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课标Ⅱ物理高考试题(含答案 )

2017年新课标Ⅱ物理高考试题(含答案 )
2017年新课标Ⅱ物理高考试题(含答案 )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卷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

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如图,一光滑大圆环固定在桌面上,环面位于竖直平面内,在大圆环上套着一个小环。小环由大圆环的最高点从静止开始下滑,在小环下滑的过程中,大圆环对它的作用力 A .一直不做功 B .一直做正功 C .始终指向大圆环圆心 D .始终背离大圆环圆心

15.一静止的铀核放出一个α粒子衰变成钍核,衰变方程为He Th U 4

2234902389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衰变后钍核的动能等于α粒子的动能

B .衰变后钍核的动量大小等于α粒子的动量大小

C .铀核的半衰期等于其放出一个α粒子所经历的时间

D .衰变后α粒子与钍核的质量之和等于衰变前铀核的质量

16.如图,一物块在水平拉力F 的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保持F 的大小不变,而方向与水平方向成60°角,物块也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A .32-

B .

6

3 C .33 D .2

3

17.如图,半圆形光滑轨道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半圆的直径与地面垂直。一小物块以速度v 从轨道下端滑

入轨道,并从轨道上端水平飞出,小物块落地点到轨道下端的距离与轨道半径有关,此距离最大时对应的轨道半径为(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

A .g

162

v

B .g

82

v

C .

g

42

v D .

g

22

v 18.如图,虚线所示的圆形区域内存在一垂直于纸面的匀强磁场,P 为磁场边界上的一点。大量相同的带电粒子以相同的速率经过P 点,在纸面内沿不同方向射入磁场。若粒子射入速率为v 1,这些粒子在磁场边界的出射点分布在六分之一圆周上;若粒子射入速率为v 2,相应的出射点分布在三分之一圆周上。不计重力及带电粒子之间 的相互作用。则v 1:v 2为 A .3:2 B

.2:

1

a

b d

c 图(a )

0-0图(b )

图(a )

图(b )

C .3:1

D .3:2

19.如图,海王星绕太阳沿椭圆轨道运动,P 为近日点,Q 为远日点,M 、N 为轨道短轴的两个端点,运行的周期为T 0。若只考虑海王星和太阳之间的相互作用,则海王星在从P 经M 、Q 到N 的运动过程中 A .从P 到M 所用的时间等于T 0/4 B .从Q 到N 阶段,机械能逐渐变大 C .从P 到Q 阶段,速率逐渐变小

D .从M 到N 阶段,万有引力对它先做负功后做正功

20.两条平行虚线间存在一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方向与纸面垂直。边长为0.1 m 、总电阻为0.005 Ω的正方形导线框abcd 位于纸面内,cd 边与磁场边界平行,如图(a )所示。已知导线框一直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cd 边于t =0时刻进入磁场。线框中感应电动势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b )所示(感应电流的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时,感应电动势取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0.5 T

B .导线框运动速度的大小为0.5 m/s

C .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

D .在t =0.4 s 至t =0.6 s 这段时间内,导线框所受的安培力大小为0.1 N

21.某同学自制的简易电动机示意图如图所示。矩形线圈由一根漆包线绕制而成,漆包线的两端分别从线圈的一组对边的中间位置引出,并作为线圈的转轴。为了使电池与两金属支架连接后线圈能连续转动起来,该同学应将 A .左、右转轴下侧的绝缘漆都刮掉 B .左、右转轴上下两侧的绝缘漆都刮掉

C .左转轴上侧的绝缘漆刮掉,右转轴下侧的绝缘漆刮掉

D .左转轴上下两侧的绝缘漆都刮掉,右转轴下侧的绝缘漆刮掉

三、非选择题:共174分。第22~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3~38题为选考题,考生

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29分。 22.(6分)

某同学研究在固定斜面上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使用的器材有:斜面、滑块、长度不同的矩形挡光片、光电计时器。

实验步骤如下:

图(c )

图(a ) 图(b )

z

①如图(a ),将光电门固定在斜面下端附近;将一挡光片安装在滑块上,记下挡光片前端相对于斜面的位置,令滑块从斜面上方由静止开始下滑;

②当滑块上的挡光片经过光电门时,用光电计时器测得光线被挡光片遮住的时间?t ;

③用?s 表示挡光片沿运动方向的长度(如图(b )所示),v 表示滑块在挡光片遮住光线的?t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大小,求出v ;

④将另一挡光片换到滑块上,使滑块上的挡光片前端与①中的位置相同,令滑块由静止开始下滑,重复步骤②、③;

⑤多次重复步骤④;

⑥利用实验中得到的数据作出v -?t 图,如图(c )所示。

完成下列填空:

(1)用a 表示滑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用v A 表示挡光片前端到达光电门时滑块的瞬时速度大小,则v 与v A 、a 和?t 的关系式为v = 。

(2)由图(c )可求得,v A = cm/s ,a = cm/s 2。(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23.(9分)

