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以

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以

近年来,四川盆地地区经常发生强降雨和洪涝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区域性暴雨过程是导致四川盆地发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该现象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对于科学预防和减轻洪涝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就以四川盆地为例,分析区域性暴雨的发生原因,分析其特点和规律,以及科学预测和防范策略。

一、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的发生原因

1、气候环境原因

四川盆地气候多样性明显,雨季呈现集中等候,以7-9月份为最多。由于青藏高原南北两侧气候差异明显,热力对流较为剧烈,加上东南风较强,四川盆地也经常会出现锋区气旋运动,从而形成持续性大雨和暴雨。

2、地形地貌原因

四川盆地地势呈现由西往东渐高的趋势,这种地形地貌特点导致了四川盆地西部和南部容易形成暴雨。因为在四川盆地内,气流流向呈现从西到东和从南到北的趋势。如遇到高地地形时,气流会遇到阻挡,暴雨便会在此发生。

1、时空分布不均

四川盆地地域辽阔,因此在不同的区域和时间内,区域性暴雨的强度和降雨量的大小均不同。

2、强度大、时间短

在四川盆地的区域性暴雨过程中,雨势突然增强,降雨速率快,时间较短,通常持续时间在几个小时内,而降水强度可以达到每小时50毫米以上。

3、范围广、大量降水

区域性暴雨重点发生在西南部和南部地区,但范围广泛,有时会一举覆盖整个四川盆地。降雨量较大,常常持续时间长,造成洪水和山体滑坡等严重灾害。

三、科学预测和防范策略

1、加强科学研究,提高预测能力

对于四川盆地的暴雨过程,要根据气候环境和地形地貌特点,加强科学研究和综合分析,提高区域性暴雨的预测能力。同时,积极推广多种预测技术,如雷达、卫星等,加强实测、实时信息、量化分析,提高预测准确率。

2、完善灾害预警体系,及时应对

在灾害预警方面,要完善区域性暴雨预警体系,提高预警信息覆盖率和及时性,以便实现对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预警,减少灾害损失。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在应对灾害方面,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和农村的排涝能力,加强抗洪排涝工程和疏浚河道建设,同步更新防洪工程等,并加强应急响应能力,在灾害发生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总之,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是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预测能力,完善灾害预警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急响应能力,来减轻和预防洪涝灾害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危害。

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以

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以 近年来,四川盆地地区经常发生强降雨和洪涝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区域性暴雨过程是导致四川盆地发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该现象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对于科学预防和减轻洪涝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就以四川盆地为例,分析区域性暴雨的发生原因,分析其特点和规律,以及科学预测和防范策略。 一、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的发生原因 1、气候环境原因 四川盆地气候多样性明显,雨季呈现集中等候,以7-9月份为最多。由于青藏高原南北两侧气候差异明显,热力对流较为剧烈,加上东南风较强,四川盆地也经常会出现锋区气旋运动,从而形成持续性大雨和暴雨。 2、地形地貌原因 四川盆地地势呈现由西往东渐高的趋势,这种地形地貌特点导致了四川盆地西部和南部容易形成暴雨。因为在四川盆地内,气流流向呈现从西到东和从南到北的趋势。如遇到高地地形时,气流会遇到阻挡,暴雨便会在此发生。 1、时空分布不均 四川盆地地域辽阔,因此在不同的区域和时间内,区域性暴雨的强度和降雨量的大小均不同。 2、强度大、时间短 在四川盆地的区域性暴雨过程中,雨势突然增强,降雨速率快,时间较短,通常持续时间在几个小时内,而降水强度可以达到每小时50毫米以上。 3、范围广、大量降水 区域性暴雨重点发生在西南部和南部地区,但范围广泛,有时会一举覆盖整个四川盆地。降雨量较大,常常持续时间长,造成洪水和山体滑坡等严重灾害。 三、科学预测和防范策略 1、加强科学研究,提高预测能力

