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口算能力

提高小学生口算能力
提高小学生口算能力

提高小学生口算能力

口算也称心算,指的是可以不必用纸笔,而在脑中进行计算的一种方法。它在计算能力中占重要位置。口算要求学生注意力集中,反应灵活,一边记住数据,一边选择算法,这种大脑进行的紧张思维活动,能促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的发展,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口算的熟练,特别是基本口算的熟练,对于笔算具有重要作用。

正确认识口算教学的重要性

教师们私底下议论,普遍感觉学生的计算能力较以前有所下降,很简单的计算题,错误率却很高。初中的教师也有同感。是什么原因造成哪?思索之后,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教师自身普遍存在一种错误认识,认为口算只是算法多样化的一种,口算可教可不教,学生只要会笔算,能算出结果就可以了,所以致使有的学生即便遇到口算题,他们也习惯性地动笔列竖式算一算,长此以往,学生不会口算,只依赖笔算,思维也就不灵活了;二是新教材的使用,特别是中高年级教材的编排中口算练习少之又少,几乎没有把口算作为一种重要的计算体现出来;三是由于口算练习的减少,分配给口算的训练时间也就跟着减少了。这一系列的原因,就导致了小学生口算能力迅速下降。面对这种情况,

小学生的口算能力如何提高呢?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思想上要认识到口算教学的重要性,把口算教学作为数学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教师真正认识了口算的价值,才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教学,才能使学生掌握口算方法,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

良好的阅读,有助算理的理解

口算是要通过观察或听觉、感知、注意、记忆、反馈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才形成,小学生在注意的广度、稳定性、转移、分配上发展都很不完善。在做口算题时常常顾此失彼,丢三落四,所以容易发生抄错数字、写错符号等问题,如把“+”当成“×”,把“―”当成“+”;把相似的数写成另一个数,如3当成8,325写成235等。因此,教师在口算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保证口算得更准确,口算能力也就能得到提高。

口算必须以数的概念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含义为基础,教学中先要使学生形成数的概念,弄清四则运算的含义。学生只有在理解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才能明确算式的写法、读法,理解和掌握计算的道理和方法,实现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及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如:口算2+3=?学生必须明确2+3表示的是求2和3合起来是多少,可以根据数的组成求得2+3=5:再如,口算+=?学生必须明确:表示1个;表示2个,根据加法的含义,1个加2个得3个,即

+=。通过这个计算过程,使学生掌握分数加法的含义,从而掌握计算方法。

任何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如果学生在低年段没有熟练掌握,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在低年段教学“20以内加、减法”时,应让学生达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这也是课程标准要求熟练掌握的计算内容。如果基础不牢,计算时会费时费力,正确率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科学训练,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来到学校,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重要的是变得更聪明。”学习过程中,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口算速算的技能技巧,锻炼和培养创新思维,实现从“会”算到“巧”算的飞跃,如51×59,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特征:两个数的十位相同,个位数字相加和是10,像这样的题目,即可将首位数字加1再乘首位数字,得数作为积的前两位两个数字;将两个末位数相乘,得数作为积的末位两个数字,如果末位数字相乘的积是一位数,就要在前面补一个零。即(5+1)×5=30作为积的前两位数字,再用两个数的末位数字相乘1×9=9,它们的积是一位数,要在9的前面补一个0,作为积的末位数字,由此得知51×59=3009。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强调: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要适度,不能依赖机械地重复操作,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在练习的设计时,不但要注重方法的多样性,还要讲究练习形式的多样化。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对单一的训练形式感到枯燥乏味,创设情境已成为解决数学问题和生活问题的策略之一,这就需要教师巧设情境贯穿始终,让原本单调的口算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核心是口算。它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口算能力的提高,要经过一个懂理、会算、熟练、灵活应用的过程。懂理,就是学生懂得口算的基本算理;会算,就是通过一定的训练,学生能够掌握口算方法;熟练,就是经过练习,学生基本口算能够又快又对;灵活,就是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灵活地解决问题。口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总结、进步,才能找到更好地提高小学生口算能力的方法。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晓港湾小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