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前沿-问题和参考问题详解

-生物工程前沿-问题和参考问题详解
-生物工程前沿-问题和参考问题详解

硕士课程《生物科学与工程前沿》题目和答案

考核方式:总分100分

40%课程论文,自己选定生物科学与工程的某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题目,参与导师组织的科研汇报或科研讨论等容,写一份课程论文,核心是阐述某项研究或技术的原理、先进性和未来发展及其应用等,由导师根据平时表现和论文情况给出成绩,(百分制,即满分100分)

60%考试,从8位老师给出的46道题目中随机出10道题,进行统一的考试(百分制,即满分100分),题目答案仅供参考,可自己组织答案。

考核时间:请周媛媛安排考试,约?,具体时间、地点见学院通知

要求:考试时将导师打分的课程论文一起交给监考的课程负责老师。

说明:给出题目的答案仅仅是指导性的,供参考,包括2位老师没给出答案,是希望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考试时最好是自己根据数据来组织答案,这才算真正掌握,效果也会更好。

综述最好11月底写好,考试时10道题中选8道做(我)

继伦老师

1、如何进行微生物发酵菌种细胞通透性的改良与控制?

答案要点:超声波对微生物细胞膜的透性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是选择不同参数的超声强度对细胞膜进行作用,产生一种可恢复性损伤,使细胞膜透性发生改变。也可用不同照射参数的激光处理细胞,使细胞膜透性发生改变。学生通过对该题目容的了解和熟悉后,对微生物的改造和利用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还需自己补充)。

目的诱变选育甘油缺陷型菌株,调控细胞膜的通透性,添加甘油调节细胞膜的通透性,

2、发酵过程参数应用传感器监控的类型与方法?

答案要点:传感器的分类:生物传感器(酶传感器)、物理传感器(非接触气敏传感器、光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pH、溶氧等传感器)。了解这些传感器在发酵工业的应用情况、优点、缺点、回馈控制技术等,对优化控制发酵过程十分必要。(还需自己补充)。

3、非糖质原料发酵中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答案要点:了解除糖质、淀粉原料外还有哪些原料可通过适当处理后进行发酵。可根据不同产物讨论处理方法,应从工业应用的角度去分析可行性(含环保、成本分析等)。非糖质原料发酵工艺的特殊性决定不同的工艺方法,其中菌种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还需自己补充)。

林炜铁老师

4简述分子微生物生态学的起源、定义及其主要特点。

近20年来,分子生物学无论在基础理论还是在技术开发应用方面均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的产生和完善,使分子生物学不断向生物科学的各个领域渗透。这些技术的出现使生态学家能够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来解决其它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分子生物学家也尝试用自己的理论和技术来解决一些生态问题。1990年,Ward等人利用对环境微生物的16SrRNA序列分析,揭示了环境中存在大量未能培养的微生物。因此大量基于16SrRNA的分子微生物学方法被发展应用于复杂的微生物生态研究,以获取更多的微生物信息,从而促使了分子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形成与发展。

分子微生物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微生物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其分子机制的科学,它是分子生态学分支学科之一。

其主要特点是研究微生物群体(微生物区系或正常菌群)与其周围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条件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强调生态学研究中宏观与微观的紧密结合,优势在于对生态现象的研究不仅注意外界的作用条件,而且注意分析部的作用机制。

分子微生物生态学应解决的核心问题是:①发现新的微生物并对其分类;

②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构成;③微生物群落的功能;④微生物种群生长动力学,以及群落间的相互作用与信号传递;⑤微生物种群遗传学与进化。

主要研究容包括水生微生物;微生物与金属的相互作用;生物信号;微生物膜和垫;人体微生物生态;细菌与真菌、原生动物的拮抗作用;微生物群落的生态原理;陆地生态系统的微生物多样性和作用;微生物与有机污染物的相互作用;不可培养微生物;原核生物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微生物驱动的生态系统功能;微生物群落对全球变化的影响;极端环境和天体微生物;细菌共生体;进化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基因组学;病毒对微生物群落分析的影响;微芯片用于微生物群落分析;胁迫(抗逆)反应;环境生物技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新生命和新代途径);海洋微生物;病原体生态学;新的生物分析和生物信息学方法。

6论述分子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过程中所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

微生物培养及显微技术作为微生物的手段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环境多数微生物处于“存活但不能被培养”的状态。而不依赖于微生物培养的分子生物学方法避开了传统微生物培养分析的环节,直接从样品中抽取总DNA,然后通过PCR扩增及其相关技术、核酸杂交技术、RNA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对直接提取的总DNA进行分析,了解其中微生物信息。这些通过遗传物质进行研究的分子方法,为微生态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并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①基于PCR技术的DNA指纹图谱技术,包括:16SrDNA文库构建、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时间温度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PCR-TGGE)、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分析(RAPD)、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

②核酸杂交及其相关技术,包括:DNA-DNA/DNA-rRNA分子杂交、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

③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包括:rRNA技术、16S~23SrRNA基因间隔

区序列。

④其他生化技术手段,如荧光标记蛋白的应用、荧光染色计算菌数、脂肪酸谱图分析和稳定性同位素标记技术(stableisotope probing,SIP)等。

7简述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的原理及主要步骤。

DGGE原理是:DNA双螺旋解离条件与变性剂浓度相关,到达解离最低优选温度(TM)时,DNA双链将部分解离,分开的DNA将会使它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移动速度显著下降,而双螺旋部分解离的条件又是由DNA碱基序列所决定的。因此即使是大小相同,但碱基排列有差异的DNA片段,在不同浓度梯度的变性剂(脲素和甲酰胺)凝胶中电泳,根据部分解离的条件不同,其移动速度不同而得到分离,通过染色后可以在凝胶上呈现为分散的条带。该技术可以分辨具有相同或相近分子量的目的片断序列差异,可以用于检测单一碱基的突变和遗传多样性以及PCR扩增DNA片段的检测。

主要步骤:①样品的采集;②DNA提取及纯化;③样品16SrDNA或18SrDNA 片段的PCR扩增;④选择优化学变性剂浓度围和电泳温度时间进行分析;⑤制胶、染色;⑥样品的DGGE/TGGE分析。

8什么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该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是根据已知微生物在不同分类级别上种群特异的DNA序列,以利用荧光标记的特异寡聚核苷酸片段作为探针,与环境基因组中DNA分子杂交,检测该特异微生物种群的存在与丰度。

该技术的优点是可以进行样品的原位杂交,应用于环境中特定微生物种群鉴定、种群数量分析及其特异微生物跟踪检测等。它提供了微生物形态学、数量、空间分布与环境方面的信息,可以对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动态地观察与鉴定。FISH技术整个细胞是被固定的,采用16S或者23SrRNA与荧光标记的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杂交,再由扫描共焦激光显微镜(SCLM)观察固定的细胞。由于杂交的是整个细胞,省去了提取DNA,PCR扩增以及克隆等步骤。FISH 技术就像Northern、Southern印记一样,是基于两个寡核苷酸通过互补序列配对。但是对FISH来说,靶序列是留在组织中而没有必要要象Northern、Southern 技术一样在杂交之前首先要分离核酸。

而该技术的局限性在于受到环境样品微生物的生理状态的影响,芽孢、放线菌及休眠时期的细胞的细胞膜的通透性低,影响群落中部分种属丰度的错误估计。而且FISH由于事先要根据已知种属设计探针,不能检测出环境样品中的未知种属。

9 以一种植物为例,阐述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步骤

以胡萝卜为例,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步骤如下:

1)培养材料的采集

从理论上讲,植物具有全能性的细胞有三类:受精卵、发育中的分生组织细胞和雌雄配子及单倍体细胞。我们选用茎尖作为培养材料。通常切块在0.5cm左右。

2)培养材料的消毒

A、先将材料用自来水冲洗干净,最后一遍用蒸馏水冲洗,再用无菌纱布吸干水分,并用消毒刀片切成小块。

B、在无菌环境中将材料放入70%酒精中浸泡30-60s

C、再将材料移入0.01%升汞中消毒10min。

D、取出后用无菌水冲洗三四次。

3)制备外植体

在无菌环境下,将已消毒的材料切成0.2-0.5cm厚的小片。

4)接种和培养

在无菌的条件下,将切好的外植体立即接种在培养基上,并用无菌封口膜封口。置于25度的培养室增殖分化。

5)根的诱导

继代培养形成的不定芽和侧芽一般没有根,须转到生根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培养。1个月后即可获得健壮根系。

6)组培苗的练苗移栽

试管苗进入自然环境前必须进行炼苗。一般先把培养容器打开,于室自然光照下放3天后取出小苗,洗掉根上的培养基后移栽入准备好的基质中。适当遮阴,加强水分管理。

10简述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育种工作中的优越性

答:1)、去除了细胞壁的障碍,突破种、属的界限,各类微生物细胞均可进行原生质体融合,特别是对某些钝感微生物细胞更有意义。

2)、原生质体融合是两亲株细胞整套遗传物质的接触,基因间发生交换重组的机会多,甚至是多次的交换重组,因而可以产生多种类型的融合重组子。

3)、原生质体融合的亲株数不仅限于两个,也可以是三个、四个,这一点常规杂交是不可能的。另外,融合时不仅限于细胞,还可以是细胞核、线粒体或人造脂质体间的融合。

4)、原生质体融合时有PEG等助融剂作用,所以融合重组频率高,有利于后续融合重组子的筛选。

5)、原生质体融合也可同其它微生物细胞遗传性状改良方法相结合,使更多的性状得以集中,优中选优。

6)、为了提高筛选率,可以对一株原生质体先进行高温、药物或紫外线等因素钝化处理,然后再与另一株原生质体融合,以便于在再生菌落中筛选融合重组子。

7)、融合工作要求设备条件不高,一般实验室都可以进行。

穗平老师

11、酶的K

cat 和K

S

型抑制剂具有什么样的特性?

12、近年来酶制剂的应用在环境、化工、饲料、医药等行业中得到广泛的重视。在酶制剂使用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酶在高温下的操作稳定性。请问可以通过何种途径获得耐高温的酶?

13、cAMP在酶的生物合成中有什么作用?

14、胰脏分泌的丝氨酸型蛋白酶有哪些,试比较它们催化过程的异同,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分子机制。

15、有哪些生化技术可以用于不同分子质量蛋白质的分离?试述各自的技术原理。

16、试述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菌种选育应用。

17、现欲利用基因工程菌生产耐高温木聚酶产品(干粉),试拟出合理的完整工艺步骤,并说明主要工艺设计思路。

18、举例说明酶共价修饰作用的机理,并简述该机制在细胞物质代调节中的特点。

19、描述味精发酵生产工艺及清洁生产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

20、工业生物技术的涵是什么?试描述国外工业生物技术发展的现状。

浦跃武老师

21、简述生物质能源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生物质能的研究开发, 主要有物理转换、化学转换、生物转换3大类。涉及到气化、液化、热解、固化和直接燃烧等技术

22、发酵工业污水资源化综合治理应如何进行?

