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乡土景观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浅谈乡土景观及乡土景观设计

浅谈乡土景观及乡土景观设计

浅谈乡土景观及乡土景观设计乡土景观是指一些地区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反映了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乡土景观设计则是将这些特征与特色融入到景观设计中,以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下面将从乡土景观的意义、特点以及乡土景观设计的要素等方面进行浅谈。

首先,乡土景观的意义在于展示和传承本地区的历史与文化。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乡土景观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可以通过自然景观、历史遗迹、传统建筑等元素来展示和传承。

同时,乡土景观也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能够激发人们对本地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心。

其次,乡土景观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的不同,每个地区都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如山川、湖泊、河流、草原等。

同时,不同地区的人文景观也各具特色,如古城、民俗村落、传统农田等。

乡土景观的特点在于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以及与当地人的生活和文化息息相关。

乡土景观设计要注重以下几个要素。

首先是文化特征的体现,即通过景观设计特别是空间布置和元素选择等方面体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特色。

例如,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可以运用当地传统建筑的元素和材料,或者结合当地的传统艺术、乡风民俗等因素,使景观设计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其次是生态保护的考虑,乡土景观设计应该尊重并保护自然环境,避免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破坏。

例如,在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对水资源、植被、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合理规划和管理。

此外,还要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即景观设计要满足人们的需求和使用,创造出安全、舒适、便利的场所。

最后是社区参与的重要性,乡土景观设计应该充分调动和利用当地居民的力量和智慧,使他们参与到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增强其参与感和责任感。

乡土景观设计的成功案例有很多。

例如,在中国,黄山的村庄景观设计充分融合了黄山的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使游客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独特的乡村氛围。

又如在日本,京都的庭园景观设计将传统的建筑和庭院与自然景观相结合,营造出和谐宜人的环境。

乡土植物资源及其在营造特色植物景观中的应用研究

乡土植物资源及其在营造特色植物景观中的应用研究

乡土植物资源及其在营造特色植物景观中的应用研究一、引言乡土植物是指生长在特定地区的土壤中,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

这些植物在当地生态系统的构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具有丰富的药用、观赏和食用价值。

在乡村环境中,乡土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已成为当前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针对乡土植物资源及其在营造特色植物景观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乡土植物在乡村景观建设中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乡土植物资源的特点及保护现状1. 乡土植物资源的特点乡土植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能够在特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生长繁衍。

它们属于当地的原生植物,具有与土壤和气候条件相适应的特性,对于维持当地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乡土植物还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遗产价值,是乡村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乡土植物资源的保护现状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乡土植物资源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土地开发、环境污染、过度采伐等行为导致了许多乡土植物濒临灭绝甚至灭绝。

乡土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已成为当前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保护乡土植物资源不仅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于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和提升乡村风景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三、乡土植物在营造特色植物景观中的应用价值1. 丰富的植物资源乡土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包括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等。

这些乡土植物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在乡村景观建设中,可以利用这些乡土植物资源营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植物景观,丰富农村景观的形态和内涵。

2. 增强乡土文化底蕴乡土植物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地方文化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在乡村景观中应用乡土植物资源,不仅可以增强乡土文化底蕴,而且还可以激发人们对乡村的向往和热爱,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村旅游业的发展。

3. 构建生态友好型景观乡土植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能够在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生长繁衍,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

景观生态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景观生态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科技与创新2020年第09期·145·文章编号:2095-6835(2020)09-0145-02景观生态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齐丽(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75;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75;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75;自然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75)摘要:研读国内外景观生态学相关研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以期为景观生态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方向。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景观生态学随国际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也开始逐渐应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等方面。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地理学;环境保护中图分类号:Q14文献标识码:ADOI :10.15913/ki.kjycx.2020.09.0621景观生态学的国外研究进展德国是景观生态学的故乡,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是德国植物学家TROLL 在20世纪40年代末利用航片进行土地利用研究时所提出来的[1-2]。

