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综合监测数据库设计

合集下载

基于PIC32和ZigBee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设计

基于PIC32和ZigBee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设计
n o d e .T h e s y s t e m i s c h a r a c t e i r z e d b y s i mp l e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h a s b e t t e r d a t a t r a n s mi s s i o n i n r e l i a b i l i t y a n d r e a l - t i me a b i l i t y .
De s i g n o f g e o l o g i c a l d i s a s t e r mo n i t o r i n g s y s t e m b a s e d o n P I C3 2 a n d Z i g Be e
Wa n g C h e n h u i ,Me n g Q i n g j i a
mo n i t o in r g s y s t e m, f o c u s i n g o n d e s i g n o f h a r d w a r e a n d s o f t wa r e o f wi r e l e s s s e n s o r n e t wo r k s o f t h e c o o r d i n a t o r ,r o u t e r a n d s e n s o r
络技术相结合 , 可 以 实现 对 地 质 灾 害 易发 区 的 雨量 、 位移 、 倾斜、 含水率 、 泥 水 位 等 参 数 的 实 时 数 据 采 集 和 在 线 监 测 。介 绍 了地 质 灾 害 监 测 系统 的 组 成 , 重 点对 无 线 传 感 器 网络 协 调 器 、 路 由 器 和 传 感 器 节
( C e n t e r f o r Hy d r o g e o l o g y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G e o l o g y S u r v e y , C G S ,B a o d i n g 0 7 1 0 5 1 ,C h i n a )

区域地质调查数据库建设目标任务

区域地质调查数据库建设目标任务

区域地质调查数据库建设目标任务
1. 收集区域地质调查相关数据:包括地质钻探数据、地质地球化学数据、地质地球物理数据等。

建立一个全面而详细的地质数据库。

2. 整合现有地质数据:收集、整理和整合区域内已有的地质数据,包括实地调查报告、矿产资源勘查报告等。

3. 空间数据库建设:将地质数据与GIS技术结合,建立一个空间数据库,实现地质数据的可视化和空间分析。

4. 数据标准化和规范化: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确保不同地质调查单位采集的数据可以互相兼容和交流。

5. 数据质量控制:建立数据质量控制机制,对采集的地质数据进行质量检查和校正,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数据共享与开放:建立数据共享平台,促进数据共享和交流,提供对外开放的接口和服务。

7. 数据更新与维护:及时更新和维护地质数据库,保持数据的最新性和完整性。

8. 数据挖掘与分析:利用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深入挖掘地质数据中的规律和信息,为地质研究和资源勘查提供支持。

9. 用户需求分析与服务:分析用户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地质数据查询、分析和应用服务,满足用户的需求。

10. 数据安全与保护:确保地质数据的安全性和机密性,制定相应的数据安全管理措施,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青海省地质灾害防治综合管理系统建设

青海省地质灾害防治综合管理系统建设

青海省地质灾害防治综合管理系统建设作者:魏赛拉加魏正发吴靓等来源:《青海国土经略》 2019年第2期魏赛拉加魏正发吴靓等(青海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青海西宁810100)摘要:本文从系统框架、关键技术、数据库及平台应用四个方面介绍了青海省地质灾害防治综合管理系统,系统基于国家地质环境信息化总体框架,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上,依托青海省基础地理数据和地质灾害专业数据,面向青海省地质灾害信息管理和业务应用研发,系统将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和社会公众服务能力,同时为管理决策部门提供更为精确的数据支撑。

关键词:地质灾害;信息化;数据库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质环境背景,全省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广、种类多、危害大,严重制约着区内的经济发展,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多年来,通过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防治工作,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包括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及防治工程数据等,这些资料大多以图文报告的形式存储,广泛存在成果数据存储分散、标准不一、利用率低等问题。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地质灾害日益加剧,传统的依靠人工监测和防治的方法,已不能满足海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因此,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地质灾害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和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信息化已成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1]。

