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植物区系地理

合集下载

植物区系

植物区系

世界植物分区
❖ 泛北极植物区(全北植物区)
北方亚区 古地中海亚区 马德雷亚区
❖ 古热带植物区
非洲亚区 马达加斯加亚区 印度-马来西亚亚区 玻利尼西亚亚区 新喀里多尼亚亚区
❖ 新热带植物区 ❖ 开普植物区 ❖ 澳大利亚植物区 ❖ 泛南极植物亚区
世界植物区系的时空演变
(1)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 带性质
(2)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温 带成分
(3)具有一定比例的古地中 海和泛地中海成分
(4)特有属丰富 4.各种地理成分联系广泛,分布交
错混杂
5.特有植物丰富
类型 科数 世界分布 46 热带分布 168 温带分布 77
古地中海 或泛地中 7 海分布
中国特有 3
4 9
0
中国植物区系概述
中国植物区系组成
科属种数 类别
蕨类和拟 蕨类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合计
中国 科数
52 10 291 353
世界 科数
65 11 544 620
中国 占世
界 %
80
99.9 53.5 56.9
中国 属数
204 34 2 946 3 184
世界 属数
中国 占 中国
世界 种数 %
世界 种数
逐渐降低。
侏罗纪时 早白垩纪 早第三纪始新世 晚第三纪时 第三纪末与第四纪初 距今11000年前 侏罗纪时 早白垩纪 早第三纪始新世 晚第三纪时 第三纪末与第四纪初 距今11000年前





国中

国中


科属种数





树木分布区与中国树种分布概况

树木分布区与中国树种分布概况

第二章树木分布区与中国树种分布概况第一节树种分布区的基本概念一. 树种分布区:(1)分布区: 指某一树种或分类群, 在地球表面上所占有一定范围的分布区域. 也就是说,由于每一个树种生态习性不同,与所处环境长期适应而形成具有一定范围的分布区域.(2)影响分布区形成的因素:气候,土壤,地形,生物,地史变迁,人为活动等多方面(3)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水平分布区:由于各地经纬度不同而影响气候条件的变化,致使树木在地平面向四方扩展形成的一定范围的分布区。

(4)自然分布区和人为分布区根据树种来源分类自然分布区(天然分布区):在树种的祖先定居的地域,经历地史的变迁和在生态因子的作用下,经过长期适应,繁衍和迁移的结果,人为分布区(栽培分布区):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生活需要,从原产地引进新种,在新地区栽种成功而形成的分布区。

