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上学期知识点

高二数学上学期知识点
高二数学上学期知识点

高二数学上学期知识点 第一部分:三角恒等变换 1.

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

±)sin(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

=±)cos(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βαtg βαβ

αtg tg tg tg ?± 1 注意正用、逆用、变形用。例如:tanA+tanB=tan(A+B)(1-tanAtanB)

2.二倍角公式:sin2α=ααcos sin 2?,cos2α=αα2

2

sin cos -=1cos 22

-α=α2

sin 21-

tan 2α=αα2tan 1tan 2-。3.升幂公式是:2cos 2cos 12αα=+ 2sin

2cos 12αα=-。

4.降幂公式是:

22cos 1sin 2αα-=

22c o s 1c o s 2α

α+=

5.万能公式:sin α=

2tan 12

tan

22

α

α

+ cos α=

2tan 12

tan 12

2

α

α+- tan α=

2tan 12

tan

22

α

α

-

6.三角函数恒等变形的基本策略:(1)常值代换:特别是用“1”的代换,如1=cos2θ+sin2θ

(2)项的分拆与角的配凑。如分拆项:sin2x+2cos2x=(sin2x+cos2x)+cos2x=1+cos2x ;配凑角:α=(α+β)-β,β=

2

β

α+-

2

β

α-等。(3)降次与升次。

2s in

2cos 12α

α=-,2

2cos 2sin sin 1??? ??+=+αα

α,sin α ,cos α可凑倍角公式;2

2cos 2sin sin 1?

?? ??-=-αα

α等. (4)化弦(切)法。将三角函数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化成弦(切)。注意函数关

系,尽量异名化同名、异角化同角。(5)引入辅助角。asin θ+bcos θ=2

2b a +sin(θ+?),?所在象限由a 、b 的符号

确定,?角的值由tan ?=a b

确定。

7.注意点:三角函数式化简的目标:项数尽可能少,三角函数名称尽可能少,角尽可能小和少,次数尽可能低,分母尽可能不含三角式,尽可能不带根号,能求出值的求出值.

第二部分:解三角形

1.边角关系的转化:(ⅰ)正弦定理:A a sin =B b sin =C c

sin =2R(R 为外接圆的半径);

注:(1)a=2RsinA;b=2RsinB;c=2RsinC;(2)a:b:c=sinA:sinB:sinC;(3) 三角形面积公式S=12absinC=12bcsinA=12acsinB;

(ⅱ)余弦定理:a 2=b 2+c 2

-2bc A cos ,bc a c b A 2cos 2

22-+=

2.应用:(1)判断三角形解的个数;(2)判断三角形的形状;(3)求三角形中的边或角;(4)求三角形面积S ;

注:三角形中 ①a>b ?A>B ?sinA>sinB ;②内角和为180?

;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④在△ABC 中有

-t an C B)+tan(A -cosC B)+cos(A sinC

=B)+sin(A ==,

2cos 2sin

C B A =+, 2s i n 2c o s C

B A =+ 在解三

角形中的应用。3.解斜三角形的常规思维方法是:(1)已知两角和一边(如A 、B 、c ),由A+B+C = π求C ,由正弦定理

求a 、b .(2)已知两边和夹角(如a 、b 、C ),应用余弦定理求c 边;再应用正弦定理先求较短边所对的角,然后利用A+B+C = π,求另一角.(3)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如a 、b 、A ),应用正弦定理求B ,由A+B+C = π求C ,再由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c 边,要注意解可能有多种情况.(4)已知三边a 、b 、c ,应用余弦定理求A 、B ,再由A+B+C = π,求角C .(5)术语:坡度、仰角、俯角、方位角(以特定基准方向为起点(一般为北方),依顺时针方式旋转至指示方向所在位置,其间所夹的角度称之。方位角α的取值范围是:0°≤α<360。

第三部分:数列 证明数列

{}n a 是等差(比)数列

(1)等差数列:①定义法:对于数列{}n a ,若d

a a n

n =-+1(常数),则数列

{}n a 是等差数列。 ②等差中项法:对于数

{}n a ,若212+++=n n n a a a ,则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注:后两种方法仅适用于选择、填空:③n a pn q =+(形如

一次函数)④

2n S An Bn

=+(常数项为0的二次)

(2)等比数列:①定义法:对于数列{}n a ,若)

0(1

≠=+q q a a n n ,则数列{}n a 是等比数列。②等比中项法:对于数列{}n a ,

2

12++=n n n a a a )

0(≠n a ,则数列

{}n a 是等比数列

2.求数列通项公式

n

a 方法 (1)公式法:等差数列中an=a1+(n-1)d 等比数列中an= a1 qn-1; (0)q ≠

(2)

??

?≥-==→-)2(,)1(,11n S S n a a S n n n n ( 注意 :验证a1是否包含在an 的公式中) (3)递推式为

1

n a +=n a +f(n) (采用累加法);

1

n a +=n a ×f(n) (采用累积法);例已知数列{}n a 满足11a =,

n n a a n n ++=--111

=

(2)n ≥,则n a =________

(答:1n a =)(4)构造法;形如

n n a pa q

=+,

1n

n n a ka b -=+(,k b p,q 为常数且p ≠q )的递推数列,可构造等比数列

{}n a x +,例 ①已知

111,32n n a a a -==+,求

n

a (答:

1231

n n a -=-); (5)涉及递推公式的问题,常借助于“迭代法”解决:

an =(an -an-1)+(an-1-an-2)+……+(a2-a1)+a1 ; an =

1

1

2

2n 1n 1n n a a a a a a a ---?

(6)倒数法形如

11n n n a a ka b --=

+的递推数列如①已知1111,31n n n a a a a --==+,求n a (答:132n a n =-)

;3.求数列前n 项

和n S . 常见方法:公式、分组、裂项相消、错位相减、倒序相加.关键找通项结构.(1)公式法:等差数列中

Sn=d

n n na 2)1(1-+=2)

(1n a a n + ;等比数列中 当q=1,Sn=na1 当q≠1,Sn=q q a n --1)1(1=q q a a n --11(注:讨论q 是否等于1)。 (2)

分组法求数列的和:如an=2n+3n ; (3)错位相减法:

n

n n c b a ?=,

{}{}成等比数列成等差数列,n n c b ,如an=(2n-1)2n ;

(注1q ≠)

(4)倒序相加法求和:如①在等差数列

{}n a 中,前4项的和为40,最后4项的和为80,所有各项的和为720,则这个

数列的项数n=______;(答:48);②已知

22

()1x f x x =+,则111

(1)(2)(3)(4)()()()234f f f f f f f ++++++=___(答:7

2)

5

)

1

1(1))((1C

An B An B C C An B An a n +-+-=++=

,如求和:

1111122334

(1)n n ++++

???+=_________(答: 1n n +)

(6)在求含绝对值的数列前n 项和n

S 问题时,注意分类讨论及转化思想的应用,总结时写成分段数列。

4.

n

S 的最值问题方法(1)在等差数列

{}n a 中,有关Sn 的最值问题——从项的角度求解:

①当01>a ,d<0时,满足

??

