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饮料工艺学实验指导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果汁乳饮料稳定性的研究
实验学时数:2
一、实验目的要求
1、了解果汁乳饮料制作的一般工艺流程
2、掌握影响果汁乳饮料稳定性的因子
二、实验内容
按照果汁乳饮料的生产工艺制取果汁乳饮料
三.实验仪器设备与材料:
1、实验材料:牛奶或脱脂奶粉、白砂糖、柠檬酸或乳酸、山梨酸钾、柠檬酸钠、香精等。
2、设备:不锈钢锅、胶体磨、均质机、烧杯、台秤、天平、PH试纸、糖度计、玻璃瓶等。
四、实验原理:果味奶是指具有水果风味的含乳饮料。
水果风味可以通过添加果汁或香精获得,可分为配制型和发酵型果味奶饮料。
这种饮料要使其水果风味典型、纯正,在生产制作时要特别注意饮料的糖酸比,一般来讲,这种饮料的风味、滋味和口感的良好感觉的pH值范围在4.5~4.8左右,而乳蛋白的等电点在pH4.6~5.2。
因此,生产中往往会出现沉淀分层现象。
为了生产出稳定的酸性乳饮料,关键是控制饮料的pH值在乳蛋白的等电点4.6~5.2以下,并选用适当的稳定剂,要注意原料的配制顺序和操作方法,酸液的添加方法及控制低温等。
对于脂肪含量较高的乳原料,还要注意产品的脂肪上浮的现象。
添加乳化剂和均质是解决脂肪上浮的有效方法。
五、实验流程与步骤:
原料→混合→均质→灌装→杀菌→冷却→成品
1.果汁
果汁乳饮料常使用橙汁、菠萝汁、苹果汁等,也有使用混合水果汁的,一般使用浓缩果汁。
水果的酸度因种类、品种、产地、成熟度等差别而不同,不同水果的香味也和水果的酸度有明显的关联关系。
新榨出的果汁含有单宁、果胶以及微粒悬浮物等亲水胶体。
单宁与蛋白质作用,会生成大分子聚合物。
果胶对微小的悬浮物有保护作用,使果汁混浊不清。
将这种果汁加入牛乳中,易使果汁乳饮料出现沉淀与分层,这种现象在加热时更为明显。
因此,为提高果汁乳饮料的质量,须对果汁进行澄清,除去果汁中的果胶、单宁以及细微的悬浮物质。
有些生产厂家常常直接选购已经澄清的果汁。
2.乳原料
乳原料与咖啡乳饮料的相似,可选用鲜乳、炼乳、加糖炼乳、全脂或脱脂乳粉等,单独或合并使用均可。
一般选用脱脂鲜乳或脱脂乳粉,以防制成的产品出现脂肪圈。
’
3.稳定剂
乳蛋白的等电点为pH4. 6-V 5. 2,在这个范围内乳蛋白会凝集沉淀。
而水果乳饮料的酸味和风味感知的良好范围是pH值4.5-4.8,这就带来了水果乳饮料加工技术上的问题。
中性牛乳中的酪蛋白以0. 01-0. 05μm直径的胶粒状态存在。
而在酸性乳中千百万个酪蛋白胶粒聚集成为直径0. 5- 5μm左右的粒子状态(酸乳粒子)。
为了制造稳定的酸性乳饮料,必须控制酸乳粒子的大小。
通常添加稳定剂加以解决,因为用稳定剂包覆的粒子表面积与粒子直径密切相关,依靠电的排斥力能保持分散状态那样的大小。
且加入稳定剂后,可以提高液体的粘度,防止蛋白质粒子因重力作用而沉淀,同时稳定剂本身是一种亲水性高的分子化合物,可形成保护胶体,防止凝胶沉淀。
果汁乳饮料常用的稳定剂有耐酸性趁甲基纤维素钠、果胶、海藻酸钠、藻酸丙二醇醋等。
4.有机酸
一般使用柠檬酸,也可使用苹果酸、乳酸,通常不大使用酒石酸。
在添加时,可先将有机酸制成低酸度(2%-3%)的酸溶液、而且可采用滴加或喷洒的方法,加入时不断搅拌。
5.白砂塘
果汁乳饮料中加入一定量的蔗糖,不仅能改善风味,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防止沉淀。
因为蔗糖能在酪蛋白表面形成一层糖被膜,提高酪蛋白与分散介制的亲和性。
蔗搪还有提高饮料密度,增加粘度,使酪蛋白粒子能均匀而稳定
分布在饮料中,形成悬浊液而不致沉淀。