景观生态学侧重于研究一个区域内不同的景观单元自然与主物有机体之间的关联,其最终结构是系统研究自然条件。

TROLL 着重指出景观生态学应与其他学科结合在一起综合系统性的研究(甘甫乎,1999年)。

根据欧洲对地理学科和对植物学科中的定义,给景观生态学下了定义即研究某一区域的土地利用中生物群落较为复杂的关系以及生物的数量和活动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TROLL 给景观生态学赋予的概念将地理学中的水平结构途径和生态学中占据着优势地位的垂直功能途径相互结合起来,既满足了地理学家对土地单元生态知识方面的了解,同时又满足了生态学家想把所研究的成果从区域推广到更为宽广的需要(TROLL ,1971年;WU ,2006年;HOBBS ,2007年)。

鉴于此,1968年TROLL 对景观生态学的概念进行了补充和延伸,其概念为“研究某一区域的土地利用中生物群落较为复杂的关系以及生物的数量和活动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每种生物群落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TROLL ,1968年,1971年)。

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070620 [第一作者简介]王增敏(1982),女,云南巍山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王增敏,马敬桂 (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湖北荆州434025)[摘要]从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分类、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方面综述了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进展,认为虽然我国的乡村旅游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但整体上研究水平不高,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深度有待加强。

[关键词]乡村旅游;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409(2007)04S02703乡村旅游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理论研究也开展得较早,而我国到20世纪80年代相关论文和著作才逐渐出现。

相比之下,国内研究还比较局限,深度也不够,研究领域主要在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分类、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国内外对比研究及区域研究方面,研究方法也较为单一,以定性研究为主。

1 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分类研究1.1 概念研究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关系到准确、科学地评价以及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众多学者从自己的研究角度出发解释了乡村旅游的含义。

从相关文献来看,乡村旅游的概念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乡村旅游的空间范围。

乡村旅游发生在乡村地区,包括乡村居民的定居点以及周边的空间环境。

欧洲联盟(EU )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 ECD ,1994)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1]。

唐代剑等[2]则把乡村旅游限定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他们认为乡村旅游是一种凭借城市周边以及比较偏远地带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面向城市居民开发的集参与性、娱乐性、享受性、科技性于一体的休闲旅游产品,它的本质特性是乡土性。

乡村是进行乡村旅游的重要物质载体,但并非所有发生在乡村地域的旅游活动都是乡村旅游,比如主题公园、休闲度假村,以及一些延伸到乡村地区的景区旅游等就不是乡村旅游,因此乡村旅游的概念远远不是在乡村地区进行的旅游活动那么简单。

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庭院景观设计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庭院景观设计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庭院景观设计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农村地区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例如人口外流、农村空心化、农村环境恶化等。

乡村振兴战略应运而生,旨在推动农村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环境。

美丽庭院景观设计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已经成为许多乡村振兴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庭院景观设计的研究。

一、美丽庭院景观设计的意义首先,在提高农民居住舒适度方面,美丽庭院景观设计可以将自然和人工景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舒适的生活氛围。

这不仅能够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同时也可以提高农民的精神层面。

其次,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美丽庭院景观设计可以使农村人居环境的吸引力增强,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游玩。

此外,美丽庭院景观设计还可以在农村地区发展民俗旅游等项目,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最后,在传承乡土文化方面,美丽庭院景观设计可以通过展示传统文化元素,如传统建筑、文化墙画、乡土植物等,保护和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习惯。

美丽庭院景观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包含许多要素。

从功能上来看,美丽庭院景观设计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用性:庭院设计应考虑功能性,既要满足农民的生活需求,还要考虑人性化的元素,便于生活和工作。

2. 美观性:美丽庭院景观设计时应该考虑美观性,让庭院变得更加温馨、美丽、舒适。

3. 时代感:美丽庭院景观设计时应该考虑时代感,让庭院的设计具有时代特征,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

