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史角度看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从科学史角度看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从科学史角度看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摘要:本文探讨了科学和技术关系的历史演变,并在评论各家之说的基础上指出:科学和技术是有联系的和有区别的,但是既非一体化,也不是决然对立的。

关键词:科学和技术关系历史演变

早在史前时期,人类就在制造工具的过程中产生了技术,但是长期以来,科学和技术并没有什么联系,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分道扬镳。现代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它与科学的密切结合。在古代,科学知识专属于贵族哲学家,而技术则由制造工匠掌握,二者有截然分明的高低贵贱之分。中世纪,商业蓬勃兴旺,社会交换日益活跃,哲学家传统和工匠传统开始缓慢接近。特别是在近代科学革命之后,科学以独立的社会建制和知识体系出现在社会舞台,加上随后的工业革命风起云涌,促使科学和技术逐渐接触。可是,真正以科学作为基础的现代技术,直到19世纪后期才崭露头角,化学合成技术和电气技术是其典型的代表。1858年和1866年铺设大西洋海底电缆,1868年德国科学家利伯曼(K. Liebermann)和格雷贝(K. Graebe)合成茜素红,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1878年拜耳(J. F. A. von Baeyer)合成靛蓝,1879年爱迪生发明真空碳丝灯泡,都是现代技术史上光彩夺目的事件——现代化学工业和电气工业正是伴随这些技术发明横空出世的。当代的技术是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原子技术、空间技术、生物基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为主干的,这一切技术领域都是20世纪初叶的物理学革命和20世纪中期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进步直接导致的结果。就其本质而言,现代技术完全可以说是科学的副产品或衍生物。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现代技术由于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上,加之科学向技术转化的周期缩短,其进步如虎添翼、突飞猛进。它在规模上相当庞大,在门类上相当齐全,在分工上相当专门,在水准上相当精密,在力量上相当强劲。它给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打上了深刻的烙印,推动社会迅猛向前发展,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关于科学和技术的关系,目前存在两个对立的观念:科学和技术独立说对一体说。前者认为,科学和技术是两个分离的、分立的或独立的实体,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每一个都有异于它者的本性,各自按照自身的的逻辑或路径独立发展;后者则坚持,科学和技术有许多相同之处,在现代、甚至在很早之前就密不可分,乃至融为一体。这两种观点各持己见、见仁见智,至今仍未定于一尊。

关于科学和技术关系的观念的历史轨迹,克罗斯和巴克做过专门研究。他们揭橥,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区分深深地根植于西方文化。它在古希腊被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可,他们的著作在许多方面还在影响西方的思维。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内,科学在严格的意义上(即包括“第一哲学”、自然科学和数学在内的“理论知识”)与为知识而知识相关。科学知识是第一原理和第一因的知识,其他洞察可以从中推导出来;科学具有证明的特征。而且,现象的完备的科学说明总是由特别指明的所包含的四因(质料因、形式因、目的因、动力因)构成。科学知识由永恒的、必然的真理构成,因为科学的对象局限于不可改变的实在。人能够达到科学真理的方式是沉思,这是人的心灵的官能。另一方面,技术涉及做事情。当然,这也涉及包括被亚里士多德称为生产知识的知识;但是它不同于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中,它的目标在于行动主体之外,它的对象是不可变化的实在。生产知识原本关注描述如何能够做成事物的法则。一般地讲,理论知识,尤其是物理学知识对技术来说并不相关。其主要理由在于,物理学知识关注实际存在的、独立于人的干预(理论知识基于沉思)的自然,而人的干预处在技术的基础上。对亚里士多德来说,科学和技术明确地属于人的经验的两个不同的范围(沉思对生产行为)。像他的老师柏拉图等许多其他希腊思想家一样,他也认为科学是比技术高贵的人类生活形式。

这两位作者还认为,至少可以说,近代科学在16世纪和17世纪的兴起使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区分变得成问题了。关于科学,几个根本性的变化发生了。首先,实验变成近代科学的奠基

石之一。近代科学家不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在他的实验室积极干预自然现象的进程。在人工条件下的自然研究被作为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的有效方式被接受了。人的干预变成科学和技术的共同要素,情况不再像在亚里士多德的框架中那样区分为科学和技术。其次,数学变成研究自然的主要工具。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对力学的数学分析变成所有物理现象的研究范式,似乎也是其他学科的范式。数学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中不起任何作用,而数学在古代的某些技艺(arts)中被利用,比如在天文学和力学中(在古代,力学被认为是arts,它在16和17 世纪才转化为科学)。最后,与数学的引入相关,亚里士多德借助四因的科学说明图式被抛弃了。像运动和引力的物理现象的数学描述比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变得更为重要。定量的函数关系日益增长地代替了定性的因果关系。在亚里士多德科学中如此突出的终极因概念从新科学中简单地消失了。这些发展的全面影响是,近代的科学和技术比在希腊时期有更多的共同之处,相互之间处于密切的关联之中。近代科学固有地而不是偶然地与技术相关,因为它基于人对自然的干预和控制,反之亦然,科学因为在需要实验装备方面依赖技术。近代科学和技术变得相互依赖,主要由于近代科学采用了实验方法。

相当自相矛盾的是,恰恰是在科学和技术之间和睦关系开始并结出果实的时代,即在19世纪下半叶,在西欧出现了一种强烈的倾向,把科学和技术看做是两种不同的活动。在这个时期,技术以“应用的”、“实践的”、“工程的”修辞,而科学则以“纯粹的”、“为真理而追求真理”、“摆脱所有约束”修辞。工程师把科学家描绘成脱离现实接触的、研究与实际无关的问题的怪人。相对照,科学家虽然强调人类只能够从科学进展中获益,但是无论如何认为他们在科学知识的技术应用之上,认为工程师的事务是“玷污”。到19世纪末,科学和技术的职业的和体制的分离在许多国家或多或少是一个事实。存在针对工程师和科学家的不同的教育体制。工程师和科学家不在一起工作,他们时常相互对立。希腊观念——科学和技术是本质上不同的活动——不仅是19世纪修辞学的一部分,它在现时代还是十分有影响的,未被代替或改写。这个观念屡次被工程师和科学家认可,更多地是在意识形态的基础上认可,而不是在谨慎地、批判性地分析的基础上认可。科学和技术的编史学也有助于这种观念的继续。直至今日,亚里士多德关于科学和技术的区分的传统观念还统治着人们的思想。人们屡屡陈说,科学为实在而研究实在,从而科学的目的是关于关于支配世界的永恒定律的真实知识;在技术中,知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达到日后的目的的手段,即用以进行人工制品的设计、建造和生产;科学通过揭示现象的真实原因力图说明现象,而技术的本来目的在于为人的目的控制现象;科学研究自然现象,而技术研究通过人的行为创造的人工制品。克罗斯和巴克坚持科学和技术一体说,他们明确表示:在科学和技术之间的任何区分都是陈腐的,因此关于科学和技术相互影响的问题并不是无意义的。

雷斯蒂沃也明确表示,欧洲人的海上霸权是有意把科学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的结果,首先表现在商业精英人物和早期航海冒险者身上。近代科学从16和17世纪在欧洲诞生时,就是社会的主导精英的工具,并且作为资本主义的思想框架和工业化的认知模式逐渐兴旺起来。近代科学在它的早期阶段作为纯粹的“智力追求”的观念经不起仔细审查,它是“贵族资本家”和在通向统治权力道路上的精英人物的工具。我们能够把近代科学的根子追溯到产生较早文化的活动的知识。这些活动处处与军事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利益和强权不可分离。科学和技术的这种融合和一体倾向也体现在下述两个事实上。其一是,

皇家学会虽然坚持科学应该从宗教、哲学的和政治的思想中分离出来,但是它最初却没有把科学同技术、或者把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分离开来;反而倾向于把它们混淆在一起,而不大注意我们今天通常所寻求做出的这类区分。

其二是,在狄德罗的《百科全书》中,科学和技术是相混的,没有指出这些是人的努力的分开的范畴。更多的人被吸引到技术过程的叙述,而不是纯粹科学、哲学或历史的叙述。在18世纪,在知识的科学和实用的科学之间没有区分。

克拉马克斯着重分析了20世纪后半叶关于科学和技术的关系观念的重要进化。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占统治地位的模型把技术描绘为应用科学。这种模型设想一种等级的、几乎寄生的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它假定技术发展遵循和依赖科学变革的路线,而科学遵循它自己的内在的发展路线,大体上独立于技术。到1970年代,应用科学模型的局限变得日益明显。莱顿(Edwin Layton)和其他人提出了另一种模型: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但却相互作用的共同体,每一个都具有它自己的传统、目标和价值,以及它自己的知识和技巧本体。两个共同体相互借用,但是按照它自己的措辞普遍地改造借用的知识,以便适应不同的目的。

