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教育学 知识提纲

教育学 知识提纲

第一部分教育学1孟子:《孟子·尽心上》最早出现了教育一词:“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2许慎:《说文解字》最早解释了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3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

(此观点错误,代表人物是朱熹)(2)生物起源说: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代表人物是法国利托尔诺《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和英国沛西·能《人民的教育》) (3)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代表人物孟禄,)(4)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也称社会起源说。

(5)生物、心理起源说的批判,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下形成的1.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 年左右的埃及。

古代教育的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①夏代: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出现了“庠”“序”和“校”三种学校。

文献记载中关于商代学校的名称有“大学”“小学”“庠”“序”等。

②西周: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六艺”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③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儒墨两家影响最大。

④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最高教育机构———太学。

⑤魏晋南北朝:建立郡国学校制度,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北魏献文帝时期被认为是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⑦宋代: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明清: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格式,八股文标志着封建社会教育考试走向衰落。

1905 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墨子工匠精神的内涵与要义

墨子工匠精神的内涵与要义

墨子工匠精神的内涵与要义作者:杨永年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9年第30期摘要:对“工匠”进行了字词释义,并对工匠精神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在研究《墨子》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墨子的工匠精神是由“仪、巧、利、义”组成的,并提出墨子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匠形在规、匠心在技、匠神在艺、匠魂在道。

关键词:墨子;工匠精神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10C-0003-04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在国家层面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要求。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工匠精神”成了一个热门词,受到学者与专家们的高度关注,特别是从事职业教育实践与研究的学者与专家们。

鲁班是木匠的鼻祖,选择鲁班作为工匠的代言人或典型人物,是再合适不过了,以“鲁班”命名的工作坊也逐渐成了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标志。

根据史料记载,墨子与鲁班是同时代的人,墨子也是匠人出身,其技艺技能水平不亚于鲁班,在《墨子·公输》里就记载了墨子止楚救宋的故事,墨子率领弟子行十日十夜至于郢,在劝说鲁班和楚惠王的过程中,墨子与鲁班有一场技术技能比试,比试的结果是墨子赢了鲁班。

[1]显然,墨子的技能、技术、技艺水平也十分的高超。

可能由于《墨子》表達了鲜明的“兼爱”主张,与儒家遵从的“天地君亲师”格格不入,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不受帝王待见。

同时,墨子集军事家、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等于一身,大量的历史贡献也掩盖了他在工匠方面的技能、技术、技艺水平。

可以说,墨子也是典型的工匠代表。

本文并非争论谁代言“工匠”,而是想用《墨子》文献中的内容来理解墨子的工匠精神。

一、工匠的字词释义“工匠”是由“工”和“匠”组成的,《说文·工部》中写道:“工,巧饰也。

象人有规矩也。

与巫同意。

墨子思想与总结

墨子思想与总结

墨子思想与总结墨子(公元前479年-前381年),名墨安子,字子宣,又称墨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东方哲学的先行者”、“名家学派的奠基人”。

墨子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早期儒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洁身自好,追求和平、公平、道德和理性的原则,对古代中国社会政治、伦理和科技的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子的思想核心是“兼爱”,这是他最重要的观念之一。

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本质上是平等的,应该彼此关爱,消除仇恨和战争的根源。

墨子主张“无差别的爱”,不分贫富贵贱、亲疏远近,不管是亲人、朋友还是陌生人,都应该平等对待,关心他人的利益,以实际行动去帮助他人。

墨子认为,只有人与人的关爱与公平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墨子的思想主张“非攻”,即反对战争和暴力。

他主张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争端和纷争,认为通过战争只会带来破坏、伤害和苦难,与人类的利益背道而驰。

他强调“兼爱”与“非攻”的统一,认为只有和平与爱才能实现真正的普遍利益,带来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墨子反对的是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他主张通过道德、理性和法治来解决社会问题。

墨子的思想还包括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思考。

他强调科技的重要性,认为科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墨子提出了“尚贤”的思想,即重视人才的选拔,认为只有通过选拔并培养优秀的人才,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墨子还主张推崇贤能,平等对待各种职业和工种的人,倡导合作与协调的精神,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的来说,墨子的思想是一种兼容并蓄的理论体系,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兼爱、非攻,科技进步与人才选拔的思想,以及对社会和谐与发展的追求。