23、论述反硝化过程N

2O的释放及N

2

O的温室效应效果。

24、论述植物合成磷酸酯淀粉的机理及提高磷酸酯淀粉的含量。

罗立新老师

25. 工业微生物学的研究和应用对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答:科学的进步、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空前的社会繁荣。但是人类的生产活动,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全球资源开发,加上工业废弃物的任意排放和人口的急剧增长,使人类又深深地陷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全球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困境之中。当今人

类社会面临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疾病危害、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资源匮乏、生态平衡破坏、生物物种大量消亡等主要问题和挑战,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的呼声。要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生物科学和技术,包括工业微生物学来解决。

(1)粮食与农业问题

粮食生产是全人类生存中至关重要的大事,农业是人类赖以的最重要的客观基础。微生物不仅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而且与食品安全和质量改善密切相关。

首先,土壤的形成及其形成其肥力的提高有赖于微生物的作用。土壤中含氮物质的最初来源是微生物的固氮作用。土壤中含氮物质的积累、转化和损失,土壤中有机质尤其是腐植质的形成和转化、土壤团聚结构的形成、土壤中岩石矿物变为可溶性的植物可吸收态无机化合物等等过程都与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相关:由于微生物的活动,使得土壤具有生物活性性能,推动着自然界中最重要的物质循环,并改善着土壤的持水、透气、供肥、保肥和冷热的调节能力,有助于农业生产。微生物在提高土壤肥力、改进作物特性(如构建固氮植物)等方面,都可大显身手。

其次,随着人类对环境和食品安全质量的要求愈来愈高,易造成环境和食品污染的化学农药、化学化肥愈来愈不受欢迎,绿色农业或有机农业、绿色食品的呼声愈来愈高。而绿色农业或有机农业、绿色食品离不开微生物的作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作物的防病、防虫害也与微生物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植物的许多病原就是各类微生物,而反过来也可以利用某些微生物来防治农作物的某些病虫危害。有机肥的积制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把有机物质改造为腐殖质肥料的过程。有机和无机肥料施人土壤后,只有一部分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其余部分都要经过微生物的分解、转化、吸收、固化,然后才能逐渐并较长时间地供给植物吸收利用。

另外,农产品的加工、贮藏,实际上很多是利用有益的微生物作用或是抑制有害微生物的危害的技术。

(2)资源与能源问题

当前,化石资源和能源日益枯竭问题正在严重地困扰着世界各国。而微生物能将地球上永无枯竭之虞的生物质资源逐步成为替代石油、煤炭等的工业原料,如将自然界蕴藏量极其丰富的木质纤维素(如玉米芯、秸秆)等可再生资源转化成各种化工、轻工和制药等工业原料。这些产品除了传统的乙醇、丙酮、丁醇、乙酸、甘油、异丙醇、甲乙酮、柠檬酸、乳酸、苹果酸、反丁烯二酸和甲叉丁二酸等外,还可生产水酸、乌头酸、丙烯酸、己二酸、丙烯酰胺、癸二酸、长链脂肪酸、长链二元醇、2,3-丁二醇、γ-亚麻酸油和聚羟基丁酸酯(PHB),等等。由于微生物发酵具有代产物种类多、原料来源广、能源消耗低、经济效益高和环境污染少等优点,故必将逐步取代目前需高温、高压、能耗大和“三废”严重的化学工业。微生物在金属矿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有独特的作用,例如细菌沥滤技术,就可把长期以来废弃的低品位矿石、尾矿、矿渣中所含的铜、镍、铀等十余种金属不断溶解和提取出来,变成新的重要资源;利用产甲烷菌把自然界蕴藏量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生物量”(biomass)转化成甲烷,这是一项利国、利民、利生态、利子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措施。

微生物在能源生产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微生物代工程在解决能源问题上将发挥重要作用。据估计,我国年产植物秸秆多达5~6亿吨,如将其中的10%进

行水解和发酵,就可生产燃料酒精700~800万吨,余下的糟粕仍可作饲料和肥料,以保证土壤中钾、磷元素的正常供应。例如,美国和澳大利亚科学家将大肠杆菌中利用5碳糖(木糖和阿拉伯糖)的途径导入运动发酵单胞菌(Zymomonas mobilis)中,实现了不同糖代途径的重组,使工程菌利用木屑水解液(主要成分为木糖)生产乙醇;再如最近发现能直接分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产生乙醇的热纤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thermocellum)。还可以利用光合细菌、蓝细菌或厌氧梭菌类等微生物生产“清洁能源”——氢气。例如,2000年日本科学家利用城市有机废弃物,如豆腐渣、米糠和麦麸等,以经富集培养的厌氧产氢微生物为产氢菌,通过发酵成功制取了氢气;2007年美国和荷兰的科学家进行了微生物燃料电池电助厌氧产氢工艺的研究,巧妙地结合了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利用环境中的微生物作为催化剂,通过电能的中间形式将碳水化合物等物质中的化学能转化为氢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3)环境保护问题

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以提高土壤、水域和大气的环境质量,创造一个适宜人类生存繁衍、并能生产安全食品的良好环境,是人类生存所面临的重大任务。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对于进入环境的日益增多的有机废水污物和人工合成有毒化合物等所引起的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而微生物是这些有机废水污物和合成有毒化合物的强有力的分解者和转化者,起着环境“清道夫”的作用。在环境保护方面可利用微生物的地方甚多,例如可以利用微生物肥料、微生物杀虫剂或农用抗生素来取代会造成环境恶化的各种化学肥料或化学农药;利用微生物生产可生物降解塑料替代目前正在大规模使用的非生物降解塑料以减少环境污染;利用微生物来净化生活污水和有毒工业污水,进行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等。

(4)医药与健康问题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是因为各种传染病构成了人类的主要疾病,而防治这类疾病的主要手段又是各种微生物产生的药物,尤其是抗生素。自从遗传工程开创以来,进一步扩大了微生物代产物的围和品种,使昔日只由动物才能产生的胰岛素、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等高效药物纷纷转向由“工程菌”来生产。与人类生殖、避孕等密切相关的甾体激素类药物也早已从化工生产方式转向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或bioconversion)的生产方式。此外,一大批与人类健康、长寿有关的生物制品,例如疫苗、菌苗和类毒素等均是微生物的产品。进入21世纪,微生物发酵产业将呈现全新的局面, 除了更广泛地利用和挖掘不同生境 (包括极端环境)的自然资源微生物外,基因工程菌将形成一批强大的工业生产菌,生产外源基因表达的产物,特别是药物的生产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结合基因组学在药物设计上的新策略,将出现以核酸为靶标的新药物的大量生产,微生物制药工业的生产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在新世纪人类将完全征服癌症、艾滋病以及其他特殊的疾病,为人类的生存、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6. 请解释三域学说(Three Domain Proposal),为什么将16S rRNA或18S rRNA 作为生物进化的标尺?

答:20世纪70年代,美国科学家Carl Woese发现一群序列奇异的细菌——甲烷细菌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与细菌在同一进化分枝上,即同属原核生物群、这类细菌称为古细菌(Archaebacteria),古细菌与原核生物、真核

生物间的16SrRNA序列的同源相似性均低于60%,因此,1990年Woese等人正式提出了生命系统是由细菌(bacteria)域、古菌(Archae)域和真核生物(Eukarya) 域所构成的三域学说(Three Domain Proposal)。

16S rRNA或18S rRNA被普遍公认为是一把好的谱系分析的“分子尺”,这是因为:

(1)rRNA具有重要且恒定的生理功能;

(2)在16SrRNA或18S rRNA分子中,既含有高度保守的序列区域,又有中度保守和高度变化的序列区域,因而它适用于进化距离不同的各类生物亲缘关系的研究;

(3)16SrRNA或18S rRNA分子量大小适中,便于序列分析;

(4)rRNA在细胞中含量大(约占细胞中RNA的90%),也易于提取;

(5)16SrRNA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中(真核生物中其同源分子是18S rRNA)。因此它可以作为测量各类生物进化的工具。

27. 论述不同微生物细胞制备原生质体的原则与依据。

答:根据各种微生物细胞壁的组成和结构不同,可以选用不同的酶或再结合一些其它措施去除细胞壁,下表综合列出各种微生物细胞制备原生质体的方法。

28. 解释细胞膜流动性和不对称性及其生物学上的意义。

答:膜的流动性(membrane fluidity)是指构成膜的脂和蛋白质分子的运动性。膜的流动性不仅是膜的基本特性之一,也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细胞膜适宜的流动性是生物膜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

(2)酶活性与流动性有极大的关系,流动性大活性高;

(3)如果没有膜的流动性,细胞外的营养物质无法进入,细胞合成的胞外物质及细胞废物也不能运到细胞外,这样细胞就要停止新代而死亡;

(4)膜流动性与信息传递有着极大的关系;

(5)如果没有流动性,能量转换是不可能的;

(6)膜的流动性与发育和衰老过程都有相当大的关系。

膜的不对称性 (membrane asymmetry) 是指细胞质膜脂双层中各种成分不是均匀分布的,包括种类和数量的不均匀。膜脂、膜蛋白及膜糖分布的不对称性导致了膜功能的不对称性和方向性,使膜两侧具有不同功能。保证了生命活动的高度有序性。膜的不对称性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它与膜上的物质运输、细胞间的联系、细胞粘着及细胞识别等有关。

29. 何谓极端微生物?为什么目前微生物学及微生物生理学的研究热点从一般微生物转向极端微生物?

答:极端环境通常是指普通微生物不能生存的那些环境条件,例如高温、低温、高酸、高碱、高盐、高干燥、高辐射、高压、高药物浓度或寡营养等环境都属于极端环境。在这些极端条件下,还有不同类型的微生物生活着,这些微生物被称为极端(环境)微生物(extreme environmental microorganisms)或嗜极菌(extremophiles)。

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极端微生物学的研究,是微生物学及微生物生理学发展的前沿领域。由于极端微生物的生理习性特异,是一般微生物所不具备的,可利用于不同领域,如利用嗜热菌的代快、世代时间短、酶的热稳定性高等特点,用于发酵可减少污染、节约能量、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嗜盐菌的紫膜具有特殊光能转化作用,可作为生物能电池;嗜碱菌的胞外酶具耐高碱特性,可用于工业酶制剂生产,并处理碱性工业污水;嗜酸菌已广泛用于金属矿物的溶浸,目前铜、铀等金属已用该法于生产。此外,极端微生物的生态、机能、生理、生化反应和遗传基因等理论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扩大并加深对生命本质及生物进化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

30 阐述细菌耐药性的可能机制,控制细菌耐药性可采用哪些策略?