(5)分布区的划定:二. 树种迁移的障碍:(一)气候条件: 如温度, 降水(二)地理条件: 海洋, 河流, 山脉. 如: 秦岭(加图)(三)土壤和土质的障碍:三. 连续分布和间断分布:连续分布: 一种在起分布区中是相当连续的. 也就是说大量个体广泛普遍地分布在产区内. 如马尾松(加图)间断分布: 种在区内不连续, 各部分彼此分离. 如台湾杉(加图)四. 特有分布中心和特有现象.分布中心: 树种分布起源的原始地区, 多为1个, 也可有几个(为多起源). 如杜鹃花科植物, 世界800多种, 我国600多种.(加图).树种的特有现象: 仅分布于单个有限地理区域的分类群. 如水杉.五. 树种分布区的区式:点图法; 轮廓法; 点轮廓合用法第二节中国树种的区系成分和特有树种中国树木种类繁多, 区系成分复杂, 参照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1991), 将中国木本植物属的区系成分进行了统计. 根据恩格勒系统统计, 中国木本植物包括引栽种共计207科,木本蕨1科2属, 裸子植物11科41属, 被子木本植物195科1221属, 属的区系成分以热带亚洲成分所占比例最大, 为26.54%.一.中国特有树种中国特有树种主要是指仅在我国境内分布的树种, 但也包括少数以我国境内分布为主少量分布到国外邻近地区的树种. 据统计中国特有树种的科有5科, 86属(种很多未作详细统计). 其中裸子植物特有科为银杏科, 含1属1种. 松科的特有属为金钱松属Pseudolarix和银杉属Cathaya各只有1种. 杉科有水杉属Metasequoia, 水松属Glyptostrobus, 台湾杉属Taiwania,各属只有1种, 杉木属有3种, 其中除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少量分布到越南北部外其余均产我国. 紫杉科白豆杉属只1种白豆杉Pseudotaxus chienii为我国珍稀特有树种. 裸子植物中中国特有种在有些属中所占比例很大, 如冷杉属Abies全世界有50多种,中国特有种占15种,油杉属Keteleeria全世界有11种,中国特有种占9种. 被子植物中国树种特有科有4科, 即杜仲科EUCOMMIACEAE, 珙桐科DA VIDIACEAE, 伯乐树科BRETSCHNEIDERACEAE, 大血藤科SARGENTODOXACEAE; 大血藤科有2种, 1种为三出复叶, 另一种为单叶, 均可分布到秦岭以南. 被子植物中树种特有属有78属, 包含在37科中. 木兰科有华盖木属Manglietiastrum等3属, 金缕梅科有牛鼻栓属Fortunearia等5属,山茶科有圆籽荷属Apterosperma等5属, 无患子科有茶条木属Delavaya等4属, 竹亚科有筇竹属Qiongzhuea等16属. 被子植物中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特有树种有杜仲Eucommia ulmoides, 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蚬木Excentrodendron hsienmu, 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 猥实Kolkwitziz zmabilis等等. 分布到北方的特有树种还有蜡梅属Chimonanthus, 虎榛属Ostriopsis, 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 金钱槭Dipteronia sinensis, 蚂蚱腿子Myripnoica dioica等等. 被子植物中国特有种在各个较大的科, 属中均占有很大数量, 最突出的如樟科, 中国有420多种, 其中特有种就有192种.第三节中国树种分布区概况中国树种分布区主要受水, 热条件限制, 反过来说中国树种的分布区可以反映各区的水, 热等自然环境. 参照吴征镒主编的<<中国植被>>(1980)分区, 将中国树种分布区区分为7个区. 树种分布区与行政区不一致.一.东北区本区范围: 北自黑龙江漠河, 南至辽宁沈阳至丹东一线, 西至东北平原, 东至国境线, 约由北纬40.30℃-53.30℃, 分为4 个小区.(一)大兴安岭区大兴安岭位于黑龙江西北部, 海拔700-1100m, 最高海拔1529m. 年均温-2℃--5.6℃, 极端低温-52℃, 年降水量360-500mm, 无霜期90-100天, 气候寒冷干燥.主要树种是落叶松; 组成大面积落叶松林. 其次是樟子松, 山顶有偃松匐伏生长; 阔叶树种有白桦, 黑桦, 山杨和蒙古栎. 灌木有越橘, 笃斯越橘, 毛蒿豆等. 越橘称为北国红豆, 已作为饮料资源开发. 在大兴安岭北部漠河生长着少量西伯利亚红松.(二)小兴安岭, 长白山区包括小兴安岭, 完达山脉, 张广才岭和长白山. 小兴安岭海拔500-700m. 张广才岭达1760m. 长白山达2691m . 水热条件比大兴安岭好, 年降水量500-800mm , 气候寒冷湿润. 植物生长期100-150天.据《黑龙江树木志》记载, 黑龙江省有木本植物41科, 94属332种. 主要以红松为代表树种, 与其混生的针叶树种有沙冷杉, 臭冷杉, 红皮云杉, 鱼鳞云杉, 落叶松和紫杉, 朝鲜崖柏, 阔叶树有蒙古栎, 白桦, 黑桦, 硕桦, 紫椴, 黄檗, 水曲柳, 胡桃楸, 五角枫, 大青杨, 香杨等. 灌木种类较多, 有刺参等, 在吉林珲春有野生玫瑰, 刺五加等.本区最高的山是长白山, 树种垂直分布明显, 分为5带.海拔250-550m, 一般都在城市边缘和居民点附近. 原生的红松阔叶混交林植被完全破坏, 现以落叶阔叶树为主, 以蒙古栎为代表树种, 其他有白桦, 黑桦, 黄檗, 水曲柳, 糠椴, 怀槐, 槭树, 柳树, 钻天杨等, 长白松(美人松)分布在二道白河是本区特有树种.海拔550-1150m在植被上属于红松阔叶混交林带. 以红松和蒙古栎为主, 树种较复杂, 针叶树还有沙冷杉, 臭冷杉, 紫杉, 阔叶树有水曲柳, 黄檗, 紫椴, 槭属等9种, 柳属种类很多.海拔1150-1700m 为云,冷杉林带, 云杉属有鱼鳞云杉, 红皮云杉, 冷杉属主要是臭松. 在火烧迹地和皆伐迹地上有次生白桦林.海拔1700-2200m 为亚高山岳桦林带, 属于长白山的森林上限. 岳桦因长期适应高山风大的影响, 呈多主干的矮曲林. 还有偃松, 蓝靛果忍冬等.海拔2000-2691m 属高山冻原带, 由于山高风大, 气候寒冷, 乔木不能生长, 只有低矮小灌木, 主要种类不越橘, 圆叶柳, 牛皮杜鹃, 苞叶杜鹃等.二.华北区本区范围北自沈阳, 东一线, 南至甘肃天水, 武都, 沿秦岭山分水岭, 伏牛山, 淮河主流, 安徽凤台, 蚌埠, 江苏江坝, 盐城至海滨. 西界由辽宁彰武, 阜新, 河北围场, 沿坝上南缘, 山西恒山北坡, 兴县, 过黄河进入陕西志丹, 吴堡, 安塞沿子午岭至天水, 约北纬32.30℃-42.30℃, 东经103.5-124.5℃.本区从地形上明显分为丘陵, 平原和山地3部分。

