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素材)我爱这土地

2 (素材)我爱这土地
2 (素材)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相关资料索引

一、艾青生平简介 (1)

二、《我爱这土地》节奏划分 (2)

三、《我爱这土地》赏析(一) (2)

四、《我爱这土地》赏析(二) (4)

五、《我爱这土地》赏析(三) (5)

六、阅读延伸一:艾青《北方》赏析 (7)

七、阅读延伸二:艾青《复活的土地》赏析 (13)

一、艾青生平简介

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畈田蒋村的一个封建家庭。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

1917年就读于金师附小。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28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学习绘画,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

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北风》《大堰河》《火把》《黎明的通知》《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春天》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解放后的诗集有《欢呼集》《光的赞歌》等。

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

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他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染到时代的精神,汲取了诗情,抗战期间成为他创作的高潮期,出版了《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钻》等9部诗集。

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的竞技场》等二百余首诗作。出版了《艾青选集》等。另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等著作。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直到1976年重又执笔,出现了创作的另一个高潮。

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出访了欧、美和亚洲的不少国家。创作有诗集《彩色的诗》《域外集》,出版了《艾青叙事诗选》、《艾青抒情诗选》,以及多种版本的《艾青诗选》和《艾青全集》。诗集《归来的歌》和《雪莲》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奖。

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019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

二、《我爱这土地》节奏划分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三、《我爱这土地》赏析(一)

郭宝臣

这首诗写于1938年的武汉。

此时的诗人,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阅历。无论是社会的动荡,民族的危机,还是民众的苦难,都给过或正在给着诗人以强烈的震撼。而这一切,都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生的。一直关怀着、思考着这片国土的诗人,此时对土地的理解更深刻了,对土地的感情更浓烈了。诗人出生在金华农村,从小就对南方的土地有着血肉一般的情感。而后,随着生活的颠簸,诗人到过上海、常州,又到过山西、陕西,深深地为北方的土地所感动。对于这片生育、养育自己的土地,对于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对于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对于这片正在燃烧着抗战烽火的土地,诗人作为一个时代的歌手,该如何对待这片土地呢?诗人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火焰般的情感了,他要表达出自己对这片土地的强烈的爱……

这浓烈的情感,凝聚成了诗《我爱这土地》。

从这首诗的题目看,诗人的意图很明显,就是突出这一个“爱”字,斩钉截铁,毫不含混。诗人对于土地之爱,在他的许多诗篇中都表达过。而像这首诗写得这样集中,这样浓烈,这样撼动人心,还是不多见的。

对于土地的感情如何,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的自白。诗人采用了“直接”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它像“誓词”一样严肃,又像“血”一样庄严。

诗人把自己比作了一只鸟: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我”是一只鸟,要歌唱,一直到死。为谁而歌唱?诗人用了四行象征性的诗句,来概括“我”的使命。这四句诗并没有具体所指,但它们以更形象更广泛的泛指性,扩大加深了这使命的内含。诗人所深深爱着的这土地,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的大搏斗,大变革。在这片土地上,已不是死水一潭,已不是只有凄凉和苦难。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诗人作为一只鸟,就要为这一伟大的时代歌唱!

诗人为了执行自己的历史使命,视死如归。“——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一句,把自己的决心写得入木三分,也把诗人自己与土地的关系写得再透彻不过了。“我”死了,“我”的肉,“我”的骨,“我”的血,要埋在土地里面,“我”的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也就是说,我的一切一切,都要毫无保留地全部献给这片土地……

写到这里,诗人对于土地之爱,已经表达得淋漓尽致。那“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已够撼动人心。但是,诗人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以最后两句,再一次撼动读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写得朴实平易,却有着惊天动地的撼人力量。因为这“泪水”里,含着多么丰富

的情感啊!千言万语,不用说了,一切的一切,都含在这“泪水”里了。

这里,我们看到了诗人是如何卓越地把握住了自己的情感,又是如何卓越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情感啊!什么是好诗?这种疑问常常在读者脑中回旋。的确,这样一个简单问题往往又是很难回答的。不过,好诗毕竟是好诗,它是有着人们公认的道理的。

简单地说,看得懂的诗不一定不好,不一定就是直白,就是无诗味。看不懂的诗不一定就好,不一定就是含意深刻。这要看诗人是为什么而写,是如何写的。艾青曾说过:“诗好坏,不能以看得懂与看不懂作为衡量的标准;也不能以为人理解的程度作为衡量作品的价值。”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应该说并不难懂,它的含意是明朗的。而这首诗又是这样杰出,有着巨大影响。这就清楚表明,含意明朗而又成其为好诗的诗,是能够创作出来的,这就看诗人的艺术工力了。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是诗人在武汉时期的代表作。这首诗同《北方》等诗一起,标志着诗人的又一个丰收期。在诗人创作的道路上,这一时期的诗占有重要位置。

注:本篇赏析材料选自互联网,仅供老师作参考使用。

四、《我爱这土地》赏析(二)

曹津源

太阳与土地是最能概括艾青诗歌特色的两个概念。诗人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艾青仿佛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追寻着太阳、光明和理想;作为另一面,与诗人血脉相连的土地也是他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恋。他曾说过:“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和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无论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诗上有它的重要篇幅。”(《献给乡村的诗序》)艾青对土地的关注,就是对农民、民族、祖国的挚爱。

写于抗战爆发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就是艾青这种特有的土地情结的代表作。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艾青向祖国捧出一颗赤子之心,爱国深情的抒发,波澜起伏,层层推进。