为准确掌握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支撑地质灾害防治、保护与应急决策,在自然资源信息化的总体框架下,依托厅数据中心网络环境,以信息安全体系为保障,推进地质灾害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面向青海省地质灾害数据管理及业务应用,我站开发了青海省地质灾害防治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有效提升了地质灾害数据管理水平和有效信息提取效率,为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决策提供了有力保障。

1 总体架构设计遵循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建设框架,以组织体系、管理制度、人才队伍和经费为保障,基于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依托厅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与网络环境,建设青海省地质灾害防治综合管理系统,集成政务管理系统、业务支撑系统、决策支撑系统和应急技术支撑平台,建立统一的地质灾害信息服务体系,全面提升面向领导决策、政府管理、专业研究、公众服务的地质环境信息服务能力。

地质灾害监测中的数据分析与应用

地质灾害监测中的数据分析与应用

地质灾害监测中的数据分析与应用地质灾害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自然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震、地面塌陷等。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对地质灾害进行监测是至关重要的。

而在地质灾害监测中,数据分析与应用起着关键作用。

一、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的类型在地质灾害监测中,会获取到多种类型的数据。

首先是地形地貌数据,包括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这些数据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灾害发生的地形条件。

其次是地质结构数据,如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这对于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非常重要。

还有水文数据,包括降雨量、地下水位、河流水位等。

降雨量的大小和变化往往是引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重要因素,而地下水位和河流水位的变化则可能影响到地面的稳定性。

此外,位移监测数据也是关键的一部分。

通过使用各种监测设备,如全站仪、GPS 等,可以实时获取地质体的位移变化情况,这是判断灾害是否即将发生的重要依据。

二、数据分析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重要性数据分析能够帮助我们识别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

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和趋势,从而对可能发生灾害的区域进行预测和预警。

它有助于确定地质灾害的触发因素。

例如,通过分析降雨量和位移数据之间的关系,可以明确降雨量达到多少时可能会引发滑坡等灾害。

数据分析还能够评估灾害的发展态势。

持续监测和分析位移等数据,可以判断灾害是处于稳定阶段还是正在加剧,为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三、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有很多。

统计分析是基础的方法之一,通过计算均值、方差、频率等统计指标,来描述数据的特征和分布情况。

时间序列分析则侧重于研究数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通过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数据的变化趋势。

聚类分析可以将相似的数据点归为一类,有助于发现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特征和规律。

此外,机器学习方法如决策树、随机森林等也逐渐被应用于地质灾害监测的数据分析中。

(2023)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资料档案目录、竣工报告、施工、监理、设计、勘查、监测总结报告(一)

(2023)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资料档案目录、竣工报告、施工、监理、设计、勘查、监测总结报告(一)

(2023)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资料档案目录、竣工报告、施工、监理、设计、勘查、监测总结报告(一)(2023)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资料档案目录•计划•合同•施工方案•招投标文件•工程验收报告•监理报告•设计文件•测绘资料•材料试验报告•铁路涉及安全评价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地质勘查库•监测数据记录•安全生产记录竣工报告•建设单位•工程概况•施工进展情况•工程验收情况•监理情况•质量情况•安全生产情况•环境保护情况•投资完成情况•结果及成效施工•概述•施工准备•基础处理•爆破开挖•地下室施工•填土夯实•支护加固•排水设施•地面铺装•监测及控制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安全防护•作业规范•应急救援预案•安全培训质量控制•施工工艺规范•施工技术指导•检查测试规定•质量监督检查验收监理•监理方案•工程量清单•质量检验评定•工程变更管理•合同管理•安全防护管理施工监理•施工过程监督•异常情况处理•质量控制•安全防护•协调协商勘察监理•勘察数据分析•认识区域环境•地质地形分析•监测方案编制设计•工程设计概述•技术与方案•设计施工图样•设计变更与审批•设计文件管理施工图设计•勘察数据分析•设计方案制定•确定施工技术•绘制施工图样工程量计算•工程物料清单•工程量小结•工程量计算表勘查•勘察流程介绍•勘察形成报告•勘察资料整理•勘察程序勘察方法•工程勘察•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勘察设备•测量设备•勘探设备•分析仪器监测总结报告•监测方案编制•监测设备安装•监测数据记录•监测数据分析监测设备•设计参数测量设备•复杂数据分析系统•环境变量测量设备监测内容•物理指标监测•环境监测•预警控制以上是(2023)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资料档案目录、竣工报告、施工、监理、设计、勘查、监测总结报告的相关内容,这些资料与工作记录都是项目顺利推进和工程质量保证的关键,必须认真整理并妥善保存,以利于项目后续的管理和维护。

