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impses of an AI-enabled future经济学人官方双语阅读

Glimpses of an AI-enabled future经济学人官方双语阅读
Glimpses of an AI-enabled future经济学人官方双语阅读

2016 经济学人补充译文20

Conclusion

Answering the machinery question

Glimpses of an AI-enabled future

结论

回答机器问题

拥有人工智能的未来一瞥

THE ORIGINAL MACHINERY question, which had seemed so vital and urgent, eventually resolved itself. Despite the fears expressed by David Ricardo, among others, that “substitution of machinery for human labour…may render the population redundant”, the overal l effect of mechanisation turned out to be job creation on an unprecedented scale. Machines allowed individual workers to produce more, reducing the price of many goods, increasing demand and generating a need for more workers. Entirely new jobs were created to oversee the machines. As companies got bigger, they required managers, accountants and other support staff. And whole new and hitherto unimagined industries sprang up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railways, telegraphy and electrification.

最初的机器问题曾看似那么地重要和紧迫,最终自己解决了。曾有很多人,如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表达过担忧,“机器替代劳动力……可能会让人变得冗余无用。”然而机械化的总体结果实际上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大量就业机会。机器让每个工人的产量提高,降低了众多商品的价格,从而提升了需求,需要的工人也更多了。人们为管理机器创造出了全新的岗位。随着企业规模变大,需要更多管理者、会计和其他支持人员。铁路、电报和电气化的到来也催生了众多以前从未想象过的全新行业。

To be sure, all this took time. Industrialisation caused pervasive labour-market upheaval as some jobs vanished, others changed beyond recognition and totally new ones emerged. Conditions in factories were grim, and it took several decades before economic growth was reflected in significant wage gains for workers—a delay known as “Engels’ pause”.

Worries about unemployment gave way to a much wider argument about employment conditions, fuelling the rise of socialist and communist ideas and creating the modern labour movement. By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machinery question had faded away, because the answer was so obvious. In 1896 Arthur Hadley, an American economist, articulated the view of the time when he observed that rather than destroying jobs, mechanisation had brought about “a conspicuou s increase of employment in those lines where improvements in machinery have been greatest”.

诚然,这些都非一日之功。工业化导致了广泛的劳动力市场剧变,一些工作岗位消失,另一些岗位完全改头换面,还有一些全新岗位出现。工厂条件堪忧,经济增长的成果在数十年后才体现为工人薪酬的大幅提高——这一延迟被称为“恩格斯停顿”。

对失业问题的担忧转而让位于对就业条件更广泛的争论,这刺激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念的兴起,也造就了现代工人运动。到19世纪末,机器问题已逐渐淡化,因为答案显而易见。1896年,美国经济学家亚瑟·哈德利(Arthur Hadley)对当时的观点做了明确的阐述,他观察到机械化不仅没有削减就业机会,反而“在机械带来改变最大的行业里”带来了“就业机会的显著增加”。

What does all this tell us today? Historical analogies are never perfect, but they can be inform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now prompting many of the same concerns as mechanisation did two centuries ago. The 19th-century experience of industrialisation suggests that jobs will be redefined, rather than destroyed; that new industries will emerge; that work and leisure will be transformed; that education and welfare systems will have to change; and that there will be geopolitical and regulatory consequences. 这在今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历史从来都不完全相似,但仍可资镜鉴。人工智能在今天所引发的很多担忧与两个世纪前人们对机械化的担忧如出一辙。19世纪工业化的进程显示,工作岗位将被重新定义,而不是被毁灭;新行业将会诞生;工作与休闲方式将脱胎换骨;教育和福利体系必将随之改变;地缘政治和监管也都会受到影响。

In many ways, the two big debates about AI—whether it will destroy jobs, and whether it might destroy humanity—are really arguments about the rate of change. If you believe that AI is improving so rapidly that human-level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 is just around the corner, you are more likely to worry about unexpected and widespread job losses and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technology may suddenly get out of control. It seems more probable, however, that AI will improve steadily, and that its impact over the next decade or two, while significant, will not be on the same scale as the epochal shift from a mostly agricultural to a mostly industrial economy.

AGI is probably still a couple of decades away, perhaps more, so the debate about what it might or might not be able to do, and how society should respond to it, is still entirely theoretical. This special report has therefore focused on the practical effects

of AI in the nearer term. These are likely to be a broadening and quickening ofthe spread of computers into the workplace and everyday life, requiring people to update their skills faster and more frequently than they do at the moment. Provided educational systems are upgraded and made more flexible, which is beginning to happen, that should be entirely feasible.

在很多方面,对人工智能(AI)的两大争论——它是否会削减就业,是否会毁灭人类——事实上是对于改变速度的争论。如果你认为AI发展速度飞快,堪比人类智力的通用人工智能(AGI)即将实现的话,你就更容易担心意想不到并且广泛发生的失业,以及技术也许会突然失控。然而,看起来更可能的情况是AI将会稳步发展,其在未来一二十年产生的影响虽大,却不可与社会从以农业为主转向以工业为主的划时代转变同日而语。

AGI很可能还要一二十年才能实现,也许更久。因此,对它也许能做什么、也许不能做什么以及人类社会应该如何应对的争论还完全停留在理论上。所以本期特别报道主要关注较近期AI的实际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是电脑更广泛、更快速地进入工作场所和日常生活,要求人们比现在更快更频繁地提升技能。如果教育体系得以升级并愈加灵活——这个进程已经开始——那么以上的变化是完全可以适应的。

So far the debate has been dominated by the gloomy possibilities of massive job losses and rogue AIs. More positive scenarios, in which AI dramatically changes the world for the better, tend to attract less attention. So here are three examples. First, AI could transform transport and urban life, starting with self-driving vehicles. Being able to summon one at will could remove the need to own a car, greatly reduce the number of vehicles on the roads and all but eliminate road deaths. Urban environments will enjoy a renaissance as pollution declines and space previously devoted to parking is reallocated to parks, housing and bicycle paths.

