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与意识形态批评

合集下载

中外影视史中的政治与意识形态

中外影视史中的政治与意识形态

中外影视史中的政治与意识形态影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既反映社会现象和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也受到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在中外影视史中,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存在对影视作品的创作、传播和观众接受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外影视史中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并探讨其对影视作品和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首先,政治是影视作品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

影视作品往往借助故事情节、角色关系和背景设定来传达对政治现象的观点和态度。

在中国影视史中,政治因素经常出现在宣传片、革命题材影片和抗战影片等中。

这些影片力图通过揭示社会的政治问题,表达一种政治理念或主张。

例如,延安电影制片厂的《山河故人》以延安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开国将领的故事,体现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念和抗战意志。

与中国影视史相比,国外影视作品更倾向于关注国际政治议题。

例如,美国好莱坞的影片经常涉及美国对外政策、国际冲突和民主自由等主题。

这些影片通过塑造英雄形象和展现美国的价值观来表达对国际政治的看法。

《交锋》和《间谍之桥》等影片展现了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斗争和间谍活动,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氛围。

此外,影视作为一种大众媒体,也受到政府的控制和干预。

在某些国家,政府通过审查制度和内容管理来干预影视作品的创作和传播。

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和影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例如,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要求影片必须符合国家政治立场,不得包含政治敏感或有争议的内容。

这种政治干预会对影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反映了政府的政策倾向和意识形态。

在意识形态方面,影视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往往反映了创作者和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影视作品的主题、角色形象、剧情发展等方面都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

在中国,意识形态因素对影视作品的影响尤为明显。

例如,建国初期的中国电影积极传递社会主义思想,强调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

近年来,中国影视作品中出现了更多元和开放的价值观,反映了社会观念的变化。

国外影视作品同样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

影视剧中的与社会意识形态分析

影视剧中的与社会意识形态分析

影视剧中的与社会意识形态分析影视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不仅在娱乐观赏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同时也展现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影视剧中融入了各种社会意识形态,这些意识形态的存在和表达不仅反映了时代的特征,也对公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经典影视剧的分析,探讨影视剧中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及其影响。

一、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观冲突——电视剧《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这部作品以贾府的兴衰为线索,展现了封建社会阶级关系的错综复杂,同时反映了封建道德观念与现代人性价值观的冲突。

该剧中贾府显赫家族的兴衰叙事,体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限制和束缚。

诸多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剧情安排,深刻反映了男女平等、自由恋爱的现代价值观念,与传统封建社会的家庭观念、婚姻观念形成强烈对比,引发了观众对于封建社会制度的思考和批判。

二、权力斗争与社会阶层分化——电视剧《权力的游戏》《权力的游戏》是一部融合了奇幻元素的美剧,以权力斗争和社会阶层分化为主线,通过复杂的剧情和众多角色的塑造,探讨了权力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该剧展现了权力的诱惑、腐败以及对社会价值观的侵蚀。

贵族家族之间的明争暗斗,涉及了政治、经济、宗教等多个层面的权力斗争。

其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角色发展,凸显了道德观念的多样性和权力对人性的改变。

此外,该剧还关注社会的阶层分化,探讨了社会不平等问题,引发了观众对普遍价值观的思考。

三、文化认同与全球化的冲突——电影《阿凡达》《阿凡达》是一部科幻电影,主要讲述了人类探索和利用外星资源,进而导致与外星种族纳美族展开冲突的故事。

该片通过外太空世界的构建,探讨了文化认同和全球化的冲突。

该片中纳美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被人类企业剥夺和摧毁的情节,反映了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纳美族与人类之间的冲突体现了西方文化与原生态文化之间的对抗,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于文化多样性和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的侵蚀的思考。

结语:以上几个例子只是影视剧中与社会意识形态相关的分析示例,不同的影视剧通过不同的方式和内容,都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与社会意识形态相关的主题。

影视与意识形态批评25页PPT

影视与意识形态批评25页PPT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影视与意识形态批评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我国影视产业中意识形态的表现

