式,4/4拍,两个乐段,第二个乐段是第一个乐段的变化重复。歌曲遵循了语 言的音调、节奏写成,音乐语言淳朴简练,口语化;歌曲几次出现了附点音符,都巧妙地结合 了语言的节奏、韵律,还有延音记号,后倚音的使用等,使得词曲结合紧密。歌词以一颗童心 描绘了小女孩与小燕子朋友般的亲密交谈,唱起来朗朗上口,娓娓动听。尤其作者在处理第二段歌词时,不加停顿,将小女孩要把家乡的新变化、新面貌一一告诉小燕子,力邀小燕子来做 客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歌曲以小女孩为主人公,动情地歌唱了祖国的新面貌,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伟大成就。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美好感觉。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完整版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音乐 教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课跳起来 【教学内容】《新疆舞曲第二号》 【教学目标】 1、感受这首钢琴曲的新疆民族风格。 2、会敲击(X X X X|XXXX X X |)节奏为乐曲伴奏。 【教学过程】 一、提问:你了解的有关新疆的特色有哪些? 二、作曲家简介。有一位非常钟爱新疆民族音乐的作曲家——丁善德,根据流传的新疆民歌创作了钢琴曲《新疆舞曲第二号》。 三、初听乐曲,你从中听出哪些新疆风格的音乐元素(典型的新疆地区的节奏与音调、模拟手鼓的敲击声。) 四、再次完整欣赏,注意倾听其中的主导节奏型。 1、欣赏引子部分:(1)教师用钢琴弹奏引子部分。(2)这段音乐模仿了新疆的哪件民族乐器(手鼓) 五、欣赏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为两个乐段):(1)欣赏第一乐段。这是一段新疆民歌主题,一起学一学、唱一唱。 六、欣赏第二乐段。第二乐段音乐在发展时,运用了很多对比的手法,你听到了其中的哪些方面的对比 七、欣赏第二部分1、欣赏第一乐段。节拍、速度、情绪和第一部分相比有什么变化能联想到什么 2、欣赏第二乐段。此段音乐和第一乐段相比在速度、节拍方面又有什么变化描绘了什么场面 3、欣赏第三部分这部分音乐重复了第几部分的音乐这部分音乐再次出现,让你有何感受 八、音乐家相册。了解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一丁善德的主要创作作品。 1、欣赏原苏联指挥家迪利济耶夫改编的管弦乐《新疆舞曲第二号》。 2、谈一谈和钢琴曲对比,有何不同的感受 《那不勒斯舞曲》 教学内容:欣赏《那不勒斯舞曲》 教学目标: 1、了解西洋铜管乐器------小号、圆号、长号、大号的形状、音色及演奏方式。 2、通过对《那不勒斯舞曲》的欣赏,能排列出乐曲的三个乐段;知道乐曲的三个乐段都是弱拍起奏;辨别乐曲的速度。 一、激趣导课:师导:今天陶是给大家带来几位有趣的大嗓门朋友,他们很想和大家交朋友,你们愿意吗?生:愿意! 二、介绍西洋铜管乐器 1、认识形状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认识其中那位朋友? 2、辨别音色下面我们来聆听一下他们的歌喉。听听他们的音色各有什么特点。 三、赏析《那不勒斯舞曲》