某同学利用如图(a )所示的电路测量一微安表(量程为100 μA ,内阻大约为2 500 Ω)的内阻。可使用的器材有:两个滑动变阻器R 1、R 2(其中一个阻值为20 Ω,另一个阻值为2 000 Ω);电阻箱R z (最大阻值为99 999.9 Ω);电源E (电动势约为1.5 V );单刀开关S 1和S 2。C 、D 分别为两个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1)按原理图(a )将图(b )中的实物连线。

s 0

挡板

(2)完成下列填空:

①R 1的阻值为 Ω(填“20”或“2 000”)。

②为了保护微安表,开始时将R 1的滑片C 滑到接近图(a )中的滑动变阻器的 端(填“左”或“右”)对应的位置;将R 2的滑片D 置于中间位置附近。

③将电阻箱R z 的阻值置于2 500.0 Ω,接通S 1。将R 1的滑片置于适当位置,再反复调节R 2的滑片D 的位置。最终使得接通S 2前后,微安表的示数保持不变,这说明S 2接通前B 与D 所在位置的电势 (填“相等”或“不相等”)。

④将电阻箱R z 和微安表位置对调,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发现将R z 的阻值置于2 601.0 Ω时,在接通S 2前后,微安表的示数也保持不变。待测微安表的内阻为 Ω(结果保留到个位)。

(3)写出一条提高测量微安表内阻精度的建议: 。 24.(12分)

为提高冰球运动员的加速能力,教练员在冰面上与起跑线距离s 0和s 1(s 1

(1)冰球与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2)满足训练要求的运动员的最小加速度。

25.(20分)

如图,两水平面(虚线)之间的距离为H ,其间的区域存在方向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自该区域上方的A 点将质量为m 、电荷量分别为q 和–q (q >0)的带电小球M 、N 先后以相同的初速度沿平行于电场的方向射出。小球在重力作用下进入电场区域,并从该区域的下边界离开。已知N 离开电场时的速度方向竖直向下;M 在电场中做直线运动,刚离开电场时的动能为N 刚离开电场时动能的1.5倍。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求

(1)M 与N 在电场中沿水平方向的位移之比; (2)A 点距电场上边界的高度; (3)该电场的电场强度大小。

(二)选考题:共45分。请考生从2道物理题、2道化学题、2道生物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

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33.[物理——选修3–3](15分)

(1)(5分)如图,用隔板将一绝热汽缸分成两部分,隔板左侧充有理想气体,隔板右侧与绝热活塞之间是真空。现将隔板抽开,气体会自发扩散至整个汽缸。待气体达到稳定后,缓慢推压活塞,将气体压回到原来的体积。假设整个系统不漏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选对1个得2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5分;每选错1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

A .气体自发扩散前后内能相同

B .气体在被压缩的过程中内能增大

C .在自发扩散过程中,气体对外界做功

D .气体在被压缩的过程中,外界对气体做功

E .气体在被压缩的过程中,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不变

(2)(10分)一热气球体积为V ,内部充有温度为T a 的热空气,气球外冷空气的温度为T b 。已知空气在1个大气压、温度T 0时的密度为ρ0,该气球内、外的气压始终都为1个大气压,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

(i )求该热气球所受浮力的大小; (ii )求该热气球内空气所受的重力;

(iii )设充气前热气球的质量为m 0,求充气后它还能托起的最大质量。 34.[物理——选修3–4](15分)

(1)(5分)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用绿色激光照射在双缝上,在缝后的屏幕上显示出干涉图样。若要增大干涉图样中两相邻亮条纹的间距,可选用的方法是________(选对1个得2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5分;每选错1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

A .改用红色激光

B .改用蓝色激光

C .减小双缝间距

D .将屏幕向远离双缝的位置移动

E .将光源向远离双缝的位置移动

(2)(10分)一直桶状容器的高为2l ,底面是边长为l 的正方形;容器内装满某种透明液体,过容器中心轴DD ′、垂直于左右两侧面的剖面图如图所示。容器右侧内壁涂有反光材料,其他内壁涂有吸光材料。在剖面的左下角处有一点光源,已知由液体上表面的D 点射出的两束光线相互垂直,求该液体的折射率。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答案

二、选择题

14.A 15.B 16.C 17.B 18.C 19.CD 20.BC 21.AD 三、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22.

(1)

v =A v +

2

a t (2)52.1 16.3 23.

(1)连线如图。

(2)①20

②左 ③相等 ④2 550

(3)调节R 1上的分压,尽可能使微安表接近满量程

24.(1)设冰球的质量为m ,冰球与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由动能定理得 μ-mg 0s =12 m 21v -12

m 2

0v ① 解得

μ=22

0120

v v gs - ②

(2)冰球到达挡板时,满足训练要求的运动员中,刚好到达小旗处的运动员的加速度最小。设这种情况下,冰球和运动员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1a 和2a ,所用的时间为t ,由运动学公式得

20v -2

1v =21a 0s ③ 0v -1v =1a t ④ 1s =1

2

2a 2t ⑤ 联立③④⑤式得

2a =21102

()2s v v s ⑥ 25.

