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中国植物区系特点
中国植物区系的联系,区别

中国植物区系是指中国境内植物的分布区域。
根据植物的特征和分布情况,可以将中国的植物区系划分为几个主要类型。
北方区系: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这个区系以针叶树为主要特征,包括松树、落叶松、云杉等。
南方区系: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包括长江流域、华南地区和华东地区。
这个区系以常绿阔叶树为主要特征,包括柚木、樟树、楠木等。
西南区系: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这个区系以高山植物为主要特征,包括杜鹃花、银杏、红豆杉等。
西北区系: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包括新疆、青海、甘肃等地。
这个区系以荒漠植物为主要特征,包括沙漠植物、草原植物等。
每个区系都有其独特的植物组成和生态环境,但也存在一些共同点。
例如,中国植物区系总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即东部地区植物种类较多,而西部地区种类较少。
此外,中国植物区系的界限并不是非常明确,不同区系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交错和过渡带。
这些交错带不仅体现了植物种类的渐变,也反映了气候和地形的变化。
总而言之,中国植物区系的联系和区别体现在植物种类的差异、生态环境的差异以及地理分布的差异上。
这些区系的存在和
演变不仅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受到气候、土壤、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中国植物区系特点

一、中国植物区系特点我国现代植物区系的形成和特点是在特定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自然历史条件综合作用下,和植物界本身开展演化的结果。
其特征主要可归纳以下五方面。
1、植物种类丰富中国维管束植物共约353科,3184属,2.715万多种,分别占世界科、属、种数的56.9%、24.5%和11.4%。
就种数而言,仅次于世界上植物区系丰富的马来西亚植物区〔约4.5万种〕和巴西〔约4万种〕,居世界第3位。
从植物科属的大小,即其含有种数的多少来看,现知世界种子植物中含有万种以上的4个特大科,在中国也都含有千种以上。
另有50科在中国含有100~1000种,如蔷薇科、唇形科、杜鹃花科等,共有1.97万余种,约占全国种子植物80%以上,构成中国植物区系的根本骨干。
2.起源古老根据古地理研究,我国白垩纪至第三纪时期,大部地区气候暖热。
第四纪冰期,也仅受到寒冷气候影响或一些地方受到山地冰川影响。
由于我国地处中低纬度,加之地形复杂,便成为许多古老植物的避难所或新生孤立类群的发源地。
因此,我国具有许多古老的孑遗植物及系统演化上原始或孤立的科属。
我国现有种子植物2980属中,单型属〔只含1种〕422属、少型属〔含2—6种〕713属,合计占全国属数的38%。
我国特有的190多属中,单型属和少数型属的比例更高达97%。
只含1属1种的科也有16个之多。
这些种类多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或更古老的成分。
如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等号称活化石。
此外还有银杉〔Cathaya argyrophylia〕、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白豆杉〔Pseudotaxuschienii〕、柳杉〔Cryptomeria,2种〕、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台湾杉〔Taiwania,2种〕等古老的裸子植物,以及被子植物中钟萼树〔Brctuhneidera,1-2种〕、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金钱槭〔Dipteronia2种〕、杜仲〔Eucommia ulmoides〕、马尾树〔Rhoiptelea chiliantha〕、水青树〔Tetracentron siense〕,等等。
中国八大植被区域划分

8.青藏高原高寒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被区域
本区域包括青海和西藏东南半部的大部分 地区,并包括川西和云南西北部部分地区。 高原面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山地都超 过5000米,东部边缘的深切河谷可低于 4000米。 这里的气候特点是天气多变而凉 爽。年平均气温1——6℃,一月均温-3— —-10℃,七月均温10——15℃,年降水量 约300——500毫米。
乔木
油松 悬铃木
银杏
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
