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论文

国际关系论文
国际关系论文

论中国与大国关系

——中美、中俄、中欧关系探究关键词:中国崛起;和平与发展;大国博弈;关系走向

摘要: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为了在强国林立的世界舞台中占有一席之地,各国都努力的调整着与各国经济与政治的

关系,以求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而在另一方面,由于

各国的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各国之间由于竞争而产生的冲突

同样是不可避免的;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世界局势发生了巨

大的转折;中美关系更加扑朔迷离;中俄关系相互猜忌;中欧

关系摸索中前进。

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为了在强国林立的世界舞台中占有一席之地,各国都努力的调整着与各国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以求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而在另一方面,由于各国的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各国之间由于竞争而产生的冲突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怎样在平衡竞争与合作在国家关系中的地位,以谋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尤其值得我们关注。中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国家,但同样也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在处理与各大国之间的关系,尤为应当小心谨慎。以下就是我对当今世界各大国之间关系的一个浅薄理解,其中以中国与各国关系的阐述为重,并附以与中国利益紧密相关的各大国之间关系的概要。

历史的车轮已经进入21世纪。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世界局势

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伴随着东欧巨变和苏联的解体,以意识形态差异为主导的冷战结束了,世界格局正在迅速转变。意识形态的矛盾已经淡化(虽然并没有彻底消除),其它方面的矛盾便突显出来,如经济利益矛盾、国家及地区的安全问题、宗教矛盾、文化矛盾等。这些矛盾将势必主导新世纪的国际关系。各个国家(尤其是全球性的大国和地区性的大国,因为世界政治本质上还是大国政治)都要审时度势,为自己做新的定位。

1、中美关系更加扑朔迷离

对中国的微笑外交后短短的2个月过去之后,奥巴马倾刻变成了一匹狠毒的狼。2009年11月奥巴马总统访华时,游长城,看故宫,大家倒觉得他是蛮不错的。可由于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的中美交锋,抑或是为了拿台湾军售来压中国制裁伊朗发展核武,小心眼的奥巴马开始对中国深怀不满,连连发动了触及中国核心利益的四轮攻击,中国也迫不得以地还以四项反击措施,和以成功的反导试验等进行报复。现在,美国是不是在用遏制前苏联的办法来对付中国:整个战略就是打击朝鲜、伊朗,进驻阿富汗、挑动菲律宾、越南占领中国南海岛屿,支持日本、印度与中国对抗。美国基本战略似乎是:一是在东亚,美国售台武器后,是否还会以其它花招来破坏两岸和平关系。朝鲜问题在美国的战略中,只是控制东亚遏制中国的一个武器。二是对现在印度占领中国的藏南地区,只要中国坚持与印度谈判解决领土争端,再配以必要的军事压力,再有巴基斯坦的牵制,印度不一定会像1962年那样敢于贸然发动战争。但印度也是个大国,在中国有危

难时,或自认军事力量比中国强大得多时,可能会冒险侵略西藏,瓜分中国领土。三是在西亚,美国继续在阿富汗、巴基斯坦以打击恐怖分子为名发动战争,进而控制阿富汗、搞乱巴基斯坦,切断中国与中东能源供应的陆路通道;军事打击伊朗,在伊朗建立亲美国政权,完全控制中东的油气资源;在阿富汗建立反导系统,威胁中国西部安全,与东海相呼应。问题在于:美国一旦发动伊朗战争,必将极大地消耗美国的力量。俄罗斯、欧盟将会借机崛起,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将一去不复返。当然,中国要密切注意美国在阿富汗的动向,防止美国利用中亚搞乱新疆,窥视西部地区。四是有关C型包围圈中的台湾、马六甲海峡、缅甸和巴基斯坦。其中台湾问题悬而不决,马六甲海峡极易被美国封锁,只有缅甸和巴基斯坦还没有完全被美国控制,之后美国会不会加大力度搞掂这两个国家。五是更进一步,美国极有可能会破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常运转,以扰乱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进程。2011年东南亚形势不会出现对中国不利的地缘政治重大安全问题,只是能不能防止美国通过金融手段,搞乱东南亚经济形势,进而打击中国经济的发展。六是在中国北方,蒙古基本上对中国无威胁,只不过,鉴于历史上蒙古曾是中国的一部分,现在内蒙古又比蒙古富裕得多,所以有人希望与中国统一,有人害怕被中国统一。害怕被统一的蒙古,指望美国日本帮助它牵制中国和俄罗斯。除此之外,中国与日本领土争端问题,发展状况如何,也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中美关系会有二种可能:(1)互不退让。中美经济关系后退,美国失去中国购买美国国债,失去部分中国市场,失去中国在世界重大

问题上的配合,因对抗中国还会消耗大量资源。中国会失去美国部分消费品市场,因反抗美国的遏制也会消耗大量资源。开始时,法国等一些国家会跟着美国起哄,中国不得不收缩战略防线,巩固与非洲和周边国家的关系,经济发展或会有所减慢,人民币世界化步伐受阻,但只要中国顶住美国的几轮围攻后,反华阵线就会自然瓦解;(2)互有退让。如美国降低售台武器性能,不实质支持达赖和热比亚的分裂活动,减缓对中国的反倾销制裁,降低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调门,保证中国的原料和能源畅通等,而中国协助美国解决朝核问题,降低反对美国对伊朗的制裁,不继续对美国农产品事实反倾销调查,适度提高人民币汇率。但在人民币过快升值等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中国不能退步。

2、中俄关系相互猜忌

中国与前苏联因同是社会主义国家,而在建国第二天苏联就承认中国的合法性,后来因苏联想控制中国不得以而交恶。苏联刚解体时,不少俄罗斯人天真地认为俄罗斯等国按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方子改革,很快将是一片光明。结果上个世纪90年代,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一半,1989年其GDP是中国的2倍多而10年后却仅为中国的1/3。不少俄罗斯学者认为:新自由主义政策使俄罗斯倒退了20至30年。在远东地区,近年许多“有能耐”的当地居民纷纷迁移到俄罗斯欧洲部分安顿下来。远东地区人口大幅下降,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与中央及其它地区的经济联系越来越薄弱。俄罗斯高层前所未有地意识到:如果再不重视远东地区,任由该地区“落后下去”,“后果将不

