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一讲 中国地理

第二章中国地理

第一讲中国地理概况

知识点一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地势

(1)特征⎩⎪⎨⎪⎧

地势:__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__

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主要山脉

2.气候

(1)气候特征:__季风__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__复杂多样__。 (2)气温

①气温特征⎩⎪⎨⎪⎧

冬季:南北温差大,主要是受__纬度位置__、

地形以及__冬季风__的影响

夏季:除__青藏高原__外,南北普遍高温,最

热的地方是__吐鲁番__

②温度带——根据__积温__的多少划分成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

(3)降水

①降水特征⎩⎪⎨⎪⎧

空间:从__东南__向__西北__递减,主要受 东南和西南季风影响

时间:降水集中在__夏秋__季节,季节和年

际变化大

②干湿地区——根据__降水量__与__蒸发量__的对比关系划分成四类干湿地区。 3.河流和湖泊 (1)河流

①注入海洋:绝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是额尔齐斯河,注入印度洋的河流是雅鲁藏布江和怒江。

②水文特征的地区差异。

(2)京杭运河:自北向南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在南水北调工程中作为__东__线的输水通道。

(3)主要湖泊: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湖区和东部平原湖区。 __青海湖__是我国最大的湖泊,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4.自然资源

(1)特点:种类多,__总量丰富__,__人均不足__,分布不均。 (2)主要自然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

(3)

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注意合理利用,加强保护和促进更新;非可再生资源要节约

利用,综合开发。

点拨:自然环境要素是相互联系的,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我国的大河向东注入大海,利于夏季风深入内陆,在阶梯交界处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对我国的自然资源也有重要影响。

(一)中国的地形、地势

1.四大高原

2.四大盆地

3.三大平原

4.我国的地形、地势特点带来的影响

(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①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夏季风可以深入内陆,给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

②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大河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阶梯状的地势特点使得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急,产生巨大的水能。

③地形的复杂导致了气候的复杂,形成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为农业的多种经营创造了条件。

④多山的地形阻隔了交通,不利于人们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也使得我国的耕地比重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形、地势是中国自然地理的核心要素之一,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体现了深刻的人地关系。以我国热点区域为背景,考查地形、地势对经济发展的利弊影响,是高考复习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①有利影响

a.对农业:平原、盆地和河谷地区,土层深厚肥沃,利于农耕,是我国主要农耕区;山区、高原区,地形起伏大,垂直分异明显,利于发展林牧业并形成多样的农业发展模式。

b.对工业:平原、盆地和高原区,外力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的能源矿产;山地、丘陵区,地质历史上曾发生过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形成丰富的金属矿产;阶梯状地势产生丰富水能。不同地形、地势特征为工业生产提供丰富多样的原料和能源。

②不利影响

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也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a.地表起伏大,地质灾害多发;b.山区面积广大,限制了耕地面积,造成我国耕地比重小;c.西高东低的地势及多样的地形阻碍了交通运输的发展,制约了经济的均衡发展;d.独特的地形、地势特征影响我国人口与城市的分布,明显体现了东、西的不均衡。

点拨:利用经纬网熟悉地形区

(二)中国的气候

1.气温

(1)冬季—

⎪⎪⎪⎪⎪

⎪⎪⎪—

北方正午太阳

高度小于南方

—北方白昼短于南方——北方接近冬季风源地—→ 南北温差大,北方较南方寒冷

(2)夏季—⎪⎪⎪

⎪⎪

⎪⎪⎪

—北方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南方——北方白昼长于南方—→南北温差小,南北普遍高温 归纳总结:我国气温的极值区及成因

(1)冬季,我国最低气温区在漠河,其成因和纬度高、太阳辐射少,且邻近冬季风源地有关。

(2)夏季,我国最高气温在吐鲁番盆地。其成因为:①盆地地形,地面不易散热,且外界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焚风;②该地沙漠广布,吸热快;③空气干燥,天空少云,太阳辐射强。

2. 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成因及影响

3.我国雨带推移

我国东部雨带推移示意图主要是指反映我国雨带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其推移规律在近年来高考中考查的次数较多。读图时要关注时间的变化及空间位置的变化。

(1)锋面雨带的形成

图甲中D区域表示非季风区,C区域表示季风区,E表示来自亚洲高压的寒冷气流即冷气团,G、F分别表示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即暖气团,两者在我国东部地区相遇形成锋面H。

(2)锋面雨带的移动

我国锋面雨带的移动图示的判读可以归纳为“三停”“两退”,如图乙所示。

“三停”:

①“一停”是5月份停留在东南沿海一带,图乙中(E)线,东南部沿海进入雨季。

②“二停”是6月份停留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图乙中(D)线,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到来。

③“三停”是7、8月份停留在华北、东北地区,图乙中(C)线,东北、华北进入雨季。

“两退”:

①“一退”:即9月份雨带受北方强大的冷空气影响,迅速退回到长江以南。

②“二退”:即10月份退出我国大陆地区。

判读我国雨带推移的“三停”“两退”可以借助以下图理解:

4.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特征内容成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影响不利影响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①大多数地方冬季

寒冷干燥,夏季暖

热多雨;②与同纬

度其他地区比,冬

温偏低,夏温偏高,

气温年较差大;③

我国冬季受寒冷的

冬季风影响,寒冷

干燥;夏季受来自

海洋的夏季风影

响,暖热多雨

夏季暖热多雨,对

喜温农作物的生长

十分有利

冬季寒冷干燥,对

农作物的生长不

利;降水过分集中

在夏季,造成春旱、

夏涝现象严重;降

水的年际变化大,

(三)我国不同地区河流水文特征的差异及长江、黄河的开发与治理

1.我国不同地区河流水文特征的差异

我国地域辽阔,内、外流域河流的水文特征差异明显,季风区南北跨度大,因此南北差异也较大。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2.长江与黄河的开发与治理