一、点出土地情结。

先欣赏起始两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形容词“嘶哑”,已不能再唱出美丽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著。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二、倾吐土地情结。

这里可分四层。第一层:隐喻人民苦难。“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暴风雨”、“悲愤的河流”这些意象告诉我们,艾青魂牵梦绕地爱着的土地,是布满痛苦、躯体上有太多凝结成块的流不动的悲愤的土地。当时日寇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等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艾青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有着相似的描写:“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诗人用“寒冷”、“雪”、“风”、“封锁”等意象勾勒出扼杀着一个个求生的生命的悲惨处境。两首诗写于同一时期,都表现出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情关注。第二层,隐喻人民反抗。“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一句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神州土地养育了中华民族,也养育了一种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无止息”暗寓反抗精神的传承,“刮”、“激怒”表示力量的强大,由悲土地之苦难转入赞土地的抗争,诗人的土地情结深了一层;第三层,“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一句可以看作是斗争前景的象征,也可以更“实”一点,看作是充满生机的解放区的象征,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象征。总之,诗人的情思已由悲愤、称颂进入憧憬,表现出坚定的必胜信念,构思又进一层:第四层,“-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上述郑重庄严的抉择。这种献身精神可以作这样的诠释:我来自土地而最终归于土地,这样,爱才得以升华,得以永恒。这是一种多么超凡脱俗、悲壮高尚的土地情结啊!三、升华土地情结。第二节的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之爱,已使诗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六个沉重的省略,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全诗在这问答中达到高潮,那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怀,留下不尽的余韵。

注:本篇赏析材料选自互联网,仅供老师作参考使用。

五、《我爱这土地》赏析(三)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赏析:

对熟悉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来说,恐怕没有人会不知道艾青的名字;而对熟悉艾青诗歌的读者来说,又恐怕没有人会不记得艾青诗歌中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读着这两句诗,联想到这首诗的开头:“假如我是一只鸟”,便很自然地在我们的眼前出现那泣血啼鸣的杜鹃鸟的形象,在我们的耳边响起那哀伤幽怨的鸣声。

《我爱这土地》是艾青写作于一九三八年秋天的一首不过只有十行的短诗,却已经成为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显示出诗人独特的个人风格的代表作之一。诗人在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的初期,祖国的半壁河山沦陷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山河破碎,沦陷区的人民被迫流亡他乡,啼饥号寒,挣扎在死亡线上。面对这样一场民族的劫难,诗人艾青的心里涌动着满腔的悲愤,就在日本侵略者把罪恶的魔爪刚刚伸向中国的华北地区的时候,他就忧伤地唱出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他以诗人颤抖的心灵,感受着北方大地的沉重的苦难:“北方是悲哀的/而万里的黄河/汹涌着混浊的波涛/给广大的北方/倾泻着灾难与不幸”(《北方》)。但是,诗人艾青并没有在不可遏制的痛苦之中,让自己的感情仅仅停留在哀痛欲绝的悲叹之中,而是一方面感受着人民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把自己的深切的悲痛转化为对祖国、对人民的永不改变的忠诚,在《北方》里,他写道:“扑面的风沙/与入骨的冷气/决不曾使我诅咒”,“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与宽阔的姿态/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永远不会灭亡”。

在这首《我爱这土地》中,他再次把他对祖国、对人民深深的爱恋,寄托在对“土地”的爱恋之中,表达出了一个中国诗人在民族灾难面前始终不渝的赤子情怀。因此,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句,却既传达出了时代的特征和民族的苦难,也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艺术个性,成为诗人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鸟”意象的深层蕴涵

以“鸟”自比,把诗人的歌唱比喻为鸟的鸣叫,一般说来都是取诗人热烈而欢乐的歌唱,像鸟的欢快的鸣叫那样,使人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只有诗人在饱含着深情的时候,才会像喜鹊、像画眉那样,从自己的心灵深处涌起热烈而深沉的绵绵情思。但在这首诗里,诗人的歌唱却不同于那种欢快与高昂的鸣叫,而带着一种时代的沉重:“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诗人脱口而出写下的这两行诗句,直接地道出了自己要为祖国歌唱的诚挚的感情,固然表现出了诗人以诗为歌的热烈的感情,但更值得注意的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为什么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呢?这正表达了诗人郁积在心底的沉痛的心情,

因为有着深重的痛苦,他的喉咙才会嘶哑,所以,在诗的开头,便已经为全诗营造出了一种悲凉的基调和沉重的氛围,让我们可以感受到了埋藏在诗人心灵深处的巨大的痛楚。

六、阅读延伸一:艾青《北方》赏析

《北方》原文

一天

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

对我说:

“北方是悲哀的。”

不错

北方是悲哀的。

从塞外吹来的

沙漠风,

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

与时日的光辉

——一片暗淡的灰黄

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

那天边疾奔而至的呼啸

带来了恐怖

疯狂地

扫荡过大地;

荒漠的原野

冻结在十二月的寒风里,

村庄呀,山坡呀,河岸呀,

颓垣与荒冢呀

都披上了土色的忧郁……

孤单的行人,

用手遮住了脸颊,

在风沙里

困苦地呼吸

一步一步地

挣扎着前进……

几只驴子

——那有悲哀的眼

和疲乏的耳朵的畜生,载负了土地的

痛苦的重压,

它们厌倦的脚步

徐缓地踏过

北国的

修长而又寂寞的道路……那些小河早已枯干了

河底也已画满了车辙,北方的土地和人民

在渴求着

那滋润生命的流泉啊!枯死的林木

与低矮的住房

稀疏地,-陰-郁地

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天上,

看不见太陽,

只有那结成大队的雁群

击着黑色的翅膀

叫出它们的不字与悲苦,从这荒凉的地域逃亡

逃亡到

绿荫蔽天的南方去了……北方是悲哀的

而万里的黄河

汹涌着混浊的波涛

给广大的北方

倾泻着灾难与不幸;