堪设想”。近几年俄罗斯经济有所恢复,70%的增长来自外部因素,主要是石油涨价、出卖资源和军火走俏所致。因此,俄罗斯政界和人民都在对美国推销的新自由主义政策进行不同程度的反思。在国际关系方面,俄罗斯进一步抗衡西方的战略挤压,特别是北约东扩。俄格冲突表明俄不会牺牲战略底线,但不寻求同西方的对抗,不会回复到冷战时期。

据俄罗斯《商业咨询日报》25日报道,俄罗斯猎头网站SuperJob.ru调查中心2010年1月中旬对2000名俄罗斯公民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称:中国位居俄罗斯人认为最友好国家的榜首,美国仍像从前一样是俄罗斯的主要敌人。美国对中俄极尽离间之能事,只要美国不完全放弃遏制俄罗斯的战略,俄罗斯就不会完全站在美国一边。俄罗斯也有再次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之梦,美国决不会放弃对俄罗斯的遏制。中俄的立场会在上合组织内部得到协调和巩固,目前俄罗斯可能是在中美之间获取最大利益来发展经济。

3、中欧关系摸索中前进

欧盟的战略地位有所上升,国际参与力度进一步增强。中欧属于战略伙伴关系,尽管中间曾经出现过一些摩擦和波折,但中欧关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是客观存在的,尽管中欧有摩擦,但是双方贸易上的互利合作仍然存在。

欧美是有事实上不同点的,比如,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欧盟当时是反对的。原因有三:一是美国当时单边主义和军事手段是非常强硬的,欧盟不赞成单边主义。二是当时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没有

经过联合国授权,所以从根本上讲美国打伊拉克是否合法人们是要质疑的。三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还有更大的战略谋划,与欧盟和其他国家的利益并不吻合,欧盟和美国在伊拉克战争方面的分歧一直是存在的。针对欧盟企图改弦更张,另起炉灶的作法,美国意图在报复欧盟在伊朗核问题上的不作为。然而,对中国外交总体来讲,欧盟是不可忽视的,欧盟这些年来一直在推动一体化发展,可以见到欧盟一体化进程又往前走了一步。这还有一个背景,就是欧盟这些年不断在世界上抛出各种理念,很多新理念是从欧洲产生的,我们应关注欧盟在观念,在理念,在概念方面提出来的很多问题。“中国应是欧盟的战略盟友和贸易伙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国家”。欧盟和中国的关系是全方位的,中欧互相把对方看作战略伙伴,这使得双方在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有愿望也有平台进行合作。“在华的欧盟企业将继续加大对中国的投入,一些企业正着手准备下一步投资战略和市场扩张计划”。遇到“中国规模大”难题的人不只奥巴马一人,欧洲的领导人近来也与北京争吵不休,欧洲和中国之间最棘手的议题是武器禁运问题。中国已经表态:中国只是要有一个政治姿态,因为中国已经是军事强国,所以要的不是武器而是面子。

参考文献:

[1]《亚太地区形势变化及走向》杨伯江、席来旺、尚前宏著,《现代国际关系》 2002 年第1 期。

[2]《大博弈----全球政治觉醒对美国的挑战》[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布兰特·斯考克罗夫特著,新华出版社。

[3]《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美]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4]《情感地缘政治学》[法]多米尼克·莫伊西著,姚芸竹译,新华出版社。

[5]《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美] 塞缪尔·亨延顿著,新华出版社。

[6]《美国东亚战略面临结构性挑战》沈逸著,东方网-文汇报。

[7]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沈大伟2001年10 月10 日在京座谈时的谈话。

[8]《国际关系:理论,历史与现实》邢悦詹奕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9]《国际关系学》蔡拓等著,南开大学出版社。

[10]《国际关系史》刘为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11]《无政府状态与世界秩序》熊玠著, 余逊达张铁军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12]《国际政治经济学:全球体系中的冲突与合作》弗雷德里克·皮尔逊、西蒙·巴亚斯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3]《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苏国勋张旅平夏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4]《全球化与美国:安全利益的冲突分析》刘胜湘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5]《全球化与价值冲突》程光泉著,湖南人民出版社。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章节题库(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圣才出品】

第二章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一、名词解释 1.伍德罗·威尔逊 答:伍德罗·威尔逊,美国第28届总统,理想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18年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计划”,集中反映了他的理想主义思想,其核心是建立一个可以维护世界和平的超国家组织,具体体现在国际联盟上面。威尔逊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主要反映在《论国家》和《伍德罗·威尔逊文集》。其主要要点包括: ①强调建立国际组织和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对强权政治和大国均势持批评态度; ②认为健全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确保和平; ③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以他为代表的理想主义学派提出三个重要假设:一是人性本善,战争的爆发是人的良知误入了歧途;二是主权国家之间的根本利益是和谐的,尤其在和平问题上更应如此;三是国家主权不是无限的,依靠狭隘的极端的民族主义的均势体系不能确保和平,应以集体安全体系代替均势体系。 2.爱德华·卡尔 答:爱德华·卡尔,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国际关系理论家、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卡尔首先指出了理想主义的弊病,提出了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被誉为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政治现实主义的奠基人”。1939年卡尔发表《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