4. 个性化:美丽庭院景观设计时应该考虑个性化,根据不同的人群和地方文化特点进行设计,使庭院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从构成要素来看,美丽庭院景观设计包含以下几个要素:1. 植物:植物是庭院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合理的植物组合可以增加庭院的美感,让庭院更加生机勃勃。

2. 建筑:建筑是庭院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合理设计的建筑可以让庭院更加美丽、温馨。

3. 物品:物品是庭院的装饰品,可以增加庭院的情趣和艺术性。

基于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现代乡村生态景观设计研究

基于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现代乡村生态景观设计研究

基于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现代乡村生态景观设计研究摘要:中国的乡村由于种种因素而呈现出不同的景观风貌。

但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景观盲目的模仿都市景观,盲目的模仿西方,导致地域文化特征逐渐消失,由此造成了中国乡村由“传统乡村景观”向“现代乡村景观”转变过程中出现畸形发展,从而在地域文化的传承方面正面临着脱轨的危机。

关键词:乡村、景观风貌、传承、危机.一、乡村景观文化乡村景观文化是景观文化的一个部分,是相对于城市景观文化而言的。

根据景观文化的地域差异,将其分为城市景观文化与乡村景观文化。

乡村景观文化是指在传统乡村社会基础上形成的景观文化,它的使用对象是以地缘、血缘为根基的文化共同体。

随着“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城市化的扩张,乡村景观日新月异,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正逐渐消逝,乡村景观文化也正在向城市景观文化转变。

乡村景观文化的涵义也随着乡村景观的变化出现不同的表达。

但是,根据对乡村景观的界定以及对景观文化的定义,可以在景观文化的前提下几个方面对乡村景观文化作出表达:( 1)在城市以外的空间产生的;( 2)以农业生产和粗放的土地利用为主要途径产生的;( 3)具有农村特有的田园特质的。

地域文化作为一种民族现象,是传统文化的分支和延续、萦衍、发展。

中国由于地域的广大和各种因素的差异造成了乡村景观的多样化。

我们应该更多地把握这种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文脉,并将之运用到设计中。

特别是在地域文化与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设计的结合方面。

使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不仅创造出具有亲和感、养眼的风景、多种生物生息、宁静感”的新农村景观,更重要的是在景观设计中融入民族文化性的元素,这更能够成为一种地域品牌”,更能够获得大众的认可,创造出魂牵梦萦的精神环境。

二、国内外农村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现状国外已经较早地开展了对于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己经具备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地域文化方面,突出表现了不同国度相异的地域文化景观。

乡村旅游文献综述2000字范文模板

乡村旅游文献综述2000字范文模板

乡村旅游文献综述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分支,近年来备受关注。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的喧嚣和繁忙成为了许多人所厌倦的生活状态。

相比之下,乡村则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以及独特的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本文将对乡村旅游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探讨该领域的深度和广度。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乡村旅游,顾名思义,是指游客前往乡村地区进行旅游观光、体验当地生活和参与乡村活动的旅游方式。

乡村旅游的特点是具有鲜明的乡土特色和纯朴的民俗风情。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1. 自然景观:乡村地区的自然风景资源丰富,如农田、梯田、河流、森林等,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独特景观。

2. 人文风情:乡村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不同地域的乡村有着不同的传统民俗、风土人情,这些都是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

3. 乡村生活体验:游客可以在乡村地区体验种地、捕鱼、游山玩水等农村生活,享受乡村的清新空气和轻松氛围。

三、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乡村旅游逐渐受到重视。

许多地方开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出各种特色产品和活动,吸引游客。

然而,乡村旅游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基础设施滞后、服务水平不高、宣传推广不力等。

四、乡村旅游的前景展望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乡村旅游的需求增加,乡村旅游的前景依然十分广阔。

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同时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使乡村旅游能够更好地发展。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个热爱乡村生活的人,我对乡村旅游充满期待。

我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经济、保护乡村环境、传承乡村文化都具有积极意义。

乡村旅游也是一种对现代生活方式的一种寻求,可以让人们暂时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宁静和自然,对身心健康也有很大的益处。

