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之抗生素ppt课件
合集下载
药理学课件第39-42章 抗生素(8版)

化疗指数 (CI):评价化疗药物安全性的指标。
LD50/ED50 或 LD5/ED95
药物安全性↑
CI↑
对机体的毒性↓
抗生素后效应(PAE):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 后,当药物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或被清除后, 细菌生长繁殖仍受到持续的抑制。
首次接触效应:是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 强大的抗菌效应,再次或连续接触时这种效应前 不明显,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才会再起作用。
38
用途
第一代:主要用于耐药金葡菌感染,PO用于轻中度呼
吸道,泌尿道感染。
第二代:用于敏感菌引起的肺炎,胆道感染菌血症泌
尿及其他组织的感染。
第三代: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尿路感染,以及危及生命
的败血症、等严重感染。
第四代:头孢吡肟,对某些β-内酰胺酶更稳定,对G+、
G-性菌均有高效。对耐第三代的G-性杆菌仍有效。
34
第三代头孢菌素
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定、头孢哌酮等
抗菌作用特点 对G+弱于一、二代 对G-强于一、二代、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 对厌氧菌有效 对-内酰胺酶有高度稳定性 分布广,穿透力强,可通过血-脑脊液屏障 无肾毒性
35
【应用】可用于G-菌引起的严重的、危及 生命的、重症耐药的严重混合感染。也 能有效控制严重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7
第三十九-四十二章
抗生 素
8
抗生素 抗菌药物
人工合成抗菌药 化 抗微生物药 抗真菌药
疗
抗病毒药 抗寄生虫药
药
物 抗肿瘤药
9
第三十九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0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 antibiotics) 是一类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
抗生素课件PPT

b-内酰胺类抗生素 (b-lactam Antibiotics)
青霉素G
头孢菌素
(一)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机制
通过抑制细菌细胞膜上的细胞壁肽聚糖合成酶(又称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的活性而阻碍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和交联,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死亡。 各种细菌PBPs数目、分子量不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也不同。 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影响,故对机体的毒性极小。
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
(Penicillin G)
1.抗菌谱:窄谱抗菌素(narrow spectrum)
青霉素G(penicillin G)水溶液不稳定,室温中逐渐分解失效,生成抗原性降解产物或聚合物(过敏原),应用时需临时新鲜配制成水溶液,需皮试。 抗G+球菌:高效 青霉素G对大多数G+球菌如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多数金葡球菌等作用强大。
特点:
b-lactamase Inhibitors: 药物协同作用的范例
01
Augmentin® = amoxicillin + clavulanate
添加标题
02
Unasyn® = ampicillin + sulbactam
添加标题
协同作用机制(Mechanisms of Synergism): 1. 抑制破坏药物的酶(inhibition of drug-destroying enzyme); 2. 连续阻断作用(sequential blocking); 3.抑制其他代谢途径的酶( inhibition of enzymes in different metabolic pathways); 4. 共同作用于同一靶点(multiple drugs for same target).