目前,争论中占优势的观点比较悲观,认为未来可能出现大范围失业和恶魔AI。更乐观的可能——AI可显著改善我们的世界——往往较少引人注意。这里举三个例子:首先,AI可以改变交通和城市生活,这会从无人驾驶汽车开始。如果随时都能招到一部车,人们就无需自己拥有汽车,极大地减少路上行驶车辆的数量,基本消除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污染水平也会降低,以前用于停车场的空间可以重新改造成公园、住房和自行车道,城市环境将焕发新生。

Second, AI could soon enable people to converse with a wide range of things: their home and their car, most obviously, just as people talk to a disembodied computer in “Star Trek”, but also AI avatars of companies and other organisations, inf ormation services, AI advisers and tutors. A host of AI-powered personal assistants, such as Alexa, Cortana, Siri and Viv, are already jostling for position, and could become an important new way to interact with computers and access information, like the web browser and touchscreen before them. Speech alone is not always the best way to interact with a computer, so such conversations will often be accompanied by graphics (perhaps in the form of “augmented reality” overlays on people’s vision). AI also has huge potential to help humans talk to one another, by facilitating real-time translation between people using different languages. Basic versions of this technology exist today, and will get better.

其次,AI很快可以让人们与各式各样的物品对话,最明显的就是他们的家和汽车,就像电影《星际迷航》中人们与一台没有实体的电脑对话一样,而且还能与企业及其他组织的AI化身、信息服务、AI顾问和家教等进行交流。各种AI驱动的个人助理——如Alexa、Cortana、Siri和Viv——已经开始搏位争宠,并有可能和它们之前的浏览器和触屏技术一样,成为与计算机互动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新途径。仅通过语音与计算机互动并不总是最好的方式,所以这种人机对话往往伴以图形(可能是以叠加在视野上的“增强现实”形式)。同时,通过为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提供实时翻译,AI还具有促进交流的巨大潜力。这项技术的基础版本已经存在,未来还将不断完善。

The indefatigable helper

Third, AI could make a big difference by turbocharging scientific and medical research. “The thing that excites me the most is using AI to help speed up scientific breakthroughs,” says DemisHassabis of DeepMind. An AI could act as a rele ntless research assistant, he reckons, in fields from cancer research to climate change, helping solve problems by sifting through data, reading thousands of scientific papers and suggesting hypotheses or pointing out correlations that might be worth investigating. IBM is already working in this area, using its Watson AI technology to analyse large volumes of medical data. Deep learning will be used to analyse the data from the “100,000 Genomes” project now under way in England’s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the same techniques can help physicists sift reams of data from particle colliders for new discoveries.

不知疲倦的助手

第三,AI可以助力科学和医疗研究,产生巨大影响。Deepmind的德米斯·哈萨比斯(DemisHassabis)说:“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是利用AI帮助我们加速取得科学突破。”他认为,从癌症研究到气候变化的各个领域里,AI都可担任不知疲倦的研究助理,通过筛选数据、阅读成千上万的科研论文、提出假设或指出值得研究的关联关系,帮助科学家解决问题。IBM已在这一领域展开工作,利用其沃森(Watson)AI技术分析大量医疗数据。深度学习将被用于分析英格兰国民保健署(NHS)中正在进行的“十万基因组”项目中的数据。同样的技术还可以帮助物理学家筛选粒子对撞机中的海量数据,以便获得新的发现。

After years of frustration with AI’s slow rate of progress, it is ironic that many now think it is moving too quickly. Yet a sober assessment suggests that AI should be welcomed, not feared. In the 1840s John Stuart Mill wrote that “the proof of the ultima te benefit to labourers of mechanical inventions…will hereafter be seen to be conclusive.” A future economist may say the same of the benefits of AI, not just for labourersbut for everyone.

过去多年里AI进展缓慢,令人倍感挫败,讽刺的是如今许多人却认为它发展太快了。然而清醒的认识应该是欢迎AI,而非惧怕它。在18世纪40年代,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写道:“机械发明最终让劳工受益的证据……从今以后将被视为确凿无疑。”对于AI带来的好处,未来的某位经济学家也许会说同样的话,而且不只是对劳工,而是对每一个人。

(宏观经济学练习)第8章-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

第八章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 一、单项选择 1.本国价格下降则出口() A.增加B.减少C.不变D.不确定 2.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本国利率等于世界利率是()实现均衡的表现。 A. 商品市场; B. 货币市场; C. 进出口贸易; D. 外汇市场。 3.对于小国开放经济来说,国内利率()。 A. 恒等于世界利率; B. 由国内货币供求决定; C. 由国内储蓄与投资水平决定; D. 波动幅度小于世界利率波幅。 4.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 A. 进口与汇率负相关; B. 净出口与汇率负相关; C. 出口与汇率正相关; D. 进出口与汇率正相关。 5.在浮动汇率制下的小国开放经济中,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 A. 本国利率上升; B. 本币汇率上升; C. 本国净出口上升; D. 本国国民收入上升。 6.在浮动汇率制下的小国开放经济中,紧缩性财政政策会使()。 A. 本币汇率上升; B. 本币汇率下降; C. 本国国民收入上升; D. 本国国民收入下降。 7.在浮动汇率制下的小国开放经济中,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使()。 A. 本币汇率上升; B. 本币汇率下降;