对于四川盆地的暴雨过程,要根据气候环境和地形地貌特点,加强科学研究和综合分析,提高区域性暴雨的预测能力。同时,积极推广多种预测技术,如雷达、卫星等,加强实测、实时信息、量化分析,提高预测准确率。 2、完善灾害预警体系,及时应对 在灾害预警方面,要完善区域性暴雨预警体系,提高预警信息覆盖率和及时性,以便实现对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预警,减少灾害损失。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在应对灾害方面,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和农村的排涝能力,加强抗洪排涝工程和疏浚河道建设,同步更新防洪工程等,并加强应急响应能力,在灾害发生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总之,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是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预测能力,完善灾害预警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急响应能力,来减轻和预防洪涝灾害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危害。

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近年来,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频繁出现暴雨天气,给当地居民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深入了解这一天气现象,本文将对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详细分析。 一、气象背景 该次暴雨天气发生在2019年7月7日至7月8日,主要影响 范围为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在这一天气过程中,湿空气源源不断地从南方向四川盆地输送,夹带着大量的水汽和热能。 二、形成过程 1.大气环流形势 在该次暴雨天气过程中,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受到低层东南气流和高层西南气流的共同影响。东南气流带来了丰富的水汽,而西南气流则构成了有利的辐合条件,为大气形成了较强的垂直运动。 2.地面热力条件 在该次暴雨天气过程中,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地面温度较高,形成了强热源,助推大气的对流活动。热力条件的不稳定性加剧了对流发展的强度和范围。 3.地形效应 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地势较高,山脉交错,地形复杂。这种地势特点在该次暴雨天气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地形引导作用。山地的抬升作用加大了大气中气流的垂直运动,为对流云团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三、暴雨过程

在暴雨天气过程中,对流云团不断形成,发展成为雷暴云团,并逐渐与地形相互作用。当云团上升到某一高度时,由于山地中的上升气流与云团的下沉气流相互作用,云团会出现局地性强对流现象,产生大雨、雷电、冰雹等天气现象。 四、降雨特点 在这次暴雨天气过程中,降雨的强度和范围都很大。在短时间内,降雨量较大,导致山区出现了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而在平原区域,降雨导致地势较低的农田积水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五、灾害影响 该次暴雨天气过程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受山洪的影响,许多道路被损毁,交通中断。土石流造成了严重的农田损失和山区房屋倒塌。此外,暴雨还引发了许多洪灾,造成了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六、对策措施 针对暴雨天气可能引发的灾害,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防范与减灾措施。首先,应加强气象预警,及时向公众发布灾害风险等级和警示信息。其次,要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报,提前转移受威胁地区的人员。此外,对于低洼地区和易发生内涝的地段,要加强排水系统建设和维护,加大防护力度,减轻暴雨对农田的影响。 总之,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主要受到气象背景、地形特点和地面热力条件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在未来,通过加强预警、科学规划和减灾措施的实施,可以更好地应对类似的暴雨天气,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阿坝州秋季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

阿坝州秋季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 2.四川省阿坝州气象局四川马尔康 624000 摘要: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常规高空及地面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22年9月19日阿坝州秋季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过程中高纬为两槽一脊型,500hPa受高原波动或切变影响,配合有冷平流,中低层湿度和能量条件好,有一定水汽辐合,在阿坝州中部地区中低层都有风场辐合并伴有较强垂直运动,地面有冷空气影响,暴雨过程在对流发展时,反射率因子强度达到47DBZ以上,发展高度在7-8km,在速度图上呈反气旋旋转或逆风区,回波顶高都在14km以上,VIL值在15-40kg/m2,Zdr和Kdp大值区高度较高,在5- 10km,且值分别为0.2-3.5db和0.2-3°/km,CC值在0.68~1。 关键词:川西高原;区域暴雨;回波特征;双偏振 引言 阿坝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低海拔区向青藏高原过渡地段,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气候复杂,降雨分布极为不均,地质结构差异较大,暴雨过程极易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1],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一个严重威胁,有很多学者对四川地区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了探讨[2-7],2022年4月阿坝州新一代天气雷达双偏振升级完成,双偏振参量对不同尺寸和不同相态的气象目标物偏振参量有所差异,可以进一步识别降水粒子的相态分布以及降水类型等[8-9],喻谦花[9]分析郑州“7.20”特大暴雨小时最大雨量≥100mm时,KDP≥3.1°/km的回波连成片,伸展高度超过2.2km;黄秀韶对山东高密的一次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分析发现KDP高值区为强降雨区,对应小于3dB的ZDR和大的相关系数,以高浓度、大小适中的液态粒子为主;张红梅等福建西南部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发现最大降水强度时,KDP 值大于4°/km,对应ZDR值也达到4~5dB,说明极端强降水中心的降水雨滴直径大而且数浓度相当大。本文通过对9月中旬出现的区