我国影视产业中意识形态的表现

我国影视产业中意识形态的表现一、概述影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是展现和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我国,影视产业发展迅速,产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同时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我国影视产业中意识形态的表现,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影视产业的发展。

二、政治意识形态在影视产业中的表现在我国影视产业中,政治意识形态的表现是不可忽视的。

政府和党委的指导意见经常会影响整个行业的走向,一些影视作品也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在近年来,一些以革命历史题材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效果。

政治意识形态也会表现在一些热点敏感问题上,例如家庭伦理、道德观念等,这些问题会成为政治意识形态在影视产业中的具体表现。

三、文化意识形态在影视产业中的表现文化意识形态在影视产业中的表现也是非常重要的。

影视作为文化产品,其内容往往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我国,传统文化对影视产业的影响非常深远,一些作品会借鉴和传承传统文化内涵,这也成为影视产业的一大特色。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加速,影视产业中也涌现出大量具有我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和意象,这也成为文化意识形态在影视产业中的表现之一。

四、价值观念在影视产业中的表现价值观念在影视产业中的表现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部影视作品所传递的价值观念,往往会影响到观众的认知和价值判断。

在我国,影视作品中的家庭观念、孝道精神、社会责任等价值观念被广泛传播,对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的塑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也有一些问题,一些作品可能会出现虚假宣传、追求金钱利益等现象,这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五、对策建议在我国影视产业中,意识形态的表现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发展影视产业,我们有必要提出一些对策建议,具体包括:1. 加强政策引导。

政府应该出台更加明确和鼓励的政策,引导影视创作朝着更加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2. 提高专业素质。

影视从业人员要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增强文化自信和责任感,创作更加优秀的作品。

中外影视史中的社会变革与意识形态分析

中外影视史中的社会变革与意识形态分析

中外影视史中的社会变革与意识形态分析影视作为一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文化形式,不仅仅是娱乐方式,更是反映社会变革与意识形态转变的重要载体。

通过观察中外影视史中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社会变革与意识形态的影响和表达。

首先,中外影视作品中常常出现的社会变革,是呈现出一种历史发展的变迁和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例如,中国影视历史上的一些作品反映了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

电影《活着》中,通过一个家庭的命运展示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大动荡中的变迁,其中反映了农民在历次社会政治运动中所遭受的痛苦和艰辛,以及对社会自由和公平的渴望。

同样,在西方电影中,如《公民凯恩》,展现了媒体和政治权力之间的利益冲突,呈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权力追逐和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现象,通过对历史人物凯恩的生平展示,揭示了社会变革对人性和社会道德的影响。

其次,意识形态在中外影视作品中的表达是不可忽视的。

影视作为一种宣传和塑造意识形态的媒体,常常通过角色的塑造、情节的设置和台词的对白来传达特定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中国电影《霸王别姬》通过描述同性恋与性别困惑,揭示了社会对个体性取向的偏见和歧视。

这部电影通过纷繁复杂的剧情,呈现了传统观念和现代化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类似地,西方电影《战争之王》展示了传媒对舆论的控制和滥用的问题,以及政治领导人如何通过操纵意识形态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除了对社会变革和意识形态的描绘,一些影视作品还通过展现人物角色的转变,呈现出个人在社会变革和意识形态冲击下的成长与转变。

中国电影《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经历了清朝末年,民国时期,抗日战争和新中国的历史变迁,由一个封建农民成长为一个现代人。

西方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则是一个更为具体的例子,他通过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努力,最终成功逃离囚禁的牢狱,实现了人生的自由和尊严。

综上所述,中外影视史中的社会变革与意识形态分析,通过观察影视作品中的社会变革描绘、意识形态表达以及个体成长和转变的呈现,我们可以深入理解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命运的塑造。

影视史中的政治与意识形态

影视史中的政治与意识形态

影视史中的政治与意识形态影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体形式,在传递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

本文将从政治和意识形态两个方面探讨影视史中的相关问题,分析其影响和作用。

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常常反映社会和政治现实。

政治在影视作品中常常体现为政治背景、政治冲突、政策和制度等方面的描绘。

从早期的宣传片到后来的政治题材影片,政治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影视作品以各种方式展现了不同政治理念、体制和观点。

