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代七言歌行《行路难》艺术风格的异同》解析
行路难知识点

行路难知识点《行路难》知识点《行路难》是唐代文学家李白的一首诗,通过描绘旅途中的艰辛和困难,表达了作者对于逆境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追求。
本文将就《行路难》的背景、诗意、艺术特色等几个知识点进行论述。
一、背景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繁荣时期,诗歌创作成为当时的主流艺术形式。
李白作为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以豪放的词章风靡一时。
而《行路难》则是李白在他的创作生涯中的一首重要作品。
二、诗意《行路难》是一首具有浓郁边塞风情的诗歌作品。
通过描述行路中的艰辛,李白寄托了自己对于生活困境和逆境的思考。
诗中的行者经历了千山万水,遇到了斩马头、掉头鬼等各种困境,但始终没有放弃对自由的追求。
三、艺术特色1. 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诗中通过描写巍峨的山势、奔腾的大江和广袤的草原等自然景观,展现了大自然的雄壮和壮美之处,同时也凸显了行者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困境。
2. 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诗句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加深入人心。
3. 表达了坚定不移的精神追求:诗中行者通过各种困难的挑战,仍然坚守初心,不忘自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于追求自由人生的坚定信念。
四、艺术价值《行路难》作为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具有以下艺术价值:1. 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诗歌形象生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2. 承载了作者的追求自由、不畏艰难的情感,激励人们在逆境中坚持不懈,永不放弃。
3. 反映了唐代社会的背景和风貌,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状况。
总之,李白的《行路难》是一首富有哲理和艺术价值的诗歌作品。
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现了作者对自由人生的向往,以及在行路中所遇到的艰辛和挑战。
通过阅读和欣赏这首诗,我们可以体验到诗人的思想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也能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启发。
通过浅析行路难分析李白诗歌的特色

通过浅析《行路难》分析李白诗歌的特色【摘要】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而这种文学形式在唐朝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状态,其诗人之多,不胜枚举;作品之盛,可谓洋洋大观。
被桂以盛唐诗人之冠的李白无疑是盛唐诗坛最杰出的一位诗人,盛唐诗歌的“神来、气来、情来”①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用诗歌奏出盛唐繁荣的最强音。
【关键字】李白诗歌、艺术特色、《行路难》【正文】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关于其出身,学术界说法不一,有青莲乡和碎叶城之说,官至翰林待诏,称“李翰林”,有“诗仙”的美名。
李白诗歌最大的特色就是洋溢在作品中的浪漫主义情怀,在山水诗中,李白的浪漫主义情调更为突出,《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积极浪漫主义杰作。
李白最擅长的诗体是歌行及绝句,并且以歌行体古诗成就最高。
李白选择歌行体进行主要的诗歌创作与他自己的诗歌特色是密不可分的,歌行体约束较少,变化较多,激烈的情怀,动人的故事,壮观的场面,缠绵的思绪都适合用个性提来表现。
这种诗体最适合李白,不拘一格,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
李白创作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歌行体诗作,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蜀道难》、《将进酒》等,诗中融入了诗人极高的期望和巨大的失望,心中的理想和现实的失意令李白诗歌中呈现出狂起狂落的特征,如《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①殷璠《河岳英灵集序》“夫文有情来气来情来,有雅体、野体、鄙体、俗体,编记者能审鉴诸体,委详所来,方可定其优劣,论其取舍…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中的第一首,从诗中的内容来看,应该是写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②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之后。
行路难(其一)赏析

《行路难·其一》赏析《行路难》是古乐府旧题,多写世路的艰难和离别的悲哀。
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本想有所作为,不料只能做个御用文人,加上权臣贵戚的谗言攻击,终于在天宝三年被皇帝赐金放还,离开朝廷。
组诗《行路难》就写在离开长安时,这是第一首。
友人盛情地为李白设下宴席,美酒佳肴摆了满桌。
