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阿尔都塞问题式与症候阅读法
论述苏格拉底方法的征候阅读论文

论述苏格拉底方法的征候阅读论文阿尔都塞在其《从<资本论>到马克思的哲学》这篇长文中提出了一种所谓的“征候阅读”。
这种阅读方法就是“把所读文本中隐匿的事件挖掘出来,并在同一运动中将其联系另一不同文本,而这另一文本却作为必然的不在场存在于前一文本中。
这种阅读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阅读文本的空白而发现新的问题。
对于苏格拉底的对话,我们也可以进行这种征候式的阅读。
苏格拉底在与人对话中讨论的核心问题即是与美德相关的若干概念。
正是在讨论这些概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苏格拉底的对话方法。
但是如果我们将这类文本进行相互参照仔细考察的话,就会感到我们并不能那么乐观地对待苏格拉底的对话方法,他的对话背后所隐藏的一些相当深刻的问题可能被我们所忽视了。
本文即试图分析其中所隐藏的若干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于我们的启示意义。
一助产与引产苏格拉底称其对话方法为“产婆术”。
汉语学界通常将其译为“助产术”并且也不对这两个词语加以分别,但是事实上这样可能会阻碍我们对其方法的深入探讨。
严格说来,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助产”并不是苏格拉底“产婆术”的重心所在。
在我看来“产婆术”的外延应该更大些,因为所谓“助产术”其目的当然在于“助产”,然而“产婆”之职并非全部在于“助产”,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之目标更不在此。
在《泰阿泰德篇》中,苏格拉底阐释了其母所从事的产婆职业的特点。
在这个对话中他提到了当时能够成为产婆需要的两个条件:一个是“过去曾经生育”;另一个是因为“年纪太大而不能怀孕生育”。
只有这样的妇女才可以作产婆。
对于产婆的作用,他说,一是“准确地判断妇女是否怀孕”;二是“使用药物和符咒,可以随意加剧或减轻产妇分娩的痛苦,可以使难产者顺产,也能在妇女怀孕之初想要流产时给她们引产”。
由此不难看出,作为产婆在两个阶段起着作用:首先在妇女出现所谓“怀孕”迹象的过程中,判断她是否真的怀孕;其次在生产的过程中,或者是帮妇女“顺产”,或者是给妇女“引产”。
用阿尔都塞症候阅读法分析骆驼祥子

用阿尔都塞症候阅读法分析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主要是以北平(今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作品围绕着祥子买车所经历的三起三落为情节发展的中心线索,将笔触伸向广阔的城市贫民生活领域,通过祥子与兵匪、与侦探、与车厂主、与虎妞、与同行等各个方面关系,描绘了一幅动荡不安、恐怖黑暗的社会生活图景,从社会、心理、文化等层面展示了祥子从充满希望,到挣扎苦斗,直至精神崩溃,走向堕落的悲剧一生。
祥子原是一个年轻健壮的农民,忠厚善良,勤劳朴实,沉默寡言,坚忍要强,但经过三起三落挫折打击,他的理想终于破灭,性格扭曲,堕落成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祥子的悲剧反映了城市畸形文明病及愚昧文化给人性带来肉体、精神上双重伤害,凝聚了作者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艺术思考和批判性的审视。
作品以严肃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朴实明朗的语言,代替了过去失之油滑的诙谐。
作品采用大量的叙事、抒情夹议论的心理描写,替祥子诉说着血泪凝成的痛苦心声,既刻划了人物性格,又表达了作者挚热的感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从语言、环境到风俗人情,显示了作者日渐成熟而富有魅力的艺术风格。
这故事是一个悲剧,彻彻底底的悲剧。
一个曾经勤劳坚忍,有着自己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垃圾。
从前的祥子善良淳朴,正直诚实,对生活有着像骆驼一般积极和坚韧。
周围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钟,而祥子却不安于现状,他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奋斗,他宁愿冒着极大的风险去赚多一点的钱,来达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
他不断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
然而即使是这样,也终究没有改变他最后的悲惨结局。
也许这才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
用征候解读法破解文本的密码

