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

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
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

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

摘要:随着医学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新生儿死亡率逐年降低,但因各种因素导致新生儿出生缺陷却逐年增高,其中脑瘫是0~6岁肢体残疾儿童的致残主要原因,因此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是关系到儿童健康成长的大事。脑瘫患儿康复尽量要做到普查早、诊断早、治疗早,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并存症状越少。

关键词:脑瘫康复护理护理方法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317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282-01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是在妊娠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婴幼儿大脑的非进行性病变,形成永久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

1 临床表现

1.1 运动障碍:脑瘫儿童的运动能力低于同年龄的正常孩子,自我运动能力控制差,障碍程度轻的只是手、脚动作稍显得不灵活或笨拙,更甚者没有自理能力,不能抓东西,不会走路,翻身、坐起、站立、正常的咀嚼和吞咽都有困难。

1.2 姿势障碍:脑瘫儿童身体的各种姿势异常,稳定性差,在运动时或静止时姿势别扭,左右两侧不对称,有些严重的病例头常不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样处于竖直正中位置,而是习惯于偏向一侧,或者左右前后摇晃。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有哪些原则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有哪些原则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基本原则是: 1. 早诊断、早治疗。 2. 综合治疗、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3. 家庭参与、协作治疗。 4. 分析患儿的心理、引发其主动性。 5. 医疗康复与教育康复同步进行。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方法有: 一. 运动功能训练内容:人体的运动大体分为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粗大运动有基础性运动(抬头、翻、爬、坐、跪、站、走、跑、跳、投等)和技巧性运动(翻滚、走平衡木等)。精细动作包括:抓、握、提、放、撕、扯、捻、压、拧、悬、揉、搓、翻、掀、折、曡、捆、绘、写等。 二. 常用的治疗训练方法;首先要根据小儿运动发育顺序制定治疗计划,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困难的规律。第二不要给两个以上难题。第三是运动和感觉训练同时进行。早期训练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 头的控制: 1. 眼球追視训练: 治疗师用颜色鲜艳能发出声音的玩具在离患儿眼睛 30cm的水平位置缓慢的左右、上下移动,完成眼球追視训练,为头的控制打下基础。 2. 仰卧位头部的旋转: 完成仰卧位时头部的上下左右旋转功能训练。 3. 肘支撑头抬起:俯卧位完成此功能训练,来抑制迷路性反射姿势及屈肌张力的亢进。 4. 仰卧位头部的上抬:脑瘫患儿常有仰卧位时屈肌控制能力低下,受到外界刺激是伸肌过度紧张的现象,这种情况进行此项训练非常必要。 5. 俯卧位头部上抬与双上肢支撑 :这一动作主要是抬高头部的抗重力能力和双上肢支撑负重的能力。

(二)躯干的控制 1.仰卧位的屈伸统合的调整:通过调整双上肢可以向前方伸展,,还可以抓住膝、脚并放到口边,分离运动开始出现,腹侧肌肉发育达到高峰。 2.俯卧位的屈伸统合的调整:这一训练来控制患儿肩关节上提和内收。 3.骨盆的控制训练:这是维持坐位和站立的重要环节 (三)上肢的支撑 1.骨盆部位的负重及重心的移动。 2.侧方、后方支撑体重 (四)保护性伸展:在球上完成效果较好. (五)坐位的训练:这一训练完成坐位的平衡和调整能力 (六)爬行能力训练:包括腹爬、膝手立位爬行,俯卧位、膝跪位、仰卧位的训练侧卧位、 (七)站立训练:从跪到站立(四点跪训练、两点跪训练、蹲起训练)从坐位站起、从跪位站起、单腿站立、立位姿势等训练。 (八)步行训练 三.手部功能训练 握拳式手的纠正训练、伸肌痉挛者的抓握训练、伸肌痉挛、拇指不能内收的纠正训练、对掌、对指、并掌的引导训练 四.认知能力训练:包括感知、识别、记忆、概念的形成、思维推理及表象过程。 五.语音能力训练:包括呼吸、构音、发音、表达、阅读、书写训练等。 六.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包括吃饭、穿衣、洗脸、刷牙、梳头、如厕、上下台阶等。 七.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包括与亲人的交往、社会生活的适应,知道自己、认识熟悉的人、认识家庭环境、知道居家注意事项、认识公共设施、参与集体活动、懂得安全常识等。

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

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 目的:分析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小儿脑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2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小儿脑瘫患者进行全面、有效的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小儿脑瘫;康复护理;效果评价 小儿脑瘫是指妊娠到新生儿时期形成的一种脑性病变,是由于胚胎发育期脑组织受到损伤,或分娩时及出生后1个月以内的某种因素损害了未成熟的脑组织,导致运动障碍的一种器质性疾病,常伴有智力低下、癫痫发作、语言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其不仅会对患儿的生长发育、智力发育产生严重影响,而且会对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与心理压力。小儿脑瘫患儿的及时诊断及治疗非常重要,而精心的康复护理对疾病的恢复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1]。本研究针对32例小儿脑瘫患儿进行康复护理,与同期32例常规护理的患儿相比,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4例小儿脑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22例,年龄在3个月~6岁;6个月以下者4例,7~12个月者14例,1~2岁者22例,2~3岁者22例,余者3~6岁2例。其中重度58例,轻度6例。临床分型可知,4例为共济失调型、12例为肌张力低下型、14例为不随意运动型、18例为单纯痉挛型、16例为混合型。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分布具有均衡性,可以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以执行医嘱为主。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具体如下:①日常生活护理:指导患儿家长为患儿勤剪指甲、定期沐浴,使患儿保持稳定的情绪;做好患儿的保暖防寒工作,避免风寒、感冒;注意根据天气及患儿运动量适当添加衣服,患儿运动时不可穿戴过多,以免运动出汗感冒。天气条件允许可带患儿到户外进行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协助其进行功能锻练,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增强体质,促进患儿的生长发育。此外,患儿进行康复训练后要注意补充体液,日常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为主,以增强患儿的身体抵抗力[2]。②不良姿势指导:小儿脑瘫患儿的不良姿势包括W型坐姿、圆背坐姿、盘腿坐姿等。其中W型坐姿是患儿两腿过度屈曲,臀部坐于屈曲、内旋的两小腿之间,以获得更好的身体稳定性,但是W型