C. 本国国民收入不变; D. 本国国民收入下降。 8.在浮动汇率制下的小国开放经济中,紧缩性货币政策会使()。 A. 本国国民收入上升; B. 本币汇率下降; C. 本国净出口下降; D. 本国利率下降。 9.在浮动汇率制下的小国开放经济中,鼓励出口会使()。 A. 本币汇率上升; B. 本国国民收入上升; C. 本国净出口上升; D. 本国本国利率上升。 10.在固定汇率制下的小国开放经济中,紧缩性财政政策会使()。 A. 本币汇率上升; B. 本币汇率下降; C. 本国国民收入上升; D. 本国国民收入下降。 11.在固定汇率制下的小国开放经济中,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 A. 本币汇率上升; B. 本国净出口上升; C. 本国国民收入上升; D. 以上三者均不变。 12.在固定汇率制下的小国开放经济中,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使()。 A. 本币汇率上升; B. 本币净出口上升; C. 本国国民收入上升; D. 以上三者均不变。 13.在固定汇率制下的小国开放经济中,紧缩性货币政策会使()。 A. 本币汇率上升; B. 本国净出口上升; C. 本国国民收入上升; D. 以上三者均不变。 14.在固定汇率制下的小国开放经济中,限制进口会使()。 A. 本币汇率不变; B. 本国净出口上升; C. 本国国民收入不变; D. 以上三者均不变。

北语12春《经济学基础》导学资料二(第五章到第八章)16页word

北语12春《经济学基础》导学资料二(第五章到第八章) 一、本阶段学习内容概述 本阶段的内容主要有: 第五章成本与收益,掌握短期和长期成本理论,了解利润最大化原则。 第六章厂商均衡理论,掌握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四大的市场均衡及其市场特征。 第七章分配理论,掌握生产要素的需求供给以及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等生产要素收益的相关理论。 第八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掌握市场失灵、非对称信息等概念,了解微观经济政策。 二、知识框架结构 第五章成本与收益 第一节成本理论 1.1成本和利润 成本,在不同的学科含义不同。经济学中所说的成本,一般都指机会成本。 (1)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 会计成本:厂商在生产过程中按市场价格支付的一切费用,这些费用一般会计可以通过账簿反映出来。 机会成本:是把一种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的用途之后,所放弃的该项资源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 机会成本并不是生产活动中的实际货币支出,但它对经营者的决策十分重要,机会成本可以比较精确地衡量选择的代价,从而为生产者选择获利最大的方案提供准确的依据。 一般来说,机会成本比会计成本包含的东西多,也就是比会计成本高。 (2)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显性成本:厂商从购入各种生产要素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费用。这也是会计成本。 隐性成本:厂商对自己所拥有的要素所应该支付而未支付的费用。 (3)会计利润、正常利润和经济利润 会计利润:销售产品的总收益减去会计成本。 正常利润:一个厂商继续留在原行业从事生产经营的最低报酬。当销售产品的总收益减去所有机会成本所得到的数字为零时,就是正常利润。 经济利润:也称为超额利润,当销售产品的总收益减去所有机会成本所得到的数字为正时,就有了超额利润。 1.2短期成本理论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题目1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如果国民收入为零,短期消费将()选择一项: A. 为零 B. 为负 C. 为基本的消费支出 D. 为边际消费倾向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为基本的消费支出 题目2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消费和投资的增加() 选择一项: A. 国民收入增加 B. 国民经济总产出水平不变 C. 国民经济总财富量减少 D. 国民收入减少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国民收入增加 题目3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均衡的国民收入是指() 选择一项: A. 一国每年所生产出的产品的货币价值 B. 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的收入 C. 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的收入 D. 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的收入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的收入 题目4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根据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的原因是()选择一项: A. 消费增加 B. 政府支出减少 C. 储蓄减少 D. 消费减少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消费减少 题目5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投资乘数() 选择一项: A. 表明国民消费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变量的关系 B. 投资引起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例 C. 投资引起消费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例 D. 表明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量的关系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投资引起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例 题目6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在以下情况中,乘数最大的是() 选择一项: A. 边际消费倾向为0.2 B. 边际消费倾向为0.6 C. 边际消费倾向为0.4

15经管-产业经济学课后案例(仅供参考)

产业经济学课后案例分析(仅供参考)目录(13题): 第三章我国公用企业与铁路改革 P93 第四章我国纺织业退出援助政策 P131 第五章金松集团失败的合并 P157 第六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 P175 第七章湖北省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关联 P208 第八章美国信息技术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P233 第九章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协作P261 第十章日本产业政策 P281 第十一章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与治理政策P317 第十二章让人头疼的成品油价格 P351 第十三章英国广告行业与自律管理 P363 第十四章浏阳花炮产业集聚 P387 第十五章中国手机业的产业生命周期P407

第三章我国公用企业与铁路改革 P93 1、你认为我国公用企业的改革方向是什么? 公用事业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因其本身特殊性,公用事业改革不能套用一般行业或企业的改革模式。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我国公用企业未来的改革应该是坚持产业化发展、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方向,在统一规划、统一服务质量标准、统一市场准入制度、统一价格收费监管制度的前提下,积极引入竞争机制,改革公用企业垄断经营体制,加快公用企业的市场化进程,增强公用企业活力,提高其社会和经济效益。 2、国外公用企业改革进程对我国有什么借鉴意义? 发达国家公用企业改革在放松管制、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满足公众多元化需求方面有重大成就,为此,对我国公用企业改革来说: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服务、管理和监督作用; (2)在保证政府规划、建设和管理职能前提下,打破公用企业独家垄断经营局面,引入竞争机制; (3)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 (4)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5)转变监管模式,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组织的功能。 3、我国铁路运输业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什么?

