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第一章

学前心理学第一章
学前心理学第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学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学前儿童心理学概述

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和调查法。

3、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

4、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流派:埃里克森、佛洛依德等。

第二部分:胎儿的发育

1、遗传和环境

2、胎儿发育

第三部分:学前儿童的感知觉

1、认识感知觉

2、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3、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第四部分:学前儿童的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情绪情感、意志

第五部分: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亲子交往、同伴关系与师生关系,学前儿童社交能力的培养。

第六部分: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能力、气质与性格。

第七部分:学前儿童的游戏

第八部分: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

第一单元:学前儿童心理学概述

我们大家都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故事说明了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的影响。

还有一个是:“官财的故事”:

有两个秀才一起去赶考,路上他们遇到了一支出殡的队伍。看到那一口黑乎乎的棺材,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咯登”一下,凉了半截,心想:完了,活见鬼,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这个倒霉的棺材。于是,心情一落千丈,走进考场,那个“黑乎乎的棺材”一直挥之不去,结果,文思枯竭,果然名落孙山。

另一个秀才也同时看到了,一开始心里也“咯登”了一下,但转念一想:棺材,棺材,噢!那不是有“官”又有“财”吗?好,好兆头,看来今天我要鸿运当头了,一定高中。于是心里十分兴奋,情绪高涨,走进考场,文思如泉涌,果然一举高中。

回到家里,两人都对家人说:“棺材”真的好灵。

这说明人的心理发展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因此呢我们学习心理学不仅仅对我们自身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也是我们将来做好幼教的基础。

学习儿童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首先需要了解的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

第四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流派:埃里克森、佛洛依德等。

第一课: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边缘学科。

发展心理学:又称年龄心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

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儿童的心理活动包括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服从人类心理活动最一般的规律。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初生)开始到入小学前的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这句话概括说明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

儿童的学前期一般分为五个时期:胎儿期,精、卵细胞结合到小儿出生前;新生儿期,胎儿娩出、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满28天;婴儿期,出生29天,到满1周岁之前;幼儿前期,1周岁后到满3周岁;幼儿期,3周岁到入小学前。对于整个儿童期广义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之间的整个阶段,狭义的是指学龄初期,即介于幼儿期与少年期之间。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应该包括两个主要任务:

第一个任务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包括各种心理现象发生的时间,出现的顺序和发展的趋势,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各种心理活动所出现的变化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第二个任务是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揭示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原因及机制,说明是什么原因在影响儿童心理变化,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制约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三、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遗传。二是环境。遗传决定论的鼻祖是高尔顿,他用家谱调查作为遗传决定论的证据,研究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仅仅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环境决定论者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外界影响的结果,强调环境教育的作用。

目前,我们一般都不再那么极端的认为仅仅是环境或者遗传单一的作用,而是认为是二者相互作用的观点。且他们之间不是简单的相加或组合;两个因素是互相转化和渗透的关系,即对当前环境刺激作出的某种行为反应的有机体是它的基因和过去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二)学前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是指学前儿童在一定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主要是针对学前儿童的各个年龄阶段。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学前儿童从受精卵到出生、成熟,各个年龄阶段是互相连续的,同时又是互相区别的,一个时期紧接着另个时期,旧的阶段被新的阶段打破和代替,不断上升发展。

很多阶段的年龄特征代表该阶段儿童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东西。例如:乳儿期主要是身体迅速增长;婴儿期是品德的萌芽时期,儿童开始以“好和坏”来判断人和事;幼儿时期主要是情境性品德发展阶段。并且在认识过程中学前儿童也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年龄特征,比如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幼儿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

(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正常情况下,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向发展,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比如,个体动作的发展,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到细动作的发展规律。简单可以概括为动作发展的:头尾率、远近率和大小率。

儿童体内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脑细胞发育的顺序是轴突、树突、轴突的髓鞘化。这些发展的方向性和不可逆性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基因型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把遗传程序编制出来的过程。

2、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与环境条件下,学前儿童从出生到成熟大致经历了胎儿期、新生儿期、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这些时期是一个时期接着一个时期,既不能跨越,也不能倒退。

3、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儿童心理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速度不相同,整个心理变化速度也不同。比如关键期的存在,关键期也叫敏感期或临界期,指的是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有一个最佳年龄段。如果这个时候给儿童提供适当的条件,就会有效地促进这个方面心理的发展,如果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比如狼孩的故事。危机期就是指在发展的某些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一般在3岁、7岁、11-12岁是发展的危机期。比如青春期的各种叛逆,生理的变化导致心理的巨大变化。

(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差异主要是不同个体在心理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状况、速度和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虽然儿童心理的发展有着共同的趋势和规律,但是对于每个儿童而言,其发展的速度、发展的优势领域、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都可能不同。有研究表明,虽然个体的基因99.9%都和父母完全相同,但是那1%的差异,就造成了包括血型、眼球颜色在内的300万个不同的遗传特征,这些不同造就了每个人的差异。

还一种特殊的个体差异表现形式,比如:智商在70以下人,在其他方面确有奇异的才能。白痴学者是由于大脑皮层各区发展水平不均衡造成的,患者在总体上脑功能发育不全,但是局部区域可能存在代尝性的超常发育。

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辩证唯物论、普通心理学等提供理论依据。

1、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有助于论证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原理。

2、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比如:学前儿童存在一个“前语言”阶段和没有用思维的阶段,关于儿童思维和语言的研究有助于解决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问题。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是心理的基本问题。

3、有助于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二)实践意义

1、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分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支持

儿童出生以后其生理与心理的发展对所接受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比如还是受精卵时期母亲就要有所注意,无论是心理还是饮食都要注意。儿童出生以后,或者在托儿所养育、或者在家抚养,关系到儿童早期的发展,如果起点不好,以后改正或者补救比较困难。父母或

