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好一名网络新闻编辑

怎样做好一名网络新闻编辑
怎样做好一名网络新闻编辑

怎样做好一名网络新闻编辑

13编辑出版朱志友1213410031

摘要:为了有组织、有计划以及有规律的进行新闻传播活动,必须要进行有效的新闻编辑。为了新闻传播具备着高质量、高水平,并获得最好的传播效果,必须要提高新闻编辑水平。这就要求新闻编辑者要具备高素养以及高能力,提升新闻编辑质量,跟好的服务社会和群众。再新时期网络时代,新闻编辑素养与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对提升新闻编辑素养产生一定的阻碍。

关键词:新闻编辑素养;新时期网络时代;矛盾问题

在新时期网络时代下,为了提高新闻编辑质量,进在有效的新闻编辑活动,很好的服务社会和群众,并能够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网络时代占据一定的地位,必须提高提高新闻编辑的素养水平。新时代网络下的新闻编辑素养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对新闻编辑工作者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为了提高新闻编辑质量,本文简单分析编辑素养与新时期网络时代的矛盾问题,以此提高网络新闻编辑素养,才能跟快跟好的做好一名网络新闻编辑。

一、新时代网络编辑素养

如今已经很难有传统媒体记者不上网了,但这不等于说传统媒体记者都具备了网络素质或者成为了网络时代的合格的记者。正巧笔者最近在某个平面媒体开办关于网络新闻业务的讲座时,顺便作了个调查;每星期上网平均一小时以上(普通网民的标准)的记者不到80%,能够利用网络在线采访的记者不到50%,在网上开有个人网站或博客、播客的记者不到10%,还有个别的老同志认为,自己的工作基本上与网络无关。可见目前传统媒体记者的网络素质并不乐观。

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记者为什么要求具备网络素质,应具备哪些网络素质呢?

1、基本要求:网络技术进行新闻采访

采访是记者最基本也最日常的工作方式,传统媒体的记者通常以实地采访为主,它要求记者亲临现场,与被采访者进行面对面的谈话或者亲眼目睹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

实地采访,能够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客观公正,增加新闻的现场感和生动性,至今仍是记者采访的主要方式。但实地采访也有其局限,一是它耗时费事,采访成本较高;二是常受到时间、地点、交通等条件的限制,三是采访中容易被被采访者左右,就事论事,偏听偏信。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在线采访开始在美国出现。

在线采访,又称计算机辅助报道(简称CAR),是一种借助在线服务进行新闻采集或借助公共或私有的数据库进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的采访方式,不仅广泛应用于网络媒体记者而且也应用于传统媒体记者。它借助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引擎和超链接的方式,利用E—mail、QQ、MSN、博客、播客、新闻组等即时通讯工具在网上寻找新闻线索;进行新闻访谈;查询背景资料;查证新闻事实。

在线采访具有新闻素材广泛,背景资料丰富,能够打破时空界限,方便快捷全面等特点,大大提高了新闻采写的工作效率和新闻竞争力。如美国华裔科学家杨向中博士克隆出五头牛犊的消息见报后,《文汇报》记者想就此写一篇人物专访。于是,他通过互联网很快进入了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网址,并在该校转基因动物中心找到杨向中的E-mail地址。记者通过E-mail向杨表明自己的身份和采访意图并列出详细的采访提纲。两天后,杨从荷兰参加国际会议后一回到办公室,便用E-mail回答了采访提纲所提出的问题,还发来了在实验室工作的

照片,记者也顺利地完成了采访任务。事实上在许多传统媒体,包括报社、电台、电视台,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网络工具的记者,在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数量上都比不常上网的记者略胜一筹。当然,在线采访并不能取代实地采访,同时,在在线采访中要注意多作比较,辩别真伪,防止虚假新闻。

2、必然趋势:多媒体方式报道

网络媒介是继报纸、电台、电视台后出现的“第四媒介”,它从传统媒介脱胎而来,既集中了所有传统媒介的优势,同时又具有传统媒介不具备的特点。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不是一个谁取代谁、谁颠覆谁的关系,而是一个互为补充、互相渗透,共生共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最终走向融合媒介。