究导论》一书,提出了现实主义学派最早的三个基本观点:①权力是政治活动的主要因素; ②道德、民主和正义是相对的,是权力的产物;③政治不能脱离权力,政治活动是权力和道德的结合。卡尔在这本书中将现实主义思想提炼出来,将国际关系理论分为乌托邦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学派,卡尔对威尔逊理想主义的深刻批判为现实主义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 3.汉斯·摩根索 答:汉斯·摩根索,公认的最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现实主义学派最优秀最权威的代表人物,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奠基之父”。其主要著作有《科学人与强权政治》、《国家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等。摩根索的贡献是最全面、最系统地地将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发展至成熟阶段,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树立起了一座学术高峰。他的《国家间政治》是一个学术制高点和里程碑,而他的国际关系哲学思想则提供了坚实的土壤和基础。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一书是西方当代国际关系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其最核心的内容是现实主义六原则,这六原则以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最完整、最根本的国际关系原则。 4.罗伯特·吉尔平 答:罗伯特·吉尔平,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国际事物学院教授,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曾担任国际政治学学会副主席,现为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院士。他最具影响的三部著作包括:《美国实力与多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经济学》、《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他尤为擅长于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及欧洲和亚洲问题的研究,研究重点是“安全、权力和财富”之间的关系,他的主要理论贡献是提出“三论”:体系变化论、国际政治经济学和霸权衰弱论。他的主要贡献就是以自己的开拓性学术成果更新和发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国际关系与概况结课论文,英语专业,全英文论文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umber: Name: Professor: Time: June 14th, 2012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neighboring countries 【Abstract】 Since entered the New World,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re undergoing abrupt changes. What i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hat role does it play in the international world?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Japan and India.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hina Japan India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hich include political, economic, military, social relations, refer to people beyond the boundaries of the state set up a special kind of social relations. Throughout the variou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of formation of free idealism to the new realism, later to the dominance of behaviorism in the West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new liberal, and then the Second World War polarization, until ninety era,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the formation of the one superpower and man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still is such a situation, and now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 I personally think this concept is derived from the polarization. Now the nations of the world rely on each other more and more, all of them undertake some responsibilities towards each other.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m come from confrontation to cooperation, it strengthened the country's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ountries, and this is today's society whose theme is "peace and development".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countries are destroying the mainstream, so tha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re at a depth adjustment. The American diplomacy to strengthen the adjustment of unilateralism is obviously the largest impact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owever, the other big countries are carrying out a positive adjustment, so the overall trend is stable. See from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the multi-polarization trend will gradually win.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hina's position and influence is increasingly apparent based on enhanced economic, military. S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neighboring countries are at the stage of a subtle change. What we think the most is the relationship with Japan. Japan committed a heinous crime in China during World War II, which have cast a shadow over every Chinese person's heart. But we should face up the relations with Japan. After published a "Sino-Japanese Joint Statement, the Sino-Japanese Peace and Friendship Treaty", the two countries established strategic interests and mutually beneficial relationship.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Sino-Japanese relations

当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论文

美国俄罗斯战略的异同与相互关系 一、总述 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轰然倒塌,苏联成为昨日黄花,而美国一国独大,拥有世界上最强的经济军事科技力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际战略格局风云变幻,到当今之时,已形成一超多强之势,一超自然是美国,而多强则包括俄罗斯、中国、欧洲和日本等。要谈当今国际战略格局,一则离不开美国,二则绕不开俄罗斯。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美国、俄罗斯的战略关系异同与相互关系。 二、美国战略 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其经济军事科技在世界上均拥有他国不可撼动的优势,美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百分之二十,美军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核武库,美国科技几乎在方方面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美国将继续保持这种优势。 正因为美国的这种独特的巨大的优势,导致其国家战略的独特性。而一个国家的国家战略又具有时代性,美国也是如此,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我们先来谈一谈美国国家战略的演变。在美国初建之时,美国推行的是“孤立主义”战略,通俗地讲就是经济上互通往来而政治上保持距离。到了十九末世纪二十世纪初,随着美国的发展与逐渐强大,其外交战略也变得越来越自信,从门罗的“门罗主义”到威尔逊的“文明扩展论”,再到罗斯福的“国际警察论”,美国逐步开始谋求世界霸权,这样导致了美国国际关系中的以权力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取代理想主义理论。二战后,国际格局经历大洗牌,美国正式确立其超级大国的地位,美国凭借其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巨大优势开始谋求世界霸权。而社会主义大国苏联成为其称霸路上最大绊脚石,因而美苏不可避免的进入冷战阶段。在这个阶段,美国国家战略的首要目标是遏制苏联称霸世界,在冷战前期,美国的战略主要是杜鲁门的“遏制战略”、肯尼迪的“和平战略”,和“尼克松主义”;而冷战后期,随着美苏之间的平衡被逐渐打破,优势逐渐向美国方面倾斜,美国的战略也逐渐变得富有侵略性,从卡特的“世界

大学毕业设计---基于c语言的教务系统软件

河南理工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专业班级学生姓名 一、题目 二、起止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 三、主要任务与要求 指导教师职称 学院领导签字(盖章) 年月日

河南理工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评阅人评语 题目 评阅人职称 工作单位 年月日

河南理工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评定书 题目 指导教师职称 年月日

河南理工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许可证 答辩前向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小组)提交了如下资料: 1、设计(论文)说明共页 2、图纸共张 3、指导教师意见共页 4、评阅人意见共页 经审查,专业班同学所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符合学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规定,达到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的要求,根据学校教学管理的有关规定,同意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指导教师签字(盖章) 年月日 根据审查,准予参加答辩。 答辩委员会主席(组长)签字(盖章) 年月日

河南理工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小组)决议 学院专业班 同学的毕业设计(论文)于年月日进行了答辩。 根据学生所提供的毕业设计(论文)材料、指导教师和评阅人意见以及在答辩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小组)做出如下决议。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总评语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总评成绩: 三、答辩组组长签名: 答辩组成员签名: 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盖章) 年月日