人音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全册

人音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一课童年 教学目标: 1、《捉迷藏》、《我们多么幸福》、《摇啊摇》、《小酒窝》等作品,有如四夫幅精致多彩的画面,它表达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热爱。我们从音乐声中感受并体验这种人间的真挚情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聆听《捉迷藏》时,边听边看图形谱,从中初步感受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3、进一步熟悉歌曲,通畅地唱好《摇啊摇》《小酒窝》曲调。有感情的背唱这两首歌曲,并进行即兴表演。 4、听辨音的高低并进行模唱,能基本唱准。 教学重点、难点: 1、聆听、欣赏。听辨音的高低并进行模唱,能基本唱准。 2、休止符、有感情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磁带。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拍手进教室。(选用《苏珊娜》) 2、确立良好坐姿,明确课堂纪律,师生问好。 二、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好朋友,它是谁呀?(小兔子出场) 生:兔子!兔:小朋友们你们好,我叫小兔! 师:小兔子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钢琴曲,名字叫《捉迷藏》。 兔: 小朋友们,这首钢琴曲是小兔子特别爱听得一首,音乐中有一段乐曲像我跑步一样轻快好听,你们能自己听一听,找一找吗?(这时候小乌龟,鸭子也纷纷出现了)乌龟:还有我,还有我呢,音乐里面也有像我的爬行速度一样慢的音乐,你们也找找看呀! 鸭子:我走路一摇一晃,既不像小兔子跑得那样快,也不像乌龟爬得那样慢,我的速度说不好,反正你们帮我找一找,我还没有找到呢! 三、新授1、聆听钢琴曲《捉迷藏》,请同学们根据三个小动物的话,来分乐段!听完,做简单分析,画书。 2、小游戏。聆听音乐学三种小动物走路的样子。(给学生走路空间) 3、分小组讨论,每组选出三个同学分角色扮演! 4、小兔子讲故事。让小兔子讲述她小的时候与外婆如何共度美好童年的?(创编一个小故事) 兔:现在回忆起最难忘的事情就是外婆哄我进入梦乡的那个好听的童谣!同学们想知道吗?”(小兔子朗诵一遍歌词)生:让学生打开书读一遍。(没有感情!) 兔:“不像不像,你们读的一点都不像我的外婆一样好听!外婆的声音很小。”

人音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人音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1、了解《国歌》、《歌唱祖国》创作的背景以及词曲作家,知道生活中运用《国歌》的场合以及相关礼节,在歌唱与聆听活动中激起民族自豪感。 2、通过游戏初步感受“上行”音阶。教学设想: 1、通过听老师讲述关于“国歌”的故事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的情感世界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为下面《国歌》学习奠定基础和情感的铺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国旗、国歌的真挚感情。 2、在游戏中初步感受“上行”音阶,使学生更容易了解旋律上行的知识。 教学程序与策略: 一、组织教学在《国旗国旗真美丽》音乐中进教室。谈话导入:每一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国旗,而且都很美丽。今天老师就要考考大家对我们国家的国旗国歌了解多少? 1、中国的国旗是什么?中国的国歌是什么? 2、谁能告诉老师在什么样的场合中会升国旗、奏响《国歌》呢?学生自由发言,畅所欲言。 二、感受“上行”音阶。导入:同学们真聪明,对于我们来说,国旗和国歌代表了整个国家的人民,国旗和国歌是我们身份的象征。现在老师就奖励你们做一个游戏。

1、戏规则: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个台阶,旁边出示( 5、1、3、5),教师按照顺序先弹奏出每一个音的音高,要求学生按照音高把这些音填到台阶上。 2、边唱边用手势感受音高行进方向。 3、教师小结“上行音阶” 三、聆听铜管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师:很好!那在刚才大家提到的《国歌》中也有这种“上行”的音阶,老师请你们找找是哪些句子?学生听完后回答。 1、学生唱唱“起来、起来、起来”这句话的歌谱。 2、想一想:为什么作曲家在这里一定要运用上行手法? 3、老师用渐强的力度范唱一遍,上行时力度有什么变化?出示渐强记号 4、并唱一唱上行句“起来、起来、起来”直接感受歌曲意境。教师小结作者作曲意图。 5、师:那你们知道国歌的作者是谁吗?谁作词?谁作曲? 6、你们唱过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歌曲吗?请举例并唱几句。 四、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教师根据学生了解的情况以讲故事的方式简单介绍《国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师:《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此歌作于1935年,是影片《风云儿女》主题歌。聂耳在谱曲前,也因受敌人迫害即将离国,在去日本前写成初稿,到日本后不久就把

人音版小学一年级音乐下册教案全集 ()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课《春天》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歌(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通过演唱《小雨沙沙》,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大自然。 三、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并和《杜鹃圆舞曲》相比较,说出旋律相似的地方。 四、能编创动作表现歌(乐)曲,准确地唱歌。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杜鹃圆舞曲》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二聆听《杜鹃圆舞曲》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聆听全曲。 提示:乐曲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给同学们听一听。 2.复听乐曲,随着乐曲用手指画图形谱。或用彩色笔画在白纸上,听后,展示给大家看。 3.想一想用木鱼和碰钟参与乐曲的演奏,应怎样敲击比较合适,分小组讨论,分别与乐曲合作。 三、表演《布谷》教学基本要求 1. 完整地感受歌曲的旋律,可提示学生跟着音乐拍手、拍腿