保育或保育工作者必须知道婴幼儿身心特点,针对这些特点进行保育工作。

2、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

在学前教育学中我们了解到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等都十分强调心理学在教育中的运用,以至于一些有影响的教育改革理论都建立在有关心理学的基础之上。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新教育体系吸收了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美国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则受到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结构理论的影响。

3、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为儿童社会教育工作者提供服务

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为儿童义务工作者提供帮助,可以为儿童文艺工作者服务,对学前儿童广播工作者、儿童玩具图书工作者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4、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为儿童心理健康提供帮助

国务院2001年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提出“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必要条件,给予儿童必须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的一生发展奠定重要基础。”2003年《关于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出“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基本权利,为儿童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儿童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关注个体差异,使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其体、智、德、美等全面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理论课。我们学习这门学科可以避免我们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教育效率,科学教育儿童,提升个人的教育水平。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普通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比如观察法、实验法等等,也适用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但是在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中,运用这些方法要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一、观察法

(一)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

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具有突出的外显性,通过观察其外部行为,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同时,观察对象处于正常的生活条件下,其心理活动及表现比较自然,观察所得材料也比较真实。因此,观察法是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

历史上,早期的儿童心理研究大都利用观察法。如达尔文的《一个婴儿的传略》,陈鹤琴的《一个儿童发展的顺序》等等。

日记法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的全面的观察。

(二)观察对象和范围的确定

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观察的对象和范围有所不同,可以有各种抽样方式。

1、开放式抽样。开放式抽样基本上不限定具体范围,可以做全面的观察,有规律地每天记录学前儿童心理及行为的一切变化。

2、封闭式抽样。即控制一定的观察范围,可以按时间抽样,也可以按事件抽样。这是比较常用的抽样方法,这种抽样方法使观察目标比较集中,也便于对观察结果做数量处理。

3、时间抽样。是定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以若干分钟为一个时间单位,每次观察一个或若干个时间单位,观察过程中对观察内容进行分类或计分。

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应注意的问题:

1、制定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观察者对被观察者儿童的影响。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的

状态。根据观察目的和任务的不同,可以采用局外观察或参与式观察。

2、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

3、由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不稳定性,其行为往往表现出偶然性。因此对学前儿童的观察要反复进行。

(三)观察法的优缺点

优点:1、它能通过观察直接获得资料,不需其他中间环节。故观察的资料比较真实。2、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儿童,能获得生动的资料。3、观察具有及时性的优点,它能捕捉到儿童正在发生的现象。4、观察能收集到一些无法言表的儿童活动资料。

局限性:1、受时间的限制。2、受观察对象限制。3、受观察者本身限制。4、观察者只能观察表面现象不能直接观察到本质。5、观察法不适用于大面积调查。

二、实验法(心理学研究的主流方法)

对儿童进行实验,就是通过控制和改变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发现由此引起的心理想象的恒定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运用实验法可以揭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或者两者之间相关程度的大小,从而发现并概括出儿童教育现象中的客观规律。

实验法必须要考虑三个变量:(1)自变量:即实验者安排的刺激情境或实验情境。(2)因变量,即实验者预定要观察、记录的变量,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3)控制变量,即实验变量之外的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实验法主要有两种,即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一)自然实验法又称现场实验法,是指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儿童被试某些心理活动并进行研究的方法。比如:在正常的儿童游戏活动中,分析各个年龄阶段幼儿游戏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以自然观察法不同的是可以控制某些条件,比如控制幼儿游戏的人数、玩具、场景等等。自然实验法具有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实验法的有点,由于儿童摆脱了实验室实验可能产生的紧张心理而处于自然状态中,因此得到的资料比较符合实际。但是自然实验中的实验情景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

(二)实验室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殊装备的实验室内,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一种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在研究初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心理学家们为了研究婴儿的某种心理现象,设计了特殊的装置,如为研究婴儿们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等等。

实验室实验法最主要的优点是:能够严格控制条件,可以重复进行,可以通过特定的仪器设备探测一些不易观察到的情况,取得有价值的科学资料,如利用微电技术研究新生儿对语音和其他声音的刺激的辨别能力。

缺点:幼儿在实验室环境内往往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由此导致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进行实验室实验法研究幼儿心理时,应该考虑到下列几点:

(1)幼儿心理实验室内的布置,应尽量接近幼儿的日常生活环境。同时避免无关刺激引起幼儿被试的分心,例如,把不必需的物品放在离幼儿较远的地方,防止幼儿随后拿起来玩。在一般情况下,无关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可以通过观察窗观察。

(2)对幼儿的实验室实验可以通过游戏等幼儿熟悉的活动进行。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要用直接兴趣去激发其努力完成实验任务的动机,因为他们的竞争心尚未发展,也没有形成力争获得优良成绩的愿望和习惯。

(3)实验开始前要有较多的准备时间,使幼儿被试熟悉环境和熟悉主试,从怕生、不

愿意参加参加实验室或过度兴奋等不正常心理状态转入自然状态。都不易进入实验室的幼儿,实验者必须掌握一些技巧,诱导其接受实验。

(4)对幼儿的实验指导语,要用简明的语言和肯定的语气。

(5)实验进行过程应考虑到幼儿的生理状态和情绪背景。比如幼儿在疲劳、疲倦、困倦、饥饿及身体其他方面不适状态时。不要勉强其进入实验。

(6)实验记录应考虑到幼儿表达能力的特点。要准确地记录幼儿的原话,不要用成人语言代替儿童的语言,介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非语言表达也应记录。

三、测验法

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一般是采用标准化的项目,按照预定程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某个方面进行测量,并将测量与常模相比,从而确定儿童心理发展水平或特点。测验法主要用于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差异。

对儿童心理测验一般采用个别测验,不宜用团体测验,测验人员要受过训练,善于与幼儿合作,幼儿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差,不能单凭一次测验的结果作为判断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依据。