(完整版)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讲解

(完整版)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讲解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第一节作物的起源与传播一、作物的起源(一)栽培作物的起源和意义为了生存,古人类主要是通过采集野生植物和渔猎来获取食物。

当未食完的植物器官被遗弃或被埋藏在其临时住地后,发现其能不断繁衍,于是人类开始注意并将其果实、种子、块根、块茎等收集起来集中种植,且就近获取食物。

随着人口的增加,对食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人们开始有意识地选取那些果形大、生产多、成熟后脱落损失少、易保存的植物进行集中小规模栽培。

随着人类长期地种植野生植物,对野生植物的生长习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则不断改进栽培技术,创造适合植物生长发育的条件,同时进行选择和培育。

伴随着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使野生植物逐步驯化、演化成为有经济价值的栽培作物。

而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祖先相比,其人类利用的器官变得巨大和迅速生长;产品有用成分大大改进和提高;成熟期一致,生长整齐;传播手段退化以及休眠性减弱或缩短,栽培作物的自我保护机能减弱等。

野生种变为栽培种的动力首先是有机体的变异能力,其次才是人工选择有利的变异类型。

通过研究作物的起源,人类可以了解众多的植物遗传资源并建立“基因库”,利用有用的基因改造现有的作物并选育新品种为人类所利用;同时通过了解作物起源地的生态地理条件,达到人为控制作物生长的目的。

不仅如此,还可以进一步研究人类的农耕文化。

如不少文字中将“文化”和“栽培”视为同义词,英文中的文化为“culture”,也是栽培含义。

业已研究表明,人类通过作物的栽培,形成了四大类农耕文化,它们分别是中东地区兴起的地中海农耕文化,非洲兴起的农耕文化,东南亚、马来半岛为中心的农耕文化以及中美洲、南美洲兴起的新大陆农耕文化。