用征候解读法破解文本的密码-中学语文论文用征候解读法破解文本的密码种即飞征候解读法是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最早提出的,它源于对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资本论》的创造性读解。
阿尔都塞认为,由于问题式的理论构架是隐性的,要把它从一个思想家的文本深处发掘出来,普通的解读法难负重任,而“征候解读法”却行之有效。
阿尔都塞所说的“征候解读法”,就是在解读文本时,要找到文本的内容与作者意识之间的疏隔,要考察文本“在场中的不在场”,从而寻找出文本深藏于现实意识形态中的密码。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继承和发展了阿尔都塞的观点。
王教授通过剖析郭初阳老师执教的《愚公移山》课例,以其如何“新翻杨柳枝”而归结为阿尔都塞的“征候解读法”。
在归结的过程中,王教授以韦内·布斯的两种“理解方法”为桥梁,即“适度理解”——去问一些可以在文本中直接找出答案的问题;“过度理解”——去问一些文本中并没有直接指向“标准读者”的问题。
指出,“过度理解”似乎就是“征候解读”。
接着王教授将“征候解读”概括为:把文本明确的论述与未曾言明的论述——那些“欠缺部分、空白点和沉默之处”结合起来解读,就叫“征候解读”。
文本的“欠缺部分、空白点和沉默之处”就是“征候”,而“征候解读法”就是建立在“征候”基础上的解读方法。
解读文本是有“密码”可寻的,“征候解读法”是破解文本密码的有效方法。
它广泛运用于各类文学文本的解读中,兹举四种:1.聚焦“关系”,挖掘“深藏”。
文本的语言“关系”有时是很微妙的,在微妙的“关系”中“深藏”着作者不便明说的良苦用心,它需要依据文本的文意才能挖掘出作者“炼字”背后暗藏的密码。
《沁园春·雪》中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作者为何用“蜡象”而不用“腊象”?从语言的上下“关系”来看,若用“腊象”,只点明了时节,抽象死板,与“银蛇”很不合拍;若用“蜡象”,形象生动,与“银蛇”相映成趣,极合全词的意境。
运用文本的语言“关系”解读诗句,有时能发现权威教授在解读文本时的错误。
阿尔都塞的症候式阅读在《路边野餐》中的探索

98周诗昕:阿尔都塞的症候式阅读在《路边野餐》中的探索阿尔都塞的症候式阅读在《路边野餐》中的探索周诗昕(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摘 要】上世纪60年代阿尔都塞把结构主义和精神分析说融合在一起,从而创立了新的文本解读方式——症候式阅读。
在阿尔都塞本人看来,文本不仅仅是诉说它看起来相似的东西,而是在话语的背后必然有着无声话语的存在,就像无意识的症候深藏其后一样。
电影《路边野餐》运用闪回、插叙、时空错乱、交织梦幻等方式,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现实、回忆、梦境相互交融的世界,用于探讨生命中关于“寻找”的问题,从而表达更深刻的思想和人生哲学。
【关键词】症候式阅读;人生;寻找;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J12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1-0098-01《路边野餐》是一部经典的作者影片。
正如毕赣所说:“我梦想拍摩托车和火车的POV镜头,这次都拍到了,特别高兴。
因为自己喜欢,所以就拍了。
”①电影讲述贵州凯里一个乡村小医生陈升,因砍断他人手指而入狱9年,出狱后一个人孤苦伶仃,母亲和前妻的相继离世,对他的打击尤为深重。
此时,他心中最大的慰藉来自于同父异母的弟弟老歪的儿子小卫卫。
老歪不务正业,整天赌博,小卫卫也在陈升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送到了镇远。
陈升为了母亲的遗嘱,也为了寻找这世界上的爱与希望,踏上了寻找小卫卫的征途。
影片不断穿梭在现实、梦境、回忆的过程中,是一部充满着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电影。
在寻找的过程中,陈升与过去告别,同未来握手以及一次次的梦境使陈升孤独的内心泛起了层层涟漪,燃起了希望的种子,在本没有太多戏剧冲突和错乱的时空构筑下,“寻找”成为电影的主题。
一、“症候式阅读”与电影“症候式阅读”是一种文本解读方式,主要探讨文本背后的深层语言,而不是局限于文本表层的叙述,对文本还是电影进行症候式阅读也需要对文本或者电影保持一定的审美距离。
马歇雷认为“文学批评是一门科学,不应把作品看作已知的东西,应看作批评要改造的对象;批评不是根据外在的规范在作品内部解释最怕把它改造为易于接受的消费品,而是在作品与我们的认识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对作品的完满性、充实性提出质疑;批评的目的不是寻找、揭示作品蕴含的唯一真理,而是探讨不在场,让‘沉默’说话”。
阿尔都塞 马克思哲学解释

阿尔都塞马克思哲学解释阿尔都塞,这可是个在马克思哲学解释领域里相当重要的人物呢!说起马克思哲学,那可是如同一座蕴藏无尽智慧的宝库。