美国论坛公司除了拥有著名的《芝加哥论坛报》外,还拥有多家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论坛公司打破了各种不同媒介的界限,组建了多媒体新闻编辑部门,把不同媒介的内容产品的生产拿到一个技术平台上去策划、组织和生产,然后再由下属不同的媒介去传播。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把这称之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

融合媒介促进了融合新闻,记者再也没有传统媒体文字记者、摄影记者、电台记者、电视记者等明确的分工,而是那种既能写又能摄,而且掌握网络和计算机技术,“通过文本、视频、音频和交互式图形来传递信息的记者,那种能与读者互动的记者。”那种只能从事单一的媒介报道形式的记者是很难适应网络时代的需求。

融合媒介和融合新闻改变了传统新闻业务固有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流程,它既需要精通各类媒介并擅长整合传播策划的编辑人才;又需要能够熟练运用多种技

术工具进行多媒体报道的全能型记者

3、观念更新:传播方式的变革

网络传播给人类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新的传播工具,而且是传播领域内一场深刻的革命。网络媒介不同于传统媒介的许多特性,给新闻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如网络传播的时空压缩性使网络时代的记者更注意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实时性、培养出更多“全天候”的记者,实现“我见即你见”,为公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新闻服务。

网络传播的海量性和丰富性使网络时代记者的工作重点“从提供转向选择”,他们不仅要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告诉人们新闻背后的故事,以及对新闻事件的评价和分析,促使记者提高业务水平,写出更多受欢迎的深度报道;网络传播的开放性打破了记者、特别是地方媒体记者从一个地域、一个行业、一个部门去思考问题的局限,进而培养记者的全局意识、整体意识和全球视野,使记者始终能够站在世界和时代的前沿。

网络传播的双向交互性使记者逐步从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旧的传播模式中解放出来,牢固树立以受众为中心、为受众服务的新传播观,真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以满足受众对新闻产品的多方面的需求;网络传播既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也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工作方式,网络传播给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带来的变化是全面的、深刻的,而敢为天下先,以求“新”、追“新”、履“新”为己任的记者,又怎能不深入其中而与之失之交臂呢?

总之,网络传播给传统媒体的记者带来的远非是技术手段和新闻业务的更新,而是新闻传播的观念和理念的更新,它必将促进新闻体制的改革,推动新闻事业的全面发展。

所谓网络素质,说到底是一种媒介素养。何谓“媒介素养”,我们也可以把它简单地理解为人们认识、理解和运用各种形式的媒介的能力。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所说:媒介文化已经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的过程,将每一个人都裹挟其中。生活在媒介文化所制造的仪式和景观之中,我们必须“学会生存”。麦克卢汉把媒介素养上升到在新的传播时代“学会生存”的层面,而对于媒介工作者更是与“生存”有关的事情。那种认为传统媒体的记者可以与网络无关的说法是显得十分可笑的,那些不具备网络素质的记者在不太的时间内,也许三年、也许五年必将被淘汰出局。是与时俱进还是抱残守缺,每一个网络时代的记者都必须作出自己的选择。

二、新时期网络时代须知

随着互联网、多媒体的技术日趋成熟,信息传播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网络新闻报道的速度越来越快,新闻进入“秒”时代,即一个新闻刚发生,有关这个新闻的报道就会在网上搜索到。为了加强新闻时效性,更加地适应网络新闻的采访写作的要求。

1、掌控全局的能力要强

网络记者面对的是浩瀚的信息资源。只要我们打开网络,就会有成千上万条信息涌入我们的眼帘。这些信息不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信息,而是各个地区与各个国家的信息。传统媒体的信息分割和新闻封锁,顿时灰飞烟灭。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记者需要有政治家的头脑,要有比传统媒体记者更强的掌控全局的能力与更加敏感的思想认识水平。同时,我们面对的是全球化的受众,如何选择新闻与如何报道新闻,以及如何体现新闻的价值观念也要求比传统媒体记者有进一步提高,必须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更加开放,具有更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在资讯全