诗人本应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却因为政治理想破灭,使他食不甘味,于是推开杯盏,扔下碗筷,抽身而起,拔剑四顾,内心一片茫然。
他想横渡黄河,因有坚冰封冻,不能实现;他想攀越太行,又因大雪封山,无法攀登。
这是用自然界道路的艰险,象征仕途的艰险、人生的艰难。
但失望之中总会有希望,他又想到曾经在碧溪垂钓的吕尚和做梦经过日月旁边的伊尹,这就表示对自己政治前途仍旧抱有希望。
但是美好的憧憬毕竟不是残酷的现实,希望的渺茫不禁使他连声感叹歧路之多、行路之难,不知自己何去何从?最后,积极入世的精神战胜了歧路徬徨的苦闷,他用昂扬激越的调子对前途作了乐观的展望: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巨浪,鼓满云帆,飘洋过海。
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色是情调的抑扬和形象的跳跃适应感情的发展变化。
开篇对送别盛宴的描述,语言夸饰、笔势飞扬;到了停杯投箸、拔剑顾盼之时,情调顿时转低;待到冰塞河川,雪满太行,情调继续走低;随后的碧溪垂钓,乘舟梦日,则给人绝处逢生之感,情调也随之一转;后来诗人发出歧路徬徨的喟叹,情调则又转为低沉;直到结尾诗人自信必有远大前程,情调才升到最高潮。
情绪的高低变化使得诗歌带有一种疾缓有致的节奏,也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抑扬顿挫、气势如虹!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是短篇七言诗歌,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
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的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朋友对李白有着深厚的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真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而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词,形象的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行路难词牌格律

行路难词牌格律:
行路难词牌的格律如下:
1.句式结构:行路难词牌一般为七言歌行,共有四句或以上,每句七个字。
句式结构以“一二三,二二三一”为主,即第一句和第三句为三个字,第二句和第四句为四个字。
2. 韵律特点:行路难词牌的韵律为AABB 式,即第一句和第二句押韵,第三句和第四句押韵。
同时,每句内部也有一定的押韵规律。
拓展资料
《行路难》词牌最著名的有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和唐代释宝月的《行路难·君不见》。
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他以浪漫主义的笔调,借宴饮间的愤激之语以抒发胸中的抑郁,用长比兴的手法将怀才不遇的苦闷抒发得淋漓尽致。
释宝月的《行路难·君不见》中,他以孤雁关外、酸嘶度杨越等描写,表达了孤寂与思乡之情,通过夜夜遥遥徒相思,年年望望情不歇等词句,表现出无尽的悲苦与凄凉。
两位诗人的作品都以《行路难》为词牌,表达了人生道路的艰难与困苦,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
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原文如下: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赏析五分钟

行路难赏析五分钟《行路难》赏析。
《行路难》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其雄浑的气势、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深受读者喜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行路难》进行深入的赏析,探究其内在的意蕴和艺术价值。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行路难》的整体结构。
这首诗共分为七节,每节四句,共计二十八句。
整首诗采用七言古诗的形式,每句的字数较多,给人一种雄浑有力的感觉。
同时,每一节都以“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等开头,形成了一种回环的结构,使整首诗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行路难》的意境。
整首诗以“大道如青天”为开头,表现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不甘心平凡的心情。
接着,诗人又写道“我独不得出”,表达了自己无法实现心中理想的无奈和苦闷。
随后,诗人又写道“羞逐长安社中儿”,表现了自己内心的羞愧和无法融入社会的痛苦。
最后,诗人以“赤鸡白雉”作结,表达了自己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无奈。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一种悲壮的感觉。
再次,我们来分析一下《行路难》的艺术手法。
整首诗采用了对仗、排比、夸张等手法,使诗句既有音乐般的韵律,又有戏剧般的张力。
同时,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如“大道如青天”、“赤鸡白雉”等,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此外,诗人还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如“长安道”、“秋风”、“白日”等,使诗句具有了强烈的视觉感和生动感。