智慧树网络课《海洋的前世今生》单元测试答案及解析

绪论单元测试 1 【单选题】(20分) 本课程教学中不涉及以下哪个学科? 海洋经济学 第一章单元测试 1 【单选题】(20分) 下列神话人物中与地球起源无关的是()伏羲 2 【判断题】(20分) 对太阳系来说,角动量守恒是不必遵守的错 3 【单选题】(20分) 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地球形成于约30亿年前 4 【单选题】(20分) 下列关于地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地幔厚度约3900千米 5 【单选题】(20分) 关于地球形成,不是研究方向的是()太阳系角动量分布问题 第二章单元测试 1 【单选题】(20分) 下列不属于海水的起源的理论是() 陨石撞击地球带来原始水 2 【单选题】(20分) 下列属于原始海洋的特征的是() 带酸性

3 【单选题】(20分) 海洋盐分来源错误的是() 原始大气输入 4 【单选题】(20分) 下列关于大陆架描述正确的是() 深度不超过200米 5 【单选题】(20分) 通过对大洋3000米深处海水中碳-14的测定,下述结论错误的是()北太平洋海水年龄最为古老,和大西洋可差约2500多岁 第三章单元测试 1 【单选题】(20分) 大陆漂移学说是谁提出的? 魏格纳 2 【单选题】(20分) 下列陈述不属于大陆解体三个阶段的是() 由于北美东岸与欧洲西岸分离,形成了北大西洋 3 【单选题】(20分) 下列关于五大洋形成错误的是() 大西洋与北冰洋贯通是在,7000万年前 4 【单选题】(20分) 围剿大陆漂移学说的观点不包括() 地球表面太阳引潮力也不能引起地壳飘移 5 【单选题】(20分) 大陆漂移学说认为漂移的驱动力是() 潮汐 第四章单元测试 1 【单选题】(20分) 岩石按成因可分成()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习题答案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习题答案

第八章 一般均衡、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 一、思考题 1.论述交换和生产一般均衡的实现条件。 2.为什么说边际转换率与边际替代率不相等时,资源没有达到有效配置。 3.市场失灵原因有哪些? 4.信息不对称怎样带来市场失灵? 5.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特征是什么? 6.简述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 7.运用实例说明外部效应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政府有哪些对策? 8.试述收入分配均等化政策的内容。 9.政府失灵的含义及其原因? 二、计算题 1.假设某商品的市场需求函数为P Q 101000-=,而成本函数为Q C 40=,试求: (1)若该商品为一垄断厂商生产,则其利润最大时的产量、价格和利润各为多少? (2)要达到帕累托最优,则其产量和价格应各为多少? (3)社会纯福利在垄断性生产是损失了多少? 2.某两企业之间存在外部性,企业1给予企业2造成外部不经济。企业1生产X 产品、 企业2生产Y 产品,各自的成本函数为 212x C = xy y C 222+= x 、y 分别为两企业的产量,企业2的成本受企业1的产量x 的影响。X 、Y 的市场价格分别为 80、60。 (1)假设两企业不对外部性进行交涉,两企业的产量各为多少? (2)假设两企业进行外部性问题交涉,交易成本为0,两企业的产量为多少? (3)在(2)的场合,对企业1的外部不经济有法规及无法规时,两企业如何分配利润? (4)政府为抑制外部不经济,对企业1的生产每单位征收t 的税收,企业各自追求利润最大化,政府税率t 应定为多少? (5)政府向企业1对x 的产量征收每单位t 的税收,而向企业2按每单位x 的产量发放t 的补贴。假设两企业可以无交易成本地自由交涉,那么政府的税收、补贴政策会带来什么影响? 3.某经济由两个个人及一个企业构成。企业雇佣劳动L 以生产x ,生产函数为 2 1 2L x =

宏观经济学第8章的答案

第八章总需求理论 1、举例说明政府扩大购买支出的乘数效应。 答:政府扩大购买支出,会导致国民收入的成倍增加。假设该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是e=0.5,政府增加100万元购买支出。首先,随着这100万元的政府购买的投入,总支出直接增加了100万元,即人们的总收入也增加了100万元。在收入水平增加的情况下,由于边际消费倾向是0.5,消费也增加50万元,同时总支出和总收入也增加50万元。在这增加的50万元中,又将有25万元投入消费,从而总支出和总收入又将增加25万元……这个过程将不断重复下去,最后 ⊿Y=⊿G+e⊿G +e2⊿G+…+e n⊿G 即k=⊿Y/⊿G=1+e+ e2+…+e n=1/(1-e)=2 则⊿Y=2×100=200万元 2、在IS—LM模型中,为什么说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决定了财否政政策是有效? 答:因为在IS-LM模型中,政府购买乘数为:dY/dG=f/[f(1-b)+qh],f代表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q代表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h代表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程度,b代表边际消费倾向。 可以看出,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函数中f的大小在决定财政政策效果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f趋于极大,也就是LM曲线趋向一条水平线时,dY/dG 的数值达到最大,财政政策最有效;而当f等于零时,也就是LM曲线是一条垂直的曲线时,dY/dG=0,财政政策没有任何效果。 3、什么是“挤占效应”?为什么说IS—LM模型的政府支出乘数要小于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政府支出乘数? 答: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在国民收入决定的模型中,政府购买的乘数dY/dG=1/(1-b), 0<b<1,即此时政府购买乘数显然会大于1。 而在IS-LM模型中,政府购买乘数dY/dG=z/(1-b)=f/[f(1-b)+qh], 其中z= h/[h+dk/(1-β)],很显然0<z<1, f代表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q代表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h代表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程度,b代表边际消费倾向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IS—LM模型的政府支出乘数要小于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政府支出乘数。 4、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答:在IS-LM模型中,货币政策乘数为:dY/d(M/P)s=q/[(1-b)f+qh]p, f代表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q代表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h代表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程度,b代表边际消费倾向.