可以肯定,工匠的技术传统是孕育科学的源泉之一;自从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和技术就逐渐发生一定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紧密。海森伯言之有理:“在最近两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技术一直既是自然科学的出发点又是其后果。技术是科学的出发点,因为科学的发展和阐明常常是因为观察工具的改进而引起的。(我们可提醒读者注意望远镜、显微镜的发明,或者甚至X射线的发展。)技术是科学的后果,因为只有在深入理解某一特定领域的基础上,自然力的技术开发才具有普遍的可能性。”其实,马赫早就敏锐地看到:科学如何从手工的技能和行业中发展起来,逐渐地,物质和技术需要的原动力为纯粹的理智兴趣让路。现在,事实范围的理智指令反作用于它起源的有教益的技术,从而使它转化为科学的技术,科学的技术不再依靠偶然的发现,而能够系统地追求它的问题的答案。在这方面,理论思维和实践思维,科学经验和技术经验,依然处于永恒的和相互增进的接触中。

莱文森则从更深的层次揭示出二者的关系:进化、知识和技术的相交,是人类生存的驱动力——而且就我们所知,还是宇宙的驱动力。技术总是在增长知识,有时在限制知识,随时在影响知识。岂只如此呢。实际上,技术构成知识,给我们的思想和知识提供物质表现,把我们的知识使节派驻到世界上去,派驻到整个宇宙中去。他进而一针见血地指出:“技术是中介。凭借技术,我们给思想赋予物质表现,并改变构成我们人和世界的物质。通过技术,我们体现和延伸自己的思想,把自己的思想注入客观世界,把我们的理论扩散到宇宙遥远的角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按照自己的设计来塑造世界。”

诚然,科学和技术在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分离的,科学大规模地转化为技术的高峰时期也寥寥可数,特别是科学和技术在诸多方面确实有天渊之别,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现代,科学趋于技术化和技术趋于科学化也是不争的事实。正如哈贝马斯所说:

19 世纪末叶以来,标志着晚期资本主义特点的另一种发展趋势,即技术的科学化(die Verwissenschaftlichung der Technik)趋势日益明显。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始终存在通过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制度上的压力。但是,革新却依赖于零零星星的发明创造,这些发明和创造虽然想在经济上收到成效,但仍具有自发的性质。当技术的发展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产生了反馈作用时,情况就起了变化。随着大规模的工业研究,科学、技术及其运用结成了一个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工业研究是同国家委托的研究任务联系在一起的,而国家委托的任务首先促进了军事领域的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情报资料从军事领域流回到民用商品生产部门。于是,技术和科学便成了第一位的生产力。

多尔比也表示,进入20世纪,科学和技术作为创造新知识的方式,重叠也是二者的特征。科学在技术中日益增长的重要性从基于科学的技术训练的兴起可以明显看出。新技术知识的创造从手艺实践的偶尔改进,延伸到有可能基于科学原理有意识地构造新技术。两种知识创造形式的模糊也便于吸引最多的科学研究基金。

斯平纳进一步揭橥,在20世纪,科学和技术有三个最重要的发展。第一,自17世纪科学革命以来,科学知识呈现指数增长,从而导致大科学(Big Science)的出现。第二,当代的信息革命不仅影响了科学,而且影响了整个社会,并产生所谓的信息社会。第三,与第二个增长重合产生信息内爆,结果是信息几乎卷入几乎每一事物,从日常的过程、程序直至最高类

型的智能技术。这些发展的共同结果导致认知-技术合成体(cognitive- technical complex)的出现。这是由科学的信息和技术的制造物密切混合构成的。这是大规模的现实化的科学(realized science),尤其是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的工业部门中发现的。现实化的科学首先使得知识和财产的分离不再成立了,因为技术的实现(即大规模生产的制造物)从一开始就服从“常规的”财产条件。其次,观念和利益的分离不再成立了,因为应用科学在某种程度上、现实化的科学在更大的程度上是科学加效用,而不是对真理的“无功利性的追求”。第三,理论和实践的分离不再成立了,因为在理论的技术实现中二者不可分割地混合在一起。于是,默顿的科学的精神气质给其他规范让路,纯粹科学的伊甸园丧失了。拜尔茨举例说明,分子生物学发展的后果不仅涉及研究过程中认识论的结构,而且还使人们对认识世界的科学与改造世界的技术之间沿袭已久的区别产生了疑问,如同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科学之间的区别产生疑问一样。“基础研究中的发展不可能同应用生物技术脱节。……原则上,谁肯定了基础研究,谁就会容忍潜在的生物技术的应用。”(霍夫施耐德)确实,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进步以及工业化应用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这样紧密,它们相互之间的转化也从来没有这样迅速,就像在分子生物学中发生的那样。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建立,不仅科学领域内部以获得认识为目的的实践活动的意义发生了变化,而且与外部实践活动之关系的构成也发生了变化。近40年来,生物学中的理论突破,是随着生物工程的的根本变革一起发生的,而不是以前那种科学革命直接影响技术实践。

斯平纳和拜尔茨的观点虽然有些言过其实——因为纯粹科学及其精神气质的理想并未泯灭,仍然是一种现实存在,科学和技术的分野在一般情况下依然泾渭分明——但是毕竟道出了20世纪以来科学和技术关系愈来愈密切的事实,即科学的技术化倾向和技术的科学化倾向日益加强。也许正是出于对现实状况的过激反应和过度考虑,拉图尔和盘托出了“技科学”或“技术科学”(technoscience)的生硬概念,平奇(Pinch)和比吉克(Bijker)提出消除“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区别的原则。这种科学技术一体化的思想是后现代主义的主题思想之一,诚如福曼(P. Forman)所言,技术取向的科学(technologically oriented science)以及科学取向的技术(scientifically oriented technology)其范围之广和力量之大是众所周知的。这是后现代性之结果。对于这类科学与技术乃至社会政治不可分的观点,在科学大战中挺身而出的科学卫士列维特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很清楚,我拒绝这样一个提法,即我们所关注的对象是“技科学”。这种假想的怪物被认为是与晚期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意识形态)需要相一致的。据断言,真正的本质被掩盖在“纯粹”的、非应用科学的虚饰之下,利用了“纯粹”科学带来的无私的、超出尘世的、公正的科学家的形象,为了使所有的自私、追逐名利以及远非公正的那些事情合法化。据认为,“科学客观性”仅仅是掩盖性的故事,在它下面隐藏着技治主义的利爪对褫夺了科学权利的大众的毁灭。

不管怎样,在科学和技术之间存在关联,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里普把二者的关联概括为三种类型:实验室的结果被另外的意图开拓,像在DNA技术或杂种细胞中那样;或者在实验室中打开了自然的新领域,然后也适合于技术开拓,伦琴射线和核辐射就是如此;科学可以是技术探索过程的强有力的启发源泉。波兰尼则表明:“至今依然构成现代工业之大部分的较老的手工艺是通过纯粹试错而被创建的,没有得到过科学的帮助。与此适成对照,电工技术和化工技术的大部分则源自纯粹科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这样,科学和技术有了如下的相互关系。就技术过程是科学知识的一种应用这一点来说,它对科学是毫无贡献的;但是经验性技术本身就是非科学的,所以,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它极有可能给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素材。”

为了说明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人们提出了诸多说明模型。一种模型是所谓的“线性模型”,

即技术革新导源于科学发现,就像它处于线性序列。里普开门见山地批评说,这是神话,而且是流行的神话。作为神话,它是顽强的,因为它与科学是丰饶的、技术作为魔杖的重要合法性联系在一起。线性模型固然有某种真理,但是它与其说是帮助,毋宁说是遮掩我们的理解。这个模型给人以生金蛋的鹅的印象:只要把鹅自由地放牧在科学的草地,它将源源不断地生出金蛋。亥姆霍兹在1862年就讲出了这个意思:“科学家——为整个民族的利益几乎总是处于请求和付出之中——正在力图增多能够服务于工业生长、健康和生活之美、政治组织的改善和个人道德发展的知识。可是,并不是寻求即刻的用处,这如此经常地由未被告知者完成。告知我们自然力或人的精神之力的一切东西是有价值的,迟早可以证明是有用的,通常在人们期望这一点的地方可以证明。”此外,这个模型也造成另一个神话:人类能够梦想什么,技术就能够达到什么。把技术视为科学的应用的老一套形象,实际上是把科学在现代技术中的十分真实的和日益增长的作用与从科学到技术的因果序列错误地等同起来。要知道,技术革新并不必然是科学发现开始的轨道的结果,拉链和盘尼西林的发明就是这样。普赖斯(D. de S. Price)在1965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的“舞伴模型”认为,科学和技术作为相对独立的、但却是密切互动的图像,仿佛是舞伴。他倾向于作为分离的、统一整体的科学和技术,而不是作为不断发展的过程及其互动的科学和技术,后者以各种方式集成一束,也以多样性的方式贴上“科学”和“技术”的标签。