而年代的风霜

刻划着

广大的北方的

贫穷与饥饿啊。

而我

——这来自南方的旅客,却爱这悲哀的北国啊。扑面的风沙

与入骨的冷气

决不曾使我咒诅;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一片无垠的荒漠

也引起了我的崇敬——我看见

我们的祖先

带领了羊群

沉浸在这大漠的黄昏里;

我们踏着的

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

埋有我们祖先的骸骨啊,

——这土地是他们所开垦

几千年了

他们曾在这里

和带给他们以打击的自然相搏斗,他们为保卫土地

从不曾屈辱过一次,

他们死了

把土地遗留给我们——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

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

与宽阔的姿态,

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

坚强地生活在土地上

永远不会灭亡;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古老的国土

——这国土

养育了为我所爱的

世界上最艰苦

与最古老的种族。

1938年2月4日潼关

赏析:

1938年2月,战火迅雷般逼近了黄河,艾青在古老的潼关写下了这首《北方》,同年四月发表在《七月》杂志的卷首。一年之后我看到这首长诗,当时我幸运地得到了一本诗集《北方》。这本诗集除去这首长诗外,还收入十几首短诗。开本很小,六十四开的,但装帧却异常的朴素大方,几乎没有什么花饰图案,其风格正与艾青诗的气质相符合。因此我珍爱这本小小的诗集,日夜装在衣兜里。就是这本巴掌大小的诗集,在那个长长的艰难的战争年代里,曾经强烈地感动过一代文学青年的心灵。我也是受了它的影响和启迪开始认真学习写诗,并且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诗。

艾青在诗集《北方》的序文中说:“我是酷爱朴素的,这种爱好,使我的情感毫无遮蔽,而我又对自己这种毫无遮蔽的情感激起了愉悦。很久了,我就在这样的境况中写着诗。”这短短的几句真诚的自白,对于了解这首长诗乃至艾青一生的诗,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提示。《北方》这首诗最为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朴素,情感毫无遮蔽。

记得半个世纪之前,第一次展读这首诗时,开头四行作为小引的诗,就吸引住了我,觉得十分亲切自然,它热热地贴近了我的未开垦的心灵:

“一天/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对我说:/‘北方是悲哀的。’”

这四行诗仿佛轻轻打开了一扇门,一步就跨进了无边无际使我日夜眷念的北方广阔的天地,并唤醒了我的全部沉睡的近于诗的情感。我不久写了《鄂尔多斯草原》,《北方》激起了我写诗的热情。当年我当然不会晓得这位“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是端本蕻良。对于他,北方无疑是最熟悉的,他一句深情的话就将北方的魂灵带血带泪地剖露了出来。而艾青把写小说的端木称为诗人,也是很有深意的。真的,在当年能说出“北方是悲哀的”这一句话,就应当被尊为诗人。

端木和艾青说的“北方是悲哀的”,是一个很深很深的真实的境界,至少在我当时的感觉上,它绝不仅仅指荒凉的大自然的景象而言,还有着更深的寓意,“悲哀”和“北方”是两个平凡的词,但这两个词一旦命运地关联在一起,就成为一声深情的呼唤,还有着历史的可感的深度。这是生命的自来的语言,只能是这么朴素。

一首诗,这般亲切和自然地写来,在五四以来的新诗史上还是第一次吧?“这难道是诗的语言?”当年就有人提出过这个诘难。

“不错/北方是悲哀的”。

诗人用亲切的口语写这首诗,跟他着意要无遮蔽地抒发内心的情感的意向一致,他只能这么写,甚至带着挑战的姿态。排斥了华丽的矫饰,弃绝了空洞的说教语言,采用鲜活的有弹力和流动感的语言和语调,这正是现代诗应当有的艺术要素。困此,对于当年初学写诗的青年是最有魅力和启迪的。它引导了一代人写起这样的带有散文美的自由诗。

艾青式的自由体诗不是离开了诗,而是更真切地体现了诗。当我们诵读这首《北方》,便能理解诗人为什么要如此分行:

“北方是悲哀的/而万里的黄河/汹涌着混浊的波涛/给广大的北方/倾泻着灾难与不幸;/而年代的风霜/刻划着/广大的北方的/贫穷与饥饿啊。”

只能一口气读下去,不能喘息和停顿,读者的心只能与诗人坦诚的情感一起搏动。诗的语调是沉缓的,有力的,不但没有分行的感觉,吟读时,还深深体会到这些起伏的诗行正是起伏的情感的律动。没有脚韵,更没有那些外国学院派的“头韵”和“腰韵”。然而读艾青的诗(不仅指《北方》),我们仍能自然地读出它内在的有撼动感的深沉的节奏。艾青的自由诗,其实是有着高度的控制的诗,它的自由,并非散漫,它必须有真情,有艺术的个性*,有诗人创造的只属于这首诗的情韵,这样才显现出一个浑然一体,可以让读者沉浸其中,呼吸其中的广大境界。