抗生素 PPT课件

19
青霉素的结构特征可从两个角 度来分析: 可以认为它是由β-内酰胺环、 四氢噻唑环及酰基侧链构成。 也可以看成由Cys、Val及侧链 构成。
20
临床应用及特点
青霉素 G 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生素,由青霉菌
Penicillium notatum等的培养液中分离而得。 游离的benzylpenicillin是一个有机酸(pKa 2.652.70),不溶于水,可溶于有机溶剂(乙酸丁酯) 。 临床上主要用于革兰氏阳性球菌例如链球菌、肺炎 球菌、敏感的葡萄球菌等引起的全身或严重的局部 感染。
17
天然青霉素类
从青霉菌培养液和头孢菌素发酵液中得到共七种。 青霉素G (青霉素, Penicillin)含量最高,最具临床 应用价值,第一个临床应用的抗生素。
青霉素G
青霉素F
双氢青霉素F
18
青霉素G (Benzylpenicillin)
本品是青霉素G的钠盐。 (2S, 5R, 6R)-3, 3-二甲基-6-(2-苯乙酰氨基)-7-氧代-4硫杂-1-氮杂双环[3.2.0]庚烷-2-甲酸钠 Monosodium(2S, 5R, 6R)-3 , 3-dimethyl-7-oxo-6[(phenylacetyl)amino]-4-thia-1azabicyclo[3.2.0]heptane-2-carboxylic acid 由β-内酰胺环、四氢噻唑环及酰胺侧链构成。
4. 易引起过敏反应,严重时会导致死亡(须皮试)
5. 耐药性:长期使用过程中,细菌逐渐产生一些分 解酶,如β-内酰胺酶,产生耐药性。
22
青霉素G的稳定性
青霉素类化合物的母核是由四元 的β-内酰胺环和五元的氢化噻唑环 骈合而成,两个环的张力都比较大。 另外,青霉素 G 结构中 β- 内酰胺环中羰基和氮原 子的孤对电子不能共轭,易受到亲核性或亲电性 试剂的进攻,使 β- 内酰胺环破裂,当进攻试剂来
青霉素的结构特征可从两个角 度来分析: 可以认为它是由β-内酰胺环、 四氢噻唑环及酰基侧链构成。 也可以看成由Cys、Val及侧链 构成。
20
临床应用及特点
青霉素 G 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生素,由青霉菌
Penicillium notatum等的培养液中分离而得。 游离的benzylpenicillin是一个有机酸(pKa 2.652.70),不溶于水,可溶于有机溶剂(乙酸丁酯) 。 临床上主要用于革兰氏阳性球菌例如链球菌、肺炎 球菌、敏感的葡萄球菌等引起的全身或严重的局部 感染。
17
天然青霉素类
从青霉菌培养液和头孢菌素发酵液中得到共七种。 青霉素G (青霉素, Penicillin)含量最高,最具临床 应用价值,第一个临床应用的抗生素。
青霉素G
青霉素F
双氢青霉素F
18
青霉素G (Benzylpenicillin)
本品是青霉素G的钠盐。 (2S, 5R, 6R)-3, 3-二甲基-6-(2-苯乙酰氨基)-7-氧代-4硫杂-1-氮杂双环[3.2.0]庚烷-2-甲酸钠 Monosodium(2S, 5R, 6R)-3 , 3-dimethyl-7-oxo-6[(phenylacetyl)amino]-4-thia-1azabicyclo[3.2.0]heptane-2-carboxylic acid 由β-内酰胺环、四氢噻唑环及酰胺侧链构成。
4. 易引起过敏反应,严重时会导致死亡(须皮试)
5. 耐药性:长期使用过程中,细菌逐渐产生一些分 解酶,如β-内酰胺酶,产生耐药性。
22
青霉素G的稳定性
青霉素类化合物的母核是由四元 的β-内酰胺环和五元的氢化噻唑环 骈合而成,两个环的张力都比较大。 另外,青霉素 G 结构中 β- 内酰胺环中羰基和氮原 子的孤对电子不能共轭,易受到亲核性或亲电性 试剂的进攻,使 β- 内酰胺环破裂,当进攻试剂来
化学治疗药—抗生素(药理学课件)

PG对葡萄球菌的杀菌作用
给药前
给药后
三、青霉素G临床应用
青霉素G
【临床应用】
敏感菌感染的首选药,但须病人对青霉素不过敏。
1. 革兰阳性球菌感染: • 肺炎链球菌:大叶性肺炎、脓胸、支气管炎等。 • 溶血性链球菌:蜂窝组织炎、丹毒、猩红热、咽炎、扁桃体炎、心内膜炎等。 • 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 • 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疖、痈、脓肿、骨髓炎、败血症等。
【过敏防治措施】
① 一问:详细询问过敏史(青霉素及其他药物过敏史、过敏性疾病史),对青 霉素类过敏者禁用。