克拉马克斯构造的“杂交模型”相信,为了对科学和技术密切配合的本性的进化获得新的洞察,把科学和技术不是视为间歇地相互作用的不同的共同体,而宁可看做是社会活动的部分包含的领域,也许是有帮助的。该模型假定,在科学和技术共同体中,以及在组织机构、知识本体、实践传统、价值系统和奖励体制方面有部分重合。两个领域之间也有主要的差异:首要的科学活动是关于自然界的正式的公共的知识的创造、筛选、整理和传播,而技术首先取向社会物质的基础结构的生产和维修。该模型有这样几个好处。首先,通过唤起对科学和技术相互密切配合的范围的注意,它鼓励我们更仔细地审查这些领域如何联系。第二,它假定科学和技术之间的交叉是多维的,可以借助这些重合定义它。第三,它与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的动力学观点一致。最后,它顾及到科学和技术不可能保留分明的边界和分离的特性,它暗示我们应该找到混合杂交现象的发生。莱顿就他所谓的“杂交职业”(hybrid careers)提出两个观点,它们分别涉及科学和技术的社会组织根源以及二者对实践和知识生产的影响。第一点是,杂交职业创造了科学界和技术界之间的结构联系的交互组织网络的养育。第二点是,杂交职业不仅导致了两个世界之间知识和信息的扩散,而且也导致可以命名为杂交实践的全部组成部分的创造。在科学和技术二者中的实践传统依赖于知识和特定的技艺、方法、概念、价值、意识形态、优先权等库存。个人(以及科学和技术实践者)也具有这些要素的特定组成部分。在杂交职业的例子中发生的东西,是把来自两个领域的要素结合起来形成的新组成部分。他以法国工程师、在数学和理论力学方面有出色研究的纳维叶(C. L. Navier),毕生把卓越的科学生涯与对工程和技术的革新结合起来的开尔文勋爵,挪威理论物理学家、后转为实践的气象学家的皮耶克尼斯(V. Bjerknes)为例,证明他的见解是有道理的。

以上各个模型都有可取之处,也道出了部分真理。但是,线性模型似乎简单化了一些,把科学和技术复杂、多变的关系描绘得过于径直,而且易于引起技术神话。舞伴模型亦有把科学和技术互动过程简单化之嫌,同时它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科学和技术不仅可以跳双人舞,而且有时也独舞。杂交模型把科学和技术视为一个新的综合体,这实际上已经使二者一体化了——这是我们绝对不能同意的——尽管这种一体化是部分的一体化而非整体的一体化。我觉得,可以接受的比较周全的观点也许是:

科学和技术是有联系的,但并非一体化;科学和技术是有区别的,但并非决然对立;科学和技术有时是互动的,但互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互动的过程错综复杂,而不是线性的和一义的。

莱文森还说:“有了技术之后,人就变了,人就从进化的产物变成了进化和变革的生产者,就从现存世界的理解者变成了新世界的创造者。技术的故事实际上是三个主人公即进化、思想和技术的故事。思想是进化的产物和结果,它如何产生技术并表现于技术之中,以便反过来驾驭进化——这也是技术的故事。”

普赖斯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科学的正常成长更多地来自科学,而技术的正常成长更多地来自技术。技术专家用的科学大多数是他们在学校学习和大众知识中的科学,而科学家用的技术大多数是伴随他们成长起来的那些技术。两者之间的强有力的相互作用只出现在很少的时候,因而引人注目地形成历史山脉的高峰。在17世纪的科学革命中,有一种从工匠技艺状态向新型科学仪器的有力转换,它使科学从古代状态突破而获得爆炸性的增长,并带来现代的实验传统,带来望远镜、显微镜、气压计、温度计、抽气机和各种静电机械。在我们这一代,工业革命已经达到一个新水平,主要通过物理学——特别是爱迪生的电学——科学找到了它回报技术的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科学并没有给技术许多帮助,但偶尔你会遇到像晶体管和青霉素这样完全相反的反常事件。同样必须注意的是,这里存在的引人注目的例外而不是规律。高峰不是典型。不能以牛顿和爱因斯坦的标准去判断科学家。不能以晶体管的特例去判断科学对技术的影响。承认科学和技术大体上是只有松散联系的系统,人们的动机目的甚至训练都非常不同,属于完全不同的类型,这在理智上是没有什么困难的。

拉图尔说:我将用“技科学”或“技术科学”(technoscience)来描述与科学内容相关的要素,而不管它显得多么龌龊、多么不如人意或陌生;同时使用“科学和技术”——加引号——来指明,一旦所有责任归属的考验已然完成,技科学还余下什么。“科学和技术”圈内容纳的东西越多,它们在外部的扩展就越远。因此,“科学和技术”仅仅是个子集,它似乎只是因为一个最佳幻想而占据优先地位。然而,为了把资助者、盟友、雇主、帮手、信任者、赞助者和顾客包括在技科学之中,技科学规模的扩展似乎存在着危险,因为他们也许会依次被视为领导科学的人。一个可能的结论是:倘若科学不是由科学所构成并由科学家来领导,它将由所有的兴趣团体构成和领导。由于这种结论正是由所谓“科学的社会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这种危险就更大。当“科学和技术”不能由其内在的动力加以解释的时候,它将由外在的推动力和需求加以说明。那时,我们的技科学之旅不仅应该充满微生物、放射性物质、燃料库和药品,还应该充满邪恶的将军、关系复杂的跨国公司、热切的消费者、被剥削的妇女、饥饿的儿童和扭曲的意识形态。参见拉图尔:《科学在行动——怎样在社会中跟随科学家和工程师》,刘文旋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289~290页。

平奇和比吉克争辩说,应该在相同的社会结构理论的框架中处理技术和科学。这类论据是对拉图尔所主张的更激进的“技科学”方案的贡献。科学机器(science machine)和技科学这样的概念有助于我们看到在科学和技术周围的边界之间的关联,同时也看到科学和其他社会活动之间的关联

《第五项修炼》的读书心得体会.

《第五项修炼》的读书心得体会 2019-05-19 踏入大学校门让我为之新奇的是外国语学院独特的班级自组织管理。经过一学期的亲身体验,它以岗位制调动了团体中每位成员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整体办事效率,深感其模式新颖、高效。而后得知这样的组织模式借鉴了“学习型组织”的相关概念,所以在寒假悉心拜读了《第五项修炼》,这本书深入阐述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战略和方法。 首先通览全书,了解到了前四项修炼的大致内容――第一项:自我超越;第二项:改变心智模式;第三项:建立共同愿景;第四项:团体学习;而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系统思考”。 由于这本书的专业性较强,我挑选出与目前学习生活联系紧密的几个部分,并结合个人读书思考,把分为四步一一阐述。 起步――核心挑战。 学习《第五项修炼》指导置身于组织集体生活肥沃土壤中的我们,如何在实现个人梦想的同时也能让组织更加有效地运作。这是读此书的目的。首先推进学习型组织的战略思考至关重要,而其中最危险的阶段是受到尊重。一个人在社会中应当有尊严,一个组织同样如此。就近纵观中国社会经历的变革,当人们尝试改变社会时,大家通常先是漠不关心,然后嘲笑,跟着是辱骂、迫害。最后将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受到尊重。怎样顺利的完成这一阶段,这要从思考所在团体面临的核心挑战着手,它的深入要靠对聚焦点的理解和时机的把握。比如我们大学班级,聚焦点就是如何增强大家的凝聚力然后在此基础上使学习和工作能力得到质的飞跃。变革往往不是一蹴而就,所以必须耐心,在等待中抓住大家积极性高且意愿统一的时机促成变革的完成,也就是学习型组织建立的初步。然后我认为深层学习环路要素是起步时应当经历的过程。技巧能力,认识和感知,态度和信念,这三个要素形成环路。一个团体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才更有能力创造他们正真想要的东西。这些要素中大家会忽视的是:反思与交流,聆听整体。就我自己而言在这两方面很欠缺,就拿第一学期中组织的圣诞晚会来说,虽然准备充分,大家也认真对待了,但是还是缺乏了预想中的高积极性,整场圣诞晚会略显拘束,参与者似乎并没有乐在其中。晚会结束觉得有些遗憾,但就此为这个活动画上句点。其实那时候最需要的是集体的反思与交流,道出各自观点,如何改进、有何意见,同时也要让每个成员及时了解到集体的总的.想法。这样才会一步步地增强成员的向心力。 迈步――自我超越 十二年的苦读让我们了解到,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火花,人们只是被动接受培训,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所以自我超越至关重要。自我超越强调创造性张力。要想成为优秀的领导者,必须把自己在学习型组织的角色定位为教

