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的定性及其改革模式探讨_韩荣莲
公立医院改制

公立医院改制一、背景介绍公立医院改制是指将原有的公立医院进行组织架构、管理体制、经营模式等方面的改革,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公立医院改制的背景、目的、流程和影响。
二、背景分析1. 公立医院存在的问题公立医院长期以来存在着管理不透明、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由于医院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不够灵便,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服务不够满足患者需求。
2. 改革的必要性为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公立医院改制势在必行。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化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患者就医成本。
三、改制目标1. 提高医院管理结构通过改制,优化医院的管理结构,建立科学、民主、透明的决策机制,提高医院的管理效能和决策能力。
2. 强化医院财务管理改制后的公立医院应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加强财务监管,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确保医院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3.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制后的公立医院应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制定科学的医疗服务标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提升医院的整体竞争力。
4. 加强医院人员管理改制后的公立医院应建立科学的人员管理制度,提高医院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激励医务人员积极投身医疗服务工作。
四、改制流程公立医院改制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立项阶段确定改制的目标和范围,制定改制方案,明确改制的时间表和责任人。
2. 组织架构调整阶段根据改制方案,对医院的组织架构进行调整,优化管理层次,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医院的管理体系更加科学、高效。
3. 资产重组阶段对医院的资产进行评估和重组,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产利用效率,确保医院的经济效益。
4. 人员管理阶段建立科学的人员管理制度,招聘和培养高素质的医务人员,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
5. 财务管理阶段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加强财务监管,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确保医院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三产脱钩的路径探索-以新疆某三甲医院为例

第49卷第7期2019年7月新韁医学XINJIANG MEDICAL JOURNALVol.49 No.7July.2019•医改论坛•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三产脱钩的路径探索-以新疆某三甲医院为例梁敏,彭理斌,古瑞娟,赵锋,李力,安海蓉,杨毅宁(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展改革部,乌鲁木齐830054)中图分类号:R197.3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183(2019)07—743—03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 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精神,《中共 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要求国家事业单位积极稳妥 有序地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探索党政机关、事 业单位和群团组织与所属企业脱钩步伐m。
本区于 2015年2月制定并执行《区级机关与所属企业脱 钩统一纳人国资监管的实施方案》。
自治区通过直 接监管、委托监管、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纳入三种方 式推进所属企业与主管部门脱钩统一纳入国资监 管工作,纳人范围包括自治区级机关直接管理、委 托管理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参股企业。
3年内,共分 期分批对53个区级机关(含14个直属事业单位)直接管理的474家企业实施与主管部门脱钩,纳入 国资直接监管范围[2]。
本区公立医院作为事业单位 与其三产脱钩成为必然。
本文以我区某三甲医院所 属三产公司与医院脱钩为例,介绍了三产公司与医 院脱钩的方式方法及注意事项,并针对脱钩工作可 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思考意见和建议。
1医院三产的作用“医院三产”,又称“医院对外投资”、“院办企 业”、“院办产业”、“三产企业”,一般是指医院以货 币资金、实物或无形资产等形式,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兴办的生产性或经营性的法人实体和 经营主体。
中国公立医院三产的开始可以上溯到1985年4月,国务院转批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 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提出放宽政策、简政放 权、多方集资,开阔卫生事业发展的路子。
新医改下公立医院人才管理的探究

新医改下公立医院人才管理的探究摘要:在新医改不断发展的影响下,促进了公立医院发展。
在医院发展的过程中,人才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
现阶段,医疗行业有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公立医院应加强人才管理,将人才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促进服务与医疗水平的提高,推动医院长久稳定发展。
本文分析了公立医院人才管理的现状,并提出了新医改下公立医院人才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新医改;人才管理;公立医院引言:在新医改政策落实的影响下,大量公立医院人才管理已难以满足医改发展的实际需求。
因而公立医院应提高对人才管理的重视程度,通过恰当措施,将人才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为医院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从而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为医院社会与经济效益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一、公立医院人才管理的现状对于公立医院而言,在人才管理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困难,对医院发展造成一定制约。
其一,管理模式需优化,部分公立医院仍运用传统的人才管理模式,导致管理效率较低、人力资源稳定性差,对管理实效带来消极影响。
其二,绩效考核形式化。
对于医院员工而言,绩效考核有利于其积极性的提高。
然而根据实际情况不难发现,一些医院绩效考核过于形式化,未能基于医院实际情况展开分析,难以将绩效考核的价值有效发挥出来。
其三,激励机制需完善。
部分医院在薪酬方面未注重激励机制的应用与完善,未能将员工表现、能力等与薪酬有机结合起来[1]。
导致部分员工努力付出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会严重打击其积极性,难以保障人力资源的稳定性,不利于医院长久发展。
其四,内部培训体系需优化。
部分公立医院未能注重培训工作,没有正确认识培训的价值与重要性。
进而导致实际培训体系系统性与针对性匮乏,再加上缺少完善的培训计划,从而对公立医院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造成消极影响。
另外,部分医院在培训中未能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展开分析,导致培训模式落后单一,难以激发人才参与的积极性,无法保障培训的效果。
其五,未注重人事制度改革,各级行政主管部门未能对医院人事制度展开全面改革,导致编内与编外人员同岗不同薪以及编外人员未缴纳养老保险等问题屡见不鲜,严重制约了公立医院长久稳定发展。
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的思路