第八章西方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1.说明生产要素理论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地位。 解答:第一,从商品的角度来看,微观经济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关于“产品”的理论和关于“要素”的理论。前者讨论产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后者讨论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 第二,产品的理论和要素的理论是相互联系的。特别是,产品理论离不开要素理论,否则就不完全。这是因为,首先,产品理论在讨论产品的需求曲线时,假定了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既定,但并未说明收入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其次,在推导产品的供给曲线时,假定了生产要素的价格既定,但并未说明要素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这两点都与要素理论有关。因此,要素理论可以看成是产品理论的自然延伸和发展。 第三,在西方经济学中,产品的理论通常被看成是“价值”理论,要素理论通常被看成是“分配”理论。产品理论加上要素理论,或者,价值理论加上分配理论,构成了整个微观经济学的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2.试述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 解答:第一,厂商在使用要素时同样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即要求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 第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产品价值”(要素的边际产品和产品价格的乘积),而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等于“要素价格”。于是,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是: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要素价格。 3.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与利润最大化产量原则有何关系? 解答:从表面上看,完全竞争企业(实际上也包括其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似乎有两个不同的决策要做:第一,购买多少要素?这是所谓的“要素需求”问题——使用多少要素才能够使利润达到最大?第二,生产多少产量?这是所谓的“产品供给”问题——生产多少产量才能够使利润达到最大? 实际上,这两个问题是一回事。这是因为在企业的要素需求和产品供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如要减少对要素的需求,则产品供给常常就不得不减少;反之,如要增加对产品的供给,则要素的需求常常又不得不增加。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所谓的生产函数:Q=Q(L)。这里,L为企业使用的要素数量(如劳动),Q为使用要素L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它们通过生产函数而“一一对应”。正是通过生产函数,企业关于使用要素的决策和关于生产产量的决策成为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旦企业决定了购买多少要素,它也就同时决定了应当生产多少产量;同样,一旦企业决定了生产多少产量,它也就同时决定了应当购买多少要素。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讨论企业的生产决策:或者,先求出利润最大化的要素需求量,然后再根据生产函数,由要素的需求量求出相应的产品供给量;或者,先求出利润最大化的产品供给量,然后再根据生产函数,由产品的供给量求出相应的要素需求量。 4.试述完全竞争厂商及市场在存在和不存在行业调整情况下的要素需求曲线。 解答:第一,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随着要素价格的下降,厂商对要素的需求量将增加。 第二,如果不考虑某厂商所在行业中其他厂商的调整,则该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就恰好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 第三,如果考虑该厂商所在行业中其他厂商的调整,则该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将不再与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这是因为随着要素价格的变化,如果整个行业所有厂商都调整自己的要素使用量从而都改变自己的产量的话,则产品的市场价格即会发生变化。产品价格的变化会反过来使每一个厂商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发生变化。于是,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将不再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在这种情况下,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叫做“行业调整曲线”。行业调整曲线仍然向右下方倾斜,但比边际产品价值曲线要陡峭一些。 第四,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等于所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行业调整曲线)的水平相加。

曼昆-微观经济学-第六版-第八章答案

第八章应用:赋税的代价 复习题 1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会发生什么变动?与税收收入相比较,消 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如何变动?解释原因。 答: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都会减少。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减少大于税收收入的增加。税收扭曲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激励,引起市场配置资源时的无效率。 2?画出有物品销售税的供求图。在图上标注无谓损失,标明税收收入。 答:如P163图8— 3所示,对一种物品征税减少了消费者剩余(面积B+C表示减少量)和生产者剩余(面积D+E表示减少量)。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的减少大于税收收入(用面积B+D表示),税收引起了无谓损失(用面积C+E表示)。 3?供给与需求弹性如何影响税收的无谓损失?为什么有这种影响? 答:供给与需求曲线的弹性越大,税收的无谓损失越大;供给与需求曲线的弹性越小,税收的无谓损失越小。因为供给和需求弹性衡量买者和卖者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决定了税收扭曲会使市场结果有多大变动。 4?当税收增加时,无谓损失和税收收入有什么变动? 答:当税收增加时,无谓损失增加,并且无谓损失的增加要快于税收规模的增加。税收增加时,税收收入先增加,然后随着税收规模越来越大,市场收缩非常之大,以至于税收收入开始减少。 问题与应用 1 ?比萨饼市场的特征是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A画出竞争市场均衡图。标出价格、数量、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存在无谓损失吗?解释原因。答:没有无谓损失。自由竞争市场使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点,在均衡状态下,总剩余达到最大,如图8 — 2。 图8—2比萨饼市场均衡图 B. 假设政府令每个比萨饼店每卖出一个比萨饼交纳1美元税。说明这种比萨饼税的影响, 确定并标出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政府收入以及无谓损失。每块面积与税前相比有何变动? 答:这种比萨饼税使卖者得到的价格降低,买者支付的价格增加,销售量从Q1减少到Q2。 消费者剩余由税收前的面积A+B+E减少为税收后的面积 A;生产者剩余由税收前的面积 C+D+F减少为税收后的面积 D。税收收入为面积 B+Co无谓损失为面积 E+F。税收前没有税收收人和无谓损失(见图8— 3)。

海洋经济学(广东海洋大学)

第一章 海洋经济:海洋经济是活动场所、资源依托、销售或服务对象等对海洋有特定依存关系的各种经济的总称。 海洋经济和其他经济的不同:海洋经济的鲜明特点:1、涉海性,2、综合性,3、高技术性,4、高风险性,5、关联性,6、复杂性,7、公共性,8、整体性。海洋经济的鲜明特点决定了它与陆域经济的区别。 海洋经济学:研究海洋开发利用的经济关系及其经济活动的一门科学。是介于海洋科学与经济科学之间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海洋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海洋经济学的微观研究:旨在揭示某区域海洋产业背景下具有一般性的微观主体经济行为及其交互特征。海洋经济学的中观研究:描述海洋产业及其空间布局。海洋经济的宏观研究:旨在从整体角度考察一国海洋经济的聚合特征与政策模式。包括海洋宏观经济的总量分析和海洋经济政策与海洋经济管理。海洋经济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海洋资源的协调一致,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二章 海洋经济制度的基本内容:一、海洋所有权制度:海洋资源占有权制度、海洋资源使用权制度、海洋资源收益权制度、海洋资源处分权制度。二、海洋产权制度。三、海洋经济体制。 海洋产权:是一种规范人们之间的与海洋活动相关的关系的一种排他性权利。 海洋产权的分类:按产权历史发展形态(物权、债权、股权);按产权归属与占有主体(原始产权、政府产权、法人产权);按产权占有主体的性质(私有产权、政府产权、法人产权);按产权的客体流动性(固定资产产权、流动资产产权);按客体形态(有形资产产权、无形资产产权);按产权的具体实现形态(所有权、占有权、处置权);