球化、经济一体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那种狭隘的、地域性的、带有意识形态性的报道,以及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传播秩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新闻传播的要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要求享有平等、公正的新闻资源,并可以自由地交流沟通、理解与包容。因此,新闻传播事业需要有一批国际化的记者,具有全新的思维模式,进行全新视角的新闻传播。而网络记者首当其冲,网上新闻的竞争核心是受众“注意力”的竞争,如果我们的新闻不能在更加广泛层面上吸引受众,网络新闻的生存就面临着困难。

2、甄选信息的能力要强

网络的无限开放性,使得新闻的可信度受到质疑[1]。受众在接受信息传播时很容易受到“习惯性屏蔽”,通常每个人都有上网浏览信息的习惯,哪些网站我们经常关注,哪些网站我们很少光顾,都会使我们接受的信息存在不全面、不完整的情况。同时,网络上大量的信息受众因为没有时间与精力去浏览、分析、核实。我们网络新闻记者要承担起这个责任。所以,网络新闻记者要比传统媒体的记者拥有更加专业的背景、更加广阔的知识体系、更加专业的分析能力,对网络上海量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与核实,这是网络记者应该具有的业务素质与基本功之一。

同时,为了给受众提供更有价值的新闻,了解新闻背后深层次的东西,网络记者要充当网络新闻的“管理员”、“指导员”的角色,在做深度报道、跟踪报道、连续报道中,能够以记者独有的视角发掘信息中独有的价值,对信息重新梳理、加工,形成信息准确、真实、生动、深刻的新闻,这样的新闻受众才喜欢看。因此,网络记者只有具备远见卓识的眼光、专业深厚的知识背景,才能给新闻带来

增值。互联网时代,受众需要新闻,更需要甄选后的高质量的新闻,这一任务网络记者要出色地完成。

3、亲临现场采访的能力要强

新闻不但要真实准确,而且要鲜活、生动。现场是新闻事实的发生地。要想获得独家新闻、第一手材料,记者只有亲临新闻现场才能捕捉到。当下,网络媒体的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为了吸引受众、提升网络的竞争力与实力,网络媒体对原创信息与新闻时效性的需求十分强烈,这就要求网络记者要比传统媒体记者更强的现场采访意识与执行力。今日新闻今日报早已变成现在时新闻现在报,而且要立即报道。将受众的注意力、焦点带到新闻现场,让受众与新闻的实时发展几乎处于同一时间。近些年,各大媒体都在发展现场直播节目,它已成为传统媒体传播新闻的一个重要手段。而网络媒体的快速传播的魅力也在于它的同步性与现场感。因此,新闻现场对网络记者的重要性不仅是获取新闻素材的重要途径之一,还是网络进行现场直播,与传统媒体进行竞争的一个重要武器。4、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采写的能力要强

随着网络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记者必须要提高自己的各项技能,首先要很好地掌握与理解网络这种媒体,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带来的信息资源,去采访、策划与写作。同时,网络记者要懂得如何制作各种文本,包括图片的、文字的、音频的、视频的、flash动画的等等,并且根据需要充满创造力地将几种形式的文本综合在一起。

西方著名新闻学者提出,网络记者必须成为一种“全能传播者”,“内容工艺专家”,而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字记者。“他们不必像程序员那样懂得那么多,但一定要了解各种程序语言的局限。”他们要善于进行多媒体、超文本的写作,该

用文字的,用文字文本;该用图像的,用图像文本;该用影像的,就用影像文本;需要综合运用的,就综合运用。1999年,澳门回归时,《人民日报》首次派出了两名网络记者,从12月5日至21日,共发回文字、图片250余篇,音频、视频报道10条。这是网络采访的第一次尝试。对于这4种方式,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都可以很好地实现,就所付出的成本来说,视频新闻的花费比较大,但它却是网络新闻报道的趋势,它的优势远非其他三种文本所能媲美。