读书带给我的人生感悟

读书带给我的人生感悟 在我看来读书不仅仅是读书,更重要的是理解、领悟,把吸收到的知识、得到的体会体现到行为举止上,更体现在人生价值上。读书,读好书。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读书带给我的人生感悟。 读书带给我的第一个人生感悟是:百善孝为先。 我的母亲有三级残疾,在她4岁的时候,上天无情的剥夺了她的劳动能力。从小开始,她就为好好活着而努力着。二十二岁,她嫁给了我的父亲,两个人相依为命、相濡以沫。三十四岁,她冒着高龄的危险,以她病残的身躯生下了我。十几年过去了,在这些年里,她含辛茹苦,她为我洗衣,为我做饭,她教我做人的道理,她做了她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还要遭受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小时候,不懂事的我,经常抱怨,经常争执,有时候也会有歧视。但是,渐渐长大,便开始懂了,我错了,这可是生我养我的母亲啊!也正是史铁生的那篇《秋天的怀念》,让我明白,当母亲不在的时候,也许留给我的是无尽的伤痛和悔恨。母亲,她给了我生命、给了我母爱,她把她的全部都给了我,而我,还有什么向她索求呢?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所以,我要给她幸福,我一定会给她幸福! 读书给我的第二个感悟是:家乡永远是我的家乡。 巴图朝鲁的那本《神奇的额济纳》介绍了额济纳的悠久

历史、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以及民俗风情等。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美好的事物要逐步深入的挖掘和体会。又一次,我和我的妈妈在看电视,中央四台的那一期播出的远方的家乡恰好使我们的家乡-额济纳。记者先来到了黑城,介绍了黑城的历史故事,从中,我似乎看到了飞沙走石的巴丹吉林大沙漠,我似乎看到了驼队在缓缓的前行。随后,记者来到了胡杨人家,刚出锅的手抓肉,醇香的奶茶和奶酒,还有酥油、奶皮等纯手工食品,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额济纳旗人们的热情好客豪爽!总有一天,我们将踏上远离家乡的路,去寻找梦想。但是无论我们在何方,无论我们在哪里、有怎样耀人的成就,家乡永远是我们的家乡。有时间,我们就应该回来,回来看看父母亲,回来看看老师、同学,回来看看那守护我们一代又一代的胡杨林。有能力了,我们一定要回来,建设我们的家乡。额济纳的家乡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努力、去奋斗。所以,为了额济纳旗的明天,让我们一起加油努力吧! 读书带给我的第三个感受是:读书,为了更好地活着,为了身边的人更好地活着。 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周恩来十二岁的时候,离开家乡,前往东北求学。他的授课先生在一次讲课中问同学们:‘诸生为何而学?’有些同学回答说‘为明理而读书’,有些同学回答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些同学回答说‘为挣

尔雅《什么是科学》试题答案讲解

尔雅《什么是科学》试题 (一)《现代科学体系建立的背景》 我国大学受到几种影响【四】 讲清概念的方法是【减少外延,扩大内涵】 中国现在的大学主要受到了来自多少个方面的影响?【四个】哪些方面的影响【儒家,欧美,苏联,文革】不包括【东盟,日本】 “要讲清该事物属于哪一类,还要讲清楚事物与其它同类事物的区别”出自【亚里士多德】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冷战后的世界,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文化)冲突】 《科学史极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这本书是谁的著作?【丹皮尔】 讲清概念的方法是什么?【减小外延,扩大内涵】 在监狱中发奋写作完成《中国人史纲》的作家是谁?【柏杨】 从人类“family tree”中看出人类祖先起源于哪里?【非洲】 什么是外延【事物所属的种类】 目前有关科学是错误的是【科学就是真理】 事物的外延指的是【事物所属的种类】 理性思维的基础是什么?【概念清楚】 真理一定就是科学。× 概念清楚是理性逻辑的基础。√ 科学就是真理。× 讲清概念的方法就是尽量减小外延,增大内涵。√ 事物所属的种类叫做外延。√ 根据《辞海》对科学的定义,几乎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是科学。√ 清华大学的主楼的风格是受欧美大学主楼的影响建造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可以通过属加种差区分开来。√ 科学不一定是真理,但是真理一定是科学。× (二)《希腊文明与现代科学》 巴比伦文明采用的是多少进制的数学计算方法?【12.0】 世界古代文明中起源最早的是哪个?【两河流域文明(苏美尔文明)】 古埃及法老修建金字塔的用途是什么?【陵墓】 下列哪个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分支?【日本文明】 新石器时代文化并非文明的是【埃及文明】 埃及古典时期的高峰是【第12王朝】 三城邦争长的时期是:【公元前2900—2600】 讲清概念的方法就是尽量减小外延,增大内涵。这种定义概念的方法是谁提出来的:【亚里士多德】 苏美尔时期的霸主时期开始于什么时间?【公元前2600年】 哪个文明发明了60进制?【巴比伦文明】 明确事物的“外延”和“内涵”则能准确地表述该事物。√ 日本文明起源于中华文明,是由中华文明发展起来的。√ 伊斯兰文明也叫做东正教文明。×

《第五项修炼》读书笔记

超越自我,勇攀高峰 ——读《第五项修炼》有感 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被誉为“21世纪的管理圣经”,是管理学领域内的经典著作。我在这个暑假有幸拜读了此书,书中许多经典的理论对个人,对企业,甚至对一个国家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它不仅是管理学著作,更包含了许多哲学思想,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心灵鸡汤。 《第五项修炼》是一本面向21世纪,面向未来的书籍。在十几年前,该书阐述的理论在当时都显得很激进。然而,经过时间的锤炼后,但这些理论的许多应用方法,后来已经被融入到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中,也被整合到人们的管理实践中,并将继续指导人们的行为。 《第五项修炼》描述了公司如何通过采用学习型组织的战略和行动对策,来排除威胁组织效率和事业成功的“学习障碍”。在学习型组织中,新型的、扩展性的思考模式得到培育,集体的热望得到释放,大家不断在学习如何开创自己真心向往的成就。 《第五项修炼》的五项修炼概括地说: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其中。系统思考是第五种修炼方式也是最重要的方式,但并不意味着它就可以同其他四种方式割裂开来。我们必须将这五种修炼方式整合起来,才会发挥最大效用。 这本书所蕴含的东西太多,我不能一一论述我的感想,只能挑其一二感触颇深的道来。 一、自我超越与结构性冲突 在《自我超越》这一章节,彼得·圣吉提出我们在自我超越过程中要不断理清“愿景”与现状。我把它理解为我们要清晰地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自我超越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是不断理清到底什么对我们最重要;其二是不断学习如何更清楚地看清目前的真实情况。当我们将“愿景”与“现状”同时在脑海中显现时,我们心中便会形成一种“创造性张力”,即把“愿景”与现状合二为一的力量。而自我超越最根本的就是要学习如何产生和延续这种“创造性张力”。这就要求我们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超越自己。建立学习型组织这一理念贯穿于本书的始终。高度自我超越的人从来不停止学习,学习是我们达成目标的源动力。我们要时刻关注我们的“愿景”与现状的差距,通过不断学习来缩小差距,弥补不足。 然而,我们在自我超越的过程中需要警惕“结构性冲突”。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心中都有限制自己创造力的矛盾。我们会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或者我们不够资格得到自己所想要的。彼得·圣吉形象巧妙地把“结构性冲突”比作两根橡皮筋,一根象征创造性张力,另一根象征我们心中的无力感和不够格。当我们越达成愿景时,这种无力感和不够格的想法也越大,最终阻碍我们迈向成功。对于这一点,我也是深有体会。当我着手达成一个目标时,刚开始我总是踌躇满志,然而随着事情的进行,不确定因素的增多,就会不断怀疑自己:“我会成功吗?我的选择是否正确?”等等问题。 因此,彼得·圣吉要求我们采用最简单的方法来克服“结构性冲突”,那就是诚实地面对真相。我们要用理性的头脑去分析我们所面临的困境,冷静地看待我们所遇到的困难。要从自身分析问题的根源,而不应归咎于外部原因。 二、心智模式 彼得·圣吉从哲学角度讨论了心智模式对于建立学习型组织的重大作用。从中国的《列子》中的小故事“智者疑邻”说起,我们脑子所装的是一些对事物的印象和假设。心智模式没有对与错,但它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工作与生活。良好的心智模式可能让人走向成功,而不合时宜的心智模式甚至会导致失败。我们仍然要通过不断学习,用新的技巧来推动自身发展,把隐藏在问题背后的假设找寻出来。我们还要通过不断地反思与探寻,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智模式,从而走向成功!