?≤≥+0

01m m a a 的项数m 使得

取最大值.

②当01>a ,d>0时,满足

??

?≥≤+0

01m m a a 的项数m 使得取最小值。

(2)转化成二次函数配方求最值(注:n 是正整数,若n 不是正整数,可观察其两侧的两个整数是否满足要求)。如①等差数列{}n a 中,125a =,917S S =,问此数列前多少项和最大?并求此最大值。(答:前13项和最大,最大值为169);②若{}n a 是等差数列,首项10,a >200320040a a +>,200320040a a ?<,则使前n 项和0n S >成立的最大正整数n 是___ (答:4006)

5.求数列{an}的最大、最小项的方法(函数思想):

①an+1-an=……

??

???<=>000

如an= -2n2+29n-3 ②

???

??<=>=+1

11

1 n

n a a (an>0) ,如an=n n

n 10)1(9+ ③ an=f(n) 研究函数f(n)的增减性 如an=1562

+n n

6.常用性质:(1)等差数列的性质:对于等差数列

{}n a ①.d

m n a a m n

)(-+=(n m ≤)

②.若q p m n +=+,则q p m n a a a a +=+。③.若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n S 是其前n 项的和,*N k ∈,那么k S ,

k

k S S -2,

k

k S S 23-成等差数列。④.设数列

{}n a 是等差数列,奇S 是奇数项的和,偶S 是偶数项项的和,n S 是前

n

项的和,则有如下性质:(i)奇数项d

a a a 2,,,531成等差数列,公差为?(ii)偶数项

d a a a 2,,,642成等差数列,公差为

?

⑤.若等差数列{}n a 的前12-n 项的和为12-n S ,等差数列{}n b 的前12-n 项的和为21n T -,则21

21n n n n a S b T --=

(应用于选择、

填空,要会推导,正用、逆用) (2)等比数列性质:在等比数列{}

n a 中①.

m

n m n q a a -=(n m ≤);②.若m+n=p+q ,则aman=apaq ;如(1)在等比数

{}

n a 中,

3847124,512

a a a a +==-,公比q 是整数,则

10

a =___(答:512);(2)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n a 中,

若569a a ?=,则3132310log log log a a a ++

+= (答:10)。③.若数列{}n a 是等比数列且q≠-1,n S 是其前n 项

的和,*N k ∈,那么k S ,k k S S -2,k k S S 23-成等比数列。如:公比为-1时,4S 、8S -4S 、12S -8S

、…不成等比数列

7.常见结论:(1)三个数成等差的设法:a-d,a,a+d ;四个数成等差的设法:a-3d,a-d,,a+d,a+3d ; (2)三个数成等比的设法:a/q,a,aq ; (3)若{an}、{bn}成等差,则{kan+tbn}成等差;(4)若{an}、{bn}成等比,则{kan}(k

≠0)、??????n b 1、{anbn}、???

???n n b

a 成等比;(5){an}成等差,则 ({}

n

a c c>0)成等比. (6){bn}(bn>0)成等比,则{logcbn}(c>0且c ≠1)成等差。

第四部分 不等式

1.两个实数a 与b 之间的大小关系—作差法或作商法2.不等式的证明方法(1)比较法(2)综合法.(3)分析法注:一般地常用分析法探索证题途径,然后用综合法

3. 解不等式(1)一元一次不等式 )0(≠>a b ax 的解法①???

???>

>a b x x a ,0 ②???

???<

(2)一元二次不等式

)0(,02>>++a c bx ax 的解法(三个二次关系)

判别式 ac b 42

-=? 0>? 0=? 0

二次函数

c bx ax y ++=2的图象

一元二次方程 相异实根 相等实根 没有实根

02=++c bx ax 的根 21x x <

a b x x 221-

==

02>++c bx ax 解集 {}12x x x x x <>或 ????

??-≠a b x x 2 R 02<++c bx ax 解集 {}21x x x x << φ φ

注:)(0

2≥>++c bx ax 解集为R ,(02

>++c bx ax 对R x ∈恒成立)

则(Ⅰ)

??

?

??≤?)0(00a (Ⅱ)若二次函数系数含参数且未指明不为零时,需验证0=a

若02<++c bx ax 解集为R 呢?如:关于x 的不等式

04)2(2)2(2<--+-x a x a 对R x ∈恒成立,则a 的取值范围 。略解(Ⅰ)成立时,

042<-=a (Ⅱ) ??

?<=?<-002a (3)绝对值不等式 如果a >0,那么

|x|a x a a x a 22

<<-<<;??

|x|a x a x a x a 22>>>或<-.??

(4)分式不等式 若系数含参数时,须判断或讨论系数00

0<=>,化负为正,写出解集。

主要应用:1.解一元二次不等式;2.解分式不等式;3.解含参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先因式分解,分类讨论,比较两根的大小);4恒成立问题(注:①讨论二次项系数是否为0;②开口方向与判别式);5.已知12x y -≤-≤,3235x y ≤-≤,求45x y -的取值范围;(①换元法;②线性规划法)。

4.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应用:(1)会画可行域,求目标函数的最值及取得最值时的最优解(注:可行域边界的虚实);(2)求可行域内整数点的个数;(3)求可行域的面积;(4)根据目标函数取得最值时最优解(个数)求参数的值(参数可在线性约束条件中,也可在目标函数中);(5)实际问题中注意调整最优解(反代法)。

5.常用的基本不等式和重要的不等式(1)ab b a R b a 2,,22≥+∈则(2)+

∈R b a ,,则ab b a 2≥+;注:

几何平均数算术平均数,----+ab b

a 2

(3))

,()2(2

2

2

R b a b a b a ∈+≥+(4)

),(2222

2+∈+≤+≤≤+R b a b a b a ab b a ab ;

6.均值不等式的应用——求最值(可能出现在实际应用题)设,0x y >

,则x y +≥(1)若积P y x P xy 2(有最小值定值),则和+=

(2)若和

2

2()

有最大值(定值),则积S xy S y x =+即: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 注:运用均值定理求最值的三要素:“一正、二定、三相等”技巧:①凑项,例

1

22y x x =+

-(x>2)②凑系数 ,例

时,求

的最大值;(答:8)③添负号,例

1

2(2)

2(2)y x x x =-+

>-;④拆项,例 求

原命题若p 则q 否命题若┐p 则┐q

逆命题若q 则p

逆否命题若┐q 则┐p

互为逆否互

逆否互为逆否

互逆

互2710(1)1x x y x x ++=>-+的最小值(答:9 )⑤构造法,例 求

22()(0)

1x f x x x =>+21

x x =

+

的最大值(答:1)。

⑥“1”