当下,网络记者的技术装备十分重要,其装备应该包括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录音笔、多媒体无线上网计算机、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全球定位导航及相应的软件支持等。先进的技术设备可以保证记者采访、写作、发稿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的限制,可以随时与编辑部保持联系,而且可以运用多种技术手段采集新闻,查阅大量新闻背景资料,用来分析、核实信息的真实性,从而保证新闻报道的快速准确,出色地完成任务。当然,如果想要充分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实现新闻报道的准确生动,网络记者要熟练掌握各种技术设备的使用方法,并能熟悉各种技术设备的使用性能,以便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能够发挥其最大作用,保证新闻报道的高质量与高水平。总之,网络记者的文字功底要过硬,还要有过硬地使用数码产品、移动存储设备等先进技术设备的功夫。露丝·乔茜是美联社负责为客户提供多媒体服务的编辑,面对蜂拥而来的大批应聘者,她常常跳过一大堆推介材料不看,而直接上网查看他们的个人主页。她说:“在网络时代,我需要掌握传统和现代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能够将文本、照片、图表、音频和视频材料结合起来处理,而这正是发展多媒体的要求。”[2]

5、要有较强的人文精神

在新闻实践中,我们知道新闻的影响是深远而又长期的,在全球信息化的今

天,新闻的影响力更是广泛而深入的。如果网络记者不能正确地使用这种力量,就容易给采访过程中制造负面影响。尤其在采访社会弱势群体和一些有关腐败、贪污、民生等“负面”新闻时,记者一定要在采访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文精神,以记者独有的情感给采访对象带来安全感、踏实感与温暖。

在现今很多网络媒体上,记者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还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技术处理上和给采访对象起个化名的层面上,这是对采访对象的不尊重与情感的漠视,会误导受众忽视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与尊重,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有一期节目是《双城的创伤》,它调查的主题是一群农村孩子集体服毒自杀的事件。在现场采访中,柴静的话语流露出悲悯、惋惜、怜爱的情感,电视画面上柴静的“哭泣,蹲下来为孩子抹眼泪”更是其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正是因为她饱含人文精神的关爱,让这期节目深深打动了观众。柴静说:“新闻的一面是刚性,它可以越来越深入,越来越锐利;而新闻的另一面,情感的、内在的、心灵的部分,则应该是柔性,也可以越来越饱满。这本身一点都不冲突。如果两端都充分发展,那么整个调查对我而言就是最美好的,现在的我就沉浸在这美好里。在揭开黑幕的同时,又揭开人的心灵,窥见灵魂,这不是其他的职业、其他的栏目可以做到的。”[3]然而这期节目播出后还引来了不同的声音。面对来自社会的议论,柴静却淡定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当摄像机的红灯亮起来的时候,记者有权力,也有责任代替公众去问任何大家需要知道的问题。但是记者是人,就很难回避人的情感。”

但如今还有一些网络记者在采访报道时,还是热衷于“抢”新闻,不顾采访对象的感受与心理承受能力,缺少人性关怀,给采访对象带来了伤害。如用了8

年时间流窜3省杀害10人的周克华被击毙后,媒体大量报道了关于周克华的相

关新闻,同时还将镜头指向了周克华的女朋友张贵英,张贵英一时间成为媒体炙手可热的“焦点人物”,她的各种照片出现在互联网上,各种采访也让她焦头烂额。这样的“冷”新闻,体现不了网络媒体与记者的人文精神,必然不会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与认可。

6、沟通交流能力要强

由于互联网具有多向传播的特点,网络记者要具有较强的与受众平等交流的意识与能力。这种平等交流的能力要求记者在与受众双向交流与互动式采访中,要尊重对方,克服一切困难,打破影响采访的僵尸,自由平等地与其交流,及时了解爱欲的需求与关心的事。记者还要善于进行各种类型的调研、调查,擅长做谈话主持人,与受众进行直接、深入的对话与交流,提高主动服务意识,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不断开拓传统媒体所没有的新业务领域。同时,网络记者还要掌握较强的外语能力等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网络采访写作的需要,迎接新的挑战。

三、网络新闻编辑面对的十大矛盾

中国主要网络媒体集中诞生于2000年,对网络新闻业务的广泛研究已有4个年头。时至今日,业内的相关认识仍有较多值得商榷之处。比如,有个典型的观点:传受的互动化、全球化、即时化,内容的海量性,形式的多样性等,使网络媒体拥有不可比拟的传播优势。有关政策规定网络媒体只能登载传统媒体已发布的新闻,而“搬运”这些新闻不需要多少新闻专业知识。也就是说,网络新闻影响力的扩大靠的是传播工具的优势,编辑的新闻素质并不重要。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网络媒体获取传统媒体已发布的新闻的机会相对平等,“千网一面”