墨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对中国儒家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对后来的道家、法家、墨家等各个学派产生了一定的启示和引导作用。

墨子的思想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他的思想观点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和谐与发展仍然具有启示价值。

小学教师的职业公正

小学教师的职业公正
(三)可互换性
可互换性是对等性的要求和保证。要真正做到对人对己用一个标准,就必须保证自己在处在对方的位置时,仍然接受既定的标准,即在运用同理心之后依然对规则心悦诚服。因此,要求教师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将每一个学生和自己都纳入规则制定中进行权衡,制定出对待每一个学生都公平的规则与标准,尽量避免学生遭受不公平待遇。
(二)实事求是,赏罚分明
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曾说“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赏罚本身往往是次要的,学生在意的主要是赏罚所体现出的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对学生只奖励不惩罚、只惩罚不奖励、赏罚无依据或者赏罚不均衡都是错误的。教师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赏罚分明,无论哪个学生有错误,都要进行调查了解,在弄清事情真相之后再公正地做出赏罚决定。教师还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惩戒的同时对学生犯的错误给予一定程度的包容,尽量体谅学生的难处,让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到错误,更有勇气去承认错误,改正错误。
(三)有助于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良好教学环境的营造,需要避免“马太效应”,即好的越好,差的越差。如果教师对自己心目中认为表现优异的学生过度关注,向其倾斜优质的教育资源,则会招致没有享受到同等待遇的学生不满,激发其“逆反心理”,导致其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公正无私的道德品质
教师们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一名对学生一视同仁、办事公正的教师能够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一颗公平的种子,让学生有信心去尝试以公正之心待人,以无私之心做事,而这些尝试会逐渐融入到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中去,使他们终身受益。
(五)有助于实现社会公正
教师如何处理自己和学生的关系、自己和团队成员的关系、自己与家长的关系等,都会对学生行为产生影响。让学生们在校园中就了解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并享受到公正做事所获得的益处,有助于他们将这一理念同样使用到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推动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

墨子工匠精神的内涵与要义

墨子工匠精神的内涵与要义

墨子工匠精神的内涵与要义【摘要】墨子工匠精神源于墨子的思想体系,强调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

其特点包括注重实践、追求技艺、不断创新。

墨子工匠精神的意义在于提倡劳动和创造的价值,弘扬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

实践方面,墨子工匠精神要求工匠们积极投入工作,追求卓越。

在传承方面,墨子工匠精神强调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保持传统工艺的同时开发新技术。

重要性在于激励人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促进社会进步。

影响力在于引领人们关注劳动与创造的重要性,启示人们要秉持工匠精神不断追求进步和创新。

墨子工匠精神的内涵与要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学习。

【关键词】墨子、工匠精神、内涵、要义、来源、特点、意义、实践、传承、重要性、影响力、启示1. 引言1.1 墨子工匠精神的内涵与要义墨子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体现了墨子对于工艺和技术的崇尚,以及对于劳动的尊重和珍视。

墨子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对于细节的关注、对于质量的追求、对于创新的鼓励,以及对于精神力量的肯定。

要义则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以工匠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事物和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追求卓越。

墨子工匠精神的内涵体现了对于工作的热爱和专注,要求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做到尽善尽美。

墨子认为只有将精益求精的态度融入工作中,才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才能够实现真正的价值。

墨子工匠精神还强调了对于知识的渴求和不断探索的精神,认为只有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够走向成功的道路。

2. 正文2.1 墨子工匠精神的来源墨子工匠精神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墨子本人的思想和实践。

墨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他强调实践和务实,主张为民造福。

在墨子看来,工匠的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态度,这种精神贯穿于他的各种思想和行为之中。

墨子提倡以实践来检验真理,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才能让人们得到实际的收益和利益。

墨子将工匠精神视为一种实践导向的价值观,是一种注重实际操作和勤勉工作的精神状态。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1 成均:在部落联盟时期,凡宗教仪式和公众集会都必有音乐,音乐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贵族显贵重视音乐修养,他们的子弟均受乐教。