感受歌曲的节拍。然后听歌曲录音,用手指点歌词,想一想哪些音长? 2. 听歌曲的录音,分小组拉起手,听第一段歌曲向左方向走,听第二段歌曲向右方向走,第三段反之。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中记住歌曲的旋律。 3. 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四、编创与活动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小燕子》,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聆听《小燕子》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聆听歌曲《小燕子》。 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你想和小燕子说什么? 2.听歌曲《小燕子》分小组编创动作。 3.随着复听歌曲的录音,分组表演。 三、表演《小雨沙沙》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范唱歌曲,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感受。提示:注意听,是谁在说话,使学生集中精力听歌曲。 2.再听范唱。 3.尽快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4.分小组编创动作,边唱边表演。 四、复习歌曲《布谷》:

最新人音版小学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1课跳起来 《新疆舞曲第二号》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新疆舞曲第二号》 【教学目标】 1、感受这首钢琴曲的新疆民族风格。 2、会敲击(X X X X|XXXX X X |)节奏为乐曲伴奏。 【教学过程】 一、提问:你了解的有关新疆的特色有哪些?(新疆的歌舞、四棱帽、手鼓、冬不拉;新疆的天山、天池、戈壁、胡杨;那里手抓饭、烤全羊、羊肉串、葡萄、哈密瓜等。) 二、作曲家简介。有一位非常钟爱新疆民族音乐的作曲家——丁善德,根据流传的新疆民歌创作了钢琴曲《新疆舞曲第二号》。 三、初听乐曲,你从中听出哪些新疆风格的音乐元素?(典型的新疆地区的节奏与音调、模拟手鼓的敲击声。) 四、再次完整欣赏,注意倾听其中的主导节奏型。 1、欣赏引子部分: (1)教师用钢琴弹奏引子部分。 (2)这段音乐模仿了新疆的哪件民族乐器?(手鼓) (3)观看一段简短的手鼓演奏视频。 五、欣赏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为两个乐段): (1)欣赏第一乐段。 ①这是一段新疆民歌主题,一起学一学、唱一唱。 ②跟着录音再唱上面的曲调。 六、欣赏第二乐段。 ①和第一乐段相比有什么联系?(平行乐句的变化重复,“学生只要说出重复即可”;中间加入了琶音的音型,“学生可以运用他们自己的表达方式来回答”)。 参与体验:这段音乐重复了民歌主题的旋律,在长音处加入了琶音的音型做填充,(教师在钢琴上示范一小段琶音的音型),其后再听录音,学生边听边快速动手指,模拟琶音的演奏。

②接下来,第二乐段音乐在发展时,运用了很多对比的手法,你听到了其中的哪些方面的对比?(力度的对比、明亮与暗淡的色彩对比。学生说的不全面时,教师给以补充)。 参与体验:当听到强力度时,请紧握双手用力打节拍,当听到弱力度时,请伸出食指轻轻打节拍;当听到明亮的色彩时,摊开双臂,当听到暗淡的色彩时,请将双臂收回腰间。在这一部分音乐的结尾处,听到手鼓声一起敲击。 七、欣赏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也分为两个乐段) (1)欣赏第一乐段。 ①节拍、速度、情绪和第一部分相比有什么变化?能联想到什么?(由2/4拍变为6/8拍,速度稍慢,情绪变得绵延抒情、舒缓柔和,像是一个小伙子唱出高亢、悠扬的歌声。) ②再听这段音乐,并随音乐轻微摇晃身体,体会6/8拍摇曳的感觉。 (2)欣赏第二乐段。 ①此段音乐和第一乐段相比在速度、节拍方面又有什么变化?描绘了什么场面?(速度恢复了开始时的速度,节拍由6/8拍又转回了2/4拍,描绘了新疆人民欢庆节日的欢乐歌舞场面。) ②再听此段音乐,可以用下面的节奏为其伴奏(注意速度与重音符号的变化)。也可在老师的带领下,跟随录音跳几个新疆舞蹈动作,表现欢乐的歌舞场面。 4、欣赏第三部分 (1)这部分音乐重复了第几部分的音乐?这部分音乐再次出现,让你有何感受?(学生即兴说,畅所欲言、发表见解与感受) (2)结尾是什么样的效果?(情绪更加热烈,在欢乐的手鼓声中结束全曲)。八、音乐家相册。 了解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一丁善德的主要创作作品。 1、欣赏原苏联指挥家迪利济耶夫改编的管弦乐《新疆舞曲第二号》。 2、谈一谈和钢琴曲对比,有何不同的感受? 教学反思:

最新人音版小学三年级音乐教案

爱祖国课时 3 课型教学内容表演《祖国祖国我们爱你》 教学目标1、随音乐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祖国祖国我们爱你》; 2、积极参与表演和即兴创编歌词活动,并从中体验乐趣。 教学重点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即兴创编歌词。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教科书 主备教师审核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主案个性修改 一、导入新课 一、师生问好 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学生听音乐拍手跑跳着进入教室,师生问好。 二、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仔细瞧瞧,什么小精灵来到我们身边了? 出示头饰:小蜡笔。 师:对,蜡笔小精灵在跟小朋友们打招呼呢!它还带来了4位好朋友。 引出歌词:小小蜡笔,穿花衣。 二、探索新知 三、学习歌曲《祖国祖国我们爱你》 1、学习第一乐句 师:蜡笔小精灵为自己编了儿歌(出示课件)“小小蜡笔,穿花衣,红黄蓝绿多美丽。”

小朋友们仔细听,蜡笔小精灵要考考你们,谁能记住儿歌,能把它按照节奏读出来。 2、学习第二乐句 师:这么可爱的蜡笔小精灵你们喜欢它吗? 生答。 3、学唱第一乐段。 师:老师把前面蜡笔小精灵编的儿歌组合在一起,加上了旋律,小朋友们听一听! 三、应用实践 四、表现 1、听唱歌曲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许多美丽的图画。蜡笔小精灵见小朋友们这么喜爱他们,画的画又这么漂亮,也忍不住高兴的唱起歌来。听……出示课件(五) 画面:歌词 背景音乐:整首歌曲的演唱 2、完整地演唱歌曲。 师问:小朋友,你们在唱这首歌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呢? 引导学生用高兴、快乐的心情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3、师:画小鸟飞在蓝天里,画小草长在春天里。大自然的美景还有很多,除了这些,小朋友,你们还能画些什么呢? 生答:…… 启发学生即兴创编歌曲第二乐段的歌词。 师:那你能不能也像这样,把你想画的编入到歌词里呢?(出示课件) 学生完整地、有表情地演唱自己创编的歌曲。 师:下面我们就把小朋友们刚才编好的歌词用这首歌曲的旋律唱一唱。 四、总结拓展五、小结

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全册(人音版)

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全册(人音版) 第1课春天 教学内容: 聆听《杜鹃圆舞曲》,聆听《小燕子》,表演《布谷》,表演《小雨沙沙》。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歌(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2、通过演唱《小雨沙沙》,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大自然。 3、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并和《杜鹃圆舞曲》相比较,说出旋律相似的地方。 4、能编创动作表现歌(乐曲)。准确地唱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杜鹃圆舞曲》。 2、聆听《小燕子》。 教学过程: 1、完整聆听全曲,问:乐曲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给同学们听一听。 2、复听乐曲,随着乐曲用手指画图形谱。 3、想一想,用木鱼和碰钟参与乐曲的演奏,应怎样比较合适,分小

组讨论,分别与乐曲合作。 4、完整地聆听歌曲《小燕子》。 问: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你想和小燕子说什么? 5、听歌曲《小燕子》分小组编创动作。 6、随着复听歌曲的录音,分组表演。 7、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布谷》、《小雨沙沙》。 教学过程 1、完整地感受歌曲的旋律。 让学生跟着音乐拍手、拍腿,感受歌曲的节拍。听歌曲录音,用手指点歌词,想一想哪些音长? 2、听歌曲录音,分小组拉手: 听第一段歌曲向左方向走, 听第二段歌曲向右方向走, 第三段反之, 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中记住歌曲的旋律。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4、课后小结。

第2课放牧 教学目标 1、通过听《牧童到哪儿去了》、《牧童》,唱《牧童》、《放牛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认识三角铁,探索三角铁的敲击方法,掌握其演奏方法和姿势。 3、准确有感情地演唱《牧童》,并试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间奏处加入锣、鼓、镲的伴奏,感受为歌曲伴奏的愉快。 教学内容 1、表演《牧童》; 2、认识三角铁、双响筒; 3、聆听《牧童到哪里去了》、《牧童》;表演《放牛歌》。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聆听歌曲《牧童到哪里去了》和《牧童》。 教学过程: 1、听歌曲前,同学们猜一猜《牧童哪里去了》。 2、教师完整地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初听。歌中唱出的牧童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渗透珍惜学习时光的教育。 3、学生可根据歌曲内容,分小组、分角色编创动作表现歌曲。