我院小儿脑瘫的临床护理措施

我院小儿脑瘫的临床护理措施 小儿脑瘫是一个治疗时间非常长的疾病,它非常顽固难治,而且危害也很大,所以治疗小儿脑瘫我们一定要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专家指出,治疗小儿脑瘫时,患者除了要积极配合治疗以外,还需要做好日常的活力工作,其中主要包括饮食护理、皮肤护理及功能训练等几个部分,只有做及时好护理工作,这样才能尽快治愈小儿脑瘫。 小儿脑瘫的临床护理措施如下: 一、皮肤护理是小儿脑瘫临床护理的主要措施。 病情严重和不能保持坐位的小儿脑瘫患者往往长时间卧床,侧卧位适合各种脑瘫患儿,护理人员常帮助患儿翻身,白天尽量减少卧床时间。协助家属及时清理大小便,保持皮肤清洁,防止小儿脑瘫褥疮发生或继发其他感染。 二、饮食护理是治愈小儿脑瘫的常用护理措施之一。 在对脑瘫患儿进行饮食护理时,应为其供给高热量、高蛋白及富有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对独立进食困难儿应进行饮食训练,在喂食时,切勿在患儿牙齿紧咬情况下将匙硬行抽出,以防损伤牙齿。喂食时应保持患儿头处于中线位,患儿头后仰进食可致异物吸入。要让患儿学习进食动作,尽早脱离他人喂食的境地。如患儿进食的热量无法保证,进行鼻饲。 三、日常生活护理是预防小儿脑瘫复发的主要措施。 日常生活活动是人们维持生活最根本的活动,如进食、更衣、洗漱、入厕等。脑瘫患儿往往存在多方面能力缺陷,需对其进行日常生活护理及训练。更衣时应注意小儿脑瘫患者的体位,通常坐着脱衣较为方便。为小儿脑瘫患者选择穿脱方便的衣服,更衣时一般病重侧肢体先穿、后脱。要注意培养脑瘫患儿独立更衣能力。根据小儿脑瘫患者的年龄进行卫生梳洗

训练,养成定时大小便习惯。随年龄增长教会脑瘫患儿在排便前能向大人预示,学会使用手纸、穿脱裤子的动作等。 四、功能训练: 脑瘫患儿大脑病损是静止的,但所造成的神经功能缺陷并非永远固定不变。如不早期进行恰当治疗,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会固定下来,同时还会造成肌腱挛缩,骨、关节畸形,进而加重了智力障碍。婴幼儿脑组织可塑性大、代偿能力强,若康复治疗措施恰当,可获最佳效果。 对瘫痪的肢体应保持功能位,并进行被动或主动运动,促进肌肉、关节活动和改善肌张力,还可配合推拿、按摩、针刺及理疗。严重肢体畸形者5岁后可考虑手术矫形。对伴有语言障碍的患儿,应按正常小儿语言发育的规律进行训练,尤其0~6岁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平时要给患儿丰富的语言刺激,鼓励患儿发声、矫正发声异常,并持之以恒地进行语言训练,以增强患儿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势力。 五、心理护理 1. 1 1、沟通理解,解决需求 医务人员应该像患儿家长的朋友一样,多交流、多沟通,做一个很好的倾听者,甚至可以让他们将自己的不满、疑惑和焦虑等不良情绪发泄出来,劝解患儿家长要以一颗平静的心对待治疗。医务人员在治疗和生活上尽可能地提供方便,以减少患儿家长生活上的不便,满足家长正当的生活需求,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难题,增加家长战胜疾病的信心,给孩子一个健康良好的家庭氛围。 2. 2