基于c语言的教务系统软件设计 摘要 本系统依据开发要求主要应用于教育系统,完成对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学生成绩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开发本系统可使学院教职员工减轻工作压力,比较系统地对教务、教学上的各项服务和信息进行管理,同时,可以减少劳动力的使用,加快查询速度、加强管理,以及国家各部门关于信息化的步伐,使各项管理更加规范化。 目前,学校工作繁杂、资料重多,虽然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已进入高校,但还未普及,而对于学生成绩管理来说,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统一的系统。因此,开发一套适和大众的、兼容性好的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本系统在开发过程中,注意使其符合操作的业务流程,并力求系统的全面性、通用性,使得本系统不只适用于一家教育机构。在开发方法的选择上,选择了生命周期法与原型法相结合的方法,遵循系统调查研究、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四个主要阶段进行设计,而在具体的设计上,采取了演化式原型法,随着用户的使用及对系统了解的不断加深,对某一部分或几部分进行重新分析、设计、实施。本论文主要从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与使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关键词】成绩管理成绩查询 C语言面向过程

当代国际关系论文

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 提要 鉴于现阶段,中美两大国之间的微妙关系,不仅对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也对亚洲安全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面对这一局面呢?我认为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 关键词 安全体系,多边关系,中美关系 引言 随着亚洲地区的中国和印度的迅速发展,美国不得不改变外交从一直关注中欧的令人厌倦的战争转为去应付日益产生影响的亚洲。希拉里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就撰文称,未来10年,美国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将是锁定扩大在亚洲的投资,包括外交、经济、战略和其他方面的投资”。 作为曾经枭雄一时的世界强国的美国,虽然现在已经不是唯一的世界强国了,但美国仍然希望能够在渐渐在全世界产生作用的亚洲地区保留自己的领导角色和能力。但现在美国已经不能独自领导这个地区了,而是得接受与中国分享权力。但也有分析师称,美国的这种继续想在亚洲保存有实力将会使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劣,“因为单纯从经济重要性来讲,中国已变成美国有史以来遭遇过的最可怕的战略竞争对手“。 论文正文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建交以来,两国关系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总体是稳定的,并且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当前中美关系有四个主要特点。 一是两国的对话沟通非常密切。在过去的两年中,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 7次会晤,并经常通电话、通信。两国还建立了60多个对话磋商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是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

二是两国的经贸联系非常紧密。现在中美两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去年两国的贸易额达到3853亿美元,是建交时的160倍。 三是两国的人员往来非常频繁。现在每年两国人员往来约300万人次,每周有110多次客运航班往返于太平洋西岸。目前,有12万中国人在美国留学,两万多美国人在中国学习。 四是两国的合作领域非常广泛。两国不仅在一系列双边领域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而且在很多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保持着有效沟通与协调 中美关系对亚太地区的影响,首先应该承认一点是,亚太地区的安全,不仅仅指中国、印度大国,更要把亚洲的其他小国考虑在内。在很多情况下,小国都是靠多边关系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的。比如:与大国相比,小国在一些重大事情的决策上的选择总是比较少,这还可以说连小国的安全和发展,都是要求和大国处理好关系的。 而当今中美之间的这种关系可以说很微妙。在未来相对长的时间内,激烈与互相依存将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体两面;前者更多地体现在双方在军力和国际地位上的竞争,但在相当程度上也将体现在双方经济秩序(如贸易逆差和人民币汇率)的冲突上;后者则主要体现在双方在经济秩序(包括双边和多边)的依存上。中美双方都着意控制危机。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就如是说,“分歧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文化注定要发生冲突,而是(意味着)我们必须更加努力地了解对方”。 亚洲小国也面临着困境,因为如果这两个大国发生冲突,甚至战争,那么情况就会很糟糕。所以无论从中美双边关系还是小国家的自身利益发展来看,小国家会选择多变安全关系。这样做首先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中美两大国的行为。其次,多边主义有利于小国家参与国际和区域事务。 安全困境困扰着整个亚洲。作为大国崛起的中国,在维持亚洲安全方面不可避免地要扮演一个关键角色。另一方面,中国则比较小心地维持着和美国的“和平“关系。但到目前为止,这种关系还只是停留在经贸关系上面,同时,中国也没有显示出想要和美国竞争霸权地位的国家意志和计划。中国只是在根据自己的步伐进行自身的国防军事的现代化建设。因而,这是一种脆弱的”和平“局面。美国并不因为中国的”低调“而感到放心,中国本身这种”低调“的做法行为也是有限度的。中国如果不当心,就会是整个亚洲跌入不安全的困境。

国际关系论文

德国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人口数目都比中国小很多,但是它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是欧盟成员之一。德国有自己的哲理,经济危机使德国深受其害,不过现在德国已经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2010年德国的竞争力也在稳步上升,排名第五。商业环境的变化也非常积极,虽然世界商业环境还未恢复,但德国的景气指数已经恢复到危机前水平,2011年2月,德国商业景气指数达新高。 德国经济模式主要有七个支柱:强大的制造业能力、基于一流产品/服务的出口导向、关注利益相关方的企业治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发达的基础设施,以及全面的结构改革。七大支柱支撑了德国经济模式的良好表现。 首先,扎实、健全的制造业基础。德国在全球的钢铁生产、煤炭开采、化学产品制造、机器设备制造、汽车制造、电子技术和电子产品生产以及造船领域里都属于最大的生产制造上商。目前只有德国和日本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超过20%。高比重的制造业不仅创造了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也为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奠定基础。过去的十年中,其他的工业化国家更关注服务业发展,而德国紧抓制造业,这也是德国比美国、英国、法国更具有竞争力的原因。 其次,德国为出口大国之一。危机后德国经济的成功主要依靠出口的增长,德国是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出口国。其国内生产总值中大约三分之一为出口产品,大约每三个工作岗位中就有一个依赖于出口。同时,德国经济依靠于出口,和外国的联系非常密切,所以德国的外经关系在德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德国企业重视创新,关注产品质量、优质的服务,因此德国制造产品非常受欢迎。目前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的出口额超过1万亿美元,分别是中国、德国和美国。其中,德国出口产值占GDP高达33.6%,而中国为24.5%。 第三,德国企业治理模式。德国企业治理模式不同于美国,美国公司的目标是股东利益,而德国公司的首要目标是为利益相关方谋利。德国法律要求,企业需要照顾到社会利益。不仅法律上,出于文化理念,德国企业更倾向于长远利益,兼顾股东、雇员、社会的利益,更体现欧洲大陆国家的特点。德国的这种公司治理模式有其优点。过去的十年中,英国、法国、意大利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削减了竞争力。由于重视公司管理层和员工的共识,德国劳工成本保持平稳,保持德国的竞争力。当然能够取得这样的结果,也是因为德国的企业治理模式非常重视管理层和职工间的和谐和共识。 第四,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德国企业中有大约90%是中小企业,其中的大部分专门生产具有创新性和高质量的产品,在国际竞争市场上赢得了一席之地。它们中很多有着百年历史,有的是非常小的家族企业,不过这并不妨碍它们成为龙头企业。这也是德国经济具有活力的原因之一。它们都具有长远视角,重视技术创新、顾客需求、产品质量。德国1000多家的中小企业,在世界市场遥遥领先,创造巨大的出口价值。 第五,高素质的劳动力。德国的“双轨教育体制”将企业的实际培训与学校里的理论学习统一起来,为劳动市场提供了受过良好培训的劳动力。另外德国大学在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深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德国的大学在研究领域里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并提供各方面的培训项目。 德国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对技术工人的培训机制。在工业化过程中,德国建立起特殊的培训机制来培养专门的技术工人,他们具备专业知识和技术,同时在学校和公司受训,通过类似于学徒制的模式达到学习的目的。很多国家,包括美国,