知识拓展:黄河凌汛

(1)概念:凌汛是冰凌阻塞河道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现象。

(2)出现河段:宁夏到内蒙古河套的上游河段、下游的山东境内。

(3)形成条件: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冬末春初有结冰现象出现;河流流向是从低纬流向高纬;河道形态上游宽、下游窄或河道弯曲回环。

(4)成因:下游河流封冻时间早于上游,解冻时下游晚于上游,这就容易导致上游冰凌随水流运动到下游后被阻塞,使水位上涨而产生凌汛。

(四)中国的自然资源

我国的自然资源种类多,分布不均,在利用过程中存在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问题分布区也存在不同的针对性措施,具体如下表所示:

〔针对训练1〕

(2017·河北衡水中学四调)下图为我国某区域1月和7月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D)

A.1月等温线分布主要受地形地势影响

B.7月等温线分布主要受海陆位置影响

C.A处7月平均气温高于28℃

D.B处比A处的气温年较差大

(2)关于图示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B)

A.区域内能够欣赏“一山有四季”的奇妙景观

B.区域内南部河流一般在每年5月份开始进入汛期

C.作物熟制由北部两年三熟过渡到南部一年两熟

D.天然橡胶是该区域普遍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中国的气温及区域地理特征。第(1)题,根据等温线的特征可知,1月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所以主要受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影响,因此A选项错误;7月等温线受地形的影响大,根据河流的水系特征,A处是河流的发源地,海拔高的山地,结合经纬度可以得知该处应该为南岭山脉,形成低温中心,等温线越向中心温度越低,因此,A

处气温低于28℃,B、C选项错误;B处与A处相比,高温时B处高于A处,低温时B处低于A处,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受地形的影响,夏季A处海拔高,气温较低。冬季B处于冷空气的迎风坡,受地形阻挡,冷空气容易集聚,因此B处气温较低,所以B处比A处的气温年较差大,因此D选项正确。第(2)题,该区域位于江西、湖南、广西等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不太可能出现“一山有四季”的奇妙景观,因此A选项错误;每年雨带一般在4~5月移动到华南位置(图示位置),降水丰富,河流进入汛期。因此B选项正确;华南地区的熟制以一年三熟为主,因此C选项错误;土壤呈酸性,地处亚热带地区,适合茶树的生长,橡胶属热带经济作物,因此D选项错误。

知识点二中国人文地理特征

一、我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1.优越的位置

(1)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__北温带__,少部分位于热带。

(2)海陆位置:东临__太平洋__,背靠亚欧大陆。

2.辽阔的疆域

(1)领土:约960万平方千米。在上图中填出四至点。

(2)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自北向南包括a渤海,b黄海,c__东海__,d 南海。

3.众多的邻国

(1)陆上14个:A朝鲜,B__俄罗斯__,C蒙古,D哈萨克斯坦,E吉尔吉斯斯坦,F塔吉克斯坦,G阿富汗,H__巴基斯坦__,I尼泊尔,J不丹,K印度,L缅甸,M老挝,N__越南__。

(2)隔海相望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4.行政区划

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__23__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点拨:我国疆域及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我国国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种类齐全,且蕴藏量大。

(2)我国疆域辽阔,各种经济活动的空间范围广,且国防回旋余地大,利于国防安全。 (3)濒临太平洋,使我国东部深受海洋影响,雨量充沛,利于农业生产。 (4)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人民友好往来。

(5)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同中亚、西亚、欧洲陆上直接往来交流。

(6)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热量充足,便于生产、生活;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复杂多样,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二、我国的人口和民族

1.众多的人口——13.7亿(第六次人口普查)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人口数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的91.5%,少数民族中__壮族__人口最多。 (2)民族分布特点:汉族和少数民族__大杂居、小聚居__。 三、中国的经济发展

1.农业的分布与发展——因地制宜

(1)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部__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__地区,西部地区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地区。

(2)主要经济作物优势分布区

2.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1)沿铁路线:__京广线__、京沪线、__哈大线__等铁路沿线。 (2)沿河⎩⎪⎨⎪

黄河流域:__能源开发__的重要工业带长江沿线:形成了以__上海__、南京、__武汉__、 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3)沿海:集中了长江三角洲、__辽中南__、京津唐、__珠江三角洲__四大工业区、经

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

3.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1)交通运输网密度:东部大,西部小。

(2)最重要的运输方式:__铁路运输__。

(3)填写图中铁路线名称:

a兰新线,b__青藏__线,c__成昆__线,d南昆线,e__京哈__线,f__京广__线,g京沪线,h浙赣线,i__京九__线。

点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主导、交通运输事业是发展经济的“先行官”。目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正在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

核心研析

1.中国的农业

(1)我国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我国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复杂多样

①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发展农业条件整体良好。

②北方适宜发展旱田农业,但常受春旱的影响。

③南方用水充足,适宜发展水田农业,但也受伏旱天气影响。

④西北内陆干旱少雨,但可利用冰雪融水发展绿洲农业。

⑤青藏高原则可发展高寒畜牧业和河谷农业。

(2)我国主要农业区的区位条件

(3)中国主要农作物分布及区位条件分析

热量、降水三方面;降水多和地表径流多的季风气候区可描述为水源充足,内陆地区等非季风气候区要描述优势可以说灌溉水源充足或灌溉便利。

2.中国的工业

(1)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

四大工业基地因各自发展条件不同,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也不同,呈现的发展问题也有所不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2)我国主要的工业地带

〔针对训练2〕

(2017·安徽亳州质量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合肥滨湖新区南依巢湖,是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10年,随着大量人口、产业部门、学校及省委政府机关部门的迁入,滨湖新区已由原来的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前沿阵地,标志着合肥从“环城时代”走进“滨湖时代”。