② 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滥用、局部用药和饥饿时用药。 ③ 二试:皮试:包括初次使用、间隔24h以上或更换批号者,反应阳性者禁用。 ④ 三观察:注射用药液现配现用,注射后观察30min 。 ⑤ 四抢救:注射时应备有急救药品及器材。 ⑥ 四抢救:肾上腺素0.5-1ml,sc or im;皮质激素;吸氧、输液、升压药等。
青霉素类
抗菌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目录
1
概述
2
青霉素G抗菌作用
3
青霉素G临床应用
4
青霉素G不良反应
5
青霉素类六大分类
一、概述
青霉素类
青霉素类的基本结构 6-氨基青酶烷酸(6-APA)
6 APA
OHH
HS
CH3
R1 C N C6
1
C5
2C
B
4 A3
CH3
C
N
C C O R2
O
HO
酰胺酶 作用点
1. 过敏反应(0.7%-10%) ①一般过敏反应,如皮疹、药热、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停药可消失。 ②过敏性休克,最严重。表现为循环、呼吸衰竭及中枢抑制、昏迷,死亡率高。
高级兽医药理学:抗生素概述ppt课件

常用β-内酰胺类药物
A.β-内酰胺类的化学结构
• ▼青霉素类由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 和侧链(R-CO-)组成;头孢霉素类由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和侧链(R-CO-)组 成。 • ▼母核中β-内酰胺环是抗菌作用所必需,侧链 则决定此类抗生素的抗菌及药理作用的特点。
6-氨基青霉烷酸
7-氨基头孢烷酸
B、青霉素类
• • • • • ▼天然青霉素类 ▼耐酸青霉素:青霉素Ⅴ、苯氧青霉素 ▼耐酶青霉素:甲氧西林、苯唑西林、双氯西林 ▼广谱半合成青霉素: ※无抗铜绿甲氧单胞菌活性:氨苄西林、阿莫西 林 • ※有抗铜绿甲氧单胞菌活性:羧苄、哌拉西林、 替卡西林、美洛培南 • ▼主要用于革兰氏阴性菌的青霉素:美西林、替 莫西林
• • • • • • • • • • • •
MRSA(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SSA:Methicillin Sensitive Staphylococcus Aureus 对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E: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MRSE)的含义: 1. 对所有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抗 生素耐药 2. 对绝大多数的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四环 素类也耐药 3. 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极少耐药 CoNS: Coagulation Negative Staphylococcus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作用机制
• • • • • • • • —抑制细胞壁合成 ●细菌细胞壁 保持细菌外形 维持渗透压,防止细胞溶解 ●基础组成:肽聚糖peptidoglycan 多糖(saccharide) + 多肽(polypeptide) 肽的末端:������ D-丙氨酰基-D丙氨酸(D-Alanyl-D-Alanin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现:全身不适、寒战、发热、咽痛、胁痛、心跳加快等, 加重病情,危及生命。
③肌注局部可发生周围神经炎。
-
20
青霉素过敏原因: 青霉素具有不稳定的β-内酰胺环,水溶液 不稳定,可发生:
1、降解反应:生成青霉噻唑酸、 青霉烯酸等降解产物;
2、聚合反应:生成高分子聚合物。 这些致敏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抗原,引 起变态反应。
白喉杆菌、炭疽杆菌感染。
-
19
5、不良反应:
①过敏反应 过敏性休克(呼吸、循环、中 枢、胃肠道症状)、药疹、溶血性贫血及粒 细胞减少等。
过敏性休克及其救治:发生率0.004~0.04%。可用 0.1%肾上腺素注射液0.5ml sc或im急救,严重者加用氢化 可的松和抗组胺药物。
②赫氏反应 治疗梅毒或钩端螺旋体病时发生。
脑脊液中的含量较低。但炎症时,透入 脑脊液的量可提高并达有效浓度。