总之,整首诗在艺术手法上表现出了高超的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
最后,我们来谈一下《行路难》的主题。
整首诗以“行路难”为主题,表现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无奈和苦闷。
诗人通过对自己命运的抱怨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表达了一种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无奈。
同时,诗人又通过对远方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表达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整首诗在主题上表现出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感慨,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感染。
《行路难》古诗主题审视

《行路难》古诗主题审视《行路难》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长诗,通过描绘作者行走在艰难险阻的旅途中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道路上曲折坎坷的思考和反思。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对《行路难》古诗的主题进行审视。
一、人生旅途上的艰辛与坎坷诗中描述了作者身处险恶的山川之间,山高水险,道路崎岖曲折,行路艰辛。
诗中写道:“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这些描写展现了作者所面临的路途险恶,艰苦的旅程让人们产生对于人生道路的思考。
这一主题让人们意识到,在人生的旅途中,会遇到各种艰辛和挑战,但面对困难只有勇往直前,坚持不懈,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收获。
二、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行路难》古诗中有着对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的深刻思考。
诗中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述了对于个体与社会关系的繁重考验。
作者在旅行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艰险挑战不仅是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也与社会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一主题凸显了每个人都需要在社会的压力和种种困境面前,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坚定立场,继续奋勇前行。
针对《行路难》古诗的主题审视,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对人生艰辛和困难的思考,以及对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的深刻洞察。
这首古诗在文字流畅、意境深远的同时,也传达出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正是由于这些主题的存在,这首诗在千年以后仍然能够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赞赏。
总结一下,通过对《行路难》古诗的主题审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人对于人生道路的思考,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思索。
这些主题的存在赋予了这首诗更加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意义,也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思考自己在人生旅途中应该如何面对困难与挑战。
因此,《行路难》古诗以其独特的主题和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
行路难平仄格律

行路难平仄格律引言《行路难》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以描绘自己流亡途中的艰辛为主题。
本文将从平仄格律的角度对《行路难》进行分析,探讨其在韵律和节奏上的特点。
1. 诗歌背景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曾经历过多次流亡和放逐。
《行路难》描绘了他在流亡途中所经历的艰辛和困苦,表达了他对自由和理想追求的坚持。
2. 平仄格律概述平仄格律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技巧。
它通过对字音的把握和运用,使诗歌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平仄格律分为平声和仄声两种,平声指声调平缓而不显著变化的音节,仄声指声调变化明显且有抑扬顿挫的音节。
3. 《行路难》的平仄格律分析《行路难》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每句由五个字组成。
在平仄格律上,它遵循了平仄交替的规律,使诗歌具有优美的韵律感。
3.1 平声和仄声的运用在《行路难》中,平声和仄声的运用非常灵活。
通过对字音的处理,使得整首诗在节奏上更加流畅。
例如,在第一句中,“金马门前——夜色开”中,“前”字为平声,“开”字为仄声。
这种平仄交替的运用使得整句音调变化丰富,给人以抑扬顿挫之感。