的现象的确存在,但也有少数佼佼者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其他网络媒体——传播工具的优势是一样的,如果都在简单地“搬运”,而没有网络新闻编辑创造性的工作,是不会出现佼佼者的。

对网络新闻编辑来讲,网络媒体其实是把“双刃剑”,其传播优势为新闻业务带来大量矛盾。编辑只有充分运用辩证思维,才能解决传播工具的优势所带来的矛盾,才能使网络新闻得到有序、可控、有效的传播。人民网、新华网、东方网、新浪网等的新闻报道能够在成千上万的网络媒体中脱颖而出,原因主要在于此。

1、海量即时与有效把关

和传统媒体一样,“把关人”是网络新闻编辑基本的角色定位。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一条新闻在时效性、纵深性等方面做得再好,一旦失实,便毫无价值,乃至产生相当大的副作用。进行真实性的把关是网络新闻编辑最基本的职责。

网络媒体需要海量的新闻加以支撑,网络新闻编辑也面对着海量的新闻。这些新闻的来源非常复杂,大量的来自传统媒体,有的来自隐性的众多网友;海量的新闻需要及时的传播,甚至需要追踪新闻事件的发展进行即时的传播,否则就可能被其他网络媒体抢占先机。与此同时,网络媒体进行的是全球化的传播。失信的新闻一旦发出就几乎是失控的,即便是立即删除了,也可能早已被其他网络媒体广泛地转载。可见,在海量、即时的前提下,网络新闻把关的压力之大。

目前,网络媒体已成为假新闻的泛滥之地。当重大新闻发生时,许多人最早是从网络上获取信息,但他们往往还要到有传统媒体背景的权威网站去核实,或者等一些时间再到传统媒体上去核实。这充分体现了一些网络媒体在新闻失信上的严重性。[4]因此,海量即时的报道与充分有效的把关成为网络新闻编辑面对

的最大矛盾。

2、海量即时与有效展示

网络媒体容量无限,即时的传播又使海量的新闻在迅速地增加。中国大型网络媒体的新闻日登载量大多超过2000条,最多的超过10000条。海量是网络媒体的一大优势,但没有得到有效展示的新闻,数量再多也没有多大的传播效果。海量新闻本来就对有效展示带来挑战,况且网络媒体在新闻的展示上存在着先天不足。

首先,网络媒体的高效页面不多。大多数普通网友使用的计算机屏幕是15到17英寸,屏幕分辨率的设置标准是800×600,一次只能浏览页面的头4英寸长范围内的信息,几乎无人能够一次性调阅一个典型页面的所有内容。[5]因此,高效的页面位置只是屏幕的第一屏。与此同时,网络媒体是分层展示新闻的,高效的页面一般只是首页;其次,网络媒体在主要的页面上,主要通过标题列表的形式来展示新闻,大量的标题集中在一个页面上,网友很难立即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再次,文字仍是网络媒体表现新闻的主体形式,在电脑屏幕上进行浏览比较耗费视力。一些上了年纪的网友,经常是将较长的新闻打印出来,恢复成“纸质新闻”后,再进行阅读。

在这么多不足的前提下,海量的新闻又不能都引起关注,有的新闻对网友来说就是“信息垃圾”;海量的新闻容易形成“信息沙漠”,网友要找到想看的新闻,可能要“沥尽狂沙”;海量容易导致“泥沙俱下”,一些信息对网友来说就是“信息毒药”……大型网络媒体的确需要海量的新闻,即便价值不大也可以作为备检资料,但对新闻传播的实效性的追求,又要求新闻必须适量。

那么,从海量新闻中选择哪些新闻进行突出展示?在24小时不间断的即时更新中,重点新闻在页面上应该有怎样的更新频率?一条新闻的标题如何做才能使其在“标题的丛林”中跃然而出?每天发布多少新闻才是适量的……这都对网络新闻编辑出了较高的要求。

3、充分互动与有效引导

网络媒体大都有互动设置,包括论坛、留言板以及即时聊天功能等。借助这些互动设置,网友对新闻传播的参与度得到空前的提高,“在互联网时代,话语权被重新分配,人们似乎得到了更多的民主,平民与王孙拥有平等的权力,能够在网上畅所欲言,施加自己的话语影响。”[6]这或许正是网络媒体的魅力所在。