读书与人生心得体会

月25日,我有幸在图书馆五楼听了我校师范学院中文系毕教授的关于读书与人生的报告,听后很是感慨。我也不禁想到读书与我的人生。 在大千世界里,每个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人生有涯知无涯,读书与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从人 呱呱坠地的那一瞬间开始,书就已经走进人的生活,成为每 个人生活中的阳光、雨露、物质、精神,读书的质量与人生的幸福指数成正比。当我们走进有着巨大藏书数量的图书馆,就犹如走进了实现人生理想的知识殿堂。书籍作为人类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历史,承载着文化,承载着知识,承载着未来,无所不涉无所不包 星光隐退在浩瀚的天际里,此刻已是夜深人寂之时,白日的喧嚣嘈杂倏然退去,心灵静谧得如一泉清水。若在此时,独坐在书桌前,拾一本书,再慢慢地品着书中的韵味,这或许也是一种境界、一种享受吧! 我的快乐从读书开始。书中自有黄金屋。我快乐,因为我读书。我经常徜徉在书中看落霞和白云,体会生命的灿烂和寂寞。我在灿烂中放歌,我在寂寞里低吟,生活中我不会忽视爱的残缺,但我愿意在灵魂中固守书中浪漫。我了解生命的脆弱,但我愿意在劣境中细品苦中读书的意境,探索人生也就开始了忧患和幸福的感觉。开始对身边事物的思

考,思考自己不明白的许多小问题和大问题。当遇到烦恼并且不能释怀的时候,我就喜欢读书,回忆自己读过书的。但是,现在想想,当时尽管内心有无数的困惑,但往往是看了些书就得以解决了,心情也开朗了。 读书的感觉真好,人坐书窗,神游物外,世界因此奇妙无穷。面对尴尬的生活,我依旧可以坦然。不如意的时候,书籍给了我无穷的力量。记得困境中对我帮助最大的一本书是《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其中关于人性的坚强,如何塑造美好的人生,和书中主人公保儿的铿锵名言都使我受益匪浅。可以说,当我面对人生各种困难时,书籍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力量,使我从字里行间看出一个光明的方向,那个光明的方向是我想要的,所以,我庆幸我找准了方向,我走上了一条属于我的道路。 伟大的导师列宁有一句名言:“人的一生有三项任务:学习、学习、再学习。”细细地想想,人生好比一次长长的跋涉,在走过的每一段历程中,我们都会有欢乐、有困苦;也会有所思、有所想。这苦、乐、思、想的源头便是我们从书中受到的启示。 如果说人生如画,书就是那多彩的颜色; 如果说人生如海,书就是那奔泻的江河; 如果说人生如山,书就是那绵延的山峰。

【最新】从愚昧到科学课后题答案

科学和科学史的含义 1 【单选题】科学哲学以科学活动和科学()为研究对象。C A、史 B、发现 C、理论 D、实验 2 【单选题】在什么时期,作为萌芽期间早期的科学已经也是非常发达了?()D A、南北朝 B、汉朝 C、秦汉 D、古希腊 3【多选题】任何一个独立学科的出现和成立,它都意味着这个学科有自己的()。BCD A、思想 B、判别标准 C、规范 D、思想体系 4【判断题】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过去的历史称为科学史。()对 5【判断题】科学哲学是跟科学史是相关的姊妹学科。()对 科学史的奠基人萨顿 1

【单选题】哪位名人带了自己的组织培养了美国第一批最早的科学史专业的博士生等?()C A、柯南特 B、季羡林 C、萨顿 D、张德骏 2 【单选题】有关萨顿说法错误的是()。D A、有社会责任感 B、最重要的著作是《科学史导论》 C、是古代和中世纪的文学家 D、倡导人文主义 3【多选题】萨顿说哪些先行者比他们当中最有工作能力的人更勤奋?()ACD A、查尔斯·迪康热 B、柯南特 C、皮克泰 D、弗雷泽 4【判断题】《ISIS》是科学史的奠基人萨顿创办的杂志,在今天已不再出版。()X 5【判断题】萨顿一生非常辛勤,他生前创作过15部专著和79份科学史的重要研究文献目录。()对 学习科学史的意义 1 【单选题】关于“科学是什么、科学应该怎样”所有的这些考虑,获得它的认识重要方式之一是对于科学的()的回忆。B A、革命

B、历史 C、精神 D、发现 2 【单选题】国际科学史学会萨顿奖第一位获奖者是()。D A、笛卡尔 B、柯瓦雷 C、斯蒂文·夏平 D、萨顿 3【多选题】丹麦科学家克拉总结了很多条关于科学史的作用,以下包括()。ABCD A、可以增进我们今天最有科学知识的这种赏识 B、可以满足一些科学家要了解理论起源的愿望 C、可以对今天的科学研究产生有益的影响 D、可以在科学人文中架起桥梁 4【判断题】在科学界,目前的最高奖励是“萨顿奖章”。()X 5【判断题】科学史研究最早期,人们做的都是内史的工作。()对 文明的含义及起源 1 【单选题】汤因比所说的我们的时代第几个特点是“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加速,正在加速地创造历史。”?B A、一 B、二 C、三 D、四

2020《第五项修炼》读书心得体会

最近我阅读了《第五项修炼》这本书,呵,那感觉真的像作者彼得、圣吉博士坐在我面前,我像一个小学生样端坐着,听着他从内心深处流淌出的肺腑之言,看着他为我开启了一扇重新看世界的窗,那些经典的事例那些睿智的语言那些寓意深刻的小故事,还有那些我还是有些不感兴趣的图表,都在给我以启迪以思考。 悄然掩卷,让我收获颇多。它让我懂得了什么是“五项修炼”及其重要性;也让我懂得了个人素质的提高需要打破原有的固定思维模式,用新眼睛看世界,逐步学会自我超越,学会心灵的转换,学会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学会用系统思考解决各种问题;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在整个修炼的重要性:它是整合其它修炼成为一体的理论与实务。这本书的每一章节都让我爱不释手,不是鱼就是熊掌. 我特别喜欢那个水煮青蛙的小故事:如果你把一只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会立刻跳出。但是如果你把青蛙放在温水中,不去惊吓它,它将呆着不动。现在如果你慢慢加热,当温度从华氏70度上升到华氏80度,青蛙仍显得若无其事。甚至自得其乐。可悲的是当温度慢慢上升时,青蛙将变得愈来愈虚弱,最后无法动弹。虽然没有什么限制它脱离困境,青蛙仍留在那里直到被煮熟。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青蛙内部感应生存威胁的器官,只能感应出环境中激烈的变化,而不是针对缓慢渐进的变化。 大部分动态性复杂都是处于缓慢渐变的过程,极不易察觉。即使察觉了,已经为时已晚。在生活中,想想看,水质是突然变坏的?交通是突然拥塞的?健康是突然变差的?孩子是突然变坏的?…… 许多问题已比较清晰的出现在脑中,是啊,《第五项修炼》帮助人们重建一种新的看问题的方式,从习惯看世界、看环境、看别人,改变到向里看、看自己、看自己的内心;从看局部,到看全局、看系统。从而能看到存在与内的智障,寻求到克服它们的可能。《第五项修炼》的成功和杰出之处不仅在于它的理论,而在于它的可操作性和对实践的有效指导性。它可能帮助你在弄清为什么的前提下,懂得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自我开发、自我超越的能力;改善心智、提高认知的能力;团队学习和团队建设的能力;系统思考、掌握未来的能力。 《第五项修练》顺应了信息化时代大潮,是知识经济的产物,完全符合我国创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家庭的发展目标。 《第五项修炼》是一部能够让我们在信息化时代大潮中仍然具有竞争力的宝典……在知识更新日益剧烈的时代,我们该如何能够才能始终保持着竞争优势呢?终身教育,社会中人的再教育,出国深造等等。接受教育成为自我提升的手段。即使人们早已走出校园,可是知识的力量却伴随人们的一生。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也是因为知识的力量。我们要成为社会中的强者,就应该学会不断地学习,也就需要学习型组织。这也就是《第五项修炼》所提出的观点。 老师要我们在3个星期内读完《第五项修炼》这本管理学的书。阅读完后其实大多数人都是似懂非懂的。百度一下才知道这本书并不简单,这是一本不同寻常的书,这是一本开拓性地倡导学习型组织管理思想的巨作。作者是彼得·圣吉是在总结以往理论的基础上,并通过对 0多家企业的调研而创立的一种具有巨大创新意义的理论。