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 本区域包括淮河、秦 岭到南岭之间的广大亚热带地区,向西直到青藏 高原边缘的山地。我国亚热带是世界上南北两半 球同纬度地区,唯一的面积最广大的湿润亚热带, 这是我国的宝贵财富。 这里气候温热多雨。无霜期长达240——300天, 7110℃年积温为4500——7500℃,年平均气温 为14——21℃,最热月七月均温为28——29℃, 年降水量为1000——1800毫米,集中在5——9月, 但不像华北地区那样特别集中。 主要城市:四川(除西北角)、湖北、湖南、浙 江、福建、江苏南京、上海、江西、广州、广西 桂林、贵州、重庆、云南的昆明、大理、丽江
该区植被特点:植被是常绿阔叶雨林和季雨 林。树木有老茎生花、板状根、气根、滴水 叶尖等热带植物形态特征以及大量的藤本植 物、纹杀植物、附生植物等热带热带植物生 活型特征。 乔木:桑科、桃金娘科、蕃荔枝科、无患子 科、大戟科、棕榈科、梧桐科、豆科、樟科 等、木棉科、印栲、刺栲、龙脑香科 灌木:越桔科、杜鹃科、蔷薇科
高山、高原、 湖盆、谷地
1.寒温带针叶林区域
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落叶针叶林是欧亚大陆北方针叶 林的一部分,属于东西伯利亚南部落叶针叶林沿山地向南 的延续部分。大兴安岭山地海拔高度约600-1000米,有些 山峰接近1400米。年平均温度为-1.2℃——-5℃以下,七 月平均气温为16~20℃,全年积温(持续日均温>10℃之 总和)为1100-1700℃,无霜期为70-100天,年降水量为 400-600毫米。由于生长素气温低,空气相对湿度较大。 山地下部为棕色森林土,中上部为灰化棕色针叶林土,均 呈酸性反应。 这里的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 主要代表城市:黑龙江省:漠河 内蒙古自治区:加格哈奇、呼伦贝尔
中国植被自然地理区系划分

中国植被自然地理区系划分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植被。
根据植被的分布特点和生态环境条件,中国的植被可以划分为六个自然地理区系:北方针叶林区、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落叶阔叶林区、岭南亚热带阔叶林区、西南季风常绿阔叶林区、青藏高原高山嵩草草甸区和西北干旱荒漠草原区。
一、北方针叶林区北方针叶林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
这个区域的气候寒冷,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凉爽。
这里的植被以针叶树为主,如松树、落叶松和云杉等。
这些针叶树适应了北方严寒的气候条件,具有很好的抗寒性能。
二、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落叶阔叶林区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落叶阔叶林区分布在中国的华北地区和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
这个区域的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植被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如梧桐树、榆树和枫树等。
这些落叶阔叶树在秋季会落叶,为地面提供了丰富的落叶层,有利于保持土壤湿度和保护地下生物的生存环境。
三、岭南亚热带阔叶林区岭南亚热带阔叶林区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等地。
这个区域的气候炎热湿润,四季如春。
植被以常绿阔叶树为主,如南洋杉、榕树和竹子等。
这些常绿阔叶树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具有很好的适应能力,能够保持长时间的绿叶,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地。
四、西南季风常绿阔叶林区西南季风常绿阔叶林区分布在中国的云南、贵州、广西和四川等地。
这个区域的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
植被以常绿阔叶树为主,如柚木、铁皮石斛和荔枝树等。
这些常绿阔叶树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生长迅速,形成了茂密的森林,为许多珍稀植物和动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
五、青藏高原高山嵩草草甸区青藏高原高山嵩草草甸区分布在中国的青藏高原地区。
这个区域的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
植被以高山嵩草和其他草本植物为主,如藏蓝、藏羚羊茶和灌木等。
这些植物能够适应高寒的气候条件,形成了独特的草甸生态系统。
六、西北干旱荒漠草原区西北干旱荒漠草原区分布在中国的新疆、甘肃和宁夏等地。
中国属植物资源

中国属植物资源
中国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包括多样的植物种类、物种丰富度高以及广泛的分布。
以下是中国植物资源的一些特点和亮点:
1.物种丰富度:
•中国是全球植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数量占全球总数的约10%左右。
这主要归因于中