网络互动是无限的,参与的网友数量在理论上可无限多,而且什么人都可以参加;网络互动是平等的,网友可以主动地拉出一条新闻发表评论,可以自己选题在论坛或聊天室中吸引网友进行讨论,而不必完全根据编辑的安排进行互动;网络互动是即时的,网友可以一边看新闻一边发表观点,尤其是网络新闻的直播和网友发表看法,在时空上可以互不干扰,网友可以在直播进行中、新闻发展中就将观点贴到网络媒体上。

网络媒体强大的互动功能为网络新闻编辑在新闻线索的捕获、新闻事件的评价等方面,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源。但“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谁都可以随时把未必无害的信息在网络媒体上张贴。当然网友提供的信息不可能直接在新闻页面上体现,但网络新闻编辑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核实、判断,而网友在网络上是隐性的,其提供信息的目的也非常复杂,网络新闻编辑很难、甚至不可能做出准确判断。

难以核实的内容可以不释放到页面上,但多数内容在把关后是可以上页面的。这些内容的导向未必没有任何偏差,这就带来一个更大的问题:如何对网友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这种引导的难度远远超过了对网友贴文内容的把关。

4、滚动报道与深度报道

越快,新闻性就越强,作用和价值就越大。反之,速度慢了,新闻成为“旧闻”,就会贬值,就无人去阅读。因此,新闻学把坚持新闻的时间性,定为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特征。③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新闻报道的这一基本要求,它可随着新闻发展,不断滚动推出最新消息,甚至推出大量的一句话新闻。这的确体现了新闻的时间性,但这不利于网友宏观掌握事件的全局,难以满足网友对新闻深度的追求。这就构成了一对矛盾:速度与深度。

由于从传统媒体获取信源的机会相对平等,即便有一定的差异,一条新闻只要在一家网络媒体上出现,其他网络媒体在几分钟内就能跟进。因此,在重大新闻报道的过程中,网络媒体之间的竞争不仅仅停留在即时性上,深度报道往往成为竞争的主要内容。各大网络媒体目前高度重视即时新闻的盘整和新闻专题的制作,正是出于这一考虑。

好在网络媒体有“非线性”编辑的优势。编辑们“可以随意提取任何文本,可以把任何一段子文字文本、图画文本、声音文本和影像文本等编入任何主文档,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调整子文本的长度,可以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进行编辑部与新闻现场的沟通和编辑。”[7]也就是说,网络新闻编辑在发布新闻之前、之后,对新闻的改动非常方便。

那么,在什么节点上要对滚动报道进行深度整合?什么情况下用单篇文章、

小型专题或大型专题进行深度整合?深度整合的内容从哪里获取?这是每个网络新闻编辑随时要考虑的问题。

5、个性需求与大众传播

网络媒体的传播对象是高度个性化、自由化的,对于处于开放式竞争格局中的网络媒体,网友的选择有着高度的自由性,一旦不合他的口味,他会立即转向;具体到某条网络新闻,网友的阅读也是非强迫性的,他如果不点击,网络媒体的工作都等于白做。因此,网络媒体即便有非常明确的传播意图,也要适应网友的个性化阅读,进行个性化传播,以求取得一定的传播效益。

宣传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受众的本我是趋向“享乐”与“刺激”的。美国著名的网络杂志站点《沙龙》(Salon)的一项调查发现,凡是标题中有“性”这个字眼的文章,阅读量比其他新闻高出2倍。[8]

但是网络媒体最重要的角色是大众传播媒介,必须进行大众化的传播,如果完全依照这种阅读量(网友的个性需求)来进行报道,网络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将无从谈起。网络媒体肯定不能一味迎合网友的个性化需求,但又不能无视网友的个性化需求。那么,在满足网友的多种个性化需求、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和吸引网友的点击等三者之间,就需要进行有效取舍,其分寸的把握是很困难的。

6、新闻的地域性和传播的全球性

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9]地理上的接近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素质。一般情况下,同样一条新闻放在全国的范围来看、放在其他的地区来看,未必有多大新闻价值;放在全球的范围来看,甚至就不是新闻了;放在事实发生的当地,这条新闻可能就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就是