人生的价值_感悟人生优秀版

《人生的价值》 精选阅读(1): 人生的价值 人生的价值,是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观的评价,也是社会对一个人的所有言行举止的 客观评价。 我小时候也有梦想,没有上学之前,不知道什么叫人生的价值,只想吃饱饭,穿好衣,挺 好玩,但小小的年纪就成了放牛娃;上学读书后,只想好好读书,多学习文化,离开贫困的偏 远农村,到城市去生活,却遭受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害得我没法好好学习,没有机会进 入初中和高中,成天与大人们口朝黄土背朝天,累死累活在农田地,辛苦不得了;好不容易出 去当兵,成为军人,本想好好干,当个将军,好光宗耀祖,但在1978年却从济南军区调到昆 明军区,上了云南前线,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差点光荣在那个地方,八十年代中期随着百 万大裁军转业到地方工作。到了地方后,从事统战与侨务工作,开始是落实统战侨务政策,为那些在历次户外中遭受迫害的人们平反,恢复名誉,之后是帮侨扶困,招商引资,抚贫助学, 抗洪救灾,抗冰振灾,从海内外募捐超多的款项全部上交政府民政部门。总计多达3000多万。一向到退二线,没有停止过,几十年来,我受父母亲的佛教思想的影响,多做好事,不做坏事,求保平平安安。如果说这就是我的人生价值观,那我就做对了啊! 价值,是指事物客体对于主体表现出来的用心好处和有用性。可视为是能够公正且适当反 映商品、服务或金钱等值的总额。在经济学中,价值是商品的一个重要性质,它代表该商品在 交换中能够交换得到其他商品的多少,价值通常透过货币来衡量,成为价格。这种观点中的价值,其实是交换价值的表现。根据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物体的价值就是该物体在一个开放和竞 争的交易市场中的价格,因此价值主要决定于对于该物体的需求,而不是供给。有些经济学者 经常把价值等同于价格,不论该交易市场竞争与否。而古典经济学则认为价值和价格并不等同。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商品价值。 马克思还将商品的性质分为使用价值(给予商品购买者的价值)和交换价值(使用价值交换的量)。 人生价值,是指人生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具体在人生观领域中表现。在必须好处上,人生的价值是人生的好处,评估人生价值量大小,能够明白人生的好处如何,明白人生好 处大小。 对于人物来说,像霍金,人生便是无尽的探索;像海伦,人生将是绚丽的想象;像孔子, 人生就是仁爱的奋斗。与其反之,对于海子来说,人生便是无望的黑暗;对于秦桧来说,人生 将是肮脏的权利;对于和珅来说,人生就是贪污的金子;对于文强来说,人生就是贪得无厌。: 人生在世,每一个人的人生好处都是不一样的,或光明或黑暗,或奋进或颓废,或美丽或丑陋。话说回来,人生只是一个过程,来时几声哭泣,走时几人叹息。但世间万物无不在走这 个过程,每一个人都是首先活在这世间,然后历经沧桑,最后走向灭亡。而人生的好处便是在 这个过程中定下的。 人生的好处是没有止境的,正因活着一天就会有一天的好处。正能量的人生,就不能有满 足的思想,就要不断的追求,要在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眼下所没有的、追求自 己透过发奋能够得到的。当然那里面还有一个关键,那就是就应属于自己的才去追求。如果我 们奋斗了,发奋了,既使我们没有成功,起码是无怨无悔!这也是人生的好处。

科学通史课后题及答案

科学通史绪论(一)待做 1 ()是科学的本质含义。 D A 创新 B 文明 C 真理 D 知识 2 (),世界上第一次使用“科学”一词。 A 公元四、五世纪 B 公元六、七世纪 C 公元七、八世纪 C D 公元九、十世纪 3 我们可以采用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观点来对科学进行分类。 A 本质说 B 性质说 C 家族相似说 C D 起源说 4 “科学”一词来自西方语言的直接翻译。()CUO 科学通史绪论(二)已完成成绩:80.0分 1 ()属于经验推理的范畴。 A、类比推理 B、保真推理 C、演绎推理 D、逻辑推理 我的答案:A 得分:20.0分 2 关于默会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无所不在 B、不易察觉 C、灵光一现不属于默会知识 D、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早出现的知识 我的答案:D 得分:0.0分 3 ()是神圣知识。 A、实用知识 B、理论知识 C、文本知识 D、默会知识 我的答案:B 得分:20.0分 4

()是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A、门捷列夫 B、居里夫人 C、爱迪生 D、爱因斯坦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 5 如果知识不能被写出来,则不能将它称为知识。()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5 如果知识不能被写出来,则不能将它称为知识。()CUO 科学通史绪论(三)待做 1 ()是人类农业社会出现的标志。 A 驯化动物 B 粮食种植 C 定居生活 D 以上都对 D 2 ()的出现可以作为新石器时代的根本标志。 A 铁器 B 农业社会 B C 青铜器 D 打击石器 3 人科动物大约出现在五百万年以前。()CUO 4 群居模式标志着人类的进化水平。()CUO 科学通史绪论(四)待做 1 ()不属于农业社会所出现的技术创新。 A 铁器的出现 B 纺织的出现 C 农业工具的发展 D 陶器的出现 A 2 从生物学意义上说,()是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 A 工具的使用 B 使用火源 C 工具的制作 D 直立行走 D 3 持主动进化说的观点的人认为,()是人类进化的特点。 A 突变

100年以来对数论重大问题的证明都是错误的

100年以来數論重大問題的“证明”全部都是错误的 王曉明 摘要:100年來,對數論中的重大問題的“證明”全部都是錯誤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數論學家普遍不懂邏輯學。整個數論已經崩潰,本文的目的就是指出這些錯誤。(内容基本上发表在中国科学院智慧火花各个栏目上) 目錄: 1,羅素悖論的是與非。 2,孿生素數猜想的是與非。 3,哥德巴赫猜想的是與非。 4,費馬大定理的是與非。 5,黎曼猜想的是與非。 6,3x+1問題的是與非 7,物理学的m理论用四色定理哥德巴赫猜想费马大定理黎曼猜想联合表示 一,羅素悖論的是與非 摘要:羅素悖論定義的“x不屬於x”有著明顯的錯誤:1,不是按照“種加屬差”的正確方法定義x。2,不是按照“不能採用否定判斷的定義”。3,“x不屬於x”的定義違法了同一律。並且兩次定義“一切”違反了同一律。4,語法錯誤,“x不屬於x”,前面x是主語,後面x是謂語,前面主語x是“誰”“什麼”,後面謂語x“是什麼”,“不是什麼”。 關鍵字:悖論,定義。 (一),前言 英國人勃蘭特.羅素(Betrand Russell1872—1970)是二十世紀西方哲學界大師,年輕時曾經用10年時間完成三卷【數學原理】,後由數學進入哲學,到了孔子說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年齡,寫完【西方哲學史】。作為數學家哲學家的羅素在二戰後為什麼獲得諾貝爾獎文學獎?西方人通常按照地緣政治的角度解釋戰爭,拿破崙打過來脾斯麥打過去,戰爭、聯姻...無休止的幹下去。直到二戰結束,人們經過奧斯維辛集中營、達豪之後,飽受蹂躪的歐洲人忽然明白,正是羅素預言的那樣——潛藏在人性中的邪惡才是災難的起因。羅素在他的著作中早有分析和預言,戰後倖存者讀起來無不心悅誠服。羅素的文筆非常漂亮,文風優美,就連一部【西方哲學史】寫得跟聊天似得,於是斯德哥爾摩的文學老爺們找到了理由。羅素的故事永遠談不完,我們就此停筆。而這個瘋子(實際上是個邏輯學白癡)給數學造成的麻煩形成了100年的恐慌,我們今天揭穿這個數學......。 (二),羅素悖論 羅素1903年構造了一個集合R,設R 為一切不屬於自身元素的集合所組成的集合(作者附言:這是第一次定義“一切”)。 羅素問: R是否屬於R?(【中國大百科全書-數學】19頁)。 實際上羅素提出的是兩個命題: 【1】,R是屬於R。 【2】,R不是屬於R。 根據排中律,一個元素或者屬於某個集合,或者不屬於某個集合。但對這個看似合理的

寒假读书的心得体会

寒假读书的心得体会 阅读虽说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却可以改变我们的性格,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寒假读书的心得体会,一起来看一下吧。 寒假读书的心得体会篇一寒假期间学校布置了一份作业让每位教师看一本书,并写下读书体会。对于我来说现在难得会捧起一本书来看,也许是因为在这个现实的生活环境让人变的越来越浮躁,静下心来看一本书往往变的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假期正好久别的女儿回到了身边,于是想到了看一本对儿童教学的书,能吸取一些教育经验的同时也能完成了任务。于是在网上搜索,看到一本叫《卡尔威特的教育》推荐的人比较多,所以找来这本书,以下就是一些读这本书的体会。 书中讲述的是老卡尔.威特—位乡村牧师,他把出生时别人认为低能的孩子教育为天才的教育过程。这位乡村牧师与别人有着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小卡尔出生时是个被认为有些痴呆的婴儿,但他八九岁就能自由运用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6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了《但丁》一书,并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他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