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政府宣布撤销地级巢湖市,原巢湖市管辖地区分别划至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即“巢湖三分”。此前,芜湖、马鞍山与合肥之间相隔一个较落后的巢湖市,而与南京在地缘上较为亲近。“巢湖三分”为合肥市向“临江”时代挺进,以及“合肥都市圈”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下图为合肥市滨湖新区示意图和安徽省部分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示意图。

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其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含量较高,导致水质较差。合

肥市将投资1 000亿,用于改善巢湖水质。

(1)近年来,合肥滨湖新区房价上涨较快,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2)分析巢湖当前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指出滨湖新区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3)从区域联系的角度分析“巢湖三分”对合肥发展的有利影响。

[答案](1)在政府规划引导下,滨湖新区建设力度加大;政府大量投资,促进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口、产业部门、学校及省委政府机关部门迁入,经济发展加快,城市职能不断增强;与市区相比,本区环境质量较优,居住条件较好。

(2)原因:巢湖流域内工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再加上人们的环境意识薄弱,导致大量工业污水、农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排入巢湖,使其氮、磷等营养元素含量增大,形成水体富营养化;巢湖流域面积较小,水系不发达,其水体流动性较差,更新速度慢,对污染的自净能力差。

发展方向:第一产业——都市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现代农业等;第二产业——轻工业、高新技术工业等;第三产业——商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等。

(3)“巢湖三分”使巢湖成为合肥的内湖,使合肥能更好地利用巢湖、裕溪河等连接长江,优化了合肥的交通运输网,加快进入“临江时代”;使合肥与马鞍山、芜湖直接接壤,省内区域联系增强,有利于“合肥都市圈”的构建,并增强合肥在“都市圈”中的核心地位;合肥以芜湖、马鞍山等沿江城市为跳板,加快融入长三角(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解析]第(1)题,合肥滨湖新区房价上涨较快的主要原因,可以从政策、交通、环境质量等方面回答。第(2)题,巢湖流城内工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再加上人们的环境意识薄弱,导致大量工业污水、农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排入巢湖。第(3)题,“巢湖三分”使巢湖成为合肥的内湖,使合肥能更好地利用巢湖、裕溪河等连接长江,优化了合肥的交通运输网,加快进入“临江时代”。

区域图的判读——中国区域定位

区域定位是区域地理学习中国区域定位方法重要的一环,中国区域定位可借助于以下方法:

1.感知区域的空间跨越范围,选取重要经纬线,在头脑中建立粗略心理地图

观察中国行政疆域的“四极”、包含疆域主体部分的重要经纬线(分别为80°E、90°E、100°E、110°E、120°E、130°E和20°N、30°N、40°N、50°N)在中国疆域中的大致空间位置,然后以经纬度各跨10°组合成的方块为单位,共分成10块,组合成3组,如下图:

2.进一步确定各主要经纬线,明确重要区域的具体位置

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定点法,点可以是主要经纬线的交点,也可以是经纬线与疆域边界的交点。借助于这些点再通过相对位置定位的方法,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从而达到定位的目的。二是经纬线穿越法,观察和识记主要经纬线穿越了哪些行政区和地形区,也包括前面提到的点、线、面等各种地理要素。如下图所示:

还可以反复阅读中国行政区图,构建中国主要行政区网络图(如下图所示)。一旦这一网络形成,其他省区就可通过相邻位置如陕西东边是山西,再往东是河北等逐渐补充上去。

3.利用不同地区的特点来定位。如典型农作物的分布,作物熟制、气候特征、工业特征等。

七年级地理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第二章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第一节疆域和行政行政区划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特点,学会运用地球仪或东、西两半球地图说出我国的位置,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能力目标:1.知道我国的面积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学会在亚洲地图上查阅我国陆疆和陆上邻国、海疆与濒临的海洋及海上邻国;学会在中国地图上查阅中国的四至,量算我国领土南北端之间、东西端之间的距离;学会运用世界地图及有关统计资料,比较中国和其他面积居世界前列的国家的面积大小和位置优劣。 2.知道我国现行三级行政区划,学会在中国政区图上熟悉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位置及行政中心,并能在我国省级行政区填充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并填注其名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我国辽阔的领土和优越的位置,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兴国之志,增强改革开放的意识;了解香港、澳门和台湾都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使学生树立祖国统一大业必定实现的信念,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保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神圣责任感。 【课时安排】2~3课时。 【位置优越】 1.引入新课 (1)由于学生已学过世界地理,因此教材对如何教学我国的地理位置提出了系列的读图要求。在引入新课的时候,可以充分联系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例如复习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划分的知识,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插图,在图上辨认我国的半球位置;联系五带划分与北温带范围的知识,在图上辨认我国的五带位置;联系大洲与大洋位置的知识,在图上辨认我国的海陆位置,进而分析我国位置在气候、农业、国际交往上的优越性。 (2)直接通过活动教材提供的资料,引导学生评价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优越性。在学生的讨论中得出结论:一些纬度较高的国家(例如俄罗斯和加拿大等)或纬度较低的国家(例如巴西等),由于其所属的温度带,限制了农业的多种经营;一些内陆国(例如蒙古等),由于不临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一些岛国(例如

2022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案新版湘教版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中国的山脉分布及走向分类。 2.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对不同地形区应该合理开发和利用。 3.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2.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对不同地形区应该合理开发和利用。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 课前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下面要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复习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国家的地理,请同学们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回答〕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 我国的地形情况也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内容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第1课时山脉纵横交织 (板书)一、山脉纵横交织 (一)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出示挂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自制,为排除干扰,仅包含东北-西南、东西走向的山脉,且底图为政区图)让学生找出与阴山走向相同的山脉,并说出名称。 让学生观察山脉的标注有什么规律。 〔教师概括〕注记文字应与山脉走向一致,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均匀分布于山体上。引导学生找出东西走向的所有山脉,每找出一条,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说出其所在的行政区位置,并将其在投影片上重绘一次,同时让学生在已准备好的中国政区空白图上绘出该山脉。 用同样方法学习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教师概括〕东西走向的三列好像“三道纬向长城”,称“三横”;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山脉好像“三条濒海峻岭”称“三纵”。 〔教师引导〕欣赏歌曲《珠穆朗玛》,让学生思考珠穆朗玛峰的位置。