艾青为什么执着地写《北方》这样情境的诗,还在创作中“激起了愉悦”?一方面说明艺术创作本身有着创造者的那种开创陌生境界的愉悦,但我以为,艾青当时还有另一种近乎挑战者的愉悦,这就是他从当年流行的理念中冲出来,获得解脱,这也是一种愉悦。那些年(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有的诗无真情实感,只凭借空洞的叫喊以达到慑服读者的声势。也还有另一些诗,无病呻吟,有病更呻吟,他们在孤独中制作精巧的诗自慰。艾青的全部诗没有一行是呻吟的,尽管有着那么深重的悲哀(民族的,个人的)。有悲哀而不呻吟,必须具有坚强的性格(艾青的性格中还有倔犟和直硬的素质)。不论是空洞的呐喊,还是空洞的呻吟,毫无疑问,都是理念的抽象的非诗的制作。而健康的诗总是朴素的,它绝对不需要用庄严的概念和美丽的词藻来装饰。因而当年写朴素的诗,也是十分敏感的一种美学领域的战斗。艾青在论诗的文章里多次谈到了这一点。

读艾青的诗,特别是这首《北方》以及他在北方写的那些短诗,一点感觉不出诗人和他的诗与读者之间有任何的隔阂,有什么心理上的距离,形成了感情的直接的交流。比如写北方的自然的景象,没有浮夸,没有虚拟,读者真正有置身其中的实感,并感受到了民族的深远的苦难与土地的苍茫所带来的令灵魂惊醒的沉重感。诗人最后的几十行诗,悲哀升华为巨大的力量,且有着深隽的哲思: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与宽阔的姿态,/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永远不会灭亡;/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

这十几行沉重的诗句,道出了艾青的胸怀与气质。《北方》的语言和情境,以及它显示的宽阔的姿态,正是悲哀而古老的国土和种族赋予诗人塑造这首诗的灵魂。《北方》所以能影响一代青年的心灵,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它是一首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操的诗。

(牛汉)

注:本文取自网络,仅供老师研究参考。

七、阅读延伸二:艾青《复活的土地》赏析

腐朽的日子

早已沉到河底,

让流水冲洗得

快要不留痕迹了;

河岸上

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

到处是繁花与茂草;

而从那边的丛林里

也传出了

忠心于季节的百鸟之

高亢的歌唱。

播种者呵

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

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

大地将孕育

金色的颗粒。

就在此刻,

你——悲哀的诗人呀,

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

让希望苏醒在你自己的

久久负伤着的心里:

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

在明朗的天空下

已复活了!

——苦难也已成为记忆,

在它温热的胸膛里

重新漩流着的

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1937年7月6日沪杭路上

赏析:

1937年7月6日,艾青在沪杭路车厢里写下这首《复活的土地》,诗人预言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即将来临。他的预言得到了证实,第二天在古老的芦沟桥响起了划破历史长空的槍声。

《复活的土地》虽不足三十行,却是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大诗。诗人以浑朴如椽的大笔,纯净而庄重的语言,将一个受尽凌辱的伟大民族正在觉醒奋起的姿态和精神,以及诗人自己“拂去往日的忧郁”与苏醒的大地一起迎接战争的欢欣和誓言,如铭刻碑文似的简洁而深刻地构勒了出来。

诗人真切的预感,源于他心中关注民族命运的激情。多年积郁在胸中的伤痛、忧患和期待,使他的全身心体验到了历史风云变幻的最细致而敏感的神经。他发现了曙光似的预兆。法国散文大家蒙田把预兆或预言这种现象称之为“内心騷动的影象”和“神圣的灵感”。艾青也说过,预言是“照亮灵魂的火花”,这一闪的火花使他发现了别人还没有看见的新事物。

一首大诗,如一条泱泱大河,因为它深沉和宽阔,常常显得异常的平稳和浑厚,听不到流动的声音,更没有闪动的浪花,它的流动所形成的姿态是整体的,自自然然的。《复活的土地》就具有这种深沉而巨大的艺术审美的气韵和冲激心灵的力量。它的语言可以说是素净的散文的,几乎没有什么形容词,因为任何细碎的形容词在这首诗里都必然地显得太小太浅,就连诗人久久负伤的心和多年遭受的屈辱和苦难,都毫不犹豫地一笔拂去了。然而我们展读这首诗,平静而庄重的词语,仍让我们强烈地感到震撼心魄的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他所显示的气韵与节奏,是那些简单的打击乐器般的脚韵无法办到的,它是宏大的交响乐章。它是一个民族赤热的胸膛和复活的土地深处血的漩流和脉息。

从字面上看,《复活的土地》的前三节,是诗人在车厢中眺望青葱的原野时在心中引起的感触,诗人看见繁花和茂草,听见丛林中鸟的歌唱,他祝愿播种获得金色的颗粒,情境是十分的恬静。然而诗人决不是以观赏的闲情描写田园风光,它的每一行素白的文字,都显示着历史的深度和那个时代特有的动荡的气息,预示着土地的复活和民族的觉醒。

有论者把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仅仅归结为象征的手法,显然也是不恰当的,因为它整体地给人的艺术审美力量,绝不是一般的象征色彩,从第一节的四行诗起,语义和意向就是十分的现实的。诗的最后的两节,整个情境进一步得到深化和加强,诗人诚挚的自白和决心,顿然使全诗昂奋地飞腾了起来,读者的情绪也随之激荡不已,并感悟到土地复活和民族奋起的喜悦,以及迎接战斗的严峻的意义。

(牛汉)