3.2 平仄格律与意境的结合除了满足技巧要求外,平仄格律还与诗歌表达的意境紧密结合。
《行路难》以描绘自己流亡途中的艰辛为主题,通过对平仄格律的运用,增强了诗歌表达情感和氛围的效果。
例如,在第二句“银瓶乍破——水浆迸”,通过将“乍破”(平)和“浆迸”(仄)相连,给人以突然破碎的感觉,强调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决绝和坚强。
3.3 韵律的整体感受整首《行路难》在平仄格律上的处理非常精细,使得诗歌具有优美的韵律感。
通过平仄交替和意境的结合,给人以节奏流畅、抑扬顿挫之感。
结论《行路难》作为一首长篇叙事诗,在平仄格律方面表现出色。
通过对平声和仄声的运用,与意境的结合,使得诗歌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这种平仄格律的使用方式不仅满足了技巧要求,还增强了诗歌表达情感和氛围的效果。
总之,《行路难》以其独特而精妙的平仄格律处理方式,展现了李白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才华和创造力。
[转载]比较李白《行路难》鲍照《拟行路难》的异同。
![[转载]比较李白《行路难》鲍照《拟行路难》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dcf1315d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aa.png)
[转载]⽐较李⽩《⾏路难》鲍照《拟⾏路难》的异同。
原⽂地址:⽐较李⽩《⾏路难》鲍照《拟⾏路难》的异同。
作者:清⽔芙蓉⽐较李⽩《⾏路难》鲍照《拟⾏路难》的异同。
相同点:1、体裁上,都是古体杂⾔诗。
2、思想内容上,在诗歌中都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悲愤抑郁之情,且都是借助于“⾏路难”这⼀特定含义,来暗指宦途的艰难。
3、技法上,都采⽤了⽐兴的表现⼿法。
“泻⽔置平地,各⾃东西南北流”,把⽔的流向的不同⽐作⼈⽣的贵贱穷达的不同。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雪满⼭”则是把宦途⽐作⾏路的艰难。
4、⾏为上,在抑郁之时,诗⼈都是通过喝酒来发泄内⼼的苦闷。
不同点:1、从思想内容看,鲍照的诗歌,有对命运的抗争,但也是⽆⼒的表达,最后仍流露出对现实的⽆奈和痛苦。
(“吞声踯躅不敢⾔),⽽李诗虽有表达壮志难酬的苦闷,最后展现的是⼀种豁达和乐观。
表现了⼀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
凸现出诗⼈的倔强、⾃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了诗⼈⼒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精神⼒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从语⾔风格看,从艺术上看,鲍照的这⾸《拟⾏路难》语⾔很质朴。
全诗⽤近乎⼝语的⽂字写成,明⽩晓畅。
诗⼈并⾮为写诗⽽造情,⽽是在倾诉衷肠,⼀吐为快,诗句⾃然⽽然地从⼼底涌流出来,显得⼗分真切感⼈。
正因为它并⾮以⽂为饰,没有以辞伤意之弊,故全诗⽓势连贯、浑然⼀体。
这显然得⼒于汉乐府的影响。
不过,语⾔平易还不⾜以说明这⾸诗的特点。
更难得的是鲍照⽤如此浅近通俗的语⾔来表达含蓄的诗意和深沉的感情。
如“泻⽔置平地”的⽐喻很浅近,但如前所分析的,它包含了复杂的现实内容。
⼜如“岂⽆感”三个字并不深奥,但在鲍照的笔下,它既申诉了愁叹之情的合理性,⼜蕴含着对精神压抑的抗议。
这些并不那么率直的诗意,都要从那质朴的语⾔中去细细体会。
语⾔的平易与诗意的深邃,⼆者的融汇,使诗歌古朴⽽不流于浅露,含蓄⽽不失于⽣涩,具有⼀种浑朴莽苍的格调。
李⽩《⾏路难》语⾔⾼华,⾃然流畅,⾳节⾼亢,⼜抑扬宛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山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1 浅谈唐代七言歌行《行路难》艺术风格的异同 姓名:古凤霞 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号:11260135
【摘要】:《行路难》属乐府古题,自刘宋鲍照始,历代诗人皆有用这一旧题写新辞。尤其在唐代,可谓屡见不鲜,最具代表性的是初唐卢照邻、盛唐李白、中唐柳宗元。三位诗人的同类诗歌存在表现方式的趋同:用典明志,今昔对比和寄寓人生哲理;但又各具面貌特色,卢诗富艳精工,李诗自然飘逸,柳诗清劲纡余。风格的差异,固然是因他们个性气质、人生态度的不同,与其各自所生活的时代也不无关系。比较唐代三位不同时期诗人所作《行路难》的艺术风格,既可认识七言歌行《行路难》创作在唐代的丰富与发展,也可借此窥见唐代士人精神的变迁。 【关键词】:《行路难》;唐代诗歌;艺术风格;时代风会
《行路难》是七言歌行体,属于乐府旧题,主要抒发的是对人生艰难的感慨,南朝诗人鲍照用“旧题写新辞”,表达当时门阀制度下出身寒族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受鲍照创作的影响,后代诗人也沿用这一乐府旧题写自我的现实体验与感受,据笔者统计仅唐代有27位诗人之多。为什么乐府旧题《行路难》有如此强的生命力?因为它易于表达古代知识分子共同的人生经验。郭茂倩在《乐府诗集》卷七十《乐府旧题》题下注曰:“《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1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许多坎坷与离别,或遭遇仕途不顺而愤激不平,或经受生离死别而黯然神伤,诗人将这些情绪用诗句表达出来,从而形成了众多独具特色而又饱含热泪的诗歌。同类诗歌各具特色既与创作者的个性气质、人生际遇相关,也有时代风会的影响。刘勰《时序》云:“时运交移,质文代变。”2意思是国家的命运、时代的精神有了变化,那么文学及其风格也会相应的变化,某种程度上说文学是时代的产物。唐代诗歌的发展大致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政治状况不同,诗歌的总体风格也有所差异。就如《行路难》,初唐的卢照邻,盛唐的李白,中唐的柳宗元皆用《行路难》这同一乐府旧题,但各有风味,值得思考。本文主要以卢照邻、李白和柳宗元为代表,比较他们所作的《行路难》在表现手法、主旨思想、语言特色上的异同,以此来认识此类题