八年级地理(人教版)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整理笔记)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 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一、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主要山脉的名称、分布和走向(课本25页图2.6)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 秦岭、南岭; 南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区、 六盘山。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 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 夷山、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 山、小兴安岭; 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是世 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 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世界 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 界处。 我国陆地海拔最高:珠穆朗玛 峰(8844.43米); 我国陆地海拔最低:吐鲁番盆地艾丁湖(-154.31米) 2、主要地形区 (1)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地面坦荡,一望无际 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喀斯特地貌。地面崎岖,峰岭众多 (2)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呈环状分布,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中部的塔克拉玛干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内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我国最大内流河——塔里木河。 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是我国纬度最高、位置最北的盆地。。 柴达木盆地:我国地势最高的盆地,大部分为戈壁、沙漠,东部多沼泽、盐湖。因矿产丰富,被称为“聚宝盆”。 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著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天府之国”之称。

八年级地理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说课教案 湘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第一课时说课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的内容,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教学设计意图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地形是构成我国自然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同时对我国气候和河流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本节放在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第一节,学好本节,将会对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为地形的第一课时,学习的内容有两项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一是我国地势特征;二是山脉纵横交错构成地形骨架。对于这两部分内容的设计思路是充分利用地图精讲多练,通过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吸引学生反复读图记图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特点及各级地势阶梯的大致海拔和主要地形区,并记住阶梯分界线。 (2)认识山脉走向的含义,熟悉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并能说明山脉是我国地形骨架的作用。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讨论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2)通过读图、记图,画图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读图、记图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决心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而学习的思想。 3、重点、难点 结合教材分析确定中国的地势特点为本节的重点内容。中国主要山脉的分布既是本节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为了使教学更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更好地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我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精讲多练等,读图引导、问题教学。

专题02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形与地势 相关知识点 一、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地形特点:多种多样,高原、山地、平原、盆地、丘陵分布广泛。 2、我国主要地形区:(1)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地势高峻、雪山连绵、世界屋脊),内蒙古高原(辽阔坦荡、草场广布、我国第二),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黄土广布),云贵高原(地形崎岖、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 (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第一、沙漠广布、油气资源丰富),准噶尔盆地(纬度最高),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聚宝盆),四川盆地(天府之国、季风区盆地)。 (3)三大平原:东北平原(我国最大,黑土广布),华北平原(我国第二,又称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鱼米之乡)。 (4)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和山东丘陵是温带水果主产区(烟台苹果莱阳梨等代表),东南丘陵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林区,红壤广布。 (5)特殊地区的土壤颜色:黑土——东北平原,黄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红壤——东南丘陵,紫壤——成都平原/四川盆地 3、我国主要山脉 (1)我国主要山脉分布

走向序号名称走向序号名称走向序号名称 东北西南走向1 长白山脉 东西 走向 8 秦岭 西北东南 走向 15 小兴安岭2 大兴安岭9 南岭 16 祁连山 3 太行山脉10 巴颜喀拉山 4 巫山11 昆仑山脉 弧形走向 17 喜马拉雅山 脉 5 雪峰山12 天山山脉 6 武夷山13 阴山18 唐古拉山 7 台湾山脉14 燕山南北走向19 横断山脉 (2)位置特殊的山脉--重要地理分解线:地形区分界线: 山脉 两侧地形区 西侧东侧 横断山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巫山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太行山脉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 山脉 两侧地形区 北侧南侧 天山山脉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脉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秦岭黄土高原四川盆地省份分界线: 山脉 两侧省份 西侧东侧 太行山脉山西省(晋)河北省(冀)武夷山江西省(赣)福建省(闽)巫山四川省(川或蜀)湖北省(鄂)

第二章 第一讲 中国地理

第二章中国地理 第一讲中国地理概况 知识点一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地势 (1)特征⎩⎪⎨⎪⎧ 地势:__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__ 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主要山脉 2.气候 (1)气候特征:__季风__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__复杂多样__。 (2)气温 ①气温特征⎩⎪⎨⎪⎧ 冬季:南北温差大,主要是受__纬度位置__、 地形以及__冬季风__的影响 夏季:除__青藏高原__外,南北普遍高温,最 热的地方是__吐鲁番__ ②温度带——根据__积温__的多少划分成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

(3)降水 ①降水特征⎩⎪⎨⎪⎧ 空间:从__东南__向__西北__递减,主要受 东南和西南季风影响 时间:降水集中在__夏秋__季节,季节和年 际变化大 ②干湿地区——根据__降水量__与__蒸发量__的对比关系划分成四类干湿地区。 3.河流和湖泊 (1)河流 ①注入海洋:绝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是额尔齐斯河,注入印度洋的河流是雅鲁藏布江和怒江。 ②水文特征的地区差异。 (2)京杭运河:自北向南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在南水北调工程中作为__东__线的输水通道。 (3)主要湖泊: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湖区和东部平原湖区。 __青海湖__是我国最大的湖泊,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4.自然资源 (1)特点:种类多,__总量丰富__,__人均不足__,分布不均。 (2)主要自然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 (3) 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注意合理利用,加强保护和促进更新;非可再生资源要节约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2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1节-地形和地势第1课时-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和地势课时1 地形类型多样, 山区面积广大 1.知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2.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名称,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地形特征:类型和分布特点 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称、分布 结合我国不同地形区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资料,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爱国热情。 【构建动场】 我们经常说,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景色宜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段视频来感受一下祖国山河的壮丽。 播放《青藏高原》视频,播放完后,提出问题:片中播放的是哪里的风光? 从影片中我们领略到了青藏高原的雄伟和秀美,那你们知道我国还有哪些地形区吗? 那你们知道它们分布在哪里?让给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 堂。 活动一:我国地形特点。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 活动程序:学生自主学习—展示自学成果—反馈纠正—总结提 升 1.自主学习: 展示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说出我国有哪几种地形类型? (2)说出各地形类型所占的百分比。 (3)通常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计算山区所占的百分比。 (4)归纳我国的地形特点。 2.展示交流:通过提问的形式,展示学生自学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及时进行生生、师