至今发现,地球上大致有50万种以上的植物,其中被人类利用的约在5000种以上,被人类栽培种植的约1500种,属大面积种植的约200种。

中国种植的作物约有600种,其中粮食作物30多种,经济作物70种,蔬菜110多种,牧草约50种,花卉130余种,药用作物50余种。

论影响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的原因和中国区系地理的特征

论影响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的原因和中国区系地理的特征

论影响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的原因和中国区系地理的特征论影响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的原因和中国植物区系地理的特征——《植物区系地理学》课程论文学院:林学院专业:植物学学号:姓名:邓嘉雯论影响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的原因和中国植物区系地理的特征(林学院-植物学邓嘉雯)摘要:本文从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地形因素、生物因素、人为因素分析了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的原因,并参考了书籍以及学者的研究成果,论述了中国植物区系地理的丰富的植物种类、起源古老、分布类型多样、地理分布多样、特有性程度高的五大特征。

关键词:植物区系地理分布原因中国植物区系地理特征1 影响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的原因从植物种分化形成时,该种所占有的空间范围构成它的原始分布区或起源中心,各种植物都有程度不同的繁殖能力,并不断向外界迁移,逐渐扩大自己的分布区。

植物可借助自然界各种外力(风力、水力、动物、人类等)或依靠植物体本身(果实的弹力、根状茎、块茎的移动等)的繁殖,从而不断占领新的地段。

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的扩展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限制植物向新地区迁移、定居、繁殖等过程,即阻碍分布区扩展的环境因素很多,最基本的因素[1]有如下几类。

1.1 气候因素气候因素是基本的因素,对于个别植物种及其组合的地理分布和特征都发生深刻的影响。

气候决定了植被的基本特征。

气候因素也被称为地理因素,因为它依赖于当地的地理坐标和当地的海拔高度。

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气候因素有:热、光、水、空气的组成及运动。

很多植物种的北方边界继续向北方分布,是受在营养期内缺乏热量所决定的,或是一年内暖季的时间太短,或是冬季太冷。

如赤松,集中生长在具有海洋气候的我国辽东半岛经山东半岛向南达江苏北部的云台山,而远离海洋的陆地则少有该种植物的分布。

热带植物不能忍受热量状况的极少下降。

热量的不足引起了北极冻原带和山地高山带的无林现象。

很多农作物向北方推移时也遭遇了热量不足的限制。

即温度状况在地球的广大气候带和高山带的植被上盖上了自己的烙印。

植物地理学(共计5部分,共计1299页)_部分1

植物地理学(共计5部分,共计1299页)_部分1
植物地理学 Plant Geography
教学内容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基本类群 ▪ 第三章 植物区系地理 ▪ 第四章 植物生活与环境 ▪ 第五章 植物种群 ▪ 第六章 植物群落 ▪ 第七章 世界植被地理
第一章 绪论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植物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 类型
– 糙面内质网(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 – 光面内质网(smooth endoplasmic reticulum)
• 功能
•糙面内质网•光面内质网来自细胞器——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
•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是由单层膜围 成的管状、泡状或相互沟通的封闭的网状结构。内 质网膜可与外核膜相连,囊腔与核周隙相通。
植物对土壤的净化
• 吸收
监测环境
监测作用
监测植物
某些植物对有毒气 体十分敏感,当某些
对有毒气体特别敏感 的植物,可利用它们
有毒气体在低浓度时, 来监测有毒气体的浓
它就能出现受害症状, 度,指示环境污染程
反映出有毒气体的大 度,这种植物就称为
概浓度,可作为环境 污染程度的指示。
监测植物。
• 细胞质骨架
细胞器——质体(plastid)
• 质体是一类与碳水化合 物的合成与贮藏密切有 关的细胞器,它是植物 细胞特有的结构。
• 类型
– 叶绿体(chloroplast) – 有色体(或称杂色体,
chromoplast)
– 白色体(leucoplast)
基粒 类囊体
内膜 外膜
细胞器——线粒体(mitochondrium)

