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病的CT影像改变
头部CT、核磁共振MRI、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血管造影等脑血管病影像学检查方法优势、特点及选择

头部头颅CT、核磁共振MRI、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血管造影等脑血管病检查方法优势、特点及选择电子计算机体层成像(CT)常规 CT(NCCT):1)CT 平扫是检测脑出血金标准,可确定出血部位,估计出血量判断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判断有无脑疝形成,是临床确诊急性脑出血的首选方法和鉴别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溶栓前排除脑出血最常规的筛查方法。
2)CT平扫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首选影像学方法,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内高密度影,对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根据出血部位推测颅内动脉瘤的位置。
3)CT平扫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检查和首选检查手段,表现为低密度,其重要作用是排除脑出血。
4)CT 是监测脑梗死后恶性水肿及出血转化常用技术。
5)CT 平扫可作为静脉窦血栓形成首选技术。
在CT上可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当显示双侧大脑皮层及皮层下区脑水肿及脑出血时,应考虑CVST可能性。
CT 动脉造影(CTA)和 CT 静脉造影(CTV)1)CTA对颅内外动脉狭窄以及斑块评估,超声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大于50%无临床症状或小于50%有临床症状患者,采取CTA 检查;CTA可以分析斑块形态及CT值,判断斑块性质,鉴别软硬斑块及混合斑块,对卒中风险进行评估。
2)CTA对颅内外动脉夹层诊断,能够很好显示血管管壁及管腔的情况等,并可清晰的显示内膜片、线样征和双腔改变等。
3)CTA对脑动脉瘤诊断,检测颅内动脉瘤方面具有较高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可作为颅内动脉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首选检查方法。
对于直径<3 mm的动脉瘤,敏感性略低,还可以检测动脉管壁钙化和血栓。
4)CTA对血肿扩大、预后预测。
CTA检查对比剂外渗可提示活动性出血,表现CTA上为点样征是早期预测血肿扩大重要影像学证据。
5)CTV对静脉窦血栓诊断。
CTV对上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大脑大静脉和大脑内静脉的敏感度可达 100%,对于下矢状窦、基底静脉和丘纹静脉的敏感度达90%,CTV和MRV在脑静脉系统显像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颅脑CT影像学表现

六、硬膜下积液
【典型病例】 患者,男,45岁,外伤后10天,伴头痛、头晕来诊。
【CT诊断要点】
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低密度区,呈脑脊液密 度,多发生于额颞顶部,常深入到纵裂前部,无或 有轻微的占位效应,周围脑组织无水肿。
七、脑创伤继发性疾病
【典型病例】 患者,男,61岁,脑创伤3年,近日头痛、头晕伴左侧肢 体活动不利1周,高血压病史10年。
二、颅底骨折
【典型病例】 患者,男,18岁,外伤3小时 ,右侧外耳道流血伴局部肿 胀。
【CT诊断要点】
经过颅底横断面图像观察清晰可见骨折线的部位、 形态和走行,对于细小的颅底骨折应薄层高分辩检 查,重点注意脑脊液鼻漏的漏出部位,尤其是筛板 、眶顶、蝶窦或额窦、视神经管,有时可见颅内积 气。
三、脑挫裂伤
【典型病例】 患者,男,19岁,因车祸来诊。
【CT诊断要点】
1. 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高密度影,边界较清, 大小不一,小灶性出血可相互融合。白质、灰质同时受累 ,较大范围的脑挫裂伤,有明显的占位征象,脑室受压变 小或闭塞,多伴脑疝形成。
2. 动态观察 早期低密度水肿区逐渐扩大,约3~5天达到 高峰,以后时间推移出血灶吸收则病变演变为低密度,水 肿范围减小占位减轻,形成软化灶;如继续出血可形成血 肿,并发脑内、脑外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见蛛网膜 下腔、脑沟、脑池和大脑纵裂内条带状高密度影。
【CT诊断要点】
1. 早期双侧大脑半球皮层灰质、灰白质交界区、基底核多 发低密度影,形态不规则,两侧常不对称,增强可见线样 或结节样强化。 2. 晚期在脑部坏死中心出现钙化,常在室管膜下区,呈多 发结节或线样高密度影。 3. 颅脑畸形 小头、憩室性畸形、神经元移行异常、脑发 育不全。
脑血管疾病影像诊断2014