而阿尔都塞就像是一位独具慧眼的寻宝人,试图用他独特的方式去揭开这座宝库的神秘面纱。
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
这就好比一颗种子,从埋入土壤到破土而出,再到长成参天大树,每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变化和意义。
他强调结构对于社会和历史的重要性。
想象一下,社会就像一座大厦,各种结构就如同大厦的梁柱和框架,支撑着整个社会的运转。
如果这些结构出了问题,那大厦岂不是摇摇欲坠?阿尔都塞还提出了“症候式阅读法”。
这可不像我们平常读书那样简单,而是要像侦探一样,敏锐地发现文本中的“症候”,也就是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深层问题和矛盾。
这难道不是很有趣吗?他的理论让我们重新审视马克思哲学,就好像给我们戴上了一副新的眼镜,让我们看到了以前未曾注意到的细节和角度。
比如说,在分析社会现象时,我们不能仅仅看到表面的现象,而要深入探究背后的结构和关系。
这不就像是我们不能只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还要思考为什么会掉下来,是受到了重力的作用,还是因为树枝无法承受它的重量?再比如说,对于历史的发展,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线性的进步,而是要考虑到各种复杂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难道不像一场复杂的棋局,每一步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阿尔都塞的理论虽然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为我们理解马克思哲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他让我们明白,对于经典的理论,我们不能盲目接受,而要带着批判的思维去思考、去探索。
总之,阿尔都塞对于马克思哲学的解释,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我们在哲学探索道路上的某个角落。
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
难道我们不应该感谢他的贡献吗?。
症候

“症候”(sympt?me)这个概念本身不是哲学用语,这个概念更多的是用于医学上,比如我们身体上的头痛发热、咳嗽、流鼻涕、腹痛等都是身体直接显示出来的症候或者症状。
我们知道,大的疾病,我们直接通过肉眼或者感觉的方式是无法诊断出来的,而外在显示出来的身体的各种症状,便成为医生做出判断的标准。
在没有X射线和超声诊断的时代,望闻问切等直接检查人身体上症状的方式是进行医学诊断的主要方式。
通常医生简单地通过一个症候或症状来对病人的具体病情下判断,而是通过一种症候群的方式才能得出病人可能的病症是什么。
弗洛伊德很自然地将“症候”的概念沿用到精神分析上,在它的《精神分析引论》中,专门讨论“症候”的意义。
弗洛伊德指出他的精神分析就是以“症候”为起点的,“我承认我自己向来很重视对于神经病症候的解释,因为这些症候视为占据病人心内的‘无意识观念’的表示。
”[1]熟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人不难理解,无意识--作为弗洛伊德的核心概念,受到了意识的压抑,只有在意识的控制松动的时候,无意识才能以“症候”的形式显现出来。
在弗洛伊德那里,最典型的症候就是人的梦境,他喜欢从梦所展现出来的看似无意义的东西出来,分析出对象的精神状态。
那么,和医学上的症候一样,弗洛伊德的“症候”仍然是其临床诊断的一个入口,即通过症候的表象,我们理解被分析对象的实际的精神状况。
问题在于,阿尔都塞这里所使用的“症候”究竟与精神分析是否有关联。
对于晚期的阿尔都塞,其中的关联是显著的。
他对法国精神分析的宗师拉康的讲座非常关心,甚至不惜派出他自己的两个弟子(巴迪欧和让-雅克·米勒,后者成为了拉康的女婿)去聆听拉康的讲座,阿尔都塞自己也不甘寂寞,在他那篇著名的《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论文中,他就公开使用了拉康的理论和重要概念,如询唤(interpeller)。
此外,晚期也曾撰写过一本《精神分析论文集:弗洛伊德与拉康》(?crits sur la psychanalyse:Freud et Lacan)的作品。
没有相应问题的回答——阿尔都塞文本解读方法透析

至 今看来 仍 具现 实诱 惑力 的 、 伟大 而具 有善 意 的设 本论 》 究会 上所 作 的几 篇报告 , 实 , 研 其 也就 是 阿尔 想, 而且 也 给人们 指 出 了达及 这个 设想 的具 体方 法 都塞 研读 马克 思 《 资本 论 》 得 体 会 的记 录 。需 要 心
和途径 , 就是他 认 为能 够科 学解 读马 克思 的所 谓 注 意的 是 , 书并 不 是 一 部 经 济 学 著作 , 是 一 部 也 该 而
第 3 5卷
第 6 期