植物地理学-汇总

植物地理学-汇总
2、植物区系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植物区系
3、植物区系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广义植物地理学中植物种属地理学、植物分布学和植物历史地理学三部分。
第二节分布区与分布区的形成
一、植物分布区的静态特征
分布区是一个种系或任何分类单位(科、属、种等)在地表分布的区域。以种的分布区为基础。
(一)种分布区
物种由个体组成,它们所占全部地域即是分布区。
描绘方法:
(1)点图法:只有定位意义,而无定量概念
(2)轮廓法:能清晰地表示分布范围和边界,实线表示确定边界,虚线表示推测性边界
(3)(1)和(2)兼用
1.分布区结构
生境的差异使分布区内部带有不同程度的空间不连续性,将植物种分成不同种群。若生境的差异过大,则会出现变种,但仍能进行基因交流。
主要类型:
有导管(或导管+管胞)(原始),不呈放射状排列
有木纤维,并发达,是主要的支持结构
有薄壁细胞
木射线单列或多列组成,全部由薄壁细胞组成
无树脂道



无筛管,有筛胞
无伴胞
韧皮薄壁细胞量少
无韧皮纤维(松属)或有韧皮纤维(柏科、松科)
有筛管
有伴胞
韧皮薄壁细胞量多
绝大多数有韧皮纤维
叶脉和脉序
叶脉的概念:叶脉(vein)是贯穿在叶肉内的维管组织与机械组织,主要由木质部和韧皮部、机械组织等组成。主脉→侧脉→支脉→细脉。
器官的类型: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种子的休眠:种子具有活力而处于不发芽的状态(5)缺少必需的激素
休眠内在生理因素:(1)种皮机械压迫(2)对水和气的不透(3)有抑制性物质(4)胚本身未发育成熟
种子萌发:是指在适宜的条件下,生理上已经成熟的种子的胚从休眠状态转变为活跃生长状态的过程。

植物地理学 第二章 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

植物地理学 第二章 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

横断山高山峡谷南北走向, 西南季风长驱 直入,因此,这里的植物和自然地理垂直变 化大而明显,从干热河谷的热带向上为亚热 带,山地温带,寒温带,以至高山冰雪带等 6 -8 个气候植被带。
水汽,冰雪圈,云辐射,海洋反馈
冰雪圈反照率正反馈:温度↓冰雪覆盖↑ 地表反射率↑吸收太阳辐射↓温度↓
气候演变
在早始新世约5 000 万年前整个北半球为单一的北热带植物区,早第三 纪的亚热带植物水椰棕榈(Nipa truticans)的化石甚至向北分布到阿拉斯 加,从渐新世约3 800 万年前开始,气候逐渐变冷,分布在北半球高纬 度带的植物一部分逐渐适应而保存下来,一部分退却到北纬50 以南为 温带植物区系保存下来,到更新世冰期和间冰期反复出现又使许多种类 灭绝,部分地方(更新世避难所)影响较轻,保存住第三纪较丰富的第
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地区间植物区系比较分析
世界植物区系区划与区域分异
中国植物区系概述
岛屿植物区系分析
一、植物类群的统计和分析

科、属、种数目的统计 分布多度分析
分为5级:①个别或单 株UN ②数量很少而稀 疏 SOL ③数量不多而 分散 SP ④ 少尚多 COP1 ⑤ 稍多COP2 ⑥数量多COP3⑦极多 SOC
曾经广泛分布,后来中部消失
通过迁移或跳跃,形成间断分布
初始分布不在中部
残遗分布
间断分布区形成的不同过程图解
举例:苹果属植物是在古热带植物区马来西亚植物亚区起源后向北扩展到达 横断山至喜马拉雅为中心地区,形成的一个重要发展中心并在这里发生了强
烈的演化辐射。
第三节 植物区系分析
植物类群的统计和分析
水杉
属和科的分布区 科内各属分布区的总括 亲缘关系相近的种的联合 种数最丰富的地区

植物区系特征及植被地理

植物区系特征及植被地理

植物区系特征及植被地理一、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我国现代植物区系的形成和特点是在特定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自然历史条件综合作用下,和植物界本身发展演化的结果。

其特征主要可归纳以下五方面。

1.植物种类丰富据统计,我国现有维管束植物有353科,3184属,27150种,在世界植物区系中占重要地位(表7-1)。

按我国植物区系所包含种的数目,与世界植物区系丰富的国家相比较,仅次于马来西亚(约4.5万种)和巴西(约4万种),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植物种类丰富,还表现在一些大科,特大科含有大量种类。