答: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有非特异性耐药机制(包括改变膜的通透性、增强膜对抗生素的外排功能以及形成生物被膜)和特异性耐药(包括酶对抗生素的修饰和灭活以及药物作用靶点的突变和过度表达)。

从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知道控制细菌耐药性的最关键是要控制抗菌药的使用,然后在其基础上研制新型的抗菌药,两者互相结合好才能有效地控制耐药性细菌的蔓延。

(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普及相关医疗知识,合理使用抗生素;改善饲养环境,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3)加强药政管理;

(4)新抗生素和质粒消除剂的研制。

31. 论述异养微生物对糖降解途径的多样性及其生理机能。

答:糖普遍作为化能异氧型微生物构成细胞组分的碳源,提供能量的来源,又是合成各种发酵产物的良好原料。微生物对糖的代方式很多,但可归纳为有氧降解和无氧降解两大类。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可有两条降解葡萄糖的途径:一是经糖酵解途径(EMP途径)降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再进入三羧酸循环(TCA

环);二是葡萄糖经HMP途径彻底氧化。有氧降解的最终产物是CO

2和H

2

O,同时

产生组成细胞物质的各种中间产物,并产生大量的能量。微生物对氧的无氧降解途径和发酵产物因菌种而异,但大致仍以EMP途径和HMP途径为基本方式,

或是利用两条途径组成所谓混合途径。发酵产物有各种有机酸、醇类和气体(CO

2和H

2

),产能水平较低。

糖的酵解是各种发酵的基础,发酵作用是酵解过程的发展。酵解途径(glycolysis)又称EMP途径(Embden-Myerhof Pathway,简写为EMP),这条途径是生物界共有的。从生命起源来看,最古老的生物是在缺氧的大气中产生的,无氧发酵是生物以有机分子作能源的最简单和最原始的生化途径。现在的好氧生物多数(包括哺乳动物)仍保持着这种“原始”的能力,但将这种原始途径作为它们用氧进一步氧化发酵产物的准备阶段,而厌氧微生物是以此途径作为获得能量的唯一方式。

除了通过糖酵解氧化葡萄糖外,大多数微生物还有一条彻底分解葡萄糖为

CO

2和水的途径,即是葡萄糖在转化成6-磷酸葡萄糖酸后就分解为CO

2

和5-磷酸

核酮糖,也就是在单磷酸己糖的基础上开始降解,故称单磷酸己糖途径(hexose monophosphate pathway,简称HMP途径)。HMP途径在微生物生命活动中意义重大,主要有:(1)供应5-磷酸核糖,以合成嘌呤和嘧啶核苷酸,最后合成核酸、辅酶等;(2)提供大量的还原力NADPH+H+,除了部分被转氢酶催化变为NADH +H+,再进入呼吸链氧化,可生成大量的ATP外,主要还是作为细胞合成脂肪酸、胆固醇、谷氨酸等需氢的一种重要来源;(3)途径中的4-赤藓糖、景天庚酮糖等可用于芳香族氨基酸合成、碱基合成、及多糖合成;(4)磷酸戊糖循环的功能对于光能和化能自养菌具有重要作用,这两类微生物细胞中的含碳成分都是由CO

2

和1,5-二磷酸核酮糖缩合而成,而后者是由5-磷酸核糖转变而来;(5)生成的6-磷酸果糖、3-磷酸甘油醛等可进入EMP途径,进而代为丙酮酸,这样

HMP途径与EMP途径相联系,可以调剂戊糖供需关系;(6)途径中存在C

3~C

7

碳的糖,使具有该途径微生物的所能利用的碳源谱更为广泛;(7)通过该途径可产生许多种重要的发酵产物,如核苷酸、若干氨基酸、辅酶和乳酸(异型乳酸发酵)等;HMP途径在总的能量代中占一定比例,且与细胞代活动对其中间产物的需要量相关。

ED途径是少数EMP途径不完整的细菌所特有的利用葡萄糖的替代途径。由于它可与EMP途径、HMP途径和TCA循环等代途径相联,故可相互协调,满足微生物对能量、还原力和不同中间代产物的需要。所以ED途径也是微生物的一条重要代途径,广泛分布在细菌尤其是革兰氏阴性菌中。ED途径的生理功能在于:(1)ED途径的中间产物可以参与嘌呤、嘧啶、芳香族氨基酸及辅酶等物质的合成;(2)提供了ATP及还原力(NADPH+H+、 NADH+H+)。

32. 试述酵母菌的呼吸与发酵之间的调节机制。

答:兼性细胞在无氧和有氧条件下都能利用葡萄糖,这种细胞在无氧条件下利用葡萄糖生成乳酸。当兼性细胞从发酵转回呼吸代(即引入氧)时,立即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葡萄糖消耗速率迅速下降许多倍;二是乳酸的生成几乎降至零。葡萄糖的消耗受到抑制,乳酸的堆积终止,同时开始耗氧的现象称作巴斯德效应(Pasteur effect)。这是150多年前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在研究酿酒发酵过程中发现发酵作用与氧的浓度成反比所得知的,但这是所有兼性细胞的共性。

目前的研究表明,这种效应的主要原因在于酵解途径与TCA环对ADP和pi 的竞争作用。在有氧条件下,每摩尔葡萄糖完全氧化产生的ATP比酵解途径产生的多得多,因而细胞在厌氧条件下要求在单位重量和单位时间产生与有氧条

件下相同数量的ATP,则需要消耗葡萄糖量大得多,所以耗氧一开始葡萄糖的消耗就减慢。在有氧代中产生大量的ATP和柠檬酸是磷酸果糖激酶的负效应子,而该酶的正效应子ADP又因线粒体对其有很高的亲和力而竞争去了,因此它往往处于失活状态。另外,由于6-磷酸果糖积累,6-磷酸葡萄糖也增多,回馈抑制了磷酸己糖激酶。还由于ADP优先进入线粒体,磷酸甘油酸激酶和丙酮酸激酶因缺乏磷酸基团受体而使反应受阻。后一种情况是由于在有氧的情况下呼吸链对NADH+H+有高度的亲和力,因此几乎没有NADH+H+用于丙酮酸还原为乳酸。因此,总的结果是有氧(呼吸)抑制了无氧呼吸(发酵)。这表明细胞在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能量代时,就宁可“关闭”低效率的代途径。例如,酵母菌的酒精发酵,在有氧情况下由于进行呼吸作用,使酒精产量大量降低,糖的消耗速率也大为减慢,经对巴斯德效应的研究得出,每单位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比无氧条件下生成的酵母量多5~10倍左右,并且通过氧化途径菌体消耗葡萄糖的速率比发酵作用时低。

由于糖分解而产生的呼吸抑制,称为克奈特瑞效应(Crabtree effect),是与巴斯德效应相反的现象,又称为反巴斯德效应。在好气条件下,当葡萄糖浓度超过5%时,会阻滞酵母细胞中呼吸酶的合成和线粒体的形成,迫使酵母菌进入发酵,酵母也由于发酵而增殖。这些受阻遏的细胞呼吸能力低,细胞线粒体数目少,完整形态的线粒体几乎不存在,尤其膜发育不好,只看到膜状的不明显的结构,合成蛋白质能力也低。在去阻遏过程中,线粒体数目增加,并出现具完整形状的脊发达的线粒体。果糖也与葡萄糖一样,即使在好氧条件下,酵母菌大部分因发酵而增殖,抑制呼吸体系。与巴斯德效应一样,影响呼吸能力发达的葡萄糖作用机制中,ATP、ADP和pi都是重要的调节因子,克奈特瑞效应是由于糖酵解夺去了氧化磷酸化的基质而引起的,而且还由于蛋白质合成受阻,以及伴随已有线粒体分解的复杂机制而发生的现象。由此可见,巴斯德效应和克奈特瑞效应同为糖代中重要的调节机制。

33. 试述微生物由非糖前体物合成细胞多糖的过程及其主要控制点。

答:肽聚糖的生物合成:

肽聚糖是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杂多糖,它的合成比同多糖的合成复杂得多,其合成过程简单地说可分为3步进行:(1)在细胞质中合成胞壁酸五肽,这一阶段起始于N-乙酰葡糖胺-1-磷酸,自N-乙酰葡糖胺-1-磷酸开始,以后的N-

乙酰葡糖胺、N-乙酰胞壁酸以及胞壁酸五肽都是与糖载体UDP相结合。(2)在细胞膜上由N-乙酰胞壁酸五肽与N-乙酰葡糖胺合成肽聚糖单体——二糖肽亚单位。这一阶段中有一种称为细菌萜醇(bactoprenol,简称bcp)的脂质载体参

类异戊二烯醇(isoprenol),与,这是一种由11个类异戊二烯单位组成的C

55

它通过两个磷酸基与N-乙酰胞壁酸相连,载着在细胞质中形成的UDP-N-乙酰胞壁酸五肽转到细胞膜上,在那里与N-乙酰葡糖胺结合形成磷脂中间体,并借助细胞膜上的酶,在膜外合成直链状聚合物(此过程又称为磷脂循环),并在L-Lys ,形成二糖肽亚单位。(3)已合成的二糖肽插入细胞膜外的上接上五肽(Gly)

5

细胞壁生长点中并交联形成肽聚糖。这一阶段的第一步是多糖链的伸长。二糖肽先是插入细胞壁生长点上作为引物的肽聚糖骨架(至少含6~8个肽聚糖单体的分子)中,通过转糖基作用使多糖链延伸一个双糖单位;第二步通过转肽酶的转肽作用(transpeptidation)使相邻多糖链交联。转肽时先是D-丙氨酰-D-丙氨

酸间的肽链断裂,释放出一个D-丙氨酰残基,然后倒数第2个D-丙氨酸的游离羧基与邻链甘氨酸五肽的游离氨基间形成肽键而实现交联。

34. 以大肠杆菌色氨酸(trp)操纵子为例,说明酶合成作用中的阻遏机制和衰减机制。

答:大肠杆菌的色氨酸操纵子含有5个结构基因和1个操纵基因,它参与从分支酸(chorismic acid)生物合成色氨酸的代调节机制。由于没有过量的色氨酸存在,阻遏物质没有活性,因此不能附在操纵子部位而合成mRNA。一旦加入色氨酸,无活性阻遏物则与色氨酸相结合形成活性型附在操纵子上,从而阻止mRNA的合成。所以,当培养基中有可以利用的色氨酸存在时,大肠杆菌就不会合成与色氨酸合成途径有关的酶。根据色氨酸操纵子的作用机制可以画出回馈阻遏模式图。从模式图可看到,回馈阻遏模型中,操纵子的开关情况正好与诱导模型相反。回馈阻遏之所以可以同时回馈调节相关的几个酶,其原因即在于一条合成代途径中的几个酶的结构基因往往成串地分布在同一个操纵子上,或者尽管分散在不同的操纵子上,但这些操纵子受同一个调节基因编码的原阻遏物的控制,因而有协同作用。