使用测验法进行测量时,量表非常重要,量表的信效度要好。目前世界上较有权威的婴幼儿发展量表主要是:格赛尔成熟量表(1938年);贝利婴儿发展量表(1969年);韦克斯勒学前和小学智力量表(1967年)。

对学前儿童的测验应注意以下几点:1、由于学前儿童的独立工作能力差,模仿性强,对学前儿童的测验都是个别测验,不宜使用团体测验。

2、测验人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不仅要掌握测验技术,还应掌握对学前儿童工作的技巧,以取得幼小儿童的合作,使其在测验中表现出真实的水平。

3、学前儿童的心理尚不成熟,其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差。因此,切不可以仅以一次测验的结果作为判断某个儿童发展水平的依据。一般来说,几次测验中成绩好的便能说明被测儿童的发展水平较高,成绩差的则可能是发展水平较差或者是受测验当时其他因素的干扰。因此,判断某个儿童的发展水平和状况,还应用多种方法从多方面进行考察。

测量法的优缺点:

优点:比较简便,在较短时间内能够粗略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

缺点:测验所得往往只是被试完成任务的结果,不能说明达到结果的过程;测验只是做量的分析,而不是质的研究;测验题目很难同时适用于不同生活背景的各种儿童,推广性有待于解决。

四、问卷法

问卷法是通过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调查表,收集资料测量学前儿童行为和态度的基本研究方法。问卷的目的,主要是经由儿童填写问卷后,从而得知有关受测者对某项问题的态度、意见,然后比较、分析大多数儿童对该项问题的看法,以作为参考。由于幼儿识字能力有限,很多关于幼儿的问卷一般是由家长和教师来完成的。

问卷主要分为三种形式:(1)结构式或封闭式问卷,这种问卷提出问题,并提供可选择

的答案,只允许在问卷所限制的范围内进行挑选。题型主要有:是否型、选择型和评判型。例如选择型:1、该幼儿的外出的父亲或母亲与您联系的常用方式主要是( ) (1)面谈(2)打电话(3)便签或家园联系册(4)网络

2.该幼儿的外出的父亲或母亲与您交流的内容涉及(可多选)( )

(1)幼儿身心健康(2)幼儿社会交往与品行(3)幼儿的认知及智力

(4)幼儿的兴趣与特长(5)幼儿的家人与家务(6)其他

例如是否型:1、您认为在发展学前教育上,各级政府是否需要进行成本分担?

A.是 B.否

判断型:1. 对“幼儿园禁止教授小学课程(如拼音、加减法等)”您的判定是?

A、正确

B、错误

(2)开放式或非结构式问卷。问卷只给出问题,不提供答案,让被试自由回答。例如:您认为政府在学前教育中应当履行哪些职责?

(3)综合型。由于研究需要,有时也可以综合开放与封闭两种问题的优点,比如问卷以封闭为主,适当加入若干开放型的题目。

问卷法的优点:抽样范围广,节约时间和经费;操作简单易行;可以自由地表示意见,使调查结果更为可靠。

缺点:问题需要精心设计,如果问题表达不准确,便不能得到真实的回答;抽样需认真考虑样本的代表性;对于虚假回答难以辨别,导致所得结果可能会不可信。

五、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

谈话法也是研究儿童心理的常用方法。通过和幼儿交谈,可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谈话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的,但内容要围绕研究者的目的展开。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幼儿的作品去了解幼儿的心理。由于幼儿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往往用语言和表情去辅助或补充作品不能表达的思想。

综上所述,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运用各种方法时都必须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根据研究目的和课题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由于各种方法都有优缺点,研究时也可以综合运用,一项研究可以使用多种研究方法,使所得结果相互补充。

学前心理学练习 绪论和第一章

绪论及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所研究的年龄范围是() A、0—3岁 B、0—6岁 C、0—18岁 D、0—25岁 2、条件反射受()控制。 A皮下中枢B皮层C皮层和皮下中枢 3、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 A脑B客观现实C实践活动 4、“望梅止渴”属于()。 A无条件反射B条件反射C既是条件反射又是无条件反射 5、与人的视觉有关的是()。 A额叶B顶叶C颞叶D枕叶 6、强光照射引起瞳孔收缩属于()。 A反馈B反映C无条件反射D条件反射 7、“尝梅止渴”属于()。 A无条件反射B条件反射C既是条件反射又是无条件反射 8、下列哪个选项是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望梅止渴B望而生畏C谈梅生津D见虎色变 9、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 A 间脑 B脊髓 C 延脑 D 中脑 10、学前儿童心理学所研究的年龄范围是() A、0—3岁 B、0—6岁 C、0—18岁 D、0—25岁 11、学前期又称() A、幼儿期 B、幼儿早期 C、幼儿初期 D、幼儿中期 12、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脑的() A.意识活动 B.反射活动 C.智力活动 D.精神活动 13、听觉中枢位于() A.额叶 B.颞叶 C.枕叶 D.顶叶 14、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称之为() A.反映 B.感受性 C.意识 D.反应 15、心理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来自于() A 教育 B 环境 C 遗传 D 社会 16、社会环境中,()对儿童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需要 二、填空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简称。 2、科学心理学诞生于年,其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 3、人的心理现象十分复杂,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和两大部分。 4、大脑皮层分为4个叶:、、和。 其中是皮层的高级部分,占皮层表面积的。 5、认识过程具体表现为、、、和。其 中是认识过程中核心的心理。 6、个性心理特征包括、和。。 7、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著的一书,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早系统论述 心理学思想的著作。 8、大脑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按照起源可把它分为和。 由低级神经中枢控制的是。 9、人的心理一方面受的制约,一方面又受人的的折射,是

教师幼儿学前教育心理学串讲笔记第三章学习理论

第三章学习理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学习理论的产生、学习理论的发展以及学习理论的学派分类 2.了解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基本特点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并理解和掌握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格思里的邻近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3.了解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并理解和掌握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和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4.了解折中注意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注意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并六届和掌握托尔曼的“认知—期待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康布斯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本章重点: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格思里的邻近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托尔曼的“认知—期待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本章难点:学习理论的发展,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学习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学校理论的产生 1. 学习心理思想的产生 2. 学习理论产生的标志