西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 u n lo ou h s ie st ( o ilS in e iin o r a fS t we tUn v riy S ca ce c sEdto )
20 0 9年 1 1月
N O ., 0 9 V 2 0
Vo1 3 No 6 .5 .
首 先让 我们 暂 时 撇 开 这个 方 法 是 否 真 的具 有 读称 为 与“ 辜 的 阅读 ” “ 接 的 阅读 ” 区别 的 无 和 直 相 有 。何 罪 之有 ? 阿尔都 塞认 为 , 哲学 阅 科 学性 和究 竟在 多 大 程 度 上 具有 何 种 科 学 性 等 具 “ 罪 的阅读 ”
义 理论 正本 清 源 , 曾经 震 耳 欲 聋 地 发 出 了 “ 他 回到 不 例外 。该 书 的第一 部分 也是 其 主要部 分 , 阿尔 是
马 克思 ” 的呐 喊 。更 重 要 的是 , 不 仅 提 出 了这 个 都 塞于 1 6 他 9 5年初 在 巴黎 高 等 师 范 学校 举 办 的《 资
关键 词 : 阿尔都 塞 ; 症候阅读法 ; 总问题 ( 问题 式) 马克思主义 ;
中 图分类 号 : 55 B 6
论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论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摘要:阿尔都塞试图用结构主义和“症候阅读”的方法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存在认识论上的“断裂”,并以此划分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意识形态阶段”和“科学阶段”,从而实现了以“因果性理论”为基础的多元辩证法。但是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的同时,有些“矫枉过正”,陷入了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从而歪曲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关键字:结构主义;认识论决裂;多元辩证法
Abstract:Althusser tried to reinterpret Marxism with Structuralism and “Symptom Reading”, and he put forward that Marxism had its epistemological rupture, which was used to divide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Marxism into “stage of ideology” and “stage of science”, thus, the multivariant dialectics based on “causal theory” was realized. However, while “defending Marxism”, his reinterpretation became hypercorrection, and fell into subjectivism and idealism. Finally, he misrepresented the understanding of Marxism. Key words: Structuralism; Epistemological rupture;multivariant dialectics 阿尔都塞作为西方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法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面对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的思潮,他把“保卫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严格科学性”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从60年代起开始借用结构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新解释和论证,试图建立一种理论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阿尔都塞提出了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在20世纪60——70年代的法国和国际范围内,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国内外的学者都把阿尔都塞归结为结构主义者,甚至他本人也有这种倾向,这主要是因为在阿尔都塞从事“保卫马克思”运动时法国“结构主义运动”盛行,另一重要原因是他直接借用了结构主义者拉康的“症候阅读法”来研究《资本论》。因此要研究他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必须要从他独特的研究方法入手。 (一)结构主义的方法论。 结构主义是人文历史学科的结构方法论,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的基本语言学结构主义原则,后来通过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学家雅克布森,被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继承和发展,不仅影响了人类学的研究,而且深刻的影响了哲学和社会理论的研究[1]。结构主义的方法也逐步贯穿于历史学、心理学、文学等人文学科。阿尔都塞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解读马克思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 结构主义强调整体性、非个体性和非历史性,这对于以反对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保卫马克思”为己任的阿尔都塞来说,无疑找到了一种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也正因如此,阿尔都塞对马克思思想进行重新解释和论证的就带有结构主义的色彩。 (二)“症候阅读法”的思想。 阿尔都塞受到结构主义认识方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中的结构主义方法的模仿[2]。在当时精神分析学家拉康把结构主义运用于人的无意识活动,认为无意识活动和语言学结构类似,认为一个作者的无意识结构往往在他写作时通过文字运行中标点符号的间断、论证的空缺、思想的沉默以及叙述的遗漏等表现出来。人们在解读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假设一个想象的理论模式,并以此来解释、说明一切问题。如能获得成功,那就表明找到了这种内在结构;否则,就必须重新更换或修改想象的模式,直到获得成功。 阿尔都塞认为对于马克思思想的不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同对马克思的文本阅读方法密切相关,而阅读方式的不同又与文本本身的结构特点相关。阿尔都塞认为,任何以文字构成的著作都是一个双重构体:第一层是表层结构,即表面间的文字结构、语言间的逻辑关系等等;第二层是深层结构,即思维理论结构。为了能够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科学的解读,阿尔都塞借鉴结构主义的方法论思想提出了“症候阅读方法”, 认为应该通过文字的阅读和分析,去挖掘出“字行之间”、文字背后的理论框架或内在的结构。文章的第二层即理论思维结构是著作无意识地投射于理论中的,通过一般的阅读方法无法获得,必须运用对症解读法才能“挖掘”出这种暗藏在深层的理论结构。 二、认识论上的决裂 阿尔都塞根据自己确立的具有结构主义色彩的症候阅读法,重新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首要发现便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认识论上的决裂”。正是由于这一决裂,使马克思彻底割裂了与旧哲学的联系,使其思想过程也就被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意识形态阶段和科学阶段[3]。他认为这一认识论的断裂发生在1845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阿尔都塞认为在1845年以前,马克思在理论上主张人性论,提出了“新式”的人本主义思想,但在本质上仍旧停留在人道主义尤其是费尔巴哈的人本学的总问题的框架内,属于一种非科学的意识形态。从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到1857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主义进入了“认识论的断裂期”。“这一断裂和转变并不是一下子就以完美无缺的行使,产生出它在历史理论中和哲学理论中开创的新问题”[4]。在此以后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与以前的经验主义、历史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实现了“认识论上的决裂”,马克思的思想才进入了成熟的时期。 阿尔都塞指出,经历了“认识论决裂”之后的马克思哲学是一种与早期的人道主义立场,即意识形态相对立的科学,这包括三个方面: (一)反人道主义。 阿尔都塞断言,是否坚持反人道主义立场,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否成为科学的关键问题。他认为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对一切人本主义的理论进行了批判,把人本主义本身界定为一种意识形态而予以彻底抛弃。