与启动子P、操纵基因O 具有弱化控制机制的操纵子的第一个结构基因S

1

之间有一段叫做前导DNA的核苷酸序列。操纵子的转录必须经这前导区才能进入结构基因区。以色氨酸操纵子为例,其前导mRNA 上有4个特殊区域(A、B、C和D),A区可以翻译成14个氨基酸残基,其中有两个Trp残基,A区后面紧接着终止密码子(UGA)。C区和D区碱基配对则形成终止结构,C区和B区的碱基配对则形成非终止结构。究竟出现哪一种类型的配对取决于核糖体沿前导mRNA前进的速度,也最终取决于Trp-tRNA的浓度和Trp的浓度。如果Trp-tRNA 足够的(假设其它氨基酰-tRNA亦不缺),翻译就能顺利地进行,核糖体迅速到达A区末的终止码,这时,核糖体实际上交搭在A区和B区(核糖体可容20个左右核苷酸),从而使A区和B区无法配对,余下的C区和D区配对而形成终止结构,它能起转录中止的信号作用,使RNA多聚酶和转录本从DNA模板上脱落下来。如果Trp-tRNA缺乏,核糖体就会在Trp的密码子前耽搁较长时间,当B 区与C区有可能配对时,核糖体尚未到达与A区和B区交搭的位置,因此形成B 区与C区配对的非终止结构,转录继续进行,RNA多聚酶进入结构基因区。如果其它氨基酰-tRNA 也缺乏,当D区的RNA转录出来时,核糖体甚至还没有到达A 区,因而将形成A区与B区配对,C区与D区配对,转录也被CD配对中止。由此可见,弱化作用不是“全部或没有”的开关式的调节,而仅仅是对控制氨基酸水平的轻微改变作出的分级及响应。

35. 从突变的机制看在微生物菌种选育中能否实现定向突变?请给予说明。

答:可以,例如应用DNA Shuffling技术先将来源不同但功能相同的一组同源基因,用DNA核酸酶I进行消化产生随机小片段,由这些小片段组成一个文库,使之互为引物和模板,进行PCR扩增,当一个基因拷贝片段作为另一基因拷贝引物时,引起模板转换,重组因而发生,导入体后,选择正突变体作为新一轮的体外重组。一般通过2~3个循环,得到产物大幅度提高的重组突变体。

再就是将基因工程技术的引入使得途径操作对代途径中的酶反应进行精确修饰,从而改善细胞性质。这就是20世纪 90年代出现的新学科——代工程技术。

36. 根据你所学的微生物学知识,你认为微生物分子生物技术可以在哪些方面给人类健康及环境保护带来新的发展和应用。

答:微生物分子生物技术可以给环境保护带来多个方面的发展和应用,主要包括:

(1)构建具有更强的降解能力的遗传工程菌,降解各种环境污染物,特别是难降解的环境污染物。

(2)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跟踪监测降解微生物在环境中的行为。

(3)利用分子生物技术监测环境中的有害微生物。

(4)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环境污染物对大分子(特别是DNA、RNA)的作用。选育转基因的优良动、植物品种减少农药、化肥用量,减缓环境污染。

周世水老师

37.根据微生物生长莫氏方程中的μmax,在发酵罐中快速提高菌种浓度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及其影响原因。

答:模氏方程μ=μmaxS/(k+S),其中S是限制性底物,因此欲使微生物以最快的比生长μmax生长繁殖,需要对各种可能影响的因素进行优化,具体考虑因素:1)底物,包括碳源,最容易利用的是葡萄糖,考虑成本可选择廉价来源的碳水化合物,如淀粉、糖蜜等;氮源,涉及有机和无机氮源,考虑成本和微生物利用的难易程度;P、S、各种微量元素,都对生长繁殖有一定影响。应进行多种影响因素的优化。

2)温度,微生物生长繁殖、代都有最适温度,但要结合生产发酵的罐及其控制、操作等情况综合确定最适温度,特别是最适温度在整个发酵过程中是动态的,而不是仅仅实验中μmax时的温度;

3)pH值,微生物生长繁殖有最适pH值,而发酵过程pH值会不断的变化和波动,特别是微生物处于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最适pH值。因此,发酵过程应及时调整发酵液的最适pH值,整个过程都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动态最适pH值;4)通气,对于好氧培养,应保证供氧水平维持在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临界氧浓度之上,太高会浪费而增加成本,太低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间接增加成本。因此,实际发酵的氧浓度应适当高于临界氧浓度,情况是基于在线氧测定情况和实际供氧控制情况。

5)底物、产物、副产物浓度的适当控制,如底物浓度过高反而会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速度,产物、副产物浓度过高都会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速度,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判定和控制。

当然还有其它情况影响到微生物生长繁殖速度,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38.细胞高密度好氧培养时,涉及到哪些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原理。

答:高密度培养意味着发酵液的高浓度,传质、供氧等都受到极大的影响。发

酵液中的氧浓度是个动态过程,受供氧速度和微生物耗氧速度的共同影响。由于高密度细胞培养的耗氧速度快,而氧在发酵液中溶解度低等原因,使高密度培养的供氧成为限制因素。

供氧速度与通气速度、搅拌、氧分压大小、罐压、液高等都有直接关系,因此需要优化多个因素,在保证供氧的氧浓度高于临界氧浓度之上,但又不能太高造成浪费而增加成本。另外,培养基浓度会对溶氧速度有显著影响,优化时考虑培养基浓度,在满足最快生长繁殖的前提下,靠补料培养来维持生长繁殖的最低浓度,保证获得高密度培养。还有温度会对溶氧速度有显著影响,优化发酵时最好采用较高温度。当然培养细胞浓度总有一定的上限,需要确定最优生产的最高菌体密度,而不是一味的提高微生物细胞浓度。

39.混合培养发酵有哪些应用领域,发酵菌种和发酵工艺应如何优化?

答:混合培养发酵的典型领域,如白酒、米酒、黄酒、酱油、醋、腐乳等各个领域,现以固态发酵的中国白酒来阐述。

中国白酒发酵考虑出酒率、酒的质量和发酵周期,因此发酵需要能够糖化淀粉的霉菌,具有一定的菌体浓度和生长代产生酶所需要的优化条件。同样酵母进行酒精发酵也需要一定的菌体浓度和最适发酵条件,但两种发酵工艺优化条件是不相同的。因此,根据不同微生物接种量、生长代情况和发酵不同阶段,确定不同阶段的最适工艺条件,特别是发酵菌种浓度的控制,包括接种浓度、菌体浓度随发酵不同阶段的浓度,以保证两者为最优化组合为前提。所以,实验和生产中的不同发酵条件、不同发酵阶段都要进行优化,以提高产品质量为第一前提,提高出酒率和缩短发酵周期为第二影响因素。

因此,利用现有微生物菌种组成、发酵工艺优化技术,对发酵不同阶段进行合理优化是混合培养发酵必须研究的,最好是能够建立不同微生物的对应动力学模式,这是指导混合微生物培养所必要的。

40.根据某化合物的菌种代途径,如何确定其关键代步骤。

答:菌种目的产物的代途径已知道,为进行基因工程的有目的改造或发酵过程的工艺控制,需要确定目的产物的关键代步骤和关键酶,即限制产物生成速度的代步骤和酶。例如,为提高目的产物的生成速度和生成率,可采用“扰动-回应”方法,即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如riRNA技术,或加入酶抑制剂等改变代途径特定酶的总酶活,或减弱某酶的表达量,或者改变环境条件如底物浓度、中间化合物浓度等,考察其对最终产物生成的影响程度。特别是结合代途径各阶段的反应动力学,建立计算机代模拟系统,确定代途径各种酶不同程度的改变对产物生成改变的影响程度,从而分析确定代途径的关键酶。这将为菌种定向

改造或发酵过程优化控制奠定基础。

41. 根据某化合物的菌种代途径和关键代步骤或关键酶,如何对菌种进行改造,以提高产物生成速度。

答:菌种目的产物的代途径和关键酶已知,为提高产物的生成速度和生成率,可通过基因工程来提高该酶的表达量,如增强该酶表达的启动子以提高转录,或通过提高该酶的基因拷贝数,获得更多的转录;也可通过体外的基因操作,即蛋白质工程,来提高该酶的单位酶活力或延长酶反应的半衰期,再将改造后基因引入到细胞取代原有基因。最终达到提高细胞该酶的总酶活力,提高目的产物生成速度的目的。

当然,改造的关键酶是指在目的产物代途径上的主要限制因素,其总酶活的提高程度,与目的产物生成速度的提高程度成正比例的对应关系,改造才会产生预期的效果。同时,关键酶酶活的提高有一定的边际效应,达到一定水平后就不再是关键酶,而原先的次级关键酶反而会变为关键酶。这时需要研究提高的是此酶(最初的次级关键酶),而不是已经提高过的原关键酶(已经不是关键酶),具体操作同上述方法。

42. 已知某糖蛋白基因,在构建其活性蛋白表达的工程菌时,如何选择宿主菌?答:糖蛋白是指蛋白链上结合一定数量的糖链,而糖链对蛋白的空间结构、蛋白活性、蛋白溶解性和蛋白稳定性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因此通过基因工程表达出活性糖蛋白,就需要选择合适的宿主菌,即能够进行正确糖基化的菌株。

各种基因工程菌种,大肠杆菌是不能够糖基化的,酵母、杆菌、霉菌等能够进行初步的糖基化,而动物细胞等能够进行糖基化,特别是糖蛋白来源的物种细胞,可进行完全的糖基化。这就是动物细胞发酵培养成为发酵研究和应用的重要原因,因为现在研究的很多蛋白是糖蛋白,且主要是来源于动物细胞。

因此,当糖蛋白的糖基化程度不高,或无条件进行动物细胞发酵培养或贴壁培养时,特别是需要微生物来大规模低成本培养时,可尝试构建酵母、杆菌、霉菌等基因工程,对其表达目的蛋白进行活性分析,确定能够正确糖基化的菌株,再进一步筛选高表达工程菌的研究途径。当然,随着糖蛋白基因工程菌研究的深入和增多,就会有很多资料可供借鉴和择宿主菌。

43. 阐述气液两相流强化膜过滤的机理和在发酵工业上可能的应用

答:一种膜的过滤速度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气液两相流可提高膜过滤速度。中空纤维膜气液两相流的过滤机理:1)当气体流量小, 气泡(流)尺寸小于管道尺寸60%时,会形成泡状流, 气泡会对流体产生强烈的扰动,破坏膜面

的浓差极化层。2)当气体流量较小,气泡尺寸接近管道尺寸,且> 60%时, 形成弹状流,即间隔出现气弹和含有细小气泡的液体。气弹头部压力较高而形成压力脉动,以及气弹与膜壁间形成一薄层液膜,远小于单相液流的传质层厚度, 同时液膜受到气体的剪切力更大而破坏浓差极化层,从而提高了膜表面的传质。3)当气体流量较大,气泡尺寸接近管道尺寸时, 形成块状流,对流体的扰动比泡状流剧烈, 对浓差极化层的破坏更大。4)当气体流量进一步增大,气体流速较高时,形成外圈为液膜、中心为气芯的环状流, 两相间分接口随着流动不断波动变化, 出现接口波, 起到与波纹形膜表面相似的作用;中心气流的高速运动会对液膜产生强烈的剪切作用。其中,弹状流提高传质效果最好, 不仅气体流量通常远低于液体流量,而且在外压式中空纤维膜组件中会使膜纤维产生晃动和振荡, 自动去掉中空纤维表面附着的污染物,减轻膜污染。

气液两相流还会影响到膜阻力,因气体分子也会部分透过膜,而气体的粘度远小于液体的粘度, 因而膜孔扩散的阻力变小。

因此,从降低传质层厚度、破坏浓差极化层和降低膜孔扩散阻力来共同提高膜过滤速度。

应用上有微滤分离工艺,可从液体中分离出粒径为0.05~10μm 的分散颗粒,如用微孔膜组件对9g/L酵母悬浮液的分离浓缩,气液两相流的过滤速度比单液相提高1倍左右。超滤分离工艺,对葡聚糖、医疗蛋白(HAS、BSA等)、生物酶、细胞、单胞原生物和微细颗粒(酵母、粘土等)的分离, 如使用平均孔径为0.01μm 的中空纤维超滤膜过滤上述物质, 其过滤速度会提高60%以上。

朱明军老师

44、近年来,运动发酵单胞菌已成为酿酒酵母以外发酵生产酒精的第二大菌种,与传统的酵母菌发酵生产酒精相比,该菌具有哪些特点?

