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生物第一章实验一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第一章实验一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第一章实验一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第一章实验一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知识精华

一、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原理:

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可溶性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蔗糖。前三种糖的分子内都含有游离的具有还原性的半缩醛基,因此叫还原性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基,因此叫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实际上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的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可溶性的非还原性糖。

可溶性还原糖与斐林试剂(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 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混合后,可以生成砖红色沉淀。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二、脂肪的鉴定原理: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脂肪时,可用苏丹Ⅲ或苏丹Ⅳ,苏丹Ⅲ染液遇脂肪的染色反应为橘黄色,苏丹Ⅳ染液遇脂肪的染色反应为红色。

三、蛋白质的鉴定原理: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1g/ml的硫酸铜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 作用,形成紫色或紫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都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从而用来鉴定蛋白质的存在。

题例领悟

例1: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

A、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B、无色浅蓝色棕色

C、砖红色浅蓝色棕色

D、棕色绿色无色

解析: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立即生成浅蓝色的Cu(OH)2沉淀。Cu (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因此,答案为A

例2:将面团包在纱布中在清水中搓洗,鉴定黏留在纱布上的黏稠物质和洗出的白浆用的试剂分别是:

A、碘液、苏丹Ⅲ溶液

B、双缩脲试剂、碘液

C、双缩脲试剂、苏丹Ⅳ染液

D、碘液、斐林试剂

解析:白浆为淀粉,淀粉遇碘变蓝,黏稠物质为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因此,答案为B

自我评价

一、选择题:

1、徒手切片时的刀口方向应是()

A、向前

B、向内

C、向左

D、向右

2、在鉴定蛋白质样品时,加双缩脲试剂的正确操作方法是()

A、先加A液,混合后再加B液

B、先加B液,混合后再加A液

C、A、B液混合后立即加入

D、上述方法都可以采用

3、在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甘蔗茎的薄壁组织、甜菜的块根等,都含有较多的糖且近于白色,因此可以用于进行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

B、花生种子含脂肪多且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

C、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理想的植物组织材料

D、鸡蛋清蛋白质多,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动物材料

4、下列关于实验一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B、脂肪的鉴定实验中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滴

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入乙液

D、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要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必须现混现用

5、某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落花生子叶的切片,当转动细准焦螺旋时,有一部分细胞较清晰,另一部分较模糊,这是由于()

A、反光镜末调好

B、标本切得厚薄不均

C、细准焦螺旋末调好

D、显微镜物镜损坏

6、在可溶性还原糖及蛋白质鉴定时,事先留出一些组织样液的目的是()

A、与反应后混合液的颜色做对比

B、失败后再重做一次

C、下次实验再用

D、组织样液过多颜色反应不明显

二、非选择题

在用花生种子做脂肪鉴定实验时,基本步骤是:取一粒浸泡过h的花生种子,去掉种皮;取花生的,进行徒手切片;选取材料放在载玻片中央;用滴管在材料上滴2~3滴染液,染色1min;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染液,在材料上滴1~2滴体积分数为溶液,洗去浮色;再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洗液,在材料上滴1~2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材料细胞中存在大量被染成色的圆形小颗粒。说明材料中存在。要想进一步看清楚视野右上方的细胞时,应将装片向移动,使细胞位于视野中央,再转动换上,再调节就可以看清楚。

自我评价答案:

1、B

2、A

3、A

4、B

5、B

6、A

非选择题

1、3~4 子叶最薄的一片苏丹Ⅵ 50%的洒精脂肪右上方

转换器高倍物镜细准焦螺旋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第一章微生物培养技术第三节测定微生物的数量自

我小测中图版选修1

1.测定土壤中不同微生物的数量,要选用不同倍数的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请选出培养细菌时所用的稀释倍数()

①10②102③103④104⑤105⑥106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2.下列是关于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实验操作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A.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板

B.取104、105、106倍的土壤稀释液和无菌水各0.1 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

C.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37 ℃恒温培养24~48 h

D.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0以上的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

3.下列关于土壤取样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土壤取样,应选取肥沃、湿润的土壤

B.先铲去表层土3~8 cm左右,再取样

C.取样用的小铁铲和信封在使用前不用灭菌

D.应在火焰旁称取土壤

4.关于微生物的培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霉菌一般在25~28 ℃的温度下培养3~4 d