(1)设小球M 、N 在A 点水平射出的初速度大小为0v ,则它们进入电场时的水平速度仍然为0v 。M 、N 在电场中运动的时间t 相等,电场力作用下产生的加速度沿水平方向,大小均为a ,在电场中沿水平方向的位移分别为1s 和2s 。由题给条件和运动学公式得 0v -at =0 ①

1s =0v t +1

2a 2t ②

2s =0v t -1

2

a 2t ③

联立①②③式得

1

2

s s =3 ④

(2)设A 点距电场上边界的高度为h ,小球下落h 时在竖直方向的分速度为v y ,由运动学公式

= 2gh ⑤

H = v y t + ⑥

M 进入电场后做直线运动,由几何关系知

= ⑦

联立①②⑤⑥⑦式可得

h =H ⑧

(3)设电场强度的大小为E ,小球M 进入电场后做直线运动,则

=

设M 、N 离开电场时的动能分别为E K1、E K2,由动能定理得

E K1 =

+mgH + qEs 1 ⑩

E K2 = +mgH –qEs 2 ○

11 由已知条件 E K1=1.5E K2 ○12 联立④⑤⑦⑧⑨○11○12式得

E =

13 33. [物理——选修3-3]

(1)ABD (2)

(i )设1个大气压下质量为m 的空气在温度T 0时的体积为V 0,密度为

00

=

m

ρV ①

在温度为T 时的体积为V T ,密度为

()=

T

m

ρT V ②

由盖·吕萨克定律得

00=T V V

T T

联立①②③式得

()=T ρT ρT

气球所受到的浮力为

()=b f ρT gV

联立④⑤式得

b

=

T f Vg ρT ⑥

(ii )气球内热空气所受的重力为

a ()G =ρT Vg

联立④⑦式得

a

G =T Vg ρT ⑧

(iii )设该气球还能托起的最大质量为m ,由力的平衡条件得

0=--mg f G m g

联立⑥⑧⑨式得

0b a

11

00(

)=--m V ρT m T T ⑩

34. [物理——选修3-4]

(1)ACD

(2)设从光源发出直接射到D 点的光线的入射角为i 1,折射角为r 1。在剖面内作光源相对于反光壁的镜像对称点C ,连接C 、D ,交反光壁于E 点,由光源射向E 点的光线,反射后沿ED 射向D 点。光线在D 点的入射角为i 2,折射角为r 2,如图所示。设液体的折射率为n ,由折射定律有

n sin i 1 = sin r 1 ① n sin i 2 = sin r 2

由题意知

r 1 + r 2 = 900

联立①②③式得

222

12

1

=

sin +sin n i i ④

由几何关系可知

1sin =

1=

l i ⑤

2sin =

335

=

l i ⑥

联立④⑤⑥式得

n = 1.55

新课标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最新版)

新课标高中物理公式汇编 一、力学公式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 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3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 F=θCOS F F F F 212 2212++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α角: tg α=F F F 212sin cos θθ +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0 或∑F x =0 ∑F y =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 (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ρVg (注意单位) 7、 万有引力: F=G m m r 12 2 (1). 适用条件 (2) .G 为万有引力恒量 (3) .在天体上的应用:(M 一天体质量 R 一天体半径 g 一天体表面重力 1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物理试卷(新课标1)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物理试卷(新课标Ⅰ)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5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第6~8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3分)将质量为1.00kg的模型火箭点火升空,50g燃烧的燃气以大小为600m/s 的速度从火箭喷口在很短时间内喷出.在燃气喷出后的瞬间,火箭的动量大小为(喷出过程中重力和空气阻力可忽略)() A.30kg?m/s B.5.7×102kg?m/s C.6.0×102kg?m/s D.6.3×102kg?m/s 2.(3分)发球机从同一高度向正前方依次水平射出两个速度不同的乒乓球(忽略空气的影响).速度较大的球越过球网,速度度较小的球没有越过球网;其原因是() A.速度较小的球下降相同距离所用的时间较多 B.速度较小的球在下降相同距离时在竖直方向上的速度较大 C.速度较大的球通过同一水平距离所用的时间较少 D.速度较大的球在相同时间间隔内下降的距离较大 3.(3分)如图,空间某区域存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电场方向竖直向上(与纸面平行),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三个带正电的微粒a,b,c电荷量相等,质量分别为m a,m b,m c.已知在该区域内,a在纸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b在纸面内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c在纸面内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m a>m b>m c B.m b>m a>m c C.m c>m a>m b D.m c>m b>m a 4.(3分)大科学工程“人造太阳”主要是将氘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用来发电, 氘核聚变反应方程是:H+H→He+n,已知H的质量为2.0136u,He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总结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总结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总结(新人教版)】 必修部分:(必修 1、必修2)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9、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

