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理论论文
论希利斯·米勒的文学言语行为理论

AbstractThe speech act theory put forward by the British linguistic philosopher J. L. Austin in 1950s was introduced into literature study by Richard Ohmann and Stanley Fish and further developed by Paul de Man and Jacque Derrida. Thus the literary speech act theory was formed. Hillis Miller is not the first one to apply it to study literature, but he made fruitful achievement by improving and perfecting the theory based on his own understanding.Standing from the tradition, Miller tried to explain the literary speech act from a fresh angle. At the beginning he got back to Austin’s illustration and crux, faced the plight directly and put forward that language itself was simultaneously constative and performative, that fictional language is also performative. In his discussion of the theory, he proposed a Miller-characterized literary speech act theory by transforming Derrida’s Theory of Différance and de Man’s Theory of Rhetoric carefully. In his theory, Miller re-specified the rules of literary speech act , which assur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unworked community and “feasibility ” of inappropriate speech acts. Thus the viewpoint that performativity i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 of literature was proposed at last.Miller’s literary speech act theory mainly aims at giving a new definition to elements in literature acts. According to Miller, writing is a process in which the writer can condcut his performative right, control the text and guide the reader. As to the text, a virtual reality, it is able to get rid of the writer’s control and is able to self -empowered. The readers are the last part where the meaning of literature can be realized and responsible for reading ethic as well.On the basis of literary speech act theory, Miller made a series of adjustment to his critical theories of later years. Firstly, he facilitated the ethical turn of his literary criticism, and secondly he combined literary studies with cultural studies which provided a fresh theoretical angle to study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tudies and assure the status of literature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constructions. Finally he modified his claim of Finality of literature and believed that literature would never be terminated by new technology and can exist continuously as long as literarity is found.Key Words: Hillis Miller; literary speech act theory; literary performative ;ethical turn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绪论 (1)第1章米勒对文学言语行为理论的新阐释 (6)1.1文学言语行为理论的突破 (7)1.1.1直面奥斯汀的理论困境 (7)1.1.2突破文学言语行为理论传统 (9)1.2文学言语行为的新规则 (11)1.2.1文学中无形共同体的有效性 (11)1.2.2文学中不恰切言语行为的有效性 (14)1.3述行性作为文学核心品质 (15)1.3.1文学用修辞表现述行 (16)1.3.2文学述行生产意义 (17)第2章基于文学言语行为理论的文学要素新定位 (19)2.1行使述行权的作者 (19)2.1.1唤醒“幽灵”的皮革马利翁 (19)2.1.2诱使读者信任的“骗子” (21)2.2自我赋权的文本 (23)2.2.1文学作为虚拟现实 (24)2.2.2文本的自我证明 (25)2.3担当阅读伦理的读者 (27)2.3.1天真式阅读与去神秘式阅读 (28)2.3.2读者再次唤醒“幽灵” (29)第3章基于文学言语行为理论的批评新转向 (32)3.1促成文学批评的伦理转向 (32)3.1.1为解构主义辩护到批评的伦理转向 (32)3.1.2悖论结构与批评伦理的契合 (34)3.2联接文学与文化研究 (36)3.2.1文学话语再次参与社会建构 (36)3.2.2文化阐释成为文学研究的新视角 (39)3.3修正文学终结论 (40)3.3.1新技术没有终结文学 (41)3.3.2基于文学言语行为理论的文学未来 (43)结语 (45)注释 (47)参考文献 (53)致谢 (56)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58)绪论J.希利斯·米勒(J. Hillis Miller,1928—)[1],美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美国意识批评和解构主义批评代表人物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转向文学言语行为理论研究,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英语教育论文:Searle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探析