国广泛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包括高山、平原、沙漠、湖泊
等各种生态系统。
2.植物区系多样性:
•中国植物区系多样,涵盖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的各种植物类型。
南部的云南和广西地区具有热带雨林,而
北方的内蒙古和新疆则有寒带草原。
3.特有植物物种:
•中国拥有大量的特有植物物种,包括一些珍稀植物和濒危物种。
云南、西藏、青海等地通常被认为是植物物种多样
性的热点地区。
4.药用植物资源:
•中国的中药资源丰富,许多植物被用于传统中医药。
这些植物包括人参、枸杞、当归、黄芪等,具有药用和保健功
能。
5.食用植物资源:
•中国有着丰富的食用植物资源,包括大米、小麦、茶叶、
蔬菜、水果等。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全球最大的茶叶
生产和消费国。
6.生态系统服务:
•中国的植物资源对生态系统服务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水土保持、空气净化、生物多样性维持等。
尽管中国的植物资源丰富,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包括生境破坏、濒危物种保护、气候变化等问题。
因此,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植物资源,进行植物保育和合理的资源管理是重要的工作。
中国植被类型及分布经典课件

(一)地理位置
位于大兴安岭北部山 地,是我国最北的林区。 本区地貌呈老年期特征, 山势不高,一般海拔 700 --1100米,整个地形相对平缓,全部呈丘 陵状台地,几无山峦重叠现象,亦无终年积 雪山峰,由于气候条件比较一致从而大大减
弱了植被的复杂性。
620
(二)气候特征
为我国最寒冷地区,年平均温度在 0℃以 下(-1.2℃至一5.6℃),最冷月平均气温 一28℃~ 一38℃,一月份均温一20℃,极 端最低气温为一60℃,最热月平均气温 15~20℃。≥10℃的积温少于1600℃,生 长期90~110天。年降水量平均为400~ 500 mm,80%集中降落在7~8月。全区 较普遍的土壤是棕色针叶林土,沼泽地为草 甸土和沼泽土,且常间有岛状永冻层。
630
(三)森林特点
林下层灌木比较丰富,一般有20余种,主要 有毛榛、刺五加、暴马丁香、猕猴桃、山葡 萄、北五味子等。草本植物也有不少本地特 有种,如人参、山荷叶等。
本区的垂直分布带较明显。基带的上限为海 拔高度700~900m,其上则广泛分布着山 地针叶林带,树种组成单纯,以耐荫性常绿 针叶树——云杉和冷杉为主。
649
1.东部(湿润)常绿 阔叶林亚区域
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 的地带性植被,因不同的地带性而异。 现分别就北、中、南亚热带作简略介 绍:
650
(1)北亚热带
北亚热带典型的地带性植被为常绿、 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亚热带至暖温带的过 渡植被类型。
乔木层的优势种主要由壳斗科青冈属、樟 科润楠属的常绿种类和栎属、水青冈属的 落叶种类等树种组成。
栲属、石栎属;山茶科的木荷属;樟科的润 楠属、楠木属、樟属的种类。此外,乔木层 中还经常混生有杜英科的杜英属、猴欢喜属; 木兰科的含笑属与木莲属;山矾科的山矾属; 交让木科的交让木属;槭树科的槭属常绿树 种及蔷薇科樱属的常绿稠李类。
中国植物区系的特征

中国植物区系的特征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气候多样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植物资源。
中国植物区系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植物多样性丰富中国植物区系的特征之一就是植物多样性非常丰富。
据统计,中国境内已发现的维管植物共有3.4万多种,占全球维管植物总数的12%左右。
这其中包括了大量的特有植物,即在全球范围内仅分布于中国境内的植物种类。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特有植物资源,其中不乏一些珍稀濒危植物,如巨型水仙、银杏等。
二、植物区系分布的差异性中国植物区系的特征在于其分布的差异性。
中国植物区系可以分为北方区系、南方区系和西部区系三大区域。
北方区系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地区,由于受到寒冷气候的影响,植物种类相对较少,以草本植物和乔木为主。
南方区系则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种类非常丰富,森林覆盖率高。
西部区系则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由于地形复杂,植物种类多样性也非常高。
三、地理环境对植物区系的影响中国植物区系的特征还体现在地理环境对植物分布的影响上。
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气候也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
这些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直接影响了植物的分布。