新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风景如画》教案

新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风景如画》教案 风景如画(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音乐对大自然的描绘可谓美不胜收,它把人们引入丰富的想象之中。我们能从《森林的歌声》、《荫中鸟》的乐曲声中听辨各种小动物、各种鸟鸣叫声等,以体验这种描绘功能,从中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并尝试一下用各种表现方法与手段,描绘以郊游为内容的自由命题音乐编创活动。 2?在欣赏《森林的歌声》过程中,记忆各段主题曲调的顺序,提高音乐记忆 力。3 ?在演唱《小溪流水响叮咚》、《茨黎花》时尽情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及其借景抒情表达对祖国、对党的热爱。在学唱《茨黎花》的过程中,掌握附点二分音符的时值。 4 ?继续进行选择结束音的练习和竖笛吹奏练习。 教学内容:《小溪流水响叮咚》、《茨黎花》欣赏:《森林的歌声》、《荫中鸟》》教材分析: 1?器乐合奏《森林的歌声》 这首乐曲由大自然的真实音响与美妙的乐音交织而成。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树蟾、秩鸡、腹斑蛙、褐鹰枭、山羌、飞鼠等与笛子、提琴、吉他等乐器一起奏响了奇妙的森林之歌。乐曲的旋律简洁质朴,轻快流畅,采用自然 小调式,富有东方情调。乐曲把我们带进这片神奇美妙的森林中,使我们享受 到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无穷乐趣。 2?笛子独奏《荫中鸟》 这是笛子演奏家刘管乐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首北方风格的梆笛曲。 它取材于河北民间音调,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笛子技巧中的滑音、吐音、历音、花舌音以及多指颤音等奏法,描绘了茂林浓荫、百鸟齐鸣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歌曲《小溪流水响叮咚》 这是一首优美、抒情、富有田园风格的儿童歌曲。它的旋律婉转起伏,歌词纯朴生动,充满诗情画意。歌曲以欢快的小溪为题材,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象,让儿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抒发了对美丽祖国的深情爱意。歌曲为二段体. 4.歌曲《茨黎花》

最新人音版小学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1课爱祖国 《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 教学目标: 聆听《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爱国主义题材音乐作品的感染下,进一步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聆听和演唱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教学光盘。聆听《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课前做好歌片(小黑板上抄歌曲、电子琴、录音机、光盘、电视机等,把单旋律歌片向学生展示)。 1.设问:为什么人们把十月称为金秋?(气候、季节、节日……) 2.欣赏《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 回答问题:歌曲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主题思想?演唱的形式? 3.出示歌词,再次欣赏:边看谱边欣赏。研究的问题:歌曲由几部分组成?为什么? 4.分段深入欣赏: (1)边看教材的图形谱[1],边听第一部分音乐,谈谈你对这部分音乐的感受。 (2)边看教材的图形谱[2],边听第二部分,谈谈与第一部分的对比。“风”、“雨”的含义? (3)听第三部分并按曲调由自己画图形谱。谈谈这一部分的形象并与第一、二部分比较。 5.细致地聆听全歌曲。研究的问题: (1)歌曲给你什么感受与启示? (2)对“我们走进明天的洪流”这句词你怎样理解? 6.各人根据三段音乐,设计三种动作,边聆听音乐边表演,以表示对歌曲的理解。 《红旗颂》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红旗颂》,感受音乐庄严深情的爱国情感。 2.了解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速度、节奏)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提高分辨乐曲速度、节奏和情绪的能力。