3. 学习理论产生时期所形成主要学习理论 4. 学习理论产生时期的主要特征 (二)学校理论的发展 1. 学习理论发展时期所形成的主要学习理论 2. 学习理论发展时期的主要特征 (三)学习理论流派的分类 第二节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 1. 桑代克学习联结说提出的标志 2. 桑代克对学习实质的解释 3. 学习联结说的主要内容 4. 学习的三大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1. 巴甫洛夫对学习实质的解释 2. 巴甫洛夫的学习律 (三)格斯里的邻近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1.格思里在学习理论的提出上与桑代克和巴甫洛夫的区别 2.格思里对刺激、反映的理解 3.邻近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及其对学习实质的解释 4.格思里的学习律 (四)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论 1.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学习理论

学前班学前心理学第三章感知觉练习题

2014 级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幼儿常常将"b”和“d”,“p”和“q”相混淆,这是因为其( )发展不够完善。 A.大小知觉 B.形状知觉 C.方位知觉 D.深度知觉 2.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属性的反映。 A.个别 B.整体 C.外部 D.本质 3.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的肌动觉属于() A.远距离感觉 B. 外部感觉 C. 近距离感觉 D. 内部感觉 4.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第一步是( )。 A.视觉B听觉C. 感觉D. 知觉 5.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 A.转换 B. 收集信息 C. 神经传导 D. 中枢加工 6.人眼的可见光,其波长约为( D )毫微米。 A.500—600 B.0—1000 C.380—1280 D.400—750 7.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 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B ) A.暗适应 B.明适应 C. 不适应 D. 知觉适应 8.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时看不见周围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 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叫( )。 A.明适应 B. 光适应 C. 暗适应 D. 不适应 9.白天进入电影院,开始看不见座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能加以分辨,这个过程是(C )。 A.漂白过程 B. 明适应 C. 暗适应 D. 感觉后效 10.“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 A.适应现象 B. 听觉适应 C. 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11.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是多少赫兹?( ) A.20—2000 B.200—2000 C.20—20000 D.200—20000 12.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属性的整体的反映叫( ) A.感觉 B. 知觉 C. 记忆 D. 想像 13.看电影时,人们的知觉活动主要是( ) A. 视知觉 B. 听知觉 C. 视、听知觉 D. 视、感知觉 14.一旦形成固定认识,形状、大小、高度、颜色等知觉的改变不影响人们对物体的认知,这说明知觉具有() A.整体性 B.理解性 C.恒常性 D.适应性15.看见一面红旗时,人们立刻能认识它的心理活动是( ) A. 视觉 B. 色觉 C. 知觉 D. 感觉 16.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 ) A. 整体性 B. 选择性 C. 理解性 D. 恒常性 17.下列不属于知觉基本特性的是( )。 A.知觉的选择性 B. 知觉的理解性 C. 知觉的主观性 D. 知觉的恒常性18.在“万绿丛中一点红”中,绿草更易被归为一组,这是知觉的()。 A. 整体性 B. 选择性 C. 理解性 D. 恒常性 19.看到一朵红花,这时的心理活动为( ). A.感觉 B. 知觉 C. 视觉 D. 色觉 20.双关图是____________中的现象。( ). A.知觉选择性 B. 知觉整体性 C. 知觉恒常性 D. 知觉理解性 21.把煤放在日光照射下,把白粉笔放在阴影里,尽管前者反射的光比后者更多,但看起来依然是煤较黑,粉笔较亮,这是() A.知觉的理解性B. 知觉的选择性C. 颜色恒常性D. 知觉的组织性 22.通常人们觉得北方人是粗犷爽朗的,而南方人则是温和细腻的,这是()A.近因效应B. 第一印象C. 晕轮效应D. 刻板效应 23.“一好百好”,“一坏百坏”,这种社会认知效应称为()。 A. 刻板效应 B. 近因效应 C. 晕轮效应 D. 首因效应 24.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

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主编李小融 第一章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 名词术语 1、学前教育心理学:是在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学前教育 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的心理现象和揭示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 2、蒙台梭利:玛丽亚·蒙台梭利(187-1952),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以所从事的医学 心理学背景研究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并于1907年创办了“儿童之家”。 3、直接教学方案:1960S,贝雷特和英格曼依据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原则,创建了贝- 英学前教育学校,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成了直接教学模式。 4、观察法:是学前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他进行 了解。 5、调查法:调查法与观察法不同,她不是直接观察被试者进行某种心理活动时的表现, 而是通过其他有关资料,间接地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 6、实验法:学前教育实验法是依据一定的学前教育教学理论假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 行的,运用必要的控制方法变革研究对象、探索教育学的因果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7、个案法:临床个案法是对教与学的个案做详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法。 问答 1、谈谈学前教育心理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答:学前教育心理学是在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学 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的心 理现象和揭示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 2、你是如何理解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的? 答:萌芽阶段:18世纪至20世纪40、50年代,该时期学前教育心理学尚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代表人物法国的卢梭、德国的福禄贝尔、意大利的蒙台梭利。(二)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重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各种学前教育方案层出不穷。(三)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学前教育心理学由一个研究领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请结合实际谈谈学习学前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增加对学前教育过程和学前儿童学习与活动过程的理解; 2)学前教育心理学知识是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学前教育教育教学与活动经验; 4)为学前教育教学与活动改革和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基础。 4、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有哪些? 1)研究学前儿童学习与活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2)科学指导学前教育教学活动实践; 3)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心理学理论。 5、学前教育心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问卷、访谈、测查),实验法,临床个案法,其他研究法