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以

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以 1. 引言 1.1 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 四川盆地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因其独特的气候 和地形条件,常常发生区域性暴雨过程,给当地的经济、交通和民生 带来极大影响。本文将对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深入分析,以 期对该地区未来的暴雨防御和管理提供参考。 四川盆地气象特征分析:四川盆地地处高原腹地,地形复杂多变、气候多样,夏季气温高、湿度大,是暴雨频繁发生的地区之一。暴雨 易于在这样的气候环境下形成,给地区带来极大的气象灾害和人员财 产损失。 暴雨过程的形成机制:四川盆地暴雨过程的形成主要受到地形、 气压、水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地形的高低起伏会导致气流的不稳定性,而气压和水汽则是暴雨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 暴雨事件的监测与预警:在暴雨过程发生前及时进行监测和预警 对于减少灾害损失至关重要,四川盆地的暴雨监测体系和预警体系需 要进一步完善,以提高对暴雨事件的响应能力。 暴雨对地区的影响:暴雨事件给四川盆地地区带来的影响不仅仅 是经济损失,还包括对于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及时有效地应对。

暴雨过程的防御措施:针对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我们需要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御措施,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同时也要 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和宣传,增强人们对暴雨的防范意识。 通过以上对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该 地区暴雨的形成机制、影响及应对措施,为未来的暴雨防御提供参考 和指导。【引言结束】 2. 正文 2.1 四川盆地气象特征分析 四川盆地是中国内陆地区重要的气象灾害多发区之一,其气象特 征对暴雨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四川盆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地 形复杂多变,气候条件多样。盆地内地势低洼,湖泊众多,水汽蒸发 充足,湿度大,对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四川盆地地处高原东部,山脉环抱,西南季风频繁,加之地形抬升,气温急剧下降,容易 造成对流云团聚集,引发暴雨过程。四川盆地中多为丘陵山地,地形 复杂,不同地区气象条件各异,降水分布不均匀。一些山区降水量大,易造成山洪暴发,加剧暴雨灾害程度。四川盆地气象特征多样,地势 复杂,气候条件独特,对暴雨过程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需要加强监 测和预警,以减少对地区的不利影响。 2.2 暴雨过程的形成机制 暴雨过程的形成机制是多种气象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四川盆地,暴雨通常伴随着强对流活动,主要形成机制包括以下几点:

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以

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以 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和水资源生态核心区域之一,也是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之一。由于四川盆地地势低洼,受山地环抱,容易形成地域性暴雨过程。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四川盆地地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 地域性暴雨过程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雨带局部生成、发展和消散的过程。四川盆地 位于青藏高原和亚洲季风的交汇区域,受青藏高原的抬升影响,水汽得以传输到四川盆地,同时受亚洲季风的影响,降水量较大。这些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四川盆地频繁发生地域 性暴雨过程。 一、地势因素:四川盆地地势低洼,山地环抱,容易形成地域性暴雨。山地上的暖湿 气流受到山体的阻挡,上升后冷凝成云,形成暴雨。山地上的暖湿气流与四川盆地上的暖 湿气流交汇,也容易形成地域性暴雨。 二、地热因素:四川盆地地热较高,地面温度高于周边地区,这会导致地表空气相对 热胀冷缩的现象。当地表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时,遇到较凉爽的空气,会发生凝结并形成云。在特定的气象条件下,这些云会发展成为暴雨云,从而形成地域性暴雨。 地域性暴雨过程对四川盆地的农业和水资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暴雨过程造成了洪涝 灾害和土壤侵蚀,给农作物生长和灌溉造成了困难。暴雨还会导致土地滑坡、泥石流等地 质灾害的发生,对交通和基础设施造成破坏。 为了应对四川盆地地域性暴雨过程带来的灾害,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和防灾减灾工作。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增加水库、堤防和排水系统的建设,提高抗洪能力。要完善灾害监 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预报暴雨过程,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要加强土地治理和生态 修复,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势因素、地热因素和地理气候因素是造成四川盆地地域性暴雨过程的主要原因。地 域性暴雨过程对四川盆地的农业和水资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需要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 高抗洪能力和加强监测预警。