Searle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探析1引言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JohnAustin于1962年首次提出,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哲学著述,其中尤以美国语言学家JohnSearle的著作影响最大。
Searle系统地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思想,揭示了实现言语行为的各种有效条件,阐明了言语行为的分类和标准,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该理论从使用和交际的角度研究语言的意义,为认识语言的本质提供了独到的解释方法,并已成为当今语言哲学、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2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理论源起言语行为理论的理论源头可将其同西方哲学的发展联系起来考察。
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发展一般被概括为三个阶段模式,其中心论题为:本体论——认识论——语言。
20世纪初,哲学产生了一次根本的“语言转向”,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语言转向”的产生标志着英美分析哲学时代的开始(孟庆玲,2005)。
从使用的分析方法上看,分析哲学又分为两个派别。
其中一派称为逻辑分析学派,又称逻辑实证学派;另一派为日常分析派,又称日常语言学派。
英国哲学家JohnAustin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真值条件语义论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即著名的“言语行为三分说”: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
Austin又将言外行为分成五大类型:裁决型、行使型、承诺型、行为型、阐述型。
然而,Ausitn的分类最大的缺陷在于缺乏一个明确的分类标准,实际上他不是在对言语行为进行分类,而是对行事动词进行分类。
这一分类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没有被广泛地接受,反而招致许多学者的批评。
但他的言语行为理论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3 Seade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Austin把言语行为理论看作是对孤立的话语的意义的研究,Searle继承和发展了Austin的思想,对言内行为的内部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在任何一个语言环境中,言语行为必然涉及到说话人、听者、语境和句子的说出等要素,即命题内容。
拒绝言语行为论文英语拒绝言语行为研究

拒绝言语行为论文:英语拒绝言语行为研究【中文摘要】拒绝言语行为是人类在生活交往中经常遇到的一种言语行为,是针对对方的请求、邀请、建议或提供之后,说话人所做出的一种“不合作性”选择。
拒绝也被诸多学者定义为对话中“不期待的第二部分”。
布朗和列文森把拒绝言语行为划分为明显的面子威胁行为的种类,因此它的交际策略使用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交际能否顺利进行以及交际双方关系能否顺利发展。
本文对英语拒绝言语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细致阐述了英语拒绝言语行为的特点、分类以及影响因素。
影响拒绝言语行为的因素是语境,随着语境的改变,拒绝言语行为的表达方式和交际策略也会不断变化。
在选择拒绝言语行为遵循的语用原则时,本文采纳了索振宇的得体原则。
在得体原则的指导下,本文总结出了直接拒绝策略和间接拒绝策略。
根据得体原则和拒绝言语行为的交际策略,以访谈和电视剧中的拒绝语为语料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本文的研究对跨文化交际和英语教学有一定指导作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针对不同的语境能更地道的拒绝他人的请求、邀请、建议和提供,从而达到顺利交际的。
作者希望本文能对今后将要进行拒绝言语行为研究的学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英文摘要】Refusal is one of the speech acts that frequently occur in daily communication. It is the“non-cooperative” option which is directed towards the interlocutors’request, invitation, suggestion or offer. Andrefusal is also defined by many scholars as the “dispreferred second or dispreferred”second part in conversation. Brown and Levinson classify the speech act of refusal into the category of obvious “face-threatening acts” (FTA). So whether it is used properly will influe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locutors, and