CBF:脑血流量 CBV:脑血容量 PS: 渗透系数 TTP:达峰时间 MTT:平均通过时间
单位 单位 单位 单位 单位
ml/100mL/min ml/100mL ml/100mL/min s s
CT灌注技术的评价方法
CT灌注技术的临床应用
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 血管狭窄性病变脑缺血状态评估 脑血流储备能力的评价 肿瘤恶性程度分级
2014-4-15
磁共振波谱(MR spectrum,MRS)
NAA Cho
DTI 、脑功能成像
ROI
每一个峰代表一种化合物,峰下面积代表这种化合物的含量。 是目前唯一的活体观察组织细胞代谢及生化变化的无创性技术。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 目前唯 一在活体上追踪神经纤维束走 形、方向的技术。
1பைடு நூலகம்
CBV
1 1
CTA,显示左侧颈内动脉闭塞, TTP
Schramm P1, Xyda A, Klotz E, Tronnier V,et al.Eur Radiol. 2010 ,20(10): 2482– 2490.
CTA和灌注技术进展
MRI成像技术
North
receive 全脑CTP 4D CTA
Hartkamp M J et al. Stroke 1999;30:2671-2678
Copyright ©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Umansky F et al. J Neurosurg. 1984 Sep;61(3):458-67
9
2014-4-15
双侧后交通未显示
MR灌注成像示右大脑中动脉血流灌注异常
早期脑梗死的CT影像征象分析与临床表现及诊断意义

早期脑梗死的CT影像征象分析与临床表现及诊断意义2019-09-18【摘要】⽬的探讨CT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
⽅法对收治的24例早期脑梗死(发病后12⼩时内)患者的CT 表现进⾏回顾性分析。
结果 24例早期脑梗死患者中,第⼀次CT平扫检查有异常征象16例(阳性率66.7%),未见异常8例(33.3%)。
异常CT改变有以下⼏种:致密动脉征14例(58.3%);⾖状核轮廓模糊6例(25%);岛带消失征10例(41.7%),其中灰⽩质界限不清者12例(50%);24例患者中CT影像学表现有2种或及以上早期脑梗死征象者共14(58.3%)例。
结论对早期脑梗死患者,特别是早期⼤⾯积脑梗死,应通过早期CT影像学的改变并结合其临床表现,及早提出治疗计划。
【关键词】早期脑梗死;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致密动脉征;诊断脑梗死是指局部脑组织因⾎液循环障碍⽽发⽣的缺⾎、缺氧进⼀步发⽣的软化坏死,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供应脑部⾎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不⾜⽽发病,症状的性质因病变累及的⾎管不同⽽异。
由于CT和MRI的普及应⽤,有⼈统计其发病率相当⾼,脑梗死是脑⾎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50%-60%[1],病死率平均10%-15%,致残率极⾼,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幅度增加[2]。
脑梗死早期往往缺乏明显的CT表现,通常在发病6天后才能显⽰脑梗死的典型CT表现,⽽延误溶栓治疗最有效治疗时机[3]。
因此,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对于制定治疗计划⾄关重要。
1 资料与⽅法1.1 ⼀般资料本组24例患者为揭阳市红⼗字会慈云医院⾃2009年2⽉-2011年10⽉收治脑梗死患者,其发病到住院检查时间均都<24h,其中⼥性10例,男性14例;年龄49-76岁,平均年龄65.4岁;基础疾病中⾼⾎压者23例,冠⼼病者9例,⾼脂⾎症者21例。
本组患者发病急速,6例有短暂性脑缺⾎发作,如头晕、眩晕、⼀侧肢体⽆⼒等症状,其余均有脑梗死导致的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语⾔与精神改变、完全性偏瘫、同侧偏盲等症状。
《急性脑血管病》课件