小儿脑瘫康复评定

小儿脑瘫康复评定 小儿脑瘫康复训练前、后得重要工作—--—康复评定知识 一、为什么要对小儿脑瘫进行康复评定 脑性瘫痪因其类型受损部位不同而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即使就是同一个人处于不同年 龄阶段而表现各异。对患者进行系统得康复评估就是了解患者目前存在问题得主要手段为康复治疗计划得制定打下了科学基础。也为治疗目标得拟订与修正提供了依据。因此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以前必须对各项功能进行评估。 在诊断方面根据出生前出生过程中或出生后有CP等危险因素得如缺氧早产窒息等存在出现了不正常得运动模式及姿势及时常伴有言语感知智力等障碍排除其它疾病所致得中枢性瘫痪及一时性运动发育滞后即可作初步诊断。影像学等辅助检查可探索病因并对判断预后可能有一定得参考价值但不能作为诊断得依据。 二、评定前要了解脑瘫得分型不就是得。从分 型中可以明了其病变部位大体在哪里。 一痉挛型早常见全身肌张力明显增高原始反对持续存在全身“僵硬"主要病变在锥体束。 二手足徐动型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变化不定有不随意运动病理反射一般为阴性病变在基底核。 三共济失调型少见主要表现为平衡协调性差意向震撼主要病变在小脑、四弛缓型以肌张力低下为主。 五?混合型以上任何二型或二型以上得症状混合出现。 如果按肢体障碍情况可分为单瘫双瘫截瘫三肢瘫四肢瘫、临床上以四肢瘫与双瘫为多见。但这种“瘫”并不就是不能动而就是动得不好就是有障碍得“瘫痪”。 三、怎样对功能障碍进行评定共进行六个方面得评定如体格发育障碍评定、运动功能障碍得评定、特殊感觉障碍得评定、 言语障碍、智力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得评定、由相关专业人员进 行。一)。体格发育障碍得评定 通过对患儿体格发育得评定可以瞧出患儿比同年龄小儿发育差别得程度与发育滞后得时间明确就是否有畸形挛缩等情况。 小儿体重估计出生前半年体重KG = 出生体重+月龄*0.7 出生后半年体重KG =出生体重+6*0.7+(月龄- 6)*0。52岁以上体重 KG=年龄*2+8 其个体差异不应超过平均数+/— 10%、二)运动功能障碍得评 定 1 运动发育障碍得评定 正常小儿得运动与姿势发育有一定时间与顺序如2-3个月时卧位能抬头4-5个月能主动伸手触物两手各握一玩具。6-7个月能单手或两手支撑坐起。8-10个月能爬、1岁能独自站立1岁-1岁半能独走、2岁会跑、3岁会骑三轮车。4岁能爬梯子。脑性瘫痪者在以上年龄阶段一般达不到正常小儿或表现为主动活动减少。

脑瘫患儿的护理常规

脑瘫患儿的护理常规 了解小儿脑瘫的日常护理常识对脑瘫患儿的治疗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小儿脑瘫的护理也是很多患者家属关心和需要了解的常识。脑瘫患儿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护理、饮食护理、皮肤护理和功能训练四个方面。那么,脑瘫患儿的护理常规有哪些呢?下面由专家为大家介绍脑瘫患儿的护理常规方法。 脑瘫患儿的护理常规方法: 一、皮肤护理:病情严重和不能保持坐位的脑瘫患儿往往长时间卧床,侧卧位适合各种脑瘫患儿,护理人员常帮助患儿翻身,白天尽量减少卧床时间。及时清理大小便,保持皮肤清洁,防止褥疮发生或继发其他感染。 二、饮食护理:在对脑瘫患儿进行饮食护理时,应为其供给高热量、高蛋白及富有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对独立进食困难儿应进行饮食训练,在喂食时,切勿在患儿牙齿紧咬情况下将匙硬行抽出,以防损伤牙齿。喂食时应保持患儿头处于中线位,患儿头后仰进食可致异物吸入。要让患儿学习进食动作,尽早脱离他人喂食的境地。如患儿进食的热量无法保证,可进行鼻饲。 三、日常生活护理:日常生活活动是人们维持生活最根本的活动,如进食、更衣、洗漱、入厕等。脑瘫患儿往往存在多方面能力缺陷,需对其进行日常生活护理及训练。更衣时应注意患儿的体位,通常坐着脱衣较为方便。为患儿选择穿脱方便的衣服,更衣时一般病重侧肢体先穿、后脱。要注意培养患儿独立更衣能力。根据患儿年龄进行卫生梳洗训练,养成定时大小便习惯。随年龄增长教会患儿在排便前能向大人预示,学会使用手纸、穿脱裤子的动作等。 让脑瘫患者康复的方法: 一、专家认为,对站立时足跟不能着地的小儿,训练者可在其仰卧时,四指握住足跟,以手掌压向足心,使足背向小腿方向背屈,足背与小腿之间角度尽量小于90°。还可以穿戴足踝矫形器,以利于矫正尖足、稳定踝关节,更好地进行站立、行走训练。有的小儿双手握拳,不会抓物,训练者要坚持做被动手指伸展活动,将其大拇指外展伸开,其它手指就容易伸开了。 二、对不会翻身的小儿,在其仰卧时,将翻动侧的下肢屈曲,并辅助屈曲腿带动身体旋转或握住翻动侧上肢使其伸展,内收,带动躯干翻身。学会爬行是行走的先决条件之一。小儿需双上肢伸展支撑,下肢以膝关节支撑使躯干与大腿成90°。姿势保持稳定后,可在小儿面前放置带有声响、颜色鲜艳的玩具,诱发其向前交替伸手抓取,同时可向前推动小儿足底,辅助其前行。