例如,西部地区的高山气候和湿润气候为高山植物和亚热带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北方地区的寒冷气候则限制了许多植物的生长。
四、植物区系的保护与利用中国植物区系的特征还包括植物区系的保护与利用。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加强对植物的保护。
同时,中国还注重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中国的中药资源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许多中国特有的植物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备中。
此外,中国还注重推动植物的科学研究,以提高植物资源的利用价值。
中国植物区系的特征体现在植物多样性丰富、植物区系分布的差异性、地理环境对植物分布的影响以及植物区系的保护与利用等方面。
这些特征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植物资源,也为科学研究和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我国的植被类型

我国的植被类型我国的植被类型多样丰富,从北方的草原到南方的热带雨林,每一种植被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以下将从北方的草原、中部的森林、西部的沙漠和南方的热带雨林四个方面详细介绍我国不同地区的植被类型。
北方的草原植被覆盖广阔,是我国最典型的植被类型之一。
在北方的大片平原上,草原尽头处,有着一望无际的绿色。
这里的植物以草为主,包括高大的禾本科植物和矮小的禾草科植物。
草原植被具有耐旱、耐寒、耐火的特点,适应了北方地区干燥和极端天气的环境。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为牛羊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中部地区的森林植被茂密,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木材资源。
这里的植被类型多样,包括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
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北方和高山地区,如松树、云杉等;落叶阔叶林分布在中部地区,如橡树、槐树等;常绿阔叶林则分布在南方,如柚子树、木棉树等。
森林植被的生态功能十分重要,能够保护水土,净化空气,维持生态平衡,并为人类提供休闲和旅游资源。
西部地区的沙漠植被稀疏,是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典型植被类型。
这里的植物适应了缺水和高温的环境,具有抗旱性强的特点。
沙漠中的植被主要包括耐旱的灌木、草本植物和一些沙生植物。
这些植物多为矮小且有刺,能够减少水分的散失,并防止沙尘暴的发生。
沙漠植被对于保持土壤稳定、防治沙漠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的重要生活和经济来源。
南方的热带雨林植被茂盛,是我国最具生物多样性的植被类型之一。
这里的植物种类繁多,包括各种高大的树木、藤蔓、草本植物等。
热带雨林植被生长茂密,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
这里的植物之间竞争激烈,但也相互依存,形成了丰富的食物链和生物圈。
热带雨林植被对于维持全球气候平衡、保护水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的植被类型多样,每一种植被都有其独特的生态功能和价值。
草原、森林、沙漠和热带雨林分别代表了不同地区的植被特点,为我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植物区系特点我国现代植物区系的形成和特点是在特定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自然历史条件综合作用下,和植物界本身发展演化的结果。
其特征主要可归纳以下五方面。
1、植物种类丰富中国维管束植物共约353科,3184属,2.715万多种,分别占世界科、属、种数的56.9%、24.5%和11.4%。
就种数而言,仅次于世界上植物区系丰富的马来西亚植物区(约4.5万种)和巴西(约4万种),居世界第3位。
从植物科属的大小,即其含有种数的多少来看,现知世界种子植物中含有万种以上的4个特大科,在中国也都含有千种以上。
另有50科在中国含有100~1000种,如蔷薇科、唇形科、杜鹃花科等,共有1.97万余种,约占全国种子植物80%以上,构成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骨干。
2.起源古老根据古地理研究,我国白垩纪至第三纪时期,大部地区气候暖热。
第四纪冰期,也仅受到寒冷气候影响或一些地方受到山地冰川影响。
由于我国地处中低纬度,加之地形复杂,便成为许多古老植物的避难所或新生孤立类群的发源地。
因此,我国具有许多古老的孑遗植物及系统演化上原始或孤立的科属。
我国现有种子植物2980属中,单型属(只含1种)422属、少型属(含2—6种)713属,合计占全国属数的38%。
我国特有的190多属中,单型属和少数型属的比例更高达97%。