的灵活代换,若0,0x y >>且19

1

x y +=,则x y +的最小值是________(答:16)(3)若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等号取

不到时,需用定义法先证明单调性,后根据单调性求最值,例 求

y =

第五部分 简易逻辑

逻辑联结词,命题的形式:p 或q(记作“p ∨q ” );p 且q(记作“p ∧q ” );非p(记作“┑q ” ) 。 2、“或”、 “且”、 “非”的真值判断(1)“非p ”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假与F 的真假相反;(2)“p 且q ”形式复合命题当P 与q 同为真时为真,其他情况时为假;(3)“p 或q ”形式复合命题当p 与q 同为假时为假,其他情况时为真.4

5、四种命题:原命题:若P 则q ; 逆命题:若q 则p ;否命题:若┑P 则┑q ;逆否命题:若┑q 则┑p 。

6、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命题的真假有如下关系:(原命题?逆否命题)

①、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②、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③、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7、如果已知p ?q 那么我们说,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若p ?q 且q ?p,则称p 是q 的充要条件,记为p ?q.

8.命题的否定只否定结论;否命题是条件和结论都否定。 9、反证法:从命题结论的反面出发(假设),引出(与已知、公理、定理…)矛盾,从而否定假设证明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第六部分 圆锥曲线定义、标准方程及性质

(一)椭圆 1.定义:若F1,F2是两定点,P 为动点,且

2

1212F F a PF PF >=+ (a 为常数)则P 点的轨迹是椭圆。

注:(1)若2a 小于|1F 2F |,则这样的点不存在;(2)若2a 等于|1F 2F |,则动点的轨迹是线段1F 2F .(3)21F PF ?中经常利用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将有关线段

1

PF 、

2

PF 、2c ,有关角21PF F ∠结合起来,建立

1

PF +

2

PF 、

1

PF ?

2

PF 等关系求出1PF 、2

PF 的值.注意题目中椭圆的焦点在x 轴上还是在y 轴上.2.椭圆的标准方程:122

22=+b y a x (a >b >0),122

2

2=+b x a y (a >b >0)(注:222a b c =+)。(1).椭圆的标准方程判别方法:判别焦点在哪个轴只要看分母

的大小:如果2

x 项的分母大于2

y 项的分母,则椭圆的焦点在x 轴上,反之,焦点在y 轴上.(2).求椭圆的标准方程的

方法:⑴ 定位——正确判断焦点的位置;⑵ 定量——设出标准方程后,运用待定系数法求解a 、b.

3.椭圆的几何性质:线段1A 2A 、1B 2B 分别叫做椭圆的长轴和短轴.它们的长分别等于2a 和2b ,a 和b 分别叫做椭圆的长半轴长和短半轴长. 所以椭圆和它的对称轴有四个交点,称为椭圆的顶点.

离心率:椭圆的焦距与长轴长的比

a c

e =

叫做椭圆的离心率.它的值表示椭圆的扁平程度.0<e <1.e 越接近于1时,椭圆

越扁;反之,e 越接近于0时,椭圆就越接近于圆.

4.点与椭圆的位置关系(1)点00(,)P x y 在椭圆22

221(0)x y a b a b +=>>的内部2200221x y a b ?+<. (2)点00(,)P x y 在椭圆22

221(0)x y a b a b +=>>的外部22

00221x y a b ?+>

(二)双曲线 1.定义:若F1,F2是两定点,

2

1212F F a PF PF <=-(a 为非零常数),则动点P 的轨迹是双曲线。

注:(1)若2a=|1F 2F |,则动点的轨迹是两条射线;(2)若2a >|1F 2F |,则无轨迹.(3)若去掉绝对值号,动点M 的轨迹仅为双曲线的一个分支。

2.双曲线的标准方程:12222=-b y a x 和122

22=-b x a y (a >0,b >0)注:(1)222c a b =+(与椭圆比较)(2)双曲线的

标准方程判别方法是:如果2

x 项的系数是正数,则焦点在x 轴上;如果2

y 项的系数是正数,则焦点在y 轴上.对于双曲

线,a 不一定大于b ,因此不能像椭圆那样,通过比较分母的大小来判断焦点在哪一条坐标轴上.(3)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应注意两个问题:⑴ 定位——正确判断焦点的位置;⑵ 定量——设出标准方程后,运用待定系数法求解a ,b.

3.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双曲线1222

2=-b y a x 为例 实轴长为2a ,虚轴长为2b ,离心率

a c e =>1,离心率e 越大,双曲线的开口越大.双曲线的方程与渐近线方程的关系

(1)若双曲线方程为12

222=-b y a x ?渐近线方程:?=-02222b y a x x a b

y ±=

(2)若渐近线方程为x a b

y ±=?0=±b y a x ?双曲线可设为λ=-222

2b y a x (0λ≠)

(3)若双曲线与12222=-b y a x 有公共渐近线,可设为λ=-22

22b y a x (0λ≠,若0>λ,焦点在x 轴上,若0<λ,焦

点在y 轴上)。特别地当?=时b a 离心率2=

e ?两渐近线互相垂直,分别为y=x ±,此时双曲线为等轴双曲线,

可设为λ=-2

2y x (0λ≠)。(4)方程22

1x y m n -=(0,0)m n ≠≠表示双曲线的充要条件是0mn >。(5)注意2

1F PF ?中结合定义

a

PF PF 221=-与余弦定理21cos PF F ∠,将有关线段

1

PF 、

2

PF 、

2

1F F 和角结合起来。

(三)抛物线 1.定义:到定点F 与定直线l 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抛物线。定点F 叫抛物线的焦点,定直线l 叫抛物

线的准线。注:(1)点F 在直线l 外,(2)点F 在直线l 上,其轨迹是过点F 且与l 垂直的直线,而不是抛物线。

2.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有四种类型:px y 22

=、px y 22-=、py x 22=、py x 22-=.注:(1)方程中的一次项变元决

定对称轴和焦点位置;(2)一次项前面的正负号决定曲线的开口方向;

3.抛物线的几何性质,以标准方程22y px = (0)p >为例:p :焦准距(焦点到准线的距离);

焦点: )0,2(p

准线: 2p x -=通径p AB 2= 焦半径:,2p x CF += 过焦点弦长p x x p x p x CD ++=+++

=212122 y1y2=-p2,x1x2=42

p ;

注:只适合求过焦点的弦长,对于其它的弦,只能用“弦长公式”来求。

4.直线与抛物线的关系:直线与抛物线方程联立之后得到一元二次方程:x 2

+bx+c=0,当△≠0时,两者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和椭圆、双曲线相同,用判别式法即可;但如果直线和抛物线只有一个公共点,除相切外,还有直线是抛物线的对称