乐师主管音乐事务,日常演奏歌唱之地,亦为实施乐教之地,这个场所称为成均。

成均不是劳动场所,所进行的教育也不是以劳动生产为内容的教育,而是在生产过程之外进行的独立性的活动。

教者和学者都已脱离生产劳动,成为专门从事教或者专门从事学的人,这已具有条件可被认为是古代学校的萌芽。

2 、庠:在氏族公社中,教育年轻一代的任务,通常是由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老人承担。

这种活动要就老年人的方便,一般在养老的地方进行,所以庠也兼为教育的场所。

庠这种机构,兼有两方面的重要活动,即养老和教育,而教育的任务重在德教。

3 、成均和庠都是原始社会末期开展多种活动的机构,包括当时的教育活动在内。

它们虽然还不是正式的学校,但开始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为以后专门教育机构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4 、西周的教育。

在文化教育上的特征是“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即在宫廷设立学校,用典章作教材,聘官吏为教师(即“官师合一”)。

(1)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2)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3)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5 、六艺教育。

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

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商代又有发展,西周在继承商代六艺教育的基础上,使它更为发展和充实。

影响: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

它既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意使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吾辈;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可供后世借鉴。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的教育家想借助六艺教育的经验,解决当时教育的某些弊端,因此把六艺教育当做理想模式来强调,为自己的主张做历史论证。

墨家知识点总结

墨家知识点总结

墨家知识点总结一、墨家的发展历程墨家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孔子及他的弟子们活跃的时代。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约公元前476年—公元前390年),他名翟,字敬,又称翟墨,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

据史书记载,墨子是百家争鸣时期留下的正名之士和鬼谷子的学生。

他出身于卫国(今河南省卫辉市),原是一个贫苦的庶民,后来经过自学,广泛游学,终成为孔子以外,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之一。

墨子创立了墨家思想。

墨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墨子》一书中,这是墨子及其门徒们所编的墨家学派的重要文献,它记录了墨家的主张、辩论和论证,对今人了解墨家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墨家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在孔子和老子之后,墨子被奉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门徒在他的思想基础上发展,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学术体系。

在当时,墨家与儒家、道家等其他学派一起成为学术界的一股强大力量,对当时的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墨家的主要思想和核心观点1.兼爱:兼爱,是墨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墨子主张以仁爱为中心,提倡“兼爱”,即把个人的感情扩展到全人类、贯穿整个社会。