只含1属1种的科也有16个之多。
这些种类多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或更古老的成分。
如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等号称活化石。
此外还有银杉(Cathaya argyrophylia)、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白豆杉(Pseudotaxuschienii)、柳杉(Cryptomeria,2种)、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台湾杉(Taiwania,2种)等古老的裸子植物,以及被子植物中钟萼树(Brctuhneidera,1-2种)、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金钱槭(Dipteronia2种)、杜仲(Eucommia ulmoides)、马尾树(Rhoiptelea chiliantha)、水青树(Tetracentron siense),等等。
它们主要产于我国亚热带、热带森林中。
我国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也残存着一些古老成分,如木兰(Magnolia)、五味子(Schisandra)、猕猴桃(Actinidia)、南蛇藤(Celastrus)、鹅耳枥(Carpinus)、梣(Fraxinus)、胡桃(Juglans)、黄檗(Phellodendron)、以及葡萄等属的个别种。
西北荒漠植被中,也保存许多古地中海或古南大陆的古老或孑遗成分,如蒺藜科的白刺(Nitraia)、骆驼蓬(Peganum)、油柴(Tetraena)、木霸王(Zygo-phyllum)、豆科的沙冬青(Ammopiptanthus)、蔷薇科的绵剌(Potaninia)等等。
由此可见,我国各地区的植物区系大多是起源古老的,而与之相应的就是这些地区的优势植被类型有些也是古老的。
3.地理成分复杂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是根据植物种或科属的现代地理分布而确定的。
植物种、属或科分布的区域(即它们分布于一定空间的总和),称为植物分市区。
植物分布区是由于植物种(或属科)的发生历史对环境的长期适应,以及许多自然因素对其影响的结果。
在植物界中,不同的植物种(属或科)的分布区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表现出各种的分布区类型。
虽然植物任何分类单位都有其分布区类型,但从植物地理学观点出发,植物属比科能够更具体地反映植物的系统发育、进化分异情况及地理特征。
因为在分类学上同一个属所包含的种常具有同一起源和相似的进化趋势,属的分类学特征也相对稳定,占有比较稳定的分布区,同时在其进化过程中,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发生分异,而有比较明显的地区性差异。
根据对我国种子植物2980个属的比较分析,可划分为15个分布区类型:1)世界分布108属,占属总数的3.6%2)泛热带分布372属;占属总数的13%3)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89属;占属总数的3.1%4)旧世界热带分布163属;占属总数的5.7%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150属;占属总数的5.2%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151属;占属总数的5.2%7)热带亚洲分布542属;占属总数的18.8%8)北温带分布296属;占属总数的10.3%9)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117属;占属总数的4.1%10)旧世界温带分布175属;占属总数的5.5%11)温带亚洲分布63属;占属总数的2.2%12)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166属;占属总数的5.8%13)中亚分布112属;占属总数的3.9%14)东亚分布298属;占属总数的10.4%15)中国特有分布196属;占属总数的6.8%4、特有成分繁多中国特有植物计有200属左右,归72科,其中含10属或10属以上的为菊科、苦苣苔科、伞形科、兰科和唇形科5科,但多数为热带—亚热带(29)和温带(22)分布科。
银杏科、钟萼树科、珙桐科及杜仲科为4个特有科。
这些属中除铁线山柳和川木香、毛舌菊等5~6属为多种属外,其余95%以上都是单种或少种属,并且绝大多数是古老或原始的类型,如前所述的白豆杉等,还有如五加科的通脱木、马兜铃科的马蹄香、蜡梅科的蜡梅、榛科的虎榛子、石竹科的金铁锁、金缕梅科的牛鼻栓、半枫荷、毛茛科的独叶草及菊科中少有的木本属蚂蚱腿子和栌菊木等。
4个特有科也都是单种的古老科。
它们主要分布在秦岭—山东以南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特别集中于西南至华中—华东。
二、温带夏绿阔叶林植被的类型和特点温带夏绿阔叶林又称落叶阔叶林。
分布于北纬30°~50°的温带地区。
主要分布于西欧,并向东延伸至苏联欧洲部分的东部;在东亚,见于中国东北和华北,日本北部、朝鲜,苏联的滨海州;北美洲东部和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地区亦有分布。