6. 首先将稳定剂用少量白砂糖混合均匀,加热水溶解制成2%-3%浓度的溶液。
白砂糖溶于牛乳或脂脱乳中后,将稳定剂溶液加入。
为使稳定剂能更均一地分散在牛乳中,可先将加入稳定剂的牛乳液胶磨或均质一遍,再添加果汁和有机酸。
添加时要使其浓度尽可能低,且边加边进行强力搅拌,添加速度要慢。
添加到牛乳中的酸溶液温度低一些较好,一般控制在20℃以下。
在添加果汁和有机酸以后,再添加香精和色素,搅拌均匀后,将调配液加热到50'C左右便进行均质(压力为18-r 20MPa ),通过均质操作可以使稳定剂效果充分发挥。
然后再将调配液加热到80-85℃,保持10-15min杀菌。
立即进行无菌灌装和封盖,冷却后装箱。
现大部分工厂是采用先灌装封口,再用水浴进行杀菌,杀菌公式15min-15min/80-85℃,或15min-30min/ 60^- 65℃。
杀菌时要特别注意制品的中心温度。
7.产品质量指标:
感官指标:外观:乳白色、无分层、沉淀现象。
滋味气味:酸甜适口、具有纯正的果味及乳香味。
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等参考有关国家标准。
六、实验注意事项:
为提高果汁乳饮料的质量,须对果汁进行澄清,除去果汁中的果胶、单宁以及细微的悬浮物质。
七、思考题
1、影响果汁奶饮料稳定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解决?
2、各种添加剂如何使用?
实验三、植物蛋白饮料的生产
实验学时数:2
一、实验目的要求
⑴学习豆奶在实验室中的制作方法
⑵掌握去除大豆豆腥味的技术
二、实验内容
(一)按照植物蛋白饮料的生产工艺制取植物蛋白饮料
三、主要仪器设备与材料
1、实验材料
大豆(或花生)、白砂糖、乳化剂、香精等。
2、设备
磨浆机、过滤机、均质机、脱气罐、灌装压盖机等。
四、实验原理:
植物蛋白饮料是指用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植物果实、种子、核果类或坚果类的果仁等为原料,与水按一定比例磨碎、去渣后加入配料制得的乳浊状液体制品。
其成品蛋白质含量不低于0.5%(m/V)。
用于生产植物蛋白饮料的原料如大豆、花生、杏仁等,除了含有蛋白质以外,还含有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各种酶类如脂肪氧化酶、抗营养物质等。
这些成分在加工中的变化和作用往往会引起成品的质量问题,如蛋白质沉淀、脂肪上浮、豆腥味或苦涩味的产生、变色及抗营养因子或毒性物质的存在等。
另外,改善和提高制品的口感也是生产中要十分注意的问题。
要认真分析造成上述质量问题的原因,在实验操作时采取具体的措施,如添加稳定剂、乳化剂;通过热磨的方法钝化脂肪氧化酶;真空脱臭;均质时的压力、温度和次数等。
五、实验流程与步骤:
⑴原料
大豆、砂糖、奶粉
⑵工艺流程
大豆→清洗→浸泡→打浆→过筛→配料→加热→成品
⑶操作要点
清洗及浸泡:清洗除去杂质及虫蛀豆,浸泡后去未泡起的豆
打浆:把泡好的豆加入磨浆机中打浆
过筛:将豆渣分离,去渣子
配料:根据自己的口味,调奶粉、砂糖(奶粉5%左右、砂糖8%左右)
加热:加热至104℃,豆浆中的异味随水蒸气排出
⑶感官评价
蒸煮打浆后的豆奶仍残留有豆腥味,通过加入适量奶粉、砂糖调节了煮豆的豆奶口味,使其奶香和豆香味浓郁突出,稍甜,口感较好。
2、产品配方:
大豆(或花生):25%
白砂糖:10%~12%
香精:0.1~0.3%
乳化剂:0.1~0.3%
六、实验注意事项:
为提高果汁乳饮料的质量,须对果汁进行澄清,除去果汁中的果胶、单宁以及细微的悬浮物质。
七、思考题:
1、大豆浸泡时为什么加NaHCO3?
2、什么采用两次均质?
