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纪录片的几点想法

关于纪录片的几点想法
关于纪录片的几点想法

关于纪录片的几点想法

把纪录片的真实细分为两个方面:客观真实和主观真实。

所谓的客观真实就是指“通过视听符号创造的真实感”,“物质现实复原”

的真实本性。这一观点强调了纪录片并不是一种对现实的模拟,而是对真人真事

未经修饰的朴质纪录。用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就是说,“摄影机就像是墙上

苍蝇的眼睛,他在记录着,但是又不易被发现,即使被发现也不会因为他的存在

而使被观察者有异样的举动”。人本质中对他人真实而私人生活的一种窥探欲望

决定了“客观真实”对于纪录片的重要性。

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现代的影视艺术中客观真实已经收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情景再现”“电脑动画”“情境模拟”等等方式,让我们发

现数码时代眼见未必是真。也许只用虚拟才是我们达到真实的唯一途径。

“存在的真实与影像的真实之间被创作者主观驾御的视听语言予以中介化”,电影蒙太奇的出现,以及传播学中“拟态环境”理论的提出了,使人们越来越怀

疑摄影机带给我们的真实到底有多少可信度。

所以,更多的纪录片已经放弃了对“客观真实”的追求,转向了对“主观真实”的探索。我认为,纪录片脱离其宣传作用之外,可以定义为一种高端的影视

形态,其受众也应该是有一定文化知识素养的社会中上阶层。对于这个阶层的人

们而言,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样表面的,浅层的知道和了解,而更需要得到表

层之下的“潜文本”,可能是一些对于社会现实的看法,可能是思想道德层面的

思考,也可能是对于人性本质的探求。从这个角度看来,客观真实也就不是那么

重要,“情景再现”“电脑动画”“情境模拟”“摆拍”“叙事策划”一切的所

谓的“作假”只要他不背离曾有的真实,而且其目的是指向了“主观真实”,那

么都是可以理解和运用的。

刚刚说过,纪录片需要有可以让人深入思考的“潜文本”,也就是说他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的阶段,主题的确立往往决定了可以让人思考的深度。我们可以

将“深度”理解成“多元”“深入”的看问题。“面对同样的事实,由于观察到

角度不同,取舍的标准不同,结论则相反。”可能由于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或

者说中国一贯的教育的束缚,我们对于一个事物,永远希望有个统一的看法,一

致的看法,哪怕这个看法不是那么正确。

我认为,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一部以人为本的纪录片,一定要把最终的着

眼点或者说主题的确立放在作为一个个体的人上,只有落实到个人的人文关怀,

才是可以打动人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对于宏大叙事,不是他自身的问题,而是

经历三十多年带有这意识形态和宣传意味的宏大叙事的“灌输”之后,我们的受

众,已经开始厌倦这样一种叙事方式,已经无法再调动起他们的激情和认同。

作为一种视听媒介,画面和声音是他的两个诉诸方式,对于二者谁轻谁重,又有两种观点:

重画面者则认为,影视区别于广播,文学的根本之根本就是因为他有画面,可以诉诸视觉而表现内容,用画面讲故事,说道理才称得上是纪录片,而非广播

剧,报告文学。而经典之作就是纳粹德国所拍摄的政治宣传片《意志的胜利》,

完全用画面征服了千万青年。

而另一种则是以解说词为主,这种纪录片拍摄方式的始作俑者应该是格里尔逊。在大陆的纪录片中,绝大多数都是这种类型,《话说长江》,到《故宫》基

本在表现形式上没有大多变化,一个权威视角给了你所有的疑惑,同时也为你解

答了所有的疑问。国内很多人很反感这样的纪录片,认为,这样的纪录片太强势,

没有给人以思考,判断的空间,但是,试想,一个坐在沙发上,吃着薯片,跷着

腿,看电视的人怎么可能有思考和判断,或者说怎么会需要思考和判断。

其实,二者之间各有优势,但也各有不足。画面,形象生动,善于表现细节和过程,可以表现出视觉冲击力;而声音在传播学中被定义为最准确的,信息量

最大的传播媒介,因为声音,特别是语言,作为某群人之间的共同符号,一个符

号可能表述出很多的深意,如用画面往往做不到。

时代发展到今天,对于任何事物的评价,已经不仅仅是用好坏,或者对错来评价的二元社会了,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已经开始向我们招手。不同文化的碰撞,

不同知识的交流才让我们的世界更美好。同样的,对于纪录片的创作,以声带画

和以画带声之间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不同创作方式,叙事风格,画面编辑相互

融合,方才让我们的纪录片不断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对于不同问题,要具体分析具体对待,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题材,不同故

事,使用不同的方式,方为良策。

在选择内容时,我们又不得不去考虑受众的兴趣点,作为任何一个艺术的最后消费者,受众不仅仅是你的欣赏者,也是你的衣食父母。如果说我们怜惜自己

花了不菲价格买来的电影院的座位而不愿意离开的话,那么电视观众则不会吝惜

手中的遥控器。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更多靠电视作为传播媒介的纪录片则更需要

考虑这个问题。

人类能获得共鸣的东西两种:一个是形而上的,一些人类的普世价值,比如,爱;另一种是形而下的,性,暴力,吃喝等等人作为一种自然动物的本能欲望。

而所有形而中的都是有国界,意识形态,信仰等等作为樊篱的,无法共通。当然,

例如“财富”“生命”“未知世界”这些受众普遍关注点也包含在以上两点中。

对于形而上和形而下,我们的电视机构也必须面对这样一个选择,中国电视就是最鲜明的例子,以“湖南卫视”为主导的形而下,已经越来越下了,下到了

一个没有底线的低度了,而以曾经的“阳光卫视”,现在的SMG的“艺术人文频道”为主导的形而上,其实这往往就会有一对矛盾,我们在有限频道资源中,

我们的电视机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过于高端的,过于形而上的节目,受到受众

接受水平的限制,势必不会有好的收视率,作为高端影视产品的纪录片也不会受

到太多的重视。而一些以“私人感情”“邻里争斗”“暴力凶杀”为内容的纪录

片满足受众的心底某种欲望而得以在我们的电视屏幕上大行其道,收视长红。

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