由于冬季落叶,夏季绿叶,所以又称“夏绿林”。
落叶阔叶林分布区的气候特点是:一年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
落叶阔叶林的乔木树种都具有较宽的叶片,叶上通常无或少茸毛,厚薄适中。
芽有包得很紧的鳞片,树干和枝桠也有很厚的树皮,这些都是适应冬季寒冷环境的结构。
由夏季长叶、冬季落叶的乔木树种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
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地带性植被。
这些地区四季分明,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
夏绿阔叶林有明显的季相变化,夏季叶鲜绿,质地较薄,无革质硬叶现象,通常无茸毛,林冠郁闭;冬季完全无叶,春季复出新叶。
树干和树枝有厚的皮层保护,具坚实的芽鳞。
森林层次结构较简单清晰,通常乔木只有一或二层,林冠高度基本相同。
乔木层下有一灌木层和1~3个草本层。
草本层亦有季相变化。
林中藤本植物不发达,附生植物以苔藓和地衣为主。
水青冈林和栎林是落叶阔叶林中最主要的类型,分布于整个北半球的温带和暖温带森林区域。
但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建群种。
在欧洲,水青冈林的主要建群种是欧洲水青冈(Fagus sylvatica)和塔乌里水青冈(F.taurica)等。
栎林的主要建群树种是无梗栎(Quercus petraea)和柔毛栎 (Q.pubecens),每一个种都可以组成纯林。
但现在有些栎林已被山毛榉林所代替。
在北美洲,美国东部和加拿大东部的主要建群种是美洲水青冈(Fagus americana)和糖槭(Acer saccharum)。
林内较明,可见到许多草本植物和少数藤本植物。
在大陆性气候影响较大的地区主要是栎林,从大西洋沿岸到内地各州都有分布。
其组成除栎树属树种外,还有大量其他阔叶树种,如槭树属、核桃属、山核桃属、悬铃木属、朴树属、铁木属等,藤本植物也有出现。
在亚洲东部,落叶阔叶林的种类成分比欧洲和北美洲丰富得多。
北部虽较贫乏, 但仍有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水曲柳(Fraxinus madshurica)、糠椴(Tilia mandschurica)、千金榆 (Carpinus cordata)、核桃楸、黄柏(Phellodendron amurense)等树种。
日本由于海洋性气候影响显著,通常称这种森林为凉温带落叶阔叶林。
最典型的是混生有大叶栎(Quercus crispula)的水青冈林。
有圆齿水青冈(Fagus crenata)和日本水青冈(F.japonica)等种类。
林下有高而密的赤竹属。
这些森林的组成在太平洋一侧和本州日本海一侧有所差别。
中国的落叶阔叶林属暖温带东部湿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
在亚热带和热带山区主要分布在常绿阔叶林的上部,成为垂直带上的森林。
林木的种类组成,由北向南逐渐增多。
根据建群种的生活习性和所要求的生境条件,可分3类:①典型落叶阔叶林。
是最主要的类型。
栎林分布最广,其中蒙古栎林主要分布于东北与华北北部地区,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 )林分布于东北南部、华北北部和西部,麻栎 (Q.acutissima)林则多见于华北南部及其以南各地;此外还有栓皮栎(Q.variabilis)林、檞树林等。
另一类典型落叶阔叶林是槭树属、榆树属、椴树属等为主的各种混交林,其优势种不明显。
②山地杨桦林。
是由杨属、桦树属和赤杨属等所组成的森林,分布最普遍的是山杨林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
③河岸落叶阔叶林。
是沿着河流两岸形成的走廊式森林。
主要分布于气候变化显著的温带地区沿河两岸,如新疆广泛分布的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林和东北的钻天柳(Choseniamacrolepis)林等。
由夏季长叶、冬季落叶的乔木树种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
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地带性植被。
主要分布于西欧,并向东延伸至苏联欧洲部分的东部;在东亚,见于中国东北和华北,日本北部、朝鲜,苏联的滨海州;北美洲东部和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地区亦有分布。
这些地区四季分明,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
夏绿阔叶林有明显的季相变化,夏季叶鲜绿,质地较薄,无革质硬叶现象,通常无茸毛,林冠郁闭;冬季完全无叶,春季复出新叶。
树干和树枝有厚的皮层保护,具坚实的芽鳞。
森林层次结构较简单清晰,通常乔木只有一或二层,林冠高度基本相同。
乔木层下有一灌木层和1~3个草本层。
草本层亦有季相变化。
林中藤本植物不发达,附生植物以苔藓和地衣为主。
常绿阔叶林与热带雨林都是由常绿阔叶树组成的茂密森林,但常绿阔叶林与热带雨林具有很大的区别,有些特征反而与夏绿阔叶林更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