小儿脑瘫常见伴随障碍及护理措施

小儿脑瘫常见伴随障碍及护理措施 【摘要】目的讨论小儿脑瘫在治疗过程中常见伴随障碍的护理措施。方法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期间,对我科小儿脑瘫患儿的常见伴随障碍采取相应的、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对脑瘫患儿常见伴随障碍进行正确的护理措施,促进了患儿的有效治疗,缩短了康复疗程。结论有效的伴随障碍护理措施对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儿童;脑瘫;伴随障碍;护理 小儿脑瘫是指小儿因多种原因引起的脑实质损害,出现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而发展为瘫痪的疾病。常常伴有营养不良、体力不足、智力低下、情绪不稳定、癫痫、语言障碍、牙齿发育不良、行为障碍等临床症状。 1 临床资料 通过对我科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收住入院治疗的117名小儿脑瘫患儿采取相应的、有效的护理措施,其中健康和体力障碍69例、智能和情绪问题31例、癫痫9例、语言障碍37例、牙齿发育不良31例、行为障碍27例。 2 常见伴随障碍及护理措施 2.1 健康和体力障碍大多脑瘫患儿的生长发育较差,多数喉间肌肉运动异常,常因饮食异常导致营养不均衡,影响身体健康。更甚至,体力不足于维持正常的康复训练,成为康复训练的障碍。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儿生命体征和身体状况拟定健康饮食方案,均衡营养,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满足日常康复所需的体能。半岁以内的患儿提倡母乳喂养,尤其是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母乳不足的患儿,采用合理的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幼儿补充各种辅食,包括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蛋白质。 2.2 智能、情绪问题脑瘫患儿并发智能低下者较多,大部分情绪不稳,自闭(孤独倾向)亦多,智商测定困难,加上运动障碍的限制,发育期中生活实践较少,均影响了神经精神的发育。护理人员要积极做好家属的健康宣教工作:包括患儿发病原因、常见表现及伴随症状、如何做好患儿的引导性康复治疗等等。让患儿家属明白患儿的智能和情绪问题是常见的症状,缓解家属心理压力,提高家属治疗疾病的信心[1]。 2.3 癫痫 医护人员适当地给以抗癫痫药物,控制其发作是非常重要的。若癫痫发作不断,患儿的运动障碍,语言障碍,智力低下会不断恶化。对于那些具有潜在性癫痫发作的患儿也要积极的给以抗癫痫治疗、防止癫痫的发作。护理人员要做好饮食科学、按时服药,适当运动与休息、按时测量体温、适时做好心理护理、树立信心等基本护理工作。 2.4语言障碍脑瘫患儿大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表现为发音不清,或严重失语。语言障碍较多见于手足徐动患儿。护理人员要在安静的治疗室内开展治疗,先做口型示范,让患儿对着镜子从单音开始边发音,边纠正,然后练习说话、唱歌等,达到尽量使发音准确的目的。护理人员可以使用形体语言、卡片、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一、小儿脑瘫概述 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瘫)是指围产期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脑瘫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发育障碍、癫痫、行为异常或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等,症状多在1岁内出现,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严重致残性疾病,其发病率大约为1.5‰~5‰,占小儿神经与遗传咨询门诊人数的首位。 脑瘫的特点:发育性:是指在脑组织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非进行性:脑瘫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再向前发展为特点。永久性:脑瘫不是一过性疾病,而是永久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 脑性瘫痪(脑瘫)的具体表现:脑性瘫痪(脑瘫)为某种病因损害了脑部,病变虽不再进行,而造成运动、姿势发育向异常方面进展,甚至出现损害智力、语言等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发育迟缓、自我调控肢体运动能力差、平衡能力差、语言发育落后、智力发育落后、对外界反应能力下降、不能与人正常交流。个别伴有癫痫、听力减退、视力异常(斜视、弱视、视野缺失)等。 脑性瘫痪主要靠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我国1988年小儿脑性瘫痪会议拟订了三条诊断标准: ①婴儿期内出现的中枢性瘫痪; ②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障碍及其他异常; ③需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高度提示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 ①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时及新生儿期有严重缺氧、惊厥、颅内出血和核黄疸等; ②有智力发育迟滞、情绪不稳定和易惊恐。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增高及痉挛的典 型表现; ③锥体外系统症状伴双侧耳聋和上视麻痹。 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 ①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②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③脑炎后遗症。 诊断要点 1、出生后数月至一年内出现的双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2、病情平稳,非进行性发展;

小儿脑瘫康复临床路径审批稿

小儿脑瘫康复临床路径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脑瘫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瘫患者。 一、脑瘫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ICD-1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 (1)出生前至出生1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 (2)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 (3)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常;(4)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等多种异常; (5)排除其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 2.鉴别诊断 (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 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这些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应和痉挛型脑瘫鉴别。由于此类疾病所致的瘫痪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不难鉴别。(2)锥体外系变性病

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徐动型或其他类型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性瘫痪鉴别。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 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前者的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 (4)婴儿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 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于婴期起病,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肌萎缩明显,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常用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肌肉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 (5)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又名硫酸脑苷酯沉积病。患儿出生时表现为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四肢痉挛、肌张力增高、惊厥、共济失调、智力进行性减退等。基与脑瘫的鉴别要点在于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检测血清、尿或外周血白细胞中芳香硫酸酶A的活性可确诊。 (6)与孤独症相鉴别