2017年高考试题大气部分

【2017全国卷I】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2.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3.该地可能位于 A.吉林省B.河北省C.山西省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答案】1.B 2.C 3.D 【解析】 1.四条曲线分别是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首先膜内有保温作用,应高于当地的实际温度。排除③④。枯雪年,降水少,总体温度低,昼夜温差大。丰雪年降水多,云层厚温差小,所以选②。 2.由上题判断可知,①表示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②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③表示丰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④表示枯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由图可知,①②两曲线上下差异大,③④两曲线上下差异小,故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不一致。材料给的是平均气温,不是最低气温。 3.由图表可知,该地寒冷期最低气温可以接近-16℃,说明地理位置上较靠北,可能为华北北部、东北或西北;该地达到一日之内温度最高的时间是北京时间16时左右,而当地时间应为14时左右,且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的日平均气温达到-16℃左右,所以应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即该地可能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考点:影响气温日变化和日较差大小的因素;经度与地方时。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经度的确定,地方时的计算,一天中气温最高一般位于午后2点左右,当地地方时14点,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北京时间为16点左右,可知该地与北京的经度差30°,即该地大致位于东经90°,由此可以大致确定该地的地理位置。

2017年高考物理试卷(全国二卷)(含超级详细解答)

2017年高考物理试卷(全国二卷) 一.选择题(共5小题) 第1题第3题第4题第5题 1.如图,一光滑大圆环固定在桌面上,环面位于竖直平面内,在大圆环上套着一个小环,小环由大圆环的最高点从静止开始下滑,在小环下滑的过程中,大圆环对它的作用力() A.一直不做功B.一直做正功 C.始终指向大圆环圆心D.始终背离大圆环圆心 2.一静止的铀核放出一个α粒子衰变成钍核,衰变方程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衰变后钍核的动能等于α粒子的动能 B.衰变后钍核的动量大小等于α粒子的动量大小 C.铀核的半衰期等于其放出一个α粒子所经历的时间 D.衰变后α粒子与钍核的质量之和等于衰变前铀核的质量 3.如图,一物块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保持F 的大小不变,而方向与水平面成60°角,物块也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A.2﹣B.C.D. 4.如图,半圆形光滑轨道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半圆的直径与地面垂直,一小物块以速度v从轨道下端滑入轨道,并从轨道上端水平飞出,小物块落地点到轨道下端的距离与轨道半径有关,此距离最大时对应的轨道半径为(重力加速度为g)() A. B.C.D. 5.如图,虚线所示的圆形区域内存在一垂直于纸面的匀强磁场,P为磁场边界

上的一点,大量相同的带电粒子以相同的速率经过P点,在纸面内沿不同方向射入磁场,若粒子射入的速率为v1,这些粒子在磁场边界的出射点分布在六分之一圆周上;若粒子射入速率为v2,相应的出射点分布在三分之一圆周上,不计重力及带电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则v2:v1为() A.:2 B.:1 C.:1 D.3: 二.多选题(共5小题) 6.如图,海王星绕太阳沿椭圆轨道运动,P为近日点,Q为远日点,M,N为轨道短轴的两个端点,运行的周期为T0,若只考虑海王星和太阳之间的相互作用,则海王星在从P经M,Q到N的运动过程中() A.从P到M所用的时间等于B.从Q到N阶段,机械能逐渐变大C.从P到Q阶段,速率逐渐变小 D.从M到N阶段,万有引力对它先做负功后做正功 7.两条平行虚线间存在一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方向与纸面垂直.边长为0.1m、总电阻为0.005Ω的正方形导线框abcd位于纸面内,cd边与磁场边界平行,如图(a)所示.已知导线框一直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cd边于t=0时刻进入磁场.线框中感应电动势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b)所示(感应电流的方向为顺时针时,感应电动势取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6题第7题 A.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0.5 T B.导线框运动速度的大小为0.5m/s C.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 D.在t=0.4s至t=0.6s这段时间内,导线框所受的安培力大小为0.1N 8.某同学自制的简易电动机示意图如图所示.矩形线圈由一根漆包线绕制而成,漆包线的两端分别从线圈的一组对边的中间位置引出,并作为线圈的转轴.将线圈架在两个金属支架之间,线圈平面位于竖直面内,永磁铁置于线圈下方.为了使电池与两金属支架连接后线圈能连续转动起来,该同学应将()