说,一个事实的新闻价值在不同地方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很多新闻的新闻价值还是有地域性的。网络媒体进行的是全球化的传播,网友的地域分布情况非常复杂,网络新闻编辑在新闻报道中,应该强化地域性的新闻价值,还是应该强化普遍性的新闻价值,这的确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

7、信源共享与特色内容

目前,有关政策还没有明确网络媒体的采访权,但并不意味着网络媒体不需要原创新闻。网络媒体的海量性要求有大量的新闻加以支撑,任何一家新闻媒体的原创新闻都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此网络媒体的绝大多数新闻必须从大量的传统媒体中获得。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既然大家都转载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上“千网一面”的现象必然形成。也就是说,网络媒体如果没有所谓的原创独家报道,的确很难在内容上超越本来就雷同的同行。

就算是网络媒体拥有一定规模的采访队伍,每天有上百篇原创新闻,可把它们扔进数千条的新闻“大海”中,可能连个浪花都看不到。在这些原创新闻中,即便偶尔有几条独家新闻,把它们放到网上,几分钟后就会被其他网站转载——这种独家新闻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由此可见,新闻的转载是网络媒体的需求,新闻的原创也是网络媒体的需求,但这两个需求的本身就存在矛盾,这两个需求之间也存在矛盾。在内容方面,对现有的、二手的新闻资源进行重组、整合,本身就融入了网络新闻编辑的再创造,这种二次加工、深度开发也是一种原创。[10]因此,网络新闻编辑目前主要通过加强内容的整合和页面的配置,在信源共享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特色来。无论怎么做,要在趋同的大背景下做出特色,的确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8、形式多样与特色页面

网络媒体实现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使网友浏览新闻可以同时拥有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的诸般乐趣。即便是单一的文字表现形式,也可以有变体的文字、滚动的文字、闪动的文字等多种形式。网络媒体的多种表现手段还可以组合运用,对同一条新闻、在同一个页面上,可以同时有文字、图片、声音和图像等多种表现手段的组合。

新闻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成为网络媒体引以为豪的优势。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网络媒体在页面设置上也出现了“千网一面”的情况:首先,新闻页面布局雷同。新闻页面大都分为三层,第一层展示各栏目要闻的标题,第二层展示具体栏目所有的标题,第三层是单篇文章的正文页面;新闻页面结构一般分三种,一种是页面左右两边为专题或功能性设置,中间较宽区域是一串新闻栏目;一种是页面左右两边为新闻栏目,中间是一串重要新闻的标题加摘要;一种是页面左边为功能性设置或新闻辅助性栏目,右边较宽的区域是两列新闻栏目;其次,新闻栏目设置的雷同。一般都有国际新闻、国内新闻等,区别大多在于名称略有不同,还有一些地方性网站多了个地方新闻栏目。当然,这是大型综合性网络媒体不可避免的现象;再次,表现手段运用的雷同。应该说不同传统媒体背景的网络媒体,都有不同的表现手法。由于目前网站和网友技术条件的限制,视频和音频在网络媒体中运用的不是很多,表现手法还是以文字为主。

这三方面形式上的“大同小异”,再加上因平等的转载机会而造成内容上的“大同小异”,常让网友觉得这个网站像新浪网,那个网站像东方网……仔细看一看,除了底色有差别以外,众多网络媒体的新闻页面几乎一样。当然,网络媒体的页

面结构、栏目设置等不可能不重复。传统媒体都有地域的限制,重复了,问题不算太大。但网络是没有地域限制的,面对众多雷同的网络媒体,网友去一家就可以了。

9、传统体例与网络体例

网络媒体的新闻绝大多数来自传统媒体,传统新闻的体例和网络新闻的体例并不完全一致。如,报纸登载的新闻可以有引题、主题、副题,可以有虚有实,网络媒体登载的新闻大多只能有一行标题,而且以实题为主;报纸平面展示新闻比较直观,正文略长问题不大,而电脑屏幕浏览费力,长稿的确难以阅读到底;报纸针对的读者群比较固定,文风可以软也可以硬,网络媒体要吸引更多的网友,还要对新闻进行一定程度的软化。