例如,某些作品可能以批评的视角揭示社会问题,暗示政治腐败或权威主义;而其他作品则可能美化政治家、吹捧政府政策。

此外,影视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媒体,还可以塑造观众的意识形态。

通过影视作品的渲染、叙事和角色的呈现,观众可能被影响和激发感情。

意识形态可以是宣传某种价值观、信念或思想体系,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的立场和态度。

例如,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会对社会正义、人权、平等等议题进行探讨,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家,影视作品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表现出多样性。

在一些国家,政府对影视产业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监管,以确保符合特定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导向。

这种情况下,影视作品被用作宣传工具,服务于特定的统治阶级。

然而,在其他国家,尤其是民主国家,影视作品更具多样性和言论自由。

创作者可以自由表达其政治和意识形态观点,启发观众思考和辩论。

政治和意识形态在影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些经典影片被视为政治和社会思潮的风向标。

例如,二战后的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通过其对战后社会的揭示和批判,呼唤人道主义的关注。

反乌托邦题材的电影则探索了潜藏在当代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和风险,警示人们保持警惕。

还有一些黑色喜剧和政治讽刺电影,以幽默和讽刺的方式揭示社会和政治问题,挑战传统权威。

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也可能对影视产业产生负面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政治因素可能阻碍了创新和多样性,限制了创作者的自由表达。

一些政治力量可能试图通过审查制度和法律手段来干预影视作品的内容和审查。

影视美学第二章现代电影美学理论

影视美学第二章现代电影美学理论
20
第二节 电影叙事学
一、结构主义叙事学 普洛普 列维·斯特劳斯 格雷马斯 热拉尔·热奈特
1.普罗普《俄国童话形态学》 对于故事的分析应以故事的结构为着眼点,尤其
是应当以功能作为民间故事的基本单位。
三十一种功能:如主人公出发探险、与妖魔搏斗、 取得胜利、最后赢得幸福等等。
七种角色:(1)反面人物(侵犯者);(2)为 主人公提供某件东西者;(3)助手;(4)公主 (被追求的人)及其父亲;(5)送信人;(6)英 雄;(7)假英雄。
8
与此同时,现代电影理论比起经典电影理论来, 也更加富于学术性与体系性。从某种意义上讲, 以电影符号学为代表的现代理论促成了电影学这 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不仅使电影理论与电影创 作区分开来,而且使电影理论与电影评论区分开 来,使电影学最终成为拥有同其他人文学科同等 地位的一门独立学科。
9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研究方法来看 ,传统经典电影理论主要运用传统文艺理论的方法, 侧重于对电影艺术自身的本体研究。而从电影符号学 开始的现代电影理论,从一开始就注意运用语言学、 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 研究成果,注重对电影文化进行跨学科研究,不再像 以前传统经典理论重视对电影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 而是侧重于将人文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电影学 领域之中。
10
2.电影第一符号学的三大研究领域: (1)确定电影的符号学特性 (2)划分电影符码的类别 (3)分析电影作品(影片本文)的叙事结构
(1)确定电影的符号学特性
电影符号学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电影究竟是不是 一种语言”?在这个问题上曾经有三种主要看法:让 ·米特里认为,电影不等同于语言,因为电影影像没 有能指、所指的区别,影像不只是符号,电影的诗意 才是米特里美学体系的最高层次,他的美学观被称为 蒙太奇派与长镜头派的综合。温别尔托·艾柯则从美 学走向信息科学,他提出用“符码”(CODE)这一术语 来代替“语言”,他主张对电影影像进行三层分节( 图像、符号和义素)。麦茨得出的结论是,电影不是 普通语言学意义上的一种语言。或者换个说法,他认 为电影语言是一种无语言结构的语言。

意识形态批评理论视阈下《燃情岁月》人物形象和电影主题解析

意识形态批评理论视阈下《燃情岁月》人物形象和电影主题解析

意识形态批评理论视阈下《燃情岁月》人物形象和电影主题解析作者:申明明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18期【摘要】意识形态批评理论在影视批评领域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