2017年高考全国1卷物理试题(含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 理科綜合能力測試 二、選擇題:本題共8小題,每小題6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の四個選項中,第14~17題只有一項符 合題目要求,第18~21題有多項符合題目要求。全部選對の得6分,選對但不全の得3分,有選錯の得0分。 14.將質量為1.00kg の模型火箭點火升空,50g 燃燒の燃氣以大小為600 m/s の速度從火箭噴口在很短時間 內噴出。在燃氣噴出後の瞬間,火箭の動量大小為(噴出過程中重力和空氣阻力可忽略) A .30kg m/s ? B .5.7×102kg m/s ? C .6.0×102kg m/s ? D .6.3×102kg m/s ? 15.發球機從同一高度向正前方依次水平射出兩個速度不同の乒乓球(忽略空氣の影響)。速度較大の球越 過球網,速度較小の球沒有越過球網,其原因是 A .速度較小の球下降相同距離所用の時間較多 B .速度較小の球在下降相同距離時在豎直方向上の速度較大 C .速度較大の球通過同一水平距離所用の時間較少 D .速度較大の球在相同時間間隔內下降の距離較大 16.如圖,空間某區域存在勻強電場和勻強磁場,電場方向豎直向上(與紙面平行),磁場方向垂直於紙面 向裏,三個帶正電の微粒a ,b ,c 電荷量相等,質量分別為m a ,m b ,m c ,已知在該區域內,a 在紙面內做勻速圓周運動,b 在紙面內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c 在紙面內向左做勻速直線運動。下列選項正確の是 A .a b c m m m >> B .b a c m m m >> C .a c b m m m >> D .c b a m m m >> 17.大科學工程“人造太陽”主要是將氚核聚變反應釋放の能量用來發電,氚核聚變反應方程是 2 2311 120H H He n ++→,已知21H の質量為2.0136u ,32He の質量為3.0150u ,10n の質量為1.0087u ,1u =931MeV/c 2。氚核聚變反應中釋放の核能約為 A .3.7MeV B .3.3MeV C .2.7MeV D .0.93MeV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改革创新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改革创新 摘要:物理一直以来都是高中生认知能力与学习兴趣趋向偏向两个极端的学科,学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从基本概念、兴趣以及抽象理念等内容中产生畏难 以及倦怠情绪。对此,笔者结合实践研究,就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改革创新 做细致研究;创设情境、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致,提高教学有效性展 开分析。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改革 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处于两极分化的状态,学生在对物理知识 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晦涩的物理概念、还是抽象的理念,或是从学生对物理的 学习兴趣上来看,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不高、甚至产生排斥心理与厌学心理。教 师应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遵循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对物理教学展开深入创新型 的教学研究与探索。激发学生对高中物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时效性。 一、新课标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在学生的眼中老师一直是高高在上的,使学生与老师之间很难建立平等,和 谐的关系,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另一种的学习模式打破这种观念,比如:老师在授 课时与学生多一些互动,多一些表扬的话语,眼神的交流等。这样使学生更容易 从心里和思想上赞同老师的教学,主动的投入学习中。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具有 一定的难度,在新课程改革中针对高中物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贯彻落实与现 代的教学模式相统一,以实验为基础进行研究,发现问题并解决,就需要我们的 物理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来研究物理的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该理念中包含这现代教育的特点,并对高中物理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在高中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凸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在掌握与认知与高中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上,提 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新课标要求,要在高中物理的实际 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团结协作以及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构建物 理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参与热情。对程序化教学模式加以利用,增强 学生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加强对实践课的探究,逐步培 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 二、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创新方法 教学模式是教师在教学经验的总结基础上所构建的,由一系列教学策略与方 式组成的,具有一定程度普适性的程序。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学生 发展情况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为核心灵活组织教学策略,通过构成适合课程教学 的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才能真正构建物理学科的高效课堂。 (一)采取情境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当情境的作用被教学内容取代而不那么明显甚至消失时,课堂将重新进入“讲 授式”模式,则不利于提高教学策略。笔者认为,为了延长情境教学模式的策略,教师应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融入到物理学科中的情境教学中去,使学生在情境的 渲染下,以较高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的较为自由、活泼的学习氛围中,可大大提升教学效率,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情境教学法是教学 研究中最常提及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教学内容为基础进行一定的情境设置,使 学生能通过情境迅速进入到课堂范围中,继而跟随教师引导开展学习活动。情境 教学模式有利于改变传统“讲授式”课堂的沉闷气氛,以趣味性的形式可达到激发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一卷(含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面授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设计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页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新课标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最新版)

新课标高中物理公式汇编 、力学公式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 3、求F 1、F 2两个共点力 的合力的公式: F = F 12 F 22 2F 1F 2COS TI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角: F 2sin 日 tg :■= F 1 + F 2 cos 。 注意:(1)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2017年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二)选修Z课程 l.《选修1一1》 本模块是选修模块。由“曲线运动与宇宙探索”“动量与碰撞现象”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三个主题组成。 1.1曲线运动与宇宙探索 内容标准 1.1.1经历实验研究平抛运动的过程,能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 出平抛运动的规律。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能体会将复杂运动分解为简单运动的物理思想。能关注并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抛体运动。 例1分别以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位移为横坐标和纵坐标,描绘做抛体运动物体的轨迹。 1. 1. 2会用线速度、角速度、周期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知道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了解生产生活中离心现象产生的原因。 例2探究为什么公路拐弯处路面有一定的倾斜度。 l.} 1. 3通过史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知道万有引力定律。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例3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海王星等事实,说明科学定律的作用。 例4了解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对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1. 1. 4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例5了解经典力学对航天技术发展的重大贡献。 1. 1. 5会用洛仑兹力定量分析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圆周运动。了解电子束的磁偏转原理以及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例b观察阴极射线在磁场中的偏转。 例7了解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 1. 1. 6初步了解广义相对论的几个主要观点以及主要观测证据。关注宇宙学研究的新进展。 活动建议 C} )通过查找资料,对比炮弹的实际弹道与理想抛物线的差异, 尝试做出解释。 C2)收集资料,探讨自行车拐弯时受到的向心力。 C3)观看有关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的录像片。 C4)收集我国和世界航天事业发展历史和前景的资料,写出调查 报告。 C5)阅读有关相对论的科普书刊,在同学中举办小型讨论会。 Cb)观看有关宇宙起源的科教电视片,了解宇宙的演化与发展。1. 2动量与碰撞现象 内容标准 1. 2. 1经历探究碰撞规律的实验过程,初步形成系统和守恒的概念。