influence the smooth going of the communication. This thesis tries to do systematic research on English refusal speech act. The author expounds thoroughl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categorizatio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refusal speech ac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context-based. Along with the change of the context, different refusal strategies will be employed. In terms of pragmatic principle, the author selects Suo Zhenyu’s tact principl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act principle, direct and indirect refusal strategies are summarized. According to the tact principle and refusal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the author analyses and generalizes the corpus collected from the interviews and TV series. This research can play a guiding rol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English teaching, making the students refuse requests, invitations, suggestions and offers in a more authentic way, so as to achieve smooth communication. The author hopes the research can have certainreference value to the scholars who will carry out further studies in the speech act of refusal.【关键词】拒绝言语行为交际策略语境得体原则【英文关键词】refusal speech act communication strategy context tact principle【目录】英语拒绝言语行为研究Abstract6摘要7-8Contents8-10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0-121.1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101.2 Objects and Methods of the Research10-111.3 Outline of the Research11-12Chapter Two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Speech Act Theory12-162.1 Background of Speech Act Theory122.2 An Overview of Speech ActTheory12-162.2.1 Austin’s Contribution to Speech Act Theory12-132.2.2 Searle’s Development of Speech ActTheory13-162.2.2.1 Classifications of Speech Act13-142.2.2.2 Introduction of Indirect Speech Theory14-152.2.2.3 Felicity Conditions for Implementing Speech Act15-16Chapter Three An Overview of Refusal Speech Act16-243.1 Previous Studies on Refusal Speech Act16-183.2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fusal Speech Act18-193.3 The Categorizations of Refusal Speech Act193.4 Influencing Factors on Refusal SpeechAct19-243.4.1 Co-text Factors on the Refusals20-213.4.2 Context of Situation on the Refusals21-24Chapter FourPragmatic Principle and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ofEnglish Refusal Speech Act24-354.1 Pragmatic Principle of English Refusal Speech Act24-284.1.1 Refusals and TactPrinciple25-284.1.1.1 Politeness Maxim25-274.1.1.2 Humor Maxim274.1.1.3 Restraint Maxim27-284.2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of English Refusal Speech Act28-354.2.1 Direct Refusal Strategies28-304.2.2 Indirect RefusalStrategies30-35Chapter Five Pragmatic Analysis of English Refusal Speech Acts35-615.1 English Refusal Speech Acts in Interviews35-465.1.1 The Feature of Interview355.1.2 Refusals of Request35-455.1.3 Refusals of Suggestion45-465.2 English Refusal Speech Acts in TV Series46-575.2.1 Refusals of Request46-495.2.2 Refusals of Invitation49-525.2.3 Refusals of Suggestion52-545.2.4 Refusals of Offer54-575.3Summary57-61Chapter SixConclusion61-63Bibliography63-66Acknowledgements66。