《燃情岁月》作为好莱坞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成就仍被津津乐道。

电影所向受众宣扬的野性与自由,以及反战反政府主义的价值观经久不衰,在人物塑造上也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

因此,把握电影诞生和电影讲述的意识形态背景,才是索解《燃情岁月》的正确入口。

【关键词】燃情岁月;意识形态;自由;反战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9-0116-02“意识形态批评”的电影理论和批评实践,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具有活力的电影理论和批评路径之一。

它有效地将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后结构主义和电影的文本细读方式结合在一起,成为使电影批评介入到社会现实变更和社会斗争的方式之一。

意识形态对于揭破由大众文化所负载的新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过程,始终保持着现实的活力。

电影《燃情岁月》又名《Legends of Fall》,现今看来是典型的好莱坞西部片的创作风格,三兄弟爱上同一个女人,互助又相争,构建了影片故事的主线。

一家人经历了一次大战和美国历史上的禁酒时期,在人性与政治的冲突和人性内部的纠结和挣扎中,塑造了崔斯坦这样“野性”“自由”的“英雄”形象,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

一、人物形象分析父亲:鲁上校在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中,宗教、教育、家庭、法律等八种专门的机构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呈现方式,它具有非暴力的特征,其发挥功能的方式通过整合和提供合法化的论述,具有隐蔽性和象征性的特点。