学前心理学第九章历年试题

学前心理学第九章历年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与儿童最初的情绪反应相联系的需要是( ) A.社会性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D.生理需要 2.儿童情绪的社会化与儿童的社会性需要与以下哪个方面有关() A.社会性交往 B.社会性动因 C.社会性认知 D.社会性适应 3.儿童出生时,最明显的情绪表现是() A.笑B.哭 C.怒 D.怕 4.儿童出生后,立即可以产生情绪表现,这可称为本能的情绪反应,或( ) A.原始的情绪反应B.基本的情绪反应C.混合的情绪反应D.高级的情绪反应 5.“男孩摔倒,从来不哭。”是家长、教师等对儿童自我情绪控制的有效( ) A.鼓励B.转移 C.暗示D.自我说服 6.布里奇斯认为3个月以后,婴儿的情绪分化为( ) A.快乐和愤怒 B.快乐和厌恶 C.快乐和恐惧 D.快乐和痛苦 7.当孩子情绪十分激动,又哭又闹时,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和妈妈常常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结果孩子自己会慢慢停止哭闹。这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是( ) A.转移法 B.自我说服法 C.反思法 D.冷却法 8.幼儿看到故事书中的“坏人”,常会把他抠掉,这说明了幼儿情绪的( ) A.丰富化 B.深刻化 C.稳定性 D.冲动性 9.有经验的老师和妈妈对孩子不良的情绪表现,不是简单地批评、训斥,而是让孩子想一想自己的情绪表现是否合适。这种教育孩子调节自己情绪的技术或方法是() A.想像法 B.自我说服法 C.转移法 D.反思法 10.情绪的发展开始进入系统化阶段的年龄大约是( ) A.2岁以后 B.3岁以后 C.4岁以后 D.5岁以后 11.原始情绪的种类有( ) A.怕、怒、爱 B.恐惧、惊奇、喜悦 C.怕、乐、爱 D.痛苦、愉快、厌恶 12.研究表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有些先前不引起儿童情绪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引起了情绪体验。这说明了儿童情绪的发展趋势是日益( ) A.社会化 B.自我调节化 C.丰富化 D.深刻化 13.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极其重要,可以说学前儿童是情绪的( ) A.朋友 B.敌人 C.对立 D.俘虏 14.婴儿睡眠中自然出现的笑,应属于( ) A.自发性的笑 B.诱发性的笑 C.无差别的笑 D.有差别的笑 15.在幼小儿童身上,喜与怒、哀与乐等对立情绪,常常在很短时间内互相转换。例如他们时常破涕为笑,脸上挂着泪水又笑起来。到了幼儿晚期,这种情况逐渐减少,情绪的稳定性逐渐增强。这说明了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趋势是日益() A.丰富化 B.社会化 C.自我调节化 D.深刻化 16.婴儿情绪的发展表现为情绪的逐渐 A.单一B.集中 C.外露D.分化 二、名词解释 17.原始情绪反应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 本课程的期末考试方式为开卷考试,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判断对错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请大家认真复习,都能取得好成绩。 1.观察法 2.遗传决定论及环境决定论 3.幼儿的情绪 4.机械记忆以及意义记忆 5.记忆的种类 6.想象 7.思维方式 8.年龄特征 9.. 10.具体形象思维 11.社会性微笑 12.气质 13.类型 14.视觉悬崖 15.埃斯沃斯的贡献 16.同化 17.个性 18.心理年龄特征 19.依恋 20.《 21.自我意识 22.儿童动作发展 23.学前儿童无意注意 24.学前儿童时间知觉 25.学前儿童自我评价 26.学前儿童同伴交往 27.儿童说谎分析、方仲永案例分析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 《学前心理学》 一、选择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C)。 A.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心理的发生发展 B.从初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C.0~3岁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 D.6~18岁儿童心理的发展 2.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A)。 A.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正常生活条件下观察儿童的外部行为并分析其心理活动 ¥ B.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观察儿童的行为并揭示其心理 C.通过儿童的家长去了解其心理活动 D.通过和儿童的交谈研究其各种心理活动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C)。 A.同一年龄阶段的人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 B.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 C.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D.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狼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水平只相当于几岁儿童的发展水平,这充分说明(D )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A.遗传因素 " B.生理成熟 C.自然环境 D.社会环境和教育 5.儿童的年龄越(A),心理发展越快,这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A.小 B.接近学前晚期 C.大 D.接近于成年 6.儿童的手眼协调动作大约在(B)出现。 A.0~1月 【 B.4~5月 C.6~12月 D.1~3岁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

学前心理学教材课后题及答案[1]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二五”规划教材学前儿童心理学(第二版)钱峰汪乃铭主编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一、掌握以下概念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客观环 境遗传素质 1无条件反射P7: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由遗传而来的反射 2条件反射P7: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习得的反射 3客观环境P8:人所处的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涵盖很广;社会环境则包括家庭、团体、各种人际关系、社会规范、风俗习惯等。4遗传素质P9: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通过遗传获得的生理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 二、.什么是心理的实质 答:1.脑是心理的器官 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三、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答:P9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遗传方面的因素(如低能儿、痴呆儿),另一面是环境方面的因素(狼孩玛卡)。实例省略。 第二章:学前儿童的注意 一、掌握以下概念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注意的范 围注意的稳定性 答:无意注意P13: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不经意”,既 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的努力。 有意注意P14: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刻意”。它具有自觉的目的,并和意志努力相联系。 注意的范围P16: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瞬间所把握的对象的 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P17:注意稳定性指有把握对象的时间的长短。 二、注意与人的心理活动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具体情况加以说明。

答:P17注意对于动物来说具有极重要的生存意义;对人类来说,由于人的心理活动中有了语言的参与,注意更具有了特殊意义。概括说,注意有下列三种功用: 其一,选择功用。(听课)。其二,保持功用。(画画)。其三,调节和监督功用。(搭积木) 由上可知,注意对于人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使人能随时察觉外界的变化,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更好地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对于学前期的儿童来说,注意在儿童心理的发展中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注意能使幼儿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得更清晰、丰富的信息。注意是幼儿活动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结合幼儿注意的特点谈谈如何组织幼儿的活动。 答:P18-19: 1、防止无关刺激的干扰。 2、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 3、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4、适当控制儿童的玩具和图书的数量。 5、不要反复向幼儿提要求。 6、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7、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一、掌握以下概念: 1、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反映刺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2、视敏度: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视力。 3、听觉感受性: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4、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的知觉,如对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中的知觉。