马克思又在与人本主义不同的科学的概念之上“制定出建立在崭新概念基础上的历史理论和政治理论,这些概念是:社会形态、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经济其最后决定作用以及其他特殊的决定性因素等等”[5]。他不再从人出发来解释社会历史,不再从人性中寻找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二)反经验主义。 阿尔都塞把实践分为理论实践和非理论实践,在他看来,知识和理论不是主体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而是一种纯粹理论的实践的产物。马克思进行理论创造的原材料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创造的方法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最后产生的是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纯粹的理论实践活动,而与经验主义所主张的具体的生产活动、政治斗争无关。 (三)反历史主义。 在阿尔都塞看来,历史主义和人道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相辅相成的,但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清算了自己过去的思想,反对黑格尔那种强调同质的、连续的历史观念,不是历史主义。他提出,马克思强调结构的各个层次相对对立、相互制约的历史,马克思从社会整体出发来分析和揭示社会历史现象,其核心是“结构”,“首先思考整体的特殊结构,才能理解结构的各个环节和构成关系的共同存在的形式,理解历史的结构本身”[6]。马克思否认了历史发展的过程和方向性,反对把历史归结为人的本质展开的统一过程,而主张在复杂的整体结构中分析历史结构。 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主义同时反对历史主义、经验主义和人道主义,这是他实现“认识论断裂”并且建立科学理论的前提。这一认识论决裂和理论总问题的转换具有革命的意义,真正体现了马克思在人类哲学史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的实质,即从早期的非科学的、意识形态的立场转到后期的反人道主义和反历史主义的科学立场。 三、多元决定的辨证方法 阿尔都塞在研究中发现,马克思和黑格尔都强调矛盾对于推动事物运动的重要作用,但是他们所理解的矛盾却有着本质的差别,这也决定了他们的辩证法之间的区别是本质性的,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阿尔都塞看来,黑格尔虽然看到事物整体和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但他强调矛盾的单一性、简单性和可还原性,试图以简单的还原主义来解释整体的复杂性,强调事物发展自始至终是单纯矛盾一元决定的,否认了发展的复杂性和结构性。因此黑格尔的辩证法体系虽然十分的复杂,但就其根本特征来说就是“一元决定论”。黑格尔坚持目的的因果观,只肯定整体对部分的决定作用,把社会发展的历史归结为绝对精神。阿尔都塞认为这主要是由其黑格尔的唯心史观所决定的,解放黑格尔辩证法必须首先剥去唯心主义的外壳,其次必须剥除与他的辩证法同本质的成分,也就是要改造其内核。 马克思的认识论决裂实现了总问题的转换,把黑格尔的头足倒置的体系颠倒过来了,把观念的辩证法归结到物质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一元决定论”相反,马克思所理解的矛盾是复杂结构整体的矛盾,况且这种复杂矛盾是非还原的,真正体现发展的矛盾。阿尔都塞认为只有建立在这种有结构的复杂矛盾运动基础之上的辩证法才可能是科学的辩证法。与他所提出的的复杂的矛盾观相适应,马克思理解的发展是多元决定的模式。在因果观上,马克思坚持结构的因果观,既肯定了整体性结构对局部性结构的决定作用,又坚持局部性结构对整体性结构的相对独立性。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正是以这种“结构的因果性理论”为基础承认社会历史发展种各种结构的不同作用[7]。结构因果观在某种意义上也概括了阿尔都塞的辩证法理论和他重新解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它们都把中心作用分派给意识形态,分派给其独特角色在于使社会形态的活动神秘化的结构,分派给能够解释清楚社会整体的复杂情况的历史唯物主义。由此可见,马克思不仅与黑格尔的唯心史观彻底决裂,而且与黑格尔的辩证法彻底决裂,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多元决定论,把历史的本质归结为关系和结构。 阿尔都塞明确指出,多元决定的矛盾观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他直接体现在社会历史运动中。所以,阿尔都塞把马克思的科学理论称之为“结构的辩证法”,认为其实质就是以多元辩证法为指导的理论实践,并以此为指导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由各种相互依存的成分组成的有机结构的整体,结构的每一方面的力量都是均等的,其作用相互交织。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各种矛盾,不同的矛盾又可以汇成一股促使社会革命爆发的统一体,各自在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阿尔都塞问题式与症候阅读法