1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11月出版,第三册卷第七十997页。
2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下册第671页。 乐山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2 材在唐代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从中也可窥见唐代士人精神的变迁。
一、表现方式的趋同 (1)用典明志 无论是卢照邻,李白还是柳宗元,他们的诗歌中都借用了典故。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适当地用典,不仅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含蓄典雅,还可以给读者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就如古诗人所说的“力透纸背,掷地有声”,使人回味无穷。 卢照邻在《行路难》中写道:“但愿尧年一百万,长作巢由也不辞。”只希望尧年盛世能长长久久,就算永远过着像巢父和许由那样清苦的生活也愿意啊。许由、巢父是传说中唐尧时代有名的隐士。巢父,隐居在山中,不谋求世俗的利益,年老之后,在树上筑巢并能安然沉睡,所以当时的人都称呼他为“巢父”。许由,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为人据义履方,邪席不坐,邪膳不食”(晋·皇甫谧《高士传·许由》)。卢照邻借用巢由两个历史人物表明他宁愿不要富贵荣华和长生不死,也只祈求正常人的健康长寿,渴望天下太平。李白的《行路难》,也多用典故,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长风破浪会有时”、“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等,都是借典明志,避免了一览无余的直白,值得细细品味。李白在被权贵排挤离开长安时,是“拔剑四顾心茫然”,人生之路何其艰难,但他以姜太公垂钓,伊尹梦舟的典故表明自己仍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自己定会受重用,终有一天会实现抱负。而在柳宗元的《行路难》其一中,“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利用夸父逐日最后却被鼠蚁吞噬的典故与九寸小人“生死亦足终天年”作比,慨叹大志却少成功,人生之路艰难,徒劳儿女空悲伤。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以古论今,既不违背其本意,并且能于旧中求新,更要让其诗能令如己出,自成一家风范。三位诗人都用典明志,反映了他们文学底蕴深厚,善于思考,由此也可以看出用典是当时诗人明志的一大技巧,心中有志借典故来暗示,含蓄优雅却又耐人寻味。
乐山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3 (2)今昔对比 如果说用典使三位诗人的诗歌典雅醇厚,那么对比则让其诗歌形象更为鲜明,感情更为强烈。在三位诗人的诗中,都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把“难”字刻画得深刻透明。 “君不见长安城北渭桥边,枯木横槎卧古田”与“昔日含红复含紫,常时留雾亦留烟”作比,现在的萧瑟之景和昔日的枝繁叶茂,诗人都淋漓尽致地铺陈与渲染,一凋敝一繁华,这一对比更增添了沉重感,说明了繁华易逝,没有任何人或国家能长存不败,所以人生在世,长盛很难。 再说李白的《行路难其二》中写道“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同样是贤士,韩信却遭淮阴市人讥笑其无能,贾生遭汉朝公卿嫉妒,皆不得善终,而郭隗受燕昭王重用,拥彗折节、谦恭下士,毫不嫌疑猜忌,其才能得到发挥。两相对比,可以看出李白渴望有像燕昭王那样贤明的君主,能重用贤士,自己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可是“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昭王已死,谁又能像他那样重用贤士呢?剩下的是沉重的叹息和愤怒的抗议。所以人生在世,长顺很难。 而柳宗元在《行路难》其一中,“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最后却“须臾力尽道渴死,狐鼠蜂蚁争噬吞”,而“北方竫人长九寸,开口抵掌更笑喧”最后“啾啾饮食滴与粒,生死亦足终天年”。诗人把夸父和九寸竫人作比,一个有大志向却惨死途中,一个无志向,仅啾啾饮食便可满足,却能得养天年,暗示了大志难成,人生路难。徒劳有志儿女空悲伤。所以人生在世,成功很难。 文学创作源于作家与人生经验的一种遇合,而这种遇合关系的建立,作为主体的作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三位诗人感情激烈,皆用对比喻示人生艰难,他们所创作的诗歌,与他们所看所想相关,即与人生经验相关,因此,他们借用今昔对比,可以反映出士人想要有所作为,想要国家永远繁荣与当时社会境况的矛盾。 (3)寄寓人生哲理 诗是会呼吸的思想,可以在典故中可以明白诗人的志向,在对比中感受诗人强烈的情感,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在诗中看到人生哲理,且不说对错,诗中都若隐若现地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看法,都含有沉重的气息,这大部分与他们的生平经历有关。卢照邻虽出生望族,但政治上坎坷失意,再加上患了“风疾”,长期饱受病
