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3精品学案20: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高中地理必修3精品学案20: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高中地理必修3精品学案20: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重点展示

1.荒漠化的含义、成因与表现。

2.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3.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突出的原因分析。

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预读教材

一、荒漠化的概述

1.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半湿润地区的。

2.原因

是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相互作用的产物。

3.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石质荒漠化和。

4.现状

(1)世界:约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2)中国: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尤以地区最为突出。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位置范围

以西,—阿尔金山—一线以北,大致包括、宁夏、

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2.地形特征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西部山脉和相间分布。

3.主要景观

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了以草原、为主的景观特色。

4.分异

以为界,以东属半干旱的草原地带,以西属干旱和极端干旱区。

5.干旱特征的形成

(1)海陆位置:,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地形地势:高原面积广大,,青藏高原阻挡。

6.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1)干旱的气候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

(2)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原因

(1)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人类活动不当,对、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表现

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

使土地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到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

?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原则

(1)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治山、治水、治碱(盐碱)、相结合。 4.防治重点

对已遭沙丘入侵、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 5.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

(2)利用和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问题。 (5)控制增长。 体系构建

牛刀小试

1.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最缺水的地区。( )

2.在西北干旱气候条件下,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可能出现次生盐渍化现象。( )

3.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

4.荒漠化的防治以治理为主。()

5.将下列不同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与对应地区连起来。

6.绿洲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正确做法是( )

A.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封沙育草

B.绿洲前沿建立农田防护林网

C.绿洲内部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

D.水源丰富区设置沙障工程

课堂活动

知识点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与荒漠化的关系

[问题探究]

结合图和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教材P17图2.2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

材料2017年8月2日17时34分,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突遭强沙尘暴袭击。滚滚黄沙步步逼近,不一会就覆盖了全部天空,空气中是沙、是土已分不清。街上行人寥寥无几,公众纷纷回家关门闭窗预防。

探究1 西北地区自东向西自然景观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探究2 形成西北地区自然景观自东向西依次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3 强沙尘暴频繁发生在西北地区,试分析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对沙尘暴和荒漠化的形成起到了什么作用?

[总结深化]

西北地区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1.干旱是荒漠化发生的潜在威胁

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如图所示:

2.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对荒漠化的影响如图所示:

[对点演练]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西北地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本区自东向西降水量递减

B.大风是本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C.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主要在于干旱的自然环境

D.塔里木盆地多属于干旱和极端干旱区,分布有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

2.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植被由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变化的原因是( ) A.水分差异B.热量差异

C.地形差异D.人类耕作方式的不同

知识点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问题探究]

结合西北地区环境特点和下图,合作解决问题。

教材 P18图2.4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探究1 造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不合理人类活动有哪些?

探究 2 上述不合理人类活动会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出现?结合下表中的有关信息讨论完成相关问题。

[总结深化]

1.荒漠化发展过程图

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1)过度樵采

过度樵采使干旱地区的植被破坏,沙丘活化,荒漠化加剧。

(2)过度放牧

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导致土地沙化,草场载畜量降低,为维持经济收入,进一步超载放牧,形成恶性循环,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进程。

(3)过度开垦

主要出现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尤其是沙区边缘,过度开垦使土地荒漠化问题更加严重。

(4)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主要出现在绿洲区,一方面,由于人口增加,盲目扩大开垦规模,导致生态用水紧张,植被不断减少;另一方面,不合理灌溉,产生次生盐碱化,植被难以生长。最终导致绿洲水源不断减少,绿洲演变为荒漠。

[对点演练]

科尔沁草原,曾经水草丰美,但前些年却变成荒漠化严重的沙地。从 1997 年开始,科尔沁人因地制宜,防沙固沙,目前已初步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开始走向“沙绿民富”的道路。读科尔沁沙地位置示意图,完成1~2题。

1.科尔沁沙地曾经“沙进人退”、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有( )

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④不合理灌溉导致的盐碱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科尔沁沙地“沙绿民富”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

A.全球变暖,冰雪融水增加B.沙地边缘构建乔、灌、草防护林带

C.配套排灌设施,合理引用水资源D.推广沙地植被恢复配套技术

知识点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问题探究]

结合下图,探究下列问题。

教材P23图2.12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探究1 为什么草方格沙障能阻挡沙漠的推进?

探究 2 草方格沙障属于生物措施还是工程措施?利用草方格沙障能不能从根本上治理荒漠化?

探究3 要从根本上治理荒漠化,需要解决的最关键问题是什么?

[总结深化]

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

荒漠化的防治可以概括为三部分:一个重点、两个原则、三项内容,如下图所示:

2.荒漠化防治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区域对应措施

农牧过渡地区退耕还牧

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渍化

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对草原造成破坏

内陆干旱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

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对点演练]

2017年6月17日是第23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我国的主题为“防治荒漠化,建设绿色家园”,旨在鼓励更多人投入荒漠化防治事业。据此回答1~2题。

1.荒漠化的防治要因地制宜,在我国塔里木盆地,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 A.大面积植树造林B.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C.退耕还草D.扩大绿洲农业的种植面积

2.有关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全球变暖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影响不大

②经济贫困是影响草原生态退化的唯一原因

③通过划分草原保护区和畜牧区,使草原生态得以保护

④建立牧区灾害防御系统,能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随堂巩固

考查点1 荒漠化及其发生过程

荒漠化就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据此回答1~2题。

1.有关荒漠和荒漠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全世界的荒漠都属于荒漠化土地B.荒漠都是由自然原因形成的