它不仅说明统治者的统治是天经地义的,并且说服被统治者接受自身的地位和命运,尤其是那些不尽如人意的地位和命运。

在电影《燃情岁月》中,鲁上校作为崔斯坦的父亲,其社会身份是当时国家权力的象征,代表着父权社会,理应与统治者的利益站在一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尔都塞关于意识形态的三个命题
1.“意识。在这种表象
中,个体与其实际生存状况的一种想象关 系”; 3.“意识形态把个体询唤为主体”。 这三个命题犹如拉康的“实在界”“想象 界”“象征界”一样,可以形成一个以意 识形态为核心的经济基础和国家机器的特 殊结合体。
形态的选择性的讲述有效的、
有力的发生着影响。
理论要点二:讲述影片的时代
要点2
意识形态批评一种切入的可 能性在于关注任何一个影片 文本和生产这部影片、观看 这部影片的年代的社会、政 治、历史之间的密切关联。
——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 年代而不是神话讲述的年 代。
例子1:电影、电视剧中新的中国想象 八十年代—晚清、晚明、南宋 九十年代—康乾盛世、秦汉
论文研究 和分析的重点:
1.作品与其社会背景的关系是什么? 2.影片与总的意识形态系统如何发生联系?
四、意识形态的“缝合系统”理 论
法国学者乌达尔和美国 电影学者丹尼尔·达扬等人 先后提出了著名的“缝合系统”理论。
乌达尔在《论缝合系统》一文中则论述了电影叙 事中意识形态的策略作用。他认为,电影的一切 艺术或技术手段都是意识形态的策略符码。它们 总是表面自然实则强制性地使观影主体接受意识 形态效果但又感觉不到它们的作用,从而在不知 不觉中使主体与影像世界的二元想象关系的裂隙 得以缝合。他还认为,不同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 在根本上决定了电影的不同叙事方式。因而,对 不同电影叙事本文精细读解,把握其暗含的无意 识“症候”,往往能发现其中深隐的意识形态根 源。
二、阿尔都塞及其意识形态理论
阿尔都塞是法国著名的“新马 克思主义”理论家,他的代表 性论著《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 国家机器》(1969),奠定了他 作为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的马克 思主义理论家的地位,也对影 视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阿尔都塞借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婴儿借 镜像对想象中“我”的误认)认为,意识形 态所再现的不是人的实际生存状况,而是 人与那些在意识形态中再现的生存状况的 关系,这种关系居于意识形态表象的中心, 其想象本质决定了意识形态的想象性畸变。
三、《电影手册》与意识形态批评
阿尔都塞的理论为电影的意识形态批评提 供了理论基础。1969年10月在法国最重要 的电影刊物《电影手册》上,发表了科莫 里和纳尔波尼联合撰写的论文《电影·意识 形态·批评》,强调电影批评应当把政治、 经济和意识形态因素加以综合考虑,从而 认清电影固有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
1970年,《电影手册》发表了《约翰·福特 的<少年林肯>》一文,正式用意识形态批 评方法分析电影。
这篇论文长达三万余字,其核心是对影片 本文进行了解读,首先区分本文说明了什 么和未说明什么 ,根据阿氏的意识形态理
论,努力透过影片的表层结构去发掘隐藏 其中的深层涵义 。
《少年林肯》简介:美国林肯总统以 解放黑奴的功业留名青史,但约 翰·福特导演的这部林肯传记片却 将剧情焦点放在律师时代的年轻林 肯身上。他刚在伊利诺州进入社会 工作时,对自己的前途并无定见, 曾经在女友的坟前默默祈祷,渴望 获得指引。后来决定进入法律界, 接手了一些辩护的案子,但没有受 到重视。直至他卷入了朋友的两个 儿子被控谋杀的案子中,林肯办案 的聪明和勇敢才受到瞩目,从此平 步青云。本片采用严谨的片厂制作 方式来突显其舞台化剧力,崭露头 角的小生亨利.方达将主人翁的精 神和气概刻划得入木三分,是与 《乱世佳人》同年面世的一批好莱 坞佳作之一。
永恒的意识形态通过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不断询唤、 复制主体,从而进行不断的自身再生产。在《阅 读<资本论>》(1968)中,阿尔都塞提出“依据症 候阅读”的观点。他认为,一个文本总是包含 “裂缝”、没有讲出的和不存在的东西,由此, 阅读一个文本(显本文),要通过解释这一“客观 的本文”中埋藏的无意识“症候”来揭示深隐的 无意识结构,从而发现一个不同的文本(潜本文) 及其内涵 。
例子2:第五代导演的三部刺秦电影。
意识形态批评的影响
意识形态理论及批评对女权主义电影批评 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同时也派生了电影 工业分析理论。该理论主要分析电影的片 厂、制片制度以及发行、放映体制对电影 叙事和意识形态效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 上拓宽了电影理论研究的视野。
案例解读:《阿甘正传》
所获奖项:第67届奥斯卡奖的13项提名,6 项奖项。
他们认为,传统电影尤其是好莱坞影片, 常常有意掩饰其意识形态作用,这些躲藏 在电影形象画面背后 的主观因素才是产生 影片意义的真正来源。
这种不在场的系统往往借助一些手段来蒙 蔽观众,并在暗中操纵 ,将某种意识形态 强加给观众 。(不同的镜头组接术)
五、影视意识形态批评理论要点 要点一:影片讲述了什么?
阿氏意识形态理论对电影研究的影响
➢意识形态的功能之一:它把个体询唤为主体。 主流电影的功能:不断地复制再生产关于个人
独a立意志的幻觉,一方面强化幻觉,一方面召唤主
体进入秩序之中。 意识形态是一个表象序列。
➢ 意识形态的功能之二:成功的提供一幅完整的关 于社会的想象性途径。
意识形态理论给电影批评提供利器,尤其提 供了对主流电影批判性解读的空间。
要点1
当我们试图用意识形态理论论 点切入到影片文本的时候,我们 不光要关注它说了些什么,如何 说的,同时要关注未曾说出的, 但已然说出的,而且必须说出的。
例:好莱坞的主流电影《阿 甘正传》
《阿甘正传》在二十世
纪九十年代讲述了第二次世
界大战之后美国社会的历史
(60-80年代)。
比较《阿甘正传》的小
说与电影时,会发现对意识
一、电影意识形态理论
电影意识形态理论及批评作为当代电影理论的重 要流派,是在电影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同时得益于法国学者路 易·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主要是“意识形 态询唤主体”的理论及“症候阅读”理论。
从意识形态批评开始,各种电影批评和理论开始 将电视纳入批评的视野,甚至将研究的重心逐渐 由电影转向电视,这种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