轴或是和对称轴平行,此时,不能仅考虑△=0。 注意:)抛物线px y 22

=上的动点可设为P ),2(2

y p y 或

或)2,2(2pt pt P P px y y x 2),(2=其中

5.求轨迹的常用方法:(1)直接法:直接通过建立x 、y 之间的关系,构成F(x,y)=0,是求轨迹的最基本的方法;(2)待定系数法:所求曲线是所学过的曲线:如直线,圆锥曲线等,可先根据条件列出所求曲线的方程,再由条件确定其待定系数,代回所列的方程即可;

(3)代入法(相关点法或转移法):若动点P(x,y)依赖于另一动点Q(x1,y1)的变化而变化,并且Q(x1,y1)又在某已知曲线上,则可先用x 、y 的代数式表示x1、y1,再将x1、y1带入已知曲线得要求的轨迹方程;

(4)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由曲线的定义直接写出方程; (5)点差法,处理圆锥曲线弦中点问题常用代点相减法,主要用于求斜率。(注意:验证判别式大于零。)

(6)参数法:当动点P (x,y )坐标之间的关系不易直接找到,也没有相关动点可用时,可考虑将x 、y 均用一中间变量(参数)表示,得参数方程,再消去参数得普通方程。

注:①轨迹方程与轨迹的区别,②限制范围,③根据曲线方程研究曲线类型时注意椭圆与圆的区别,注意次数和符号,④.涉及圆锥曲线的问题勿忘用定义解题。 (四)解析几何中的基本公式

1.两点间距离:若)y ,x (B ),y ,x (A 2211,则2

12212)()(y y x x AB -+-=

特别地:x //AB 轴, 则

=

AB |x2-x1| 。 y //AB 轴, 则=AB |y2-y1| 。

2.平行线间距离:若0C By Ax :l ,

0C By Ax :l 2211=++=++则:

222

1B A C C d +-=

注意点:①x ,y 对应项系数应相等,②方程化成一般式。

3.点到直线的距离:0C By Ax :l ),y ,x (P =++ 则P 到l 的距离为:

2

2B A C

By Ax d +++=

4.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弦长公式:??

?=+=0)y ,x (F b kx y 消y :02=++c bx ax (务必注意0?>,k 为直线的斜率.)

。 若l

与曲线交于

A ),(),,(2211y x

B y x 则:

2

122)

)(1(x x k AB -+=

=

AB

12||y y =-

= “设而不求”的解题思想;)特殊的直线方程: ①

垂直于x 轴且截距为a 的直线方程是x=a ,y 轴的方程是x=0.②垂直于y 轴且截距为b 的直线方程是y=b ,x 轴的方程

是y=0.

注:判断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时,优先讨论二次项系数是否为零,然后再考虑判别式及韦达定理。

第七部分 能力要求

能力主要指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运算求解能力:能够根据法则和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能够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并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方法;能够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

2.数据处理能力: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能抽取对研究问题有用的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分析,解决所给问题.

3.空间想象能力:能够根据条件作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解释图形中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够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能够运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地揭示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4.抽象概括能力:能从具体、生动的实例中,发现研究对象的本质;能从给定的大量信息材料中,概括出一些结论,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问题或作出新的判断.

5.推理论证能力:能够根据已知的事实和已获得的正确数学命题,论证某一数学命题的真实性.

6.应用意识: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能应用相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述和解释.

7.创新意识:能够独立思考,灵活和综合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高中数学必修+选修知识点归纳新课标人教A版 一、集合 1、把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集合三要素: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3、常见集合:正整数集合: 或 ,整数集合: ,有理数集合: ,实数集合: . 4、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记作 .

2、如果集合 ,但存在元素 ,且 ,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 3、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 .并规定:空集合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4、如果集合A中含有n个元素,则集合A有 个子集, 个真子集. §1.1.3、集合间的基本运算 1、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记作: . 2、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 . 3、全集、补集? §1.2.1、函数的概念

1、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 ,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 ,在集合B中都有惟一确定的数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 为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 . 2、一个函数的构成要素为: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并且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则称这两个函数相等. §1.2.2、函数的表示法 1、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图象法、列表法. §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1、注意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方法: (1)定义法:设 那么 上是增函数; 上是减函数. 步骤:取值—作差—变形—定号—判断 格式:解:设

高二数学公式总结

高二数学公式总结 高二数学公式总结 高中数学公式非常繁多,是困人很多同学的巨大问题,有时到运用高中数学常用公式时会发现怎么想也想不起来,以上椭圆周长、面积公式中虽然没有出现椭圆周率t,但这两个公式都是通过椭圆周率t 推导演变而来。两角和公式1、 sin(a+b)=sinacosb+cosasinbsin(a-b)=sinacosb-sinbcosa2、 cos(a+b)=cosacosb-sinasinbcos(a-b)=cosacosb+sinasinb3、 tan(a+b)=(tana+tanb)/(1-tanatanb)tan(a-b)=(tana-tanb)/(1+tanatanb)4、ctg(a+b)=(ctgactgb-1)/(ctgb+ctga)ctg(a-b)=(ctgactgb+1)/(ctgb-ctga)倍角公式1、tan2a=2tana/(1-tan2a)ctg2a=(ctg2a-1)/2ctga2、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半角公式1、 sin(a/2)=√((1-cosa)/2)sin(a/2)=-√((1-cosa)/2)2、 cos(a/2)=√((1+cosa)/2)cos(a/2)=-√((1+cosa)/2)3、 tan(a/2)=√((1-cosa)/((1+cosa))tan(a/2)=-√((1-cosa)/((1+cosa))4、 ctg(a/2)=√((1+cosa)/((1-cosa))ctg(a/2)=-√((1+cosa)/((1-cosa))和差化积1、2sinacosb=sin(a+b)+sin(a-b)2cosasinb=sin(a+b)-sin(a-b)2、 2cosacosb=cos(a+b)-sin(a-b)-2sinasinb=cos(a+b)-cos(a-b)3、 sina+sinb=2sin((a+b)/2)cos((a-b)/2cosa+cosb=2cos((a+b)/2)sin((a-b)/2)4

高二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整理5篇

高二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整理5篇 学习高中数学知识点的时候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高中数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1 一、随机事件 主要掌握好(三四五) (1)事件的三种运算:并(和)、交(积)、差;注意差A-B可以表示成A与B的逆的积。 (2)四种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德莫根律。 (3)事件的五种关系:包含、相等、互斥(互不相容)、对立、相互独立。 二、概率定义 (1)统计定义:频率稳定在一个数附近,这个数称为事件的概率;(2)古典定义:要求样本空间只有有限个基本事件,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则事件A所含基本事件个数与样本空间所含基本事件个数的比称为事件的古典概率; (3)几何概率:样本空间中的元素有无穷多个,每个元素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则可以将样本空间看成一个几何图形,事件A看成这个图形的子集,它的概率通过子集图形的大小与样本空间图形的大小的比来计算; (4)公理化定义:满足三条公理的任何从样本空间的子集集合到