摘 要:阿尔都塞是在阐述症候阅读法时提出来问题式这一概念,只
有理解了问题式才能到达阿尔都塞理论的核心。阿尔都塞认为,由于
问题式的理论构架是隐性的,要把它从一个思想家的和文本深处发掘
出来,普通的阅读研究方法是绝对不可能的,只有通过“症候阅读法”。
这个“症候阅读法”就是阿尔都塞为了更好地解读马克思的思想而提
出来的。
关键词:症候与读法;问题式;马克思
一、浅析什么是问题式
阿尔都塞对于问题式的提出,就是在反对一般学者在研究马克思的著
作思想时,只停留在原著文本的表面语句上,而没有去深入研究马克
思思想的总体构架和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一度出现了歪曲和肢解,给
对马克思思想的正确理解造成了极大的障碍。阿尔都塞曾批判地说:
“问题是人们往往不去深究文章的内在整体性和思想的内在本质。”
[1]意思就是,我们要对马克思原著所要呈现出的思想的内在结构和
整体性进行研究,而不是只停留在原著所体现的语句上面。阿尔都塞
对研究马克思思想提出了三个原则。一是“每种思想都是受一个整体
的思想的总问题在其内部进行统一,假如我们从中抽出一个部分,那么
整体就改变了其中的意义”。二是阿尔都塞认为每个“思想整体”的
意义并不是取决于与外界真理的关系如何,而是取决于各种社会问题
和社会结构所决定的意识形态,而整个思想整体的发展也取决于社会
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三是推动思想整体的发展的原动力不在
于思想本身,而在它的外部关系。那什么是阿尔都塞所说的思想整体
性呢?阿认为:“一种思想是一个总体,仅就叙述而言是正确的,而就理
论则不然,因为这种叙述一旦成为理论,就可能使我们只想到空洞的整
体,而想不到整体的特定结构。反之,如果用问题式概念去思考某个特
定思想整体,我们就能够说出连接思想各部分的系统结构,并进一步发
现该思想整体具有的特定内容。我们就能够通过这特定内容去领会该
思想各‘成分’的含义,并把该思想同当时历史环境留给思想家或向
思想家提出的问题联系起来[1]。”笔者认为,阿尔都塞对思想整体性
的表达就是为了提出问题式的概念,问题式等同于思想的整体性,如
果把思想的一部分拿掉,那么思想的整体意义就会随之发生改变,只
有从思想整体性出发,也就是问题式出发,我们才能正确理解思想家
的思想理论。思想家的主观思想是不能产生问题式的。问题式是由当
时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结构所决定的意识形态所产生的。问题式的特性
是埋藏在文章中隐性理论构架。阿尔都塞对哲学的定义进行了重新的
诠释,哲学核心的问题不是得到何种结论,而是对问题的提出。问题
式制约着我们看见了什么,看不见什么,提出什么问题,提不出什么
问题。这时候的“看”和“提出”就是问题式在“看”和“提出”而
不是通常所意味的主体的人在“看”和“提出”。比如,当我们在阅
读某一个思想家的著作时,问题式就像一个“幕后推手”把我们推进
了一种给定的理论环境当中,问题式的隐性结构决定了我们能看到的
东西以及不能看到的东西,能读出什么和读不出什么。问题式这种隐
性的理论构架,它制约着我们思考方式,同时也制约着我们对著作的
用词和要表达出的思想的理解。徐崇温先生对问题式的本质的解释使
我们更加容易理解,问题式是“一种理论的理论框架,把它的各种基本
概念置于彼此的关系之中,并通过它在这种关系中的地位和功能,决定
着每个概念的本质,这样给予每个概念以特殊意义。它不仅支配着它
所能提供的解决办法,而且支配着它所能提出的问题以它们必定在其
中要被提出的方式”[2]意思就是说,我们要在问题式的框架内去把
握问题,不能把理论的整体性打破,问题式这个总框架赋予每一个理
论所应有意义。问题式就是在思想的总体框架里对每一个思想理论问
题产生的范围和方式。阿尔都塞指出:“产生哲学的不是对问题的答
复,而是由哲学提出的问题,必须到问题中,即在思考客体的方式中去
寻求思想的神秘含意。”[1]这里的“由哲学提出的问题”不是传统的
回答式的那种问题,是一种自由的、不确定的、是由社会发展意识形
态的变更对哲学提出的问题。他又说:“我们所提出的问题并不是为
了提出一个由认识本身之外的其他什么东西预先规定的回答:这不是
一个由回答预先封闭了的问题,也不是一个有担保的问题,相反,这是
一个开放的问题。”[3]对于问题这一思想的理解,阿尔都塞是与马克
思的理解是完全相同的,马克思说:“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
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
的最实际的呼声。”[4]
二、浅析什么是症候阅读法