答:该菌具有哪些特点:

1)耐高糖(>400g/L)

2)耐高浓度酒精(>100g/L)

3)低生物产量和高乙醇收率(在厌氧条件下,每消耗1mol/L的葡萄糖,可得1.9mol/L的乙醇)

4)比生长速率和发酵速度快。

45、根据你对小型发酵罐的认识,谈一下在上罐发酵过程中哪些环节可能会导致染菌以及如何避免?

答:造成发酵染菌的原因很多,但总结归纳起来,其主要原因有种子带菌、无菌空气带菌、设备渗漏、灭菌不彻底、操作失误等。

(1)种子带菌及防止

种子带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A)培养基及用具灭菌不彻底;(B)菌种在移种或接种过程中受污染。

菌种的移接工作是在无菌室中,按无菌操作进行。当菌种移接操作不当,或无菌室管理不严,就可能引起污染。另外在往发酵罐接种过程中染菌,应该在接种过程中操作准确和迅速。

(2)无菌空气带菌及防止

无菌空气带菌是发酵染菌的主要原因之一。杜绝无菌空气带菌,必须从空气净化流程和设备的设计,过滤介质的选用和装填,过滤介质的灭菌和管理等方面完善空气净化系统。

(3)设备、管道存在“死角”

由于操作、设备结构、安装或人为造成的屏障等原因,引起蒸汽不能有效到达或不能充分到达预定应该到达的局部灭菌部位,从而不能到达彻底灭菌的要求。这些不能彻底灭菌的部位称为“死角”,“死角”可以是设备、管道的某一部位,也可以是培养基或其他物料的某一部分。管道多指法兰连接处等。

(4)设备渗漏引起染菌及防止

发酵设备、管道、阀门的长期使用,由于腐蚀、摩擦和振动等原因,往往造成渗漏。例为了避免设备、管道、阀门渗漏,应选用优质材料,并经常进行检查。

(5)操作问题

在发酵过程如操作不当也引起染菌,如移种时或发酵过程罐压力跌零,使外界空气进入而染菌;泡沫顶盖而造成污染;压缩空气压力突然下降,使发酵液倒流入空气过滤器而造成污染;等等。

46、请简述一下纤维素酶水解纤维素的大致过程。

答:首先我们应知道纤维素大分子的物理结构是由分子链排列整齐、紧密的结晶区和结构疏松但取向大致与纤维主轴平行的无定形区交错结合的体系。然后纤维素酶是一种多组分的复合酶,现已确定纤维素酶含有3 种主要组分,即切型β-葡聚糖酶、外切型β-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依靠这3 种组分的协同作用才能将天然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水解过程首先是由切型β- 葡聚糖酶在纤维素的无定形区进行切割,产生新末端,生成较小的葡聚糖,然后再由外切型β- 葡聚糖酶作用于末端基释放出纤维二糖和其他更小分子的低聚糖,最后由β-葡萄糖苷酶将纤维二糖分解为葡萄糖。

国内外生物医药前沿科技发展趋势

国内外生物医药前沿科技发展趋势 王萍姚恒美 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2005 年全球生物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633 . 1 亿美元,研发投入达到232 亿美元,年增长率为11%。其中生物医药依然是生物技术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研究人员在药物设计、疫苗研究、抗体工程、新型药物输送技术等方面已取得众多突破。尽管目前我国在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上仍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但近年来在癌症治疗、蛋白质、免疫学等生物医药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果屡次登上《科学》、《自然》等顶级国际权威期刊,并受到生物医药企业的高度关注。 一、国内外生物医药前沿技术发展趋势 药物设计 以核酸为靶的药物设计重要研发领域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反义核酸、核酶与三链DNA的设计及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另一方面是以核酸为靶的小分子药物研发。 目前全球约有20 余家公司在从事反义核苷酸的研究与开发,其中有23 种试用于临床,其中 4 种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反义核酸药物主要研发方向包括抗癌抑癌、抗耐药、免疫类、细胞因子类、抗病毒等。目前,反义药物方面己取得重大进展,第一代产品(Eyetech 公司用于抑制老年人眼疾的Macugen )己有上市,第二代反义产品也己形成。核酶具有高度特异性,作为抗病毒基因治疗的新型分子,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被认为是抗病毒基因治疗方案设计中重要探索方向。2004 年 6 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医学院开发出了一种抗乙肝病毒的SNIPAA盒式微型载体。该类研究在国内已有开展,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自2001 年起开展“核酶介导的果树抗类病毒基因工程”的研究。R 卜A干扰不仅可以深入揭示细胞内基因沉默的机制,而且还可以作为后基因时代基因功能分析的有力工具,广泛用于包括功能基因学、药物靶点筛选、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分析、疾病治疗等等,近年来已成为遗传学、药理学的重要研究手段。目前中国科学家也己纷纷开展了该项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已立项支持。 疫苗研究 以美国为例,疫苗的需求每年增长8 . 6 % ,到2008 年时市值将达74 亿美元,到2013 年疫苗市值将达91 亿美元。其中先进技术应用趋向包括异质基础加强结种技术、蛋白质调控技术、类病毒技术、转基因技术等。美国细胞基因系统工程公司应用基因技术研制出一种新型的肺癌疫苗G 一V AX ,被视为运用修改过基因的活体细胞治疗癌症上的一个重要突破。 抗体工程 抗体分子是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用途最为广泛的蛋白分子,通过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技术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可广泛应用在疾病诊断、治疗及科学研究等领

机械工程方向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

机械制造技术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 新中国建立后持别是近三十年来,机械制造技术发展速度很快,向机械产品大型化、精密化、自动化和成套化的趋势发展,在有些方面已经达到或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而且这一时期还没有结束.只要我们能够用好科技发展规律并勇于创新,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还将向更高的水平发展.重新引领世界机械工业发展潮流。 现代意义上的机械制造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机械制造技术具有工程性的特点:在现代意义上,机械制造技术充分强调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的融合,要求在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全过程当中,实现与传统机械制造技术的融合,从而确保整个系统性的工程能够实现能量流、信息流、以及物质流的相互契合;第二,机械制造技术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现阶段,对于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目标在于——确保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能够得到提升,并为国家经济水平的增长“添砖加瓦”。从这一角度来说,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并不会被局限在制造过程的框架中,还应当覆盖到制造过程的前后阶段,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第三,机械制造技术具有统一性特点:即在市场经济发展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相关企业为了能够赢取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的绝对优势,最需要解决的一点问题是:将发展的重点从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转变成为以时间、成本、和质量为中心的提升。而在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当中,就充分实现了上述要素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技术应用的统一性;第四,机械制造技术具有全球性特点: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建设进程日益加剧,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是通过金融、科技、以及信息的方式实现对市场占有份额的扩大,这直接导致了整个市场竞争行为的激烈性。为了更好的与此种发展趋势相适应,就需要通过对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将其与现代高新技术充分融合,以达到支持制造业全面发展的目的。 在现阶段的技术条件支持下,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所取得的发展成效主要体现在柔性制造、虚拟制造、以及敏捷制造这几个方面。首先,对于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中的柔性制造技术而言,其所指的是:建立在成组技术的基础之上,以常规意义上的数控机床(可以为不同的类型、以及多台台数)以及数控柔性机床指导

生物工程的发展历史

1.2 生物工程的发展历史 与一般所理解的生物工程是一门新学科不同的是,而是认为在现实中可以探寻其发展历史。事实上,在现代生物技术体系中,生物工程的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食品与饮料的生物技术生产众所周知,像烤面包、啤酒与葡萄酒酿造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当人们从创世纪中认识葡萄酒的时候,公元前6000,苏美尔人与巴比伦人就喝上了啤酒;公元前4000,古埃及人就开始烤发酵面包。直到17世纪,经过列文虎克的系统阐述,人们才认识到,这些生物过程都是由有生命的生物体,酵母所影响的。对这些小生物发酵能力的最确凿的证明来自1857-1876年巴斯得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他被认为是生物工程的始祖。其他基于微生物的过程,像奶制品的发酵生产如干酪和酸乳酪及各种新食品的生产如酱油和豆豉等都同样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就连蘑菇培养在日本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有300年历史的Agarius蘑菇现在在温带已经有广泛养殖。 所不能确定的是,这些微生物活动是偶然的发现还是通过直观实验所观察到的,但是,它们的后继发展成为了人类利用生物体重要的生命活动来满足自身需求的早期例证。最近,这样的生物过程更加依赖于先进的技术,它们对于世界经济的贡献已远远超出了它们不足为道的起源。 有菌条件下的生物技术 19世纪末,经过生物发酵而生产的很多的重要工业化合物如乙醇、乙酸、有机酸、丁醇和丙酮被释放到环境中;对污染微生物的控制通过谨慎的生态环境操作来进行,而不是通过复杂的工程技术操作。尽管如此,随着石油时代的来临,这些化合物可从石油生产的副产品中以低成本进行生产,因此,进行这类化合物生产的工业就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近年来,石油价格的上涨导致了对这些早期发酵工艺的重新审视,与前面所讲的食品发酵技术相比,这类发酵工艺相对简单而且可进行大规模操作生产。其它关于有菌生物技术的典型例子有废水处理和都市固体垃圾堆肥。长期以来,人们利用微生物来分解和去除生活污水中的有毒物质,及像化工业产生的小部分工业毒害垃圾。目前世界上进行的发酵工程中,利用生物工程进行污水处理的规模是最大的。 将无菌消毒技术引入生物工程 20世纪40年代,由于大规模微生物培养这个复杂的生物技术的引入,生物工程的发展开始了新的方向,从而确保那些需要将污染微生物排除的特殊生物过程得以进行。因此,通过对培养基和生物反应器的提前灭菌消毒以及用来消除新进入的污染物的工程供应,生物反应中就只留有所选的生物催化剂。诸如此类,在生物工程中占有极大份额的产品有抗生素、氨基酸、有机酸、酶、多糖和疫苗。大部分这样的过程是复杂的,成本昂贵,仅适于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尽管这类产品的产量较大,但采用食品与酿造生产中较老的生物技术,它们的规模与商业回报都是很小的。生物工程的新领域在最近的十年里,分子生物学和过程控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见开创了生物工程应用的新领域,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已有生物工程工业的效率和经济性。正是由于这些发现和发展,才会有对于未来生物工程在世界经济中所扮演角色的良好评价。 (a)基因工程对于重要的工业用生物基因组的有性重组或突变操作一直是工业遗传学家革新目录中的组成部分。重组DNA新技术包括温和的进行活细胞破碎、DNA提取、纯化和利用高度专一性的酶进行随后的有选择性切割;对目的基因片断分类、鉴定、筛选和纯化;用化学方法将目的基因连接到载体分子的DNA上及将重组DNA分子导入选择的受体细胞进行增值和细胞合成。重组DNA技术可较简便的进行基因组操作,而且可避免物种间与属间的不相容性。无限可能性是存在的,人类胰岛素与干扰素基因已导入了微生物细胞并进行了表达。原生质融合、多克隆抗体制备和组织培养技术(包括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进行植物的再生)的广泛应用对生物工程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b)酶工程酶分离工程一直是许多生物技术过程的组成部分,而且随着允许对生物代谢产物进行重新利用的更适合的固定化技术的发展,它们的代谢产物可被进一步利用。利用固定化细菌的葡萄糖异构酶生产高果