语调言语行为论文

语调言语行为初探摘要: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对汉语语调言语行为进行初步探讨,不仅能够引起人们对语调的充分重视,从而提高人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口语素养,还可以说明其对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语调言语行为口语教学roger kingdon曾高度评价语调的重要性:“尽管语言声音的发音是语言的躯体,但语调才是语言的灵魂。
”然而,在实际的学习和教学中,人们并未给予语调特别的关注。
语调作为语言的一种辅助手段,除了提供音响价值外,还具有丰富的表意功能。
俗话“听话听音儿”中的“音儿”就是指说话人的语调。
人一开口讲话就是实施了一种言语行为。
当言者以正常语气讲话时,以传递信息为主要任务;采用不同的语调时,就表达了不同的含义,从而更有效地对听者施加影响,让听者做出反应以实现言者的语用目的。
听者可从说者不同的语调中品味他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理解言者话语的真正含义,也即言外之意后做出自己的回答,有效地指导自己的下一步行动,达到高质量交流的目的。
一、语调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交际行为,它是人类进行交流和思维的工具,而且是各种交际工具中最重要的一种。
而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调对言语交际尤为重要。
赵元任指出,汉语中有一项语言要素的分类,“是嗓音基频音调的时间函数,统称为语调。
”黄伯荣、廖序东说:“说话或朗读时,句子有停顿,声音有轻重快慢和高低长短的变化,这些总称语调。
”有一位心理学家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后发现,人说话时所产生的影响力的大小,是由下述的经验公式决定的:说话的影响力1=0.07 (言词) +0.38 (语调) +0.55 (面部表情)。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语调的影响力是言词的5倍。
这就充分地说明语调在人们的日常言语交际中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因此,讨论语调的语力显示功能也成了必要。
语调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狭义的语调又叫句调,指整句话高低升降的变化,是语调的主干,表达人的情绪和要求,在句末的音节上表现的特别明显。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外语研究小窝
CONTENTS
Austin简介 文旭简介 最新语用学论文导读
(略)
1、约翰·朗肖·奥斯丁(John Langshaw Austin)
• 约翰·朗肖·奥斯丁(John Langshaw Austin 1911-1960)是牛津学派的重 要代表人物。他于1911年生于英国 的兰开斯特。1924年在施鲁兹伯利 公学攻读希腊、拉丁古典著作,后 入牛津大学贝里奥尔学院学习古典 学、语言学和哲学。1935年起在牛 津大学莫德林学院任教。第二次世 界大战期间,他曾在英国情报部队 服役。战后他重新回到牛津从事教 学活动,奥斯丁于1960年去世,年 仅48岁。
s言ta语te论or断de,sc能rib验e,证an真d w假ereeg:thuAsISveBr.ifiable.•
Perlocutionary act:言语带来的后果,即 听话者的行为
•
“performatives” were sentences that did not state a fact or describe a state, and were not verifiable(to perform an action,
2、Introduction To Its Proposers
• Austin
• John Searle
• 约翰·塞尔是当今世界最著名、最具影响 力的哲学家之一。他于1932年出生在美 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1949-1952之间就 读于威斯康星大学,1955年获罗兹 (Rhodes)奖学金赴牛津大学学习,并 获哲学博士学位。他曾师从牛津日常语 言学派主要代表、言语行动理论的创建 者奥斯汀(J.L.Austin),深入研究语言分 析哲学。1959年返美,并一直在加州大 学伯克利分校任教,后当选美国人文科 学院院士。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从奥斯汀到塞尔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从奥斯汀到塞尔论文关键词:施为句陈述句言外行为言语行为的分类间接言语行为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阐述了“言”与“行”之间的关系。
本文回顾了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涵盖了奥斯汀的施为句和陈述句理论,塞尔对奥斯汀言外行为理论的批判与发展,塞尔对奥斯汀言语行为分类的修正与发展,以及塞尔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一、施为句与陈述句奥斯汀的研究属于分析哲学中的日常语言哲学派,认为人们日常用的自然语言是很完善的,通过对日常语言的仔细分析,可以解释许多概念模糊的语言现象。
与执着于传统哲学中真假值问题的逻辑实证主义不同,奥斯汀认为很多句子抛开真假值的问题,在现实中也很有意义。
奥斯汀通过对施为句的研究,拉开了反对传统哲学的帷幕。
奥斯汀对施为句的研究是从“许诺”开始的。
他注意到,当人们说“I promise”的时候,虽然和其他的说话行为一样,发出声音并使听话者听懂了意思,但实际上完成了另一个动作一“许诺”。
他把‘`I promise”以及类似的词语归人“程式用语”的范畴m。
比如,当一个未婚男子与一个未婚女人在一起,在没有违反任何禁忌的情况下,面对神甫说出“Ido"时,这对男女就结成了夫妇;当你拥有某样东西的时候,说“I give",你就把这东西给了别人;当你掌握权力的时候,你说“I order",你就发布了一个命令。
在1955年,奥斯汀受邀到哈佛做讲座时,用“施为句”这个概念取代了“程式用语”,并提出了其对立体一一“陈述句”。
他这样概括施为句:它们不“描述”或“报道”或断言任何东西,不存在真假;说出这样的一句话,就是实施一种行为,或实施了一种行为的一部分日。