2014年6月6日米易县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4年6月6日米易县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4年6月6日,米易县遭受到了暴雨天气的袭击。在这一天,持续的暴雨导致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给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以下是对这次暴雨过程的分析。 暴雨的主要原因是冷、暖气流交汇造成的对流天气。当时米易县正处于冷、暖气流的 交汇带,这种天气形势很容易产生强对流云团,进而引发暴雨。 强烈的降雨持续时间长,也是导致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数据上看,2014年6 月6日的降雨量较平时明显增多,且降水时间长达数小时。这种长时间的暴雨导致了水流 的急剧增加,超过当地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进而造成了道路积水和内涝等问题。 地形因素也对该地区的暴雨天气造成了影响。米易县位于四川盆地的东南边缘,地势 相对较低,容易积水。附近还有一些山区,使得径流量增大,加重了洪涝灾害的程度。 城市建设的不规范也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影响。在一些道路、小区和低洼地段,排水设 施不完善,又缺乏足够的抗洪能力,导致了水浸现象。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的水泥覆盖使 得降雨不能有效地渗透到地下,进而增加了表面径流的数量。 针对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些暴雨天气应对的建议。 应加强对暴雨天气的监测和预警工作,提前向居民发布天气预警信息,引导居民做好 防范措施。 应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提高排水能力。对于已存在的积水点和雨水孔, 应及时疏通和清理,保证排水畅通。 要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管理,避免在低洼地区和山区进行城市建设,或者在建设过 程中充分考虑地势特点,合理规划排水系统。 要加强公众的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通过加强宣传教育,让居民充分认识到暴雨天气 的危害性,并掌握必要的自救和应急措施,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对于2014年6月6日米易县的暴雨天气过程,需要通过全面分析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并加强相关应对措施,以提高抗洪能力,减少灾害损失。这也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类似天气 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2018年5月21日四川盆地极端大暴雨的中尺度成因和预报偏差分析

2018年5月21日四川盆地极端大暴雨的中标准成因和预 报偏差分析 2018年5月21日,四川盆地发生了一次极端大暴雨,给 当地人民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峻恐吓。本文将对该次暴雨事件的中标准成因和预报偏差进行分析。 起首,从中标准成因上来看,本次暴雨事件受到了多个气象因素的综合影响。在5月21日当天,四川盆地上空存在着 一股较强的冷空气,与南方暖湿气流相遇形成了显著的切变线,这是形成强对流天气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低层暖湿气流、上层强辐合、高空冷涡等多个因素互相作用,造成了大气的不稳定性增强,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其次,在预报偏差方面,主要体此刻对切变线和降雨区域的猜测上。切变线的位置和强度对于暴雨事件的发生和进步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由于切变线的形成受多种气象因素综合作用,其猜测存在一定的难度。预报人员在对该次暴雨事件的切变线位置和行进路径猜测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预报的准确性下降。同时,由于暴雨天气的空间范围相对较小,对降雨区域的猜测也存在一定的困难,猜测结果与实际降雨分布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对于如何改善中标准成因的分析和预报偏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起首,加强对切变线形成的背景气象条件的探究,深度理解其形成机制,提高对切变线位置和强度的猜测准确性。其次,加强对不同气象因素之间互相影响的分析,深化对其综合作用的熟识,以提高对暴雨发生的猜测能力。同时,加强对高空冷涡、低层暖湿气流等因素的观测和监测,准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高对暴雨天气的预警能力。

