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皮间质转化PPT课件
E M T 即上皮间质转化背景

E M T 即上皮间质转化,是指上皮细胞在特定的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向间充质细胞转分化的现象, 这一概念是Greenber和Hay在1982年提出的, 他们发现晶状体上皮细胞在胶原凝胶中可以形成伪足, 转变为间质细胞样形态。
其后陆续有报道很多物种的原肠胚形成、神经嵴细胞迁移形成神经管, 心瓣膜、颅面结构以及肌肉骨骼系统的形成都有赖于E M T。
在各类细胞中, E M T现象与肿瘤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发生E M T的上皮细胞在经历了短暂的结构改变后,极性丧失, 与周围细胞和基质的接触减少, 细胞的迁移和运动能力增强, 同时细胞表型发生改变, 上皮表型, 如角蛋白丝、 E 钙粘素逐渐丧失, 而获得了间质表型, 如波形蛋白、纤维连接蛋白、N 钙粘素、α-S M A的表达等。
在实体瘤中, 肿瘤中央的细胞呈现上皮表型, 而周围的细胞常分散呈现间质细胞表型, 这些细胞有较强的运动能力, 可浸润和转移。
一旦这些细胞转移到淋巴结则重新呈现上皮表型。
即所谓的上皮间充质转化和间充质上皮转化Wnt 信号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在早期的胚胎生长发育过程中,Wnt信号通路是脑和神经系统形成的必要因素。
同时,Wnt信号与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调控也密切相关,Wnt信号通路对于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有着重要意义,还维持小肠组织的稳定性,调节骨密度以及脂肪细胞的分化。
然而,Wnt信号转导途径的失调与多种已知的高发性癌变有关。
根据Wnt 蛋白转导信号的方式不同,Wnt 信号转导可以分为经典Wnt信号通路和非经典的。
经典Wnt通路通过核内β链接蛋白( β-catenin) 的累积,激活Wnt 相关靶基因,这条通路中的成分( β-catenin,Axin) 活化过度或者失调可引起肿瘤的形成;非经典通路又主要分为两条:(1) Wnt /Ca2 + 通路由Wnt5A 和Wnt11 激活,通过钙调蛋白依赖的激酶Ⅱ( CamkⅡ) 、钙调蛋白敏感的蛋白磷酸酶(Calcn) 和T 细胞核因子NF-AT 的作用,引起细胞内Ca2 + 增加并激活蛋白激酶C ( PKC ) ,调节肿瘤细胞之间的黏附。
第二章上皮组织42页PPT

29
11/12/2019
1、微绒毛 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小的指状突起
功能: 扩大细 胞表面 积,
有利于 细胞的 吸收功 能
小肠粘膜上皮 (↑纹状缘;油镜)
Epithelial Tissue
游离面
30
11/12/2019
2、纤毛
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较粗而长的突起 LM:可见
EM:9+2结构
腺(gland): sue
20
腺的分类
11/12/2019
分泌部 外分泌腺 (腺泡)
管状 泡状 管泡状
腺
导管
内分泌腺
Epithelial Tissue
21
外分泌腺分类
1. 按形状分类:
11/12/2019
Epithelial Tissue
基板 EM
网板
功能:连接、支持、固着、物质交换
Epithelial Tissue
基底膜
39
11/12/2019
2、质膜内褶(plasma membrane infolding)
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质膜向细胞内凹陷形成的
LM:基底纵纹,内有线粒体
功能:
扩大细胞基底面的表 面积,有利于水和电 解质的运输
了解腺上皮和腺 掌握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
谢谢!
Epithelial Tissue
1
第二章
11/12/2019
上皮组织 Epithelial Tissue
Epithelial Tissue
上皮组织
2
11/12/2019
简称上皮(epithelium),由排列紧密、形态
较规则的上皮细胞和极少量的细胞外基质组成。
上皮间质转化的研究方法

上皮间质转化的研究方法皮间质转化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它在动物和植物的生长发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研究这个过程,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观察和描述来了解皮间质转化的过程。
他们可以观察动物和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记录不同阶段的变化,并描述这些变化的特征。
通过这种方式,科学家们可以获取直观的信息,了解皮间质转化的发生和发展。
科学家们还可以利用实验室研究方法来研究皮间质转化。
他们可以通过对生物样本进行分析,探究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机制。
例如,他们可以使用基因编辑技术来改变生物体内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观察这些基因变化对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此外,科学家们还可以利用细胞培养技术,观察细胞在不同条件下的皮间质转化特征。
科学家们还可以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来研究皮间质转化。
他们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比如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挖掘生物体内与皮间质转化相关的基因和信号通路。
通过这种方式,科学家们可以获得更全面和系统的了解,推测皮间质转化的调控网络。
科学家们还可以利用仿真模拟方法来研究皮间质转化。
他们可以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皮间质转化的动力学过程,并通过计算机模拟来预测和验证这些模型。
通过这种方式,科学家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皮间质转化的机制,并预测不同条件下的皮间质转化结果。
皮间质转化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观察描述、实验室研究、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仿真模拟等。
这些方法相互结合,可以为科学家们提供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揭示皮间质转化的奥秘。
通过这些研究方法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皮间质转化的生物学意义,并为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组织学与胚胎学——上皮组织 PPT课件