数据库技术的几种前沿

几种前沿的数据库技术综述 刘春茂王风燕张云岗 摘要本文对几类比较前沿的数据库数据技术进行了简要讲解。数据量急剧膨胀、数据形式以及处理要求多种多样成为当今数据处理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各种解决不同问题的数据库技术应运而生。本文对几种比较前沿数据库技术的定义、特征、研究方向、功能和目标进行了概要讲述。 关键词数据库技术,特征, 研究方向, 功能, 目标,综述 上世纪60年代,由于计算机的主要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转移到数据事务处理,促使数据库技术应运而生,使数据管理技术出现了一次飞跃。数据库技术发展到现在,传统的数据库技术基本上是面向记录的、以字符表示的格式化数据为主,远远不能满足多种多样的信息类型需求。当前的关系型数据库技术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还不能处理不确定或不精确的模糊信息。要支持这类数据,必须对确定数据模型做相应的扩展。人们对数据库查询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有解和无解,而可能是模糊解或不确定解,提供模糊查询结果。另外,在信息大爆炸的现代,数据量急剧扩大和共享程度进一步提高,有必要由数据库系统来管理,这就需要发展相应的数据模型、数据语言和访问方法。这就促使了新型的数据库技术的产生和研究。下面就几种当前研究较多的前沿的数据库技术进行简要介绍。 一、分布式数据库 分布式数据库是数据库技术与分布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分布式数据库由一组数据组成,这些数据物理上分布在计算机网络的不同结点,而逻辑上是属于同一个系统。与集中式数据库不同,分布式数据库中允许存在适当冗余以适应分布处理,提高系统处理效率和可靠性。分布式数据库中的这种数据冗余对用户是透明的,维护各副本的一致性也由系统来负责。因此,数据复制技术是分布式数据库的一项重要技术。 分布式数据库的产生是由于一些地理上分散的用户对数据库共享的需求,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传统的集中式数据库系统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数据的处理从集中走向分布,运行环境从单机扩展到网络,从封闭走向开放,就促使了分布式数据库的产生。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数据分布在网络不同节点而逻辑上是一个整体,构成一个逻辑的数据库。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具有独立处理本地数据库中数据的能力,也可以存储和处理其他节点数据库中的数据。分布式数据库应具有以下特点。 (1)数据的物理分布性。 数据库中的数据不是集中存储在一个场地的一台计算机上,而是分布在不同场地的多台计算机上。它不同于通过计算机网络共享的集中式数据库系统。 (2)数据的逻辑整体性。 数据库虽然在物理上是分布的,但这些数据并不是互不相关的,它们在逻辑上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具有相同的数据结构,它不同于通过计算机网络互连的多个独立的数据库系统。 (3)数据的分布透明性。 分布式数据库中数据除具有物理独立性和数据的逻辑独立性外,还具有分布透明性。即相对于用户,整个数据库仍然是一个集中的数据库,用户不必关心数据的存储分布,物理位置的细节和数据副本的一致性,分布的实现完全由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完成。 (4)场地自治和协调。 系统中的每个结点都具有独立性,能执行局部的应用请求;每个结点又是整个系统的一部分,可通过网络处理全局的应用请求。

未来机械工程的发展趋势

未来机械工程的发展趋势 21世纪以前,科学与技术着重于认识自然世界,不断提高人类生存能力;21世纪科技将更多地着眼于认识人类自身,不断提高人的生命质量。 在21世纪里,就制造业来讲,发明和发展了汽车、机床、机器人、飞机、火箭、芯片、计算机、电视机等成千上万的机电产品,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展望未来,21世纪将更加伟大、更加辉煌。制造业将出现更多意想不到的奇迹。生产的汽车不仅会跑,可能还会飞;制造的飞机将更快、更安全;高速列车和磁悬浮列车将飞驰在祖国的原野;智能仪器装备和智能机器人将按照人们的要求高效率、高质量地制造产品;微型机器人将能进入血管清理“垃圾”、修补心脏;人们可用分子组装技术组装出理想性能的微器件;掌上工具可能是计算机、可视电话、电视、音响和网络的集成,等等。 未来机械工程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将是交叉、综合化;柔性、集成化;智能、数字化;精密、微型化;高效、清洁化。智能机器人及仪器设备、微型机电系统、高效柔性、智能自动化制造技术将日趋成熟,并被市场所接受;可重构制造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和适合我国的制造模式将得到完善和发展;在机构学、摩擦学、仿生机械和仿生制造等领域我国将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我国科学家问鼎诺贝尔奖将不是天方夜谭。制造业在制造科学技术的武装下将全面现代化,国家由于制造业创造的财富而更加昌盛繁荣。人民的生活将更加富裕潇洒。 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纳米科学、管理科学和制造科学将是改变21世纪的主流科学,由此产生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将改变世界。与以上领域交叉发展的制造系统和制造信息学、纳米机械和纳米制造科学、仿生机械和仿生制造学、制造管理科学和可重构制造系统等是21世纪机械工程科学的重要前沿。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机械工程科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们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在学科前沿、技术创新和工程应用诸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新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使得被人们称作“夕阳产业”的机械制造业不断涌现新的希望,唤发新的活力。从起初“规模型”、“成本型”到“质量型”,再到现在的“快速响应型”无不展示其适应市场竞争,求生存、求发展的勃勃生机。 围绕着以满足个性需求为宗旨的新产品开发与竟争,一场以大制造、全过程、多学科为特征的新的制造业革命正波澜壮阔地展开。这是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新时代下制造业的趋势,同时也预示着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 高技术改变制造业 当今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展现出了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前景。信息科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纳米科技的突飞猛进与相互交织影响,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标志。高技术的迅猛发展,同样对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提升和改造的作用。高技术对制造业的改变是全面的和连续不断的,包括影响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重心领域、科技前沿、核心要素等,这里就几个重大方向问题做些说明。 一、高技术改变制造业——尺度向下延伸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发展

分子生物学的应用及发展 摘要:本文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基本原理,研究领域等作了简单介绍,阐述了分子生物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结合药学专业着重讨论了其在药学及中药开发发面的应用,并进一步对分子生物学未来的研究技术、方向和前景做了展望。 一前言 生物以能够复制自己而区别于非生物。生命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进行“自我更新”。进行“自我更新”体现了一种最高级和最复杂的运动状态。这种运动就是生物机体从环境中摄取物质和能量,以更新本身的物质组成,而山现生长、繁殖,在这样的过程中保证了将自身的特征传给历代;同时也不断地向环境输送一些物质和释放能量。在生物机体的组成物质中,防水分外,有各种无机盐类和各种有机化合物。其中生物大分子——核酸和蛋白质在进行自我更新运动中,以其功能的重要性占第一位。为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问题,产生了分子生物学这一学科[1]。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本质为目的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并正在与其它学科广泛交叉与渗透的重要前沿领域[2]。 分子生物学的最终目标是远大的,从产生基本细胞行为类型的各种分子的角度,来理解这五类行为类型:生长、分裂、分化、运动和相互作用。即分子生物学力图完整地描述细胞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和相互联系,从而理解细胞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3]。 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迅速发展及其在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广泛渗透和应用,促使人们对生物学等生命科学的认识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在农业、畜牧、林业、微生物学等领域发展十分迅速,如转基因动植物等。在医学领域,为医学诊断、治疗及新的疫苗、新药物研制等开辟了新的途径,使医学科学中原有的学科发生分化组合,医学分子生物学等新的学科分支不断产生,使医学科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不认识到这一点就很难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人类认识生命现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也为人类利用和改造生物创造了极为广阔的前景。 二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4-7]:

信息安全及其前沿技术综述

信息安全及其前沿技术综述 一、信息安全基本概念 1、定义 (1)国内的回答 ●可以把信息安全保密内容分为:实体安全、运行安全、数据安全和管理安全四个方面。(沈昌祥) ●计算机安全包括:实体安全;软件安全;运行安全;数据安全;(教科书)●计算机信息人机系统安全的目标是着力于实体安全、运行安全、信息安全和人员安全维护。安全保护的直接对象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实现安全保护的关键因素是人。(等级保护条例) (2)国外的回答 ●信息安全是使信息避免一系列威胁,保障商务的连续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商务的损失,最大限度地获取投资和商务的回报,涉及的是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BS7799) ●信息安全就是对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的保护。(教科书) ●信息安全涉及到信息的保密 (3)信息安全的发展渊源来看 1)通信保密阶段(40—70年代) ●以密码学研究为主 ●重在数据安全层面 2)计算机系统安全阶段(70—80年代) ●开始针对信息系统的安全进行研究 ●重在物理安全层与运行安全层,兼顾数据安全层 3)网络信息系统安全阶段(>90年代) ●开始针对信息安全体系进行研究 ●重在运行安全与数据安全层,兼顾内容安全层 2、信息安全两种主要论点

●机密性(保密性):就是对抗对手的被动攻击,保证信息不泄漏给 未经授权的人。 ●完整性:就是对抗对手主动攻击,防止信息被未经授权的篡改。 ●可用性:就是保证信息及信息系统确实为授权使用者所用。 (可控性:就是对信息及信息系统实施安全监控。) 二、为什么需要信息安全 信息、信息处理过程及对信息起支持作用的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都是重要的商务资产。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对保持竞争优势、资金流动、效益、法律符合性和商业形象都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越来越多的组织及其信息系统和网络面临着包括计算机诈骗、间谍、蓄意破坏、火灾、水灾等大范围的安全威胁,诸如计算机病毒、计算机入侵、DoS 攻击等手段造成的信息灾难已变得更加普遍,有计划而不易被察觉。 组织对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的依赖意味着更易受到安全威胁的破坏,公共和私人网络的互连及信息资源的共享增大了实现访问控制的难度。