注:本文取自网络,仅供老师研究参考。

公开课教案《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了解艾青,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象征的表现手法,把握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3、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爱我们的祖国吗? 我也爱我们的祖国,那你平时有机会大声的说,我爱我的祖国吗? 可能平时我们很少有机会表达我们的这种情感,那么今天我们机会来了,你愿意大声地说,我爱我的祖国吗? 谁愿意说? 我们一起大声的有激情的说! 师:很好!爱需要表达!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里有一些图片,请同学们认真地看,看完之后,请同学们用“我爱我的祖国,因为我的祖国”,这个句式来说话好吗? (生看图片) 师适时解说:1997年香港回归,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008年的中国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让世界为之惊叹! 2009年的阅兵式,强大的中国国力接受世界的检阅!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这是我们中国人首次承办的世博会,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世博会,百年世博,展示的人类文明的辉煌。 师:在重温了这几件令国人为之自豪骄傲的大事之后,哪位同学能用“我爱我的祖国,因为我的祖国”这个句式来说话。 师:我爱我的祖国,因为她是我们的母亲。回眸历史,我们伟大的祖国走过了60多年的光辉历程,但是我们也无法忘记那曾经的血雨腥风,更不能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伟大的诗人艾青写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屏显:标题作者)聆听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二、认识作者 说一下你对艾青的了解。(屏显) 他在1933年写了一首叫《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诗,当他将蒋字的“艹”字头写下后就停了笔,他想起蒋介石背叛革命,共产党人血流成河,自己也曾身陷国民党监狱受尽苦难,他耻于与蒋介石同姓,为了报复蒋介石,便信手在“艹”字头下面打了个“乂”,这恰好是一个“艾”字,于是便以“艾”为姓。又因为艾青生于十二月,刚好农村里面十二月是青的季节,“海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于是艾青就这样成了他的笔名。之后“艾青”这个名字轰动全国,家喻户晓,然而他的真名倒是没有多少人知道了。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省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他以前是学画画的,后来被捕了,在狱中他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与闻一多、郭沫若齐名。 三、出示目标 师:认识了作者,让我们再来明确一下本节课学习的目标 (屏显)

第2课《我爱这土地》示范教案

2.我爱这土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诗歌主题。培养爱国情结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课程】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放映题目:我爱这土地,并解题)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 2.背景资料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嘶.哑(sī) 腐.烂(fǔ)撕.裂(sī) 喉.咙(hóu) 吹刮.(guā) 汹涌. (yǒng) (2)词语释义 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仿写: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要用清脆的喉咙歌唱: 这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大坝, 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这见证着国人光荣与梦想的鸟巢和水立方, 和那来自四川灾区的小朋友们纯真的笑脸...... 然后,我哭了, 眼泪也只是悄无声息地落下。 为什么我在梦中也要飞到遥远的天府?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情 ......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被阳光所照耀的土地,这永远荡漾着我们的喜悦的河流, 这静悄悄地吹拂着的清爽的风, 和那来自校园的无比清晰的琅琅书声…… --- 然后我笑了, 连笑声也渗透进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笑意?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纯真…… 我爱这校园 假如我是一颗草, 我也应该用柔嫩的腰肢舞蹈, 这被霞光所装饰的校园, 这永远孕育着年轻的梦想的摇篮, 这活跃地奔跑着的长长的身影, 和那来自教室里的一缕幽幽的书香…… --- 然后我枯了, 连叶子也腐烂在泥土里面。 为什么我的嘴角常挂笑容? 因为我对这校园爱得执着……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滴玉露 我也愿把这剔透的身体融入: 这被烟雨所迷蒙的瘦西湖, 这永远吸引着我们的兴致的香格里拉, 这悄然的红叶飘落的香山, 和那来自“东方小巴黎”的纯朴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 然后我痴迷了, 连目光也定格在那迷人的一线天。 为什么我的眼里总是充满希望? 因为我挚爱这土地…… 我爱这音乐 假如我是一架钢琴, 我也应该用清脆的音符弹奏: 这留给人们长久记忆的乐曲, 这诠释生活喜怒哀乐的五线谱, 这带有神秘色彩的休止符, 和那来自音乐的无比神奇的力量…… ---- 然后我笑了 连笑声也融入在这音乐里面。 为什么我的嘴角常含笑意? 因为我对这音乐爱得长久…… 我爱这校园 假如我是一株蒲公英, 我也应该用轻盈的身姿舞蹈: 这被知识所充斥着的校园, 这催促着孩子们上课的欢快的铃声, 这崭新的营造活力的操场, 和那来自教室里的朗朗读书声…… ——然后,我离开了, 连梦想也随风飞扬在这校园之中。 为什么我总是恋恋不舍? 因为我对这校园爱得真挚……