2017年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专辑编者按:2018年1月,教育部 印发了语文等14门学科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并将于今年秋季 开始执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文本结构、内容及其实施要求等 方面进行了哪些改进和完善?其主要的变化有哪些?这些变化基于什么样的 教育现实展开,凝结着修订组什么样的教育思考?这些变化又将对今后的高中 各科教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促进读者深入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标(2017年版),我刊约请包括课标修订组负责人、核心成员等在内的专家学者 对各学科课标进行了分析解读。 实现物理课程功能促成学生素养发展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问题探讨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组负责人/廖伯琴 莆田第一中学/陈国文 2017年版”)。整体上看,高中课标2017年版进一步强化了物理学科的育人功能,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均明显增强。高中课标2017年版公 布后,莆田第一中学陈国文老师第一时间研读、梳理出一线教师关注的若干问题。以下是陈国文老师与廖伯琴教授的对话整理。 问题1:高中课标2017年版有哪些亮点? 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组对2003年由教育部颁布的《普 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统称“高中课标实验版”)进行修订, 总体讲,修订后的高中课程标准有以下变化。 一是凝练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凸显物理课程的育人功能。根据国际比较、国内调研,以及关于物理课程功能的探索等,修订组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讨论,凝练出的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含“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其中“物理观念”含有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及能量观念;“科学思维”含有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要素;“科学探究”含有问题、证据、解释、交流要素;“科学态度与责任”含有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社会责任要素。 二是优化高中课程结构,注重课程基础性、系统性与选择性。本次修订既注重课程的基础性,为全体学生发展、国民科学素养提升设计必修课程,又注重课程的系统性与选择性,为国家物理人才的培养、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设计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高中物理必修课程由必修1、必修2和必修3构成,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学生学完必修课程可参加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选择性必修课程由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和选择性必修3构成,是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要 求选择学习的课程,对那些拟参加物理学科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学生则是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由选修1、选修2和选修3构成,分别侧重物理学与社会 发展、物理学与技术应用及近代物理学初步等方面的内容,由学校或地方自主开

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发表时间:2012-06-08T10:27:50.887Z 来源:《学习方法报·理化教研周刊》2012年第38期供稿作者:袁玉阔[导读]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高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云南省宣威市第七中学袁玉阔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高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主要应在以下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1. 在教学设计的立意上要有新的突破 在新课程改革中,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又把它具体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由于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渠道,因此,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真正成为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场所和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必须突破单纯以双基来立意的目标,本着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高度责任感,从三个维度来全面构思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首先,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思,要以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条目为依据,以所用教材的相关内容为参照。在“知识与技能”维度,不仅要关注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物理学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注意把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物理探究的重要意义、物理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物理学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独特角度和物理学思考并解决问题的典型思路等纳入教学内容中。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把揭示大自然的奇妙与和谐、展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和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等纳入教学内容中。 其次,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教师本人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学校的现实条件为基础。在“知识与技能”维度,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技能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接受逻辑和心理特点,有度有序地安排教学活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运用实验方法、模型方法和数学工具来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讨论、交流、合作;还要让学生通过物理课程,来学习如何计划并调控自己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的学习过程,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注意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他们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清;鼓励他们主动与他人合作,并通过合作学习来培养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团队精神。 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不是互相孤立而是有机统一的,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分别操作。这是因为就课堂教学而言,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既涵盖了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和重点内容,又针对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薄弱环节,体现了物理教学的完整性;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健全的人格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健全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如果课堂教学只偏重培养人格中与认知有关的部分而忽视其他部分培养,就可能会导致学生完整人格的解体和内心世界和谐的破坏,其结果必然严重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以更高的立意,从三个维度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力求在教学中把三维目标的各项要求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亲身经历与体验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2. 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要有新的突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被看成是单纯的认知体。在教学活动刚开始甚至尚未开始就被人为地划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学生在学业成绩上呈现出的个别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素质差异造成的结果,课堂教学对于这种差异的改善作用极小或完全不起作用。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只能按正态分布原理,以全班学生的平均水平为基准,根据中等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计和实施教学,不难预料这必然会导致有人“吃不了”、有人“吃不饱”的状况。这种不顾学生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只管把既定的知识甚至仅限于与应试考试有关的知识进行教学,完全背离了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 新课程改革所遵循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单纯的认知体,而是富有朝气和生命活力的完整的人。因为包括教学在内的“任何一种活动,人都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和投入,而不只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参与和投入”。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一模一样的,也不是一个仅以年级或班级为标志的抽象群体,而是一群具有多元智能和独特个性的具体的人。第三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容器式的被动接受体,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性的学习主体。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要求教师应当立足于每一位学生当前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全面把握学生成长的各个要素,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指导策略,科学而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力求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有新的突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营造宽松的、和谐的良好氛围,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景,着眼于使全体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出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因为教师的职责应是面向全体学生,启动他们每一个人的内在动力,为他们提供学习成功的适当条件,引导并帮助他们把潜在的能力变成现实的水平,促进他们素质的协调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3. 在教学评价的制度上要有新的突破 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手段,其导向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既然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就必须认真研究用考试这一标准来评价物理教学,到底要考什么和怎么考才是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以往的考试,主要是针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所进行的单项测量,由于这种考试过分强化选拔功能,有时甚至成了决定师生命运的唯一指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强调评价的选拔功能”,而且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还要从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不仅要做终结性评价,还要做过程性评价;不仅有书面考试式的评价,还有动手操作式的评价;不仅是教师评价学生,还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等。 这就要求教师、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共同努力,在包括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形式、评价结果及其管理等在内的整个评价制度上寻求新的突破。同时,由于教育教学评价具有特殊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它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只有这样,评价制度的变革乃至于整个新课程改革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pdf 新课标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pdf 新课标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物理是高中教学的重要课程,考生在高中物理备考中要特别关注哪些知识点?如何有针对性地弥补薄弱环节?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高中新课标物理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新课标高中物理知识点 知识点:力和运动 受力分析、物体的平衡及其条件,是每年必考知识点。 预计在2014年高考中,本专题内容仍然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从近几年的试题难度看,本专题单独命题,难度可能不大,重在对基础知识与基本应用的考查,其中卫星导航、航天工程、宇宙探测、体育运动、科技与生活热点