生物工程的最新进展和研究热点

当今世界,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都在相互竞争,竞争的焦点集中在科学技术上,谁的科技发达,谁的综合国力就强大。 现在世界七大高新技术分别是:现代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 其中生物技术列在首位,生物技术之所以令世界各国如此重视,是因为它是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诸如食物短缺、人类健康、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等重大问题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还因为它与理、工、农、医等科技的发展、与伦理道德、法律等社会问题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高新技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学科横向渗透,纵向加深,综合交错,发展迅速。所以世界各国争相投巨资发展,确定生物技术为21世纪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 又称DNA 重组技术、基因重组技术) , 是20 世纪70 年代初兴起的技术科学, 是用人工的方法将目的基因与载体进行DNA重组, 将DNA 重组体送入受体细胞, 使它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 获得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这种跨越天然物种屏障, 把来自任何生物的基因置于毫无亲缘关系的新的寄主生物细胞之中的能力, 是基因工程技术区别于其他技术的根本特征。 基因工程技术是一项极为复杂的高新生物技术, 它利用现代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 按照人类所需, 用DNA 重组技术对生物基因组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人为修饰或改造, 从而改变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使之有效表达出人类所需要的蛋白质或人类有益的生物性状。基因工程从诞生至今, 仅有30 年的历史, 然而, 无论是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 还是在生产实际应用方面, 都已取得了惊人的成绩。首先,基因工程给生命科学自身的研究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目前科学家已完成了多种细胞器的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工作。其次, 基因工程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能为工农业生产、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开辟新途径。 基因组研究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以全基因组测序为目标的结构基因组学和以基因功能鉴定为目标的功能基因组学,又被称为后基因组研究,成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方法。 我国在结构生物学研究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60年代,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胰岛素;70年代初又测定出1.8 埃; 分辨率的猪胰岛素三维结构,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测定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国家,这些研究工作处于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基因克隆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具有革命性的研究技术,可概括为∶分、切、连、转、选。 "分"是指分离制备合格的待操作的DNA,包括作为运载体的DNA和欲克隆的目的DNA;"切"是指用序列特异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开载体DNA,或者切出目的基因;"连"是指用DNA连接酶将目的DNA同载体DNA连接起来,形成重组的DNA分子;"转"是指通过特殊的方法将重组的DNA 分子送入宿主细胞中进行复制和扩增;"选"则是从宿主群体中挑选出携带有重组DNA分子的个体。基因工程技术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是分子水平上的操作和细胞水平上的表达,而分子水平上的操作即是体外重组的过程,实际上是利用工具酶对DNA分子进行"外科手术"。DNA克隆涉及一系列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如目的DNA片段的获得、载体的选择、各种工具酶的选用、体外重组、导入宿主细胞技术和重组子筛选技术等等。从不同的重组DNA分子获得的转化子中鉴定出含有目的基因的转化子即阳性克隆的过程就是筛选。目前发展起来的成熟筛选方法如下:(一)插入失活法 外源DNA片段插入到位于筛选标记基因(抗生素基因或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多克隆位点后,

机械工程技术发展前沿报告

学校代码: 学号: 机械工程技术 发展前沿报告 报告作者: 学科:机械工程 报告提交日期: 2015年1月20日

目录 1并联机构机器人 (1) 2 汽车缓速器 (3) 3 机械工程中的工程力学 (5) 4 工程中的动力学及控制问题 (7) 结束语 (9)

1并联机构机器人 并联机构(Parallel Mechanism,简称PM),可以定义为动平台和定平台通过至少两个独立的运动链相连接,机构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由度,且以并联方式驱动的一种闭环机构。并联机器人和传统工业用串联机器人在哲学上呈对立统一的关系,和串联机器人相比较,并联机器人具有以下特点: (1)无累积误差,精度较高; (2)驱动装置可置于定平台上或接近定平台的位置,这样运动部分重量轻,速度高,动态响应好; (3)结构紧凑,刚度高,承载能力大; (4)完全对称的并联机构具有较好的各向同性; (5)工作空间较小; 根据这些特点,并联机器人在需要高刚度、高精度或者大载荷而无须很大工作空间的领域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军事领域中的潜艇、坦克驾驶运动模拟器,下一代战斗机的矢量喷管、潜艇及空间飞行器的对接装置、姿态控制器等;生物医学工程中的细胞操作机器人、可实现细胞的注射和分割;微外科手术机器人;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的姿态调整装置;混联装备等,如SMT公司的Tricept混联机械手模块是基于并联机构单元的模块化设计的成功典范。 1931年,Gwinnett在其专利中提出了一种基于球面并联机构的娱乐装置(图1);1940年,Pollard在其专利中提出了一种空间工业并联机构,用于汽车的喷漆(图2);之后,Gough在1962年发明了一种基于并联机构的六自由度轮胎检测装置(图3);三年后,Stewart首次对Gough发明的这种机构进行了机构学意义上的研究,并将其推广应用为飞行模拟器的运动产生装置,这种机构也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并联机构,被称为Gough-Stewart机构或Stewart机构(图4)。

分子生物学前沿技术

分子生物学前沿技术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 (LCM) technology是在不破坏组织结构,保存要捕获的细胞和其周围组织形态完整的前提下,直接从冰冻或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获取目标细胞,通常用于从中精确地分离一个单一的细胞。 背景:机体组织包含有上百种不同的细胞,这些细胞各自与周围的细胞、基质、血管、腺体、炎症细胞或相互粘附。在正常或发育中的组织器官内,细胞内信号、相邻细胞的信号以及体液刺激作用于特定的细胞,使这些细胞表达不同的基因并且发生复杂的分子变化。在状态下,如果同一类型的细胞发生了相同的分子改变,则这种分子改变对于疾病的发生可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发生相同分子改变的细胞可能只占组织总体积的很小一部分;同时,研究的目标细胞往往被其它组织成分所环绕。为了对疾病发生过程中的组织损害进行分子水平分析,分离出纯净的目标细胞就显得非常必要。1996年,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国家肿瘤研究所的[2]开发出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 , LCM ),次年,美国Arcturus Engineering公司成功研制激光捕获显微切割系统,并实现商品化销售。应用该技术可以在显微镜直视下快速、准确获取所需的单一细胞亚群,甚至单个细胞,从而成功解决了组织中细胞异质性问题。这项技术现已成为美国“肿瘤基因组解剖计划”的一项支撑技术[1]。 原理:LCM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一低能脉冲激活热塑膜———乙烯乙酸乙烯酯(ethylene vinylacetate,EVA)膜(其最大吸收峰接近

软件技术前沿技术报告

摘要 本学期我学习了技术前沿这门课程,收获很多,给我们讲课的讲师是微店的高级工程师,他们对软件前沿技术有很深的造诣和理解,再此感谢微店讲师对我们细心的授课,感谢郭老师不辞辛苦的为我们负责。以下是我个人对这门课程所学到知识的理解。 文章起初阐述了前沿技术这门课程的体系结构及授课内容,然后分别阐述了java语言程序设计基础,需求分析、系统分析的重要性,SpringMVC框架+Mybatis 数据库技术,以及分布式技术,并在最后一章进行了总结。 关键字:分布式;前沿技术;MySQL;java

目录 第一章java语言程序设计 (1) 1.1java语法基础: (1) 1.关键字 (1) 2.标示符 (1) 3.常量 (1) 4.变量 (1) 5.数据类型 (1) 6.运算符号 (2) 7.语句 (2) 8.函数 (3) 9.数组 (4) 10.对象和类 (4) 11. 封装,继承,多态 (4) 第二章需求分析、系统分析 (6) 2.1需求分析 (6) 2.2 系统分析 (8) 第三章SpringMVC+mybatis技术 (10) 3.1 SpringMVC框架 (10) 3.2 mybatis数据库 (10) 第四章分布式 (12) 第五章总结 (14)

第一章java语言程序设计 我们刚开始学习的是java基础、高级。我简单总结一些java的基础知识:1.1 java语法基础: 1.关键字 其实就是某种语言赋予了特殊含义的单词。保留字:其实就是还没有赋予特殊含义,但是准备日后要使用过的单词。 2.标示符 其实就是在程序中自定义的名词。比如类名,变量名,函数名。包含0-9、a-z、$、_ ; 注意: 1),数字不可以开头。 2),不可以使用关键字。 3.常量 是在程序中的不会变化的数据。 4.变量 其实就是内存中的一个存储空间,用于存储常量数据。 变量的作用域: 作用域从变量定义的位置开始,到该变量所在的那对大括号结束; 生命周期: 变量从定义的位置开始就在内存中活了; 变量到达它所在的作用域的时候就在内存中消失了; 5.数据类型 1):基本数据类型:byte、short、int、long、float、double、char、boolean 2):引用数据类型: 数组、类、接口。 级别从低到高为:byte,char,short(这三个平级)-->int-->float-->long-->double 自动类型转换:从低级别到高级别,系统自动转的;

生物工程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

生物工程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

生物工程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 邓佳艺术与设计学院 15125478 【摘要】农业生物工程研究和产业的现状及其我国发展的策略北京大学副校长陈章良教授从80年代初美国科学家获得第一株转基因植物到现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农业生物工程迅猛发展,日新月异,成为高新技术领域中进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关键词】农业生物工程;植物基因工程;转基因农作物;转基因工程;病毒基因组;应用; 【前言】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规定,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物系统、活生体或者其衍生物为特定用途而生产或改变产品或过程的任何 技术应用”。从广义上讲,生物技术涵盖了当前在农业和粮食生产中普遍采用的多种技术手段;而从狭义上讲,生物技术主要包括涉及繁殖生物学,或以特殊用途为目的处理或利用活生物体遗传物质的技术应用。则该定义涵盖了很大范围的不同技术,如我们学习的分子DNA标记技

术、基因操作、基因转移、无性繁殖、胚胎移植、冻藏(家畜)及三倍体化等。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力方面的应用比较难,比医学方面要慢,但农业生物技术现在已经从农业试验室发展到现 场试验了,那么进而达到商业化的阶段;其中包括动物疫苗、微生物农药、抗杀草剂植物等,现在一些专家预测此类产品将引导全中国,甚至全世界,走向另一次农业革命。农业生物技术包括防治动物疾病的疫苗,以及增进农畜产品的品质。另外,包含具有新特性的各类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对传统农业有巨大的影响,农业生物技术的产品已逐渐由农业生物技术试验室进人了农业基地试验。 【正文】生物工程又称生物技术或生物工艺学。它是在生命科学的最新成就与现代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利用诸如基因重组、细胞融合、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和生物反应器等技术,对生物系统加以调控、加工,从而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由于它的相对投资少而效益巨大、适用面广,在、食品、医药、能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日趋广泛。科学家们预测,生物