世界种子植物中4个含万种或万种以上的特大科,在我国都含千种以上,即兰科1040种、菊科2170种、豆科1080种、禾本科1160种。

另外还有50个大科,在我国各含有100—1000种,如蔷薇科(912种)、唇形科(793种),杜鹃花科(792种),毛茛科(687种);玄参科(687种)等。

这54个科我国共含有19700多种,约占全国种子植物种数的80%,广布全国,是我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2.起源古老根据古地理研究,我国白垩纪至第三纪时期,大部地区气候暖热。

第四纪冰期,也仅受到寒冷气候影响或一些地方受到山地冰川影响。

由于我国地处中低纬度,加之地形复杂,便成为许多古老植物的避难所或新生孤立类群的发源地。

因此,我国具有许多古老的孑遗植物及系统演化上原始或孤立的科属。

我国现有种子植物2980属中,单型属(只含1种)422属、少型属(含2—6种)713属,合计占全国属数的38%。

我国特有的190多属中,单型属和少数型属的比例更高达97%。

只含1属1种的科也有16个之多。

这些种类多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或更古老的成分。

如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等号称活化石。

此外还有银杉(Cathaya argyrophylia)、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白豆杉(Pseudotaxuschienii)、柳杉(Cryptomeria,2种)、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台湾杉(Taiwania,2种)等古老的裸子植物,以及被子植物中钟萼树(Brctuhneidera,1-2种)、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金钱槭(Dipteronia2种)、杜仲(Eucommia ulmoides)、马尾树(Rhoiptelea chiliantha)、水青树(Tetracentron siense),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分布区制图
➢ 点图法 ➢ 轮廓法 ➢ 涂斑法 ➢ 邻近距离平均法
邻近距离平均法
(1)将种的分布点标绘在空白地图上,并用直 线连接所有最相近的两分布点,这时形成各 分部点的“树”。
(2)近距离平均值=各分布点之间距离值之和/ 测量各分布点之间直线距离之次数。
(3)以近距离平均值为半径,以各分布点为圆 心,作一弧形轮廓。所有弧形连接线即为分 布区边界。
高山唐松草:间断分布在北极和亚洲和欧洲、北美洲的高山。 我国分布在新疆、西藏的高山。
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 Thunb.)
毛茛的北极-高山式间断分布区
猪笼草属分布于马 来群岛、马达加斯 加和中国的西南部 地区
猪笼草
猪笼草是最典型的 食虫植物,它形态构 造奇特,捕虫能力很 强,是消灭各种蚊蝇、 蚁类等家庭卫生的绿 色屯士,以是观赏价 值多年生的半木质长 绿藤木植物,分布十 分稀少
2.形成过程: 原始分布区(起源中心) ↓ 逐渐向外迁移(称为侵移) ↓ 形成分布区
一般情况下, 分布区的大小与种的繁殖能力和年 龄成正比。
五、植物分布区的类型及成因
➢ 广域分布区(世界种) ➢ 狭域分布区(特有种) ➢ 连续分布区 ➢ 间断分布区 ➢ 残遗分布区
大车前Plantago major L.
残遗分布区
概念:由于气候,地质,土壤等到自然条件 的变化,目前仅孤立地残存在原来广阔分 布区内的某些生境特殊,空间很小的动, 植物分布区。
如植物中的水杉,银杏;动物中的熊猫的分 布区都有属残遗分布区;
红杉、水椰和鹅掌楸属植物的历史和现代分布
替代分布区
概念:从相邻两个区域的同样生境起源, 或从同一区域的两个不同生境起源的两 个近缘分类单位相互取代的现象叫替代 现象,它们的分布区是替代分布区;