C.我国荒漠化只发生在西北内陆地区D.荒漠化不仅仅表现为沙漠化

2.与荒漠化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 )

①植被破坏②气候变异③海平面上升④酸雨危害

⑤风沙侵蚀⑥水土流失⑦过度开发⑧太阳活动

A.①②⑤⑥⑦B.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⑤⑥⑦D.④⑤⑥⑦⑧

考查点2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形成原因多样,干旱本身就包含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据此完成3~4题。

3.西北地区的地形特点是( )

A.以山地、盆地为主,三山夹两盆

B.东部是高原,西部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

C.贺兰山是最高大的山脉,南北走向且位于中部

D.内蒙古高原跨半干旱、干旱区,横贯本区东西

4.关于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对荒漠化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多雨年促进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B.山地丘陵区裸露的地表有利于风沙活动

C.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

D.气候因素对荒漠化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考查点3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圆内裸地表示沙层裸露或固定沙丘活化,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过度樵采B.过度开垦

C.过度砍伐D.过度放牧

6.A、B两图的荒漠化分别表现为( )

A.大面积草场被破坏斑点状荒漠化圈B.斑点状水土流失大面积水土流失

C.斑点状荒漠化圈大面积草场被破坏D.大面积水土流失斑点状水土流失

考查点4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对策和措施。据此完成7~8 题。

7.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不同,下列各项中合理的是( )

A.旱作农业区——减少用水数量

B.草原牧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C.干旱地区——多打机井,加大开发水源力度

D.农作区——推广节水农业,防治土壤盐碱化

8.下列属于防沙工程措施的是( )

A.育草封沙B.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

C.建造农田防护林网D.设置沙障工程

——★参考答案★——

牛刀小试

1.× 2.√ 3.√ 4.×

5.

6.A

课堂活动

知识点一

[问题探究]

探究1 提示:东部是温带草原,向西出现荒漠草原、荒漠。

探究2 提示:根据图中降水量自东向西的分布规律得出结论:西北地区自东向西距海越来越远,从海洋带来的水汽越来越少,降水自东向西越来越少,景观依次出现变化。

探究3 提示:从西北地区本身的条件包括植被、土壤、天气、气候等方面说明。西北地区常年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等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上述条件导致沙尘多发,沙漠面积不断扩大,荒漠不断扩展。

[对点演练]

1~2『解析』1.B 2.A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因此干旱是本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该区自东向西距海洋越来越远,因此降水越来越少,植被景观由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变化。

知识点二

[问题探究]

探究1 提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

探究2 提示:

典型地区出现的不合理人类活动造成的后果

能源缺乏地区过度樵采破坏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

起沙的植破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放牧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半干旱的旱农垦区过度开垦使沙化土地连片并发展绿洲边缘区过垦、过牧、水资源利用不当绿洲萎缩,沙进人退

1~2『解析』1.B 2.A 第1题,科尔沁沙地位于农牧过渡地带,过度放牧或过度开垦,易导致荒漠化。第2题,全球变暖,冰雪融水增加,但蒸发愈旺盛,可能愈加干旱。

知识点三

[问题探究]

探究1 提示:采用草方格沙障固沙,首先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消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存活。

探究2 提示:草方格沙障只是人们利用植物秸秆扎设的一种沙障,属于治沙的一种工程措施,无法从根本上治理荒漠化。

探究3 提示:因为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是由于植被被破坏而出现土地沙化,甚至转变为沙漠,因此,治理荒漠化的核心是固沙,最关键的问题是恢复植被。

[对点演练]

1~2『解析』1.B 2.C 第1题,塔里木盆地地处西北内陆,降水较少,不宜大面积植树造林,也不宜扩大绿洲农业的种植面积,而应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以防绿洲退化为荒漠。第2题,全球变暖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影响很大;经济贫困是影响草原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

随堂巩固

1~2『解析』1.D 2.A 第1题,荒漠一部分是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如塔克拉玛干沙漠,还有一部分是人类长期活动造成的,其实质是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严重退化。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导致的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的过程和现象。第2题,海平面上升、酸雨危害、太阳活动不会导致荒漠化发生。

3~4『解析』3.B 4.C 第3题,我国西北地区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东部为内蒙古高原,西部为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第4题,西北地区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

5~6『解析』5.D 6.A 第5题,根据图例,图中圆内裸地表示沙层裸露或固定沙丘活化,裸地以井为圆心,应是大量牲畜到饮水点踩踏形成。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过度放牧,D对。过度樵采、过度砍伐主要发生在林区,A、C错。过度开垦是发展种植业,不会形成圆形裸地,B错。第6题,读图,A图中荒漠化圈边接在一起,形成大面积草场被破坏,B、C 错。B图的荒漠化形成明显的斑点状荒漠化圈,破坏面积较小。A对。位于干旱的畜牧业区,降水少,水土流失问题少,D错。

7~8『解析』7.D 8.D 第7题,旱作农业区,发展节水农业,不是单纯减少用水数量;草原牧区要合理放牧,保护湿地、草地资源;干旱地区,植树种草,保护环境,保护性开发地下水资源;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防治土壤盐碱化。第8题,A、B、C三项都不属于工程措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