另外,在大气环流模式的改进和参数化方面,可进一步加强降水模拟和预报的探究和应用,提高预报模式对降水系统的表征能力。加强对局地雷达的使用和数据处理技术的改进,提高大气降水的观测精度和遮盖范围。此外,加强对持续降水事件的统计分析,探究其成因和规律,以提高对极端降水事件的猜测和预警能力。 总之,2018年5月21日四川盆地发生的极端大暴雨是多 个气象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切变线和降雨区域的猜测难度较大,预报准确性存在一定的偏差。为了提高对极端大暴雨的猜测能力,需要加强对中标准成因的探究和猜测技术的改进,并加强对预报模式的更新和改进,提高对降水系统的模拟和预报能力。同时,加强对雷达观测和预报处理的技术改进,提高观测精度和遮盖范围,以提高对极端降水事件的猜测和预警水平。 综上所述,针对四川盆地2018年5月21日发生的极端大暴雨事件,为了提高对这类极端降水事件的猜测和预警能力,需要加强对切变线形成机制和背景气象条件的探究,深度理解其影响暴雨发生的作用。同时,加强对不同气象因素之间互相影响的分析,提高对暴雨的猜测准确性。此外,还应加强对高空冷涡、低层暖湿气流等因素的观测和监测,准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高对暴雨天气的预警能力。在大气环流模式和参数化方面,应进一步改进和应用降水模拟和预报技术,提高模式对降水系统的表征能力。同时,加强局地雷达的使用和数据处理技术的改进,提高大气降水的观测精度和遮盖范围。重要的是,加强对持续降水事件的统计分析,探究其成因和规律,以提高

四川盆地“8.11”暴雨过程中低空急流作用分析

四川盆地“8.11”暴雨过程中低空急流作用分析 周懿;青逸雨;郭云云;代昕鹭 【期刊名称】《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年(卷),期】2022(42)1 【摘要】利用高空探测、地面加密区域自动气象站、NCEP1°×1°再分析、FY-4A 红外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分析了2020年8月11~13日四川盆地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的降水时空分布、环流背景和风暴系统演变等特征,并重点探讨了低空急流在此次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发生在“东高西低”的环流背景下,主要影响因子为500 hPa低槽、副高和西南涡。(2)低空急流的出现有利于正涡度柱的形成和上升气流支的建立,盆地西北部地形作用可以使上升辐合增强。(3)低空急流为暴雨区带来水汽和不稳定能量。(4)急流对降水风暴系统的影响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东南急流为主导,一方面引导对流系统向西北方向移动和增强,一方面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山前激发强对流回波带。第二阶段以西南涡西北象限的东北急流为主导,一方面在急流出口左侧形成强动力辐合,一方面将低涡南部的暖湿空气向MCS输送。整个影响过程中,急流主体下边界由3000 m 下降到600 m,主导风向由东南风转为西北风。(5)低空急流增强时,MCS维持在代表站上游地区,呈准静止后向传播特征;低空急流减弱时,MCS的准静止状态被打破,对流系统迅速移向代表站,带来短时强降水。(6)龙泉山脉使近地层东北急流气旋性弯曲增大,水平辐合增强。当MCS经过时,龙泉山为地形辐合带,激发新生单体在山麓西侧形成并沿山脉向东北方向移动。 【总页数】10页(P51-60) 【关键词】低空急流;暴雨;MCS

