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史测试题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史测试题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史测试题

中国古代经济史测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2分,共80分)。

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2.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

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C.以农为本

D.重农轻商

3.下列各项符合史实的是

A.夏朝时期已广泛使用青铜农具

B.青铜制造是夏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C.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铁器的使用

D.西汉时期,我国人民创造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2000年以上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B.秦国修建的都江堰属于交通运输工程

C.三国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水力冶铁

D.京杭大运河沟通了长江与黄河,便利了南水北调

5.某地发现一座古墓,随葬品有丝织品、景德年间的瓷罐、唐三彩马、活字印刷品、甘薯残渣等,请推断这座古墓的朝代为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6.从经济角度看,秦始皇统一中国最大的作用是

A.统一了度量衡

B. 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C.确立了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D.统一了货币

7.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

8.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其主要原因是①地处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处,是南北交通的枢纽②胡商云集,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③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④政治、经济地位超过了当时的长安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9.下列有关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B.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陶瓷生产格局

C.邸店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D.城市中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开布局

10.右图所示货币最早在市场流通是在

A.唐玄宗开元年间

B.唐太宗贞观年间

C.唐高祖武德年间

D.隋文帝开皇年间

的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

19.唐朝时创制的灌溉工具是

A.水排B.桔槔C.筒车D.耧车

20. 《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握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这主要说明了唐朝

A.严格管理城市商业B.长安商品经济繁荣

C.对长安洛阳的商业活动进行特殊管理D.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

21.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处于“萌芽”状态,是指它①始终未能出现劳动力的商品货币化②力量远不足分解封建生产方式③总体上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④长期不能改变其自然经济的性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D.②③④

22.下列农作物,在我国得以普遍种植的先后顺序是①蚕桑②茶叶③棉花④甘薯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D.③①④②23.能够反映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形成的历史现象是

A.逃亡者“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B.农民广泛使用铁制工具

C.出现初步繁荣的封建城市D.出现了郡县

24.“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A.适应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B.中国有重视农业的优良传统

C.中国人口众多,吃饭是首要问题D.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5.明清时期,经济领域里的“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的现象,产生的最突出后果是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B.农民购买力低,缩小了商品销售市场

C.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D.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自由劳动力缺乏26.康乾时期,苏州账房“散发丝径,给于机户,按绸匹计工资。机户织成绸缎,送归帐房批售,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持账房为生”。这种现象表明

A.当时手工工场失去独立发展的条件B.账房就是手工工场主的财务管理机构C.商人打入生产领域成为包买商D.账房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7.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抑商”的结果在意识形态方面产生的影响有①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②使封建守旧思想久久得不到冲击③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产生④有利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④

28.战国时期经济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各诸侯国争霸需要而注重生产B.农民的地位比奴隶有所提高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9.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包括①封建国家由于政治、军事需要的考虑②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③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④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30.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米”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上述现象说明

A.地区性分工扩大B.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31.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根据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两者的

主张

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实质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需求

C.都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32.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抑商”的含义是

A.取消一切商业经济活动B.限制与外国贸易往来

C.限制私人商业经济活动D.一切商品均实行专卖

33.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最主要条件是

A.农业生产的发展B.手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C.商品经济空前繁荣D.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34.下列历史现象中,体现明清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A.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B.建州女真进入辽沈地区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D.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35.我国古代发明的既可灌溉,又可排涝的生产工具是

A.水排

B.翻车

C.耧车

D.筒车

36.自秦统一到清朝初年,我国封建时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社会经济基础是

A.封建大土地所有制

B.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

C.不够发达的商品经济

D.中小地主土地所有制

37.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期“废井田,开阡陌”,这直接反映了

A.分封制的瓦解

B.社会性质的变化

C.王权的削弱

D.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38.封建国家进行赋税制度改革的出发点是要解决①地主与农民的矛盾②封建国家与农民的矛盾③封建国家与地主的矛盾④国家财政危机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9.明朝时,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长期如吾土,则民以纺织所成,

或纱或布,顷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当地出现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

B.大量棉花纺织品投入市场

C.有的城市发展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D.商品经济渗透过浙江农村

40.明朝时,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长期如吾土,则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顷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当地出现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

B.大量棉花纺织品投入市场

C.有的城市发展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D.商品经济渗透过浙江农村

二、材料解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雍正帝)“朕现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农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以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摘自《世宗世录》

材料二:“夫商为中国四民主殿,而西人则恃商为创国造家、开物成务之命脉遗著神奇之效者,何也?益有商则士可行其所学,而学益精;农可通其所植,而植益盛;工可售其所作,而作益勤。是握四民之纲者,商也。此其理为从前四海之内之所未知,六经之内之所未讲。”——摘自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雍正帝怎样的经济主张?其理由有哪些?

(2)材料二体现了薛福成的什么主张?其中“商”的含义是什么?有何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