B.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一般培养的温度和时间不同

C.测定真菌数量,一般选用103、104、105倍的稀释液

D.微生物培养要注意无菌操作

5.下列有关稀释涂布平板法,叙述错误的是()

A.首先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

B.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

C.再放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D.结果都可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

6.梯度稀释过程中用移液管把菌液从一支试管转移到下一支试管后,要用手指轻压移液管的橡皮头,吹吸三次,其目的是()

A.增加试管内的溶氧量

B.使菌液与水充分混匀

C.使试管中菌液的浓度降低

D.使细菌的形态结构发生改变

7.若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为80,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体积为

0.1 mL,稀释液的稀释倍数为106,则每克样品中的活菌数约为()

A.8×108B.8×107

C.8×105D.8×106

8.需要在火焰旁操作的有()

①土壤取样②称取土壤③稀释土壤溶液④涂布平板⑤微生物培养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9.在做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时,甲组实验用只含尿素作氮源的培养基,乙组实验用另加入硝酸盐的培养基,其他成分都相同,在相同条件下操作、培养与观察,则乙组实验属于()

A.空白对照B.标准对照

C.相互对照D.条件对照

10.以下关于菌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定是圆形的

B.一定是黄色的

C.大小一定是相同的

D.观察到的单个菌落也有可能来自2个菌体的增殖

11.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需利用计数板对微生物细胞进行直接计数。计数板是一个特制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玻片,样品就滴在计数室内。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室组成,容纳液体总体积为0.1 mm3。某同学操作时将1 mL酵母菌样品加99 mL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进行观察计数。

(1)在实验中,某同学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①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加入计数板进行计数,并记录数据;②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冰箱中;③第七天再取样计数,记录数据,统计分析绘成曲线。

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3处错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前应该对计数板、吸管等器具进行______处理。

(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

(4)如果观察到如图所示a、b、c、d、e 5个大格共80个小室内共有酵母菌48个,则上述1 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酵母菌__________个;要获得较为准确的数值,减少误差,你认为该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回答下列与大肠杆菌有关的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看,大肠杆菌属于________;它的同化作用类型是________。

(2)下表是某公司研发的一种测定大肠杆菌菌群培养基的配方。

中的碳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培养大肠杆菌时,常用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________,为防止杂菌污染,需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________。

(4)现有1 L水样,用无菌吸管吸取1 mL转至盛有 9 mL无菌水的试管中,依次稀释到103稀释度。各取0.1 mL 已稀释103倍的水样分别接种到三个培养基上培养,记录的菌落数分别为55、56、57,则每升原水样中大肠杆菌数为________。

13.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在患者体内采集样本并制成菌液后,进行分离培养。实验基本步骤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配制培养基时,要加入尿素和酚红指示剂,这是因为Hp含有________,它能以尿素作为氮源;若有Hp,则菌落周围会出现______色环带。

(2)步骤X表示________。在无菌条件下操作时,先将菌液稀释,然后将菌液________到培养基平面上。菌液稀释的目的是获得____菌落。

(3)在培养时,需将培养皿倒置并放在__________中。若不倒置培养,将导致____________。

(4)临床上用14C呼气实验检测人体是否感染Hp,其基本原理是Hp能将14C标记的________分解为NH3和14CO2。

14.(xx课标全国高考理综Ⅱ,39)为了调查某河流的水质状况,某研究小组测定了该河流水样中的细菌含量,并进行了细菌分离等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该小组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检测水样中的细菌含量。在涂布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先行培养了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将1 mL水样稀释100倍,在3个平板上用涂布法分别接入0.1 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39、38和37。据此可得出每升水样中的活菌数为__________。

(2)该小组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水样中的细菌。操作时,接种环通过______灭菌,在第二次及以后的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示意图A和B中,____表示的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培养后得到的结果。

(4)该小组将得到的菌株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并混匀,一部分进行静置培养,另一部分进行振荡培养。结果发现:振荡培养的细菌比静置培养的细菌生长速度快。分析其原因是:振荡培养能提高培养液中________的含量,同时可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__________的利用率。