形势与政策论文国际关系

形 势 与 政 策 论 文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老师:

中国国际形势 关键词:国际关系大国关系周边关系发展交流与合作 一、大国关系 过去一年,国际力量对比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推动着新一轮大国关系的调整。美国单边主义严重受挫,2007年明显加强对国际上其他力量的协调和借重。欧盟实现第六次扩大,成员增加到27个,欧盟峰会通过《里斯本条约》,一体化建设摆脱停滞状态。俄罗斯复兴势头强劲,2007年经济增速可达7.6%,俄对外政策进取性增强。日本经济保持复苏势头,积极谋求世界大国地位。在此背景下,美俄矛盾有所发展,针对美进一步挤压俄战略空间的做法,俄积极展开战略反制;美欧分歧犹存但关系有所拉近;美日强化同盟关系的同时分歧有所展现,特别是日政府被迫中止海上自卫队在印度洋对美军的支援行动,对美日关系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大国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重点。中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国内生产总值有望达到3万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2万亿美元,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过去一年,我国与各大国关系进一步调整。 1、中美关系保持总体稳定并有新的进展。 胡主席与布什总统两度会晤、多次通话;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和战略对话成功举行,取得多项成果。2007年1—9月,中美双边贸易额

为2213.6亿美元,同比增长15.6%,双方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在一些热点问题上加强沟通,双边关系的战略内涵更加丰富。我成功接待美国防部长盖茨访华,两国军事交流与互信得到增强。 2、中俄关系取得长足发展。 两国高层互动频繁。胡主席与普京总统五度会晤,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第二个10年的发展确定总体框架。双边经贸合作务实推进,2007年1—9月,中俄双边贸易额达349.2亿美元,同比增长41.8%,2010年前双边贸易额增至600-800亿美元的目标可望如期实现。 我成功在俄举办“中国年”活动,双方共签署价值约43亿美元的21项合作协议,举行300多项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 3、中日关系呈现改善和发展的良好势头。 200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2007年年内,胡主席与时任日首相的安倍两度会晤,温总理成功访日,日现任首相福田成功访华,双方为构筑和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而共同努力。2007年1—9月,两国贸易额达1719.4亿美元,同比增长14%;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会议机制正式启动,并举行首次会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曹刚川成功访日,是中国国防部长时隔近10年再度访日;中国海军军舰首次访日,书写了两国军事交流的新篇章。“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活动举行近百次活动,加深了两国民间往来和相互理解。 4、中欧关系保持稳定和发展。

形势与政策论文-----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看法

美国转战东南亚中国应对当从容 从中国南下,从缅甸到印度洋,从老挝-柬埔寨到西南海,从泰国可以到两边,还可以到马来半岛。从这里堵截中国,当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这个就是现在美国政府的新战略,Pivot to Asia,所谓转战亚洲。这个战略转变,就要求美国必须把全球战略的重心从中东转移到东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一直就是亚洲的一部分,其在亚洲的利益和影响力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前些年,美国宣布要“重返亚洲”。从经济角度说,这有其必然性。亚洲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心,并且这种局面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同时,随着其在亚洲经济和战略利益的扩大,美国也越来越像一个亚洲国家。美国要保护其日益增长的经济和战略利益,就要更多地关注亚洲,这完全可以理解。但美国所宣布的“重返亚洲”显然并不是这样简单。 从战略上说,这次“重返亚洲”很显然是针对中国的。当然,这也不是冷战之后美国要“重返亚洲”的第一次。在小布什任总统期间,美国外交在新保守主义的主导下,也曾经赤裸裸地把中国作为“敌人”,试图通过亚洲“小北约”来围堵中国的崛起。不过,那次“重返亚洲”的努力以九一一恐怖主义事件的发生而终结了。中国不仅没有成为美国的“敌人”,在一定意义上,反而成为了美国“反恐”的伙伴。近年来美国高调的“重返亚洲”是第二次了。不过,从长远来说,“重返亚洲”会成为美国外交战略调整的重大失误。 为什么可以这样说?美国真正的挑战并非来自中国,而是来自自身的衰落。很多美国人不相信美国这个伟大的国家会衰落,国际社会上很多人也不相信;甚至很多中国人不相信也不希望美国衰落,因为无论作为一种政治制度还是国际警察,美国的衰落对中国并没有什么好处。作为政治制度,近代以来,美国一直是各国政治自由派所向往、学习的对象;作为国际警察,美国一直为国际社会提供全球公共服务。 苏联集团解体后,就不再存在任何可以挑战美国的同盟。那时美国应当改变其战略同盟政策,至少改变针对另外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同盟。任何战略同盟都是针对“敌人”的,因此首先需要外在“敌人”,没有这样的“敌人”和来自“敌人”的直接威胁,同盟就整合和团结不起来。冷战后美国和西方不仅没有改变同盟政策,反而扩大和强化同盟。在欧洲,美国和西方收编了苏联解体后所出现的新兴国家,把属于苏联地缘政治空间的领域,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在亚洲,美国积极寻找新“敌人”,迅速崛起的中国自然成为最佳候选人。中国是亚洲大国,美国“重返亚洲”非常容易理解。美国强化和其亚洲盟友的关系,针对的是中国。对美国来说,“我的盟友的敌人也是我的敌人”。这解释了在中国问题上,美国和其盟友的关系。 美国把全球各地都视为其利益,但中国的核心利益非常有限,都是和领土、领海有关,且仅限于和中国周边国家相关的事情。美国人到处都是核心利益,对中国的这些核心利益不是不知道。如果美国愿意在中国和中国周边国家关系之间扮演积极的协调角色,美国是有能力这么做的。但美国没想扮演这个角色,而是简单地选择“重返亚洲”,站在其盟友国家(刚好也往往是和中国有主权利益冲突的国家)这一边。 美国在中国问题上会出现错误的战略判断,因为美国人不了解中国。美国的