[0,1]的映射。 三、概率性质与公式 (1)加法公式:P(A+B)=p(A)+P(B)-P(AB),特别地,如果A与B 互不相容,则P(A+B)=P(A)+P(B); (2)差:P(A-B)=P(A)-P(AB),特别地,如果B包含于A,则P(A-B)=P(A)-P(B); (3)乘法公式:P(AB)=P(A)P(B|A)或P(AB)=P(A|B)P(B),特别地,如果A与B相互独立,则P(AB)=P(A)P(B); (4)全概率公式:P(B)=∑P(Ai)P(B与A的逆可能发生,各次试验结果相互独立)时,要考虑二项概率公式.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 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俯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侧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特点:①原来与x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x平行且长度不变; ②原来与y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y平行,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高二数学上学期十五个重要知识点汇总

高二数学上学期十五个重要知识点汇总 一、集合、简易逻辑(14课时,8个)1.集合;2.子集; 3.补集; 4.交集; 5.并集; 6.逻辑连结词; 7.四种命题; 8.充要条件. 二、函数(30课时,12个)1.映射;2.函数;3.函数的单调性;4.反函数;5.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6.指数概念的扩充;7.有理指数幂的运算;8.指数函数;9.对数;10.对数的运算性质;11.对数函数.12.函数的应用举例. 三、数列(12课时,5个)1.数列;2.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3.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4.等比数列及其通顶公式; 5.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四、三角函数(46课时17个)1.角的概念的推广;2.弧度制; 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4,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5.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6.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7.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8.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9.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0.周期函数;11.函数的奇偶性;12.函数的图象;13.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 4.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1 5.正弦定理;16余弦定理;17斜三角形解法举例. 五、平面向量(12课时,8个)1.向量2.向量的加法与减法 3.实数与向量的积; 4.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5.线段的定比分点; 6.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7.平面两点间的距离; 8.平移.

六、不等式(22课时,5个)1.不等式;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证明;4.不等式的解法;5.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七、直线和圆的方程(22课时,12个)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2.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两点式;3.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4.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 5.两条直线的交角; 6.点到直线的距离; 7.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8.简单线性规划问题. 9.曲线与方程的概念;10.由已知条件列出曲线方程;11.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12.圆的参数方程. 八、圆锥曲线(18课时,7个)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2.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3.椭圆的参数方程;4.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5.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6.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7.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九、(B)直线、平面、简单何体(36课时,28个)1.平面及基本性质;2.平面图形直观图的画法;3.平面直线;4.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5,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与性质; 6.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7.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 8.空间向量及其加法、减法与数乘; 9.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10.空间向量的数量积;11.直线的方向向量;12.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13.异面直线的公垂线;14异面直线的距离;15.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16.平面的法向量;17.点到平面的距离;18.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19.向量在平面内的射影;20.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21.平行平面间的距离;22.二面角及其平面

高二数学常用公式大全

第八章 圆锥曲线方程 考试内容: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椭圆的参数方程。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考试要求: (1)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了解椭圆的参数方程。 (2)掌握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3)掌握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4)了解圆锥曲线的初步应用。 一、椭圆 1.定义 1212||||2||PF PF a F F +=> 1212 ||||1PF PF e d d ==< 注意:当122||a F F = 轨迹为线段F 1F 2 122||a F F <轨迹为φ 2.方程与性质: 2220,a b a b c >>=+ (1)标准方程 2222222211x y y x a b a b +=+= (2)焦点 (,0)(0,)F C F C ±± (3)准线 22a a x y c c =±=± (4)顶点 (,0)(0,)(0,)(,0)a b a b ±±±± (5)范围 ||,||||,||x a y b x b y a ≤≤≤≤ (6)焦半径 10 10||||PF a ex PF a ey =+=+ 2020||||PF a ex PF a ey =-=- (7)到焦点最远距离a +c ,最近距离a-c (8)点00(,)P x y 在椭圆2222 00222211x y x y a b a b +=?+<内 (9),c e a =通径22b a =,焦准距2b c =,准线距22a c = (10)22 221x y a b +=上的点可设为(cos ,sin )P a b θθ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U x A x C A ∈??,U x C A x A ∈??. 2.德摩根公式 ();()U U U U U U C A B C A C B C A B C A C B ==. 3.包含关系 A B A A B B =?=U U A B C B C A ???? U A C B ?=ΦU C A B R ?= 4.容斥原理 ()()card A B cardA cardB card A B =+- ()()card A B C cardA cardB cardC card A B =++- ()()()()card A B card B C card C A card A B C ---+. 5.集合12{,,,}n a a a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 个;非空的真子集有2n –2个. 6.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2 ()(0)f x ax bx c a =++≠; (2)顶点式2 ()()(0)f x a x h k a =-+≠; (3)零点式12()()()(0)f x a x x x x a =--≠. 7.解连不等式()N f x M <<常有以下转化形式 ()N f x M <- ? 11 ()f x N M N >--. 8.方程0)(=x f 在),(21k k 上有且只有一个实根,与0)()(210时,若[]q p a b x ,2∈- =,则{}min max max ()(),()(),()2b f x f f x f p f q a =-=; []q p a b x ,2?- =,{}max max ()(),()f x f p f q =,{}min min ()(),()f x f p f q =.

人教版高二数学重要知识点

一年要完成二年的课程。 二、高一的新鲜过了,距离高考尚远,最容易玩的疯、走的远的 时候。 导致心理上的迷茫期,学业上进的缓慢期,自我约束的松散期, 易误入歧路,大浪淘沙的筛选期。 因此,直面高二的挑战,认清高二,认清高二的自己,认清高二 的任务,显得意义十分重大而迫切。 2 集合与元素的关系用符号=表示。 3 常用数集的符号表示自然数集;正整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 实数集。 4 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韦恩图。 5 空集是指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函数 一、映射与函数 1 映射的概念 2 一一映射 3 函数的概念 二、函数的三要素 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对应法则;②定义域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1 函数解析式的求法 ①定义法拼凑②换元法③待定系数法④赋值法 2 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①含参问题的定义域要分类讨论;

②对于实际问题,在求出函数解析式后;必须求出其定义域,此 时的定义域要根据实际意义来确定。
3 函数值域的求法 ①配方法转化为二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的特征来求值;常转化 为型如的形式; ②逆求法反求法通过反解,用来表示,再由的取值范围,通过解 不等式,得出的取值范围;常用来解,型如; ④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转化为能求值域的函数,化归思想; ⑤三角有界法转化为只含正弦、余弦的函数,运用三角函数有界 性来求值域; ⑥基本不等式法转化成型如,利用平均值不等式公式来求值域; ⑦单调性法函数为单调函数,可根据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 ⑧数形结合根据函数的几何图形,利用数型结合的方法来求值域。 三、函数的性质 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单调性定义注意定义是相对与某个具体的区间而言。 判定方法有定义法作差比较和作商比较 导数法适用于多项式函数 复合函数法和图像法。 应用比较大小,证明不等式,解不等式。 奇偶性定义注意区间是否关于原点对称,比较与-的关系。 --=0=-为偶函数;