我爱这土地 公开课

我爱这土地 一、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真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首先看老师写两个字“母亲”,我们把什么人称作母亲呢?(生我们养我们的人)那有时我们还把什么比作母亲呢?(祖国土地大海地球老师等) 我们把土地、祖国也称作母亲,因为它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又是我们大展身手的用武之地,是我们所有炎黄子孙共同的母亲。母亲给予我们最多的是什么呢? 关心照顾呵护和爱 (同学们都是非常懂得感恩的人)那我们也应该回报母亲以“爱”不同时代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于祖国土地的热爱正是这种对祖国的热爱将我们紧紧的团结在一起克服了一切的困难。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听听他是怎么歌唱对祖国的热爱的。 心中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我们来看一下我们这一节的学习目标,有三个 1.了解作者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诵读全诗,把握主旨,体会内涵,学习象征的表现手法 3.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激情 二、进入课文 诗歌,诗歌,诗是用来唱的,请同学们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读这首诗。读完之后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句来谈谈你初读的感受。(好象有一种很深沉的爱,还有一种悲愤的感情吧)老师初次读这首诗时也有同感。因为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语言又极富跳跃性,往往让我们产生一种距离感。需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用联想和想象去补充。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一些情况。 2、介绍背景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开始任意践踏蹂躏中国的国土和人民,1938年连续侵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掠,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惨案,我们的祖国母亲遍体零伤,满目仓痍,我们的同胞、兄弟姐妹被任意的杀戮。中国人民没有退却而是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解说伴着影片同时进行)爱国诗人艾青正是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着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跳动着时代最强音的慷慨激昂的诗。 3、介绍作者 艾青(1910~1996)浙江金华人,原名蒋海澄,1932年由法国回国,因参加爱国运动被捕入狱,狱中创作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诗集《向太阳》《黎明的通知》主旨:诅咒黑暗和丑陋,讴歌光明与进步,抒发爱国爱明之情。 《我爱这土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一首广为传诵的诗歌,唱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请同学们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读读这首诗歌,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导学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艾青及写作背景;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朗读,把握诗歌的主题;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主题。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导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2006年,我们的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英国泰晤士报记者的访问时曾用了这样一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了解一下这句话的内涵和情感。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很快成为一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

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人教部编版2020年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人教版2020年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爱这土 地》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理解饱含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饱含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 今天,就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板书课题) 二、自我研学 (一)知识梳理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等。浙江金华人。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2)背景链接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已经到了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 2.生难字词 (1)字音 嘶哑 ..(hóu lóng) ..(sī yǎ)温柔.(róu)喉咙 汹涌 ..(xiōng yǒng) 吹刮.(guā) 腐.烂(fǔ) (2)词义 【嘶哑】声音沙哑。 【温柔】温和柔顺。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腐烂】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激怒】停止、停息。 (二)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明确: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 .../所打 ..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 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 .. ..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 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 ../ ..的/黎明 ..……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 也腐烂在土地 ..里面。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颂的“土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作者对此作出了阐释。“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下面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 在诗的第二节,作者笔锋一转,由上文对歌唱者动态的描述,转而对“我”进行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这是以设问的方式进行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2.我爱这土地

2.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重音和节奏。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人营造的氛围。 3.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对它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为它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依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其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以“悲哀的诗人”自称。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重大影响的诗人。 写作背景: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

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体悟情感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划分诗歌节奏。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请同学们听示范朗读,用心感受,并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深沉。 背景(强调):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作为诗人的艾青,亲见了自己生存的土地被侵略者肆意践踏的过程,怀着对侵略者的痛恨与对家国的热爱写下了这首诗。因此,“深沉”一词中既包含着对这片土地深切的喜爱,又包含着对这片土地遭受兵燹之灾的沉痛。 3.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其“深沉”的特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主要诗集有《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土地”和“太阳”是其诗作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意象。 二、故事背景 《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问题解疑 1.简要分析“嘶哑”的表达效果。 “嘶哑”修饰喉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只鸟所经受的苦难及不屈的精神,说明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执着的爱。 2. 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分别有怎样深刻的含义?意象前面的“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悲愤的”“激怒的”等修饰语有怎样的作用?

“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象征着郁积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这些修饰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正在日寇的铁蹄下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在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3.如何理解鸟死后将身体投入土地的怀抱? 鸟死后将自己的身体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依然不改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寄寓了诗人决心为祖国献身的强烈愿望。 4.第2节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1节有着怎样的联系? 第2节通过设问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衬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如果说第1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铺陈,第2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是对主题高度凝练的概括。 5.阅读《我爱这土地》,分析本诗的内涵。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开头,“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表现了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诗人将鸟死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种本属于自然被动的结局,写成了主动的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现了诗人的献身精神,使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最后两句是

我爱这土地原文赏析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主题 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生活在祖国的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于欢乐,心中郁结着过多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然而,这毕竟是生他养他的祖国,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 “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意象 作者艾青堪称“土地的歌者”,“土地”构成了作者诗歌的中心意象。“土地”这一意象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其中聚集着作者对祖国和大地母亲深深的爱,诗人表示要像鸟一样歌唱祖国大地;死了,也要使自己融进祖国的土地中。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如作者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作者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但是作者意犹未尽,“一一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执着的爱。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回归到土地这个意象上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赏析