当代国际关系理论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后六章详细总结 第一论国家利益论 一、国家利益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意指国家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维护本国和本民族免受外来侵害的一些基本原则。它是国家制定对外目标的重要依据和决定因素。 国家利益的概念曾经经过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 国家至上阶段、王朝利益阶段和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利益阶段。 在西方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关于国家利益的研究主要涉及四个问题: 1、国家利益概念笼统化 摩根索提出明确的定义:国家利益应当包括三个重要的方面:领土完整、国家主权和文化完整。 2、国家利益代表的是什么人的利益。 3、如果国家利益是由统治者们决定的,那么国家利益的内涵是由什么因素来决定的。 4、国家利益在一个国家的决策中起多大的作用。 二、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研究 对于上述四个问题,西方学术界的研究和回应是: 1、在国家利益内涵的研究上,从泛泛的国家利益研究发展到强调国家利益的层次研究上。1996年《美国国家利益》研究报告,系统地提出了美国国家利益的十个基本概念。 国家利益的四个层次:根本利益、极端重要利益、重要利益和次要利益。 对国家利益用层次分析的办法进行研究的好处在于: 第一,它可以避免以前在国家利益分析上的缺陷。 第二,对国家利益进行层次分析可以在国家决策的过程中有前后选择。 第三,这样的层次分析还具有它自身的灵活性。 2、国家利益代表的是什么人的利益。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有不同的解释。一派认为国家利益就是指全体人们的利益,即国家利益是国内利益的总和。 第二派认为,一国的国家利益是全部国内利益和部分国际利益的总和。 第三派认为,国家利益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内一部分人的利益,是统治者的利益。 3、摩根索认为,确定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是由这个国家的权力来决定的。国家的权力大,

国际关系毕业论文《浅谈高校外事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

浅谈高校外事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 摘要: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发展,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在向深层次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起本校在国际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与角色,高校外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外事工作政策性强、服务要求高、重视宣传、服务于高校的教育发展,着要去高校外事工作人员具备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文化素质、优秀的个人综合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外事工作;素质要求;思想政治素质 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发展,经济领域的深度开放,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在向深层次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起本校在国际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与角色,并渴望不断增强自身在国际教育领域的影响力;我国高校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但是国内高校在国际教育领域的声望与成就还不高,这与我国教育界存在的创新能力不强与高水平成果不多的实际情况是息息相关的,也与我国高校的外事工作理念和水平有着很大的关联;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国际化阶段,高校外事部门作为高校对外合作与交流的窗口,承担着日益频繁、多样化的、不断深入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高校的外事工作者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外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高校而言,外事管理队伍建设至关重要,这一点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同。加强我国高校外事管理人员职业素质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对于推进高等教育国际事业的发展,提高我国高校的外事管理水平和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外事工作的特殊性 1、外事工作政策性强 在开展对外交流活动中,外事工作人员代表着学校的组织形象,传达了高等学校以及学校背后政府的立场与原则,相比较于高校的其他工作而言,外事工作政策性特别强,敏感性强,突发事件多,外事工作人员必须吃透政策;外事部门事关学校“国际有影响”的总体目标,吃透政策首先要求外事工作者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注重提高自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国际关系史论文

题目:国家利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012级外国语学院英语十班赵莉雯 摘要:现当代国际关系复杂多变,造成各国关系的缓和跟紧张的原因有很多,但其根源还是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是国际政治的重要行为体,因此每个国家都会从自己的国家利益作为对外关系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总是千方百计最大限度的实现本国的国家利益。本文将对中国与日本、美国的国家关系的变化等进行研究,进一步阐述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国家利益国际关系外交政策同盟 一、国家利益直接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威尔逊总统立刻号召他的同胞严守中立。这一呼吁得到了普遍的赞成,因为绝大数美国人都不希望卷入这场战争。德国无限制的潜艇战导致美国人员的和舰只的损失加速了美国的参战。1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并没有参战,而是进行军工经济,从中获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对之后的美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德国的潜艇战侵犯了美国的安全利益,从而加速了美国的参战。