(完整word版)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答案

第二章 1、 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答:1)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P25)2)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3)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方法。 (P43) 2、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1)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 2)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P26) 第三章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教材P68) 1、无意注意为主:1)——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 2)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和需要。要多样化。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P73)3)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目的,语言组织和引导)把注意对象变成儿童活动的对象。组织游戏活动,增加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第四章 要求幼儿辨别三角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往往让幼儿边看边用手沿着三角形和正形的边缘摸它们的轮廓,同时每 次摸到拐角处的时候,要求说出角的数量,如一个角、二个角等,这样的活动安排,效果往往比较好.请分析这样做的理由.答:这样做是合理的。视觉、听觉、动觉等相协同活动有助于儿童对物体的空间知觉.特别是在视觉、手的触觉、动觉的协同活动中儿童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物体。单一地用视觉或触觉会造成儿童知觉错误率的提高。 (教材P100) 第五章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只需一两次他们就对广告词熟记心中,结合幼儿记忆的这一现象,请你分析一下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 答:1)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有: 客观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以及活动的动机等。 2)幼儿对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的广告词记忆效果较好是因为对广告词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形象的特点,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童谣、广告词的简明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很容易成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 第六章 案例分析(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共10分) (1)。某幼儿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说谎。 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04.10) 答:1)幼儿想像具有夸张性的特点,表现在:①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②混淆假想与真实。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答案

第二章 、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 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 特征是什么? 答:)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 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正确做法: 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 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 会正确的方法。 ()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 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 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 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 )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 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 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 第三章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教材) 、无意注意为主:)——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 )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 和需要。要多样化。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目的,语言组织和引导)把注意对象变成儿童活动的对象。组织游戏活动,增加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第四章 要求幼儿辨别三角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往往让幼儿边看边用手沿着三角形和正形的边缘摸它们的轮廓,同时每 次摸到拐角处的时候,要求说出角的数量,如一个角、二个角等,这样的活动安排,效果往往比较好.请分析这样做的理由 .答:这样做是合理的。视觉、听觉、动觉等相协同活动有助于儿童对物体的空间知觉.特别是在视觉、手的触觉、动觉 的协同活动中儿童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物体。单一地用视觉或触觉会造成儿童知觉错误 率的提高。 (教材) 第五章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只需一两次他们就对广告词熟记心中,结合幼儿记忆的这一现象,请你分析一下 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 答:)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有: 客观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 量以及活动的动机等。 )幼儿对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的广告词记忆效果较好是因为对广告词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 形象的特点,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童谣、广告词的简明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很容易成 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 第六章 案例分析(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共分) ()。某幼儿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 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说谎。 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 答:)幼儿想像具有夸张性的特点,表现在:①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②混淆假想与真实。 )原因:①认知水平的限制;②情绪的影响;③幼儿想象表象能力的局限。

学前心理学简答题(1-9章)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1.描述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2.探究个体差异与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 3.揭示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和动机。 1.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走进童心世界。 2.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3.掌握幼儿心理特点和规律,有助于做好幼儿教育工作。 4.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幼儿发展提供更加适合的环境。 1.幼儿心理学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2.幼儿心理学有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心理活动。 3.幼儿心理学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教育性原则 1.观察法 2.实验法 3.测验法 4.调查法。 5.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 6.文化比较法。 1.心理活动从简单、具体不断向复杂、概括发展。 2.心理活动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3.心理活动从笼统向分化发展 4.心理活动从零乱到形成体系。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差异性 4.不平衡性 (1.)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知。 (2).表象活跃 (3.)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4.)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1.)认识过程以无意性为主 认识过程的无意性是指没有目的,不需要任何努力,自然而然地进行。无意性是由外界事物的特点引起的,而且很大程度上受情绪的支配。认识过程的无意性主要在幼儿的注意、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张晓红表现出来。 ( 2.)情绪对活动的影响大,自我控制能力差 幼儿心理的无意性还表现在幼儿心理活动易受情绪的影响。 (3.)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幼儿中期已近能初步按成人的要求做事,到了5—6岁幼儿已经能初步控制自己的行为,有目的的进行活动,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1)由情感易变化向逐步稳定方向发展 (2)由情感易外露、自我控制能力差向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发展。 5.幼儿的个性开始形成,向稳定倾向性发展。 1.社会生活条件与教育水平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的水平。 2.儿童与于成人的交往活动对儿童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 3.具体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是形成幼儿个别差异的最重要条件。 1.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 2.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 3.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4.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 5.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1.遗传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2.遗传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3.生理成熟是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生理成熟是有一定顺序性的。生理成熟的顺序性为幼儿心理活动的出现与发展的顺序性提供了基本的前提。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是幼儿心理发展最直接的自然物质基础。 环境是幼儿周围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教育作为社会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心理发展水平起着主导作用。环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是指,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环境使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2.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幼儿心理发展水平与方向的重要因素。 影响幼儿心理的具体环境有:家庭、幼儿园和社会托儿所、电视等各种媒体。 1. 幼儿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主动积极的过程。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不仅有客观条件,而且有幼儿自身的心理活动、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主观因素。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包括幼儿的全部心理活动,具体有:需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以及行为习惯、自我意识