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而是全赖于他父亲的教育方法,他的父亲把小卡尔长到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这本书,这本书中记载了卡尔的成长过程,以及自己教学的心得和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卡尔威特教育注重的是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这本书在问世了三个世纪后,依然值得我们每一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我自己也正尝试按照老卡尔的教育理念去教育我的女儿,虽然现在还没有真正体会到书中教育的成果,但有些内容确实讲得十分有理。 书中的第九章《什么样的教育才不会损害孩子》让我感触最深,一直以来怎样教育孩子和教育学生,让我很困惑。我们固然很爱我们的学生和孩子,但也不能因为爱就放纵他们,也不能以严格为借口就过于苛刻的对待他们,这个度很难把握。书中的这个章节写了老卡尔在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和尺度的把握。老卡尔的严格完全取决于道理。他说:“纵容只会使一个很好的孩子变成一块不可雕琢的朽木。”他将儿子在花园舞剑时不小心将一束花砍倒后如何处理这件事,而他又是如何引导的过程在书中写得详详细细。老卡尔的做法让每一位读者钦佩。如今,很多父母,老师把对孩子的严格教育理解为专制,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变成暴君,把孩子变成唯命是从的懦夫。他们以为孩子不听话就应该以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们,这种做法的后果不但不能让孩子

励志类读书感悟

励志类读书感悟 励志类读书感悟1000字范文格式篇1:《人性的弱点》 《人性的弱点》着一本书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成功学导师:戴尔.卡耐基的著作!这本书聚集了卡耐基的思想精华和最激动人心的内容,是作者最成功的励志经典,无数读者通过阅读和实践书中介绍的各种方法,不仅走出窘境,有的还成为世人敬慕的出色人士!我阅读之后,对在社会上该如何待人接事有了更多的了解,其中第二篇的:使人喜欢你的六种方法,最让我受益良多,它的内容与现实社会有着严密的联络,照实地反映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在第一章中,我明白到,其实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你产生兴趣,都会关心你!假如我们只是想使人注意,使人对我们发生兴趣,我们、水远不会有很多真诚的朋友朋友,真正的朋友,不是那样造成的.例如老总统罗斯福的仆人爱默士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我妻子问总统,美洲鹑鸟是什么样子? 因为她从没有见过鹑鸟,而罗斯福总统不厌其详的告诉了她。过些时候,我家里的电话铃声响了一爱默士和他妻子,住在罗斯福总统牡蛎湾住宅内一所小房子里一,我妻子接了电话;原来是总统亲自打来的。罗斯福总统在电话里告诉她,现在窗外正有一只鹑鸟,假如她向窗外看去,就可以看到了.这样关心一桩小事情,正是罗斯福总统的特点之一。像这样一位主人,怎么不使仆人们喜欢?谁能不喜欢他呢?所以你要使别人喜欢你,必需遵守的第一条规则是:真诚的对别人

发生兴趣。看到这里,我又想到,现在的人思想过于自私,总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太强了,导致有点脱群!人际关系需要整理! 在第二章,如何给人好印象.我看了一比遗产的妇人司华伯两个事例后,我懂得了浅笑可以给人留下好印象!一个人的行动,比他所说的话,更有详细的表现,而人们脸上的浅笑,就有这样的表示:我喜欢你,你使我快乐,我非常快乐见到你,那么喜欢狗,相信也是同样的原因你看牠们那么的喜欢跟我们接近,当牠们看到我们时,那股出于自然的快乐,所以人们也就喜欢了牠们。一个浅笑虽然是小事,但坚持着其实不容易! 在第三章中,你要避免发生费事,就请这样做!罗斯福总统知道一种最简单、最明显、而又是最重要的如何获得好感的方法,就是记住对方的姓名,使别人感到自己很重要可是,在我们之间,又有多少人能这样做?当别人介绍一个生疏人跟我们认识,虽有几分钟的谈话,临走时已把对方的姓名忘得干干净净。我觉得能记住你所接触到的每一个人的名字,是一种基本的礼貌,也是一种对别人的尊重! 在第四章中,如何养成优美而得人好感的谈吐。只谈论自己的人,永远只为自己设想,而只为自己设想的人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白德勒博士,他曾经这样说过:这种人是无药可救的,没有受过教育的!白德勒博士又说:无论他曾接受过什么样的教育,仍然跟没有受过教育一样。 需要记住:跟你说话的人,对他自己来讲,他的需要、他的问习题,比你的问习题要重要上百倍。他的牙痛,对他来讲,要比发生天

科学技术史考试资料-1

名词解释或简答 1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渊博的学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又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他总结了泰勒斯以来古希腊哲学发展的结果,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 在世界本源问题上,他提出了两种“实体”说,并用“四因说”加以论证。 在宇宙结构问题上,他主张地心说,因为我们时时刻刻正好看到半个天球,所以地球必然位于宇宙的中心,并建立了同心球宇宙模型,第一次把几何学和天文学结合起来。他认为天地有别,世界结构本质上是以地球为中心,沉重的地球由于它特别的性质,正好静止于世界的中心;把适用于地球上的科学概念和推理运用到天体上去,这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特别是把地球也看作是个天体,这是荒谬的思想。 在物体运动问题上,他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能运动,这是地球上无生命物体运动的基础,重物坠落的速度较轻物快;由此得出了动力学基本规律即由外力推动的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推力成正比,与反对运动的阻力成反比。 亚里士多德首次将哲学和其他科学区别开来,开创了逻辑、伦理学、政治学、物理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等学科的独立研究。他的学术思想对西方文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和其他希腊思想家的最大功绩就是把自然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2爱因斯坦 (1)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他创立了代表现代科学的相对论,并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创了现代科学新纪元,被公认为自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2)爱因斯坦在其有生之年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①1905年,爱因斯坦就在《德国物理学年鉴》上发表了4篇论文,其中的三篇每篇均属划时代的成就。第一篇是《一个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启发性观点》,爱因斯坦在这片论文中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回答了古典物理学一直无法解决的问题;第二篇是《关于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止液体中悬浮小粒子的运动》,在这篇论文中,爱因斯坦第一次从数学上详尽地解决“布朗运动”问题;最伟大的成就是第三篇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在这篇论文中,爱因斯坦提出了他举世闻名的相对性理论即狭义相对论;第四篇是《物体的惯性是否与它所含的能量有关?》,这一年他还完成了博士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方法”,获得博士学位。 ②爱因斯坦在1915年到1917年的3年中,还在3 个不同领域做出了历史性的杰出贡献—建成了广义相对论、辐射量子理论和现代科学的宇宙论。 1916年,爱因斯坦完成了长篇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建立广义相对论,把时间、空间和物质统一起来;同时,他于1916年提出受激辐射理论;而他晚年则致力于引力场和电磁场统一起来的研究。 ③爱因斯坦也为量子力学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以爱因斯坦和玻尔为代表的两方关于量子力学中哥本哈根学派提出的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等的论战是科学史上持续最久、斗争最激烈、最富有哲学意义的论战之一,这场论战无形中促进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为量子力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之第五项修炼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之第五项修炼 利用这个寒假我读了两本书:《第五项修炼》和《杜拉拉升职记》,我从书里看到的似乎 只是一些表层的东西,却也足以让我受益。 先看的是《第五项修炼》,刚开始看着那些环行线路图和那些专业术语,有些为难,有些 看不懂。真奇怪它怎么能以连续几年名列全美畅销书的排行金榜。慢慢我读懂了。呵,那 感觉真的像作者彼得圣吉博士坐在我面前,我像一个小学生样端坐着,听着他从内心深处 流淌出的肺腑之言,看着他为我开启了一扇重新看世界的窗,那些经典的事例那些睿智的语言那些寓意深刻的小故事,还有那些我还是有些不感兴趣的图表,都在给我以启迪以思考。 我喜欢那个水煮青蛙的小故事:如果你把一只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会立刻跳出。但是如果 你把青蛙放在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当温度慢慢上升时,青蛙将变得愈来愈虚弱,最后 无法动弹。虽然没有什么限制它脱离困境,青蛙仍留在那里直到被煮熟。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青蛙内部感应生存威胁的器官,只能感应出环境中激烈的变化,而不是针对缓慢渐进 的变化。所以我们要学习看出缓慢渐进的过程,放慢自己认知变化的步调,并特别注意那 些细微以及不寻常的变化,避免被煮青蛙的命运。 《第五项修炼》有五项主要的内容:分别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理想、团队学习、全局思考。每个团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彼得圣吉博士的观点是要我们去发展学习型的团队合作。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中学到自己需要的理论,并把这项理论运用到实 践中去,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第五项修炼》字字如玉,发人深思,催人觉醒,授人以渔,引人成功…… 读《杜拉拉升职记》完全是抱着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却也看到了许多许多的东西。这是一本贴近现代生活的书,是对我们现代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书中的主人公,那个具有时 尚名字的杜拉拉,因她身在世界500强之外企职场,执著上进踏实勤奋,用一般人难有的勤奋,再加上不断学习聪明的大脑,为她自己加薪晋级换来了机会,最终成长为这个大公 司的hr经理,并为自己赢来了理想中的爱情。