总结(2023)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资料档案目录、竣工报告、施工、监理、设计、勘查、监测总结报告是项目的重要文件,涉及了项目的各个阶段及相关工作内容。

煤矿井下区域水文地质监测系统设计

煤矿井下区域水文地质监测系统设计

煤矿井下区域水文地质监测系统设计一、引言随着煤矿工作面的不断推进和煤炭开采的加速,煤矿井下水文地质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确保矿工的人身安全和煤矿生产的顺利进行,本文设计了一套煤矿井下区域水文地质监测系统。

该系统通过对井下水文地质情况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能够提前发现地质灾害风险,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二、系统设计原则1. 全面性:系统需要对煤矿井下不同区域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全面监测,包括水位、水压、水质等多个指标。

2. 实时性:系统需要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井下水文地质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3. 可靠性:系统需要具备高可靠性,能够长时间稳定运行,并能够在出现故障时进行自动报警和备份。

4. 高效性:系统需要能够高效地处理大量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煤矿生产的安全和高效。

三、系统组成1. 传感器网络:系统通过在井下布设传感器网络,实时获取水文地质数据,包括水位传感器、水压传感器和水质传感器等。

2. 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传感器网络通过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井上监测中心,数据传输方式可以选择有线传输或者是无线传输。

3. 数据存储与处理模块: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将采集到的数据存储在井上监测中心,并进行初步处理和分析,提取关键信息。

4. 监测中心:监测中心是系统的核心部分,负责接收、存储和处理井下的水文地质数据,在数据分析后生成报告并提供预警功能。

5. 报警与备份模块:当监测中心分析出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风险时,系统将自动发出报警信号,并备份井下数据,以备后续分析和追溯。

四、系统工作流程1. 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井下水文地质数据,将数据传输到监测中心。

2. 监测中心接收、存储和处理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并生成报告。

3. 监测中心对分析结果进行判断,当发现地质灾害风险时,发出报警信号并备份相关数据。

4. 监测中心将处理结果和报警信息发送给相关人员,以便他们能够及时采取措施。

五、系统特点与意义1. 提前预警:通过实时监测井下水文地质情况,系统能够提前发现潜在风险,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吉林省辉南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的建设

吉林省辉南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的建设
维普资讯
第 2 6卷
20 07 正
第 4期
1 2月
吉 林 地 质
Jl l N G E o Lo G Y L
Vo1 26. No. . 4 De ., c 2O 07
吉 林 省辉 南 县地 质 灾 害调 查 与 区 划 空 间数 据 库 的 建 设
1 目的任 务
辉南 县地质 灾害空 间数据库 采用 Ma gs p i 作为软 件支持环 境 ,利用 “ ( )地质灾 害 县 市
调查 与 区划 信息 系统 ”软件将地 质灾害调查 获得 的大量成果 数据进行 合成 ,建立 一个集 图 形数 据 、专 业属性 数据 、行政管理 信息数据 等为一 体的 ,具 有强 大的图形 浏览 和数据处 理
利用 Ma gs . p i 0软件 中用户 文本投 影转换而 形成 的 Ma gs 式 图层 文件 。 6 p i格
3 1 3 图 元 属 性 挂 接 ..
根 据 图层 信 息建立 图层 的内部属 性结构 表 , 通过 E cl x e 电子 表格建 立属性 数据 文件 , 利
用 Ma gs. p i 0软件 的属性连 接功能 ,通过 统一编 号实现 图元 与属性 的挂接 ,使空 间数据 图 6
“ ( )地 质 灾害 调查 与 区划 信 息 系统 ” 件 将 辉 南 县 地质 灾 害调 查 成 果数 据 进 行 采 集 、存 储 、 县 市 软 管 理 、 分析 , 为辉 南县 地 质 灾 害 防治 规 划 工作 提 供 依 据 。
[ 键 词 ] 辉 南县 ;地质 灾 害 ;空 间数 据 库 关 [ 图分 类 号 ] T 3 l1 2 [ 献标 识 码 ] A [ 章 编 号] 10— 47 (0 7 0—8 —4 中 P 1 、 3 文 文 0 12 2 2 0 ) 40 20