小儿脑瘫的的康复与治疗

小儿脑瘫的的康复与治疗 任浩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 230001 摘要:在两千多年前功能康复的概念就已经形成。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兴办 各种福利院,一些中医院。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引入了现代康复医学的理论与方法,并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普遍重视,康复医学在教育、临床、科研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卫生部规定二级以上医院必须设立康复医学科。在康复这门学科飞速发展的今天,康复功能训练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和发展病、伤残者的身体、心理、社会、职业、娱乐、教育、与周围环境相适应方面的潜能。特别是在对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尤为突出,现代康复的发展让脑瘫儿童更快、更好的回归生活、回归社会。 关键词:成因;症状;手术;中医;综合治疗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治疗的发展日益壮大。但少数农村及乡镇未能普及。并加上农村乡镇地区的新婚夫妇未能掌握一定的生育知识。导致农村及乡镇是脑瘫儿童多发生地区。但随着社会的关注,家庭的关注。脑瘫儿童同样得到很大的帮助进行康复。下面结合自身实习浅谈一下小儿脑瘫的康复与治疗。 2脑瘫定义及临床表现 2.1小儿脑瘫的定义 小儿脑瘫为脑性瘫痪的简称,是指小儿因多种原因(如感染、出血、外伤等)引起的脑实质损害,出现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而发展为瘫痪的疾病。严重者伴有智力不足。癫痫、肢体抽搐及视觉、听觉、语言功能障碍等表现。 2.2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1、中枢性运动障碍: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比同龄儿童明显落后,当患儿抬头、翻身、坐力困难时才被家长发现。病儿的肢体很少动作,特别是下肢更为明显,常表现为偏瘫、双侧瘫、四肢瘫等。由于自主运动困难,动作僵硬,不协调,常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2、肌张力和姿势异常:锥体外系或基底节有病变时,主要表现为异常动作、运动增强、手足徐

脑瘫儿童的日常护理方法

脑瘫儿童的日常护理方法 小儿脑瘫是属于脑瘫疾病的一种,多数孩子由于遗传因素都易导致脑瘫的现象发生。那么,常见的患有小儿脑瘫的症状表现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从下面的文章中来了解下吧。 1.不笑:这可能是轻度小儿脑瘫的症状。如果2个月不能微笑、4个月不能大声笑,可诊断为智力低下。这是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之一。 2.手握拳:如果4个月还不能张开,或拇指内收,尤其是一侧上肢存在,有重要的小儿脑瘫的诊断意义。 3.身体扭转:3-4个月的婴儿如有身体扭转,往往提示锥体外系损伤的轻度小儿脑瘫的症状。 4.头围异常:头围是脑的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脑损伤儿往往有头围异常的轻度脑瘫的症状。 5.体重增加不良、哺乳无力,这些都是小儿脑瘫的症状。固定姿势,往往是由于脑损伤使肌张力异常所致,如角弓反张、蛙位、倒U字形姿势等. 对于脑瘫患儿来说,进食时颜面部肌肉痉挛,口腔闭合困难,咀嚼、吞咽运动不能很好的完成,进食时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进食时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不要在患儿头部后仰,全身肌肉张力升高,痉挛,不对称姿势的情况下进食。正确的姿势为患儿在母亲的怀里处于半卧位,患儿的头部搁在母亲的胳膊肘上,肩背部由母亲的前臂承托,患儿双手被放在身体的前面,整个身体姿势显得相对对称,这样患儿全身的肌张力可相对对称些,进食也就比较容易进行。 如果患儿已经具备一定的头部控制能力和躯干直立能力,可以让患儿坐在家长的一条大腿上,患儿的膝关节屈曲并搁在母亲的另一条大腿上,同时家长的一只手可以根据需要扶助患儿的肩部和髋部,这样既有利于喂养,又有利于正确姿势的发育。 最后孩子在进食时牢牢咬住勺子,家长不要采用暴力将勺子抽出,应待患儿松口,然后迅速取出。勺子的使用应避免用坚硬的金属调羹。 现在脑瘫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了,生活中也是非常常见的了,生活中有很多年人都不知道要怎么预防小儿脑瘫,那么下面就为您介绍一下小儿脑瘫的预防措施有哪些吧。 一、出生前的预防:做到优生优育,认真做好早期产前检查,做好孕妇围产期的保健,防止发生先天性疾病。妊娠期间发现胎儿异常及早终止妊娠。孕妇注意:避免病毒感染,如流感、风疹等。特别是在妊娠10至18周是胎儿神经系统发育迅速时期,此时更应注意防止感染。不要滥用药物,特别是重庆宫颈疾病麻醉药、镇静药,禁止吸烟、饮酒;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和放射线的照射。这些都是小儿脑瘫的预防措施。

小儿脑瘫的护理体会

小儿脑瘫的护理体会 目的研究小儿脑瘫患者经过临床护理的治疗后的结果分析。方法整理我院在近年来收治的小儿脑瘫患者的临床资料50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在小儿脑瘫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患者的护理操作需要全面、精心,对患者的护理也需要加强各方面的注意事项,提高护理效果和临床治疗效果。 标签:小儿脑瘫;康复护理;护理体会 现代康复护理的介入极大地改善小儿脑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目前我院大多数主张脑瘫患儿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本文着重探讨康复护理的早期介入对小儿脑瘫各方面的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康复科治疗的急性期脑瘫患者5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3~6个月(5例),7个月~1岁(15例),1~2岁(15例)2~3岁(10例)3~6岁(5例);单纯痉挛型22例,共济失调型5例,手足徐动型3例,肌张力地下型7例,混合型13例;轻度6例,重度44例。 1.2方法 1.2.1心理护理脑瘫患儿引起的情绪及行为障碍与脑功能受损有关,表现为任性、好哭、固执、孤僻、情感脆弱、易于激动、情绪不稳定、粘父母等。通过早期心理护理,可改善患儿身心健康,使患儿能够更加积极配合做治疗,使他们更加看到希望。 1.2.2语言康复护理语言训练的目的是:提高患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恢复患儿的语言交际能力,小儿脑瘫的语言训练应尽早进行,越早越好,早期干预为患儿提供较好的语言环境[1],语言环境必须在安静的地方进行:如小课室或小房间等,并且采用训练的方式是一对一进行;因脑瘫患儿的注意力较差,我们应采用以游戏互动的方式进行强化训练,且训练的时间临床上一般为30min。可训练1~2次/d;对于流涎的脑瘫患儿,临床上一般采用冰敷,冰敷时间为3~5min/次,可训练3~4次/d,以此反复进行,患儿家庭反应效果显著。 1.2.3肢体康复护理对于瘫痪肢体应保持功能位。并进行被动或主动的运动,促进肌肉和关节活动,增加关节活动度和肌力;被动运动疗法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肢体运动障碍,可保持和增强关节活动,防止肌肉萎缩[2]。并增强本体感觉,诱发肢体屈伸反射的效果,为主动运动做好准备;主动运动能增强肌力,改善局部和全身的功能,可引导患儿以游戏方式做自主运动,一般在没有辅助力也不给予任何阻力的情况下靠自身肌力进行的运动疗法,对于年龄稍大的患儿如:6岁或以上的脑瘫儿童可以指导他做医疗体操;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和耐