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的思路在新医改的形势下,公立医院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经济压力。
为了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公立医院需要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公立医院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的思路。
公立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
成本核算是实现成本控制的前提,只有清晰明确地知道医院的各项成本支出,并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核算,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成本控制策略。
公立医院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成本核算部门,负责核算医院各项成本,包括人力成本、物资成本、能源成本等。
还应建立相应的成本核算制度和流程,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和权限,确保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公立医院应推行精细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精细化管理是指通过对医院各项工作进行精确细致的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成本。
公立医院可以采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电子病历、电子排队、医院ERP系统等,实现医疗服务流程的规范化和自动化。
公立医院还可以加强对医院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员工的工作水平和效率,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冗余。
公立医院应加强对物资采购和使用的监管。
物资成本是公立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物资的采购和使用进行严格的监管和控制,对于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公立医院可以建立统一的物资采购平台,进行集中采购,并对物资的使用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控,避免物资的浪费和滥用。
公立医院还可以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选择价格合理、质量可靠的供应商,确保物资的品质和价值。
公立医院应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收入来源。
传统上,公立医院主要依靠医保费用来维持运营,但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进,医保费用的支付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公立医院应积极探索其他的收入来源,如发展医院特色项目、提供高端医疗服务、开展医疗培训等。
通过多元化的收入来源,公立医院可以提高财务收入,缓解经济压力,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在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是必不可少的。
公立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推行精细化管理,加强对物资采购和使用的监管,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收入来源。
公立医院改制

公立医院改制一、背景介绍公立医院是国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责任。
然而,长期以来,公立医院存在着运行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高、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为了推动医疗体制改革,提高公立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国家决定进行公立医院改制。
二、改制目的1.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通过改制,优化医院管理体制,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 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改制后,公立医院将更加注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3. 推动医疗体制改革:公立医院改制是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通过改制可以推动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实现医疗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三、改制内容1. 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市场机制,实行科学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2. 资产重组:对公立医院的资产进行评估和重组,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经费管理改革:建立科学的经费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监管,确保医疗经费的合理使用和监督。
4. 医疗服务优化:通过改制,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提供更加便捷和优质的医疗服务。
5. 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学术交流,引进高层次医疗人才,提升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四、改制步骤1. 政策制定:国家相关部门将制定改制政策和实施细则,明确改制的目标、内容和步骤。
2. 资产评估和重组:对公立医院的资产进行评估,确定合理的资产重组方案,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3. 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设立医院董事会和监事会,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4. 经费管理改革:建立科学的经费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监管,确保医疗经费的合理使用和监督。
5. 医疗服务优化:通过改革流程、优化服务模式,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6. 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学术交流,引进高层次医疗人才,提升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公立医院改制

公立医院改制背景介绍:公立医院改制是指将原本由政府直接管理的公立医疗机构进行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这种改制通常涉及医院的管理体制、人员编制、薪酬制度、医疗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改变。
改制目的:公立医院改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加强医院的管理和运营能力,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和可及性。
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改制可以激发医院的活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促进医疗科研和学术交流。
改制内容:1. 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化的医院管理体制,明确权责清单,实行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提高管理效能。
引入市场化的竞争机制,建立医院评价和监督制度,促进医院之间的竞争,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2. 人员编制调整:根据医院实际需求,合理调整医院人员编制,优化人员结构。
提供培训机会,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
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3. 薪酬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根据医务人员的工作贡献和绩效进行薪酬分配,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动力。
同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4. 医疗资源配置优化:根据地区医疗需求和人口分布情况,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平等性。
加强医疗设备的更新和维护,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诊疗能力。
5. 政府监管加强:改制后的公立医院仍然属于公共服务单位,政府需要加强对医院的监管和指导,确保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合规性。
建立医疗纠纷处理机制,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改制效果评估:改制后的公立医院应进行定期的效果评估,包括医疗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医院运营状况等方面的指标。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改制策略,优化医院管理和运营模式,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案例分析:以某市公立医院改制为例,经过改制后,医院管理体制得到了明确,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意识得到了提升。
医院引入了先进的医疗设备,提高了诊疗能力和技术水平。
浅谈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融资问题