生交流。 3.总结提升: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之后,及时总结,并与学生一起总结我国的地形特点 活动策略:学生先通过地图自主完成,组长带领大家小组内完成。教师我国的地形特点加以引导。 目标评价: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以及生生、师生交流,检查、纠正,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我国的地形特点。 活动二:知影响。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2 活动程序:思考——交流、得出结论——反馈纠正——总结提升 1.思考: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山区在开发时,有哪些有利条件、不利条件。 2.小组交流,得出结论: 3.展示交流:通过提问的形式展示学生交流后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及时进评价。 4.总结提升: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之后,及时总结,并与学生一起总结我国山区发展的利和弊。 活动策略:结合多媒体图片,总结我国山区发展的利和弊。 目标评价: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描述我国山区发展的利和弊。 活动三:知山脉。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3 活动程序:学生自主学习—展示自学成果—反馈纠正—总结提升 1.自主学习:找出并填写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 2.展示交流:通过提问的形式,说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山脉名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及时进行生生、师生交流。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

课题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地势特征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的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教学目标】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资料,概况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学会分析地形地势对航运、水电开发等方面的影响。 3、了解山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模式】合作探究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展示: “大河向东流……” “滚滚长江东逝水……” “百川东到海……” 同学们,为什么我国的大江大河 多数向东流?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第一节 地形地势特征。 通过了解歌词,知道我国的多数 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 学生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准备学习新 的内容。 通过耳熟 能详的歌词 导入新课既 调动起来了 学生的热 情,又顺理 成章的导入 到我国的地 势特征。 展示目标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 面图等资料,概况我国地形地势 的主要特征。 2、学会分析地形地势对航运、水 电开发等方面的影响。 3、了解山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找一名学生大声朗读本节课的学 习目标,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向学生明确 本节课的学 习任务,以 便让学生带 着目标去学 习,也便于 老师检查学 生本节课的 达成度。 小组读图分析 利用七年级所学习的亚洲的地形 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我国海陆位 置特点:我国西部深入亚洲大陆,东 部濒临太平洋。分析我国地势特点之 一:西高东低 通过亚洲地势特征和我国海陆位置 特点分析我国地势特征:西高东低 分小组让学 生自学、合 作、探究, 既培养了学 生的读图分

精华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一、地形的主要特征 1.地形多种多样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中国均有分布。其中山地比重最大。 2.山区面积广大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 山地与山区:山区是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的合称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山地是山区的一部分,山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3。 二、地势的主要特征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 第二级阶梯——高原、盆地,海拔1000—2000米 第三级阶梯——平原、丘陵,海拔500米以下 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地理界线是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分界线同) 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洋延伸,形成了我国近海宽广的大陆架。我国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以及南海的一部分。这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较缓。 三、山脉纵横交错 中国山脉的分布按其走向可分为5种情况。 北:天山—阴山 ①东西走向的山脉中:昆仑山—秦岭 南:南岭 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中:长白山—武夷山 东:台湾山脉 ③南北走向的山脉:贺兰山、六盘山 ④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祁连山 ⑤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我国省区的界山有:昆仑山(新疆-西藏)、祁连山(青海-甘肃)、太行山(山西-河北)、巫山(重庆-湖北)、武夷山(江西-福建)、南岭(湖南-广东) 四、四大高原 中国有四大高原,它们集中分布在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上。 1.面积:四大高原按面积大小依次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2.位置:西南部的两大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北部的是:内蒙古高原;介于太行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二章第一节-地理优质课《中国地形》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教材版本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 作者及单位 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本节课在课标中的内容要求是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教材地位: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同时一个国家的地势和地形对这个国家的气候、河流乃至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节课既是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其它章节的基础,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础。 3、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这一节是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 2.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其在地图上的分布。 3.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启发学生回顾已知的地形知识和还想知道哪些有关地形的知识来调动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分组分享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并结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使学生获取有关中国地形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二)教学难点 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 2.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结合学校条件和自身特质,本节课采用的教法是“多媒体教学法”和“小组合作积分法”,采用的学法是“读图分析法”。 课前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学生课前准备“三个一”:一本书,一图册、一学案 3. 学生准备中国空白轮廓图 4. 按固定程序小组内复习提问(1分钟时间) 5. 教师随机提问检查上节课知识掌握情况,并给每组加分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案 湘教版

中国的地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地形剖面图概括我国地势特点。 2.阅读中国地形图掌握三级阶梯的海拔、主要地形区、各级阶梯的界线和主要山脉的分 布。 3.掌握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特征。 4.学会分析我国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分析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和 不利条件。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2.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地势特点。 2.主要山脉、地形区在图上的落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歌唱祖国》歌曲导入。 (二)“过关斩将” 第一关:总体把握 中国地形特点 1.地势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纵横交错,构成我国地形骨架 (1)东西走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南北走向: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东北-西南走向: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西北-东南走向:________、 _________。 (5)弧形山脉:_________。 3 地形__________, _______面积广大 (1)四大高原的分布、特点 (2)四大盆地的分布、特点 (3)三大平原的分布、特点 (4)三大丘陵的分布 (5)山区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占我国总面积的________。 第二关:观察地势 对照“沿32。N我国地势剖面图”和“中国地形图”,完成下列要求: (1)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地势有什么特点?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中国的地形讲义(新版)湘教版