按产权所有制性质(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公民财产所有权) 海洋产权的初始配置模式:行政审批、拍卖、招投标、抽签 海域使用权的特征:派生性、从属性、有偿性、排他性、期限性 试分析中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1、中国的海洋经济管理体制主要是以“条块”为特征的综合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2、中国海洋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宏观调控乏力、管理权限范围不清、海上执法力量分散、法律法规不完善。3、中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完善与发展:①建立国家级海洋综合协调决策机构。②建立中央与地方海洋权事分工。③建立全国统一的海上执法队伍。④健全和完善海洋法律法规体系。 第三章 海洋经济资源:指从事海洋经济活动所必需的各种物质条件及非物质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构成其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可分为海洋经济自然资源(海洋水体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物资源、海洋空间资源)及海洋经济社会资源(海洋经济的劳动者、海洋经济的资本、海洋经济的科学技术、海洋经济的信息)。 海洋功能区划:是指根据海洋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以及自然资源和环境特定条件,界定海洋利用的主导功能和使用范畴。 海洋功能区划的原则:自然属性原则、统一效益原则、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备择性原则、可行性原则、超前性原则。 中国的10大海洋功能区:港口航运区、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矿产资源利用区、旅游区、海水资源利用区、海洋能利用区、工程用海区、海洋保护区、特殊利用区、保留区。 第四章 海洋区域经济:在一定的海洋地理单元的空间基础上形成的海洋经济体系。可分为海岸带区域经济,海岛区域经济,专属经济区经济,大陆架区域经济,公海及国际

第八章 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

第八章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

第八章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 一、内容提要 宏观经济模型在宏观总量水平上把握和反映经济运行的全面特征,研究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描述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过程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可用来进行宏观经济的结构分析、政策评价、决策研究和发展预测。本章主要讨论了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理论,并对中西方宏观计量经济模型进行了综述。 本章学习的一个重点是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理论。首先是宏观经济模型的分类,可以按建模方法分类,分为计量经济学模型、投入产出模型、优化模型、经济控制论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等;可以按建模目的分类,分为预测模型、决策模型、专门模型;可以建模范围分类,分为国家模型、地区模型、国家间模型等;可以按时间长度分类,分为季度模型、年度模型和中长期模型等。其次讨论传统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问题,包括基本设定理论与模型设定方法,前者涉及到从经济理论的提出,到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等方面的问题;后者主要讨论了从简单到复杂以及从一般到简单的两类建模方法。再次,从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决策方式、经济核算体系三个方面讨论了影响宏观计量经济模型设定的主要因素。最后讨论了模型的外生性程度的决定、分解性程度的决定以及建模的工作程序。 本章学习的另一个重点是对中西方宏观经济模型的综述。对西方国家的经济模型的发展历程、建立模型的经济理论、模型的规模、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后,着重介绍了美国的一个小型宏观模型——Klein战争间模型与一个中型模型——Klein-Goldberger模型。对中国宏观计量经济模型主要讲述了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并以两个中国不同时期的宏观计量模型为例,描述了模型的总体结构、主要模块的设立以及主要方程的建立及其特征。 二、习题 8-1.解释下列概念: 1)宏观计量经济模型 2)外生性程度

计量经济学答案(第八章)

案例 通过构建虚拟变量,建立了分段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如下: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697.0977 944.8734 -0.737768 0.4673 GNI 0.132616 0.030143 4.399560 0.0002 (GNI-70142.5)*D1 -0.185777 0.111182 -1.670927 0.1067 (GNI-98000)*D2 0.230666 0.110988 2.078301 0.0477 (GNI-184088.6)*D3 -0.273652 0.075943 -3.603403 0.0013 (GNI-251483.2)*D4 0.458678 0.082565 5.555380 0.0000 R-squared 0.965855 Mean dependent var 10428.57 Adjusted R-squared 0.957976 S.D. dependent var 13612.43 S.E. of regression 2790.516 Akaike info criterion 18.89167 Sum squared resid 2.02E+08 Schwarz criterion 19.20911 Log likelihood -304.7126 F-statistic 122.5782 Durbin-Watson stat 2.989812 Prob(F-statistic) 0.000000 可决系数很大,拟合优度很高;F统计量的P值很小,模型显著性很强;T的P值很小,显著性很强,但第二个解释变量的p值较大,只能在0.10水平勉强通过。 8_3 (1)利用excel做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方差分析 差异源SS df MS F P-value F crit 组间 3.05E+08 1 3.05E+08 17.11138 9.91E-05 3.981896 组内 1.21E+09 68 17828696 总计 1.52E+09 69 F值较大,P值很小,城镇和农村这一因素对消费水平有显著影响。 (2) C -378.5949 50.52334 -7.493464 0.0000 X1 1.996761 0.259904 7.682677 0.0000 R-squared 0.997087 Mean dependent var 3441.571 Adjusted R-squared 0.996905 S.D. dependent var 3709.172 S.E. of regression 206.3361 Akaike info criterion 13.57871 Sum squared resid 1362387. Schwarz criterion 13.71202 Log likelihood -234.6274 F-statistic 5477.540 Durbin-Watson stat 0.270419 Prob(F-statistic) 0.000000