他列举了三个施为句的例子:(1)I name this ship the Queen Elizabeth. (2)I giveand bequeath my watch to my brother. (3)I bet yousixpence it will rain tomorrow.而那些起“描述”、“报道”或断言作用的,有真假值的句子为陈述句。
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研究

引言引 言在二十世纪初,哲学界发生了“语言转向”,它为哲学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在这个新阶段中,哲学研究的中心议题发生了重大改变,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研究转向对语言的研究。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转变,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哲学家们已经认识到,对于任何哲学问题的研究,不管是本体论还是认识论,都需要使用到一种工具,这就是哲学语言,所以对语言的意义进行研究才是哲学工作的基础和首要任务。
在语言哲学研究的领域中,理想语言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的观点最有代表性。
这两个学派虽然都是从语言分析入手,其目的也都在于消除哲学问题中的错误,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理想语言学派认为,日常语言有自身的漏洞,容易在思想上引起误读,主张放弃自然语言,结合数理逻辑的方法,创建一套精密的形式语言,以解释世界的结构。
弗雷格是这一学派的先驱者,此外还有罗素和早期维特根斯坦等人。
日常语言学派的观点是,形式语言不能完全反映日常语言。
日常语言虽然有时会出现含混的状况,但这并不是日常语言本身的缺陷,而是由于日常语言的丰富性和人们错误地使用了它们引起的。
日常语言学派的学者们要做的工作,正是对日常语言进行分析,从而澄清其混乱和谬误。
这一学派主要代表有摩尔、奥斯汀、赖尔以及后期维特根斯坦。
奥斯汀(1911-1960)是研究日常语言使用规则的杰出代表,他从摩尔和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中汲取有益成份,提出言语行为理论。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不仅对塞尔哲学思想的发展有启蒙作用,还为心灵哲学、法律哲学、知觉问题、伦理学问题以及真理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正是由于奥斯汀的杰出贡献,使得“牛津哲学”逐渐被人们认识和熟悉。
[1]P604奥斯汀被看作是日常语言学派贡献最大的哲学家,并不在于他是否为牛津哲学的领导者,而是在于他的思想对整个英美分析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使人们重新认识了语言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奥斯汀认为,语言不仅有描述和报道事实的功能,还有完成某种行为的功能。
言语行为论文:俄汉请求言语行为对比

言语行为论文:俄汉请求言语行为对比【中文摘要】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语言学中一个新的领域。
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
语用学的历史并不长,但语用学的发展却十分迅速,它的崛起和发展是现代语言学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的必然结果。
其中,跨文化语用学主要探讨跨文化和跨语言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差异和近似。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这一理论是解释人类语言交际的理论,因此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将言语行为理论与具体语言材料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成为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热点,也是语言学研究的必然趋势。
本文从跨文化语用学角度,对俄罗斯和中国这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请求言语行为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对比。
对俄汉请求言语行为的结构,实施请求言语行为的策略和影响请求言语行为的因素进行概况、总结。
本文创新和难点在于从跨文化语用学角度对俄汉“请求”言语行为进行对比研究,这对俄语学习具有实践意义,指导说话人如何使用话语表达交际意图,减少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实现成功交际。
有助于俄汉跨文化交际的研究。
本文共分为六部分:引言;第一章,言语行为理论;第二章,相关原则;第三章,俄汉请求言语行为研...【英文摘要】【关键词】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请求俄汉对比【英文关键词】【目录】俄汉请求言语行为对比中文摘要4-7Автореферат7-12引言12-13第一章言语行为理论13-23 1.1 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3-16 1.1.1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13-15 1.1.2 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15-16 1.2 施为句16-18 1.2.1 施为句的定义16 1.2.2 施为句成功实施的条件16-17 1.2.3 施为句的分类17-18 1.2.4 施为句理论的缺陷18 1.3 间接言语行为18-23 1.3.1 间接言语行为的分类18-19 1.3.2 间接言语行为的用途19-20 1.3.3 间接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20-23第二章相关的原则23-29 2.1 合作原则23-25 2.2 礼貌原则25-26 2.3 面子理论26-29第三章俄汉请求言语行为的研究29-44 3.1 请求言语行为的结构30-32 3.1.1 起始行为语30-31 3.1.2 中心行为语31 3.1.3 辅助行为语31-32 3.2 请求策略的分类32-40 3.2.1 直接请求策略33-35 3.2.2 规约性间接策略35-37 3.2.3 非规约性间接策略37-39 3.2.4 无言策略39 3.2.5 组合策略39-40 3.3 影响请求言语行为的因素40-44 3.3.1 社会距离40-41 3.3.2 相对权势41-42 3.3.3 行为的难易程度42-43 3.3.4 性别43-44第四章俄汉请求言语行为对比44-50 4.1 在句法结构上44-45 4.2 在语篇层面上45-47 4.3 在文化层面上47-49 4.4 小结49-50结语50-51参考文献51-56作者简介56-57致谢5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语行为理论论文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语用学中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开始向语言学转向,形成了语言哲学研究的热潮。