总结回顾通过这篇文章的撰写,我对乡村旅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乡村旅游具有自然景观优美、人文风情丰富等特点,发展现状尚有不足,但未来的前景十分广阔。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400字》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400字》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乡村旅游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近几年随着文旅融合的开展和深入,学术界对于文旅融合以及乡村旅游的发展十分关注,对于此部分内容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

目前学术界关于乡村文旅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研究范式:从概念界定的角度展开对于乡村文旅的研究,进而论述乡村文旅发展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乡村旅游是一种可以实现持续发展的文化经济,乡村旅游地能够将当地的文化特征、文化属性以特定的文化符号表达出来,并能够借此作为当地文化保护工作的推动力1(Kneafsey M,2001)。

乡村旅游的概念是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界定和探讨的,并且根据其旅游对象、科技含量不同角度可以对乡村旅游进行分类2(肖佑兴,明庆忠等,2001)。

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内涵的角度展开思考和分析,则可以将乡村旅游定义为乡村旅游是在乡村产生,满足游客需求,实现经济效益的活动3(郭丽,章家恩,2010)。

从乡村文旅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展开探讨,将乡村文旅作为农村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部分,探索其与乡村协调发展方式。

如基于当地乡村旅游的开发的基础上,探讨该地的社区和文化是否因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而产生了变动4(Nielsen NC,2010)。

从乡村旅游开发的角度出发,乡村旅游是伴随社会和历史的发展所产生的,能够很好地承载当地军民的生活习俗,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开发,可能导致其本土文化的缺失5(Thompson CS,2004)。

2国内研究现状以玉溪市为个例,研究该地在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关的建议,为我国乡村文旅的发展转型提供参考思路6(倪爱兰,2020)。

1Kneafsey M . Rural cultural economy: Tourism and Social Relation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 28( 3):762-783.2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03):8-10.3郭丽,章家恩.关于乡村旅游概念及其内涵的再思考[J].科技和产业,2010,10(05):58-61.4Nielsen N C .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 Localism and Cultural Change[J]. Tourism Management, 2010, 31(5):693-695.5Thompson C S . Host produced rural tourism: Towa's Tokyo Antenna Shop[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 31(3):580-600.6倪艾兰. 文旅融合背景下玉溪市通海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乡村文旅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政府主导型模式、社区居民主导参与型模式和多利益主体参与型模式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乡土景观研究综述 摘 要:目前国内外对乡土景观的研究内容丰富多样,但缺乏统一的归纳梳理和对比。本文以国内外乡土景观相关著作和文献为研究对象,从乡土景观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阐述了乡土景观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我国的乡土景观研究缺乏实践经验的支撑。最后讨论了本文对后续研究者的意义。

关键词:乡土景观;景观设计;风景园林 Key words: Vernacular Landscape; 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乡土”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主题,但学界对“乡土景观”的正式研究却只有短短几十年时间。西方对乡土景观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50年代,早期并未对“乡土景观”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因而很多研究都是隶属于“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研究的范畴。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如今西方的乡土景观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其研究内容也是具备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我国学者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乡土景观这一领域,研究多集中于自然地理学、民俗学、建筑学、人类学等领域。从90年代起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研究所涉及的内容也日益丰富。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对国内外乡土景观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试图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同时也为相关人士从整体上把握乡土景观的研究提供参考。