事实证明,传统的新闻体例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报纸版面上的一条新闻如果有引题、主题和副题,其冲击力远远超过网络媒体的一行标题。目前,各大网络媒体已不完全运用一行标题了,他们在要闻区也逐步借用了报纸的三段题的形式,如新华网和东方网首页的头条新闻都采用了这种形式。

根据传统媒体制作标题的基本要求,重要的新闻事实或观点要进入标题,这也是制作网络新闻标题的基本要求。但如果主要的新闻事实或观点都进入了网络新闻的标题,网友看标题就知道了新闻内容,这条新闻完全有可能吸引不到网友的点击。因此,标题的虚与实也是网络新闻编辑需要辩证把握的内容,他不能简单地根据传统媒体的要求去做。

此外,非新闻类的文体对新闻报道的辅助作用很大,但在传统媒体的新闻板块中应用得不是很多。网络媒体可发挥多媒体、容量大的优势,较多地应用非新

闻类文体。如在纪念英国王妃戴安娜的组合报道中。东方网把文字新闻、图片新闻和视频新闻作为报道的主体,再辅助以纪念性的诗歌、散文或歌曲(音频)——这种新闻文体和非新闻文体的简单组合,取得了单一新闻文体难以达到的效果,相关歌曲成为当天点击量最高的内容。

10、超链技术与迅捷浏览

网络媒体的优势源于技术的优势。网络新闻编辑对网络技术的充分应用主要体现在新闻的展示方法上,充分的技术应用使网友高度自由化的阅读成为现实,“网上冲浪”、“点击之间,阅遍天下”是网络媒体很有鼓动力的宣传语,尤其“超链接”技术的应用可使网友根据自己的喜好,逐步点击,找到更多自己关注的新闻。

但网络新闻编辑对网络技术的过度应用,也为网友的浏览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在一个链接众多单篇新闻的页面上,花样繁多的链接不仅会分散网友对重要新闻信息的注意力,影响网友对这个页面的整体把握,而且网友在点击链接后如同身陷“信息迷宫”,很可能找不到回来的路,因为这篇新闻在这张用超链接技术结成的内容大网中,可能是把握这张大网的网绳,更可能是一个小小的、不知在大网的哪个位置的网结。为了提高高效页面的利用率,强化一些专题、广告等,一些网络媒体还常在首页推出较多的弹出框和浮动标签等,让网友不胜其烦。此外,传播技术越进步,媒体对技术的依赖就越大,网络媒体的传播技术是最先进的,它对技术的依赖也最大。经常有网络媒体被黑客攻击或感染病毒,导致网站暂时无法发布新闻或网友无法登陆该网站,甚至有的网站出现了致命性的瘫痪。2000年2月7日至9日,美国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黑客袭击事件,包括雅虎在内的8家世界著名网站遭到黑客的猛烈攻击,网站瘫痪数小时。[11]一

张报纸如果因技术问题不能编辑、印刷,可以找另一家报社,利用其有关设备就可以救急,而对网络媒体来说,这是不可能的。

综上所述,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只是相对的,盲目地、片面地说发挥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只会为网络新闻的有效传播带来众多的障碍。一个合格的网络新闻编辑绝不是“粘贴匠”,发布海量的新闻,进行即时的报道、有效的把关、充分的互动、积极的引导,这本身就对网络新闻编辑提出了远远高于传统媒体编辑的要求。而如何辩证地发挥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是网络新闻工作对网络新闻编辑提出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这种要求本身已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对编辑的要求。

注释:[1]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宋琦.网络新闻人才的培养取向.新闻前哨

[3]刘婷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析央视《新闻调查》主持人柴静的话语风格[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4]徐世平主编:《网络新闻实用技巧》第16页,文汇出版社2002年版

[5]金梦玉主编:《网络新闻实务》第159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6]任晓雯:《网络时代的写作——探讨与展望》,《新闻大学》2003年夏季号

[7]明安香:《新闻运作方式的改观—关于信息高速公路将给大众传播带来的巨大影响之二》,《新闻战线》1999年第4期

[8]李希光主编:《网络记者》第198页,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年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