基本以原形经尿排泄,约90%经肾小管 分泌,10%经肾小球滤过。
-
18
4、青霉素G临床应用:
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 心内膜炎; 大叶肺炎; 流行性脑膜炎。 治疗放线菌病、钩端螺旋体病、梅毒、 回归热的首选药。 与抗毒素(抗血清)合用治疗破伤风杆菌、
青霉素G
头孢菌素
-
10
(一)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机制
通过抑制细菌细胞膜上的细胞壁肽聚糖 合成酶(又称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的活 性而阻碍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和交联,使细 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死亡。
各种细菌PBPs数目、分子量不同,对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也不同。
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抗 生素的影响,故对机体的毒性极小。
特点: 耐酸、耐酶,口服有效。 抗菌活性不及青霉素G。 主要用于耐药金葡菌感染以及需长期用药 的慢性感染。
-
24
⑶.广谱青霉素类 (broad spectrum)
氨苄西林(ampicillin)、阿莫西林(amoxycillin)、 匹氨西林(pivampicillin)。
1.抗菌谱:窄谱抗菌素(narrow spectrum)
①抗G+球菌:高效 青霉素G对大多数G多数金葡球 菌等作用强大。
-
15
②抗G+杆菌:高效 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
均对青霉素G敏感。 ③抗脑膜炎球菌、淋球菌、百日咳杆菌
(G- 菌) :高效。 ④抗梅毒、钩端螺旋体:高效。
1939~44 A. Schatz:分离出链霉素streptomycin In 1952 S. Waksman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
9
b-内酰胺类抗生素 (b-lactam Antibiotics)
R
H N
H
H
S
O
N
O CO2H
penicillins
R
H N
H
HS
O
N
O
Y
CO2H
cephalosporins
-
16
2、青霉素G特点: 优点: 对G+菌的强大杀菌作用;
细菌不易产生耐药性; 毒性极小。 缺点:口服无效(不耐酸),需 iv 或 im; 抗菌谱窄; 过敏; 不耐β-内酰胺酶。
-
17
3、青霉素G药动学: 不耐酸,口服吸收少,需注射给药。
分布广泛: 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能分 布于各种关节腔、浆膜腔、肝、肾等组织。
-
21
(四)半合成青霉素
-
22
⑴.耐酸青霉素类 : 品种:
青霉素V(苯氧甲青霉素)、非奈西林(苯氧 乙青霉素)、叠氮类青霉素、环青霉素。
特点: 耐酸可口服,但不耐酶。 抗菌谱与青霉素G相同,活性较青霉
素G弱,故不宜用于严重感染。
-
23
⑵.耐酸耐酶青霉素类 品种:
苯唑西林(oxacillin)、氯唑西林(cloxacillin)、 双氯西林(dicloxacillin)、氟氯西林。
-
12
3.PBPs的改变: 耐甲氧西林金葡球菌 (MRSA)具多重耐药性就是由于PBPs改 变引起。
4.胞壁和外膜通透性改变: 使药物的透 入减少而耐药。
5.自溶酶缺少
-
13
(三)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 (Penicillin G)
-
14
青霉素G(penicillin G)水溶液不稳定, 室温中逐渐分解失效,生成抗原性降解产物 或聚合物(过敏原),应用时需临时新鲜配 制成水溶液,需皮试。
但感染创口涂抹、染菌鼠喂食培养物均 无效。健康动物注射:仅仅观察了毒性。
停止进一步研究,但在1929年的论文中 提及。
-
5
Sir Alexander Fleming Fleming’s Petri Dish
-
6
抑菌圈(Zone of Inhibition)
在青霉菌周围无细菌 生长
抑菌圈无细菌生长是 由于青霉菌产生的青 霉素扩散造成
-
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
1、青霉素类: 天然青霉素(PG) 半合成青霉素
2、头孢菌素类(共4代); 3、β-内酰胺酶抑制剂; 4、非典型β-内酰胺类。