地质灾害工程监测方案

地质灾害工程监测方案

地质灾害工程监测方案一、前言地质灾害是自然界的一种重要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监测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地质灾害监测方案是对地质灾害进行实时、动态、全面、精细的监测,为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和危险性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

二、地质灾害监测方案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制定地质灾害监测方案要符合科学规律,结合当地地质灾害特点和监测需求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分析。

2.实时性原则:地质灾害监测需实时反映地质灾害的动态演变情况,为地质灾害的预警和预测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

3.全面性原则:地质灾害监测方案要对地质灾害的各种类型、各个阶段进行全面的监测,确保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4.精细性原则:地质灾害监测需要对地质灾害进行精细化的监测,包括对地质灾害的空间范围和影响范围进行精确的监测和评估。

5.可行性原则:地质灾害监测方案要结合实际情况和技术条件,制定符合实际工程的监测方案。

三、地质灾害监测方案的内容1.地质灾害监测对象地质灾害监测对象主要包括山体滑坡、地面塌陷、岩溶塌陷、地裂缝、泥石流、崩塌等多种类型的地质灾害。

2.地质灾害监测目标地质灾害监测的目标是了解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提前预警和预测地质灾害,为地质灾害的治理工程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3.地质灾害监测内容(1)地质环境监测: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地质环境进行监测,包括地质背景、地质构造、地下水位、地下水化学成分等。

(2)地质构造监测: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地质构造进行监测,包括断裂带、滑坡体、岩体稳定性等。

(3)变形监测: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变形进行监测,包括地表位移、裂缝变形、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等。

(4)水文地质监测: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监测,包括降雨情况、地下水位、浸润量等。

(5)地震监测: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地震情况进行监测,包括地震活动性、地震影响等。

(6)遥感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监测,包括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ata Base Technique •数据库技术Electronic Technology & Software Engineering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175【关键词】地质灾害 数据库 综合监测 数据采集我国地质灾害特点为种类多、诱发因素复杂、分布广、危害大,具有突然性等特点。

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结合我国的地质灾害前端监测多样传感技术,构建一个基于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库管理系统,对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监测,掌握掌握地质灾害演化、发展规律。

地质灾害综合监测数据库集成了各类数据,构建一个集成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模块、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分析模块、地质灾害监测仿真管理模块、地质灾害信息管理模块、地质灾害群策群防模块、地灾工作人员安全保证模块、数据统计分析模块、地质灾害信息发布模块、地质灾害智能终端服务模块以及系统管理模块等多模块的数据系统,实现地灾监测“一张图”化。

1 数据库基本功能如图1所示,地质灾害数据库建设需要管理海量的地质灾害空间、调查、监测数据等等,提供地质灾害的动态监测与查询、评价分析、预警预报、预警发布等服务。

1.1 数据的一体化管理、交换及应用功能建立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统一存储、管理。