日常分析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说,他的学生同为哲学家的塞尔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引起了语言学界、哲学界的普遮关注。言语行为理论因此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言语行为理论也暴露了其不足与缺陷。为了进一步完善言语行为理论,这些问题还亟待语言学家、哲学家共同解决。 一、引言 很久以来,哲学家(或逻辑实证主义者)所持的一种假设是:陈述之言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状态,或是陈述某一事实,两者必居其一,别无他用,而陈述之言所作的描述或陈述只能是真实或者是谬误。哲学家历来关心的只限于陈述的可验证性,即如何验证某一陈述是真实的或是谬误的,以及如何规定某一个真实的陈述必须满足的条件等。语言学家奥斯汀则认为有时没有必要也无从区分语句的“真”或“假”,因为有些句子一说出来就是一种行为,而行为只有适当不适当之分,没有真假之分。由此他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的理论第一次在西方学术界把言外之意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应。 二、言语行为理论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就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和“言语”。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又进一步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二者的理论所涉及的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无论是索绪尔还是乔姆斯基实际上都认为人类的语言活动涉及语言的体系和语言的使用两个方面。但真正对语言使用进行认真研究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约翰·兰索·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他在1962年发表的HowtoDoThingsWithWords(《论言有所为》)被认为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奠基着作和核论。奥斯汀在探讨语言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时,首先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人说出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许多其他行为。换言之,语言不仅是描述和陈述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是一种行为,即言语行为。奥斯汀针对实证主义的真值条件语义论提出了了着名的“言语行为三分说”。他认为,一个人在说话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着三种言语行为,即以言指事或表述性言语行为、以言行事或施为性言语行为和以言成事或成事性言语行为。继奥斯汀之后,其弟子—美国着名哲学家塞尔在继承和批判他的日常语言哲学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施以言行事行为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将言语行为系统化、严格化,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是传达信息的手段,人们是在以言行事,一切语言交流都包括言语行为。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手段,但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仅仅是符号、词、句子或者这些符号、词、句子的标型,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比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不同的行为可以通过同一种言语来表达,同一行为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言语得以实现。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说话人所表达的是话语的意思而不是语言本身的意思;对于一种结构的研究往往是对意义、语言的使用以及言 外之意功能的预设。 三、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之处 奥斯汀认为施事行为是规约行为。但事实上,自然语境中的施事行为与仪式、典礼这种高度程式化的语境中的施事行为绝然不同,而且规约性更小。现实生活中只有小部分施事行为是规约性的,他关于施事行为是规约性的观点具有片面性。 奥斯汀对施事行为的分类缺乏统一的标准。奥斯汀把对施事行为的分类等同于对施事动词的分类。他只是假定这两者之间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而并不是客观事实。如“announce"(公布)是一个施事动词,但不代表一种施事行为,只表明做某一施事行为的方式。而且分类的各个类内部内容庞杂混乱。如表态行为类就包括了感谢、道歉、赞扬、祝贺、怜悯等等,纷繁混杂。另外一点是奥斯汀犯了行为等于效果的概念谬误。顾日国(1994)说要判断说者是否做了某一取效行为不能不考虑他的动机和意向,奥斯汀忽略了这一点。