-
4
History
Paul Ehrlich :建立选择性毒性概念;
In 1928,Sir Alexander Fleming:
苏格兰生物学家,发现 Penicillium notatum可使培养的葡萄球菌裂解、死亡。
-
7
Staphylococcus aureus Penicillium notatum
-
8
In 1939 Florey及Chain: 分离获得青霉素。并证实注射Fleming的培
养物有效。二战中应用。
In 1945 Fleming、 Florey及Chain三人共同 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但是,青霉素对结核病无效。
-
11
(二)细菌的耐药性机制:
1.产生水解酶:
细菌能产生β-内酰胺酶(青霉素酶、头孢 菌素酶等)使β-内酰胺环裂开而失去活性。
2.酶与药物牢固结合:
β-内酰胺酶可迅速牢固结合广谱青霉素 和第二、三代头孢菌素,使药物滞留于细胞 膜外间隙而不能到达靶点(PBPs)发挥抗菌作 用,此种耐药性又称“牵制机制”。
第11章 抗生素
一、β-内酰胺类 1、青霉素类 2、头孢菌素类
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红霉素、罗红霉素、
阿奇霉素、克拉霉素
-
1
三、氨基糖甙抗生素: 链霉素、庆大霉素、 (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
四、广谱抗生素: 四环素、氯霉素
五、其它: 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
-
2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 (b-lactam Antibiotics)
③肌注局部可发生周围神经炎。
-
20
青霉素过敏原因: 青霉素具有不稳定的β-内酰胺环,水溶液 不稳定,可发生:
1、降解反应:生成青霉噻唑酸、 青霉烯酸等降解产物;
2、聚合反应:生成高分子聚合物。 这些致敏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抗原,引 起变态反应。
白喉杆菌、炭疽杆菌感染。
-
19
5、不良反应:
①过敏反应 过敏性休克(呼吸、循环、中 枢、胃肠道症状)、药疹、溶血性贫血及粒 细胞减少等。
过敏性休克及其救治:发生率0.004~0.04%。可用 0.1%肾上腺素注射液0.5ml sc或im急救,严重者加用氢化 可的松和抗组胺药物。
②赫氏反应 治疗梅毒或钩端螺旋体病时发生。
脑脊液中的含量较低。但炎症时,透入 脑脊液的量可提高并达有效浓度。
基本以原形经尿排泄,约90%经肾小管 分泌,10%经肾小球滤过。
-
18
4、青霉素G临床应用:
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 心内膜炎; 大叶肺炎; 流行性脑膜炎。 治疗放线菌病、钩端螺旋体病、梅毒、 回归热的首选药。 与抗毒素(抗血清)合用治疗破伤风杆菌、
青霉素G
头孢菌素
-
10
(一)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机制
通过抑制细菌细胞膜上的细胞壁肽聚糖 合成酶(又称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的活 性而阻碍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和交联,使细 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死亡。
各种细菌PBPs数目、分子量不同,对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也不同。
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抗 生素的影响,故对机体的毒性极小。
特点: 耐酸、耐酶,口服有效。 抗菌活性不及青霉素G。 主要用于耐药金葡菌感染以及需长期用药 的慢性感染。
-
24
⑶.广谱青霉素类 (broad spectrum)
氨苄西林(ampicillin)、阿莫西林(amoxycillin)、 匹氨西林(pivampicillin)。
1.抗菌谱:窄谱抗菌素(narrow spectrum)
①抗G+球菌:高效 青霉素G对大多数G多数金葡球 菌等作用强大。
-
15
②抗G+杆菌:高效 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
均对青霉素G敏感。 ③抗脑膜炎球菌、淋球菌、百日咳杆菌