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服务接口,实现与其他业务系统的资源共享。

1.2 地质灾害监测一张图服务功能地质灾害综合监测数据库设计文/张宏斌依托地灾监测数据中心,按需叠加基础地理、基础地质、灾害地质、监测分布、设备分布、预警等级分布等信息,实现直观、准确和及时的分析展示,并支持专业图形输出,系统服务展示功能能够满足监控中心大屏工作需求。

1.3 地质灾害信息目录检索及查询功能基于地质灾害监测数据中心,开发数据查询检索系统,提供数据的快速检索查询功能,实现基于属性关键字查询检索;可按区域、时间、数据类型等进行地质灾害数据资源的实时查询和统计分析,输出统计分析结果。

1.4 灾害点全景仿真功能通过对灾害点现场真实环境采集,建立灾害点区域全景仿真模拟,用户在全景环境下自由转化角度,真实体验灾害点现场自然环境、设备安装部署情况和应急避难场所情况,并在全景模式下直接查看设备实时监测数据,为用户监测预警提供更加直观、真实的体验。

1.5 监测工作人员安全保障基于移动智能终端设备,提供现场监测工作人员定位和通信服务,可以在地图上查看工作人员的分布和报警信息,中心业务人员及时应对现场人员的报警请求,保证现场工作的人员的人身安全。

1.6 信息发布功能按不同用户需求,以公众网(Internet )和政务网为媒介,搭建信息发布系统,以文档、图表等格式发布地质环境决策分析及各类产品,并提供查询浏览和下载服务。

2 数据库构架2.1 数据采集层数据采集层获取的数据主要是各类专业属性数据、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专题空间数据、灾害点(体)空间数据及其他数据。

专业属性数据通过入库工具或传感器自动导入到属性数据库中;空间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及保密处理,通过专业的入库工具或GIS 工具导入到空间数据库中。

测绘地理数据、气象数据等其他数据可通过Web 服务、SOA 等技术,应用数据共享交换模块进入系统。

2.2 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库●基金项目:地质灾害隐患和水文地质生态地质调查(DD20190639)。

图1:数据库基本功能图176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Electronic Technology & Software Engineering数据库技术• Data Base Technique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库面向地质灾害监测业务应用需求,构建统一的数据存储、管理、应用和服务平台,兼容基础地理、基础地质、地质灾害调查、动态监测、业务应用等各种来源的多源、多尺度海量数据,实现各类地质灾害与监测数据的一体化存储、管理和服务。

2.3 地质灾害监测基础服务地质灾害监测基础服务是面向专业系统维护人员,针对系统中所用到的各类数据进行统一采集管理,主要功能包括数据接收、数据解析、数据入库、数据同步与共享、灾害点和监测点管理、系统权限控制等功能。

3 软件与硬件3.1 硬件环境3.1.1 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主要用于存储非空间属性数据、数据字典以及系统配置。

由于数据量不是太大,但是对数据的安全性要求高,所以建议采用中高档的微机服务器,辅助完备的数据备份和安全措施。

3.1.2 地图服务器地图服务器由于需要存储海量的空间数据,同时执行较复杂的计算,要求最好具有多处理器分布运算能力和大容量磁盘阵列海量数据存储功能,所以建议配置性能好的小型机。

3.2 软件环境地质灾害数据库是基于关系数据库和GIS 技术,面向地质灾害业务应用和信息平台构建的统一的数据存储、管理、应用和服务平台,选用Windows Server 2008 R2 作为操作系统,Oracle 作为整个应用系统的数据库平台,MicroSoft .net 和JA V A 作为系统的主要开发平台。

3.2.1 空间数据模型空间数据表示空间实体的位置、形状、大小及其分布特征诸多方面的信息,具有定位、定性、时间和空间关系等特性。

空间数据逻辑模型是以计算机能理解和处理形式具体表达空间实体及其关系。

地质灾害防治空间数据模型主要有矢量数据模型、栅格数据模型、矢量—栅格数据模型及TIN 模型等。

矢量—栅格数据模型主要用于专题空间数据建模,如面状实体边缘采用矢量数据模型描述,其内容采用栅格数据模型表达。

3.2.2 非空间数据模型非空间数据指与空间位置没有直接关系的表示实体特征的数据。

属性数据按结构特点又可分为两类:结构化数据(表格型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文档数据、多媒体数据等)。