开颅手术
对于颅内出血量较大、颅内压较高的患者,开颅 手术是必要的治疗手段。
去骨瓣减压术
对于脑肿胀严重的患者,通过去除部分颅骨来减 轻颅内压,缓解病情。
ABCD
血管内介入治疗
通过导管等器械对血管内的病变进行治疗,如动 脉瘤栓塞、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等。
脑室穿刺引流术
对于脑室内出血的患者,通过穿刺引流脑室内的 血液,降低颅内压。
其他治疗方式
高压氧治疗
通过高压氧舱进行治疗,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脑组织缺氧状态。
康复治疗
针对患者的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训练,如肢体功能、语言功能等。
心理治疗
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生活方式的调整
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降低脑血管病的风险。
急性脑血管病的治疗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用于预防血栓形 成,降低脑梗死的风险。
降血压药物
对于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至正常范围可降 低脑出血的风险。
降血糖药物
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血糖水平,以降低脑血 管病的风险。
降血脂药物
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预防动脉粥样 硬化的发展。
手术治疗
05
急性脑血管病的预防 与康复
预防措施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适度的运动、均衡的饮食、戒烟 限酒,以及良好的睡眠和心理状态。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过度疲劳、情绪激动、气候变化 等诱发因素,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发 生风险。
控制慢性疾病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慢性疾病,定期进行体检和筛查。
康复训练
《急性脑血管病》 PPT课件
脑部疾病影像诊断学

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分析影像数据,预测疾病的进展和预后情况,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THANKS
感谢观看
创新成像技术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 可能会出现更先进的成像技术,如超 高分辨率成像、功能成像和分子成像 等,为脑部疾病的诊断提供更准确的 信息。
新型影像设备
研发更高效、更安全的影像设备是未 来的重要方向,例如开发无创或微创 的影像设备,减少对患者的伤害和不 适感。
个性化诊疗与精准医学
个性化诊疗方案
MRI对于脑梗死的诊断具有更高 的敏感性和特异性。MRI可以清 晰地显示脑部缺血性病灶,并能
够区分新旧梗死病灶。
DS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 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通过
DSA可以清晰地显示脑部血管的 狭窄、闭塞等病变,为脑梗死的
病因诊断提供依据。
脑出血的影像诊断
CT扫描
CT扫描是诊断脑出血的首选方法。 在发病后数小时内,CT扫描可以 发现脑实质内的高密度影,提示 出血病灶。
核医学检查的优点是能够观察脑部功能状态,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但核医学检查操作复杂,价格较高,且有一定的放射性 。
04
常见脑部疾病的影像诊断
脑梗死的影像诊断
CT扫描
CT扫描是脑梗死影像诊断的首选 方法。在发病后24小时内,CT 扫描可能无法发现明显异常,但 随着病情发展,脑部低密度影会
逐渐显现。
MRI
VS
重要性
脑部疾病影像诊断学在医学领域中具有至 关重要的地位。由于脑部结构和功能的复 杂性,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症状可能相 似,但病因和病理过程却大相径庭。通过 影像诊断,可以更准确地识别疾病的类型 、部位和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评 估提供有力支持。
双源CT脑血管成像(一)