精选-机械工程前沿论文

机械工程前沿研究与优化设计 摘要: 本论文指出了现代机械工程科学前沿的显著特征:一方面,它与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管理科学相交叉;另一方面,它在创造性地解决机械工程关键科学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机械优化设计为机械设计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科学设计方法,使得在解决复杂设计问题时,能从众多的设计方案中寻到尽可能完美的或最适宜的设计方案,这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简述了遗传算法和蚁群算法的基本概要,并列举了其目前的应用现状。关键词: 机械工程学科前沿优化设计遗传算法蚁群算法 机械工程是一门与机械和动力生产有关的工程学科,它以有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经验,研究和解决在开发、设计、制造、安装、运用和修理各种机械中的全部理论和实际问题。 机械工程学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 车辆工程和仿生技术。机械工程的服务领域广阔而多面,凡是使用机械、工具,以至能源和材料生产的部门,无不需要机械工程的服务。概括说来,现代机械工程有五大服务领域:研制和提供能量转换机械;研制和提供用以生产各种产品的机械;研制和提供从事各种服务的机械;研制和提供家庭和个人生活中应用的机械;研制和提供各种机械武器。 1 机械工程的发展趋势 机械的发展经历了从制造简单工具到制造由多个零件、部件组成的现代机械的漫长过程。机械工程以增加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的经济性为目标来研制和发展新的机械产品。随着世界的进步、国家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机械工程科学的发展出现了以下显著特点和趋势:一方面,高技术领域如光电子、微纳系统、航空航天、生物医学、重大工程等的发展,要求机械与制造科学向这些领域提供更多更好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因而出现和发展着微纳制造、仿生及生物制造、微电子制造等制造科学新领域;另一方面,随着机械与制造科学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管理科学、纳米科学技术的交叉,除了推动着机构学、摩擦学、动力学、结构强度学、传动学和设计学的发展外,还产生和发展着仿生机械学、纳米摩擦学、制造信息学、制造管理学等新的交叉科学。在未来的时代,新产品的研制将以降低资源消耗,发展洁净的再生能源,治理、减轻以至消除环境污染作为超经济的目标任务。

我国数据库技术的发展

我国数据库技术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0-12-17 16:46:15 浏览量:139 【字体:大中小】 罗晓沛 我国对数据库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大致始于70年代中后期,其标志是1977年11月在安徽省黄山召开的一次数据库技术研讨会。这次会议是在国家计委支持下,由中国科技大学主办的,主题围绕着信息系统建设中所涉及的数据库技术和理论,DBMS的设计与实现技术以及DB的应用等。这次会议后来被确认为第一届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自1982年起(83年除外)在中国计算机学会软件分会数据库学组(或其前身)倡导和组织下,每年都举行一次全国性的数据库学术会议,到88年为止已经是第七届会议了。会议起到了交流我国数据库应用与科研成果、指导我国数据库学术发展的作用。每一次这样的会议都是在有关科研单位或高等学校的支持和协助下举行的,且都取得了成功、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各次会议交流的内容有所侧重,但归纳起来,大致可划分为:数据库的应用技术和经验、数据库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数据库理论,主要是对关系数据理论的探讨。我国数据库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是从学习和消化CODASYL系统的DBTG报告开始的,DBTG报告的74年版本曾由中科院计算所的同志翻译,并在“计算机工程与应用”上刊载,黄山会议上由中科院计算所提出的DBMS的设计方案就是基于DBTG系统的。而我国较系统地学习国外数据库学术成果是C·J·DATE的著作"An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s"的引入和外籍学者来华讲学,早在1978年至1979年就由清华大学中科大研究生院和中科院计算中心分别邀请过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郭善洵教授和普渡大学姚诗斌教授在北京讲学,姚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料,其讲稿曾由中科大研究生院师生翻译整理,并在“计算机工程与应用”上刊载,这是一本内容例为丰富和新鲜的数据库教材。 在国内,1983年正式出版了中国人民大学萨师煊教授主编的“数据库系统概论”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阐明数据库原理、技术和理论的高级教材,它对推动我国数据库技术和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和作用。事实上,在该书正式出版之前,其内部讲义已被国内不少的高等学校和单位用做教材,或个人自学材料。目前,为适应数据技术的新发展,该书的新版本即将问世。“概论”外,我国数据库界的学者还编写或编译了不少的有益于学科发展的书籍,如:冯玉才编著的数据库系统基础;姚卿达编著的数据库设计;张作民译的数据库系统原理;漆永新等译的数据库系统实现方法;徐洁磐编著的微型机数据库等。当然,还有众多的推广应用各种数据库系统的著作,这里不可能一一列举,他们对我国数据库技术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推动我国数据库技术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自78年以后,我国有不少的学者或学生赴国外访问和学习,他们在国外吸收了数据库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并参与开发数据库软件,这大大地缩短了我国与先进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是加强我国数据库学术界与国外联系的另一重要途径,自78年以

前沿技术应用心得

前沿技术应用心得 ——大数据技术 上周我们在实验楼进行了前沿技术应用讲座的学习,其中我们了解到了很多大数据技术的相关知识,知道了他的应用原理。当今世界处于以信息化全面引领创新、以信息化为基础重构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新阶段,正迎来新一轮信息革命浪潮。新一轮信息革命带来产业技术路线革命性变化和商业模式突破性创新,使社会生产呈现出生产方式智能化、产业形态数字化、产业组织平台化的新特征。 课堂上老师分析了大数据的特点,第一个特征是数据类型繁多。包括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多类型的数据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个特征是数据价值密度相对较低。如随着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信息感知无处不在,信息海量,但价值密度较低,如何通过强大的机器算法更迅速地完成数据的价值“提纯”,是大数据时代亟待解决的难题。 第三个特征是处理速度快、时效性要求高。这是大数据区分于传统数据挖掘最显著的特征。 在大数据来源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大数据对各行各业都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企业、个人利用大数据,给业务和生活带来了便利。从大数据的来源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大类: 一、国家数据库。 二、企业数据。

三、机器设备数据。 四、个人数据。 课堂上,我们还了解了大数据的应用场景,大数据无处不在,大数据应用于各个行业,包括金融、汽车、餐饮、电信、能源、体能和娱乐等在内的社会各行各业都已经融入了大数据的印迹。 制造业,利用工业大数据提升制造业水平,包括产品故障诊断与预测、分析工艺流程、改进生产工艺,优化生产过程能耗、工业供应链分析与优化、生产计划与排程。 金融行业,大数据在高频交易、社交情绪分析和信贷风险分析三大金融创新领域发挥重大作用。 汽车行业,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无人驾驶汽车,在不远的未来将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互联网行业,借助于大数据技术,可以分析客户行为,进行商品推荐和针对性广告投放。 电信行业,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客户离网分析,及时掌握客户离网倾向,出台客户挽留措施。 能源行业,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电力公司可以掌握海量的用户用电信息,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用电模式,可以改进电网运行,合理设计电力需求响应系统,确保电网运行安全。 物流行业,利用大数据优化物流网络,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未来15年5大生物技术前沿技术

未来15年5大生物技术前沿技术与新科技介绍 摘要: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将成为21世纪引发新科技GM的重要推动力量。 关键字:靶标发现技术新一代工业生物技术生物芯片生物柴油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了五项生物技术作为未来15年我国前沿技术的重点研究领域。 这五项生物前沿技术分别是: ——靶标发现技术。靶标的发现对发展创新药物、生物诊断和生物治疗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重点研究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关键基因功能及其调控网络的规模化识别,突破疾病相关基因的功能识别、表达调控及靶标筛查和确证技术,“从基因到药物”的新药创制技术。 ——动植物品种与药物分子设计技术。动植物品种与药物分子设计是基于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分子对接、分子模拟以及分子设计技术。重点研究蛋白质与细胞动态过程生物信息分析、整合、模拟技术,动植物品种与药物虚拟设计技术,动植物品种生长与药物代谢工程模拟技术,计算机辅助组合化合物库设计、合成和筛选等技术。 ——基因操作和蛋白质工程技术。基因操作技术是基因资源利用的关键技术。蛋白质工程是高效利用基因产物的重要途径。重点研究基因的高效表达及其调控技术、染色体结构与定位整合技术、编码蛋白基因的人工设计与改造技术、蛋白质肽链的修饰及改构技术、蛋白质结构解析技术、蛋白质规模化分离纯化技术。——基于干细胞的人体组织工程技术。干细胞技术可在体外培养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各种组织细胞供临床所需,也可在体外构建出人体器官,用于替代与修复性治疗。重点研究治疗性克隆技术,干细胞体外建系和定向诱导技术,人体结构组织体外构建与规模化生产技术,人体多细胞复杂结构组织构建与缺损修复技术和生物制造技术。 ——新一代工业生物技术。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是新一代工业生物技术的主体。重点研究功能菌株大规模筛选技术,生物催化剂定向改造技术,规模化工业生产的生物催化技术系统,清洁转化介质创制技术及工业化成套转化技术。

工程机械国外行业新技术及发展趋势

工程机械国外行业新技术及发展趋势(一)系列化、特大型化 系列化是工程机械发展的重要趋势。国外著名大公司逐步实现其产品系列化进程,形成了从微型到特大型不同规格的产品。与此同时,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明显缩短。所谓特大型工程机械,是指其装备的发动机额定功率超过 746kW(1000HP)。它们主要用于大型露天矿山或大型水电工程工地。产品特点是科技含量高,研制与生产周期较长,投资大,市场容量有限,市场竞争主要集中在少数几家公司。以装载机为例,目前仅有马拉松〃勒图尔勒、卡特彼勒和小松一德雷塞这三家公司能够生产特大型装载机。 (二)多用途、超小型化、微型化 为了全方位地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国外工程机械在朝着系列化、特大型化方向发展的同时,已进人多用途、超小型化、微型化发展阶段。推动这一发展的因素首先源于液压技术的发展——通过对液压系统的合理设计,使得工作装置能够完成多种作业功能;其次,快速可更换连接装置的诞生——安装在工作装置上的液压快速可更换连接器,能在作业现场完成各种附属作业装置的快速装卸及液压软管的自动连接,使得更换附属作业装置的工作在司机室通过操纵手柄即可快速完成。一方面,工作机械通用性的提高,可使用户在不增加投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设备本身的效能,能完成更多的工作;另一方面,为了尽可能地用机器作业替代人力劳动,提高生产效率,适应城市狭窄施工场所以及在货栈、码头、仓库、舱位、农舍、建筑物层内和地下工程作业环境的使用要求,小型及微型工程机械有了用武之地,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为占领这一市场,各生产厂商都相继推出了多用途、小型和微型工程机械。如卡特彼勒公司生产的汀系列综合多用机、克拉克公司生产的“山猫”牌产品等。目前国际上推出微型工程机械的公司主要有:Komatsu、Case、Textron等公司。Caterpillar公司也成了国际微型工程机械的带头人,涉及的产品主要有:挖掘机、挖掘装载机、振动压路机、冲击锤、高空作业车等,其中最小的挖掘机斗宽为200mm,车宽小于1m。 (三)多功能化 多功能化作业装置改变了单一作业功能,多种作业已从中、大型工程机械应用的局限中解脱出来,在小型和微型工程机械上也开始了应用。如Caterpillar公司在926G型轮式装载机基础上开发出的IT62G就具有快速连接装置,驾驶员可在驾驶室里完成更换不同作业装置的动作:如更换铲叉、抓斗、卸载斗、扫雷装置、路面清扫装置、破碎装置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