(G- 菌) :高效。 ④抗梅毒、钩端螺旋体:高效。
1939~44 A. Schatz:分离出链霉素streptomycin In 1952 S. Waksman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
9
b-内酰胺类抗生素 (b-lactam Antibiotics)
R
H N
H
H
S
O
N
O CO2H
penicillins
R
H N
H
HS
O
N
O
Y
CO2H
cephalosporins
-
16
2、青霉素G特点: 优点: 对G+菌的强大杀菌作用;
细菌不易产生耐药性; 毒性极小。 缺点:口服无效(不耐酸),需 iv 或 im; 抗菌谱窄; 过敏; 不耐β-内酰胺酶。
-
17
3、青霉素G药动学: 不耐酸,口服吸收少,需注射给药。
分布广泛: 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能分 布于各种关节腔、浆膜腔、肝、肾等组织。
-
21
(四)半合成青霉素
-
22
⑴.耐酸青霉素类 : 品种:
青霉素V(苯氧甲青霉素)、非奈西林(苯氧 乙青霉素)、叠氮类青霉素、环青霉素。
特点: 耐酸可口服,但不耐酶。 抗菌谱与青霉素G相同,活性较青霉
素G弱,故不宜用于严重感染。
-
23
⑵.耐酸耐酶青霉素类 品种:
苯唑西林(oxacillin)、氯唑西林(cloxacillin)、 双氯西林(dicloxacillin)、氟氯西林。
-
12
3.PBPs的改变: 耐甲氧西林金葡球菌 (MRSA)具多重耐药性就是由于PBPs改 变引起。
4.胞壁和外膜通透性改变: 使药物的透 入减少而耐药。
5.自溶酶缺少
-
13
(三)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 (Penicillin G)
-
14
青霉素G(penicillin G)水溶液不稳定, 室温中逐渐分解失效,生成抗原性降解产物 或聚合物(过敏原),应用时需临时新鲜配 制成水溶液,需皮试。
但感染创口涂抹、染菌鼠喂食培养物均 无效。健康动物注射:仅仅观察了毒性。
停止进一步研究,但在1929年的论文中 提及。
-
5
Sir Alexander Fleming Fleming’s Petri Dish
-
6
抑菌圈(Zone of Inhibition)
在青霉菌周围无细菌 生长
抑菌圈无细菌生长是 由于青霉菌产生的青 霉素扩散造成
-
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
1、青霉素类: 天然青霉素(PG) 半合成青霉素
2、头孢菌素类(共4代); 3、β-内酰胺酶抑制剂; 4、非典型β-内酰胺类。
-
4
History
Paul Ehrlich :建立选择性毒性概念;
In 1928,Sir Alexander Fleming:
苏格兰生物学家,发现 Penicillium notatum可使培养的葡萄球菌裂解、死亡。
-
7
Staphylococcus aureus Penicillium notatum
-
8
In 1939 Florey及Chain: 分离获得青霉素。并证实注射Fleming的培
养物有效。二战中应用。
In 1945 Fleming、 Florey及Chain三人共同 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但是,青霉素对结核病无效。
-
11
(二)细菌的耐药性机制:
1.产生水解酶:
细菌能产生β-内酰胺酶(青霉素酶、头孢 菌素酶等)使β-内酰胺环裂开而失去活性。
2.酶与药物牢固结合:
β-内酰胺酶可迅速牢固结合广谱青霉素 和第二、三代头孢菌素,使药物滞留于细胞 膜外间隙而不能到达靶点(PBPs)发挥抗菌作 用,此种耐药性又称“牵制机制”。
第11章 抗生素
一、β-内酰胺类 1、青霉素类 2、头孢菌素类
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红霉素、罗红霉素、
阿奇霉素、克拉霉素
-
1
三、氨基糖甙抗生素: 链霉素、庆大霉素、 (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
四、广谱抗生素: 四环素、氯霉素
五、其它: 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
-
2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 (b-lactam Antibio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