1. 乡土景观的理论研究 1.1 乡土景观的概念 “Vernacular”一词源于拉丁文“verna”,意为在领地的某房子中出生的奴隶(J. B Jackson,1984)[1],在英文中意为“白话的、方言的、当地的”[2]。美国著名景观地理学家J. B Jackson在其著作《Discovering the Vernacular Landscape》中较早地把“vernacular”与“landscape”相关联,作为文化景观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展开详细阐述,形成了极具启发性的思想认识,同时也成为西方关于乡土景观较早的并颇具权威性的系统论述。“Vernacular Landscape”在国 内有多种翻译,一般译为“乡土景观”,此外,也有译成“风土景观”,以及从字面含义直接翻译成“白话景观”的,在本综述中取第一种翻译——“乡土景观”。《辞海》中对“乡土”的解释为:“家乡、故土”,“亦泛指地方”[3]。与“乡土”的概念一样,“乡土景观”也面临着概念模糊的困境。学界对“乡土景观”概念界定有着众多不同的见解,但大体可以概括为如下四种不同的视角: (1) 强调乡土景观形成原因的主体视角: 有学者认为乡土景观是“人们出于自身生活需要而自发创造形成的一种文化景观[4]”(Robert Venturi,1972);另一种观点认为乡土景观是“一种并非专业设计的人工户外环境类型[5]”(Amold R. Alanen ,1978)。 (2) 强调乡土景观表现形式的客体视角: 一种认为乡土景观的形式具有本土性、地域性特征[6](Jim Heimann,1981);另一种则认为乡土景观的形式特征主要在于其寻常性与普通性[7](Dell Upton and John M. Vlach,1986)。 (3) 强调乡土景观所在地域的空间视角: 即将乡土景观与乡村景观等同、或是与城市景观对立[8](苏少锋 等,2006)。 (4) 强调乡土景观系统性特征的综合视角: 认为乡土景观是“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当时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显现,是包含土地及土地上的城镇、聚落、民居、寺庙等在内的地域综合体,是包括自然和历史文化在内的整体系统[9]”(俞孔坚,2005);认为乡土景观是指“以大地景观为背景,以乡村聚落景观为核心,由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10]”(张弢等,2008)。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外景观研究领域中,与乡土景观概念相近又有所区别,且极易引起混淆的的概念有“乡村景观(Rural Landscape)”、“本土景观(Local Landscape)”和“寻常景观(Common Landscape)”。“乡土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区别实际上是“乡土”与“乡村”的区别,“乡土景观”不是“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也不属于一个分类范畴。乡土景观是一种自然与人类生活和谐的景观形式,在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设计中都可以运用乡土景观的设计手法。而“本土景观”和“寻常景观”只反映了“乡土景观”地域性、寻常性的特征,并不能与“乡土景观”的概念等同。 除此之外,随着乡土景观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概念也得到不断的拓展,近些年来乡土景观领域还诞生了“当代乡土(Contemporary Vernacular)”和“新乡土(Neo-vernacular)”等新概念。

1.2 乡土景观的内涵 任何有价值的概念都应有其独特的存在意义,往往表现为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认知世界的方式,并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这种价值和本质属性之和也即成为概念的内涵。国内外对乡土景观内涵的研究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 (1) 强调内在驱动力的非物质层面视角: J. B Jackson(1984)认为乡土景观的核心内涵是“将景观形式与其背后的驱动因素相关联来认知世界[1]”,从这一核心内涵出发,他将乡土景观进一步界定为“非政治性因素驱动下的文化景观[1]”。他将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分为“政治景观(Political Landscape)”和“乡土景观(Vernacular Landscape)”:政治景观由政府建立和维护,由法律和行政机构来管理,寄望于永久并有计划的演进;乡土景观则几乎没有由行政力量组织空间的迹象,并且具有风俗上的地方性、对环境具实效的适应性以及不可预期的机动性等特征。他强调乡土景观实际上是一种与政治景观相对立的、由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文化景观。他认为这两种景观样式对立的根源在于营造者看待世界的不同态度,以及由之产生的组织空间与时间的不同思路与方法[1]。 (2) 强调外在形态的物质层面视角: 认为乡土景观是“对当地原有空间形态的延续,是一种不断生长的历史的、过程的产物;强调地方材料和传统技术的使用;注重同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富有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11]”(李倞 等,2008)。 (3) 强调系统性的综合视角: 认为乡土景观是“自然风光、乡村田野、乡土建筑、民间村落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具有自然、社会、文化三个方面[12]”(孙新旺 等,2008)。