中国的地形 本讲主题 1.我国主要的山脉 2.地形类型多样 3.山区面积广袤 重难点易错点解析 学问回忆 陆地外表的地形类型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五种。 从中国地形图可以看出,我国幅员宽敞,地形类型多样。有犬牙交织的山脉,气场磅礴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群山环绕的盆地,还有起伏绵延的丘陵。 一、我国主要的山脉 1.主要山脉的名称、分布和走向 山脉的走向是指山脉总体的延长方向。 山脉走向

✓东西走向的山脉 北:天山山脉—阴山山脉中:昆仑山脉—秦岭南: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中:长白山脉—武夷山脉东:台湾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阿尔泰山脉祁连山脉 ✓南北走向的山脉 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弧形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题一:以下山脉的走向大体一样的是〔〕 ①阴山山脉②太行山脉③天山山脉④贺兰山⑤南岭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①③⑤ D. ②④⑤ 2.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西侧东侧 横断山脉巫山太行山脉大兴安岭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北侧南侧 天山山脉 昆仑山脉 二、地形类型多样 1.主要的地形区

在上面的中国地形图中找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 2.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 我国第一大高原,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多雪山、冰川;地势起伏不大,远看是山,近看是川;有世界最大的高原湖泊群。聚落〔人口、农业〕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盛产青稞,太阳能与水能丰富。 ✓内蒙古高原 我国其次大高原;地面坦荡开阔,许多地方有一望无际的草原;荒漠广布。有丰富的煤、铁、稀土矿,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黄土高原 世界上黄土分布最深、最广的地区;水土流失紧要、千沟万壑、支离裂开、沟壑纵横。多煤、多梯田、多窑洞。 ✓云贵高原 地势西高东低;多石灰岩,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面坎坷,有许多“坝子”〔山间小盆地〕是聚落〔人口、农业〕主要分布区。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和第二节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上册校本作业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一、中国的地形 1、主要山脉东西走向山脉 北列 A ,B ; 中列 C ,D ; 南列 E 东北—西南走向 山脉 西列 F ,G ,H ,I ; 中列J ,K 东列L 山脉 西北—东南向山脉M ,N 南北走向山脉O 山脉 弧形山脉P 山脉,其主峰是 主要地形区地形特点 _________高原雪山连绵,冰川纵横 内蒙古高原地形坦荡,草原肥美 黄土高原黄土深厚,“” 高原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 塔里木盆地面积最大,最大沙漠是___________沙漠,油气资源丰富 准噶尔盆地位置偏北,受洋暖湿气流影响 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有“”之称 四川盆地“红色盆地”或“盆地”,成都平原有“”之称_________平原面积最大,黑土广布 华北平原又叫平原,地势低平 长江中下游平原“” 3、山脉两侧的地形区:——作为重要地形区界线的山脉。

二、中国的地势 1.地势特点:地势 , 呈 分布。 2.三级阶梯概况: (1)概况 第一级阶梯 一高原一盆地(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第二级阶梯 三高原三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 第三级阶梯 三平原三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 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3、地形特点及优越性 (1)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优越性:地形多种多样,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又使祖国各地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

4、山区面积广大 (1)山区:是指山地(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的合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2)山区的优劣势: 1)劣势: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成本较高,不利于山区资源外运,要努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2)优势:①发展农业多种经营;②发展业(森林资源丰富)、业(矿产资源丰富);③发展中草药加工业(中草药丰富);④发展业(动物资源丰富);⑤发展业(高山草地);⑥可利用山区急流建设小型水电站发电等。(3)山区的开发利用与保护:①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常见自然灾害有山洪、、、等;②开发利用过程中,要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把经济活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预防和控制自然灾害的发生。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一、气候复杂多样 1.气温和温度带:(1)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①特点:_______________,越往北气温越低。 ②成因:_________和_______的影响。 (2)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①特点:_______________。 ②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_________。 (3)温度带。 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以活动积温为主要指标,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_____带、带、带、_____带、带等,青藏高原则属于___________。 2.降水和干湿地区: (1)中国降水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精品教案1

地形和地势教案 1.理解地形、地势、山脉等概念,认识并知道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 2.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环境要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运用地图观察判断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 2.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对比联想、探究讨论等方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有关图片。 2.自制复合投影片等。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用好汉歌导入,“大河向东流”是为什么?中国诗词中还有什么有这句话类似的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顾名思义,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______。(学生:形态)地势(板书)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______?(生:趋势、总趋势)师:哪个答案更合理呢?(生:总趋势)那么,我国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讲授新课] 再次投影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多少海拔? 启发学生:从这幅色彩斑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图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深色集中在哪里,而浅色又集中在哪里?(学生:图中的深色集中在西部地区,浅色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上,我们还可以发

现什么呢?(学生:我国西部多山地、高原,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投影)《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的东西海拔高度。 (提问)从我国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发现我国的地势总特征是什么?(学生:西部高、东部低)(板书:西高东低) (投影)自制《中国地势变化正误示意图》。 (提问)投影屏幕上是两位同学在阅读中国地形图后,各自画出的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变化的示意图。哪位同学能说出这两幅图所反映的地势有什么区别?哪一幅图比较接近实际?(学生:图B)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遍图B,联想一下,中国的地势自西向东大致呈什么状分布?(学生:阶梯状) (投影)《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并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观察地图。 (提问)我国地势最高的阶梯是第几级阶梯?它位于哪里?(学生: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第二级阶梯位于哪里?(学生:昆仑山脉—祁连山—横断山一线以北以东,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西的地区)我国地势最低的一级阶梯是第几级阶梯?它位于哪里?(学生:第三级阶梯;位于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为界) (观察判断)同学们仔细阅读图2.2,观察并判断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依次以哪些山脉为分界线?第二、三级阶梯依次以哪些山脉为分界线?(学生:前者以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为分界线;后者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分界线) (小结)从简化了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图2.2)上可以看出:从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向北向东,各类地形呈阶梯状逐级降低。 (课堂活动)认识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及其影响。 (填图填表)前面我们已搞清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我国的地势自西向东分为三级阶梯。那么我国三级阶梯以哪些山脉为界,各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海拔高度有什么特点?下面同学们参照图2.2和24页图2.4,在图2.3中相应位置标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山脉)名称(字的排列,横写从左向右,竖写自上而下),并填写下表(事先已印制): 阶梯名称主要地形类型海拔(单位:米) 第一级阶梯山地高原 4000米以上 第二级阶梯高原盆地1000~2000米左右 第三级阶梯平原丘陵500米以下 近海大陆架200米以下 (分组探讨)我国地势特征对我国的自然环境要素(气候、河流)和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呢? 下面我们分成A、B、C三个大组,每个大组分成若干个四人小组,每个大组讨论一个问题(A组:2题;B 组:3题;C组:4题),各小组讨论后选出代表发言,阐述本小组观点。 (A组发言,教师补充)A组各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补充小结:(1)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夏季风)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沛的降水,有利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发展农业生产。(2)地势对河流的影响: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