非空间数据库实质是将大量的属性数据按一定的模型组织起来,提供存储、维护、检索数据的功能。

地质灾害防治属性数据主要有专业属性数据与办公管理数据。

数据模型采用规范化设计,其关键的步骤就是要确保数据正确地分布到数据库的表中。

地质灾害属性数据库在Oracle 及Access 支持下,采用关系模型作为数据的组织方式,利用E —R 图对各数据实体及其联系进行分析,建立数据实体模型,进而设计数据表结构。

4 数据库设计实现4.1 分布式数据采集在地灾实际监测过程中,会实际到不同类型的监测设备,有些设备提供串口数据接入,有些设备直接提供数据库形式数据,为了在地灾监测信息系统平台中统一采集管理各类监测采集数据,采用了分布式数据采集引擎,即综合数据采集引擎的方式类实现数据采集。

综合数据采集引擎根据系统平台数据规范定义了统一的数据输出规范,在采集输入端通过xml 技术定义不同的设备数据采集格式,并在数据采集输入和输出之间建立映射关系,保证所有数据都能够按同一个标准进入系统平台中。

如图2所示。

4.2 数据库建库4.2.1 数据收集收集地域范围以及示范区、重点地区不同比例尺的行政区划、交通(公路铁路)、水系、地形地貌、植被等基础地理和测绘数据。

4.2.2 数据预处理数据处理的一些关键方法有:(1)数据分层、整理:数据分层一般遵行项目制订的数据标准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2)数据格式转换(3)数据投影变换:投影变换(Project )是将一种地图投影转换为另一种地图投影,主要包括投影类型、投影参数或椭球体等的改变。

在ArcToolbox 的Data Management Tools 工具箱,Projec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 工具集中分为栅格和要素类两种类型的投影变换,其中对栅格数据进行投影变换时,要进行重采样。

数据预处理结束后,完成项目所需的结果数据集,该结果数据集可用于数据的进一步处理或入库。

4.2.3 数据整理对预处理完成的数据进行标准化整理,修改其命名、编码和属性字段等编码,对数据库中的内容应用数据管理工具进行统一的编码和命名处理。

4.2.4 数据入库对整理完成的数据进行入库(操作数据库)、数据切片和金字塔处理以及信息发布,图2:数据采集机制形成统一的基础地理本底数据库。

4.3 数据库实现地质灾害:需要遵循相关的专业或行业标准,将各种灾种、分布、特点、群测群防措施、监测手段等录入系统。

基础地质:将地区性的地质图件导入到系统中。

基础地理:基础地理图件整理及建库的内容包括全州范围以及示范区、重点地区不同比例尺的行政区划、交通(公路铁路)、水系、地形地貌、植被等基础地理和测绘数据,通过格式转换、坐标转换、数据拼接、数据入库(操作库)、数据切片和金字塔处理以及信息发布,形成统一的基础地理本底数据库。

5 结论地质灾害综合监测数据库设计将地质灾害多种灾种特征信息集成到一个系统中去,通过采用前端信息采集多样化监测手段,不断完善数据库信息,为正确分析,评价地质灾害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及特征信息。

参考文献[1]李超.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研制与开发[D].西安工业大学,2017.5.2:6.[2]康志军.地质灾害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建设[J].华北国土资源,2015(6):87-89.[3]魏广群,蒋利利,张蒙蒙等.基于WebGIS城市规划一张图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视界,2018:11-14.[4]李原野,张金芳,范植华等.基于Web 的地图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27(22):4185-4188,4192.作者简介张宏斌(1966-),男,河北省保定市人。

大学专科学历。

助理工程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地质仪器。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河北省保定市 0710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