1.3 乡土景观的构成 景观是包含了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构成景观的元素是多种多样的。依据研究角度的不同, 可以把学界对乡土景观的构成研究归纳为: (1) 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 认为乡土景观是“适应于当地自然与土地的,是当地人的,是为了生存和生活的,三者缺一不可[9]”,因此其构成可以划分为:乡土景观的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三个方面。其中乡土景观的主体指的是当地居民,他们是乡土景观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客体指的是由主体(当地居民)创造出来的乡土景观;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指的是乡土景观形成过程中,人类通过自身的行为创造着环境,环境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两者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9](俞孔坚,2005)。 (2) 从构成元素的属性角度: 认为乡土景观的构成可以划分为:乡土的“物”、乡土的“事”和乡土的“意”。乡土的“物”指的是实质性的景观元素,如乡土建筑、乡土植物、乡土材料等实体元素;乡土的“事”指地方习俗、民族风俗、地方典故等乡土地域上的事件性元素,表现为非物质形态;乡土的“意”指乡土所蕴含的地方精神、地方情结、乡土意境等可感知元素,也是一类非物质形态的元素[12](孙新旺 等,2008)。

1.4 乡土景观的价值 乡土景观作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文化景观,同时也是自然生态环境密不可分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和价值巨大,关于乡土景观价值的研究具体可以归纳为景观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1) 景观价值 乡土景观的独特性对形成多样化的地域景观作用巨大,能有效避免全球化形势下的景观趋同现象[11](李倞,2008)。 (2) 生态价值 乡土景观的生态价值体现在其适应自然、巧妙利用当地生态资源的一种生态观[13](沈雷洪,2008)。 (3) 文化价值 乡土景观是是乡土经验的载体,具有历史继承性,是人类历史和地域文化发展历程的见证[9](俞孔坚,2005);乡土景观对于建设具有传统内涵的人类聚居环境具有重要作用[14](黄昕珮,2008)。 (4) 社会价值 乡土景观设计理念是自发或半自发的、有机的互动设计[11](李倞,2008);它强调自下而上的人文关怀,对自上而下的现代规划思维方式有重要启迪作用14(黄昕珮,2008);基于乡土景观理论的设计是充分尊重当地人、当地文化、当地自然的和谐的设计理念[9](俞孔坚,2005)。 (5) 经济价值 乡土景观的经济价值体现在其纯朴与地方特色在商品、旅游等经济市场中的独特魅力,在开发旅游产品时,乡土景观的展现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形式,并且能衍生出更多的经济价值来[13](沈雷洪,2008)。

2. 乡土景观的实证研究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文化传播速度的不断提高,地域景观趋同化的现象也越来越突出。不同文化背景和自然特征的地域环境,在盲目的建设中逐渐丧失了其独有的风貌,同时,原本脆弱的乡土生态环境在人们利益驱动的大规模开发下也濒临崩溃的边缘,乡土景观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国内外学者相继开始了对乡土景观保护和设计的研究及实践,试图探寻出一条引导乡土景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基于实践理念的不同,将乡土景观的实证研究从强调“保护”的乡土景观实践理念、强调“设计”的乡土景观实践理念和“保护”与“设计”并重的乡土景观实践理念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2.1 强调“保护”的乡土景观实践理念 对自然的尊重与保护一直是乡土景观实践的主旋律。美国学者Arno B.Cammerer(1935)认为:“在任何地方,保护自然美景是最主要的目的,每一个对自然美景小小的改变,哪怕是建造一条小路或者一座小房子,都是对它的干扰,如果非要建造,那么一定要使干扰最小化,除了外观吸引人,还要与环境融为一体[15]”;我国学者沈雷洪(2008)认为在小城镇规划的过程中,应注意对乡土景观的保护,并提出了相应的乡土景观的保护方法,他认为应注重对特色乡土景观的认定,加强对乡土物种和河流廊道的保护,并建议在小城镇规划中增加乡土景观保护的专项规划内容[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