学前心理学第九章意志

章、节 第二篇第九章战胜困难的品质----意志 授课时 间 2017年 9月 15 日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学前儿童意志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把握儿童意志品质发展的本质特征。 技能目标:掌握学前儿童意志品质的基本方法,学会培养儿童良好的意志。 素质目标: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其在不同的情境下培养儿童意志品质的基本能力 教学 重点 意志的培养 教学 难点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特点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 手段 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包括复习旧课、引入新课、重点难点讲授、作业和习题布置、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及课后辅导等内容组织教学 1、清点人数 2、师生问候 课前练讲: 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情绪好情感,我们经常说情绪向一匹野马一样,当这匹野马不听话的时候,谁来约束它呢?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意志。 重点难点讲授 学前儿童的意志品质发展特点和一般趋势,及意志品质的培养。 聚焦国考: 1.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 2.问题讨论,意志与情感的关系? 归纳总结 学前儿童的意志在儿童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前儿童的行为需要用意志来进行调控,因此应该重视儿童的意志的作用,促进儿童的各方面心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 献1、刘俊升,天使之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吴万森,普通心理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 3、丁祖荫,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人们教育出版社,2006。 板书设 计 第九章战胜困难的品质----意志 一、定义 二、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三、学前儿童的意志发展 四、意志品质的培养 教学反思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时间 分配 导入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情绪好情感,我们经常说情绪向一匹野马一样, 当这匹野马不听话的时候,谁来约束它呢?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意志。 启发 思考 5 重点难点讲授一定义 1、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特点:明确的目的性; 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二、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一)意志与认识的关系 意志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同时对认识具有反作用; (二)意志与情感的关系 情感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的阻力; 意志可以使人的情感服从与理智。 三、学前儿童的意志发展 一、意志的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二、幼儿意志行动的发展特点 (一)行动目的和动机的发展 (二)行动过程中坚持性的发展 (三)自制的发展 四、课堂讨论: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意志? 四、意志品质的培养 1、提高学前儿童的行动自觉性 2、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儿童的自制能力 3、家长和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儿童提供示范 4、教育儿童正确的对待挫折 5、在困难的环境中锻炼儿童的意志品质 五、自由提问 知识链接:如何提高儿童的意志力? 意志力坚强与否,能从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得到如实反应。坚强者:果断, 持之以恒;薄弱者:动摇;半途而废。 意志力的锻炼,必须具有持之以恒、善始善终的品质。大凡有志有获 者均是数十年如一日,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的意志坚韧者。在执行决定的 过程中,常有与既定目的不符合的、具有诱惑力事物的吸引,这就要学会 控制自己的感情,排除主客观因素的干扰,目不旁顾,使自己行动按照预 定方向和轨道坚持到底。那种见异思迁,半途而废的行为,正是意志薄弱 的表现。“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志长”,正是对意志强弱的生动写照。 下面就介绍五种培养幼儿意志力的方法。 1、目标导向法家长应该指导和帮助孩子制定短暂和长远的目标,使孩 子有努力方向。幼儿心中有了目标,有了“盼头”,他就会为实现目标而去努 讲授 启发 谈话 分析 理解 回答 释疑 30分 20分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王振宇主编)

第四章幼儿的社会化 第一节幼儿语言的发展 概念: 1、儿童社会化: 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学习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主要涉及到语言的发展、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亲社会行为等方面。 2、语用能力: 是指儿童如何运用语言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这是反应儿童语言水平的重要标志。 3、自我中心语言: 儿童最初的语言称为自我中心语言,这种语言主要是自己与自己交流而用的,对自己的行为具有调节功能。 4、符号: 是客体以外的一种表达,从一定意义上说,符号是约定俗成的。 5、积极词汇: 凡是儿童能理解也用对了的词,称为积极词汇。 6、消极词汇: 凡是幼儿虽然能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称为消极词汇。 7、前语言时期: 婴儿从不会讲话到能够运用语言表情达意,是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语言发生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称为前语言阶段。

一、"婴幼儿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发展特点: (一)语音的发展特点: 1.婴幼儿的语言发展普遍经历了相同的五个阶段。 阶段一: 反射性发生期(0—4月)。 阶段二: 牙牙语期(5—9月)。 阶段三: 词和句子模式的萌芽期(10—12月)。 阶段四: 学说话期(1— 1."5岁)。 阶段五: 积极的语言发展阶段( 1."5—6岁)。 2.婴幼儿发音过程中已发出“音节”为主,逐渐发出“清晰的单音”第一阶段:(0-4个月)单音节阶段 第二阶段: (4-10个月)多音节阶段 第三阶段: (11-13个月)学话萌芽阶段

3.4岁的婴幼儿语音发展有扩展趋势,此后有收缩的趋势。 4.两岁的婴幼儿建立了词的语音表象,辨音能力先于发音能力。 (二)婴幼儿词汇和语法发展的特点: 1.词汇的数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1)词类范围逐渐广大 (2)词义逐渐丰富和加深。 2.婴幼儿语法的发展 (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2)从简单聚到复合句 (3)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二、"幼儿语用能力的发展: 儿童语用能力的发展一般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合适的表达方式 幼儿可以根据所处的情景以及听着的特点决定说话的内容和方式。 (二)连贯的复述能力 儿童从5岁开始,能够独立连贯地复述一个故事,调理清楚,但语言不够生动流畅。 (三)行动的调节能力 大约六七岁,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逐渐向社会化语言过度。 (四)语言发展中的个别差异

最新《学前心理学》第九章-第十三章练习题

第九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1 2 1.某托儿所训练刚入所的孩子早上来时向老师说“早上好”下午离所时3 说“再见” 4 结果许多孩子先学会说“再见”而问“早上好”则较晚才学会其重要5 原因是由于孩子 6 早上不愿与父母分离。这是( ) A.情绪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B. 7 情绪的分化 8 C.情绪对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 D.情绪的社会化 9 2幼小儿童刚上托儿所时一般较易学会离所时的“再见”而早上向老师10 说的“早 11 上好”则不易学会这是( ) 12 A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两极作用 B.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13 机作用 14 C.情绪对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D.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信号作 15 用 16 3 .儿童的情绪开始进入系统化阶段是在( )。 17 A. 3岁 B. 4岁 C. 5岁 D. 6岁 18 4.最初几天的新生儿或哭或安静或四肢划动等等可以称为( ) 19 A.原始的情绪反应 B.基本的情绪反应 C.混合的情绪反应 D.高级的情绪 20 反应