宏观经济学 第八章习题答案

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南方医科大学 2010级经济学(医药贸易与管理方向) W洋 1.说明生产要素理论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地位。 解答:第一,从商品的角度来看,微观经济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关于“产品”的理论和关于“要素”的理论。前者讨论产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后者讨论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 第二,产品的理论和要素的理论是相互联系的。特别是,产品理论离不开要素理论,否则就不完全。这是因为,首先,产品理论在讨论产品的需求曲线时,假定了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既定,但并未说明收入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其次,在推导产品的供给曲线时,假定了生产要素的价格既定,但并未说明要素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这两点都与要素理论有关。因此,要素理论可以看成是产品理论的自然延伸和发展。 第三,在西方经济学中,产品的理论通常被看成是“价值”理论,要素理论通常被看成是“分配”理论。产品理论加上要素理论,或者,价值理论加上分配理论,构成了整个微观经济学的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2.试述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 解答:第一,厂商在使用要素时同样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即要求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 第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产品价值”(要素的边际产品和产品价格的乘积),而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等于“要素价格”。于是,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是: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要素价格。 3.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与利润最大化产量原则有何关系? 解答:从表面上看,完全竞争企业(实际上也包括其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似乎有两个不同的决策要做:第一,购买多少要素?这是所谓的“要素需求”问题——使用多少要素才能够使利润达到最大?第二,生产多少产量?这是所谓的“产品供给”问题——生产多少产量才能够使利润达到最大? 实际上,这两个问题是一回事。这是因为在企业的要素需求和产品供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如要减少对要素的需求,则产品供给常常就不得不减少;反之,如要增加对产品的供给,则要素的需求常常又不得不增加。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所谓的生产函数:Q=Q(L)。这里,L为企业使用的要素数量(如劳动),Q为使用要素L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它们通过生产函数而“一一对应”。正是通过生产函数,企业关于使用要素的决策和关于生产产量的决策成为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旦企业决定了购买多少要素,它也就同时决定了应当生产多少产量;同样,一旦企业决定了生产多少产量,它也就同时决定了应当购买多少要素。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讨论企业的生产决策:或者,先求出利润最大化的要素需求量,然后再根据生产函数,由要素的需求量求出相应的产品供给量;或者,先求出利润最大化的产品供给量,然后再根据生产函数,由产品的供给量求出相应的要素需求量。 4.试述完全竞争厂商及市场在存在和不存在行业调整情况下的要素需求曲线。 解答:第一,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随着要素价格的下降,厂商对要素的需求量将增加。 第二,如果不考虑某厂商所在行业中其他厂商的调整,则该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就恰好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 第三,如果考虑该厂商所在行业中其他厂商的调整,则该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将不再与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这是因为随着要素价格的变化,如果整个行业所有厂商都调整自己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习题答案

第八章 一般均衡、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 一、思考题 1.论述交换和生产一般均衡的实现条件。 2.为什么说边际转换率与边际替代率不相等时,资源没有达到有效配置。 3.市场失灵原因有哪些? 4.信息不对称怎样带来市场失灵? 5.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特征是什么? 6.简述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 7.运用实例说明外部效应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政府有哪些对策? 8.试述收入分配均等化政策的内容。 9.政府失灵的含义及其原因? 二、计算题 1.假设某商品的市场需求函数为P Q 101000-=,而成本函数为Q C 40=,试求: (1)若该商品为一垄断厂商生产,则其利润最大时的产量、价格和利润各为多少? (2)要达到帕累托最优,则其产量和价格应各为多少? (3)社会纯福利在垄断性生产是损失了多少? 2.某两企业之间存在外部性,企业1给予企业2造成外部不经济。企业1生产X 产品、 企业2生产Y 产品,各自的成本函数为 212x C = xy y C 222+= x 、y 分别为两企业的产量,企业2的成本受企业1的产量x 的影响。X 、Y 的市场价格分别为 80、60。 (1)假设两企业不对外部性进行交涉,两企业的产量各为多少? (2)假设两企业进行外部性问题交涉,交易成本为0,两企业的产量为多少? (3)在(2)的场合,对企业1的外部不经济有法规及无法规时,两企业如何分配利润? (4)政府为抑制外部不经济,对企业1的生产每单位征收t 的税收,企业各自追求利润最大化,政府税率t 应定为多少? (5)政府向企业1对x 的产量征收每单位t 的税收,而向企业2按每单位x 的产量发放t 的补贴。假设两企业可以无交易成本地自由交涉,那么政府的税收、补贴政策会带来什么影响? 3.某经济由两个个人及一个企业构成。企业雇佣劳动L 以生产x ,生产函数为 2 12L x =

海洋经济学

海洋经济学

第一章 海洋经济的概念P7 海洋经济是人类开发利用及保护海洋资源而形成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 马汉《海权论》P10 主要观点: 1.对海洋的控制权决定海洋国家的根本命运 2.海权依赖于海权体系 3.海军在国力中居第一位 海洋经济学的学科性质P16 1.海洋经济学是一门基础性应用经济学 2.2.海洋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经济学 海洋经济学的研究方法P22 1.唯物辩证法 2.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法 3.归纳和演绎相结合法 4.经济推理法 5.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法 第二章

海洋经济制度划分P27 三个层次:1.海洋生产资料或生产要素所有制 2.海洋产权制度 3.海洋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 海洋所有权制度P28 1.海洋资源占有权制度 2.海洋资源使用权制度 3.海洋资源收益权制度 4.海洋资源处分权制度 海洋资源所有权的三个法律特征 1.所有权权力具有绝对性 2.所有权权力具有排他性 3.所有权是一种完整、充分的物权 海洋产权的基本内容P32 海洋产权界定是指依法划分海洋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使用权等产权归属、明确各类产权主体行驶权利的财产范围及管理权限的一种法律行为。 行政审批P33 代表国家行使法定海洋所有权的管理机构就海洋使用权进行出让的行为

海域使用权P38 1.以海域为客体,依法获取使用特定海域的权利,是排他性的物权之一种 2.以使用、收益和一定程度的处分为内容的用益物权 中国海域使用权制度存在的问题P42 从立法角度来看:1.公法性较强,私法性体现不足 2.对海域使用人的权利规定不够完善 3.在海域使用权的内容方面,物权性尚有不足 从与其它法律之间的角度来看:1.与相关法律之间存在冲突 2.配套法律规定不完善 中国海域使用权制度发展得主要方向P43 为了维护海域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和保障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以物权规范为基础、经济法律规范和行政法律规范为辅助和补充海域使用权法律规范体系