棕榈
Trachycarpus fortunei (Hook. f.) H. Wendl.
单子叶植物中的棕榈科以其 特有的形态特征构成了热带植 物部分特有的景观。棕榈是国 内分布最广,纬度最高的种类 。本植物株高15米,胸径20- 30厘米,叶鞘纤维质,包茎, 叶柄长,叶圆扇形,掌状深裂 。肉穗花序腋生,长40-60厘 米,果肾状球形,蓝黑色。棕 榈叶鞘提供棕纤维,叶可制扇 、帽等工艺品,根入药。
赤松则分布在牡丹江流域、辽东半岛、山东东部和江苏东北部
油松的用途与价值
油松是最主要的用材树种之—,其木材坚 实、富松脂、耐腐朽,是优良的建筑、桥梁、 电线杆、枕木、矿柱、车辆、农具、造纸和人 造纤维板等用材。油松还可采松脂,提炼松节 油和松香,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油松适应性强, 根系发达,枝叶繁茂,有良好 的保持水土的效 能。
分布区 , 不是连续广阔的地区
分别处于相距很远的地方, 呈岛状或斑状分布, 如苏铁科植物 , 在全球呈分散的斑状分布
苏铁的雌花
苏铁雌球花的大孢子叶外被淡黄色柔毛,因而整个雌花球呈淡黄色。
台东苏铁
Cycas taitungensis C. F. Shen et al. 这株人工种植的台东苏铁已经开花。 这是台东苏铁的雄球花。
亚洲罕见赤松古树群:14万株五成以上过百岁(图)
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分布区沿着某些山脉、河谷呈狭窄的带状
北美洲西海岸的红杉分布区 ,沿海岸山脉呈近南北走向的条 西海岸的红杉
红杉
巨杉
是所有树中最粗大的一种。 位于内华达山红杉国家公园 中的“谢尔曼将军”至少已 有3200年的树龄,也有可能 达到了4000年谢尔曼将军高 83米多,树干基部直径超过 了11米,30米处的树 干直径仍有6米左右。1985年 科学家根据它的木材比重重 新进行了测算,认为“谢尔 曼将军”树重2800吨。
先地内常 。。蒙绿
起古阔 源、叶 于宁灌 古夏木 地、, 中甘我 海肃国 喜、现 热新分 的疆布 祖等于
紫茎泽兰 Crofton Weed
四、植物分布区的形成
1. 分布区中心 某植物分类群的某种特征在其分布区内比较 集中或高度集中的区域。
类型: ➢ 多度中心 ➢ 发生中心 ➢ 多样化中心 ➢ 变异中心 ➢ 残遗中心
➢ 《大公报》据外电伦敦十日消息:英国专家星 期三说,一种人们用作药物已有七百年历史的 普通草本植物,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战胜癌症的 新武器。
➢ 这种被称为「琉璃苣」的紫草科七瓣莲属植物, 含有丙亚麻脂酸( GLA)。研究显示,这种物 质可以杀死大脑和前列腺的癌细胞,并可限制 血管增长来抑制恶性肿瘤的扩张。
本种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 广西和云南等省零星分布。
对产地野生大树应严加保护,同时大力发展园林 绿化植树。
本种具有观赏价值,木材通直,材质细密,韧性 强,亦是较好的材用树种。
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on)
珙桐开花时两片大苞片,似展翅飞翔的鸽子。被誉为“中国 鸽子树”,在园林界极负盛名,成为珍贵的观赏树种。又本 种也是孑遗植物,对古植物和植物系统发育研究有科学价值。 被定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环北方分布 有些植物的分布区环绕南北半球高纬度地带 ( 包括北方 山区 ) 分布, 其一方面伸展至极地 , 另一主面可能伸展 至亚热带范围 , 这称为环北方分布 , 如茶藨子(biao) 属的分布区
茶藨子 虎耳草科
泛热带分布
有些植物的分布区贯穿亚、非、拉美几大洲的热带地区 , 这称为 泛热带分布, 如棕榈科植物的分布区
古特有种
银杏
Ginkgo biloba Linn.
银杏是著名的活化石 植物,被列为国家二 级保护植物。这是一
枝带果的枝条。