上皮组织概述上皮组织(epithelial tissue),简称上皮(epithelium)特点:⏹细胞多、排列紧密、间质少⏹有极性(polarity)⏹无血管⏹膜、团、索、泡状类型:⏹被覆上皮⏹腺上皮⏹特殊上皮(肌上皮、感觉上皮、生精上皮等)一、被覆上皮(covering epithelium)上皮类型主要分布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内皮:循环管道内表面间皮:胸膜、腹膜、心包膜、其它:肺泡、肾小囊等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甲状腺滤泡等单层柱状上皮胃肠、胆囊、子宫内膜等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呼吸管道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角化型:皮肤表皮非角化型:口腔、食管、阴道复层柱状上皮睑睫膜、男性尿道等变移上皮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被覆上皮的分类依据细胞的层数和表层细胞的形状复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1、单层扁平上皮simple squamous epithelium特点:⏹细胞扁平,有核处略厚,周边薄⏹边缘不规则,呈锯齿状,相互嵌合⏹核扁椭圆形,居中⏹游离面光滑分布:⏹各不一样,有内皮、间皮等之分。
也称单层鳞状上皮内皮(endothelium) 间皮(mesothelium)2、单层立方上皮simple cuboidal epithelium特点:⏹侧面为立方形,顶面为六角形或多角形。
⏹核圆,居中。
分布:⏹肾小管、甲状腺滤泡等。
3、单层柱状上皮simple columnar epithelium 特点:⏹高柱状细胞为主,可夹有其它细胞⏹核居基部,长圆形。
⏹杯状细胞(goblet cell):高脚酒杯状,顶部有粘原颗粒。
分布:⏹胃肠、胆囊、子宫内膜等。
单柱上皮杯状细胞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pseudostratified ciliated columnar epithelium 特点:⏹一层高低不等的细胞,包括柱状、杯状、锥形、梭形细胞,以纤毛柱状细胞为主。
⏹细胞高低不一,形似复层,但均达到基底面⏹仅柱状和杯状细胞达到上皮游离面。
上皮间质转化的生物学意义

上皮间质转化的生物学意义
上皮间质转化(EMT)是一种细胞生物学过程,指的是上皮细胞
通过失去上皮细胞特征并获得间质细胞特征的转变。
这一过程在胚
胎发育、器官形成以及疾病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EMT在胚胎发育中起着关键作用。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EMT使得上皮细胞能够从原初胚层移动到其他位置,参与形成不同
器官和组织的结构。
这对于胚胎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
其次,EMT在组织修复和再生中也发挥作用。
在受伤或炎症的
情况下,上皮细胞可以通过EMT转变为间质细胞,从而参与组织修
复和再生过程。
这有助于恢复受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另外,EMT与肿瘤的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
许多研究表明,肿
瘤细胞可以通过EMT获得更多的迁移和侵袭性,从而促进肿瘤的转
移和扩散。
因此,EMT被认为是肿瘤转移的重要机制之一。
此外,EMT还与纤维化和炎症反应相关。
在一些疾病状态下,
如肝纤维化和慢性肾脏病,EMT被认为是疾病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的来说,上皮间质转化在生物学中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涉及胚胎发育、组织修复和再生、肿瘤发展和转移以及疾病进展等多个方面。
对于理解这一生物学过程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细胞和组织的多样性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
上皮间质转化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与机制