问题要特别关注。 知识点:动量和能量 安徽省高考对本专题的知识点考查频率非常高,每年必考,对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考查难度较大。 “动量和能量观点是贯穿整个物理学最基本的观点,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普遍适用的基本规律,涉及面广、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多年的压轴题均与本专题知识有关。”杨坤预计,在2014年高考中,会继续延续近两年的命题特点,一种可能是以功——功率、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为考查热点,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规律的掌握情况和初步应用的能力。另一种可能是与牛顿运动定律、曲线运动、电场和电磁感应等知识综合起来考查,题型以计算题为主。考题紧密联系生产生活、现代科技等问题,如传送带的功率消耗、站台的节能设计、弹簧中的能量、碰撞中的

动量守恒问题等。 知识点: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 从历年来试题的难度上看,大多属于中等难度和较难的题,考题常以科学技术的具体问题为背景,考查从实际问题中获取并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算题主要考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和在复合场中的运动,特别是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组合场中的运动,涉及运动轨迹的几何分析和临界分析,考查的可能性较大。 “2014年高考理综物理试题仍将突出对电场和磁场中运动的考查,考查形式既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计算题,选择题用来考查场的描述和性质、场力。” 杨坤分析,计算题主要考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和在复合场中的运动,特别是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组合场中的运动,涉及运动轨迹的几何分析和临界分析,考查的可能性较大。其中

(完整版)2017年全国高考物理3试卷及答案

2017·全国卷Ⅲ(物理) 14.D5、E2[2017·全国卷Ⅲ] 2017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完成了首次交会对接,对接形成的组合体仍沿天宫二号原来的轨道(可视为圆轨道)运行.与天宫二号单独运行时相比,组合体运行的( ) A .周期变大 B .速率变大 C .动能变大 D .向心加速度变大 14.C [解析] 由天体知识可知T =2πR R GM ,v =GM R ,a =GM R 2,半径不变,周期T 、速率v 、加速度a 的大小均不变,故A 、B 、D 错误.速率v 不变,组合体质量m 变大,故动能E k =1 2 m v 2变大,C 正确. 15.L1[2017·全国卷Ⅲ] 如图所示,在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有一U 形金属导轨,导轨平面与磁场垂直.金属杆PQ 置于导轨上并与导轨形成闭合回路PQRS ,一圆环形金属线框T 位于回路围成的区域内,线框与导轨共面.现让金属杆PQ 突然向右运动,在运动开始的瞬间,关于感应电流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 A .PQRS 中沿顺时针方向,T 中沿逆时针方向 B .PQRS 中沿顺时针方向,T 中沿顺时针方向 C .PQRS 中沿逆时针方向,T 中沿逆时针方向 D .PQRS 中沿逆时针方向,T 中沿顺时针方向 15.D [解析] 金属杆PQ 突然向右运动,则其速度v 方向向右,由右手定则可得,金属杆PQ 中的感应电流方向由Q 到P ,则PQRS 中感应电流方向为逆时针方向.PQRS 中感应电流产生垂直纸面向外的磁场,故环形金属线框T 中为阻碍此变化,会产生垂直纸面向里的磁场,则T 中感应电流方向为顺时针方向,D 正确. 16.E1、E2[2017·全国卷Ⅲ] 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 、长度为l 的均匀柔软细绳PQ 竖直悬挂.用外力将绳的下端Q 缓慢地竖直向上拉起至M 点,M 点与绳的上端P 相距1 3l .重力加 速度大小为g .在此过程中,外力做的功为( )