银杏的雌花
银杏是裸子植物,这里可以 看到短枝顶端伸出的雌花, 胚珠裸露没有被孢子叶包被。 胚珠受粉后长成具有肉质假 种皮的果实
2. 孑遗种
概念:一种植物过去曾有广阔的分布区 , 由于地质和气候原 因 , 现在分布范围已大大缩小 ,只剩个别孤立的或者是星散 分布的几个小区,这种分布区,称为孑遗或残遗分布区,这种植 物,则称为孑遗种或残遗种。
三、分布区大小和形状
分布区可看成植物的历史和它对环境适应能力 的函数。 不同植物种的分布区差别很大。 高纬度许多植物:东西向展布的长条形 寒带和温带地区:自西向东呈椭圆形 星散分布
七瓣莲 (Trientalis europaea ) 的分布区大致在北极 圈与 50N 之间 ,绵延于整个欧亚大陆上
海 南 苏 铁
影响分布区形状大小的因素
➢ 气候因素 ➢ 土壤因素 ➢ 地形因素 ➢ 生物因素 ➢ 历史因素 ➢ 人为因素
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
全草可入药,祛风除湿, 杀虫,止血,止泻作用; 羽叶优美,可供观赏; 可大量富集砷、铅等重 金属。
沙冬青属Ammopiptanthus Cheng f.
间断分布区
概念:如果某一植物分类学单位占有 两个以上相互分离的地区,并且它们 之间不可能凭借现在的自然因素传播 种子,这种分布区称为间断分布区 (至少有两个核心);
壳斗科3个属的间断分布
A1 B1
A2 C1
A3 B2
C2
间断分布的类型:
(1)泛北极间断分布 (2)北极-高山间断分布 (3)横越大西洋间断分布 (4)环太平洋间断分布 (5)泛热带间断分布 (6)狐猴式间断分布 (7)泛南极间断分布区 (8)极际间断分布 (9)星散间断分布 (10)古地中海间断分布
代表种:银杏、水杉、水松;金凤藤
类型:根据起源、分布历史和环境条件 , 特有种可分为 : ⑴ 古特有种 ⑵ 新特有种 (3) 生态特有种
意义:确定任何特有种或特有现象都是很有意义的 , 因为它 们是植物区系的历史或演化的重要指标。
水杉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
世界种大车前的分布范围
梵净山冷杉Abies fanjingshanensis
珙桐 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
连续分布区:
概念:一个连续完整的区域 类型: (1) 世界性分布
(2) 环极地分布 (3) 环北方分布 (4) 泛热带分布
用点图法和轮廓法绘制的偃松的连续分布(武吉华,1995)
1. 植物分布区的静态特征 分布区:是一个种系或任何分类单位(种、 属、科等)在地表分布的区域。通常以种的
分布区为基础。 成因解释:特定古地理条件、特殊遗传进化
基础、现代自然环境。
2. 种分布区
某种植物所占据的全部地域。
以云南红豆杉Taxus chinensis为例。 主要分布在滇西、滇西北、滇西南、 滇中、川西、藏东南的13个地的38 个县。
第二章 植物区系地理
第一节 植物分布区 第二节 植物区系 第三节 人为活动与植物分布
植物区系:指某一地区,或者某 一时期,某一分类类群,某类植 物种类的总称。
第一节 植物分布区
一、植物分布区概念 二、分布区制图 三、植物分布区的大小和形状 四、分布区中心 五、植物分布区的类型和成因
一、植物分布区概念
替代分布的成因
种在散播过程中遇到了不同的生态条件而分 化出新的种型
气候的变迁 古地理环境变迁
槭树属的替代分布 1 洛氏槭 2 喜悦槭 3 突厥槭 4 小刀槭 5 长柄槭 6 元宝槭 7 五角枫 8 艳槭
特有种、孑遗种和替代种
1. 特有种
概念:仅分布在某一地区 , 而不在其他地区分布的植物 , 称为特有种
举例:水杉、银杏、银杉、鹅掌揪、枫香、腊梅等
意义;孑遗种不仅有分类上的含义,而且还有地理上的含义。
注意:(1) 分类学孑遗种又称为活化石 (2) 地理孑遗种与分类学关系不大
鹅掌楸
(Liriodendron chinense (Hemsl.) Sarg)
鹅 掌 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