3.通过多种形式参与音乐,丰富情感体验,培养音乐素养。 教学重点:充分感受、体验主题音乐的情绪情感。 教学难点:听辨主题的重复和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生讨论:红旗代表了什么? 2. 导入课题《红旗颂》。所以,才诞生了《红旗颂》这一首庄严乐曲。 (设计意图:使学生懂得了“红旗”的象征意义,为理解音乐作知识上的准备,又奠定了一节课的情绪基调) 二、分段聆听《红旗颂》 1.释义:“颂”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提炼:歌颂、赞颂) 2. 聆听引子部分。 (1)聆听引子部分,设问:乐曲的引子部分给我们怎样的感觉?你在引子中听到了哪首歌曲的曲调? (2)师生讨论。 (3)复听引子,配上吹号角的动作,感受音乐的庄严嘹亮。 3.聆听红旗主题。 (1)师:这样庄严的引子会引出怎样一段音乐主题呢?。 (2)学生交流对音乐的感受(赞颂、深情的)。 (3)介绍创作背景。 师:这样一段深情的旋律怎么会出现在作曲家的脑海里呢?作曲家吕其明从小浴血战火,父亲在抗日战争中牺牲。当天安门广场上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吕其明不禁热泪盈眶、心潮澎湃,夜不成寐地创作出了这首红旗的颂歌。 (4)再听一遍,老师随主题曲调深情哼唱“啊”。 (5)请同学们也来感受一下对红旗的深情。用“啊”哼唱“红旗主题”。 4.略听第二主题。 (1)师:仰望五星红旗,我们不禁心潮澎湃,怎能忘记那个艰难的战争年代?让音乐带着我们去重温那段峥嵘岁月吧。 (2)聆听双簧管演奏的主题音乐,结合战争浮雕图片,想象音乐表现的艰苦的战争年代。(设计意图:由于一节课时间有限,所以在聆听时进行详略取舍,这第二主题就是处理成略听的部分,不作展开,只是用来深化对音乐形象的理解)5.聆听行进主题。 (1)导语:革命是这样的艰难,但英雄们有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让音乐

一年级音乐教案人音版

一年级音乐第1册第四单元教案(人音版) 一年级音乐第1册第四单元教案(人音版)第四单元动物说话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表演《动物说话》(学习歌谣) 2、用木鱼为歌曲伴奏(学习木鱼的演奏方法),掌握二拍子的强弱。教学目标: 1、能够用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在歌声的表演中表达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认识木鱼,学习并探索演奏方法,练习为歌曲演唱伴奏。 教学重点: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准确读出二拍子的强弱。 教具准备:木鱼、歌曲录音、头饰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爱的小动物(用语言、动作等方式表现出它的动作、神态及模仿出叫声)。(提问:“谁能说出老鸭与小鸭的叫声有什么不同?”) (声调高低不同、粗、细不同) 1、学一学,叫一叫 2、学习歌谣 ① 初步的学习,只要求学生按节奏读下来, ② 提示2/4拍的强弱,结合书中标记颜色的深浅进行练习(告诉学生颜色深的地方强,浅的弱)。 ③ 认识木鱼:木制打击乐器,声音短促,是节奏性乐器,老师示范它的敲击方法, 并请学生也来试一试。 ④ 为歌谣加入打击乐伴奏 1)先敲强拍 2)敲击出●○ 二、学习歌曲《动物说话》 (师):“听到老鸭与小鸭叫的这么高兴,其它的动物也忍不住叫了

起来,你们听。” 1、师生先对照书中的表格,学习歌词: 老师说出动物的名字,学生说出叫声后,按节奏拍手。(由于节奏是个难点,需多进行练习) 2、听歌曲录音,感受歌曲活泼、风趣的情绪。 3、随老师的伴奏,视唱歌曲(可先不加入拍节奏) (对演唱中的不足进行纠正) 4、提示学生:怎样演唱能表现出很爱小动物的心情? (用你的表情、声音、动作来告诉大家) 5、熟练地、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6、加入拍手等不同的节奏动作来烘托气氛,使学生情绪更加激动。 7、加入动作表演及木鱼的伴奏。 8、教师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创编歌词,自编动作表现自己喜爱小动物的心情―自选头饰。 三、课堂小结小结教学内容及学习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轻音乐《袋鼠》 2、聆听管弦乐《快乐的小熊猫》 教学目标: 1、能注意聆听描写小动物的乐曲,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应和睦相处。 2、在聆听音乐中尝试用动作表达自己想象中的动物神态。 教学重点:感受小动物可爱的形象,让孩子们更加喜爱动物。 教学难点:想象并表达出动物的神态。 教具准备:录音、头饰 教学过程: 一、欣赏轻音乐《袋鼠》 1、请学生们观看动画片《袋鼠》片断,然后请学生复述故事的大概情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