2003年,美国伊拉克发动战争。当时美国政府提出了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消除萨达姆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减少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促进伊拉克和周围地区的民主。其实国际上都清楚美国更主要的动机在于实现自身的国家利益。伊拉克蕴藏石油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美国首先想通过在伊拉克建立亲美政权,然后控制伊拉克甚至中东的石油,促进美国军工的发展。以此获得经济利益。再次通过伊拉克战争对中东地区起到威慑作用,达到其政治利益。二、国家利益对国家外交政策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方针与原则: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了三条方针,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2其中“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因为当时中国依附于前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而当时的国际关系是两极对峙,美国与苏联的对抗。因此美国坚持与中国人民为敌的立场,拒绝承认中国,并在经济上鼓励、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包围中国。但是20世纪70 年代,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后,在对华关系方面采取了一次额放宽措施。如:1971年3月15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取消对于使用美国护照去中国旅行的一切限制;4月14日,尼克松宣布结束已存20年的禁制美中贸易的法令等。

国际关系考研精简笔记《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笔记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倪世雄 笔 记

国际关系理论笔记 前言 理论:是“代表取向”,是概念框架,甚至涵盖分析技巧;是一种思维的象征性构架,包括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假设,定义,法则,观点和远离。 如何建构理论:分离,联系,抽象,理性 国际关系理论:简单说,作为一种学术总称,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具体来说,国际关系是指处于世界体系内各主权国家和其他独立实体之间的多层次关系—集团,国家,跨国公司,区域共同体,国际组织等之间的关系和多维性关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国际关系理论则是描述,解释,研究,估价和预测这些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 国际关系学(理论)研究对象:国家和国际社会及其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前者是国际关系中最核心的因素,后者是最活跃的因素,其余的则从属于或派生于这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理想主义 背景:对一战的反思, 代表人物:美国总统威尔逊 主要观点有:1,人性可以改造;2, 主权国家之间的根本利益是可以调和的;3战争可以避免4建立国际机构,保卫世界和平;5国际公众舆论可确保世界和平6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保证世界和平. 代表人物:威尔逊、阿尔弗雷德·齐摩恩、约翰·默里 现实主义 背景:德国极权政治和法西斯主义的威胁,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二战 批判点:理想主义不是研究国际关系的现状怎样,而是应当怎样,对国际问题的研究完全凭

主观意志,把自己的理想当成是国际关系中的事实;国际问题的看法过于理想化;忽视权利。观点:1、人性本恶2、国家是国际体系主要的行为体,其他任何国际行为体都不能代替他3、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4、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是分析国家行为的路标5、道德和有关的价值观念是相对的6维持国际和平最好的办法是维持均势。 区别:人性、国家关系的看法、对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作用看法、对社会和世界的看法(理想主义强调应该如何,现实主义信奉实证原则)、对未来的看法(理想主义崇尚利他主义,现实主义认为这是空想) 代表人物:韦伯、卡尔、莱因霍尔德·尼布尔、阿诺德·沃尔夫斯、尼古拉斯·斯克巴曼、汉斯·摩根索、乔治·凯南、雷蒙·阿隆、约翰·赫兹、亨利·基辛格 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VS现实主义 评价:理想主义强调维护世界和平要靠人民和公众力量的观点使正确的,国际问题走进大学,学生和教授们对国际问题的研究影响了民众;比现实主义在分析战争史认为人有原罪的思想更具有科学性;强调国际关系中道德的重要性是适时的;理想主义恩威国家之间的利益是可以调和的。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把握国际事务的准确性不强 现实主义研究国际关系时把国家利益置于核心地位;提倡客观细致分析,理论结论在后;其现实性为外交决策提供决策框架。现实主义对人性的看法使人们对人类的命运变得极为悲观;把道德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层面是欠妥的;几乎所有的现实主义者都是吧和平的希望寄托在领袖人物的身上,而不是民众的身上,民主的身上。 第二次论战: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 原因:国际关系格局出现新的变化,第三世界不断扩大,原有的两极体系趋于多极化;科学技术发展;行为主义思潮 争论的实质是方法论之争 科学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卡尔·多伊奇、莫顿·卡普兰、戴维·辛格、海沃德·阿尔克 传统主义代表人物:马丁·怀特、英尼斯·克劳德、肯尼斯·华尔兹、斯坦利·霍夫曼科学行为主义从两个方面对现实主义进行了批评:1、现实主义过分强调权力的作用,视之为国际关系的核心,忽视了伦理、道德=法律等重要因素;2、现实主义在界定像权力、国家利益、均势等概念时缺乏精确性。

计科教务管理系统毕业论文

计科教务管理系统毕业论文 目录 1.1.选题的背景 随着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的发展,计算机在管理上的应用日益广泛,管理信息系统逐渐成熟起来,并且给管理带来了新的革命。管理信息系统是以人为主导的,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设备及其它办公设备对信息进行收集、运输、加工、存储、更新、维护,支持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人机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最大的特点是高度集中,能将组织中的数据和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快速处理,统一使用,利用定量化的科学管理方法,通过预测、计划优化、管理、调节和控制等手段来支持决策。一个中心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ant Information System,MIS)的重要标志。MIS的处理方式是在数据库和网络基础上的分布式处理。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不仅能把组织部的各级管理连接起来,而且能够克服地理界限,把分散在不同地区的计算机网络互连,形成跨地区的各种业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目前,虽然有许多学校已开始运用计算机进行学校教务的管理.学校的教务管理系统必须是一个完整统一、技术先进、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系统。根据国大学的现在管理模式,结合国际新的思想观念,在校园网络环境下建设先进的、与国际水平接轨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使之成为学校

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教务管理系统是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益乃至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的大学的关键环节。教学教务信息处理的电脑化、网络化,也是实现学校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重要容。 1.2.目的和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行业和领域。目前,我国的科技水平高速发展,计算机作为今天使用最广的现代化工具已深入到各个领域,并且正在成为未来社会——信息社会的重要支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现代学校教务的管理方式,资源建设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教务工作,管理和服务平台发生的变化,教务管理不再是传统的手工操作,人工管理,而是全面实行计算机管理。 此次毕业设计是对我两年来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总结。它使我提高了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本人知识水有限,系统设计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以便我今后改进。此外,该系统能够顺利的完成离不开各位老师对我的帮助,在此深表感谢。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笔记