他认为人类本性都是多情的,因此人们应该互相关爱,消除战争和冲突,实现和平与安定。

墨子认为,兼爱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必要手段,是实现人类幸福的重要保障。

2.非攻:非攻是墨家思想的另一个重要观点。

墨子主张不主张侵略和战争,主张和平共处,反对战争剥削,主张公平公正。

他认为战争只会造成无穷的伤害,对人民的生活造成巨大的破坏,所以应该力求和平和谐。

非攻的思想也是墨家兼爱思想的延伸,也是为了维护人们的和平幸福,应该摈弃战争、冲突、暴力等行为。

3.尚同:墨家还提出了尚同的思想。

尚同强调人们应该追求平等、敬重、相互理解,认为所有的人都有平等的价值和尊严,不应该因为贫富、地位、职业、性别等因素而对人有所区别对待。

4.尚贤:墨家还提倡尚贤。

尚贤主张对贤人的塑造和推崇,认为有才德的人值得尊崇。

墨子其人——中国古代著名人物赏析

墨子其人——中国古代著名人物赏析

比拟。”
工程与机械制造方面,墨子发明了用机械力量代替人拉弓的连弩车,由辘轳、轮轴控制, 据说一次可发射小矢六十枚,威力巨大。他还利用杠杆原理制造了掷车、转射机,用来 在战争中远距离抛掷武器。其中掷车较大,转射机较小,但更为灵活。它们应该是后世 战争中使用的发石机的鼻祖。 科学思想与方法方面,墨家也有贡献。墨子给出了时间与空间的定义:“久,弥异时 也”,“久,合古今旦莫”;“宇,弥异所也”,“宇,东西家南北”。即墨子认为 “久”包括古今旦暮的一切时间,“宇”包括东西南北的一切空间。在方法上,墨家的 科学工作与其创立的辩学又是不可分割的。
① 兼爱非攻 ③ 尚同尚贤 ⑥ 非命 他的“非命”、“兼爱”之论,和儒家 ④ 节用节葬 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 墨子一方面肯定天有意志,能赏善罚恶,借 “天命”、“爱有等差”相对立。认为 ③ 尚同 尚 ① 兼爱 非 ⑤ 非乐 ② 天志 明 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 上下一心,实行义政。尚贤则包括选举 ② 天志明鬼 贤 助外在的人格神服务于他的“兼爱”,另一 鬼 攻 墨子极其反对音乐,甚至有一次出行时,听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要求“饥者 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 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墨 方面又否定儒家提倡的天命,主张“非命”。 说车是在向朝歌方向走,立马掉头。他认为 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久丧厚葬无益于社会。 所谓天志就是天有意志,天爱民, 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其中不 认为认得寿夭,贫富和天下的安危,治乱都 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 音乐虽然动听,但是会影响农民耕种,妇女 学术思想 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三代圣王一样, 少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所谓兼爱, 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 不是由“命”决定的,只要通过人的积极努 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 纺织,大臣处理政务,上不合圣王行事的原 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 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 力,就可以达到富,贵,安,治的目标。墨 则会得天之赏。 则,下不合人民的利益,所以反对音乐。 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 面也能身体力行。 ④ 节用 节 子反对儒家所说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 ⑥ 非命 才能赏善罚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 ⑤ 非乐 葬 认为这种说法“繁饰有命以叫众愚朴之人” 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 能,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 墨子看到这种思想对人的创造力的消磨与损 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 张。 伤,所以提出非命。 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他反对战争, 要求和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才 。墨子非 常重 视 品德 教 育 , 把“ 厚 乎 德行 ” 作 为教
育 的第 一 目标 , 把 品德 教 育 放 在 教 育 和 教 学 的 首 位。 与 我 们 目前 培 养 “ 与生产 劳动相结 合 , 德、
亡。 ” _ 】 l 】 。 同样 , 普通人 也 容 易 受 到其 周 围人 的影 响 ,
“ 非 独 国有染 也 , 士亦 有 染 。 ” … 这些 影 响 是 否得 当
关 系到 国家 的 盛 衰存 亡 , 关 系 到个 人 的前 途 和 是 否 成才。 这需 要以教 人 ” , 才 能“ 饥者得食 , 寒 者 得 衣, 乱 者得 治 。 ” …”
之, 无 能 则 下之。 ” … 墨 子 认 为 , “ 尚 贤 为 政 之 本
也” 。 [ 拍
和科 技教 育 , 具 有鲜 明的职业 教 育特征 。
1 提 倡 人 人 可 教 性
墨子 没有 像 儒 家 那 样讨 论 、 争 辩 人性 是 善 还 是
恶, 而是重 视 环境 和教 育对人 性形 成 的 影 响 , 提 出人 性可 染论 。“ 子墨子言见染 丝者而 叹 日: 染 于苍 则 苍, 染 于黄 则 黄 , 所 人者 变 , 其 色 亦变 , 五入 必 , 而己, 则 为五色 矣 , 故染不可不 慎也。 ” _ l l I 墨 子 以染 丝 作 比喻 , 形 象地 说 明环 境 对 道 德 品 性 形 成 的作 用 和 影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7—2 3
实、 针对 时 弊 而 提 出 的 , 是 解 决 时 弊 的一 剂 救 世 良
方 。其思想 和 主张 可 以概括 为“ 兼爱” 、 “ 节葬” 、 “ 节 用” 、 “ 非乐 ” 、 “ 非攻” 、 “ 尚贤 ” 、 “ 尚同” 、 “ 非命 ” 、 “ 天
第1 3卷 第 3期
2 0 1 3年 9月
南 京 工 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N a n j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I n d u s t r y T e c h n o l o g y
基金项 目: 南京 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 0 1 0年度科 研项 目: 墨子教育思想探究 ( 编号 : Y K 1 0—3 8— 0 3 ) 作者简介 : 潘月洲 ( 1 9 6 8一 ) , 男,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 研究方向为社会语 言学与外语教育 。
响, 不 同的环 境造 就不 同品质 的人 。 墨 子 由丝 的可 染 性 推 及 国 家 和 人 的 可染 性 , 即
通过 教 育培 养 “ 不 问 出身 ” 的贤士 , 实施其 “ 兼 爱” 、 “ 尚贤 ” 、 “ 节用” 等 思想 和主 张 , 把 教 育 对 象 扩 展 到整个 社会 , 是 墨子 教育救 世 、 把教 育 作为 实现 自 己社会 理想 的一种 手段 。这 里涉 及 到教 育机 会 的 问 题, 在 墨子那 里人 人有 机会 接收 教育 , 人 人都 具有 可
育和 总 结 、 提 倡 因材 施 教 和 分 类教 学 等教 学 方 法 和 手 段 , 并 简要 指 出这 些 方 法 和 手段 的 现 实意 义 。 关键 词 : 墨子 ; 职教 思 想 ; 分 类教 学
中图分类号 : G 4 0— 0 9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 4 6 4 4 ( 2 0 1 3 ) 0 3 —0 0 6 9—0 3
教性 , 与 当前 教育 大众 化 的做 法 具有相 同 的道理 。
2 注重 人 文 品德 教 育
墨子 的教 育 目标 是 培 养 “ 厚 乎 德行 、 辩 乎 言谈 、 博 乎 道术 ” 的贤 才 。“ 厚 乎 德 行 ”、 “ 辩乎言谈” 、 “ 博 乎 道术 ” 是他 人 才培养 的 三条标 准 , 也 就是 要培 养 品 德高尚、 能 言善辩 、 有 实 际操作 能力 和一 技 之长 的 贤
先秦 的诸 子 百 家 大都 关 注 教 育 , 把 教 育 看 作 是
实现其 社会 理想 和 救世 的一 种方 法 和手 段 。墨 家教 育方式 独 树一 帜 , 既 重视 人文 品格 教 育 , 又重 视 生产
平 民的立 场 出发 , 期 盼 贤人治 国 , “ 兴天下 之利 , 除 天 下之 害 ” , 解 救 万 民于 水 火 。 _ 3 f 5 政治上, 他主张 “ 尚 贤” 和任用 贤才 , “ 官无 常贵 , 民无 终 贱 , 有 能 则 举
V0 1 . 1 3. N o . 3
Se p., 2 01 3
论 墨 子 的 职 业 教 育 思 想
潘 月 洲
( 南京 工业职 业技 术 学院