上皮间质转化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与机制肿瘤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包括肿瘤细胞的生长、分化、侵袭、转移等生物学特点。
然而,肿瘤细胞具有强大的适应性,能够改变自身的表型及生物学特性,使其能够快速生长、避免免疫识别及抵抗治疗等生物学过程。
上皮间质转化(EMT)是一种生物学现象,它描述了上皮细胞通过丧失上皮细胞标志性特征,并获得了间质细胞的特点来进行转化的过程。
EMT在肿瘤细胞的侵袭、迁移和转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EMT的特征是上皮细胞丧失上皮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信号,如E-钙黏蛋白、角质蛋白等,同时获得了间质细胞的特性,如Vimentin、纤维连接蛋白等。
这些特性使得肿瘤细胞能够更好地适应肿瘤组织生长及转移所需的条件。
EMT在肿瘤转移、迁移及浸润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EMT可以协调调节细胞间的细胞-细胞及细胞-基质相互作用,从而控制癌症的生长和进展。
同时,EMT调节一系列的转录因子,包括Snail、Slug、Twist1、ZEB1和ZEB2等,来控制细胞的转化过程。
EMT在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中起关键性作用。
传统上,肿瘤细胞的转移是通过血管内皮细胞的直接入侵来实现的。
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些肿瘤细胞通过EMT的过程获得了有机质膜结构及其他间质细胞的自主运动特性和侵袭性,使得它们能够逃避血管内皮方式的侵入,并通过贴壁、穿透基质、入侵血管等方式进入运输位点以实现转移。
此外,一些研究表明,EMT还可以使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清除,从而增加肿瘤细胞的存活和逃避治疗的可能性。
EMT的调节机制非常复杂,包括转录调控、蛋白质稳定性、细胞外基质的生物学特性等。
EMT信号通路似乎在不同的肿瘤类型中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理解和研究肿瘤特异性EMT信号通路可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肿瘤的生长及转移机制。
在这个过程中,诸如TGF-β等因子的存在及其导致的细胞外基质变化及小非编码RNA调节的改变,都可能与此过程有关。
EMT(上):亚型、标志物诱导因素

EMT(上):亚型、标志物诱导因素EMT,助力肿瘤侵袭性增强的帮凶。
上皮间质转化现象(EMT),指的是上皮细胞在形态学上发生成纤维细胞或间充质细胞表型的转变,细胞极性消失,细胞骨架重排,并且迁移运动能力增加的现象。
EMT是可逆的,在解除诱导因素后,细胞可发生间质上皮转化(MET),即间质细胞表型向上皮细胞表型转化的事件,从加强细胞间的连接紧密,减弱细胞的的移动和侵袭能力。
EMT和MET是相反的生物学过程,一旦EMT可逆过程不能完成,最终会导致病理结果。
1EMT的3种亚型根据EMT发生的特定生物学环境,可将EMT分为3种亚型。
1型EMT:与胚胎植入、发育和器官形成相关。
通过这种转化,上皮细胞获得了能够在细胞外基质中迁移的表型,并迁移到特定的部位参与组织的形成。
2型EMT:与组织再生、损伤修复和器官纤维化相关。
通过产生纤维细胞,从而修复由创伤和炎症反应造成的组织损伤。
3型EMT:恶性肿瘤发生时,上皮样细胞转化为间质样细胞的过程,与肿瘤相关的表型转化相关。
这些细胞通常位于肿瘤周边,通过EMT获得局部和全身的侵袭能力,最终导致肿瘤的转移。
2EMT的标志物(biomarker)在EMT过程中,即有上皮样细胞的标志物,又有间质样细胞的标志物。
1)上皮样细胞的标志物A)E-cadherin(E-钙粘蛋白),一种Ca2+依赖的、与细胞间黏附密切相关的跨膜糖蛋白,主要分布于上皮细胞的膜表面,是典型的上皮细胞标志物。
E-cadherin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侵袭/转移能力呈负相关性。
细胞膜表面钙粘蛋白类型的转变(E-cadherin转变为N-cadherin),可增加细胞的运动性及侵袭和转移的能力。
B)β-catenin,胞浆蛋白,位于正常上皮细胞和非侵袭性肿瘤细胞膜上。
通常认为,细胞质中的β-catenin反映了E-cadherin的分解情况;而位于细胞核中的β-catenin 则发挥了激活转录因子的作用。
C)Claudin-1,属于Claudins家族,介导细胞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TJ)。
肠上皮化生的护理PPT课件