21 5.根据华生的观点不属于原始情绪的情绪是( )。 22 A.怕 B.怒 C.悲 D.爱 23 6按照布里奇斯的研究以下最早产生的情绪是() A.痛苦 B.惧怕 C. 24 兴奋 D.厌恶 25 7 .3个月以后婴儿的情绪分化为( )。 26 A.快乐和愤怒 B.喜爱和厌恶 C.快乐和痛苦 D.喜爱和恐惧 27 8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的研究指出新生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分辨得清的28 情绪反应 29 即( ) A.愉快与惊奇 B.愉快与悲伤 C.愉快与厌恶 D.愉快与不愉快30 9 .打过针的孩子一看到穿白大褂的人就害怕与这种情绪相联系的心理现31 象是( )。 32 A.记忆 B.思维 C.感知觉 D.自我意识 33 10儿对看得见而又拿不到的玩具产生不愉快情绪但当玩具在眼前消失34 时不愉 35 快情绪也很快消失这是( ) 36 A. 情绪的内隐性 B.情绪的依赖性 C.情绪的受感染性 D.情绪的情境性 37 11儿看到故事书中的“坏人”常常会把它抠掉这是( )的表现。 38 A.情绪冲动性 B.情绪易变性 C.情绪两极性 D.情绪感染 39 性 40 12童情绪的内隐性出现在( )

学前心理学章节练习题1-4章

第一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 )的反映。 A.直观 B.客观 C.概括 D.能动 2.研究学前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不包括哪一原则( ) A.客观性 B.能动性 C.活动性 D.发展性 3下列哪项不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 A. 个体心理的发生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C.种系心理的发生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4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是( ) A.个体心理的发生B.种系心理的发生C.群体心理的发生D.人类心理的发生 5现行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中,3~6、7岁通常被称为( ) A.婴儿期 B.先学前期 C.学前期 D.学龄期 ~6岁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是() A.心理学的研究对象B.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C.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D.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7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年龄段是() —6、7岁—6、7岁—12岁—18岁 8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一般是指( ) A.0~6岁B.0~12岁C.0~15岁D.0~18岁 9根据我国现时通用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先学前期的年龄范围是指()A.0~6月B.6~12月C.1~3岁D.3~6岁 10我国现时通行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3-4岁儿童属于() A.先学前期B.幼儿中期C.幼儿初期D.幼儿晚期 11在儿童的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等正常活动中,创设或改变某种条件,来引起并研究儿童心理的变化,这种方法称为() A.观察法B.自然实验法C.测验法D.调查访问法 1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时,应当根据各种途径获得的资料,而不是自己的想当然,这样才符合研究儿童心理的( ) A.主观性原则 B.活动性原则 C.客观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13学前儿童心理,必须对他们周围的生活条件及其所受的教育影响进行分析,这符合A.活动性原则B.客观性原则C.发展性原则D.教育性原则 14儿童的心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必须从这种发展变化中去研究它的规律,避免孤立静止地看问题,这反映的是( ) A.客观性原则 B.活动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因材施教的原则 15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理的不断成熟,其心理会有所变化。因此,我们必须从这种变化中对儿童的心理进行研究,这主要是遵循了儿童心理研究的( ) A. 实践性原则 B. 活动性原则 C. 发展性原则 D. 教育性原则 16哪个原则不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A.客观性 B.活动性 C.发展性 D.高效性 17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 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18.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

学前心理学第三章历年试题

学前心理学第三章历年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幼儿在教室里边听音乐边做动作,这种现象属于() A.注意的范围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转移 2.幼儿园老师上音乐课时,一边弹琴,一边组织孩子们按音乐节奏做各种动作。老师的这种注意的品质是( ) A.注意的稳定性B.注意的范围C.注意的转移D.注意的分配 3.幼儿开始学跳舞时,注意了脚的动作,手就一动不动;注意了手的动作,脚步又乱了,这说明儿童注意的() A.稳定性比较差 B.范围比较小 C.转移能力有限 D.分配能力较差 4.3岁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都属于 ( ) 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 C.选择性注意D.定向性注意 5.以下对婴儿注意偏好描述错误 ..的是( ) A.偏好简单的刺激物B.偏好曲线 C.偏好对称的刺激物D.偏好集中的刺激物 6.3~6岁儿童注意的特点是() A. 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B. 有意注意占优势,无意注意逐渐发展 C.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都没什么发展 D.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同步发展 7.学前儿童在游戏活动中,能逐渐与别人联系、合作活动,这说明他们的注意的( ) A.选择性增强 B.范围扩大 C.稳定性提高 D.分配提高 8.幼儿正在教室里画画,教室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探头去看,或侧耳倾听。这种现象属于()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广度 D.注意的分散 9.研究表明,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一般情况3岁幼儿能集中注意( ) A.3~5分钟 B.5~10分钟 C.15分钟 D.20分钟 10.儿童最早出现的注意属于() A.选择性注意 B.定向性注意 C.有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11.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要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在同一个短时间内不能要求幼儿注意事物的更多方面,这主要是考虑到幼儿注意的( ) A.选择性 B.稳定性 C.范围 D.分散 12.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的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这是( ) A.定向性注意 B.选择性注意 C.有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13.教师组织幼儿排练文艺节目时,既要求幼儿边唱边跳,同时,还要求幼儿具有丰富的表情。在此,幼儿所表现出的注意品质属于() A.注意的选择性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范围 D.注意的分配 14.1岁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注意() A.选择性的发展B.稳定性的发展 C.集中性的发展D.分配能力的发展 二、解释概念或术语题 15.选择性注意 16.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