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探究

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13-07-05T14:52:59.843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3年6月上供稿作者:吴书平 [导读] 学生从“看”到“想”,进行抢答,不仅从直观启发中掌握了知识,也使思维的速度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吴书平 〔摘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养成创新精神的一大要素,本文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实际,通过具体例子探讨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从“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培养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从事物的反面提出问题”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质疑,并通过培养学生质疑来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关键词〕课改教学高中物理教育研究 课改之道荆棘满布,教改之路在责骂声中艰难跋涉通过实践,新课改势在必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并可中华民族整体素质。首先,新教材有着很强大的优势。最突出一点是新教材更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降低了高中物理的入学门槛。 1 划分能力培养阶段及目标 1.1 能力培养阶段划分。根据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物理课的教学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个个击破的教学原则,整个高中物理能力培养可分为过渡阶段、正常阶段、提高阶段、完善阶段四个阶段完成。 1.2 具体培养的目标。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系统地划分、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难点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习题结构梯形化———基、中、难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思路,强化联系,加深理解。复习方法多样化———在研究知识、研究学生、精选习题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 2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 2.1 课堂恐惧心理,惧怕提问。 2.1.1 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不深入。有的学生学习物理还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的上,对物理概念、规律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和透彻理解,无法把发现的现象和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并提出质疑。象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上常常是没什么问题可提,或者只能提一些很简单、很肤浅的问题。 2.1.2 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质疑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有的学习惯于接受已有的现象和事实,缺乏敏锐的洞察力,懒于把已有的现象和其他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所以提不出什么问题。 2.1.3 心理因素方面的原因。性格内向的学生不着于与人交流,害怕提问题;缺乏自信的学生羞于向老师提问题,他们害怕所提问题太简单而被人嘲笑,因此,虽然有问题,但宁愿闷在心里,不肯向老师或同学提问。 2.2 突破自我,大胆提问。不管是课内还是在课外,只要有对物理现象或作业练习中有问题,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来。例如,我在进行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的传播”教学时,先让学生猜想:“光的传播路线怎样”、“你平时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吗”、 “怎样才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对于学生大胆的猜测和疑问要积极充分地给予肯定,即使有些问题是错误的,或者提出的问题是很粗浅的,很“愚蠢”的,我们也要好好地珍惜它们,积极给予解答,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决不可嘲讽打击,伤害学生的自尊。同时,应该告诉学生提出质疑、解答质疑是一个人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并力求建筑答案。 3 教学与生活的结合 3.1 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知识。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有时,一个很平常的现象包涵了深奥的物理规律。例如,牛顿是在观察苹果落地这一现象后,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他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就是因为他对身边一个极为普通的现象观察后,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思考这个现象,提出问题,进而是解决问题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象牛顿那样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现象,对于身边一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物理现象,可提出为什么会是这样发展,而不是朝其它的方向发展?努力找出其中的物理内涵。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设置疑问,训练发散思维。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以假设,猜想,设计实验为最优选择。例如,让学生回想:在冬天脱毛衣时会有劈里啪啦的声音;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总是随着梳子飘;在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同学刚走进食堂,眼前就成了“雾蒙蒙”的一片;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乘客会俯冲向前……这些事例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历但未曾深究过的,当教师在课堂上把它们呈现给学生时,自然会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质疑,进而对问题进行探究。 3.2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即是突破思维定势,从对立的、颠倒的、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综观物理学的发展历史,许多科学家的逆向思维在科学探索中提出的问题,都有伟大的发现。如,物理学家法拉第从电产生磁的现象中得到启发,他从反方向思考并提出问题:磁能不能产生电呢?经过十年的艰辛努力,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原理。又如在讲灯泡的亮度取决于实际电功率的大小时,教师可作一个演示:将两只分别标有“220V、100W”和“220V、15W”字样的灯泡串联后接入220 伏的照明电路中,让学生观察;两只灯泡的实际亮度。在学生的思维定势中,似乎应该是“220V、100W”的灯亮一些。演示实验在白天进行,实际观察时是“220V、15W”的灯亮,而“220V、100W”的灯泡几乎看不到发光。此时学生有的目不转睛,有的还小声议论,思维十分活跃。这时教师一改解释实验现象的做法,而是围绕着是 “220V、100W”的灯泡灯丝断了,还是“220V、 15W”的灯泡实际功率大的问题进行思考和 “抢答”。学生从“看”到“想”,进行抢答,不仅从直观启发中掌握了知识,也使思维的速度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由于逆向思维改变了人们探索和认识事物的常规思维定势,因而比较容易引发超常的思维和效应,从而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培养学生这种“反过来想一想”的能力。在课堂中我们可以给他们讲一些科学家从反方向思考,并提出问题,从而获得重大发现的例子,作为他们思维的范例,并且在授课和做习题的过程中,提问学生从反方向思考问题会有什么结果,从而使学生养成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 结语: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学习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核心,现代基础教育才有蓬勃的生机,才能真正提高质量,培养出大批高素质有竞争力的优秀后备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