高二会考数学重点知识点梳理五篇

高二会考数学重点知识点梳理五篇 高二会考数学知识点1 空间中的平行问题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线线平行线面平行 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 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线面平行线线平行 (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1)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2)如果在两个平面内,各有两组相交直线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线线平行→面面平行),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1)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某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面面平行→线面平行) (2)如果两个平行平面都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面面平行→线线平行) 高二会考数学知识点2 导数是微积分中的重要基础概念。当函数y=f(x)的自变量x 在一点x0上产生一个增量Δx时,函数输出值的增量Δy与自变量增量Δx的比值在Δx趋于0时的极限a如果存在,a即为在x0处的导数,记作f(x0)或df(x0)/dx。 导数是函数的局部性质。一个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描述了这个函数在这一点附近的变化率。如果函数的自变量和取值都是实数的话,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就是该函数所代表的曲线在这一点上的切线斜率。导数的本质是通过极限的概念对函数进行局部的

线性逼近。例如在运动学中,物体的位移对于时间的导数就是物体的瞬时速度。 不是所有的函数都有导数,一个函数也不一定在所有的点上都有导数。若某函数在某一点导数存在,则称其在这一点可导,否则称为不可导。然而,可导的函数一定连续;不连续的函数一定不可导。 对于可导的函数f(x),x?f(x)也是一个函数,称作f(x)的导函数。寻找已知的函数在某点的导数或其导函数的过程称为求导。实质上,求导就是一个求极限的过程,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也****于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反之,已知导函数也可以倒过来求原来的函数,即不定积分。微积分基本定理说明了求原函数与积分是等价的。求导和积分是一对互逆的操作,它们都是微积分学中最为基础的概念。 高二会考数学知识点3 第一章:集合和函数的基本概念,错误基本都集中在空集这一概念上,而每次考试基本都会在选填题上涉及这一概念,一个不小心就是五分没了。次一级的知识点就是集合的韦恩图,会画图,集合的“并、补、交、非”也就解决了,还有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的单调性、增减性的概念,这些都是函数的基础而且不难理解。在第一轮复习中一定要反复去记这些概念,的方法是写在笔记本上,每天至少看上一遍。

高中数学知识点大全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常用结论 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U x A x C A ∈??,U x C A x A ∈??. 2.德摩根公式 ();()U U U U U U C A B C A C B C A B C A C B == . 3.包含关系 A B A A B B =?= U U A B C B C A ???? U A C B ?=Φ U C A B R ?= 4.容斥原理 ()()card A B cardA cardB card A B =+- ()()card A B C cardA cardB cardC card A B =++- ()()()()card A B card B C card C A card A B C ---+ . 5.集合12{,,,}n a a a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 个;非空的真子集有2n –2个. 6.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2()(0)f x ax bx c a =++≠; (2)顶点式2 ()()(0)f x a x h k a =-+≠; (3)零点式12()()()(0)f x a x x x x a =--≠. 7.解连不等式()N f x M <<常有以下转化形式 ()N f x M <- ? 11 ()f x N M N >--. 8.方程0)(=x f 在),(21k k 上有且只有一个实根,与0)()(210时,若[]q p a b x ,2∈- =,则{}m i n m a x m a x ()(),()(),()2b f x f f x f p f q a =-=; []q p a b x ,2?- =,{}max max ()(),()f x f p f q =,{}min min ()(),()f x f p f q =. (2)当a<0时,若[]q p a b x ,2∈-=,则{}m i n ()m i n (),()f x f p f q =,若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 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 ' ' ' ' E D C B A ABCDE -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AD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 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 ' ' E D C B A P -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 的比的平方。 (3)棱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 ' ' ' E D C B A P -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 ②侧面是梯形 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 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侧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2)画三视图的原则: 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大全(必修)

高二数学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必修) 第1章空间几何体1 1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1 三视图: 正视图:从前往后 侧视图:从左往右 俯视图:从上往下 22 画三视图的原则: 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33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44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1).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 (2).平行于y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x,z轴的线长度不变;(3).画法要写好。 5 用斜二测画法画出长方体的步骤:(1)画轴(2)画底面(3)画侧棱(4)成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 1棱柱、棱锥的表面积:各个面面积之和2 圆柱的表面积 3 圆锥的表面积2r rl Sπ π+ = 4 圆台的表面积2 2R Rl r rl Sπ π π π+ + + = 5 球的表面积2 4R Sπ = (二)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1柱体的体积h S V? = 底 2锥体的体积h S V? = 底 3 1 3台体的体积h S S S S V? + + =) 3 1 下 下 上 上 ( 4球体的体积3 3 4 R Vπ = 第二章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1 1 平面含义: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2 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1)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 一个平行四边形,锐角画成450,且横边画成 邻边的2倍长(如图) (2)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 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 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 2 2 2r rl Sπ π+ = D C B A α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 一、集合概念 (1)集合中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集合与元素的关系用符号=表示。 (3)常用数集的符号表示:自然数集;正整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 (4)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韦恩图。 (5)空集是指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函数 一、映射与函数: (1)映射的概念:(2)一一映射:(3)函数的概念: 二、函数的三要素: 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对应法则;②定义域(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1)函数解析式的求法: ①定义法(拼凑):②换元法:③待定系数法:④赋值法: (2)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①含参问题的定义域要分类讨论; ②对于实际问题,在求出函数解析式后;必须求出其定义域,此时的定义域要根据实际意义来确定。

(3)函数值域的求法: ①配方法:转化为二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的特征来求值;常转化为型如:的形式; ②逆求法(反求法):通过反解,用来表示,再由的取值范围,通过解不等式,得出的取值范围;常用来解,型如:; ④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转化为能求值域的函数,化归思想; ⑤三角有界法:转化为只含正弦、余弦的函数,运用三角函数有界性来求值域; ⑥基本不等式法:转化成型如:,利用平均值不等式公式来求值域; ⑦单调性法:函数为单调函数,可根据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 ⑧数形结合:根据函数的几何图形,利用数型结合的方法来求值域。【二】 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单调性:定义:注意定义是相对与某个具体的区间而言。 判定方法有:定义法(作差比较和作商比较) 导数法(适用于多项式函数) 复合函数法和图像法。 应用:比较大小,证明不等式,解不等式。 奇偶性:定义:注意区间是否关于原点对称,比较f(x)与f(-x)的关系。f(x)-f(-x)=0f(x)=f(-x)f(x)为偶函数; f(x)+f(-x)=0f(x)=-f(-x)f(x)为奇函数。 判别方法:定义法,图像法,复合函数法