2016年7月22日成都市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6年7月22日成都市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自动站资料等对2016年7月22日成都市暴雨天气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四川高原西北部低槽东移南下,西北冷空气入侵是这次暴雨天气主要影响系统,高空低值系统和偏南暖湿气流共同作用推动暴雨天气发生发展;在西南气流影响下,成都市上空有源源不断水汽输送,高空相对湿度不断加强,使得成都市上空水汽供应充足,为暴雨天气出现提供有利条件;成都市上空有湿层存在且明显,随后向400hPa处延伸,湿层较深厚,上层干冷下层潮湿配置形式对于大气层结不稳定和不稳定能量积累提供有利条件,再加上触发机制影响,促进暴雨天气出现。 标签:暴雨天气;环流形势;物理量场;成都市 成都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耕地面积648万亩,成都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拥有中国南方最为肥沃紫色土耕地。特别是秦国时期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后,成都平原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天府之国”。作为农业大市,夏季暴雨对成都市粮食产量影响较严重,因此暴雨天气预测预报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成都市2016年7月22日暴雨天气过程分析,从物理量角度出发,对暴雨天气深入了解,既能够使人们对暴雨天气过程发生规律及原因认识得到提高,还能积累暴雨天气预报经验,使暴雨天气带来危害降低。 天气实况及气象服务:受到高空低值系统和偏南暖湿气流共同作用,从21日开始,成都市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天气。成都市气象台22日03时15分发布第35号预警信号(暴雨黄色预警信号):过去6小时我市简阳、新津和金堂部分地方降水已达50毫米以上,预计未来6小时内,我市蒲江、邛崃、大邑、新津、双流、天府新区、崇州、温江、郫县、都江堰、彭州、新都、龙泉驿及市区部分地方降雨量可达暴雨,个别地方可达100毫米以上,降雨时伴有雷电和六级以上阵性大风,个别地方有冰雹,请预防暴雨、雷电大风和冰雹带来危害。 一、环流形势 进入7月后,受500hPa高原多波动影响,成都市降雨天气频繁出现。自从17日入伏以来,太阳就孜孜不倦,虽然18日出现降雨天气,但很快恢复状态。尤其20日,成都市区最高气温达37.8℃,高温天气使得近地层水分蒸发速率不断加快,在前期有大量不稳定能量积聚,增加大气层结不稳定性。相较17日,成都市20日气压下降近22hPa,为冷空气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22日08时500hPa 中高纬度表现“两槽一脊”环流形势(图1),在咸海与巴尔喀什湖有一低涡不断发展,一阻塞高压逐渐在蒙古北部地区形成,在四川高原西北部地区有低槽,后部存在-1℃负变温区,槽前部有西南气流,对整个四川高原产生影响,相较于21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588线强度增强且逐渐向贵州和湖南一带延伸。此时反气旋环流对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区产生影响。22日20时,高原低槽东移南下,其槽后西北气流作用,越来越多冷空气开始入侵成都,此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边缘有孟加拉湾水汽输送带,同南海暖湿气流与西北气流在成都地区交汇辐

2017年甘孜州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诊断分析

2017年甘孜州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诊断分析 2017年8月26日至28日,甘孜州遭遇了一次罕见的区域性暴雨过程,导致了洪涝灾害,给当地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在这次暴雨过程中,有多地出现了不同 程度的内涝和山洪灾害,给当地的交通、农田和房屋造成了严重破坏。为了更好地了解这 次暴雨过程的成因和特点,我们进行了一次综合诊断分析,旨在为类似的暴雨过程提供科 学依据,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暴雨过程的气象环境分析 根据气象资料显示,2017年8月26日至28日,甘孜州受到了西南季风和副热带高压影响,湿湿气流充分补给,强烈的暖湿空气流经四川盆地东部、川西高原等地区,形成了 持续性的降水过程。青藏高原上空强劲暖湿气流的不断推进,导致了强对流天气的不断发展,加剧了降水过程的程度和范围。在此背景下,甘孜州遭遇了一次强降水的区域性暴雨 过程,出现了持续性的大雨和暴雨天气,为当地灾害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甘孜州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和川西高原之上,地势复杂,山地起伏较大。在这次暴 雨过程中,北部的高山和丘陵地区受到了更为严重的影响,由于降水过程持续性强,地势 较为陡峭,加之土壤疏松和植被稀疏,导致了大量的雨水迅速汇集,形成了强烈的山洪灾害,给当地农田和交通线路带来了很大的损失。而在中南部的山地地区和平原地带,由于 持续性降雨和排水不畅,形成了内涝灾害,给当地的农田、房屋和公路带来了重大破坏。 这次暴雨过程给甘孜州带来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据初步统计,这次暴雨过程造成 了包括人员伤亡、农田损失、房屋受损在内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万元,群众生产生活受到 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受灾地区,由于交通中断和基础设施受损,给救援工作带来了一 定的困难,加之导致的伤亡和失踪人员数量较多,灾情十分严重。 综合以上的气象环境、地形地貌和灾害影响分析,我们认为这次暴雨过程的成因主要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气象环境的有利条件,包括强烈的西南季风、湿湿气流充足补给、强 烈的暖湿空气流经等等,形成了强降水的气候环境。二是地形地貌的影响,包括山地地势 的陡峭和土壤疏松、植被稀疏等,导致了降水的迅速积聚和排水不畅,加剧了灾害的发生 和严重程度。 五、暴雨过程的应对措施 针对这次暴雨过程造成的灾害,我们提出以下的应对措施:一是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提前发布暴雨预警信息,及时引导群众撤离防灾区域,减少人员伤亡。二是加强地质灾害 防治工作,加大对山地和丘陵地区的排水设施建设和维护,减少山洪灾害的发生,保障当 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三是加强农田抗灾减灾工作,加强对农田、水稻田等的防洪排涝 工程,减少农田受损,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丰收。四是加强社会组织和救援力量,组