3 王先霈、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第142页。 乐山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4 痛折磨,所以他希望“但愿尧年一百万,长作巢由也不辞”,人生在世荣华富贵都是过往烟云,健康才最重要。“谁家能驻西山日,谁家能堰东流水”两个反问句道出了时光流水,无人能阻的无奈,生老病死,改朝换代以及自然运行规律又岂是你我能改变。反映了卢照邻看透世间千变万化,即使有心也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心情。 而李白在政治上屡次失意,怀才不遇的愤懑,使他总是“心茫然”,但他自身属于豪放派,早年更是与酒相伴,仗剑天涯,他是自信之人,所以曾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因此,在他被权贵排挤离开长安时,他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有长风破浪之心,终会有济沧海的一天。这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流传至今,为人们所称赞。后来,当他看透官场黑暗时,便说“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李白想要效仿张翰,不计薄名,纵酒行乐,不去在乎那些虚有的名声,这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适意态度相似。 再说柳宗元,幼年在长安度过,因此对朝廷的腐败无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有所见闻和感受,少年成才,进入官场,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地了解,然后参与了永贞革新,失败后一贬再贬,因此在《行路难》其一中拿夸父和九寸小人作比,喻示大志少成功。的确,大事难成,它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而后在《行路难》其三中说道“盛时一去贵反贱,桃笙葵扇安可当。”炙手可热的炭火因需求变化由珍贵化为卑贱,自然规律又岂是盛夏必需的桃席与蒲扇所能阻挡。柳宗元是想告诉我们人生只能适时而为,不可强求的哲理。 文学创作有两个基本要素:作家与人生经验。正是因为坎坷的人生经历让诗人们不得不思考人生,才会出现这么多哲理性诗句,而这些哲理性诗句也为唐代诗歌增色添彩。
二、艺术风格的差异 同样沿用七言乐府诗《行路难》旧题,也同样是通过用典、古今对比的手法抒发世路艰难、仕途坎坷的感慨,寄寓自我对人生的体悟,然而唐朝的三位诗人的诗歌却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1)语言风格之异 在卢照邻的诗中,辞彩富艳,内容广阔。比如在其诗中出现了“含红”、“含乐山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5 紫”、“银鞍”、“丹桂青榆”、“朱唇”、“金貂”、“白貌”等8种颜色词,语辞甚是艳丽,又如“香车”、“玉舆”、“宝袜”等,语言华丽,为我们描绘了初唐长安城内繁荣的市井,骄奢生活的世态风情图,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诗人由萧瑟之景“枯木横槎卧古田”开始联想,“昔日含红复含紫”最后也“一朝零落无人问,万古摧残君讵知”,然后就此叹道“人生贵贱无始终,倏忽须臾难久恃”,人生转瞬即逝,岁月悠久无限,最后道出心愿“但愿尧年一百万,长作巢由也不辞”。全诗从容舒展,徐缓不迫,并且在诗人淋漓尽致的描绘初唐风景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冷静的态度,但却激起读者心中的千层浪。此诗中对偶整齐,如“若个游人不竞攀,若个倡家不来折”、“珊瑚叶上鸳鸯鸟,凤凰巢里雏鹓儿”、“苍龙阙下君不来,白鹤山前我应去”,却不显呆滞散乱,从宫廷到社会再到人生,角度自然变换,一气呵成。 而李白不像卢照邻那样冷静,而是大声的呐喊,气势高昂,情绪高低起伏。李白被权贵排挤离开长安时,朋友以酒食给他践行,他开始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充满了痛苦与失落,由此联想到人生,“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用比兴的手法道出了人生之路的艰险,这时情绪达到了低谷,然而李白满腹才华,他不甘心借典故“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来重拾信心,认为自己终会被贤明的君主所重用。可是,离开长安,自己又将去何方呢?直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喝一口酒,豪气冲天,世路艰难又怎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全诗感情激荡起伏,复杂变化,没有华丽的语言,言辞直接爽朗,却字字打在心上,让我们感受到其中的悲壮与豪情。在《其二》中也是这样,“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诗歌一开头就陡起壁立,仿佛郁积在内心的感受一下子喷发出来,自然飘逸又瑰丽雄奇,气象不凡,让读者直呼畅快。 如果说李白像一位豪气的武将,那么柳宗元就是一位刚正的文臣。在柳诗的三首《行路难》中,均是先写典故,最后一联才点出自己的观点,让读者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如《其一》,前面五联都是举夸父逐日和九寸竫人的例子,最后才道出“睢盱大志小成遂,坐使儿女相背怜”的道理,文辞幽婉,言意凄凉。再如《其三》中“吐耀”、“喙张”、“豹踯”、“低昂”、“射朱光”、“飘奇香”,语言绮丽鲜秀。纵观柳诗,在他的古雅闲谈中,我们可以发现诗人有一种压抑不住的深广的幽愤,“君不见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论”、“盛时一去贵反贱,桃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