文理 学院 , 江 苏 南京
2 1 0 0 2 3 )
要: 从 墨子的可染性学说 出发 , 探讨人人具 有可教性 , 以及 墨子 的注重品德教 育 、 注重职 业技 能培养 、 重视 实践教
君 主和普 通 人都 易受 周 围人 的影 响 。他 从 正 反两 个 方 面讨论 君 主受 到 大 臣 的影 响 , 影 响得 当 , 则“ 霸 诸
侯, 功名 传 于后世 ” l l J l ; 影 响不 当 , 则“ 国 家残 亡 , 身
为刑戮 , 宗庙 破 灭 , 绝 无 后类 , 君 臣离 散 , 民 人 流
智、 体 等全 面 发展 的社会 主 义事 业 的建 设 者 和 接 班 人” 的教育 方针 有众 多相 似之处 , 都 体现 中华 民族 注 重 品德教 育 的教育传 统 。
墨子 的思 想体 系 , 具 有丰 富 的 内容 , 是 从批 判 现
然而 , 这种 理想 社会 如 何 实 现 子 提 出 “ 贤士” 治 国的 主张 。春秋 战 国时期 , 诸侯 暴 虐 无道 , 国与 国之 间相互 攻伐 , 社会 动 荡不 安 , 百 姓 不堪 其 苦 。墨 子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