探讨综合护理应用在小儿脑瘫护理中的应用

探讨综合护理应用在小儿脑瘫护理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7-11-28T14:52:38.48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7期作者:李雪娟李雪峰姜颖马明徐凤梅 [导读] 探讨并研究综合护理应用在小儿脑瘫护理中的效果。 大庆油田总医院 163000 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综合护理应用在小儿脑瘫护理中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70例小儿脑瘫患儿,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方案进行护理。对两组患儿护理疗效进行评价。结果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儿显效20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1.43%。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29,P<0.05)。结论将综合护理应用在小儿脑瘫患儿护理过程中,效果确切,可将其作为小儿脑瘫的可靠护理方法。 关键词:综合护理;小儿脑瘫;护理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study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 nursing care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Methods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70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each with 35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program,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comprehensive nursing program for nursing.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children was evaluated. Results after the nursing,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markedly effective in 20 cases,effective in 12 cases,invalid in 3 case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1.43%;the control group was markedly effective in 15 cases,effective in 10 cases,ineffective in 10 case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1.43%.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chi,2=4.629,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 the nursing process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has definite effect,and can be used as a reliable nursing method 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Keywords comprehensive nursing;children cerebral palsy;nursing effect; 小儿脑瘫患儿治疗的过程复杂且漫长,需长期实施康复锻炼[1]。本文以本院收治的70例小儿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对比,结果显示,综合护理应用在小儿脑瘫患儿护理过程中,效果确切,报告内容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2015年3月~2016年6月收治的小儿脑瘫患儿70例视作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其中观察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最小1.1岁,最大4.2岁,平均年龄(2.98±0.46)岁;病程1~12个月,平均病程(5.56±2.18)个月。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5.0岁,平均年龄(3.05±0.66)岁;病程0.8~13个月,平均病程(5.21±2.65)个月。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将其进行对比研究。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护理方案,即对患儿的用药、饮食进行指导、口头叮嘱注意事项,同时每天定时的巡视患儿的情况等。观察组予以综合护理,具体如下:①对患儿的饮食进行综合护理。研究发现较多的小儿脑瘫患儿在食欲方面都存在不振等情况,且有些患儿还存在吞咽障碍等问题。因此在对小儿脑瘫患儿进行饮食指导时要注意合理地选择食物的类型。一般选择的食物为易消化型以及易吸收型,与此同时在喂食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喂食速度,避免患儿出现吞咽困难等问题。②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加强与患儿的沟通,通过交流逐渐取得患儿的信任和依赖,交谈时注意语气的温柔、耐心与平和,且需在日常生活中密切观察患儿的喜好,交流中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启发,使患儿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帮助患儿稳定情绪;护理中不时对患儿进行鼓励,患儿训练中的每次进步均需给予其夸赞和表扬,有利于患儿增强康复治疗的信心;要经常对患儿展开笑颜,通过抚摸与合适的肢体接触使患儿感受到关心和爱护;此外还需向患儿家长讲明其与患儿之间交流增进的重要作用,在日常陪护时辅助患儿进行训练和教育。③对患儿进行综合语言训练护理。小儿脑瘫患儿由于疾病的阻碍,导致其脑发育迟缓、发音迟缓。研究显示是因为舌头肌肉发育以及咽喉肌肉发育较为迟缓,因此在构音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发音受阻,所以护理人员要对其进行综合语言训练护理。提高训练对其发音进行调节,同时训练患儿的口腔知觉等诸多方面,以便提高其语言能力。④对患儿采取行为综合训练护理。小儿脑瘫患儿存在一定的运动障碍,因此护理人员须对患儿膝、手爬等进行加强训练。护理人员通过指导患儿在适量斜坡上进行手爬训练,来帮助他们锻炼肢体功能,以便达到减少运动障碍的目的。⑤对患儿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护理。通过物理治疗师的引导,训练患儿爬行能力,教导患儿用手支撑身体,四肢爬行锻炼盆骨力量[2]。使用直立和平衡运动,促使患儿下肢交互运用神经末梢发育。引导患儿手扶墙壁和栏杆,使用站姿锻炼患儿盆骨控制能力,提高患儿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对两组患儿护理疗效进行评价。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标准是指小儿脑瘫患儿经过有效的护理后,其生存质量得到有效的改善,在生活上他们的自理能力基本接近正常孩子,不仅能够独立的行走,还能自行解决大小便,除此以外其运动功能以及语言功能等方面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②有效标准是指小儿脑瘫患儿经过有效的护理后,在生活上他们的自理能力有一定的提高现象,但仍需要家属陪伴才能保证生命健康安全,其运动功能以及语言功能等方面能力有一定的提高;③无效标准是指小儿脑瘫患儿经过护理后,在生活上他们的自理能力未出现好转情况且运动功能以及语言功能等方面没有提高。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儿显效20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1.43%。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29,P<0.05)。