感悟人生读书心得范文1

感悟人生读书心得范文1 感悟人生读书心得范文1:莎士比亚有这样一句话:“善于领悟人生的人,懂得如何思考和行动,能够从碎屑的事物中发现闪光的契机。” 作为人生存在世界上,应该感到幸运,世间万物何其多,而我们有幸成为人确实够幸运。世界因人类而变得多姿多彩,人生活在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事情引发各种各样的感悟,一件小小的事常引发出人生的大道理。最近看了《感悟人生一》中的一些文章,这些文章都是讲自信的,发现原来自己是那样的缺乏自信。 我总在思考着:人为什么活着?活得平凡还是辉煌,活得简单还是复杂?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活,自己该怎么活还是清楚的。不过越活越觉得缺少些什么,至今才明白,原来是自信,不知什么时候失去了自信,真是可怜! 《接受真实的自我》这篇文章中的一个女人因为太胖觉得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样,长大后也很自卑,甚至想自杀,但她听了一句话:“保持本色”后一夜之间改变了,她开始本色,研究自己的个性,自己的优点,主动去交朋友。是呀,有什么理由不保持自己的本色呢?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别人的优点你可能没有,但自己也有优点也有个性,何必去忧虑与其他人不同呢?世界赋予我们生命,我们就应该好好珍惜,精彩地生活在世界上,不

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否则,一旦失去自我,整天为了他人的话而活,那有什么意义呢?这种人才真可悲。记住:面对困难和失败,要自信,要保持积极的心态! 感悟人生读书心得范文2:近读杂文《人生感悟》相关篇章,很受启发,体会颇深。 人的精神世界是非常丰富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可以是世间最宏大的东西。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物可能会得出不尽相同的看法和观点。思想上的分歧和争论是正常的,并不是什么坏事。相反,真正可怕的是所有的观点和看法都一致,“一言堂”盛行。这种表面上的统一和一致实际意味着强权。真理不害怕分歧,真理欢迎不同意见,真理恰恰是在分歧中、在相互辩驳中才逐渐显现出来揭示真相的。 一个人的思想是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为来源的,是对所有事物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也是每个人生活最基本的指导思想。 首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标,其思想也一定是为追求和目标服务的,不论我们在完成目标、实现价值时是积极的,还是被动的,结果都一样,都会圆满完成自己的使命。 其次,在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都能应该努力处理好人生过程中各种矛盾。人生实际上就是一个人与自己所处的环境不断斗争,不断调整,不断走向和谐的一个过程。 其三,如何在人生中做出更合理、更自然、更明智的选择,积极应对人生的最好方式,就是努力实现“和谐统一”。这种和谐的状态是一种完美的状态,同时也应该成为我们人生的最大追求,

自然辩证法八个问题

1.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并对其进行评价。 答:逻辑实证主义,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它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因此,它虽然以感性的经验为依据,但却否认了感性认识的积极作用,是不折不扣的理性主义。 逻辑经验主义标准:可证实性。逻辑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并不是简单的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反对,而是认为形而上学不能区分科学与非科学,形而上学的命题甚至形而上学本身就是无意义的。他们提出,一个有意义的命题必须是可以用经验进行检验的命题,而所谓可检验就是“可证实”。这一标准也是他们所提出的意义标准,即科学命题应该是“可证实”的,不可证实的命题是没有意义的命题,就不是科学的命题在这个方面,还有一个程度的问题,有的哲学家对形而上学展开全面的批驳,认为形而上学一无是处,其所有的、整个体系都是毫无意义的,它们既不是分析的,又不能为经验所证实,没有任何真理性可言,是无谓的“伪命题”。因为科学理论都是全称命题,对科学命题的证实都是建立在归纳法的基础之上,但归纳法自身也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缺陷,这就是所谓的“休谟问题”,归纳法无法证明一个全称命题的正确性,无论多少个有利的科学事实,都无法证实一个科学理论。 因此,由于归纳法的不可靠性,逻辑经验主义以“可证实”作为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是成问题的。 2.波普尔的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并对其进行评价。 答:波普尔的划界理论是在逻辑实证主义的划界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但又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原则。波普尔的划界标准:“可证伪性原则”。他认为,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原则区别不在于它们是否可证实,而在于它们是否可证伪。科学理论必须具有可证伪性,即原则上能够被一个或一组可能的观察陈述所证伪(而不是指它们实际上被证伪)。在他看来,理论根本不可能被经验证实。他写道:“我建议以理论的可反驳性或可证伪性作为分界标准”。“一个命题只要它是可检验的,或可证伪的,就是科学的;反之,不可检验、不能被证伪的,就属于非科学的、形而上学的。”他同时指出,他所说的“可证伪”,是逻辑上的可证伪,而非事实上的可证伪。一个逻辑上有可能被证伪的命题或理论,就是一个科学的命题或理论,至于它是否已被经验所证伪,这从分界的观点看来是无关紧要的。从这个观点出发,他把在科学史上已被证伪的许多理论,如地心说、燃素说、热素说和日心说、氧化说、分子理论一起都列入科学之中。而把数学、形而上学、伪科学、宗教神学归入非科学之列,因为在他看来,这些领域的命题都是不可证伪的。 波普的可证伪性标准虽给人耳目一新。但是,“可证伪”标准也存在问题,一个反例的出现并不能决定性地证伪一个科学命题。一方面,一个反例的出现,只能说明作为反例的科学事实本身与科学理论之间存在着冲突,很可能科学理论本身是正确的,而科学事实是错误的。另一方面理论是有内部结构的,即一个科学理论是由硬核和辅助性假说组成的,一个假说并不是单独的接受科学事实的检验,而是诸多假说组成的理论系统作为整体接受科学事实的检验。一个反例的出现,并不能直接否证理论的硬核,而只是表明这个理论系统之中的某个假说是错误的,理论的支持者可以通过修改辅助性假说或者作出特设性假说来维护这个理

《第五项修炼》1-6章摘要及读后感

摘抄 只有当我们把组织机构建设成超越对食物、住房的需要,超越从属关系的组织,建设成符合人们更高志向的组织,管理中的动荡纷扰才会消失。 五项修炼 ●系统思考(systemsthinking) 企业和人类的其他活动一样,也是一种系统,也都受到细微且息息相关的行动所牵连,彼此影响着,因此必须进行系统思考修炼。系统思考的修炼是建立学习型组织最重要的修炼。 彼得·圣吉同时认为系统思考也需要有“建立共同愿景”、“改善心智模式”、“团队学习”与“自我超越”四项修炼来发挥其潜力。十分重视第五项修炼,并认为它高于其他四项修炼。少了系统思考,就无法探究各项修炼之间如何互动。系统思考强化其他每一项修炼,并不断地提醒我们,融合整体能得到大于各部分加总的效力●自我超越(personalmastery) “自我超越”的修炼是深刻了解自我的真正愿望,并客观地观察现实,对客观现实正确的判断。通过学习型组织不断学习激发实现自己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并全心投入工作、实现创造和超越。此项修炼兼容并蓄了东方和西方的精神传统,修炼时需要培养耐心、集中精力,对于学习如同对待自己的生命一般全身心地投入进学习型组织。它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 ●心智模式(mentalmodels)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对事物作出价值评价,沉积在自我心灵深处的印象等;我们通常不易察觉。心智模式影响自我表现出来的行为;通常在刹那间决定什么可以做或不可以做,这就是心智模式在发挥着作用。改善心智模式我们把自己工作组织看成学习的场所,把自己工作组织看作是转向自己的镜子,这是心智模式修炼的起步,我们学习发掘内心世界的潜在能力,使这些能力浮在表面,并严加审视。它还包活进行一种有学习效果的、兼顾质疑与表达的交谈能力——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 ●共同愿景(sharedvision) 共同愿景指的是一个组织中各个成员发自内心的共同目标,在一个团体内整合共同愿景,并有衷心渴望实现的目标的内在的动力,将自己与全体衷心共有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的组织联系在一起,主动而真诚地奉献和投入。组织都在设法以共同的愿景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作为个人要建立善于将领导的理念融入到自己心里,在组织中为实现共同的愿望而努力,通过努力学习,产生追求卓越的想法,转化为能够鼓舞组织的共同愿景。激发自己追求更高目标的热情,并在组织中获得鼓舞,使组织拥有一种能够凝聚、并坚持实现共同的愿望的能力。 ●团队学习(teamlearning) 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是心灵的转变:从把自己看成与世界相互分立,转变为与世界相互联系;从把问题看成是由“外部的”其他人或其他因素造成的,转变为认清我们自己的行动如何导致了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在学习型组织中,人们不断发现自己如何创造现实,以及自己如何改变现实。 学习障碍 障碍一:我就是我的职位,局部认知 障碍二:敌人在外部,局部思考的副产品 障碍三:掌控的幻觉,缺乏整体的思考的主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