01
分类:肠上皮化生分为小肠型和大肠型
02
病因及发病机制
01
病因:长期慢性炎症刺激、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
02
发病机制: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分化、凋亡等
03
病理变化:肠上皮化生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04
临床表现: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
05
诊断方法:内镜检查、病理活检等
06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临床表现及诊断
心理护理
保持乐观心态,避免焦虑和紧张情绪
01
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0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和作息规律
03
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平衡,避免过度担忧
04
药物治疗
抗炎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
01
抗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
02
抗肿瘤药物:如5-氟尿嘧啶、卡培他滨等
02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肠道疾病
03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
04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05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发现并治疗肠上皮化生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03
免疫调节药物:如干扰素、胸腺肽等
04
抗氧化药物: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
05
中药治疗:如黄芪、党参、白术等
06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症:肠上皮化生程度较重,有恶变倾向
手术目的:切除病变肠段,防止癌变
术后护理:注意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预防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MT与胚胎发育
单细胞生物、真菌或植物无EMT现象。 早期卵裂形成细胞团,细胞间有桥粒连接,
构成囊胚腔。
原始的结构就是上皮折叠排列成球形。
EMT与胚胎发育
第二阶段是三个胚层的形成
–外胚层 –中胚层 –内胚层 这个过程称为原肠胚形成
原肠胚形成
分两个阶段
–上皮层卷曲形成原始消化管 –基底的一小部分细胞变松散,从基底膜脱离, 爬行进入囊胚腔
细胞分泌基质降解酶,改变或破坏基底膜。
通过肌动蛋白-肌球蛋白的收缩和或细胞粘附的变 化,改变细胞形态。 去上皮化,丧失极性、细胞连接等。 执行间质细胞的功能。
EMT的步骤
A:诱发因素 B:细胞骨架重构,向心 性收缩 C-E:纵向延伸,脱离基 底膜,伸出突起,破坏基 底膜,表达间质细胞的粘 附分子,至脱落。
细胞的分类
上皮细胞 间(充)质细胞 所有动物都从上皮细胞起源 上述两种细胞构成了三个胚层
上皮细胞的特征
细胞层状排列 细胞与细胞相邻 相邻细胞间有连接和粘附 紧密连接防止细胞离散 包绕形成3D空间 在结构上有明确的界限
上皮细胞的特征
极性 游离面和基底面有差异
THANK
YOU
SUCCESS
2019/4/15
EMT 与肿瘤
在肿瘤的恶性演进过程中,EMT使得肿瘤细
胞得以浸润和转移到远处部位。
在各个病理分期的肿瘤均可见EMT现象。
肿瘤演进过程中的EMT
肿瘤细பைடு நூலகம்EMT的特征
E-cadherin的减少或丢失。 ZO-1的丢失和重定位。 上调vimentin、-SMA和FN等的表达。 MMPs表达增加,降解基质。
上皮和间质细胞
EMT的发现
1960’s哈佛的Elizabeth
Hay 首次发现并
定义。
与胚胎发育的早期有联系。 可逆的过程。 EMT
Metastable
MET
EMT Markers
表达减少
– – – – E-cadheren 钙粘蛋白 Desmoplakin Cytokeratin 细胞角蛋白 Occludin
表达增加
– – – – – – – – – – – – – N-cadherin Vimentin 波形蛋白 Fibronectin 纤维结合素 Snail1 (Snail) Snail2(Slug) Twist Goosecoid FOXC2 Sox10 MMP-2 MMP-3 MMP-9 Integrin vß6 整连蛋白
EMT and Colorectal Cancer
EMT与纤维化
肺纤维化中的EMT证据:间质细胞表达pro-SPC和N-cadherin。
EndnoteWeb的运用
谢
谢!
THANK
YOU
SUCCESS
2019/4/15
EMT促进肿瘤的机制
EMT促进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迁移 EMT促进肿瘤的转移 EMT使细胞逃逸凋亡(HGF,
EGF, FGF,
TGF-ß)
TGF- and Chick Heart
NBT II 细胞和鼠原肠胚形成的 EMT signal pathway
Sarcomas and Carcinomas
–附着于不同的基底 –具备不同的功能
由整层细胞形状改变引起上皮细胞成片的
移动,如胚胎发育,各胚层细胞的迁移。
间质细胞的特征
结构松散 很少有细胞间的连接 微弱的粘附有利于移动 形成不规则的结构(成分和密度) 外形可塑
间质细胞的特征
缺乏局部专化性 细胞单个的移动 迁移的机理不同
活性增加
– ILK – GSK-3ß – Rho
核堆积
– – – – – – ß-catenin Smad-2/3 NF-B Snail1 (Snail) Snail2 (Slug) Twist
转
化
EMT的重要事件
基因表达和蛋白功能的改变引发细胞表型的改变, 分裂停止,细胞骨架重组增强运动能力。
上皮间质转化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
病理学系 林琛莅
igene@
EMT的定义
上皮细胞在形态学上发生向间(充)质细
胞表型的转变并获得迁移的能力。
EMT是胚胎发育中的一个基本过程,它使在
特殊部位产生的上皮细胞从上皮组织分离 并迁移到其他位置,是正常发育、伤口愈 合以及恶性上皮肿瘤发生的基础。
脊索动物的神经胚形成
组织中的EMT
Epithelium I induces an EMT process in epithelium II (black arrows) through the secretion of inducers (purple dots). The epithelium IIderived mesenchymal population (green) is recruited by epithelium I (green-to-blue-graded arrows) and differentiates (blue cells) according to the molecular information arising from the inducing tissue (red d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