2011年7月四川盆地两次突发性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2011年7月四川盆地两次突发性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肖递祥;杨康权;祁生秀 【期刊名称】《气象》 【年(卷),期】2012(038)012 【摘要】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产品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7月3日和7月23日四川盆地出现的两次突发性暴雨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环境条件和动力触发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7.3”暴雨出现在典型东高西低环流背景下,水汽输送条件好,强降雨持续时间更长,而“7.23”暴雨出现在高空冷涡后部,对流不稳定能量大,垂直风切变较强,因此伴有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其回波强度比“7.3”暴雨要强5dBz左右,并具有低层弱回波和中高层回波悬垂等强风暴特征;大气非静力平衡强迫激发低层辐合是两次突发性暴雨的动力触发机制,大气非平衡值能提前6h左右反应暴雨的启动和演变趋势,暴雨中心出现在非平衡负值中心附近。%By using the conventional meteorological data, Doppler radar data and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ppler radar's reflectivity,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and trigger mechanism of the heavy rain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wo abrupt heavy rain processes occurring in Sichuan Basin on 3 July (7.3) and 23 July (7.23) 2011.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7.3" heavy rain happened un- der a typical circulation background, and moisture transporting to the heavy rain area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was smoothly, thus the heavy rainfall maintained so long, but the "7.23" heavy rain occurred behind the upper cold-vortex, and convective unstable

一次川渝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学分析

一次川渝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学分析 本文主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云图观测资料以及利用MICAPS系统对气象资料的分析,对2014年8月31日-2日川渝地区的大暴雨过程(后面统称“8.31”川渝大暴雨过程)进行探讨和研究。本文就这次暴雨的降水特点、环流形势、主要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应用了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学分析方法,对这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触发机制和对暴雨发生起重要作用的天气系统进行了分析。 主要内容是西南涡发展演变与此次暴雨形成的关系,大尺度环流特征及影响系统为暴雨的发生和持续提供的有利条件。超低空南风急流促使川渝地区水汽陡增,对流不稳定性迅速增强,为强降雨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水汽条件和层结不稳定条件,研究了“8.31”川渝大暴雨过程发生的物理特征、发展机制和维持机制。 关键词:大暴雨,天气形势,西南涡,天气系统,高低空急流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研究暴雨目的及意义 暴雨是中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其危害主要包括洪灾和涝渍灾。长时间的暴雨容易产生积水或径流淹没低洼地段,造成洪涝灾害。暴雨是一种影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某一地区连降暴雨或出现大暴雨、特大暴雨,常导致次生灾害,如山洪、泥石流,从而造成房屋倒塌,公路冲毁,农田淹没,在城市里容易造成城市内涝,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渍灾会使地下水位过高,土壤水长时间处于饱和状态,导致作物根系活动层水分过多,不利于作物生长,使农作物减收。涝灾一般只影响农作物,造成农作物的减产。涝灾和渍灾在大多数地区是相互共存的,涝渍灾害如水网圩区、沼泽地带、平原洼地等。