人教版 高中数学知识点汇总

高中数学主要知识点 必修1数学知识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集合 1、 把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集合三要素: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 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3、 常见集合:正整数集合:*N 或+N ,整数集合:Z ,有理数集合:Q ,实数集合:R . 4、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 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B ,如果集合A 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 子集。记作B A ?. 2、 如果集合B A ?,但存在元素B x ∈,且A x ?,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记作:A B. 3、 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并规定:空集合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4、 如果集合A 中含有n 个元素,则集合A 有n 2个子集.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 1、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记作:B A Y . 2、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记作:B A I . 3、全集、补集{|,}U C A x x U x U =∈?且 运算类型 交 集 并 集 补 集 定 义 由所有属于A 且属于B 的元素所组成 的集合,叫做A,B 的交集.记作A I B (读作‘A 交B ’),即A I B={x|x ∈A ,且x ∈B }. 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 的并集.记作: A Y B (读作‘A 并 B ’),即A Y B ={x|x ∈A ,或x ∈B}). 设S 是一个集合,A 是S 的一个子集,由S 中所有不属于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 中子集A 的补集(或余集) 记作A C S ,即 C S A=},|{A x S x x ?∈且 韦 恩 图 示 A B 图1 A B 图2 S A

高二数学选修2-1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高二数学选修2-1知识点 1、命题: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 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 2、“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的p称为命题的条件,q称为命题的结论. 3、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逆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则q”,它的逆命题为“若q,则p”. 4、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否命题.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否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则q”,则它的否命题为“若p ?”. ?,则q 5、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则q”,则它的否命题为“若q ?”. ?,则p 6、四种命题的真假性: 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 真真真真 真假假真 假真真真 假假假假 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 ()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7、若p q ?,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若p q ?,则p是q的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 8、用联结词“且”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q ∧.当p、q都是真命题时,p q ∧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时,p q ∧是假命题(一假必假). 用联结词“或”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q ∨. 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p q ∨是真命题(一真必真);当p、q两个命题都是假命题时,p q ∨是假命题. 对一个命题p全盘否定,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 若p是真命题,则p ?必是真命题. ?必是假命题;若p是假命题,则p 9、短语“对所有的”、“对任意一个”在逻辑中通常称为全称量词,用“?”表示. 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称为全称命题. 全称命题“对M中任意一个x,有() p x”. p x成立”,记作“x ?∈M,() 短语“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在逻辑中通常称为存在量词,用“?”表示.

2019高二数学解三角形公式总结

2019高二数学解三角形公式总结 解三角形问题是历年高二数学考试考查的重点,属必考内容,掌握好高二数学三角函数的公式必不可少。下面是本人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数学解三角形公式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数学解三角形公式 高二数学学习方法 抓好基础是关键 数学习题无非就是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的组合应用,弄清数学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基本方法是判断题目类型、知识范围的前提,是正确把握解题方法的依据。只有概念清楚,方法全面,遇到题目时,就能很快的得到解题方法,或者面对一个新的习题,就能联想到我们平时做过的习题的方法,达到迅速解答。弄清基本定理是正确、快速解答习题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在立体几何等章节的复习中,对基本定理熟悉和灵活掌握能使习题解答条理清楚、逻辑推理严密。反之,会使解题速度慢,逻辑混乱、叙述不清。 严防题海战术 做习题是为了巩固知识、提高应变能力、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学数学要做一定量的习题,但学数学并不等于做题,在各种考试题中,有相当的习题是靠简单的知识点的堆积,利用公理化知识体系的演绎而就能解决的,这些习题是要通过做一定量的习题达到对解题方法的展移而实现的,但,随着高考的改革,高考已把考查的重点放在创造型、能力型的考查上。因此要精做习题,注意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当你做完一道习题后不访自问:本题考查了什么知识点?什么方法?我们从中得到了解题的什么方法?这一类习题中有什么解题的通性?实现

问题的完全解决我应用了怎样的解题策略?只有这样才会培养 自己的悟性与创造性,开发其创造力。也将在遇到即将来临的期末考试和未来的高考题目中那些综合性强的题目时可以有一个科学的方法解决它。 归纳数学大思维 数学学习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我们的创造性,培养我们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处理数学问题时的大策略、大思维的掌握显得特别重要,在平时的学习时应注重归纳它。在平时听课时,一个明知的学生,应该听老师对该题目的分析和归纳。但还有不少学生,不注意教师的分析,往往沉静在老师讲解的每一步计算、每一步推证过程。听课是认真,但费力,听完后是满脑子的计算过程,支离破碎。老师的分析是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出处理这些问题的大策略、大思维。当教师解答习题时,学生要用自己的计算和推理已经知道老师要干什么。另外,当题目的答案给出时,并不代表问题的解答完毕,还要花一定的时间认真总结、归纳理解记忆。要把这些解题策略全部纳入自己的脑海成为永久地记忆,变为自己解决这一类型问题的经验和技能。同时也解决了学生中会听课而不会做题目的坏毛病。 积累考试经验 本学期每月初都有大的考试,加之每单元的单元测验和模拟考试有十几次,抓住这些机会,积累一定的考试经验,掌握一定的考试技巧,使自己应有的水平在考试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其实,考试是单兵作战,它是考验一个人的承受能力、接受能力、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战场。这些能力的只有在平时的考试中得到培养和训练。 高二数学学习技巧

高二数学知识点大全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1 数列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a1+(n-1)d(1) 前n项和公式为:Sn=na1+n(n-1)d/2或Sn=n(a1+an)/2(2) 以上n均属于正整数。 解释说明: 从(1)式可以看出,an是n的一次函数(d≠0)或常数函数(d=0),(n,an)排在一条直线上,由(2)式知,Sn是n的二次函数(d≠0)或一次函数(d=0,a1≠0),且常数项为0。 在等差数列中,等差中项:一般设为Ar,Am+An=2Ar,所以Ar为Am,An的等差中项,且为数列的平均数。 且任意两项am,an的关系为:an=am+(n-m)d 它可以看作等差数列广义的通项公式。 推论公式: 从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还可推出:a1+an=a2+an-1=a3+an-2=…=ak+an-k+1,k∈{1,2,…,n} 若m,n,p,q∈N_且m+n=p+q,则有am+an=ap+aq,Sm-1=(2n-1)an,S2n+1=(2n+1)an+1,Sk,S2k-Sk,S3k-S2k,…,Snk-S(n-1)k…或等差数列,等等。 基本公式: 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首项=2和÷项数-末项 末项=2和÷项数-首项 末项=首项+(项数-1)×公差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2 分层抽样 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某种特征或标志(性别、年龄等)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用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 两种方法 1.先以分层变量将总体划分为若干层,再按照各层在总体中的比例从各层中抽取。 2.先以分层变量将总体划分为若干层,再将各层中的元素按分层的顺序整齐排列,最后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 2.分层抽样是把异质性较强的总体分成一个个同质性较强的子总体,再抽取不同的子总体中的样本分别代表该子总体,所有的样本进而代表总体。