赏析1 朴实意象凝聚深爱,悲怆诗句道出真情——《我爱这土地》赏析 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怀着高昂的爱国热情、同仇敌忾的民族义愤,投身于反侵略的伟大斗争,他拿起诗笔,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我爱这土地》就是其中的一首,作于抗战初期,是藉土地激发诗人情绪的代表作。我们学习这首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掌握: 一、朴实的意象,凝聚深沉的爱 意象即意境。“土地”和“太阳”是艾青诗中的两个主导意象,“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因此“土地”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对民族危难和人民疾苦的深广忧愤。我们从诗的题目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再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真实朴素的两句诗,道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永恒的“土地”情结。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艾青的诗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象世界。 二、悲怆的诗句,反映热切的情 作为抒情的艺术,诗歌作品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这首诗中回荡着忧郁的调子,郁积着深深的忧伤。“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句中交织着忧郁悲怆之情,但这种抒情基调是诗人敏感的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和人民悲苦生活的回应,是感情极度热切的反映。 人非鸟兽,不言自明,此诗偏以“假如”开头,这是第一层强化。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此诗偏以“嘶哑”相形容,这是第二层强化。光有这两层强化还不够,于是诗中接连出现了所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描写这些对象时达到了穷形尽相、淋漓酣畅的地步,充分体现了这位自由体诗人的艺术特色。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一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是艾青的自由诗创作不同于其他自由诗作者(如田间)的一个重要特色。《我爱这土地》自然也不例外,试看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这样的中心词语前面特意加上的“悲愤的”“激烈的”“温柔的”等许多修饰语,就不难窥见其中的奥秘了。以上所说的这些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可说是第三层强化。 三、强烈的对比,映射执着的爱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2我爱这土地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我一直对一句歌词很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起头,深情常望土。”这描写的是风雨中昂头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阔天空,更因为有一方实实在在的土地。土地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感触,今天我们将要来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板书)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等。浙江金华人。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2)背景链接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已经到了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 2.生难字词 (1)字音 嘶哑 ..(hóu lóng) ..(sīyǎ)温柔.(róu)喉咙 汹涌 ..(xiōng yǒng) 吹刮.(guā) 腐.烂(fǔ) (2)词义 【嘶哑】声音沙哑。 【温柔】温和柔顺。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腐烂】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激怒】停止、停息。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明确: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 ..,这永远汹涌着 .../所打击着的/土地 ..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 /我们的悲愤 ..的/黎明 ..……——然后/我 ..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 ..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 死.了,连羽毛 ..里面。 ../也腐烂在土地 为什么 ../爱.得深沉 ..…… ....?因为/我.对这土地 .../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全诗共分两节。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诗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我爱这土地》拓展阅读(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

《我爱这土地》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1】 现代著名诗人艾青通过歌吟土地,唱出了自己以及全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歌,表达了那份浓浓的对祖国的挚爱之情。同是歌唱土地,请通读下面的文章,思考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土地 土地宛如慈母,养育并呵护着她的子民。土地的恩泽像她的襟怀一样宽广。 人在土地上世代安居,生息,劳作,繁衍后代;人与土地血脉相连,人的一生不可能离开土地半步。即便你善于奔跑、跳跃;勇于乘帆远航;或是利用人造的铁翅翼翱翔蓝天……但你总归要双脚落地,回归故里。有一股比重力加速度还快疾的乡愁会紧紧攫住你的心灵,有一种比母子连心的力量还厚实的伟力会推动你踉跄回归的步幅! 土地啊……她忠厚、温良、平和、广袤无垠又近在咫尺。她是布衣的一部分,是粮仓的四柱和屋宇的根基。她沉默寡言,但慷慨无疆。仿佛年迈的祖母,又像生育不倦的年轻母亲,只要勤于播种,总会有所收获。土地从不虚伪骗人,从不背信弃义。土地就是土地——一个睿智的永不撒谎的长者。 鸟儿是她最小的女儿,鹰是她四处巡视的卫士,江河小溪是她衣袂上的彩带和珠链,美丽的湖泊是她梳妆打扮的镜子,高山峻岭是她挺拔的脊梁,果实和鲜花则是她爽朗如风的笑靥。 每当战乱暴起。朝代更迭,大纛(dào)(古代军队里的大旗)下英雄和盗贼的面容轮流变换,仿若一反常态的疾风骤雨袭扰着天下苍生……这时候只有土地,只有土地一如既往忠诚如故,只有土地没有背叛并且敞开了无私的胸怀。 当亡魂如风掠过巨大的廊柱和弹痕累累的残垣断壁,腐烂的尸骨覆盖住无边的梦境,只有日月朗照下的土地露出了温馨的微笑。只有烈焰吞噬过的遍地伤者在回忆,在作证……那曾经有过的,和正在失去的,必将在四季轮回般的岁月深处得到喘息和抚慰。 土地总是从一棵草开始。从一粒黄金谷粒上,土地要站起来!黄土高原和茫茫平原要像一位老迈的父亲一样站起来,带着巍峨的庄严神色,荷着一柄千古大锄和朴素如诗的乡谣。一代代人被死亡席卷,一代代人成为死神那冷酷巨掌拍击下的灰烬和齑粉。而土地岿然不动,土地会让被飓风连根拔起的大树重新变成希望的种子,土地也会使遭受雷殛的心灵盟发蓓蕾。 土地最伟大之处是无私的给予。诚实的劳动是向她表达爱意的唯一方式。同时,对土地的诉说是世界上最朴素最神圣的情感——传说、典籍、寺庙、村庄、故人的墓地和青铜雕像上的花环……总有一种神明般的声音占据着人们饥渴的心房,总有一声呼唤保留了最初的感动——那是炊烟般的母唤儿归的声调,在薄暮时分熟识的小路尽头,袅袅环绕。 土地啊,你是人类共同的母亲,母亲中的母亲,你以你的慈爱让我们领受箴言,你以你的宽容让世间所有曾经发生过的一切得到谅解和饶恕!哦,那功勋的喜悦或罪孽的忏悔啊,在土地无边的宁静中终将归于安息。 【拓展阅读2】 太阳的话 打开你们的窗子吧 打开你们的板门吧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 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 我带着林间的香气 我带着亮光和温暖 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课外阅读】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2

【课外阅读】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2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颂的“土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作者对此作出了阐释。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下面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 在诗的第二节,作者笔锋一转,由上文对歌唱者动态的描述,转而对“我”进行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这是以设问的方式进行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优质教案

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 《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 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 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