公立医院是指政府举办的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医院,也就是国营医院、国家出钱办的医院。
也可以理解成国立,医院分3个等级,一级是社区医院,二级是县级的医院,三级是市级的医院。
始于2006年的新医改,强调医院的公益性质,将通过取消药品加成的方式逐步减轻病人负担。
相对于医院本身来说,其收入主要包括医疗服务收入、药品差价收入和政府补贴收入,经过公立医院改革以后,就会少了药品收入,在这样的情形下,如果财政资金补贴不能及时到位,医院就有可能陷入资金不足的境地,公立医院要想不断发展,就要谋求更多的融资渠道。
目前公立医院融资渠道大概分为以下几种:一、内部融资主要是依靠医院自身发展积累起来的资金来进行融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内部融资由于不像债务融资那样需要支付利息,也不像股权融资那样面临着控制权分散的风险,因此是比较理想的一种融资方式,但是由于医院的自有资金往往有限,内部融资规模不会很大,很难满足医院发展所必须的资金支持,仅仅依靠内部融资发展壮大医院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内部融资只能作为医院筹集资金时的一种补充融资方式。
二、银行贷款这是目前医院更新医疗设备、进行新病房楼建设投资首选的一种融资方式,主要包括商业银行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等方式。
外国政府贷款主要用于购买大型的医疗设备,有些外国政府为了鼓励医院购买他们国家的医疗设备,往往会给予医院很低的利率和很长的还款期限,因此如果医院资金短缺或者经营刚刚起步的话,可以考虑外国政府贷款的方式,不过外国政府贷款往往有很多条件限制,比如说需要政府担保,购买医疗设备的选择性较差,有些外国政府贷款限制购买别国的医疗设备等等。
目前国内医院购买大型医疗设备大部分是通过国内商业银行的贷款,商业银行贷款具有贷款数额大、手续相对简单等特点,容易在短时间内筹集到大量的资金,医院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确定相应的还款时间,不过银行贷款由于贷款数额较大,银行要求的利率往往较高,在医院投资的医疗设备变现能力不强或者医院整体效益不好的情况下,还要面临着还贷款的压力,这样会给医院带来很高的财务风险,因此只有有实力的大医院商业银行才愿意放贷。
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3700字

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3700字摘要:随着我国医改的不断深入,公立医院薪酬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
针对医务人员普遍认为所获得薪酬小于付出、公立医院薪酬制度缺乏顶层设计、公立医院相关政策有待完善、绩效考核有待加强等问题,本文从医务人员收入水平的定位、薪酬水平、公立医院工资总量、建立并健全公立医院薪酬分配与绩效考核相关政策等四个方面入手,逐个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医改的发展提供参考,最终实现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财政保障可持续的改革目标。
关键词:新医改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建议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公立医院改革作为新医改方案中的一个核心环节,建立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薪酬制度,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
一、明确医务人员收入水平的定位在遵循新医改对公立医院保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性要求的基础上,明确定位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工作特点、付出与回报,从而明确医务人员收入水平的定位。
(1)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工作具有执业准入高、培养周期长、执业环境及服务对象特殊、集劳动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为一体、继续教育压力大、超负荷工作、收入与行业特点不匹配、与患者之间的医疗信息不对称容易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误会或不满等工作特点。
(2)从收入与回报看,医务人员职业的高技术含量性、高工作强度和高风险性决定了其应当有较高的收入,应充分肯定医务人员技术、信息和劳动的价值,并支付与医务人员付出相匹配的薪酬。
但目前医务人员薪酬制度是在整个事业单位框架下制定的,与其他事业单位执行同一标准,未能体现行业特点。
原卫生部调查数据显示,公立医院医务人员2012年的年平均工资是社会平均工资的1.4倍,抽样调查的县医院医务人员年收入分别是社会平均水平的1.07倍。
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工资水平不足以体现医务工作的知识水平、工作风险等要素,与医务人员的期望相差很远。
因此,基于医疗行业及医务人员的职业特点,为能较好地体现医务人员的智力与劳动的价值,使医务人员的工资水平与实际付出成正比,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医务人员的待遇应高于公务员、教师等其他事业单位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