并能够说出每一个山脉的走向。 (三)动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我国轮廓空白图,上课的时候分发给每个小组二人一张。 教师要求:现在拿出你们的我国轮廓空白图,同桌二人合作,在空白图上可以用彩色笔画、可以用橡皮泥捏、也可以用事先准备的其他材料标出我国的主要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的位置和名称,十分钟后展示在你们小组的课桌上,让其他小组长评出优秀作品。 教师活动:教师巡回观察,并注意提醒学生注意时间,十分钟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展示,让其他组的组长选出优秀作品,然后教师再选出三份班级内的优秀作品,并且粘贴在前黑板上,然后教师点评优秀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四)读图析图 教师要求:仔细读教材p.23图2.2,注意观察颜色的变化,注意比较图中各个地形区的面积大小、位置和边界。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最高的高原是,最平坦的高原是,纬度最高的盆地是,面积最大的盆地是,海拔最高的盆地是,长江流经的盆地是。 教师补充性点拨: 土质疏松,沟壑纵横的高原是黄土高原,崎岖不平,多梯田的高原是云贵高原。 2.仔细读教材p.23图2.2及相关内容,完成教材p.25~26的活动3。 过渡: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地形类型是多样的,那么各种地形分别占我国领土总面积的多少呢?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最大呢? 3.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教材p.24图2.3“我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让学生找出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所占的比例。 教师过渡语:一般我们把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看图说出我国山区的面积怎么样?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我国的山区面积广大。 4.仔细读教材p.23图2.2,注意不同地形区位置的变化,说出我国地形分布的特征。 (五)合作探究 山区地势崎岖不利于发展种植业,但是可以发展旅游业、畜牧业、采矿业等产业。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怎样因地制宜发挥山区的优势,让山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教师先组织学生思考一分钟,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点名,班级内展示交流,进而对学生的思维的宽度和广度进行提升。 (六)疑难反馈 我国的四大盆地、四大高原、三大平原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针对这一话题教师指导学生展开知识的梳理,然后同桌二人进行交流。 四、达标测试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考点复习第五部分区域地理第二章中国地理第一讲中国地理概况

练案[51] 第五部分第二章中国地理 第一讲中国地理概况 一、选择题 (2023·山东省昌乐第一中学模拟预测)国际奥委会在选择举办冬奥会的城市时十分为难,在参选城市中很难选择一个既有能力支撑整届奥运会,同时其他条件又适宜的城市。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下,才能最终确定举办地。第24届冬奥会,已于2022年2月4日至20日在北京市、河北张家口市成功举办。哈尔滨作为冬季项目开展活跃的城市,早在1996年承办了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却没能入选成为24届冬奥会的举办地。下图是历届冬奥会举办地。据此完成1~3题。 1.国际奥委会在确定冬奥会举办国家和主办城市时,从地理角度看,主要考虑该地的( C ) A.经济水平B.海陆位置 C.气象条件D.国际地位 2.张家口成为第24届冬奥会举办地,哈尔滨并没有成为本届冬奥会的举办地。与张家口相比,主要是因为哈尔滨( D ) A.降雪量较大B.气温过低 C.知名度较低D.地形较平坦 3.冬奥会在张家口举办后,张家口市发展最快的行业可能是( D ) A.机械制造B.高新技术 C.交通运输D.第三产业 [解析]第1题,奥运会举办地区的选择,的确看重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水平高才有能力支撑奥运会,但冬奥会因其项目多为雪上和冰上项目,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能够具备积雪和冰川的自然地理条件,从历届冬奥会举办地也能看出,历届冬奥会举办地大多数都位于纬度较高的地区,故对举办地的气象条件更为看重,C正确,A错误。冬奥会举办地的选择既要看气象条件,又要兼顾经济水平,与海陆位置和国际地位关系并不大,排除B、D。故选C。第2题,哈尔滨纬度更高,降雪时间长,降雪量更大,这是举办冬奥会的优势条件,并不是缺点,A错误。哈尔滨纬度比张家口更高,其冬季气温确实较低,但哈尔滨已举办过多次冬季运动赛事,故气温并不是阻碍因素,B错误。相较于张家口,哈尔滨已举办过大型冬季体育赛事,其国际知名度相较于张家口应更高,C错误。张家口主要是雪上项目,雪上项目包含了越野滑雪、高山滑雪等项目,对地形要求较高,哈尔滨地形过于平坦,很难举办这些项目,D正确。故选D。第3题,机械制造对于一个地区的工业基础要求较高,与体育赛事的服务业并无直接关联,A错误。高新技术对于人才和科技的要求较高,排除B。冬奥会举办后,张家口拥有大量的雪上和冰上服务设施,能够促进和带动张家口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因体育赛事举办会修建部分交通设施,但发展最快的仍是旅游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C错误,D正确。故选D。 (2023·福建厦门双十中学模拟预测)下图中数字为我国居民身份证号码前两位数字。据此完成4~5题。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中国的地势讲义(新版)湘教版