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 人艾青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更能表达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明确:诗最后一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 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 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 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诗中以“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感情。“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 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 含义呢? 明确: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学生 朗读,感悟。)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知识点 练习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知识点+练习

知识点 我爱这土地 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只因一次在写自己姓时,刚写出草字头,便想起了蒋介石,顿生厌恶之情,便在底下划了叉号,从此更名为艾青可见其坚定的政治立场。1932年,正在巴黎留学的作者因感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便急速回国,投入到救亡运动中,却因从事革命文艺创作而被国民党逮捕判刑6年,但始终没间断创作,狱中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1937年写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又创作了《北方》等诗篇。 写作艺术 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寄情的对象、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意象极其丰富,诗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诗人的想像和诗思的回旋天地也是无限自由、广阔的。但他没有把诗的篇幅拉长,不让诗的情思散漫开去,而只把诗人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10行诗中,并且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写作手法 诗人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通过想像把自己虚拟为“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使人浑然不觉。诗以“假如”开头,显得新奇,富

有独创性,便于化人为鸟,把诗境推向虚拟的艺术境界。当然,诗中的“鸟”,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不像古诗词中那些实指(如杜鹃、鹤鸽等)。“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诗人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这是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诗人特殊的个性与气质(艾青自称是“悲哀的诗人”)以及诗人特殊的表达需要等等,共同作用于鸟儿形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象。它大大提升和强化了形象的审美表现力—从中我们不仅能感到时代的氛围、诗人的个性和气质,更能感到诗人对土地的爱是如此的执著、坚贞和顽强。 练习 1.全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因此,用“嘶哑”比用“嘹亮”好。 同步练习 第2课《我爱这土地》 01积累运用

《我爱这土地》赏析

忧郁的诗绪深沉的爱国主义 ——《我爱这土地》赏析 每一个具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中凝聚着他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观察和认识,以及诗人独特的思想和感情。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而主题则是爱国主义。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的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这种感情在近代中国人民中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创作于1938年,是他著名的代表作。 作品分析: 主题:艾青是一个吃农妇的奶长大的、深深感染了农民式的忧郁的人,这种来自土地耕植者的忧郁又强化了他对土地怀有着的永恒的忧患感。他的诗关注的始终是和土地合二为一的普通农民的命运,诗集《北方》中的诗篇真实而生动地写出了中国农村现实的灵魂,和土地上那些普普通通的农民和士兵的生活和斗争,显示了他从土地系列意象所延伸出来的象征义。《我爱这土地》表达了一种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诗人把自己比成一只鸟,表示要不倦地为祖国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而深情地歌唱,即便是死了,也要整个融进祖国的土地中,“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一往情深地抒发了对祖国、民族、土地的真挚深沉的热爱,像誓词一样严肃,像热血一样庄严。发表后,立即对诗坛对读者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艺术特色: 首先,具有忧郁的诗绪。“忧郁”是构成艾青诗歌艺术特性的基本要素之一,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艾青式的忧郁”,显示了其抒情个性的独特。艾青的忧郁一方面来自个人的经历和性格、一方面来自于留学法国时期所感受到的“漂泊的情愫”和西方象征派、印象派文学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来自于特殊的时代。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艾青辗转在北方,亲眼见识了载负着土地的痛苦重压的北方农民的现实苦难,与我国古老民族的感时愤世、忧国忧民的传统产生了心灵的契合。因此,这种忧郁里,浸透了诗人对祖国、人民的极其深沉的爱,更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忠实和深刻的思索。诗中那只自喻的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着,一直到死的意象,那“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神圣誓言,都浸染着忧郁的情感色调,把诗人甘为祖国奉献一切的决心抒写得淋漓尽致,深婉动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深沉的忧郁情感使这朴实平易的诗句,流泻出惊天动地的撼人力量,鼓动起人们对祖国民族土地的热爱之情。纵观艾青忧郁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忧郁来自于时代情绪、民族传统、西方文化影响和艾青个人气质的一种契合,艾青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正赖于这种天然浑成的契合,是他的特色、他的魅力和他的力量的所在。艾青的忧郁并不是消极的,它所给予读者的是一种“深沉”的力量,表现的是他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和坚强的信念。其次,强调从感觉出发,捕捉瞬间的感觉和主观情感对感觉的渗入,善于将抽象的思想感情形象化。艾青像印象派作家那样非常重视感觉和感受,但是反对像摄影师那样仅仅将感觉还原于感觉,而是强调主观情感

我爱这土地课堂实录

《我爱这土地》课堂实录 省农垦和平中学巫老师 课文: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年11月17日) 《我爱这土地》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我的教学。 一、教学理念 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合作,培养会学;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

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 二、教材研究 1、课文简介: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作于1938年11月。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暴风雨等一系列涵丰富,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涵。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2、教学设想:《我爱这土地》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教授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爱这土地

《诗两首》导学案 第一课时《我爱这土地》 【学习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3、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学习难点】 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 ..: ..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 .., .../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 .. ..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 ..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 ..…… ..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 ..里面。 ../也腐烂在土地

为什么 ....? .../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 ../爱.得深沉……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学案自学】 1、给加点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艾青()汹涌()狭窄()怅惘()hóu咙()悲fèn ()坟mù()海xiá()2、按原文填空。 假如我是一只鸟,: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 而现在∕乡愁是∕我∕在那头 【小组合作】 同学们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我爱这土地》,小组合作交流下列问题。 1、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抓住“嘶哑”和“歌唱”去分析)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的?(生前和死后的对比表现了什么) 明确: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