许多气象工作者对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重点的关注和研究,他们主要是对暴雨的形成机制和维持原因进行了许多的研究。暴雨的预报难度很大,经过对已发生的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和研究,对今后的暴雨预报和灾害预警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可以有效地提高暴雨的预报水平和预报的准确率,更大的减少暴雨带来的自然危害,更好的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二节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许多国内外的气象工作者对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的研究成果,对暴雨预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有研究表明,特殊的地形对暴雨的形成机制有很大的帮助,如刘新伟等[1]在研究甘肃暴雨天气气候特征及成因时,发现特殊的地形在降水发生前后的时候作用明显,但在降水发生后的作用不再显著,抬高地形加强了地形迎风坡处的动力抬升作用,加大了此处的垂直速度和低层辐合,加强了暴雨强度;马晓华等[2]在对一次陕西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中发现,秦岭山脉的存在使得关中降水出现增幅,降水落区的变化和山脉的高低存在一定的关系,秦岭山脉在关中暴雨中起了重要作用。孙椒清等[3]在分析1972年7月2日到3日一次长江流域低空急流的过程中,发现低空急流的不稳定性,不仅在暴雨生成中起了传送热量和水汽的作用,而且提供了重要的动力作用,它能触发中尺度系统的形成,产生暴雨。有许多研究表明,不稳定能量的集聚和释放,能为暴雨的产生提供条件[4-5],在合适的大尺度环流条件下,不稳定能量从产生、积聚到爆发式释放的过程,也就是暴雨过程。台风外围的气流将南海和孟加拉湾大量的暖湿气,向北输送,是形成暴雨的有利机制[6-7]。 国外气象工作者也一直将暴雨天气过程的研究作为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朱福康等[8]对国外暴雨研究的一些结果的收集归纳中,介绍了日本对梅雨锋中小尺度系统的一些研究的结果,中小尺度系统是产生强降水的根本原因。 第三节本文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西南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等影响,是暴雨的多发地区。川渝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地处长江上游,且有四川盆地的特殊地理环境,区域地形复杂,气象灾害比较多并且比较复杂,降水比较频繁而且强度较大,每年都有由于暴雨天气引发的灾害而造成的巨大损失。所以,本文通

一次东移高原低涡影响四川暴雨的数值模拟分析-精

一次东移高原低涡影响四川暴雨的数值模拟分析-精 2020-12-12 【关键字】方案、情况、方法、条件、动力、空间、模式、系统、机制、密切、深入、继续、充分、持续、合作、发展、加深、了解、研究、规律、位置、关键、稳定、需要、工程、项目、作用、结构、水平、主体、形势、速度、增强、分析、激发、形成、方向、加强、中心 一次东移高原低涡影响四川暴雨的数值模拟分析 肖红茹1,陈静2 (1.四川省气象台,成都,610072;2.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 摘要:应用自动站雨量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国家气象中心T213分析场资料,采用PSU/NCAR的高分辨率中尺度非静力数值模式MM5,模拟了2008年7月20日高原低涡东移引发的四川盆地暴雨过程。通过分析模式输出资料,结果得出高原涡东移影响四川盆地暴雨的一种物理触发机制:高原涡正涡度的东移促使四川盆地正涡度发展,正涡度的发展使得大气旋转上升加强,对流层高层强烈辐散,低层辐合,对流发展形成降水,大气凝结释放潜热加热大气,使得高层等压面升高,负涡度发展,低层降压,正涡度发展,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正反馈的循环机制,从而导致了四川盆地强降水。 关键词:高原低涡四川暴雨数值模拟 引言 2008年7月20--22日,四川盆地自西向东出现了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以下简称“,四川省有47县(市)累计雨量≥50mm,24县(市)累计雨量≥100mm,两县(市)累计雨量≥250mm,强降雨中心位于江油县,过程累计雨量为288.4mm。本次暴雨过程降水强度强,强降水持续时间短,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强降水造成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洪涝和城镇内涝,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工农业生产也造成了严重影响和重大经济损失,尤其使得地震后的灾区状况雪上加霜。 分析本次过程环流背景得知,高原低涡的东移触发了四川盆地暴雨的发生。对于东移高原低涡影响四川暴雨的研究中,杨克明等[1]、顾清源等[2]、Kuo等[3]的天气学分析指出,暴雨的加强与高原涡密切相关;刘富明等[4]、缪强等[5]、陈忠明[6]等通过动力学诊断方法分析指出,高原低涡的东移与西南低涡发生耦合作用后,激发了四川盆地暴雨的发生。由于四川盆地西邻青藏高原,南接云贵高原,盆地内山地丘陵分布较多,地形复杂,而且常规资料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不连续,对引起夏季暴雨的中尺度系统的捕捉造成一定的难度,对于高原涡东移影响四川盆地暴雨的物理机制分析都不够充分。因此,有必要通过数值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