中国的地势 本讲主题 1.地势的特征 2.三级阶梯的界限 3.地势特征的影响 重难点易错点解析 一、地势的特征 1.地势 地势是地表凹凸起伏的总趋势。 凡天下之地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焉。——《周礼·考工记·匠人》此地势凹凸之不同也。——宋·沈括《梦溪笔谈》 2.地势的特征 视察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总结我国地势分布特征。 我国地势分布图我国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题一:能正确表示我国地势变更的图形是〔〕 A B C D 3.我国陆地海拔最高和最低的地方 珠穆朗玛峰,简称“珠峰”,位于我国和尼泊尔交界处,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顶峰。 在我国新疆天山山脉的南簏,有一个著名的盆地——吐鲁番盆地。盆地底部的艾丁湖凹地低于海平面154.31米,是我国陆地海拔最低点。 二、三级阶梯的界限 1.三级阶梯的分界限 我国陆地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如下: 参照我国地势分布图,找出我国三级阶梯的分界限。

2.三级阶梯的海拔和主要地形 海拔主要地形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4000米以上高原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界限: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其次级阶梯1000米~ 2000米 高原、盆地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界限: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500米以下平原、丘陵东北平原、辽东丘陵、华北平原、山东丘陵、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第三级阶梯接着向海洋延长,形成近海的大陆架 题二:位于我国地势其次、三阶梯分界限上,呈东北—西南走向,又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分界限,该山脉是〔〕 A. 大兴安岭 B. 太行山 C. 昆仑山 D. 天山 题三:位于第三级阶梯上的地形区是〔〕 A. 柴达木盆地 B. 成都平原 C. 华北平原 D. 黄土高原 三、地势特征的影响 1.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西高东低的地势便于海上潮湿气流深化内陆,形成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 2.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顺着地势,我国众多大河滚滚东流,便利东西交通。

宜君县六月上旬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 第1课时 地形类型多样,山区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 第1课时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阔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中国民族的分布〞图,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提高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 重点 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难点 读图总结分析我国不同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的省区范围。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区域地理的知识,请同学们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 教师:可见,我国的地形情况也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地形和地势。 二、讲授新课 教师:地形有哪些主要类型? 学生: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身边实际说一说,你的家乡有哪些地形?我们能看到的地表形态是什么样子的?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读图 2.1“中国的地形类型〞,说出中国分别有哪些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学生:从景观图中可看出,我国有新疆天山、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 教师: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都有分布,地形类型齐全. 过渡:我国地形类型多样,哪种地形所占面积最大?哪种最小呢?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4页图2。3“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 学生:从图中的比例数值可以看出:我国山地占33%,高原占26%,平原占12%,丘陵占10%,盆地占19%。我国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平原面积仅占1/10多一点. 教师: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连同比拟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这样算起来我国山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这说明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过渡:地形类型多样和山区面积广阔是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这种地形特点对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学生分组讨论,可以利用图2。4和图2。5,各组选代表发言,相互补充。 教师总结: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开展农、林、牧、副等多种经营形式提供了条件.山区面积广阔,为开展林业、牧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平原面积少,不利于耕作业。 探究活动:阅读图2。2“中国地形的分布〞。分组找一找我国主要山脉和主要地形区。 读图时注意:注记文字与山脉走向一致,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均匀分布于山体上。引导学生找出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的所有山脉,每找出一条,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说出其所在的行政区位置。学生展示查找的结果。 第一组:山脉组 〔1)东西向的山脉主要有:北部的天山山脉-阴山山脉,中部的昆仑山脉一秦岭,南部的南岭。 (2〕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横断山脉和贺兰山脉。 〔3〕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山脉主要也有3列:西列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为长白山-武夷山;东列为台湾山脉。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阿尔泰山和祁连山.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和地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 地形和地势》 选择题 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我国地势分布特点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选择题 如图,读“黄河流域示意图”,黄河中游流经的地形区,主要是() A. 青藏高原 B. 内蒙古高原 C. 黄土高原 D. 华北平原 【答案】C 【解析】 由黄河流域示意图可以看出,黄河中游流经的地区主要是黄土高原,这里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故选C。 选择题 大兴安岭、太行山脉都是我国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其东西两侧都分布着壮美宽广的地形区。下列关于下图所示的叙述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是()

A. ①是内蒙古高原 B. ②是东北平原 C. ③是黄土高原 D. ④是长江中下游平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大兴安岭东侧是东北平原,西侧是内蒙古高原,太行山东侧是华北平原,西侧是黄土高原,选项ABC对应正确,不符合题意. 选择题 “就在这大自然无数黄色的褶皱中,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者千千万万的人,无论沿着哪一条‘皱纹’走进去,你都能碰见村落和人烟,而且密集得叫你不可思议”(引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据此,对文中“黄土地”所在地形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位于第三阶梯上 B. 长期的水土流失,形成了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C. 传统民居是窑洞,民歌是信天游 D. 采取生物、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治理生态环境 【答案】A 【解析】 关于黄土地所在地形区的叙述,这里是位于第二阶梯的黄土高原,流

水侵蚀严重;熔面比较平坦,适宜耕种;传统民居是窑洞,民歌是信天游;采取生物、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治理生态环境,故选A。 选择题 中国的大江大河多由西向东流,这主要原因是中国 A. 地形复杂多样 B. 人口东多西少 C. 地势西高东低 D. 水资源西多东少 【答案】C 【解析】 试题河流是地形和气候的产物;地势趋势就决定着河流的流向,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根据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所以我国许多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故本题选C。 选择题 国庆长假期间,郑州的明明乘坐通往拉萨的火车,游览了青藏高原壮丽的景色。下面是他回来后向同学们的描述,其中有误的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