实验四、茶饮料的生产
实验学时数:2
一、实验目的要求
通过茶饮料的制造,熟悉和掌握茶饮料制造生产特性和工艺过程及设备和操作。
二、实验内容
按照茶饮料的生产工艺制取茶饮料
三、主要仪器设备与材料
1、实验材料
茶叶、白砂糖、CO2、酸味剂等添加剂、水等。
2、设备
过滤机、均质机、灌装压盖机等。
四、实验原理
茶饮料是指以茶叶的萃取液、茶粉、浓缩液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含有一定分量的天然茶多酚、咖啡碱等茶叶有效成分的软饮料。
茶饮料可分为很多不同的品种。
茶饮料的生产首先要保证制备的茶汁的质量。
由于茶叶中含有复杂的成分,加工中往往出现茶汁浑浊、氧化、口感、风味的变化等现象。
生产中可采取冷却、酶法分解、膜过滤、微胶囊技术等方法解决。
五、实验流程与步骤:
茶叶→浸提→过滤→加热(90-95℃)→灌装→密封→杀菌→冷却→成品
1.原料处理
茶叶要选择当年的茶叶,最好是新茶。
如果是陈茶,或贮藏过久的茶,宜通过适当烘焙以改善原料茶的品质。
不同厂家可根据自身的实力选择不同等级的茶叶原料。
水质可选用去离子水或蒸溜水,但蒸馏水成本高,且制造的茶汤苦味重,故一般选用去离子水。
用去离子水萃取茶叶前最好先加热煮沸除去水中溶解的游离氧,以防止游离氧引起茶叶内含成分的氧化和汤色的褐变。
2.浸提
影响浸提的因素有茶水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茶叶颗粒大小等。
有许多报道中使用的茶水比为1:100,即茶叶浓度为1%。
据报道,茶叶浓度为1%时最适合于消费者的口味需求,如浓度太高,则茶汤味变苦涩;浓度降低,则滋味变淡薄。
但按这个比例生产茶饮料时生产动力消耗较大,一般在实际生产中按1:18---20的比例生产浓缩茶,配制茶饮料时再稀释即可,也有利于曼提工序后的澄清、过滤等操作。
浸提温度一般80一95℃,如在主产中使用细胞裂解酶(如果胶酶、纤维素酶等),则可在较低温度下进行。
萃取时间一般不超过20min。
为了提高萃取率,可根据蓄要决定是否进行二次浸提。
茶叶粒径大小一般选择40一60目,茶叶粒径太大,则茶叶中的有效成分不容易萃取出来;粒径太小,则会为后续的过滤工序带来困难。
在浸提过程中,为了减少或抑制高温或氧气的不利影响,可加人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半胧氨酸等抑制氧化,加人环状糊精防止不良气味的产生。
浸提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在保证充分萃取出茶叶中有效成分和茶汤品质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萃取温度和减少萃取时间。
3,过滤澄清
茶叶浸提结束之后应立即过滤除去浸提液中的茶渣及杂质,并迅速降低其温度。
由于茶汤中含有淀粉、果胶、蛋白质、茶多糖等大分子物质,还含有小分子物质如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等,如不采取适当方法进行澄清处理,这些物质就会在低温下或在贮藏中产生浑浊沉淀。
澄清处理的方法有低温沉淀法、离子鳌合法、膜过滤法、酶法等(详见第四章)。
澄清处理应遵循的原则是:既要达到澄清目的,使茶饮料在贮藏中不会产生沉淀,又要最大限度地保持茶饮料原有的色、香、味。
4.调和
由于茶汤极易氧化褐变,并改变了茶饮料的风味,因此需要加入一些抗氧化剂。
常用的抗氧化剂是维生素C及其钠盐,也可使用异抗坏血酸及其钠盐。
如茶饮料偏酸,则需调整pH,一般常用碳酸氢钠调节。
在茶饮料滋味允许的前提下,宜将pH调低一些,这样既有利于保持茶饮料中儿茶素等物质的稳定性,还具有防止微生物滋长的作用。
5.杀菌
杀菌可采用常规方法,也可采用其他方法。
使用常规的杀菌釜杀菌茶饮料极易褐变,并产生杀菌不良气味(Retort smell或Off-flavor),尤其绿茶饮料更为严重,因此建议采用UHT方法或其他方法杀菌。
六、实验注意事项:茶叶粒径大小一般选择40一60目
七、思考题:
影响茶汤沉淀的形成因素及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