参考答案

1.解析:土壤中细菌的数量非常多,一般选取的稀释倍数比较高。

答案:D

2.解析:为保证结果准确可靠,一般选择菌落数目在30~300 的平板对菌落计数。

答案:D

3.解析:土壤取样过程中,为防止杂菌污染,取样用的小铁铲和信封在使用前必须灭菌。

答案:C

4.解析:测定真菌数量,一般选用102、103、104倍的稀释液。

答案:C

5.解析: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只有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才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

答案:D

6.解析:用手指轻压移液管上的橡皮头,吹吸3次,其目的是使菌液和水充分混匀,减小下次稀释时的误差。

答案:B

7.解析:每克样品中的活菌数=(80÷0.1)×106。

答案:A

8.解析:为了防止杂菌污染,称取土壤、稀释土壤溶液和涂布平板均应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土壤取样不用在火焰旁进行,但所用器皿均应先灭菌再使用;微生物的培养在恒温培养箱中进行,不需要灭菌。

答案:D

9.解析:甲、乙组的自变量为是否仅以尿素作为培养基的氮源,因变量为是否特异性地分离出分解尿素的细菌,甲组为实验组,乙组虽然对培养基作了特殊的处理(另加入硝酸盐),但这种处理起对照作用,叫条件对照。

答案:D

10.解析:菌落的形状、大小、隆起程度和颜色是区分不同菌种的重要依据,因此不同菌种菌落的形状、颜色、大小往往是不同的。由于涂布操作接种液稀释度不高或划线操作划线次数较少可能使个别菌体没有分开而相连,增殖形成一个菌落。

答案:D

11.解析:(1)在从试管中吸取酵母菌之前,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均匀分布。酵母菌的培养液应置于适宜条件下,并且每隔24小时就要统计一次菌落数目。

(2)为了避免杂菌污染,实验中所用吸管、计数板等器具需进行灭菌处理。

(3)(4)解答时要注意以下两点:①统一单位;②注意体积的变化。400个小室共容纳液体总体积为0.1 mm3,则80个小室容纳体积为:2×10-2 mm3,含酵母菌48个,又因酵母菌培养液总体积为100 mL,统一单位后即可求出酵母菌个数。

答案:(1)①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再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②应将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适宜温度下培养

③应连续七天观察、取样计数并记录数据

(2)灭菌

(3)适当稀释

(4)2.4×108多次计数,求平均值

12.解析:(1)大肠杆菌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以现成的有机物来合成组成自身的物质,属于异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主要分解有机物,属于分解者。(2)根据题表中培养基的组成可看出,该培养基中的碳源是乳糖、蔗糖(蛋白胨),由于在培养基中添加了显色剂,可判断此培养基为鉴别培养基。(3)培养大肠杆菌等微生物时,常用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为防止杂菌污染需要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灭菌。(4)根据公式计算:每升原水样中大肠杆菌数=(55+56+57)÷3÷0.1×103×103=5.6×108。

答案:(1)分解者异养型

(2)鉴别乳糖、蔗糖(蛋白胨)

(3)稀释涂布平板法灭菌

(4)5.6×108

13.解析:(1)幽门螺杆菌中的脲酶能催化尿素分解产生氨,氨溶于水变成氢氧化铵,导致培养基变成碱性,使酚红指示剂呈现红色,因此在菌落周围出现红色环带。

(2)在培养基上接种微生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能将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

(3)对微生物进行培养应在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将培养皿倒置既可防止因冷凝水过多造成的单菌落连片(不能获得单菌落),也可避免杂菌孢子落到培养基上。

(4)幽门螺杆菌中的脲酶能将尿素分解形成NH3和CO2,14C标记的尿素被分解后产生的14CO

2可被检测到。

答案:(1)脲酶红

(2)接种涂布单

(3)恒温培养箱无法形成单菌落

(4)尿素

14.解析:为了检测培养基灭菌平板是否合格,应对空白平板先行培养一段时间。每升水样中的活菌数为(39+38+37)÷3÷0.1×100×1 000=3.8×107(个)。对接种环应进

行灼

烧灭菌。为了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以获得单个菌落,在第二次及以后的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A表示的是平板划线法接种培养后得到的结果,B表示的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后得到的结果。

答案:(1)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 3.8×107

(2)灼烧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以便获得单个菌落

(3)B

(4)溶解氧营养物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