在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一书中的方法论主要是问题式这一概念,
而症候阅读法就是既问题式这一概念阐述后,在《读<资本论>》
一书中所体现的关键词了,问题式的独有特性是藏在文章中的隐性的
理论构架,要把它从一个思想家的著作深处发掘出来,普通的阅读研
究方法是绝对不可能的,只有通过“症候阅读法”。症候阅读法就是
从作者所留下的“空白”、“空缺”、“症候”“沉默”等来读出文本中
字面语句所没有表达出的深层含义,是文章作者想要呈现的但是没有
直接呈现的,需要我们根据症候阅读法来读出的。要正确理解阿尔都
塞的症候阅读法,那么,我们就要了解阿尔都塞对阅读所下的定义是
什么。阿尔都塞将阅读分为两类,一种是无辜的阅读即无罪的阅读,
一种是有罪的阅读。无辜的阅读也是无罪的阅读指的是对文章著作表
面文字的直接理想化的阅读。这种阅读是假设在阅读中,读者是不受
任何外来环境因素的干扰,读者就可以直接读到文章所呈现的全部思
想。但是在问题式理论下,像这种无罪的阅读只能是一种理想化的阅
读方式。因为所有阅读都是主体所负载的一定的知识背景中并带有自
己主观意识形态的阅读,就是受问题式的隐性框架控制内的阅读的,
不可能是无罪的阅读。我们只要阅读就一定不可能是无辜的阅读无罪
的阅读。“没有一种阅读不包含着决定阅读性质的一种理论。”[5]阿
尔都塞非常明确地提出过,“所有阅读都将是有主体附加,不可能是
完全‘清白’的”。[3]所以,只要是主体人在阅读,那阅读一定是有
罪的阅读不是无辜的阅读。举一个例子,“在我们学习哲学原著的时
候,我们对哲学原著的理解则都是老师的讲解和我们日常对知识的积
累所附加在我们脑海里的,并不是我们自己在读完原著时就凭空产生
的理解,产生的这些理解都是通过我们已有的知识框架内产生的。”
我们现在的阅读方式都是主体知识附加的阅读“有罪”的阅读,那么
我们所说的有罪的阅读方式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例如,我们阅读马克
思的原著,每一位读者都会在问题式的理论框架内达到不同的理解境
界。阿尔都塞认为他自己的阅读就是一种有罪的阅读而不是无辜的阅
读。阿尔都塞说道:“不借助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能真正阅读《资本
论》,而我们同时也应该在《资本论》中读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果
这种双重的阅读,也就是不断从科学的阅读回复到哲学的阅读,再从
哲学的阅读回复到科学的阅读是必要的和有成效的,那么我们就有可
能在这种阅读中认识到马克思的科学发现所包含的这一哲学革命的
本质:一次开创了全新的哲学思维方式的革命”[3]这就是阿尔都塞对
他自己的阅读所下的定义。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法的症候阅读法是什
么样的呢?阿尔都塞对症候的分析扩展到对文章本身的阅读当中来,
就形成了他所说的“症候阅读法”,并以此作为一种独特的解读方式
和标准去对马克思著作思想进行解读。阿尔都塞就是为了更准确的解
读和研究马克思的著作思想而提出的症候阅读法,“在读马克思的《资
本论》时,不仅要看到马克思写下的文字,还要注意依据各种症结来
把握马克思的深层理论框架[3]。症候阅读法就是利用问题式的概念
把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所呈现出来的“沉默”、“空缺”与“症候”挖掘
出来,然后后一篇文章就是呈现出前面一篇文章的这些“沉默”“空
缺”“症候”。阿尔都塞的症候又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作者本来想要阐
述的思想但是并没有在文章中具体写在文字中的东西,但是我们可以
利用问题式这一概念把它从文章中的深处挖掘出来。我们要把“症候
阅读法”正确地运用到解读马克思的著作思想上来,我们不要只停留
在原著的表面文字语句上来,而是要深入到文章中在的“沉默”“空
缺”与“症候”上来,挖掘出马克思想要表达的而却没有呈现在原著
文字上所写的东西来。
阿尔都塞的理论核心是问题式和症候阅读法,他之所以提出这两个理
论,其实就是为了更加准确地研究和解读马克思的思想,并从中挖掘
出马克思思想中想表述但是却没有表述出的思想,这也给我们研究马
克思思想的后辈们提供了方法论基础。阿尔都塞曾经说过“科学的生
命不在于它所知道的东西,而在于它所不知道的东西”。
参考文献:
[1]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3]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M].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
央编译出版社,200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柯林尼可斯.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M].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