最新人教版高二数学必修二知识点

最新人教版高二数学必修二知识点 【篇一】 导数是微积分中的重要基础概念。当函数y=f(x)的自变量x在一点x0上产生一个增量Δx时,函数输出值的增量Δy与自变量增量Δx 的比值在Δx趋于0时的极限a如果存在,a即为在x0处的导数,记作f'(x0)或df(x0)/dx。 导数是函数的局部性质。一个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描述了这个函数在这一点附近的变化率。如果函数的自变量和取值都是实数的话,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就是该函数所代表的曲线在这一点上的切线斜率。导数的本质是通过极限的概念对函数进行局部的线性逼近。例如在运动学中,物体的位移对于时间的导数就是物体的瞬时速度。 不是所有的函数都有导数,一个函数也不一定在所有的点上都有导数。若某函数在某一点导数存在,则称其在这一点可导,否则称为不可导。然而,可导的函数一定连续;不连续的函数一定不可导。 对于可导的函数f(x),x?f'(x)也是一个函数,称作f(x)的导函数。寻找已知的函数在某点的导数或其导函数的过程称为求导。实质上,求导就是一个求极限的过程,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也来源于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反之,已知导函数也可以倒过来求原来的函数,即不定积分。微积分基本定理说明了求原函数与积分是等价的。求导和积分是一对互逆的操作,它们都是微积分学中最为基础的概念。

【篇二】 一、随机事件 主要掌握好(三四五) (1)事件的三种运算:并(和)、交(积)、差;注意差A-B可以表示成A与B的逆的积。 (2)四种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德莫根律。 (3)事件的五种关系:包含、相等、互斥(互不相容)、对立、相互独立。 二、概率定义 (1)统计定义:频率稳定在一个数附近,这个数称为事件的概率;(2)古典定义:要求样本空间只有有限个基本事件,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则事件A所含基本事件个数与样本空间所含基本事件个数的比称为事件的古典概率; (3)几何概率:样本空间中的元素有无穷多个,每个元素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则可以将样本空间看成一个几何图形,事件A看成这个图形的子集,它的概率通过子集图形的大小与样本空间图形的大小的比来计算; (4)公理化定义:满足三条公理的任何从样本空间的子集集合到[0,1]的映射。 三、概率性质与公式

2020最新高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5篇精选

2020最新高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5篇精选高中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以及高中阶段学科知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以及考查的知识和思维触点广的特点,找寻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二数学知识点(一) 第一章:集合和函数的基本概念,错误基本都集中在空集这一概念上,而每次考试基本都会在选填题上涉及这一概念,一个不小心就是五分没了。次一级的知识点就是集合的韦恩图,会画图,集合的“并、补、交、非”也就解决了,还有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的单调性、增减性的概念,这些都是函数的基础而且不难理解。在第一轮复习中一定要反复去记这些概念,的方法是写在笔记本上,每天至少看上一遍。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对数、幂函数三大函数的运算性质及图像。函数的几大要素和相关考点基本都在函数图像上有所体现,单调性、增减性、极值、零点等等。关于这三大函数的运算公式,多记多用,多做一点练习基本就没多大问题。函数图像是这一章的重难点,而且图像问题是不能靠记忆的,必须要理解,要会熟练的画出函数图像,定义域、值域、零点等等。对于幂函数还要搞清楚当指数幂大于一和小于一时图像的不同及函数值的大小关系,这也是常考常错点。另外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对立关系及其相互之间要怎样转化问题也要了解清楚。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主要就是函数与方程的结合。其实就是的实根,即函

数的零点,也就是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这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是这一章的重点,要学会在这三者之间的灵活转化,以求能最简单的解决问题。关于证明零点的方法,直接计算加得必有零点,连续函数在x轴上方下方有定义则有零点等等,这是这一章的难点,这几种证明方法都要记得,多练习强化。这二次函数的零点的Δ判别法,这个倒不算难。 高二数学知识点(二) 第一章:三角函数。考试必考题。诱导公式和基本三角函数图像的一些性质只要记住会画图就行,难度在于三角函数形函数的振幅、频率、周期、相位、初相,及根据最值计算A、B的值和周期,及等变化时图像及性质的变化,这一知识点内容较多,需要多花时间,首先要记忆,其次要多做题强化练习,只要能踏踏实实去做,也不难掌握,毕竟不存在理解上的难度。 第二章:平面向量。个人觉得这一章难度较大,这也是我掌握最差的一章。向量的运算性质及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难度都不大,只要在计算的时候记住要同起点的向量。向量共线和垂直的数学表达,这是计算当中经常要用的公式。向量的共线定理、基本定理、数量积公式。难点在于分点坐标公式,首先要准确记忆。向量在考试过程一般不会单独出现,常常是作为解题要用的工具出现,用向量时要首先找出合适的向量,个人认为这个比较难,常常找不对。有同样情况的同学建议多看有关题的图形。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这一章公式特别多。和差倍半角公式都是会用到的公式,所以必须要记牢。由于量比较大,记忆难度大,所以建议用纸写之后贴在桌子上,天天都要看。而且的三角函数变换都有一定的规律,记忆的时候可以结合起来去记。除此之外,就是多练习。要从多练习中找到变换的规律,比如一般

高二数学上学期重点知识点复习总结

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基本知识: 1.不等式的定义:用不等号“>,,≥<,≠≤,”将两个代数式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两个实数的大小: 用作差运算定义: ;0b a b a >?>-;0b a b a =?=-.0b a b a ?>;1b a b a =?=;1b a b a (对称性) ②c a c b b a >?>>, (传递性) ③m b m a b a +>+?> (不等量加等量) ④ d b c a d c b a +>+?? ?? >>(同向不等式相加) (注意:异向不等式不能相加!) ⑤ d b c a d c b a ->-?? ?? <>(异向不等式相减) (注意:同向不等式不能相减!) ⑥ bc ac c b a >????>>0 (不等量乘正量); bc ac c b a >???? >>0 (不等量除正量) ⑦ bd ac d c b a >?? ?? >>>>00(同向不等式相乘) (注意:异向不等式不能相乘!) ⑧d b c a d c b a >????<<>>00(异向不等式相除)(注意:同向不等式不能相除!) ⑨n n b a b a >?>>0(不等式的乘方) ⑩n n b a b a > ?>>0(不等式的开方) 不等号要改变方向的: ⑾. bc ac c b a 0 (不等量乘负量); bc ac c b a 0 (不等量除负量) ⑿.b a a b b a 1 10>(不等量取倒数) 均值不等式 基本知识: 1.均值不等式1:如果R b a ∈,,那么ab b a 222≥+(当且仅当b a =时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