小儿脑瘫的康复

小儿脑瘫的康复 一、定义: 小儿脑性瘫痪又称脑瘫,是小儿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一种非进行性的脑损伤综合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视听觉障碍、言语障碍。 由于病因在出生前到出生后4周,所以在婴儿期可以表现出一些症状,通过检查原始反射、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运动发育,就能观察出,但由于小儿神经早期皮质下中枢控制,受反射支配,此时脑损伤后症状多不典型,而且肌张力检查受诸多因素影响,特别是孩子当时的状态,所以早期诊断必须慎重。 二、脑瘫特点:(脑瘫定义的要素): 1.发生在小儿生命的早期,或出生前或出生过程中; 2.脑瘫本身是非进行性的疾患;脑瘫是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而不是发生在已发育成熟的脑组织,因此,脑瘫本身是非进行性的疾患; 3.主要障碍是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病变部位在脑部,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常见病理改变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脑室扩张、神经细胞减少和退行性变。鉴于以上原因,脑瘫是中枢性的运动功能障碍症候群。其主要障碍是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三、康复治疗 (一)医学康复: 1.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属于物理疗法(physical therapy, PT)的一种,主要针对患儿的运动功能进行康复治疗。可以抑制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促进正常姿势和运动发育,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运动功能训练的原则:①遵循从头到尾、由近位端向远位端等儿童运动发育的规律;②在抑制异常运动模式的同时,进行正常模式的诱导;③使患儿获得保持正常姿势的能力;④促进左右对称的姿势和运动;⑤诱发和强化所希望的固定运动模式,逐渐完成由单个运动向多个运动的协调运动;⑥康复训练前缓解肌张力。 (2)运动功能训练的要点: ①头部的控制要训练仰卧位头部保持正中位,颈部牢固挺起,俯卧位抬头和转动,坐位保持头部直立位。 ②支撑抬起训练进行躯干肌肉的控制训练,使身体能够抬起,翻身和回旋,逐渐实现肘支撑、手支撑、坐位支撑。 ③翻身训练小儿翻身时要先抬头,因此翻身和抬头是密切相关的。

小儿脑瘫康复评定

小儿脑性瘫痪的全面评定 康复中心 在对脑瘫患儿实施康复治疗措施之前,要进行康复评定。康复评定是康复医学中的一项重要手段。由于康复的对象是脑瘫患儿及其功能障碍,康复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改善患儿的功能,因此康复评定不是寻找疾病的原因和进行诊断,而是通过徒手或使用仪器的一系列测量评估来客观准确地评定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发展趋势、预后、转归等,为制定科学的康复治疗计划打下牢固的基础。评定至少应在治疗前、中、后各进行1次,根据评定的结果制定、修改康复治疗计划并对康复治疗效果做出客观评价。全面评定的内容一般包括:小儿体格发育状况、神经发育综合评定、神经肌肉基本情况评定(包括肌张力及痉挛程度、肌力及瘫痪程度、原始反射和自动反应评定、运动的协调性等)、肢体功能评定(包括姿势及平衡能力评定、步行能力及步态评定)、智力评定、适应性行为评定、言语功能评定、综合功能评定、感知觉评定、口腔运动功能评定、功能独立性评定等,以上内容都应由相关专科人员做出详细评定。 1 全面评定的内容 1.1 运动功能评价方法 小儿运动功能评价方法在80年代后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但目前尚缺乏公认的评价标准。运动发育落后是脑瘫运动障碍的主要表现之一,脑瘫治疗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患儿潜在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恢复和促进随意运动功能的发展,故如何判断患儿能否独立完成其运动功能显得十分重要。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是用来评价脑 瘫患儿在康复治疗中大运动功能状态改变的一种极有价值的评价法。它较敏感,能说明康复治疗的效果,不仅适用于脑瘫患儿,也适用于其他瘫痪患儿在康复治疗中的疗效评价,解决了以往对脑瘫患儿疗效判断上的争议,它在国外已较为广泛应用于临床。它能定量测量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状况、随时间出现或由于干预而出现的运动功能改变,具有良好的效度、信度,适合在临床康复中应用(具体请见附表)。 1.2 重度脑瘫疼痛评定量表 由于重度脑瘫患儿有运动功能损害,很多不能口头表达疼痛的程度,因此进行疼痛程度的评定非常困难,并且使用非词语性的评定量表非常必要。另一方面约40%的患儿智商低于70,这也影响了疼痛评定。有学者设计了一种脑瘫疼痛评定量表(the pain assessment instrument for cerebral palsy,PAICP,见表1)。研究对象使用面部表情疼痛定级法(face pain scale,FPS,分数按疼痛程度从1到7分,一般能产生疼痛情况的平均评分≥3分,不产生疼痛的评分<3分)来对每项活动相关的疼痛程度进行分级评定。它具有良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适用于重度脑瘫的疼痛评定。它能使患儿自己评定疼痛的程度,可提供脑瘫患儿能体验的疼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方法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方法 以下内容由成都78115部队医院脑瘫科提供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在脑瘫的治疗中起着去足轻重的 作用,经过采取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患者的症状就会明显得到改善,甚至达到生活自理的程度。成都78115部队医院脑瘫科专家介绍其康复治疗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站立时足跟不能着地的小儿,训练者可在其仰卧时,四指握住足跟,以手掌压向足心,使足背向小腿方向背屈,足背与小腿之间角度尽量小于90°。还可以穿戴足踝矫形器,以利于矫正尖足、稳定踝关节,更好地进行站立、行走训练。有的小儿双手握拳,不会抓物,训练者要坚持做被动手指伸展活动,将其大拇指外展伸开,其它手指就容易伸开了。 二、对不会翻身的小儿,在其仰卧时,将翻动侧的下肢屈曲,并辅助屈曲腿带动身体旋转或握住翻动侧上肢使其伸展,内收,带动躯干翻身。学会爬行是行走的先决条件之一。小儿需双上肢伸展支撑,下肢以膝关节支撑使躯干与大腿成90°。姿势保持稳定后,可在小儿面前放置带有声响、颜色鲜艳的玩具,诱发其向前交替伸手抓取,同时可向前推动小儿足底,辅助其前行。