1. P4理论的功能: 戴维辛格(David Singer)认为,理论是一个内部相互联系的、实证概括的分析整体,它拥有描述、解释和预测的功能。 罗伯特利柏(Robert Lieber):第一,描述。理论必须确切地描述现实世界发生的事件。 第二,解释。理论应对说明这些事件发生的因果,说明“行为规律”和进行“评估分析”。在一个特定的体系里,理论解释事物的“连续性、反复性和规律性”。第三,预测。一般来说,是预测“事物发展和结果发生的模式或总趋势,是事物的未来的发展,而不是具体事件的发生” 2. P6理论与历史: 雷蒙阿隆:历史是过去的政治,理论的实质是历史。 约瑟夫奈:国际关系史不是国关理论,但国际关系史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来意提炼升华为理论的原始材料和现实基础。 要处理好理论与历史的关系,必须把握住三个基本观点: 第一,理论是历史的产物,历史是理论的基础。 第二,理论是一种思维的科学,其本质是历史。 第三,检验理论的标准是实践。 3. 国际关系理论及国际关系的定义: P7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各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 P8汉斯摩根索:国际关系是“处于权力斗争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权力政治”。 P8昆西赖特:国际关系意指民族、国家、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理论则是全面叙述、解释、评价、预测世界上不同政治社会关系的研究项目或学科。 P8欧奈斯特莱弗沃:国际关系是关于主权国家之间权力对权力、利益对利益、目标对目标的长期斗争。 P9斯坦利霍夫曼:IR实质是国家之间关系的政治。IRT是关于影响世界基本单位的对外政策和权力地位的因素和活动的学科。 P9弗里德里克邓:国际关系是指世界体系内各个政治集体或实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其核心是权力问题。IRT则是“关于那些跨国的关系的只是总和”。 P9查尔斯麦克兰德:IRT是关于“世界上有组织社会实体互动关系的研究”,包括对这些互动关系的有感环境的研究。 P9卡尔多伊奇:IRT应研究民族国家之间不可避免的相互依存和民族国家缺少控制能力的问题。 P10海沃德奥尔克:IR是关于人类的活动和各个国家人民的相互交往;IR是关于世界上基本单位之间冲突和合作的相互关系。 P10特莱弗泰勒:IRT是解释跨越过境的各国政治活动的学科。 P10尼古拉斯巴克曼:IR是关于属于不同国家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P10多尔蒂和小法尔兹格拉夫:IRT定义为研究一国或其他国际行为者是如何用某种方式影响别国或别的国际行为者的。 P10约翰伯顿:IRT应该“说明和预测国家间关系和世界大体系的运作及其过程”。 P10罗伯特利柏:IRT……是“关于有组织的大群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与政治学相比,IRT 重点涉及到三大要素(无政府状态、秩序和限制)和三大关系(无政府和秩序、冲突和合作、限制和发展)。 P11 IR:(美国学者)处于世界体系内各主权国家和其他独立实体之间的多层次关系—集体、国家、MNC、区域共同体、国际组织等之间的关系和多维性关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关系,IRT 则是描述、解释、研究、评估和预测这些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 4. 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P9 对外政策表现为单向式的一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而国际关系则表现为双向式的国家或实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5. 国际关系的任务:P11(汉斯摩根索《政治学的困境》)“国际政治学的任务是把政治学的一般原则运用

当代国际关系论文新

当代国际关系 ―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国际关系是指人们超越国家的界限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等关系。纵观种种国际关系,从一开始形成的自由理想主义,到新现实主义取代了行为主义在西方国际关系的统治地位,再到新自由主义,然后就是二战后形成的两级分化,直到九十年代,苏联解体,形成了单极化的一超多强的国际关系,现在仍然是这样的局面,而今又有人提出了霸权稳定论,我个人认为这个也是从极化衍生的概念。 目前世界上的国家越来越互相的依赖,彼此都对其他的国家有所责任和依赖。各国之间有对抗走向合作,加强了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就是当今社会的主题“和平与发展”。但是还存在一些国家在破坏这个主流,所以说国际关系正处于深度的调整期,美国外交向强化单边主义调整,这是对国际关系最大的冲击,然而其他大国积极的调整,总体趋于改善和稳定,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多极化趋势将逐渐胜出。 在国际关系中,我国的地位和影响在日益显现,这都是建立在经济、军事的增强的情况下,所以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正处于一个微妙变化的阶段。 我们想到最多的就是和日本之间的关系,由于日本在二战期间在我国犯下了滔天的罪行,这给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理都蒙上了阴影,但是我们要正视我们两国之间的关系。在发表了《中日联合声明》、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之后,两国建立了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为了实现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首先,要加强政治互信,两国都要恪守《中日联合声明》等原则。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不再发生伤害战争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事。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妥善处理台湾问题。第二,要深化互利合作。采取切实措施,扩大双方在贸易、投资、科技、能源、环保、信息通信技术、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第三,要扩大人员的交往,不断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好感情。第四,要加强两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沟通与协调,共同构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中日友好和互利合作的新格局。这是对中日关系的一个美好勾画。最近中日关系又有点不太太平,包括钓鱼岛问题、西安游行事件、黄海演习事件,相信在两国的发展中这些问题都会得到合理的解决。 然后就是和印度的问题了。印度也是一个人口大国,和我国有着很像的情形,都是发展中国家,进入21世纪后,双方就安全观问题达成一致,重申彼此互不构成威胁,并采取多种“建立信任措施”,双边关系走出“冷和平”的阴影,开始了“热合作”的进程。但是在某些问题上还存在严重的分歧,尤其在边界问题上,这个问题一直悬着未予解决,成为影响两国发展的一个绊脚石;在军事上,印度一直把我国认为是潜在敌人,对我国的军事装备指手画脚,还时不时搞一下军事竞赛,造成紧张的气氛。对于改善两国的关系首先要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明确定位,促进和解。包括明确思想、政策、发展上的定位,本着互利双赢的精神,把竞争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