双源CT脑血管成像(一)双源CT脑血管成像是一种用于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技术。
它是通过采集两个不同能量的X线扫描来获取高分辨率和高对比度的脑血管图像。
下面将对其原理、临床应用和优劣进行详细介绍。
一、原理双源CT脑血管成像靠的是两个不同能量(80kVp和140kVp)的X线经过人体组织的不同吸收,通过计算机重建方法获得三维影像。
这种技术的优点在于,不同能量的X线穿透人体时,它们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组织吸收。
80kVp的X线能量更低,可以更好地穿透不同组织,提供更好的软组织对比度;而140kVp的X线能量更高,可以更好地穿透骨骼结构,提供更好的骨骼对比度。
二、临床应用双源CT脑血管成像常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诊断脑血管疾病。
双源CT脑血管成像可以清晰地显示脑动脉和脑静脉的血管结构,对于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狭窄和瘤、脑血管畸形等疾病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
2. 评估脑卒中风险。
双源CT脑血管成像可以测量血管壁的厚度和血管内径、观察血管壁的异常改变,从而评估脑卒中的风险。
3. 观察血管内血栓和胆固醇斑块。
血栓和胆固醇斑块可以影响血管通畅度,导致缺氧和缺血。
双源CT脑血管成像可以清晰地显示这些斑块和血栓的位置和大小。
三、优劣与其他影像学检查技术相比,双源CT脑血管成像具有以下优点:1. 高分辨率和高对比度。
双源CT脑血管成像可以提供高分辨率和高对比度的三维影像,能够清晰地显示血管结构。
2. 无需注射造影剂。
相比MRI和CT静脉造影等其他技术,双源CT脑血管成像不需要使用有害的造影剂。
3. 检查时间短。
对于急性脑卒中和其他紧急情况,双源CT脑血管成像可以迅速地提供检查结果。
但是,双源CT脑血管成像也存在一些缺点:1. 辐射剂量较高。
由于需要使用X光,双源CT脑血管成像需要较高的辐射剂量,对患者有一定的辐射风险。
2. 不能检测微小的血管。
双源CT脑血管成像无法显示直径小于0.5mm 的微血管。
四、结论综上所述,双源CT脑血管成像是一种先进的检查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和高对比度、无需注射造影剂、检查时间短等优点。
CT血管造影及磁共振血管成像在心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优势比较

CT血管造影及磁共振血管成像在心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优势比较摘要:心脑血管疾病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需要准确的诊断方法。
本文对比了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成像两种影像学技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优势。
CT血管造影能够提供立体的血管图像,适用于急性血管病变的诊断;磁共振血管成像无辐射,对软组织有较好的分辨能力,适用于慢性血管病变的评估。
通过比较,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技术,并结合其他临床信息进行综合判断,从而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关键词: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成像;心脑血管疾病一、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原理和方法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成像是两种常用的影像学技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
它们的原理和方法如下。
CT血管造影基于X射线的成像原理,通过快速而连续的螺旋扫描,可以获取高分辨率的立体血管图像。
在扫描前,对于心率较高的患者,口服美托洛尔片可以用于控制心率,以获得更清晰的图像。
扫描参数包括管电压、有效管电流、层厚准直和螺距等。
增强扫描时使用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通过注射速度控制,以获得更好的血管对比效果。
以使用Siemens SOMATOMSensation64层螺旋CT扫描为例,扫描范围通常从气管分叉下1cm到心脏隔面下1cm。
最后,利用图像重建和后处理技术,如曲面重组法、最大密度投影法和容积再现法,可以进一步改善图像质量和可视化效果。
磁共振血管成像则利用磁共振的原理进行成像,不涉及辐射。
它对软组织有很好的分辨能力,适用于慢性血管病变的评估。
扫描时使用强磁场和脉冲序列,通过控制磁场和脉冲参数,可以获得不同血管结构的信号。
与CT血管造影相比,磁共振血管成像可以提供更多的功能信息,如血流速度和血管壁的特征。
综上所述,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成像是两种常用的心脑血管疾病诊断技术。
CT血管造影适用于急性血管病变的诊断,具有高分辨率和立体图像的优势;而磁共振血管成像则适用于慢性血管病变的评估,具有无辐射和对软组织的良好分辨能力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