三、中医按摩可减低痉挛肌肉的张力,扩大四肢关节活动范围;针灸可采取头针在运动、语言区,以改善该区功能。 四、正确的抱姿,即将小儿双腿骑跨在康复人员的腰间。为了加强小儿头的控制,可使其俯卧位双手支撑抬头、抬胸或仰卧时双上肢伸展,将其缓慢自仰卧拉至坐位。当小儿坐在床面上时,应诱发其向前方、侧方伸手取物,逐渐出现各方向的保护性反应,以增强坐位的稳定性。 五、在运动训练的同时,也要加强语言训练。以颜色鲜艳的玩具吸引小儿的注意力,力争其模仿训练者的发声、发音。创造良好的言语环境,及时纠正异常的发音。对于四肢肌肉张力明显增高或四肢不自主的运动妨碍了患儿的活动时,可考虑使用解痉或控制徐动的药物 温馨提示:小儿脑瘫的治疗关键在于早,因此已经发现脑瘫的症状及时的到脑科医院进行治疗。脑瘫疾病的诊断治疗对医院的技术设备和专家经验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脑瘫一定要到正规专业的脑科医院进行治疗。 我院采用“BC——脑细胞介入修复疗法”的研制是从分子基因学、细胞病理学、纳米药理学、生物物理学、分子免疫学、医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出发,立体综合地治疗脑瘫疾病基础,是一种中枢神经再生疗法。

小儿脑瘫康复九种运动训练法

小儿脑瘫康复九种运动训练法 痉挛型脑瘫患儿训练有以下九种方法: 1、抑制上肢的内收内旋、拇指内收、握拳、屈肘、肩关节后撤,保持良好的体位和姿势,采用Bobath手技。其训练方法如下: ①拇指关键点控制训练。②被动手指屈伸训练。③上肢带关键点控制,双上肢外展外旋、上举。④抱球姿势。⑤Bobath球或滚筒上训练,仰卧其上促进全身伸展姿势。仰卧一侧并抱腿抑制头背曲,俯卧其上促进抬头和手支撑。⑥拧毛巾式训练纠正内旋后伸。⑦中线活动的促通。 2、抑制下肢的内收交叉、屈膝屈髋、尖足、足内外翻,其训练方法如下: ①双下肢交互运动训练,对降低肌张力,抬腿跨步都有帮助,②双下肢外展、外旋训练,纠正内收交叉,③双侧内收肌的放松和按摩,④骑跨于滚筒、花生球上或借助于髋关节外展训练椅,⑤利用手法和内外翻矫正板纠正足内外翻,⑥胭绳肌牵张训练(见膝关节活动训练章节)。⑦髂腰肌牵张训练,⑧跟腱的牵拉训练及足背屈的维持训练,以纠正尖足,⑨髋关节伸展训练以纠正屈髋,⑩搭桥式练习,促进骨盆伸展和加强腰背肌肌力。 3、关节活动度的改善训练和稳定性、协调性训练: ①各大关节的被动关节活动训练。②对于严重的有踝阵挛或肌紧张的,可配合痉挛肌治疗仪治疗。③手口眼和手足口协调性训练。④双上肢支撑训练(既可促进手支撑和手指的伸展、抬头,也可促进髋关节伸展):训练床上被动支撑;楔型垫上训练;滚筒上训练。⑤立位促通板训练以促进站立并加强下肢稳定性。⑥年龄3周岁以上的可利用骑自行车、跑步机加强下肢训练。利用股四头肌训练仪既可增强下肢肌力,又可促进下肢分离运动的完善。⑦利用娱乐体操,提高上肢侧举、上抬、外展的关节活动。⑧手指训练可用捏取小食品、玩积木、叠纸、持笔描图、木钉盘训练等。 4、增强体轴性旋转能力和体干的活动能力训练: ①体轴回旋模式(卧位、坐位、立位)。②仰躺于滚筒上,利用滚筒的旋转性,使患儿双下肢、髋关节、躯干以及颈背部出现伸展姿势,也可以缓慢转动滚筒,使患儿重心左侧或右侧转移,反复操作,让患儿感觉重心的变化。③翻身训练:反射式翻身;手部控制式翻身;腿部控制式翻身;头部控制式翻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