他认为这种谬误的产生是因为奥斯汀用因果关系来解释效果的产生,把话语产生效果解释为因引起果。据顾日国(1994),国外学者对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的评判主要集中在:言语行为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与构成规则;行为、句子、句义、语力;言语行为与会话分析三个大的方面。他认为,塞尔经常把句义决定行为的两层涵义即句义界定行为的性质和句义帮助听者确认说者所做的行为混为一谈。另外话语实际语力与说者所用语力是有区别的,塞尔并未加以区分。 在言语行为的分类上,比利时语用学家维什伦(1999)认为,虽然塞尔对言语行为的分类进行了调整,但和奥斯汀一样,分类都是从心理状态、适配范围和施事目的三个方面做出的,而且相互涵盖,如果换一个角度分析言语行为,就会有不同的分类。另外他还认为,言语行为理论中,言语行为在结构上局限于句子层,言语行为总是以话语成分而不是以完整的话语的形式出现,因此运用言语行为理论的概念来分析更复杂的结构时,就无能为力了。梅伊认为,为了说明自己的理论,奥斯汀和塞尔总是使用与之相关的即具有某一特定言语行为的句子,随着语用语言学的发展,这种个案方法的缺陷就日益明显了。梅伊还认为塞尔的言语行为分类标准还应该加上言语行为的语境条件和参照人(说话人与听话人)。列文森认为尽管塞尔对言语行为的分类在奥斯汀的基础上有所改进,但仍然是令人失望的,因为塞尔的分类缺少原则基础,甚至不是系统地基于合适条件的,没有任何理由认为该分类是确切或穷尽的。 四、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与发展 奥斯汀创立言语行为理论后,在塞尔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下,言语行为理论引起了哲学界和语言学界的普遍关注,言语行为成为了西方哲学、语言学,尤其是语用学的研究核心。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投人到了言语行为的本体研究及其应用研究中,言语行为理论因而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与应用。 针对奥斯汀和塞尔的研究,国外有学者就英语中的言词用法、意义、言语行为动词和言语行为情态词进行研究。威尔日比卡(1987)对英语言语行为动词进行了语义研究,并推出了力作《英语言语行为动词:语义词典》,作者根据语义联系,将英语中270多个SAVs分类成37组并对其意义及用法作了较全面的分析和论述,拓展了言语行为理论。格莱斯(1989)对意义(尤其是含义)进行了深人的剖析,他从区别自然意义与非自然意义人手,把阐释意义跟交际双方的意图、信念和目的联系起 来,通过确定阐释意义的中心点,建立一个既能阐释自然意义,又能阐释非自然意义的、整一的理论框架,并对会话含义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维索尔伦(1999)对言语行为动词的施为性作了详细的解释,区分出一般行为动词和具有施为作用的言语行为动词。他认为,如果行为动词意义上既能满足将要实施的行为的“行为条件或特征”,又能满足目前用语言表述的这个行为的“描述条件或特征”,那这个动词就是一个施为动词。但当行为动词在意义上满足或符合“行为条件或特征”,而不能满足或符合“描述条件或特征”,该行为动词就不能算作言语行为动词。 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对言语行为理论从哲学、认知、语义等方面进行了深人的分析与探讨,如:何兆熊(1988)、段开诚(1988),顾曰国(1989,1994)、束定芳(1989)、张绍杰(1989)等等。有些学者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对汉语语言进行分析研究,讨论汉语施事行为的表示方法,涉及汉语句类与言语行为类别的关系和汉语显性施为句表达式的结构及其特点。也有的学者讨论了汉语间接言语行为的分类,并对其间接语义和相应言语行为目的的推导进行探讨。刘焕辉深人讨论了汉语言语行为问题,提出汉语的七种基本言语行为方式及言语行为实现的若干条件等等。有些学者将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汉外对比等研究中。 塞尔在言语行为理论发展的后期,将言语行为的研究局限于人的大脑机制(即心智),忽视言语行为是一种人类的社会交往活动(即社会性)的特点,没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研究,导致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走进了胡同。奥斯汀认为从施为式与叙事式的区分转向言语行为中的说话行为与施事行为的区分使他从特殊的言语行为理论转向了一般的言语行为理论。,但塞尔对施事行为的研究也只是局限在对施事行为动词的孤立研究上。然而除了如承诺、警告、命令等施事行为动词外,还有许多其它动词也可用在言语中使言语具有施事行为功能,一个动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有不同的功能,在同一语境中也可具有多种功能。另外,即使没有动词的话语,也一样具有施事行为功能。如“what!”可用来表示惊讶、警告等等。因此话语具有言语行为功能或潜势,一旦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这种言语行为潜势即得到实现。。“言即行”意味着所有话语均能做事,并非只有施事行为动词才能用来做事,间接言语行为等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认为在这方面,言语行为理论犯了一个明显的错误,即将言语行为中话语的功能等同于话语中施事行为动词的功能。而事实上,言语行为中的话语完全可以没有所谓的施事行为动词。而且奥斯汀的演讲名就叫(如何以言行事)("HowtoDoThingswithWords"),而不是《如何以施事动词来行事》就说明用来行事的并非只有施事行为动词,而是所有的词语。连奥斯汀自己也说:“以前我们需要一张显性施为式动词表,但根据更为一般的言语行为理论,我们现在明白我们需要的是一张话语施事功能表。”Leech说我们分析施事行为动词时,我们在处理语法问题,但当我们分析话语的施事功能时,我们处理的是语用问题。。但是奥斯汀和塞尔却错误地认为对施事行为动词的语义的详细分析可导向对施事功能的理解。这是一种动词中心论的表现。塞尔等人还没有真正将言语行为理论当作行为理论的一部分来研究,还没有将言语行为理论推进到言语行为的语用理论,还只是局限在言语行为的句法和语义理论,没有跳出真值条件语义理论的园囿。如塞尔说语力的表示方法包括词序、重音、语调模式、标点、动词的语气及所谓的行为动词,同时他又说通常在实际言语情境中,语境会使话语的施事功能十分明确,不必要借用合适的显性施事功能标示词.这一切都表明言语行为的研究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