(完整word版)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课后练习答案第八章

微观第八章习题 一、名词解释 引致需求 联合需求 边际产品价值 边际收益产品 边际要素成本 完全竞争要素市场 买方垄断 卖方垄断 二、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产要素的是( D ) A .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才能 B. 农民拥有的土地 C .用于生产的机器厂房 D. 在柜台上销售的服装 2、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在于( ) A.要素的边际成本递减 B.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 C.要素生产的产品的边际效用递减 D.要素参加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减 3、在产品X 市场和要素K 、L 的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 D ) A .X X X P MC MC =,且上升 B .L K L K MP MP P P = C .1L K L K X MP MP P P MC == D .11L K L K X X MP MP P P MC P === 4、对于一个垄断企业(其所处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投入品M 的价格为20元,边际产量为5,产品价格是4元,则这个企业的产量( ) A.未达到利润最大化,应减少产量 B.未达到利润最大化,应扩大产量 C.生产出利润最大化,但是成本未达到最小化 D.在成本最小条件下实现利润最大化产量 5、市场中单个厂商对某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同全体厂商对该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 A.两者是重合在一起的 B.前者较后者平坦 C.前者较后者陡峭 D.无法确定 6、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的产品价格上升时,将引起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 ),从而导致劳动的需求曲线( ) A.降低,右移 B.增加,左移 C.增加,右移 D.降低,左移

经济学基础第8章

【实践训练】 1.课堂实训: 假设一经济社会生产四种产品,它们在2006年和2008年的产量和价格分别如下表所示。试计算: (1)2006年和2008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 答:2006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1.5×25+7.5×50+6.0×40+5.0×30 =37.5+375+240+150=802.5 2008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1.6×30+8.0×60+7.0×50+5.5×35 =48+480+350+192.5=1070.5 (2)如果以2006年作为基年,则2008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多少? 答:2008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1.5×30+7.5×60+6.0×50+5.0×35 =45+450+300+175=970 (3)计算2006-200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2008年的价格比2006年的价格上涨了多少? 答:2006-200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1070.5÷970=1.1036 2008年的价格比2006年的价格上涨了10.36% (二)单项选择题: 1.国内生产总值等于( A )。 A.国民生产总值减本国国民在国外获得的收入加外国国民在本国获得的收入 B.国民生产总值减本国居民国外投资的净收益 C.国民生产总值加本国居民国外投资的净收益 D.国民生产总值加净出口 2.下列产品中应计入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是( A)。 A.当年生产的面包 B.去年生产而在今年出售的衣服 C.一幅古画 D.当年卖出的二手房 3.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小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国外取得的收入(A)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4.“棉布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 C)。 A.一定是对的 B.一定是不对的 C.可能对,也可能不对 D.以上的说法都对 5.个人收入是( B )。 A. 在一定年限内,家庭部门获得的工资总和 B. 在一定年限内,家庭部门获得的收入总和 C. 在一定年限内,家庭部门能获得花费的收入总和 D.国民收入减去家庭未收到的收入加上来自生产的收入 6.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净值之间的差额是( D )。 A.所得税 B.直接税 C.间接税 D.折旧

经济学基础练习题 第八章 企业决策理论

第八章企业决策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完全竞争市场厂商利润最大化条件( A )a A.MR=MC B.MR>MC C.MR

《经济学基础》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经济学概述 一、概念识记 答案详见教材。 二、单项选择 1.C , 2.C , 3.B , 4.A , 5.C , 6.B , 7.D , 8.A , 9.B ,10.D 三、多项选择 1.ABD , 2.AC , 3.AC , 4.AD , 5.ABCD , 6.BCD , 7.ABCD , 8.BCD , 9.ABC ,10.ABC 四、判断 1.×, 2.√, 3.×, 4.√, 5.×, 6.×, 7.×, 8.×, 9.×,10.√ 五、简答 答案详见教材。 六、应用 1.某学生1小时可读8页经济学,或10页心理学,他每天学习8小时。请画出他阅读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写出函数式;分析他多读1页经济学的机会成本。 解:生产可能性曲线如图1.1所示。 2.试分析计算你读大学的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 (1)会计成本计算提示:列出在大学期间发生的与学习相关的明细费用项目及金额,汇总明细项目金额即得读大学的会计成本。 (2)机会成本计算提示:列出因读大学所放弃的各种选择机会,预计各种选择的可能收益,取其中最大值作为读大学的机会成本。

经济学基础 3.有人说,农村人比城里人更愿意多生孩子,请做个小型调查,验证这一说法,并用经济学理论进行解释。 答:一般来说,城里人生养孩子要放弃更高的薪水和升迁机会,生养孩子的机会成本高于农村人。 4.答案略。 5.答案略。 第二章供求与价格理论 一、概念识记 答案详见教材。 二、单项选择 1.B, 2.A, 3.C, 4.A, 5.B, 6.C, 7.B, 8.A, 9.B,10.B 三、多项选择 1.AB, 2.ACD, 3.ABC, 4.AD, 5.BD, 6.AD, 7.BC, 8.ABCD, 9.ABC,10.ABCD 四、判断 1.√, 2.√, 3.√, 4.×, 5.×, 6.×, 7.×, 8.√, 9.×,10.× 五、简答 1~5,答案详见教材。 6.富有弹性的商品,宜用低价策略;缺乏弹性的商品宜用高价策略。 六、应用 1.假设某商品的需求曲线是Q d=30 000-20P,供给曲线是Q s=5 000+5P,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该商品的均衡价格是多少? (2)供求平衡时,该商品的销量是多少? (3)若政府规定该商品的最高限价是400元/吨,这将对该商品的供求关系产生什么影响?影响程度有多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